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课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英美文学课堂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引 导 学 生基 于 文 本 提 出 自己的见 解 , 养 学生 的思 辨 能力 。 培
关键 词 : 美 文 学 ; 生 } 辨 能 力 英 学 思 中图 分 类号 : 1 H3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6 194 (0 20—040 17—2 72 1) 108—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h o fHu nt sa d S c l i c s c S o l ma i e n o i e e ,No t ie st fC i a ay a 3 0 1 h n i o i aS n c rh Unv r i o h n ,T i u n 0 0 5 ,S a x ,Chn ) y ia
英语专业学 生的思 辨 能力 欠缺 现在 已成为 教育 界 关注 的一个 问题 。杨 宇红 、 丁亚军 在其论 文《 学生 视 从 角看“ 思辨缺席 ” —— 关 于英语专 业学 生思 维能 力 的实 证研究 》 的引 言中指 出 , 英语 教育界 的一些 著名 学者 如 黄源深 、 陆谷孙 、 高一虹 等都指 出英语 专业 学生 思维 能 力较弱的现象 。 ] [ 英语 专业 学生 在大一 、 二时 注重 基 1 大 础知识 的培养 , 了 能说 、 写地 道 的英 语 , 为 能 教师 指 导 他们在说英语 、 写英语 时 重在“ 仿” 很 少创 新 。在 课 模 , 堂教学 中 , 生重在词 汇量 的积 累 , 学 大多数 教师 采用 语 法翻译法作 为 主要 的教学 方 法 , 样 学生 的思辨 能 力 这 就无从培 养 。教师 和 学 生 的关 注点 都在 语 言 , 教师 没 有有意识 地培 养学 生 的 思维 能 力 , 生也 就 没有 训 练 学 思辨 能力 的意识 。在 课堂 中要求 学生 就一个 问题 发表 自己的观点 时 , 生 经 常是 思 维混 乱 、 乏新 意 、 有 学 缺 没 头绪 , 少能对一个 问题侃 侃而谈 , 很 一方 面是语 言 的 问 题, 但不 能忽视 的还 是思 辨欠 缺的 问题 。在 大三 、 四 大 英语专 业知识 的学 习 中 , 应该 是 培养 学 生 思辨 能 力 的 关 键时期 , 但在传 统教 学 中教师重 在“ 满堂 灌” 把 知识 , 点 都讲给学 生 , 生则 忙 于记 笔 记 、 动 接受 , 维 不 学 被 思 活跃 , 不 质 疑 , 乏 批 判性 思 维 。在 写作 环 节 中, 从 缺 网 络抄袭屡见 不 鲜 , 乏逻 辑性 。很 多需 要 理鳃 的 内容 缺 学生只是死记硬 背 , 一方 面使 学生 丧失 了学 习的兴趣 , 同时也无 助于学生思辨 能力的培养 。 对于英美 文学课 的现 状 , 也不 容乐观 , 许多 学者 对 此也作 了研究 。程爱 民等教 授指 出教师对 英美 文学 课 的热情和 学生 的冷淡 形 成 了极 大 的 反差 。 多 学 生 [很 2 学习积极性不 高 , 抱有 “ 文学 无用论 ” 的思 想 , 上课 只是 为 了通过 考试 , 获得 学分 , 英美文 学课 缺乏 学 习的兴 对 趣、 热情 。为提高 学生 对文 学课 学 习的兴趣 , 变 “ 改 老 师教 , 学生 听” 的课 堂 模 式 , 者认 为 以读 者 反 映批 评 笔 理论建 构英美文学课 堂可 以提 高学 生学 习英 美文 学 的 积极性 , 而培养英语 专业学生 的思辨能力 。 从
英语教学中的文体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

s o n , f o r a g i v e n p u r p o s e . ) ( L e e c h ,1 9 8 1 )
心 目标之 一是培养 学生具有“ 勇于探索 的创新 精神 和善于 解决 问题 的实 践 能力 ” 。大 量研 究表 明 , 英语 专业 学生 的 思辨 能力 相对 不足。越来越 多 的英语 界学 者认识 到 , 英 语
第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3月
当代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Th e or y a n d Pr a c t i c e o f Co n t e mp or a r y E d u c a t i o n
V0 1 .5 NO . 3
Ma r .2 0 1 3
程。思辨 能 力 是 一 种 重 要 的 “ 可 迁移 能 力 ”( t r a n s f e r a b l e
放、 自信 、 正直 、 坚毅 等一 系列 的“ 情 感特质 ” ( a f e c t i v e d i s -
p o s i t i o n s ) 。
如何将思 辨能 力的培 养有 效融 入英 语 教学 的具 体 课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文 体 意 识 与 思 辨 能 力 培 养
成祖堰 , 陈 红
( 邵阳学 院 外语系 , 湖南 邵阳 4 2 2 0 0 0 )
摘
要: 通过教学实践探讨英语教 学中如何培养 学生的文体 意识和 思辨能 力。针对 学生在英语 运用 中缺乏 文体意识
和思辨 能力 弱的问题 , 我们在教学过程 中根据所教课 程的特 点设计 各种教 学活 动和专项 练 习, 并通过教 学反 思、 学生 自我
外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习惯的时候 , 外语学习者 同时又陷人 了另一 困境 : 论说理 辩
收稿 日期 :0 0— 4— 5 2 1 0 1
可分割的一部分 , 它与解 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并称为大学生必
作者简 介: (9 1 )女 , 潘红 16 一 , 江苏江阴人 , 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从事文体学、 翻译理论 与实践研究。
2 1 7月 0 0年 第2 9卷第 7期
黑 龙 江教 育 学 院 学报
Ju a o e o g a gC l g d c  ̄ n o r l f i n j n o e eo E u a o n H l i l f
J12 1 u. O O
V0. 9 N . 12 o 7
思维能力可从课程设置、 学理念、 堂教 学模 式、 教 课 第二课 堂和考试作业批改方式等五个方 面进行 。
关键词 : 思辨缺席症 ” 批判 性思维; “ ; 外语教 学 中图分类号 :6 24 G 4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1— 8 6 2 1 )7— 0 8— 3 10 7 3 (0 0 0 0 3 0
化素质和心理 素质 ” …。可见 , 创新能力成 为外语人才 培养
的一个重要内容 。然而 , 目前我国外语专业学生培养 中的一
外语课堂教学重 模仿 、 创造 , 轻 重语 言准确 性、 轻内容创新 性。教师大多采用 注入 式教学 , 学生大 多处于课上记笔记 、 课后背笔记 、 考试默笔记的被动地位。师生间的有效交 际不 多, 教学重点的单一使学生 的 口头应对 能力低下 , 独立思维 能力根本无法提高 。这种以教师为 中心的课 堂教学方法 , 很 难达到知识交融的 目的 , 削弱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 辨析 能力 的培养。 3 .现行的大学 培养计划设置 缺乏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专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

