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尊生养生实践及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孔子如何养生?管住嘴、勤用脑,来看圣人的养生见解

孔⼦如何养⽣?管住嘴、勤⽤脑,来看圣⼈的养⽣见解这是说,孔⼦讲的话都是⼈的⽣活,实在、⾃然,⽽不是什么远离⼈的事情、道理。
孔圣⼈对⽼百姓如何获得“形”的健康和“⼼”的安宁,都有着⾃⼰独特的解读,快来看看有没有给你启发。
01.⼈的⽣命底线:拒绝“不仁”《黄帝内经》⾥以“不仁”为⼀种病。
⽐如⼀个⼈半⾝不遂,⾝体⼀些部分变得毫⽆知觉,这就是“不仁”。
⾝体上感知异常,⾃然要警惕,⽽⼼灵上的“不仁”同样会影响健康。
孔⼦认为“仁”同时也是⼀种能⼒,⼀种⼈能幸福、安然、健康体验⽣活的能⼒。
在物质条件已然丰富的当代,“仁”这种能⼒尤为重要,要加强⼼灵的修养。
02.饮⾷养⽣:⾷饮由“礼”⾷不厌精,脍不厌细。
⾷饐⽽餲,鱼馁⽽⾁败,不⾷。
⾊恶,不⾷。
臭恶,不⾷。
失饪,不⾷。
不时,不⾷。
割不正,不⾷。
不得其酱,不⾷。
⾁虽多,不使胜⾷⽓。
惟酒⽆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
不撤姜⾷,不多⾷。
——《论语·乡党篇》其意是说,不因⽶精⽽多吃,不因⾁细⽽多吃。
⾷物腐臭,鱼变质,⾁腐败,不吃。
颜⾊不好,不吃。
⽓味难闻,不吃。
烹调不当,不吃。
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
切⾁的⽅法不对,不吃。
没有调味的酱,不吃。
⾁⾷虽多,但吃⾁不超过主⾷。
酒可以喝,但⼜不能喝醉。
市场上买来的酒和熟⾁不吃。
每餐不离姜,但⼜不多吃。
孔⼦对饮⾷之道有论述,核⼼是饮⾷要合“礼”。
即对饮⾷要有节制,“礼”的核⼼是⾃律,是为所当为。
饮⾷也⼀样,⾷所当⾷,不吃“不正”之⾷。
夏季饮⾷注意“三要三不要”01要多喝开⽔。
夏季天⽓炎热,⼈体会通过流汗来解暑降温,⾝体失⽔较多。
建议夏季成⼈每天饮⽔不少于1500毫升,以⽩开⽔或茶⽔为佳,还可以喝些绿⾖汤、酸梅汤等消暑饮品。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例如通过吃海带、⾹蕉等⾷物来补充钾元素;在500毫升饮⽤⽔⾥加1克盐来补充钠元素。
02要多吃蔬果。
夏季天⽓炎热,内⽕不容易排出,如果饮⾷上肥⽢⾁厚、⾟辣,会加重内⽕,出现便秘、⼝⾆⽣疮等现象。
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

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孔子孔老先生的养生之道Maggie 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1 1-5-12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勤于治学,自强不息,文绩卓著,德可厚天地。
他活了七十三岁,在当时来说,可谓身健寿长。
综观孔子的圣言范行,他的长寿之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大德必寿孔子提出:“仁者不忧”,“仁者寿”,“大德必寿”的名言。
他认为,有德之人,注重德性的修养,自我人格的完善,心地光明,以仁待人,精神爽朗,邪气难侵,有益于健康长寿。
小人则相反,由于其心术不正,损人利己,纤巧势利,耗心伤神,必然有损于身心健康,与长寿无缘。
故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意思是说:君子的心胸平和宽广,浩气长存;小人却经常处于患得患失、局促忧愁的心境状态,难得心理平衡与安宁。
孔子一生,十分注意养德立德,主张推行“忠恕之道”,“为政以德”,造福于民。
他最鄙视贪官污吏,提出“损者三害”,即:骄奢得意有害,游乐忘返有害,沉溺于酒色有害。
孔子在鲁国任大司寇期间,廉明清正,两袖清风,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
当时,鲁国的国君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
齐国为了腐蚀削弱鲁国,投其所好,送去八十名美女歌妓。
鲁定公终日沉迷于酒色淫乐之中,不问政事。
孔子屡屡动谏无效,一气之下,便辞去大司寇的职务,离开鲁国,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
二、自强则刚与道家提倡的“清静无为”的思想相反,孔子提倡的是“自强有为”。
众所周知,孔子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说,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的,人也应当效法上天,自强不息。
孔子最见不得懒散的学生,斥责其“朽木不可雕也”。
懒散使人四肢不勤,思想怠惰,精神涣散,萎靡不振,难尽天年。
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合”。
静止便意味着停滞,停滞便意味着消蚀,西方哲人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包括体力和脑力的运作,孔子认为,人生一世,应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有所追求,有所作为,不懈努力,力求进取。
孔子养生观

