《真正的英雄》翻译问题评析修改稿

《真正的英雄》翻译问题评析修改稿
《真正的英雄》翻译问题评析修改稿

《真正的英雄》翻译问题评析

韩孟奇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要:以《真正的英雄》为例,指出了译文在原文理解、词语搭配、人称代词处理、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表达、人名翻译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就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词语搭配;人称代词;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腔;人名翻译

中途分类号:H059

引言

《真正的英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2009)第24课课文,是一篇选自辽宁人民出版社《世界名人演说经典》的译文,其原文出自美国前总统里根(Ronald Reagan) 哀悼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演讲(In Memory of the Challenger Astronauts)。作为由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其选材要求不可谓不严。但浏览一下译文,就会发现诸多问题,再对照原文细看,感觉问题更加严重。该教材面向全国发行,其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容小觑,有必要藉此探讨,引起出版单位的注意,对译文重新校对,及早纠正,以免造成不良影响。1.0 存在问题

译文所暴露的主要问题有误读原文、词语搭配不当、人称代词处理不当、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不当、翻译腔、人名翻译不规范等。

1.1误读原文

正确理解原文是翻译的关键,如果误读、曲解或理解不透彻,这些问题势必会暴露在翻译中。《真正的英雄》一文存在多处由于误读原文而引起的翻译错误,如:

1) 原译: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

一个光脚丫的孩子在墓地跑来跑去,这会在中学生的脑海里产生什么样的意象呢?语文老师又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笔者没做过调查,不敢妄言,但在阅读译文时,除了不知所云,还有点惊悚的感觉。刚开始还以为是“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细读原文,真相原来如此,与译文可谓是南辕北辙。

原文:We remember Ellison Onizuka, who, as a child running barefoot through the coffee fields

and macadamia groves of Hawaii, dreamed of someday traveling to the Moon.

所谓的墓地“macadamia groves of Hawaii”,是译者错把grove(果树林)看做grave(坟墓)了。另外,macadamia是原产澳洲的一种坚果,又名昆士兰栗、夏威夷果、巴布果、澳洲胡桃等,在夏威夷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引种。至此,译文可改为:“我们不会忘记埃里森?奥尼祖克,那个曾经在夏威夷的咖啡林、坚果林里光着脚跑来跑去的孩子,那个梦想着有朝一日能登上月球的孩子。”这样一改,一个活泼可爱的男孩就跃然纸上了。

2) 原译: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

原文:Being an Eagle Scout, he said, had helped him soar to the impressive achievement of his career.

译文将“an Eagle Scout”译成“一名飞行员”,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术语的来历。Eagle Scout 是“鹰军(奖章)”之意。童子军最早形成于1907年的英国,其目的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技能训练,从身体、精神、智力上对青少年进行培训,使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技能、有责任感、能自立的公民。童子军的年龄范围从11到18岁,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Tenderfoot Scout (初级军)、Second Class Scout(二等军)、First Class Scout(一等军)、Star Scout(星军)、Life Scout (生命军)和Eagle Scout(鹰军)。加入童子军后,成员们通过完成每一阶段的技能要求而得到晋级,鹰军是最高荣誉,是每个童子军向往的目标。在美国,有25%的少年加入了童子军,而他们当中仅仅只有4%最后成为鹰军。(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question/173264537.html)所以,上文的意思是:他说,之所以在职业生涯中取得骄人业绩与成为鹰军的一员密不可分。

3) 原译: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

原文:His dream was to live aboard the space station, performing experiments and playing his saxophone in the weightlessness of space...

难道太空中的实验就是吹奏萨克斯管吗?初读译文,疑虑顿生,查看原文得知,做实验和吹奏萨克斯管是并列关系,即在工作之余,吹奏乐器以娱乐。

4) We can find consolation only in faith…

译文: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

译文把only看成consolation的修饰语,故有以上译文,其实,only修饰的是其后的in faith,所以,将以上译文改为:我们只能从信仰中找寻慰藉……

1.2词语搭配不当

词语搭配是指词的横向组合关系或共现关系,即哪些词可以与另一些词搭配使用或共现在一个句子中。英国语言学家Firth是最早注意到语言中的搭配现象并提出“搭配”这一概念的专家之一。他曾说:“You shall know a word by the company it keeps.”(刘风芹,2010,115)。翻译中的常见错误往往是把一种语言的搭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搭配的现象。一种语言中的常规搭配到了另一种语言就不搭配或不自然,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对词组搭配的翻译进行适合或适应目的语的搭配进行选择,使目的语通顺自然。《真正的英雄》一文中有几处搭配不当,例如:

