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合集下载

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核心力量训练在欧美也叫做功能训练或核心稳定性训练。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竞技运动员核心区域肌肉的力量及稳定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欢迎阅读。

田径核心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核心力量训练是指针对身体核心肌群及其深层小肌肉群进行的力量、稳定、平衡等能力的训练。

身体对重心的控制是核心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其原理就是在训练的时候制造出一种类似于运动项目的非稳定状态,使核心肌群能够在神经的调节下改变这种非稳定的状态。

核心力量训练是偏重于神经肌肉系统的训练,训练时要集中精神,慢慢建立对训练肌肉的自我感知能力。

目前国内外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主要有不平衡器械训练 ,悬吊训练 ,弹力带训练,绳索滑轮训练,滑板训练等。

这与传统的力量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且训练的难度分级都是从稳定的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到非稳定的抗阻练习。

根据核心部位肌群的生理特性和田径项目的特点,将训练方法归结如下:田径核心力量训练方法的难度分级按照训练时的稳定与否和动作姿势及负荷强度将田径的核心力量训练分为七个难度等级:1.稳定状态下的静力性动作一般被用于核心训练的初期,这种训练方式可以让运动员深刻体会到核心部位肌群的用力,并能提高对重心稳定的控制能力。

主要采用要求躯干从肩到髋部在一条直线上 ,保持静止 ,注意不能憋气。

2.稳定状态下无负荷的运动第二级是在第一级的基础上由双脚或双臂支撑改为单脚或单臂支撑,解放出来的肢体可以做一些运动。

在动作的过程中要保持身体姿势和躯干的位置不变前两级可以逐渐加大难度 ,动作的次数和组数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3.非稳定状态下静力性动作第三级的训练需要一些器械来制造不稳定的状态,例如瑞士球、平衡板、悬吊绳、海绵垫、气枕等,通过这一级的训练可以更直接的调动深层肌肉和神经的参与度 ,可在前两级的.基础上加上不稳定的器械。

如可采用前脚踩在瑞士球上的前弓步,经过一定阶段训练后可坐在球上或站在平衡板上,也可以双腿跪在球上或站在球上,难度加大可以单侧肢体支撑。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运动训练学第五章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0.06.2020
.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10.06.2020
.
3
(二)运动训练手段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竞技运 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及其分类
动力特征:力的支点、大小、方向 动作构成:动作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 力量、节奏 动作过程: 开始、进行、结束
10.06.2020
大于30秒 最大
相对充分 走步、按摩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
30秒——2分钟 次大
相对充分 走、坐、按摩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2——5分钟 较大
相对充分 走、坐、卧、按摩
供能形式 磷酸盐代谢供能为主 糖酵解为主混合供能 有氧无氧混合供能
负荷性质 速度素质、爆发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速度耐力、力量耐力
10.06.2020
.
18
四、间歇训练法
1. 概念: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 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 练方法。
2.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 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练习的间歇 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10.06.2020
.
19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0.06.2020
.
16
三、重复法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学》十大训练方法1.模式训练法含义: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运行过程。

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结果了解运动员现实情况,修正训练计划的相应环节或教练员的指导方案,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式指示的预定目标。

2.程序训练法含义: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基本结构: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建组成。

基本特点: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定性化、程序化特点。

程序训练法的应用: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过程。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程序训练法应用的精髓之处是: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程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标准、检测手段了解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以便修正教练员的指导方案或根据训练程序指出的内容继续实施程序训练。

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程序指示的预定目标。

3.分解训练法含义: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境分解训练法。

应用特点:①应用单纯分解训练法,需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的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②应用递进分解训练法,需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将一、二两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成起来训练。

运动训练恢复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群众健身篇)

运动训练恢复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群众健身篇)

运动训练恢复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群众健身篇)运动训练恢复及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是指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再生。

这种训练方法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运动训练恢复及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可以包括热身、拉伸、冷却、恢复和补充营养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可以帮助身体更快地恢复和再生。

热身热身是运动训练恢复及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热身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热身可以包括轻松的慢跑、跳绳、做关节活动和拉伸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准备进行正式的训练。