《孔子养生观》是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著名学者孔子的一部作品,被誉为“养生之经”。
在其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养生的观点,并指出要达到健康的养生目的,必须在身心保
持和谐,科学选择食物,控制饮食,增强体质,以及熟悉自然规律。
首先,孔子认为要达到健康的养生,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保持身心和谐。
他提倡“求仁得仁”,即要求自己具有仁慈的心理,并将仁慈付诸行动。
同时,他提倡用自己的智
慧来调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心理的安定。
其次,孔子认为要保持健康,必须科学选择食物,勤劳耕作,种植有益于健康的蔬菜
和水果,摄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要控制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暴饮暴食,也不要过于拼命,以免身体受损。
此外,孔子还提倡增强体质,即要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耐力和抗病能力,从
而保持健康,提高身体素质。
最后,孔子还提倡要熟悉自然规律,如昼夜、四季、气候等,以便能够根据不同的自
然规律来安排自己的养生活动,以达到最佳的保健效果。
总之,《孔子养生观》提出的养生理念及养生方法,仍然被当今的养生家所称赞,并
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养生活动中。
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影响一、倡修身养性,重道德情操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核心,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
体现在医学上,要求医者以仁爱精神施医救人;体现在养生上,倡导养心葆神,注重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特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情操及人的自我完善作为养生的最高目标。
认为只有知识丰富、道德高尚、举止持重、坦荡豁达、顺应自然而形神共葆,方能健康长寿,即所谓“仁者不忧”“仁者寿”,说明修身养性与长寿二者相辅相成。
二、处事不偏不倚,行为中庸中和儒家思想以“中庸”为行为准则,孔子《论语》中最先提出“中庸”的范畴。
迄后,其孙孔低作《中庸》,指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地。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宋•朱熹的《中庸章句》也曰:“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二者皆把“中”与“和”相联系,由“中庸”进而提出“中和”的概念。
“中”指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和”指合乎节度;“中”是天下之本根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
中医学也认为,中和是生命整体维持平衡稳定、生存延续的必要条件。
三、重生活起居,调饮食五味孔子首论起居养生。
《论语•乡觉》曰:“食不语,寝不言”,谓不注意饮食起居会危害健康,反对“寝处不时”“劳逸过度”。
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与儒家创始者于一身的孔子喜欢音乐、垂钓、射箭、游览大好河山,留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
儒家恩想还体现于其饮食观上:其一,强调饮食“守礼”,《论语•乡觉》提出“八不食”的饮食礼制,总体精神是强调饮食卫生与习惯;其二,强调饮食无过、无偏,讲究食物配伍,在《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蕴含了大量的饮食文化思想,《周礼‘天官〉中记载了王室饮食、《礼记•内则》记载饮品及食物有几十个品种。
可见,儒家饮食观主张杂合而食,从中获取多种营养,以补充生命所需。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华工公选中国传统人生智慧必备)

孔子的修身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还是一位修身养生学家。
首先,孔子对饮食卫生、食品安全提出要求,他说:“色恶不食,臭恶不食,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时饪不食,不时不食。
”即食物变色了的不食,变味了的不食,不是刚刚烹饪的不能吃,鱼肉不新鲜也不能吃,不到进餐的时间不吃,进食要按时定量。
孔子还说“唯酒无量不及乱”,饮酒要自我控制,适量而不为乱,乱就是失去常态,乱则影响健康。
这些要求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现代科学卫生“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十六字诀健康基石的基本原则。
孔子的养生观是科学的。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生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事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饥不饱,不卑不亢,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不高腔不低调,不争长不论短,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祛病驱邪,益寿延年。
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
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合,气血畅通,允执其中,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在学习中得到愉悦,在与人相处,人际交往中体会到快乐。
孔子很重视快乐对健康的有益作用,他又认为快乐不会无由来地获得,必须通过实践,通过交往来获取。
所以他又说,“发奋忘时,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体现出孔子那种忘我投入,陶醉在自己兴趣爱好中,甚至把时间和所有烦恼都置诸脑后的豁达心态。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孔子对颜回在逆境中、困顿中仍保持乐观,甚为赞赏,说明孔子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乐天主义者。
孔子乐天知命,修养有素。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一生中,少壮老三个阶段,要时时警觉,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要惜精保命,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