1)… in the way they led their lives and in the way they lost those lives…

译文: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实践”和“生活”这个动宾搭配在汉语中很不自然,我们通常说“过着……的生活”。通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进行检索,发现“实践”与“生活”作为动宾搭配的检索结果为0,也说明这个搭配鲜为使用。

2) We remember Christa McAuliffe, who captured the imagination of the entire nation…

译文: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

“凝聚”和“想象力”所构成的动宾搭配也不符合汉语习惯,在CCL语料库进行检索也为0。与想“想象力”相匹配的动词是“激起”、“引起……想象”等。

1.3 人称代词处理不当

英语代词的使用率、复现率均大大高于汉语。因为英语重“形合”,代词的指代意义往往通过词汇、语法的表现形式而得到固定;而汉语重“意合”,其指代关系不言而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题的内容,其表现手段正如王力先生所言,要么省略,要么重复使用前面已出现过的名词,很少像英语那样大量地重复使用代词(许建平,2003,109)。因此,英译汉时,对英语的人称代词不可随意套用,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删减。

例如,What we say today is only an inadequate expression of what we carry in our hearts. Words pale in the shadow of grief; they seem insufficient even to measure the brave sacrifice of those you loved and we so admired.

译文: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译文基本上直接套用原文的结构,代词频出、冗赘不堪,读起来与自然流畅的汉语相去甚远。

试译:今天所说的一切都远不足以表达我们的内心真是情感。在悲痛的阴影笼罩下,语言竟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无法形容那些为你们所深爱、为我们所崇敬的英雄们所做的勇敢牺牲。

1.4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不当

术语指各门学科的专用语,是表示该科领域内概念或关系的词语。专有名词是特定的某人、地方或机构的名称。对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准确和规范是基本要求。因为普通读者看到的文本,是由一个个翻译过的术语和专有名词构成的,所以,术语和专有名词的翻译是否准确、规范,直接影响到读者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否则不仅会引起误解,有时还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真正的英雄》译文中出现几处术语和专有名词翻译不当,如,

1) He served as a fighter pilot in Vietnam, earning many medals for bravery, and later as a test pilot of advanced aircraft before joining the space program.

原译:在参加太空计划之前,他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空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

原文中的test pilot 是个术语,其意为“试飞驾驶员”,可译为“试飞员”。而原译中的“试验飞行员”一词则拖沓含混、师出无名,在CCL语料库进行检索,仅发现一例结果,且例句正好选自《真正的英雄》这篇译文,说明这篇译文已被CCL语料库收录,进而对语料库的使用者也形成不良影响。

2) The dedicated men and women of NASA have lost seven members of their family.

原译:为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献身工作的人们,他们的大家庭中失去了七位成员。

原文中的NASA是个专有名词,一般译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此译名已为国内广为接受,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网页达889,000篇,远远大于“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相关网页达143,000篇)的网页使用量,也就是约定俗成了。若译成其他名称,易造成误解。

3) the Navy Distinguished Flying Cross 和the Cross of Gallantry with Silver Star

《真正的英雄》把这两个专有名词译为“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越南敢斗银星十字勋章”,也值得商榷。对这两个专有名词,更多地译为“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英勇十字勋章”,通过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对这四个专有名词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定量)如表1,

表1:百度专有名词网页统计表

(数据源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搜索时间:2011-2-6)

但统计数字(定量)并不能确保这种说法完全规范、标准,中文维基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zh-cn/)是一个较权威的网站,该网站也采用“飞行优异十字勋章”和“英勇十字勋章”的说法(定性)。术语和专有名词是翻译的拦路虎,但如能很好地利用网络资源,同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 就能最大限度地确保翻译的规范、准确。

1.5翻译腔

范仲英(2006,104)把翻译腔又称为翻译症,这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病。翻译腔是把原语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入语中,因而形成一种不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语言混合体。这种文体只顾在形式上逐词逐句地紧随原文,忽略译入语语言结构特点和习惯表达方式,译文不自然,不流畅。翻译腔在句子表达方面主要表现为译文读起来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多个定语修饰的长句、代词频出、过于受原文语序和语法结构的制约等。造成翻译腔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译者为了追求忠实,受原文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的影响,造成译文不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语序和语言习惯。

汉语的主要特点为意合。英译汉时,应根据此特点,重新把从句和词组予以调整,用合乎汉语习惯的流水句式把原句中的真正涵义表达出来(刘重德,1998:50)。如,1) We remember Ronald McNair, who said that he learned perseverance in the cotton fields of South Carolina.