热身的具体步骤如下:1. 轻松慢跑:慢跑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耐力。

慢跑的速度应该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保持舒适的呼吸节奏即可。

2. 跳绳:跳绳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耐力。

跳绳的速度应该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保持舒适的呼吸节奏即可。

3. 做关节活动:关节活动可以帮助身体逐渐进入运动状态,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关节活动可以包括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腿部和脚部等部位的关节活动。

4. 拉伸:拉伸可以帮助肌肉恢复,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拉伸可以包括全身拉伸、局部拉伸和静态拉伸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肌肉恢复,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

拉伸拉伸是运动训练恢复及再生训练方法和手段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拉伸可以帮助肌肉恢复,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减少运动伤害的风险。

拉伸可以包括全身拉伸、局部拉伸和静态拉伸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肌肉恢复,提高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

拉伸的具体步骤如下:1. 全身拉伸:全身拉伸可以帮助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拉伸,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全身拉伸可以包括颈部、肩部、背部、腰部、臀部、腿部和脚部等部位的拉伸。

2. 局部拉伸:局部拉伸可以帮助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拉伸,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耐力。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2. 制约要素:每次练习的时间和距离;练习重复的次 数和组数;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每次练习的间歇 时间;间歇式的休息方式。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7
间歇训练法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高强度性间歇训练
强化性间歇训练 A型 B型
发展性间歇训练
负荷时间
大于40秒
40—90秒 90—180秒
大于5分钟
负荷强度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使学生了解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掌握训练方法的概 念和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掌握运动训练的常用方法及手段
学习重点
运动训练法的概念、体系和训练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运动训练的常用手段;
学习难点
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概念 运动训练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 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异同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2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 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依据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运 动训练方法可分为:
一般地说,程序训练中训练内容的逻辑性、 训练过程的时序性越清晰、越细致,则越有 利于程序训练的组织实施,科学编制训练程 序是实施程序训练法的重要前提。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9
程序训练法的结构与基本特点: (1)程序训练法的结构
程序训练法由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 方法四种构件组成。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 系形式三个要素组成。 (2)程序训练法的基本特点

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体育锻炼的主要方法有哪些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指根据人体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自然锻炼。

达到锻炼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体育锻炼方法有哪些,希望你们喜欢。

体育锻炼的方法(一)重复锻炼法重复锻炼法是指按一定负荷标准,重复进行某项练习的方法。

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决定健身效果的关键。

因此,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和调节重复联系的次数和时间,防止机械的重复而产生的厌倦情绪,影响锻炼的效果。

(二)间歇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是指重复锻炼之间有合理的休整。

间歇锻炼法间歇时间的长短,应以运动负荷值阈为依据,一般来说,运动负荷超过上限(每分钟心率超过150次)时,间歇时间应长些,避免运动负荷继续增加,造成过多地消耗体力;运动负荷在下限(每分钟心率110次以后下)时,间歇时间应短些,密度应加大。

下次练习应在前次锻炼效果为减退时进行,若间歇时间过长,在前次锻炼效果消失之后再进行锻炼,就失去了间歇的意义。

(三)变换锻炼法变换锻炼法是指在锻炼过程中,采取变换环境、条件、要求等因素,进行体育锻炼的方法。

采用变换锻炼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负荷,克服疲劳和厌倦情绪,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运用变换锻炼法还常采用各种辅助性、诱导性和转移性练习,配合乐曲及利用自然条件等。

(四)综合锻炼法综合锻炼法是指各种体育锻炼的方法,在体育锻炼中的综合运用。

综合锻炼法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循环锻炼法。

循环锻炼法是把各种不同类型的动作,组成一组锻炼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循环往复进行锻炼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综合锻炼的效果。

循环锻炼法所布置的各个练习点,内容要搭配合理,以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提高练习密度,达到健身的目的;应选择已经掌握和简单易行的、锻炼价值较大的动作,明确规定各点的练习次数、规格和要求,应强调动作质量,防止单纯追求运动密度和运动负荷。

以上各种锻炼法,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相互补充,交错结合,但应有主无从。

无论采用哪种体育锻炼的方法,都应从体育锻炼的目的出发,一般人的体育锻炼,应以有氧代谢为主,中等强度为宜。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一、模式训练法模式训练法是一种高度代表行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其操作程序为:▪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获取各种因素的指标参数;▪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价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检查性评定;▪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改进训练工作,是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二、程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一)程序训练法的应用:1、程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程序训练方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闭环式的过程。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分解训练法:1、分解训练法解释: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者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分解训练的类型▪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二、完整训练法:1、完整训练法解释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完整训练法的应用(略)三、重复训练法:1、重复训练法解释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

