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

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evaluation index目次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 (4)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设计原则 (4)5 设计流程 (5)6 评价指标设计 (6)7 评价指标类型设计 (6)8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7)9 效能评价主要场景设计 (7)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类型及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术语和定义。
4 设计原则4.1 目标导向4.1.1 以设定目标为参照。
以衡量设定目标与当前实现情况的差异程度为评价维度,引导实际工作向设定目标发展,实现或超越设定目标;4.1.2 以提升显著成效和避免突出问题为目标。
以发现实践中的显著成效和突出问题为评价关键点,引导实际工作提升实效,避免突出问题。
4.1.3 以改进质量、提升效能效率为目标。
以分析总结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原因,为形成改进优化方式方法提供支撑为评价手段,实现效能评价核心价值。
4.2 逻辑自洽4.2.1 应覆盖表征评价目标要求,反映效能自我完备,没有矛盾。
4.2.2 同一层级的评价指标重要性应基本一致,评价内容和效能不交叉重叠、自相矛盾。
4.2.3 下一层级评价指标应为上一层级评价指标的组成部分,评价内容和效能不应超出上一层级指标对应的范围。
4.3 量化可比应实现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内容数量化、比率化,且能直观呈现和对比。
4.4 操作性强各评价指标及要点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重复、可回溯的特征。
4.5 数据驱动应以尽可能多的历史、实时评价数据为基础,持续优化改进评价指标及要点。
信息系统的评价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新系统的开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样大的 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差距多大?是否会得到预期的 收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用户和项目开发组都关心的 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对系统作全面考核与评价。通 过评价可以肯定系统的正确的功能和合理的指标,也可以 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便于做出改进。 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 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程度如何?差距如何?检查系统中 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包括人、财、物,及硬件、软件资 源的利用情况。 评价的根据是系统规划中规定的新系统的各项指标。如性 能指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 1.2 信息系统评价内容 对信息系统产生效益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工作。信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传统的评估方法注重直接效益是因为投资的主要部分是以 有形资产,如实物、货币、土地、厂房的方式出现的。有 形资产的直接产出,可以用提高产销率、提高质量等指标 来衡量。也就是说,可以“归集为效益的货币形态”。传 统的衡量标准关注量化的指标,大多是财务的指标。与传 统的建设项目评估相比,信息系统完全不同。信息系统对 企业的整体贡献,在间接效益及价值潜力方面得以更充分 的体现。正是由于信息系统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 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评估的难度比 较大。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复杂性还在于,评估的对象和 评估的标准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信息系统的评估需 要借鉴新的思想和方法,比如360度绩效评估、平衡记分 卡等。随着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监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信 息系统价值评估的指标将逐步量化。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系统的技术效果 对信息系统技术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性能。包括 系统的可靠性、高效性、适应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可 移植性等。 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系统软/硬件可靠性和数据可靠性,以 及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系统的高效性涉及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联机响应时间、 数据处理速度、信息吞吐量等指标。 系统的适应性一方面是指系统适应运行环境的广泛性,能 适应不同的硬件接口或操作系统;另方面是系统能适应用 户需求等客观因素变化的能力,以及系统的可扩充性,体 现在性能和功能的可扩充性。 系统的可维护性要求整个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要高,通过提
信息系统的评价

信息系统的评价信息系统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个人用户,信息系统的质量和性能对于实现高效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至关重要。
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价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一、功能性评价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评价主要是对系统功能的完善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首先,系统应该满足用户的需求,包括数据录入、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其次,系统的功能应该完备,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业务场景。
此外,系统的可靠性也是评价的重点,即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出现崩溃、数据丢失等问题。
二、性能评价性能评价主要针对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资源利用率进行评估。
信息系统的响应速度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
因此,评估性能时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响应时间、并发处理能力以及系统的负载情况。
同时,资源利用率也是评价的指标之一,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存储空间等。
三、可用性评价可用性评价主要关注系统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
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设计,使用户可以方便地完成操作。
此外,系统应该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导和错误提示,帮助用户快速解决问题。
用户的使用体验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价至关重要,通过用户反馈和调查可以得到有关系统可用性的评价。
四、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是评估系统的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能力。
随着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各种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这包括系统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数据加密以及安全审计等方面的评估。
五、可维护性评价可维护性评价是评估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包括容易定位和修复故障的能力,以及方便进行系统升级和功能扩展的能力。
此外,系统的文档和代码应该清晰完整,便于开发人员进行维护和改进。
六、成本效益评价成本效益评价是评估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率和运营成本。
在选择和部署信息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功能性、性能、可用性等因素,并综合评估系统的预期收益和运营成本。
第9章 地理信息系统设计与评价