原译: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

试译:我们还记得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曾说过,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的坚毅性格。

2) …this America… was built on heroism and noble sacrifice. It was built by men and women l ike our seven star voyagers, who answered a call beyond duty, who gave more than was expected or required, and who gave it with little thought to worldly reward.

原译:我们的美国是在英雄主义和崇高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由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那样的男人和女人,那些把全社会的责任作为自己责任的人,那些给予人民比人民期望和要求的更多的人,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而从不企求些微报答的人建立起来的。

试译:美国的建立有赖于英雄主义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美国的建立有赖于像这七位宇航员一

样忠于使命、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人。

以上两个句子的翻译过于受原文语序和语法结构的制约,对定语从句的处理不当,使译文成了一个由多个定语修饰的长句,读起来不够流畅。

1.6人名翻译不规范

一般而言,在翻译英语人名时应遵循按照英语人名本身的发音音译以及约定俗成的原则。约定俗成,就是按照被广泛和普遍使用的英语人名的翻译版本进行翻译。音译就是根据其原始语言中单词的发音,把它翻译成与其发音接近的汉字。《真正的英雄》译文中的姓名的翻译都是采用音译的,但用字不够规范,个别名字音译不准确,违背了约定俗成的原则。人名的翻译要参照通行的《英语姓名译名手册》,不可以随便翻译。翻译研究者要养成查阅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培养自己的标准化意识。凡是已经有约定俗成译法的,应该一律从“俗”(李长江,2010,167),如表2,

表2:百度姓名网页统计表

(数据源自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搜索时间:2011-2-6)

2.0结语

翻译产生失误在所难免,原因各种各样,但是,很多问题还是可以克服的,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不仅可以提高译者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信息查询和求证的能力与水平。当然,译者需要根据网络中的语境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语法规则等对搜索到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译者须对原文经过理解、翻译、修改、校核四个步骤,才有可能用另一种语言有效地再现原文。而编者亦应在选用译作时谨慎行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追溯原作,并将其与译作一并交付资深译员或专业译审审核、校对之后再予刊用,否则便有可能传播错误的语言内容与形式,既不利于原作形神的再现,也不利于读者对原作的鉴赏,甚至

还可能误导读者,有损正确语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2011-2-6(https://www.360docs.net/doc/8c9927342.html,/question/173264537.html)

[2] 刘风芹.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0,(06):115-117

[3]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4] 李长江.英语人名翻译的策略[J]. 青年文学家,2010,(09):166-167

[5] 刘重德.“欧化”辨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5):47-51

[6] 许建平.英语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12):106-110

人教课标版《普罗米修斯》课堂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普罗米修斯》课堂说课稿 人教课标版《普罗米修斯》课堂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的一致性,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

献身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五、教法,学法: 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六、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普罗米修斯的有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 (5)

第24课《真正的英雄》同步练习(人教版初一下)(5)第一部分: 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5分〕 砭.骨〔〕崔巍 ..〔〕〔〕阴霾.〔〕余暇.〔〕2.〝地球之巅〞即,它的海拔高度是米。〔4分〕 3.依照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⑴勇敢地一直往前进。〔〕 ⑵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⑶睡梦中都想着查找,形容迫切地期望着。〔〕 ⑷形容专门勤奋,不知疲乏。〔〕 4.?登上地球之巅?一文中有专门多景物描写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5.登山队员能登上地球之巅,这是的结果。〔3分〕 6.登山队员在登山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哪些?〔4分〕 7.?真正的英雄?这篇演讲词的要紧思想能够概括为:,颂扬人类的探究精神,。〔4分〕 8.从所表达出来的感情来看,?真正的英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有什么不同?〔4分〕 9.联系生活,谈谈你对以下句子的明白得。〔4分〕 ⑴英雄之因此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奇异而精妙的宇宙进行探究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 ⑵我们所能找到的惟一安慰是,我们在内心明白飞得那样高那样自豪的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10.里根总统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样看待这种精神?〔4分〕