《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英语翻译课程思政卓越案例引言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一个英语翻译课程中的思政卓越案例,以展示如何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案例背景该案例发生在某高校的英语翻译课程中。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具有思想深度和社会关注的翻译材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案例实施在课程中,教师选择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英语文章作为翻译材料。
该文章讲述了一位环保志愿者的经历和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教师要求学生在翻译文章的同时,思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环保行动中能够做出的贡献。
教师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1. 提供相关背景知识: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紧迫性,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2. 引导思考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3. 分组讨论和展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环境保护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思考结果和解决方案。
4. 提供反思机会:教师在课后要求学生撰写心得和体会,鼓励他们对自己在环保行动中的作用和责任进行反思。
案例效果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英语翻译课程结合,这个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 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环境保护问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 培养社会责任感: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通过参与讨论和撰写心得,加深了他们对环保行动的重要性的认识。
3.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协商和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团队合作的意识。
4. 提高英语翻译能力:通过翻译环保文章,学生提高了英语翻译能力,并通过思考环境问题,加深了对英语文章内涵的理解。
社会认知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思辨力的培养探究

思辨力 是指 “ 依据标 准 , 对事 物或看 法做出有
目的 、有理据 的判断能力 ”[ 2 1 o 1 9 1 0年美国实用主 义心理学家和教 育家杜威 f J . D e w e y ) 开始倡导 “ 反省 性思维” 。 目前 国内外关于思辨力的研究不断增加 ,
美国学者法乔恩( P . F a c i o n e ) 提 出了批 判性思维是种
整理 和分析数据后 发现 : ( 1 ) 两个班 8 4 %的学生意
传统知识灌输型教育方式 的影响 , 学生思辨力的培
养现状不尽如人意。 一 Nhomakorabea、
思辨力和英语专 业学生思辨 力水平现状
识到思辨力在英语专业 学习中的重要 性和必要性 ,
但是 9 0 %的学生不理解 “ 思辨力”这一概念的实 际
会认知角度 的行为动机分析 和 自我效能 。 操 作性学 习是学习者 自主与材料相互作用 , 通过直接感 知进
础 ,其 主要 内容有 : 操作性学 习 、 观 察| l 生 学习、 社
语 言是思想的载体 , 英语学习需要专业知识 的 支撑 ,为 了避 免学生 在用英 语进行 翻译时 浅 白空 泛, 促进学生 的思辨力培养 , 在筛选英语 翻译材料
时要 以 “ 知识 内容与语言技能 ”为综合技 ̄ i @l l 练目 标 。以知识 内容组织翻译训练 , 让学生在使用英语 学习新知识 的过程 中思辨性地 习得语言 , 掌握英语 翻译技巧与能力 。
( R . P a u 1 ) 和埃尔德( L . E l d e r ) 提出 了八个思维分析要 素和九个思维评价标准 的 “ 三元结构模 型” 国内学
力、 不善 于进行 清晰的 口头或书面观点表述等 , 在 英语翻译过程 中思辨力 的缺乏尤 为明显 ; ( 4 ) 两个 班 9 6 %的同学 支持英 语翻译这 门课 程 由教 师单方
新时期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

新时期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策略摘要:为了探讨培养大学生英语思辨能力的策略,笔者以视听说教学为视角,首先分析思辨能力的具体内涵,之后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视听说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并提升其思辨精神。
因此,在今后工作中,教师应该创新自主探索教学法,开展特色英语活动,引入多种授课形式,完善教学评估方法,最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
关键词:思辨能力;视听说;大学英语;培养价值;培养策略在核心素养教育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实践,旨在提升学生分析能力、思维意识、概括能力,加强学生英语表达能力、解释和说服能力,锻炼高校大学生核心素养。
从这一层面来讲,通过完善并创新视听说教学法,可以实现“多模态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学教育改革提出新思路,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最终实现学以致用。
1.思辨能力的基本概述思辨从本质上讲属于哲学范畴,即:通过思考、推理、论证,对抽象事物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的一门哲学课程,因此思辨能力又称批判性思维能力,从学科研究角度来看,大学英语兼具人文、工具双重属性,其中工具性是基础,主要包括听、说、读、写、译能力,人文性是延伸,主要指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精神涵养、批判能力等多种方面,基于自身知识经验,使得学生在一定环境中主动探索,进行知识的自主构建,运用恰当的评价标准对“事物本体”进行有意识的思考。