孔子养生之道_孔子养生之法中华民族的养生之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开始探讨,其各种养生理论、方法可在诸子理论中见到。
那你知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吗?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孔子养生之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孔子养生之道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的创立者,被后人尊称为“圣人”。
他宣扬“仁,义,礼,乐”,以“仁爱”为立身之本,“中庸”为行为之则,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孔子在养生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著作,但其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他对养生方面颇有研究。
他提倡的修身养心、动静结合、身体力行,对我国的健身养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孔子其人、儒学及养生。
孔子说过“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篇》)。
他不像道家一样追求长生不老,也不同于佛教那样寄予来世,他更主张对生命现象加以切实准确的认识和理解,主张对现有的生命给予最大限度的珍惜和关怀。
孔子本人和儒学都对道家的“辟谷,练气,炼丹,服食,引导,房中术”等养生功并不推崇,更注重的是在“道德,心理修养,精神状态”上的修炼,强调“仁爱”,“中庸”,“有节”,通过合理的锻炼和生活方式来延长人的寿命,以达到养生。
孔子养生之法日常饮食衣着合理孔子在衣着方面是很讲究的,不同季节、不同情况下选择穿不同的衣服。
“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
”(《论语·乡党篇》)讲的就是夏天穿汗衫,并且出门应加件外衣以防受寒,冬天应该注重保暖而着“羔裘”、“狐裘”;睡觉必有“寝衣”而非日常衣着,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论语·乡党篇》又言“亵裘长,短右袂。
”指的便是在家穿的皮衣应该长点,但是右袖应该短些,以便于做事。
饮食有节孔子在养生方面对饮食也非常讲究“养生有节,寒暑适,则身利而寿命益”(《管子·形势解》)。
孔子提倡“食无求饱”、“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篇》),认为饮食不应过量,即使是鱼肉丰富也不能过多地饮用,更反对暴饮暴食,否则,肥甘之品,易于上心脾。
根据孔子老子养生的理论写一篇学习体会

根据孔子老子养生的理论写一篇学习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休会时,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白己铭记于心,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足精心的学习养生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欢送大家分享。
这学期我选修了传统文化与养生这门课,使我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对养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精神,不仅是在文学上,武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而其中也包含了很多养生的道理,在这几个星期的上课中,我了解到了阴阳八卦的微妙,还有佛家思想的博爱精神,还有道家的思想,身体内部的器官还有穴位,更有很多互动,了解到许多养生的方法,包括太极拳,和走路的方法等等,在同学的演讲,我也了解了茶文化,酒文化,食物,服装,藏传佛教等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以前的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文化,因为自己学的是工科,对历史文化不是很有了解也不是特别有兴趣,但是学习了之后我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也产生了很多乐趣,传统文化是我们祖祖辈辈积攒下来的文化知识,内容卡富,传达的意思也各有不同,儒家道家的思想,而我们作为后代,更应该了解并发扬这些文化,代代相传,并能在T.作和学习中真正的应用到这些,在养生中结合这些文化,是我们不仅能锻炼身体,更能理解文化的精髓。
动画版的释迦摩尼我看到了宣扬佛法的不易,已经佛所传达的宽容,博爱等精神,是我更加了解佛教文化。
孔子的养生之道 揭秘圣人孔子长寿秘诀

孔子的养生之道揭秘圣人孔子长寿秘诀--> 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听说过圣人孔子。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人物,在政治、文学等领域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很多的思想精华。
其实孔子留给我们的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养生知识,只不过被我们忽略掉了而已。
那么大家知道孔子的养生之道是什么吗?孔子在饮食方面又是怎么养生的呢?想了解的朋友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圣人孔子一生都在经历政治以及生活的纷扰,坎坷一生,却依旧长寿。
活到了73岁,这在古时候是非常高寿的。
孔子的长寿与他晚年坚持的一套养生术有关。
孔子曾以“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概括他一生几个阶段的特点。
他的话就是很深刻的养生经。
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为能把握得住,也能放得开,进入一个人能“解脱一切”的状态,这时,不为世事所困扰,对一切顺境、逆境都看得很开,变得眼界高超,虚怀若谷。
但这又不是看破红尘,消极避世,而仍然是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乐趣。
所以孔子晚年还致力于编撰《春秋》,不倦地学习《易》,以至“韦编三绝”,还继续给弟子上课。
有一次楚国大夫叶公问孔子的学生子路:“你们的孔夫子是个怎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怎样回答人。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子路说:“孔子这个人啊,发愤时可以忘了吃饭,高兴时什么忧愁都扔掉了。
他啊,连快要老了自己还不知道。
”(《论语。
述而》)应该说,正是这种开阔的心境使孔子获得了长寿。
饮食讲究以养生孔子在晚年的生活特别讲究饮食,他有“八不食”的习惯。
而且从现代的养生保健以及饮食卫生方面来讲,都是非常正确的。
这“八不食”总共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尊生养生实践及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
作者:胡真, 邱幸凡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刊名: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2008,10(3)
1.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 1993
2.刘晓瑞孔子与中国古代养生文化[期刊论文]-南通师范大学学报 2003(01)
1.贾琪浅谈中医养生"治未病"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养生理念[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2)
2.赵力儒家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1)
3.张明.ZHANG Ming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
4.谭颖颖.TAN Ying-ying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建构[期刊论文]-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2(1)
5.杨威.金香兰.李睿.Yang Wei.Jin Xianglan.Li Rui阳脏人养生重在恬淡权衡——谈李维贤老中医的养生经验[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10,29(4)
6.方铁根.于建春.韩景献浅谈推拿导引与中医养生康复学[期刊论文]-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7.付国兵.刘洋.彭玉清.Fu Guobing.Liu Yang.Peng Yuqing关于中医养生治未病内涵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2008,27(6)
8.庄芹.程晓鸣.庄美琼中医养生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
9.张雪亮中医养生理论随想[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2)
10.熊玉鑫.梁润英从"生病起于过用"看中医养生的中和观[期刊论文]-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6(3)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bzyxyxb200803022.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