11.讲讲下面两联各咏的是谁。〔4分〕 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伙儿。 ⑵豪气压群雄,能使力士脱靴,皇妃捧砚;仙才媲众美,不让参军俊逸,开府清新。 第二部分: 〔一〕 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 七名宇航员全部遇难里根总统表示哀悼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刻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峻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挑战者〞号在卡纳维拉尔角发射基地起飞后,以三倍于音速的速度升到佛罗里达五万英尺的蓝天时发生爆炸。爆炸后,航天飞机变成熊熊燃烧的庞大火球,拖着长蛇般的、然后分叉的火焰和黄白色浓烟坠入距发射地点20英里外的大西洋。燃烧着的飞机碎片,散落在宽敞的海面,连续了一个小时。 这架耗资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失事后,美国全国上下极为震动,人们几乎中断了一切活动,等待有关这场灾难的详细消息。各大电视网作了整天的专门报道。华盛顿和全国各地下半旗致哀。纽约市通常灯火辉煌的帝国大厦今晚熄了灯火,以示哀悼。 里根总统在白宫内电视机旁观看到爆炸时,〝震动得一语不发〞,里根夫人失声喊道:〝天哪,不可能!〞在同国会领导们商量后,里根决定把原定于今晚发表国情咨文讲话的时刻推迟到下星期二,并派布什副总统前往佛罗里达太空中心慰咨询死难者家属。正在开会的众议院中断了会议并赶忙宣告休会。华盛顿大教堂响起了为死难者哀悼的钟声。 今天在卡纳维尔角观看实况的观众目击这一悲剧时,由震动而转为悲痛,许多人失声痛哭。 今天晚上,里根总统在向全国发表的电视讲话中,对七名宇航员不幸罹难表示哀悼。他把这一事件称为〝全国的缺失〞。他讲:美国将连续对宇宙进行探究,将有更多的航天飞机和宇航员进入太空。 …… 〝挑战者〞号上的七名宇航员中,有一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中学的女教师麦考利夫。她是第一名来自民间的航天飞机乘员,是从1万1千名报名应征的教师中选出来的。她为参加这次飞行同意了120个小时的宇航训练。她预备在轨道上向她的学生讲授〝太空课〞。今天,津津有味的学生们在教室里观看载有自己的教师的航天飞机腾空实况时,突然陷入纷乱和悲伤。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 I.英汉之间的差别: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吕叔湘 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 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2.葡萄/竹竿-----即把英语句子比作“葡萄型”结构,葡萄主干很短,其上附结着丰硕的果实。而汉语句子则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叙述,逐步展开,内容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展开,常称为“竹竿型”结构。 She was beautiful, with long dark hair and brilliant green eyes.她长得很美,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晶莹明亮的绿色眼睛。 She has smooth akin as pale and iridescent as the moon shining over a snow-covered landscape.她光滑的肌肤白里透红,宛如皎洁的月光洒在茫茫血地上。 3.多枝共干----英语句子中还有两个或几个动词共受一个状语修饰,共有一个主语或宾语,或者两个或几个状语共同修饰一个动词,两个或几个主语或宾语共一个动词,这就好比几根树枝长在同一根树干上,我们称为“多枝共干”式结构。 4.也有学者认为英语是一种弥漫着“男子气”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和理性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思维支撑点,从而就形成了英语的“阳刚之美”。而汉语自有汉语之美。汉语不注重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着于形式结构的规范,中国人的思维支撑点似乎更具有抽象,深邃和疏放的取向,由此繁衍生出的是显赫的暗示和幽远的意境从而形成汉语的“阴柔之美”。汉语的魅力在于她的流散和疏放,系于她超凡的暗示力和意境性。所以汉语的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承接功能很强。 如果说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那么,英语则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行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5.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一种艺术语言。寥寥数词,就能出意境,出氛围,出画面。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1课《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 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 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 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 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