2、重复训练法的类型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将重复训练法分为:▪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表1-1重复训练法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四、间歇训练法(一)间歇训练法解释: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摘要】背越式跳高是一项需要全面身体训练的运动项目。

在这篇文章中,将介绍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

基础体能训练是跳高训练的基石,包括耐力和速度训练。

柔韧性训练对于提高身体灵活性和扭转能力至关重要。

力量训练则是增加跳高高度的关键,需要注重核心力量和下肢力量的提升。

爆发力训练可以帮助选手在起跳时迅速发力,并达到更好的高度。

技术训练是跳高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来提高技术水平。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需要综合利用基础体能、柔韧性、力量、爆发力和技术训练,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基础体能、柔韧性、力量、爆发力、技术、总结1. 引言1.1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介绍在基础体能训练中,运动员需要通过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结合,提高自身的耐力和速度,以保证比赛中的持久力和爆发力。

柔韧性训练则是通过拉伸和瑜伽等方法,增强运动员的关节灵活性,使其在起跳和落地的过程中能够更加自如地控制身体。

力量训练是背越式跳高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重量训练和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腰腹部的稳定性,从而在跳高过程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身体。

爆发力训练则是通过快速爆发运动和爆发力训练器械的运用,提高运动员在跳高动作中的爆发力,使其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跨越动作。

技术训练是背越式跳高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反复练习起跳姿势、运动姿势和落地姿势,运动员可以逐渐完善自己的跳高技术,从而在比赛中做到更加规范和稳定的动作。

背越式跳高专项身体训练方法与手段是一个系统且综合的过程,需要运动员在各个方面的训练中不断努力提高自己,才能在比赛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坚持不懈的训练,运动员才能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实现更高更远的跳高目标。

2. 正文2.1 基础体能训练基础体能训练在背越式跳高领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跳高运动员可以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为后续的技术训练和比赛表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1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方法的功能和特点。

有助于顺利地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竞技能力。

3.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结构:a练习动作及其组合方式。

b运动负荷及其变化方式。

c过程安排及其变化方式。

d信息媒体及其传递方式。

e外部条件及其变化方式。

4.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A整体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B具体操作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5.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6.运动训练手段的作用:正确选择合理运用以及创造运用新的训练手段,都有助于预订训练任务的完成和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7.运动训练手段的动作结构:基本结构:A动作特征:支点、力的大小、力的方向。

B动作构成姿势、轨迹、时间、速度、速率、力量、节奏C动作过程:动作开始、动作进行、动作结束。

8.运动训练手段的分类:依练习目的(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提高战术能力的训练手段、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依训练手段的效果对专项能力的影响(一般训练手段、专项训练手段);依在训练活动中的应用价值(基本训练手段、辅助训练手段);动作结构(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混合型;多元动作结构-固定性、变异性)现代训练方法发展趋势:a现代训练方法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

b宏观上,现代训练方法在科学的指导下正在以系统工程为依据,逐步完善模型话训练方法,并形成以模型化训练方法为先导的新的运动训练方法新体系。

c微观上,现代训练方法正在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

运动训练方法的创新途径:1 从专项训练实践中创新。

2 在不同层次的训练理论指导下创新。

3从其它运动项目移植并创新。

4受多学科知识的启示而创新。

9.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a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

b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

c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d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

e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f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

g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模式训练法结构: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具有信息化特点、具体定量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教练员指导-训练模型、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检测信息-评定结果-调控信息-教练员指导。

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结果了解运动员现实情况,修正训练计划的相应环节或教练员的指导方案,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型指示的预定目标。

10.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程序训练法基本结构: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

程序训练法基本特点:1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的特点。

2程序训练法具有定性化的特点。

3程序训练法具有程序化的特点。

程序训练法应用过程:训练程序、训练手段-运动员训练-评定标准-教练员指导――训练程序、训练手段。

在现代运动训练的过程中,程序训练法应用的精髓之处是: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程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标准、检测手段了解运动员的现实情况,以便修正教练员的指导方案或根据训练程序指出的内容继续实施程序训练。