树立面向用户的观念. 型和物理模型. 阶段,保证阶段任务完成,只有前一阶段完成之后,才 层一层地研制. 采用直观的工具刻划系统. 能开始下一阶段工作. 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 每一阶段工作成果要成文.
这一方法最大缺点是用户对即将建 立的新系统没有直观的预见性.
第1 节
GIS设计方法
一,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瀑布模型)
树立结构化分析思想,充分运用"演示和讨论"方式, 尽量采用组件技术进行扩充,按照快速原型方法工作.
第2 节
GIS开发过程
GIS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开发周期较长, 涉及多个学术领域,包含内容十分广泛, 它分为系统调查分析 系统设计 系统实施 系统运行和维护 四个大阶段,其中又分为若干个小阶段 它们相互衔接而又互相影响,整个过程形成 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 它是由用户需求调查开始的
总目标
实 现
计划,控制,决策
增 加
具体的初级功能
第1 节
GIS设计方法
三,快速原型方法
所谓"原型"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模型,此模型强调系统的某些特定方面. 主要特点是: 开发人只在初步了解用户需求基础上构造一个应用模型系统,即原型 用户和开发人员在此基础上共同反复探讨和完善原型,直到用户满意 此方法自始至终,强调用户直接参加,不断进行评价原型,提出要求 因此可以尽早获得更完整,更确切的需求和设计 但是这一方法必须要有"原型". 采用原型模型的软件生存周期 原形范形
改 修 / 造 型 建 原
运行和 维护 分析定义 系统需求 生成 原型
原型化
系统 设计
用 听取 见 户意
运 户测 行 原 试 型
用
含原型化的 软件生存期
信息系统评价

信息系统评价
信息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以确定其性能、功能和效益。
评价可以包括对系统的功能、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进行评估。
信息系统评价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功能评价:评估系统是否满足需求,包括系统的功能完
备性和灵活性。
2. 可靠性评价:评估系统的可靠性,包括系统的稳定性、
可用性和容错性。
3. 易用性评价:评估系统的用户界面和操作的易用性,包
括系统的界面设计、操作流程和用户培训等。
4. 安全性评价:评估系统的信息安全性,包括系统的用户
认证、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
5. 效益评价:评估系统的效益,包括系统的成本效益、业务效率提升和资源利用优化等。
评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包括用户调查、功能测试、模拟运行、性能测试等。
评价结果可以用于系统改进、决策支持和投资决策等。
总之,信息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的过程,旨在确保系统的性能、功能和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越江跨海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规划设计与评价

If s utr n ier g nr t cue g ei ,Da a ies yo T cn lg ,Da a 1 04 hn ,E ma :d t ca @g icm ) ar E n n lnUnvri f eh oo y i t l n16 2 ,C ia — i l wu ho mal o i l u . Ab t a t I re po et blyo uigifr t nt h oo yi jr rjcs h piao f MI a s e sr c : nodroi rv eait f s omao c n lg ma o t,tea l t no P Si t n— a t m h i n n i e n op e p ci nr s a drn—v r rjcssn o ue r l. h nss mac ln ls dsmmayima e t grig o h pcl ae n a s ie oeti ird cd sy T e t t a aa i a t r p t i f t y e i y sn u r d hr adn et t i ss s wi e t t woy a c
o ag rn- a a d t n—vrpoet w oe scesad soto n sae ue lfrDa a a e—rsig T a c fl et s e n r s ie rjcs h s u cs n h r mig r sf o l n B y S aC os rf r a s a r c u i n i
第2 6卷
第 3期
工
程
管
理
学
报
V 12 b.6
No 3 .
21 0 2年 O 月 6
J u n l f n i e rn a a e n o r a g n e i gM n g me t o E
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五个指标