目的论指导下的软新闻翻译案例解析

目的论指导下的软新闻翻译案例解析 【摘要】本文介绍了软新闻的特点,并结合德国功能派翻译目的论对软新闻汉译英翻译实例进行了具体分析,总结出在基本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软新闻的翻译可以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动等编译手段使其更好地实现交际功能。 【关键词】软新闻;目的论 1.目的论简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交际活动,该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代表人物有莱斯(K.Reiss)、费米尔(H.J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他们的研究使该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从最初的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逐渐发展并创立了功能目的论,注意到了影响翻译过程的发起者、译者和译文的接受者。在功能派目的论的指导下,评价译文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合适”,即译文是否符合翻译的要求,亦即译文多大程度上能完成其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的交际功能。这种翻译标准是对传统标准的重大突破和补充,为新闻文体翻译中经常使用“改译”——增加、删减和改动等形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使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可选择有利于实现翻译要求和目的的内容,并采取相应有效的表达方式来生成译文文本。 2.案例解析 人间六月天伦敦太极鲜——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太极月活动发力六月的伦敦细雨缠绵,但却没能阻挡太极活动的如火如荼。继五月太极月活动取得的卓越成效,伦敦中医孔子学院六月在肯辛顿公园再次发力,为热爱太极拳的朋友继续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同时也打造了一个弘扬中医精髓及哲学国粹的交流平台。六月太极月吸引了更多外国朋友的参与,为了满足不同程度的需求,此次活动分为两个层面:外在练形与内在练神,重在文化内涵的推广。太极拳近百年来之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原因之一是它具有防病治病、修身养性的功用,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外国朋友的一致认可,但是对其为何能成为“国粹”的文化内涵却所知甚少。 Tai Chi Blooming in London June——CITCM Boost Tai Chi Month Activity Drizzling June witnesses Tai Chi’s vigorous growth in Lon-don as Confucius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CITCM)continues Tai Chi Month Activity in Kensington Gardens.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study platform for Tai Chi fans following Tai Chi May,and it creates 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for promo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philosophy as well.As Tai Chi June attracted more foreign friends,this activity focused on two aspects in order to meet different demands——body practice and mind meditation——and promot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Tai Chi fist has been very popular in China and some foreign countries for nearly hundred years,because it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真正的英雄教案新人教版

24 真正的英雄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教与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加强朗读。 2.了解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学生已知导入。 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从而引出杨立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再讨论明确美国“挑战者”号英勇牺牲的七名宇航员虽然升空失败但仍然称得上是英雄,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引出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 2、欣赏图片:七名宇航员的肖像和“挑战者”号爆炸时的情景。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做到: 1.看看里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 2.体会里根总统在演讲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朗读指导 1.师明确课文大致所包含的两种感情:悲痛和力量。阐释说明这两种感情的变化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但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的。 2.师明确朗读课文的语气:低沉→激昂。 3.教师选取三个自然段范读。 4. 小组朗读互评 (三)、重点赏读,探究质疑: 师——找出你认为精彩或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学法指导:这个环节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二。学生说理由时,只要能说出他所体会

英汉翻译评析(答案)

Commentaries on the Version of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SV:How a Woman Ages/A Woman’s Aging/A Woman Fades Thus/What causes a Woman to Grow Old/The Way in Which a woman is Aging/How a Woman Gets Old RV: The Way Woman Withers 点评:Rhetorical Device: distillation and aesthetic hightlights of language,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alliteration(头韵) 1.二十岁的时候,我穿着一条背心式牛仔裙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一说话就脸红。三十岁的我穿着名牌套装,坐在办公桌前,满脸冷酷地对下属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敢问?也不先打个草稿。”SV: At the age of twenty, I walked about on the campus, wearing a vestlike jean skirt. My face would turn red whenever I speak. After I have turned thirty, I am seated in front of a bureau, in a suit of famous brand, reproaching a subordinate coldly “How dare you ask such a stupid question? Why didn’t you make a draft first?” RV: At the age of twenty, wearing a jeans jumper, I moved about on the campus, my face blushing the moment I had the inclination to make an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 真正的英雄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1)