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程序指示的预定目标。

11.分解训练法:是指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分成若干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运用分解训练法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环节的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益。

单纯分解训练法:首先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分别学习。

掌握各个部分或环节内容,再综合各部分进行整体学习。

特点:分解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相对复杂;分解后的各个部分可以独立训练。

顺序不必特别要求,便于教练员安排训练。

递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合成起来训练;掌握后两部分后,再训练第三部分;掌握后将三部分合起来训练。

顺进分解训练法:需要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第一部分,掌握后再训练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掌握后,再将三部分一起训练;如此步步前进,直至完整掌握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大体一致;后一步骤的练习内容包括前一部分的内容。

逆进分解训练法:需将应用时把训练内容分成若干部分,先训练最后一部分;逐次增加训练内容到最前一部分,如此进行直至掌握完整的技术或战术。

特点:训练内容的进程与技术动作,战术配合过程的顺序恰恰相反;多运用于最后一环节为关键环节的技术和战术的训练。

12.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运用完整训练法,便于运动员完整地掌握技术动作或技术配合;保持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完整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完整练习法应用:可用于单一动作训练。

多元动作训练,个人成套动作的训练。

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13.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重复训练法作用:有利于运动员掌握和巩固技术动作。

有利于运动员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

重复训练法类型: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例如:田径运动跨栏技术的分段或全程练习,排球运动单个扣球技术动作的练习或传(挡、推、截)球与扣(抽)球技术的组合动作的练习。

短时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短(约在30 秒内),负荷强度大,动作速度快,间歇时间充分,单一动作或组合动作的各个环节前后稳定。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糖酵解供能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和素质的训练。

如隔网性运动项群中多种技、战术串联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或强度适中的单一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同场性运动项群中爆发力较强、速度较快的单个技术动作的练习或由此类技术为主所构成的组合技术动作的重复练习,格斗性运动项群中任何一种连续进行的格斗练习或以该类技术动作为主所构成的组合技术动作的练习,难美性运动项群中成套动作训练等都可采用该方法进行训练。

中时间重复训练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应较长,通常为30 秒-2 分钟;练习时,负荷时间可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或负荷距离可略长于主项比赛距离;负荷强度应较大(负荷心率应在180 次/分以上)并与负荷时间呈现负相关性。

长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主要适用于无氧、有氧混合供能系统条件下的运动技术、战术、素质的训练工作。

如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多种技、战术的串联练习、连续攻防的对抗练习、组合技术的重复练习以及一次负荷持续时间为2-5 分钟的各种运动素质的练习等。

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过程的负荷时间更长,通常在2-5 分钟之间;技能主导类项群技术动作的练习种类较多。

14.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间歇训练法作用: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配合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的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

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间歇训练法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法: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糖酵解供能混合代谢系统的供能能力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该方法不仅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和耐力性运动项群的素质、技术的训练,同时适用于技能主导类对抗性运动项群中的攻防技术或战术的练习。

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短(40 秒之内);负荷强度大,心率多在每分190 次左右;间歇时间极不充分,以心率降至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

强化性间歇训练法: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糖酵解供能代谢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该方法适用于一切需要这种混合系统供能能力和良好心脏功能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技术、战术及素质的训练工作。

该方法的练习动作或是单一结构的动作练习,或是各种负荷强度不同的技术动作的组合练习,或是某种战术形式的组合练习,或是多种战术混合运用的配合练习。

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对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来讲,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略长于主项比赛时间 (约在100~300 秒钟),负荷强度通常略低于主项比赛强度的10%~5%,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80 或170 次左右即可,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

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是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适用于需要较高耐力素质的运动项群的训练工作。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用此方法最多。

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的应用特点是:一次练习的负荷时间较长,负荷时间至少应在5分钟以上,负荷强度控制在平均心率为160 次/分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 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确定依据,一次持续练习的动作种类可以单一,亦可多元,供能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为了提高耐力训练水平,教练员通常将发展性、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同持续训练方法结合应用,根据负荷强度的分级标准进行训练。

15.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练习时,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130-170 次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