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思辨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观、思维意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如今已经成为高校英语必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将授课重点放在“知识”、“意识”、“迁移”、“质疑”这几个维度,这几个维度支架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共同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知行合一”,最终实现全面协调发展。
2.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价值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是一门通识必修课,主要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该课程以教材为依托,根据授课要求,结合学情与考情,围绕单元主题开展听力技巧的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掌握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课前预习,主要授课目标体现在以下几点:(1)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2)发展自主学习能力;(3)增强学生听说能力;(4)树立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5)树立正确的价值观;(6)培养学生人文素养;(7)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
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思考

西 的 真 实 性、 确 性、性 质 及 价 值 进 行 的 个 人 判 的时 间和 精 力对 外 语 知识 进 行 反 复 吸 收 和记 忆 , 外 语 精 对 断” ¨ , 助于作 出最佳 的决 定和得 出最 佳 的结论 。 听 、 、 、 、 各项 技 能 进 行 反复 模 仿 和 操 练 。从 思 维 它有 说 读 写 译
的语法翻译法 , 把外语学 习看成一种语言习惯的养成 , 注
重通 过外语 知识 的传 授 、 反复操 练 和大 量死 记 硬背 等方 法
多年来 , 国内外学者对思辨能力的含义进行了大量研 来 培养学 生 的语 感 , 忽视 了对学 习者 恩 辨 的激 发及 创造 性 究。虽然至今仍未达成一致 , 但从纷繁的文献 中我们不难 运用 目的语进 行 交 际能 力 的 培养 。外 语 课 堂 教学 以教 师
然 而我 国 很 多 学 者 把 它 译 成 “ 判 思 维 能 力 ” 文 秋 批 。
层面 看 , 机械 性记 忆 和被 动 吸 收 远 远多 于积 极 的批判 性 的思 维 。然 而 , 从机 械模仿 到语 言 的 自然 熟 巧运 用要 经 历
芳 ‘ 卅’ 出 , 批 判 性 思 维 ” ’ 指 “ 的译 法 曲 解 了其 原 意 。 事实 上 ,c ta 一词 源于 希腊 语 k to( “r c ” il i ri s 意为 “ 眼力 ic 有
二、 高校英 语专 业学生 思辨 缺席 的根源
席 ” 】 “ ” 描述外 语专业 学生思 维方 面存在 的普遍 问 [ 来 题, 引起 了外语 界 的广 泛重视 。高校 英 语教 师纷 纷 开始探 出发 , 分析 我 国 高校英 语 专业 学 生 思辨 缺席 的根源 , 并结 合 教学 实践 , 培养学 生思 辨能力 的有效 措施 。 探讨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论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广度。
在语法、词汇等基础课程中,可以适当地设置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应用知识。
在阅读、写作等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在文学、翻译等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对比,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他们对思辨能力的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如提问式教学、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辨能力。
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素质提升和学术研究,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给学生以榜样。
英语专业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项目化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项目化教学是指将教学内容和任务组织成一个个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操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计不同的项目,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进行思辨性的学习。
在跨文化交流课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文化,提出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案;在写作课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比赛,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项目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学生社团、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都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跟同学们进行交流、辩论,增强自己的思辨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专业相关的比赛和实践活动,如翻译大赛、英语国际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辨能力。
英语专业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课程中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目前已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翻译是逻辑活动的产物,本文从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阐释了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并进一步探讨翻译课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思辨能力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一、引言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许多大学生一踏入校门便把考研作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而每年考研的报名人数也是持续增长。