二五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知识链接】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在进行美国航天飞机的第25次飞行中,发生空中爆炸。这是美国5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第一次爆炸事件,也是美国宇航员第一次在飞行中死亡。“挑战者”号的失事,是震撼世界的悲剧,全世界人民为人类航天壮举发生的这一重大挫折和不幸感到悲痛和惋惜。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哀悼.()锲.而不舍()勋.章()锤.炼() 阴霾.()孜.孜不倦()企.求()凝.聚() 战栗.()拓.荒()弥.补()不朽.() 2.词语积累 锲而不舍: 迫不及待: 建树:锤炼: 孜孜不倦: 梦寐以求: 二、合作探究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2.作者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昨天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3.演讲者在演讲中蕴含的感情及变化的脉络是什么? 4.文中所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5.为什么说麦考利芙“凝聚了整个国家的想像力”? 6.文中赞扬了七位宇航员哪些精神和品? 三、精读精练 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 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 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 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解析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 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 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孩子们可以和装有性格芯片的娃娃一起玩耍;内嵌性格装置的电脑将被视作人们工作上的伙伴而不仅仅是工具; 休闲时, 电视机还能满足人们嗅觉感官的需求——那时, 数码时代就已经到来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 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 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 and 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 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 法治” 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 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江西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语文说课稿 伟大的悲剧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分析教材]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激起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记叙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探险失败后,和他的队员在返回的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意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能力:快速阅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把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理论依据] 1.“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初二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情感尤为丰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又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法、学法] 教法: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欣赏课件、整体感知、细节品味、联系实际说观点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交流等方法,逐渐感受这种精神,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法:这篇文章内容简单,让学生通过预习筛选文章内容,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情节十分感人,易于引起情感丰富的初二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一读,说一说,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合一的境界。 [过程设计]

第24课《真正的英雄》课文简介

第24课《真正的英雄》课文简介 导读:真正的英雄里根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沉痛地哀悼我们失去的七位勇敢的公民,共同分担内心的悲痛,或许在相互间的安慰中,我们能够得到承受痛苦的力量并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对家庭、朋友及我们的太空宇航员所爱着的人们来讲,国家的损失首先是他们个人的巨大损失。对那些失去亲人的父亲、母亲、丈夫和妻子们,对那些兄弟、姐妹,尤其是孩子们,在你们悲痛哀悼的日子里,所有的美国人都和你们紧紧地站在一起。我们今天所说的远远不够表达我们内心的真实情感,言语在我们的不幸面前显得如此软弱无力:它们根本无法寄托我们对你们深深爱着的、同时也是我们所敬佩的英勇献身的人们的哀思。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我们的七位宇航员七位“挑战者”,记住他们活着的时候给熟悉他们的人们带来的生机、爱和欢乐,给祖国带来的骄傲。他们来自这个伟大国家的四面八方从南加利福尼亚州到华盛顿州,从俄亥俄到纽约州的莫霍克,从夏威夷到北卡罗来纳和纽约州的布法洛。他们彼此很不相同,但他们每个人的追求和肩负的使命却又是那样的一致。我们记得迪克?司各比,我们从升空的“挑战者”号听到的最后一句话就来自这位机长之口。在参加太空计划之前,他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后来成为一名高空飞行器的试验飞行员。对机长司各比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熟悉的伙伴。我们记得迈克?

史密斯,作为战斗机飞行员获得过的奖章戴满了胸前,其中包括海军特级飞行十字勋章和来自一个国家的敢斗银星十字勋章。我们还记得被朋友们称为J.R.的朱蒂丝?莱恩尼科,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在工作之余,她喜欢在钢琴上弹奏几曲,从中获得美的享受。我们也不会忘记孩提时总爱光着脚板在咖啡地和夏威夷的麦卡达美亚墓地跑来跑去的埃里森?奥尼佐卡,他早就梦想有一天去月球旅行。他告诉人们,多亏成为一名飞行员,他才能够建树他的生涯中那些令人难忘的业绩。还有那个曾告诉人们是南加州的棉田锤炼了他坚毅性格的罗纳德;麦克耐尔。他梦想着到外层空间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做试验:吹奏萨克管。啊,让(罗纳德的爱称),我们将永远怀念你的萨克管,我们将要建成你所梦想的空间站。我们记得格里高利?杰维斯,在那次致命的飞行中,他随身带着他的母校布法洛纽约州立大学的一面旗子。他说,这是一份小小的纪念品,纪念那些曾为他指点过未来的人们。我们还记得凝聚了整个国家想像力的科里斯塔?麦考利芙,她用她的勇气和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激励我们。她是一位教师,不仅是她的学生们的教师,而且是全国人民的教师,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励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我们将永远记住他们,这些杰出的专家、科学家、冒险家,这些艺术家、教师和家庭中的男女成员们。我们将珍爱他们每个人的故事,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这是真正的美国英雄的故事。就在灾难发生的那天,我们所有美国人都关切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彻夜不眠。在那个不幸的时刻,我们的兴奋变成了战栗。

《真正的英雄》说课稿

一、概述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里根总统的演讲词《真正的英雄》,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4课,属于略读课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思路定向为“以读解析课文,以课文促拓展”。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说教材 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从凛冽的南极到险峻的高峰,从荒凉的孤岛到茫茫的宇宙,留下了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足迹。通过这些不同题材的文本,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学生敢于探险、战胜困难的勇气。还要训练学生快速默读,品味关键语句。 我所说的《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悼词。深切哀悼罹难的七位航天勇士,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文章语言丰富,感情充沛,不少句子意味深长,非常适合学生做个性化阅读,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12、13岁,心智正在飞速成长,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学生心目中的英雄,可能千差万别,也许是红极一时的歌星;也许是驰骋赛场的体育健儿;也许还会是网络游戏中的反恐精英……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去辩证的看待。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课无疑是修正学生英雄观,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好文本。神五、神六的成功升天,神七的大跨越---出舱工作,这些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早已家喻户晓,在这种背景下学习本文,学生一定会“于我心有戚戚焉”。 我校学生还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两极分化严重。由于十陵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比较复杂,一部分学生基础扎实,课外阅读量较大,语言感受能力强;一部分学生视野狭窄,思维缓慢,读写吃力。鉴于此,我对学生的要求也有所侧重,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引导他们品味语句,畅谈感悟;基础差的学生完成通篇阅读,把握大意,能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即可。 四、说目标 1、知识目标: 正确书写及解释“阴霾、迫不及待、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找出文中有感悟的语句,并能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并能有感情的朗读。3、情感价值目标 1)品读课文,学习美国宇航员在探索太空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永不言退,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 2)联系我国的航天事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宇航员祖国而骄傲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的英雄观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是: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速度”,“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主要内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本文语言丰富,有些句子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品味,以朗读促理解,在体会中读出感情。关于情感价值目标,课标中提到,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真正的英雄》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1)她以这次太空飞行作为激lì( )我们向未来冲击的教例,孜.( )孜不倦地讲述给我们。 (2)阴mái( )笼罩着整个国家,我们走出家门,手拉着手,互相安慰。 2.选词填空。 (1)对机长司各比来说,危险从来就是一位(熟悉熟知)的伙伴。 (2)今天,我们向迪克·司各比和他的伙伴们保证,他们的(幻想梦想)决没有破灭,他们努力为之奋斗的理想一定会成为现实。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 ..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信赖:信任并依靠。) B.她总是对人们微笑着,总是迫不及待 ....地想对人民有所贡献。(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C.我们会感到想达到外星球还力不从心 ....。(力不从心: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够不上。) D.(你们)现在在星际之外找到了上帝许诺以不朽生命的归宿 ..。(归宿:回去的着落。) 4.综合性学习。 某班决定开展一次以“走近航天英雄”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1)【新闻发布】请用一句话向同学们发布这则新闻。 中国成功实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10周年之际,载人航天技术国际研讨会9月16日在北京开幕。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载人航天专家齐聚一堂,交流分享载人航天技术成果,研讨探索载人航天未来发展,共同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摘自《解放军报》2019年9月17日) 答: (2)【搜集资料】你打算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些情况? 答: 二、美文品析 阅读下文,回答5~9题。 悲壮的两小时 ①1967年4月23日,科马洛夫一个人驾驶“联盟1号”宇宙飞船,圆满完成了任务,胜利返航。但是当宇宙飞船返回大气层后,需要打开降落伞以减慢飞船速度时,科马洛夫突然发现无论用什么办法也打不开降落伞了。由于无法排除故障,不能减速,两个小时后飞船将在着陆基地附近坠毁。生死关头,科马洛夫选择了先向领导汇报飞行探险情况。 ②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科马洛夫的生命也在分分秒秒中消逝。包括苏联最高领导人在内的亿万人的心,

公开课 《大禹治水》说课稿

《大禹治水》说课稿 汇仟小学安婷婷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第24课真正的英雄(教案)