2011年研究生报考结束后,来自教育部的消息称2011年全国151万人报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研究生报名人数连续四年持续增长,增幅达7.9%。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深造,客观上要求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培养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是每一个从事英语专业教学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翻译教师也不例外。
二、当前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国内学界一般有着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普遍低于其他文科专业学生的先入之见,虽然文秋芳等学者通过研究否定了这一先入之见,但研究结果同时也证明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思辨能力的提高上不及其他文科的学生,这足以说明本科阶段提高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也迫在眉睫。
为了更全面地反映我国各语种外语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于1998年出台了《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之一便是“在语言技能训练中往往强调模仿记忆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
并指出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主要面临的任务之一便是“在开设新课和改造现有课程的过程中,重点摸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新《大纲》对培养外语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为贯彻和落实《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教育部于2003年批准实施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即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
新《大纲》尤其强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明确提出了应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并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方面有专门阐述。
教学原则上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要做到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翻译活动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及培养匈牙利拉多·久尔吉曾指出翻译是逻辑活动,翻译作品是逻辑活动的产物。
作为翻译活动的实施者,译者本身具有主体性,逻辑分析是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思维过程。
翻译是一种实践,译者所进行的活动不仅是跨语言的,而且还是跨文化的,同时又具有跨学科性,译者可以会面临源于不同学科的翻译任务,因而对译者的思辨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这贯穿翻译过程中理解、表达和校核的各个环节。
(一)准确理解原文,消除语言歧义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不能正确的理解就谈不上正确的表达。
作为译者,当原语对于译者来讲是非母语的情况下,正确把握原文意义是翻译中的关键,是避免误译的第一步,但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原语对于译者来讲存在太多的“陷阱”。
当调动所有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仍然不得原文要义的情况下,译者必须进行充分发挥思辨能力的作用,适当的进行推理。
比如:例1. 原文:i have read your article; i expected to meet an old man.误译: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本料想会见到一个老人。
改译:我读过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在翻译课堂上,本人拿此例来考察学生,但是能够马上做出反应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们开始“交头接耳”,这就说明他们在理解上出现了问题。
按照字面来理解,原文的意思是“我读过你的文章,我本料想会见到一个老人”。
译文两个分句初看没有什么联系,逻辑上讲不通。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我读过你的文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这样的理解是建立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的,根据原文可以推理出作者的文风比较老成。
原文中“expected”用的是过去式,就表明不第二个分句表达的内容是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
经过逻辑推理与引申便可得出一个结果“没想到你这么年轻”。
由此可见,学生发挥思辨能力能消除理解中模糊现象。
同样也可以借助逻辑分析的方法消除语言歧义,避免误译。
(二)运用辩证思维,做到恰当表达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正确的理解并不意味着必然能正确表达。
要做到正确的表达还需要许多具体方法和技巧,这都需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进行析辩。
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符合汉语逻辑,常常要调整语序。
比如:例 2 .原文: i will not go unless i hear from him.译文一:我不去,除非他通知我。
译文二:他不通知我,我就不去。
译文一按照原文语序翻译,表述欠妥;译文二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调整了译文的语序,通顺流畅,符合汉语逻辑思维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在按照逻辑思维组句时有同有异。
英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其状语从句的位置可前可后,有时还可以置于句中。