24.真正的英雄 教与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3.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4.培养困境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面前永不言退,对未知领域进行百折不挠地探索的精神。教与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2.朗读课文,体味文章丰富强烈的感情。 教与学难点:品味关键语句,培养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加强朗读。 2.了解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学生已知导入。 师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中国宇航员杨立伟的事迹,从而引出杨立伟是一个成功的英雄。再讨论明确美国“挑战者”号英勇牺牲的七名宇航员虽然升空失败但仍然称得上是英雄,应“不以成败论英雄”,从而引出课文。 (板书课题、作者) 2、欣赏图片:七名宇航员的肖像和“挑战者”号爆炸时的情景。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读的过程中做到: 1.看看里根总统讲了哪些内容? 2.体会里根总统在演讲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倒回去重读。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朗读指导

1.师明确课文大致所包含的两种感情:悲痛和力量。阐释说明这两种感情的变化脉络是前半部分主要是抒发悲痛,后半部分主要是表达力量。但两者不是泾渭分明,而是水乳交融的。 2.师明确朗读课文的语气:低沉→激昂。 3.教师选取三个自然段范读。 4. 小组朗读互评 (三)、重点赏读,探究质疑: 师——找出你认为精彩或让你感动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学法指导:这个环节可结合“研讨与练习”一、二。学生说理由时,只要能说出他所体会和理解的即可,多给予肯定。) 三、课堂练习: 1、宇航员们因为航天飞机的失事而牺牲,但演讲者却说“这是诉说胜利和勇敢的故事”,如何理解? 2、为什么要写“一个世纪前的开拓者”?“今天的荒漠就是太空和人类知识没有达到的疆域”,相对于“今天的荒漠”,“的荒漠”指的是哪里? 3、我们的国家的确非常幸运,因为我们依然保持着巨大的勇气、令人信赖的声誉和刚毅不屈的品质,我们仍然有像‘挑战者’号上七位宇航员那样的英雄。”这是“美国精神”的集中表述,你是如何这种“美国精神”的? 提示: 1、人类探索本来就意味着冒险,宇航员的每一次升空,都意味着危险,很有可能是灾难,但他们并没有害怕,而是义无反顾随时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的都是胜利者,都是勇敢者。 2、此为例证明美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传统,不怕失败,开拓进取,也为下文号召大家“重新振作起来,忍受着磨难,不断前进”做好铺垫。 3、这种百折不挠的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绝不仅仅只属于美国精神,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四、拓展延伸: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左拉 请允许我以法兰西文学的名义讲话,作为战友、兄长、朋友,而不是作为同行向吉·德·莫泊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我是在居斯塔夫·福楼拜家中认识莫泊桑的,他那时已在18岁到20之间。此刻他又重现在我的眼前,血气方刚,眼睛明亮而含笑,沉默不语,在老师面前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谦恭。他往往整整一个下午洗耳

《炮手》说课稿

《炮手》说课稿 《炮手》说课稿 指导思想: 1、学生是阅读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本课设计通过“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突出重点,精心品读”等环节,引导学生渐进有序地读书,理解、感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一课改理念。炮手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重要线索,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揣摩人物心理、想象人物心情等设计为学生的写作做了点拨,在这一堂语文教学课上,教师充分做到了阅读教学与写作的有效结合。结合人物当时的心情读,这一设计使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朗读出当时真实的感情,通过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恰当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真正地走进了文本之中。 2、“读”是阅读教学的主要方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整课书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采用朗读、默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有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带着问题认真、充分地阅读,细心品读,以读促讲,以读代讲,以读代教。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突破课文重难点。

3、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本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苍白、煞白、惨白”进行比较,仔细体会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帮助其对思想内容的理解。通过对两组对比句的重点学习,加深了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对主人公为国家、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的领悟。 4、注重教给阅读方法 现在的教学是要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教师整篇教学设计为学生提出了一种“整体把握—具体感知—重点突破”的有序的学习方法,在学习两组对比句时,又具体设计了“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教学生从整体着眼,从局部着手,认真研读,深入理解。持之以恒,学生自己能阅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教材分析: 《炮手》记叙了一百多年前法国军队中的一名普通炮手,为了祖国,亲手炸掉了被侵略者占据的家园的感人故事。全文以对话形式为主,以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为辅,贯穿全文,形象地突出了主人公——“炮手”复杂的内心世界,赞颂了他令人钦佩的奉献精神。学习本文要了解那位炮手为维护祖国尊严的奉献精神,学习炮手时时刻刻把祖国放在第一位,为国家利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 学情分析: 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学习现状了解甚少。通过班主任的介绍知道这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语言表达也不错,但概括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