汉语语序主要靠逻辑思维而定,多按逻辑顺序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结论、由条件到结果排列。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按照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等对译文进行重组,才能做到合乎译入语表达习惯的恰当表述。
再如:例3. 原文: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文: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原文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为了使译文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文增加了表示逻辑关联词“if”,并增补主语“you”,同时根据逻辑分析调整了语序,把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译文通顺流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三)校核译文,做到正确传译校核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原文进一步核实以及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
尽管译者在翻译时十分小心,但译文难免会有错漏或字句欠妥的地方,甚至还会发生严重的误译。
因此校核仍然是翻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译者可以运用逻辑分析来避免一些错误。
例4.原文:(现在上海人的传统形象开始起了变化,)他们的言语和行动都充满了信心和自豪。
译文一:their words and actions 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译文二:they are confident and proud in their speeches and actions.译文一保留原文主语,译文二用“他”做主语。
从语法角度看,两个译文都正确。
但运用逻辑分析校验译文一,就会发现以无生命的“their words and actions”做主语,与谓语“are filled with confidence and pride”组成句子时,不合英语的逻辑习惯,语义搭配不当,因而不可取,应改译为译文二。
五、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途径既然翻译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要求学生调动逻辑思维,通过思辨来解决问题,那么作为翻译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翻译教师应采用多种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化,探索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新途径。
在授课内容上,要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结合翻译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要求的学习内容。
首先应当重视对英汉语言对比相关的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培养对比分析的思维方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其次,引入文化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能够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再次,在讲解翻译技巧的同时,增加译文赏析的内容,通过对比赏析不同的译文,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质疑,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其思辨能力的一个绝佳的途径。
在授课方法上,需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交际式教学为原则,采取多种有力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授课方式。
结合翻译课堂的特点,首先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一些翻译任务的设置,鼓励学生们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翻译问题能够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
再次,我们可以采取引导式的授课方式,翻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翻译课上不能是翻译方法的机械性讲解,而应该是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途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出翻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解决问题的途径。
再次,对于翻译课堂来说,研讨式的授课方式非常必要,也十分有效,在讲解翻译练习,鉴赏优秀译文时,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使他们在讨论中积极思考,增强理解,之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六、结语翻译是一个及其复杂的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问题,涉及范围广,牵涉因素多,这需要译者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克服原文语言中的一些非逻辑现象,在译文中以符合逻辑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
正确的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而校验则能够解决在理解和翻译阶段遗留下来的问题,尽可能的减少误译的发生,因此逻辑分析是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少思维过程。
要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而要提高思辨能力,翻译又是一种极佳的途径。
参考文献:[1]方梦之.英汉翻译基础教程[m].北京: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3.[4]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5]潘虹.外语专业思辨缺席症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6]文秋芳.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7]曾月英.思辨能力培养语境下的案例教学法研究[j].教法研究,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