信息系统性能评价的五个指标1.可用性可用性是指信息系统提供服务的可靠程度和连续性。
它是衡量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提供显著的价值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评估信息系统可用性的指标包括系统的工作时间、系统的停机时间、系统的故障数以及系统的恢复时间。
可用性可以通过衡量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以及系统的备份和恢复能力来评估。
对于关键业务系统,通常要求可用性达到99.99%以上。
2.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指的是系统接收请求后,从用户发出请求到系统返回结果所需的时间。
响应时间是衡量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影响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和体验感。
快速响应时间可以提高用户体验和工作效率,因此信息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应该注重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
响应时间可以通过系统访问日志记录和性能监控工具来进行测量和评估。
3.吞吐量吞吐量是指信息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处理的请求或事务的数量。
它是衡量系统处理能力和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高吞吐量意味着系统可以处理更多的请求和事务,能够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吞吐量可以通过对系统性能日志和负载测试来进行测量和评估。
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可以通过优化系统的架构、调整系统资源配置以及增加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来实现。
4.并发性并发性是指信息系统在同一时间段内处理多个用户请求的能力。
它是衡量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多用户、高并发的系统来说,系统的并发性能是决定系统整体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并发性可以通过系统的并发连接数、处理并发请求的速度和并发用户的响应时间等来进行评估。
提高系统的并发性能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采集频率、优化并发请求处理算法和提高系统的硬件资源来实现。
5.扩展性扩展性是指信息系统在用户规模、数据量以及系统负载等方面的增长时,系统能否保持良好的性能和可用性的能力。
扩展性是衡量信息系统未来发展潜力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评估系统的扩展性可以通过压力测试、负载测试和容量规划等方法进行。
提高系统的扩展性可以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使用分布式架构和增加系统的资源配置等方法来实现。
杭州市社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业务设计及效果评价

¥r ma n t a r g e t/ n o c a t a l o g
R AM N >r e c ov e r da t a ba s e;
S QL >a l t e r d a t a b a s e o p e n r e s e t l o g s ; S QL >AL TE R TAB L E S PACE T E MP ADD TE MP F I L E’/ d e v / r d b _ t e mp’S I Z E 4 1 9 4 3 0 4 0 0 RE US E AUT OE XTE ND OF F;
4 眭晓欣 . 基于 0 r a c l e 数据库应用 系统的容 灾性分析研 究 … .电脑知识与
技 术 ,2 0 l 0 ,( 2 4 ) : 6 6 7 6 — 6 6 7 8
5 0 r a c l e . U s i n g R M A N t o B a c k U p a n d R e s t o r e F i l o s[ E B / 0 L 】 .h t t p : / / d o c S . o r a c l e . c o m / c d / E 1 1 8 8 2 — 0 1 / S e r v e r . 1 1 2 / e 2 5 6 0 8 / r m a n . h t m
异地 灾备 系统平时还用 于大数据量历 史数 据统计和查询 。我 院门户
杭州市社区健康管理信息系统业务设计及效果评价 木
Bu s i n e s s De s i g n f o r a n d P e r f o r ma n c e Ap p r a i s a l o f Ha n g z h o u
Abs t r a ct :T h e a r t i c l e g a v e d e t a i l e d d e s c r i p t i o n o f t h e h o l i s t i e d e s i g n o f Ha n g z h o u c o mmu n i t y r e s i d e n t h e a l t h r e c o r d i n f o r ma t i o n s y s t e m f r o 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动
固定
驱动
液压泵
转速 效率
驱动
液力变矩器
驱动
传动轴
速度
扭矩
功率 效率
转速
质量
力矩
车架
质量
型号
作用 功率 压力
压力油
驱动
液压缸
驱动
压力 状态
速度
速度
压力
型号
装载机的ER图(实体关系图)
铲斗
型号 质量
受力 体积
bomg变幅控制自动压实系统的DFD(数据流图)
加速度 传感器
电信号
变幅控 制自动 压实系
动分析的例子。模型驱动分析使用图形交流业务问题、需求和方案。
2. 加速系统分析法 大多数这类方法从构造原型的某些变种导出,原
型是一个预期系统的小规模的、不完整的但可工作的示例。
3. 需求获取法 系统需求依赖于发现当前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
4. 业务过程重构法(BPR) BPR要求全面地研究和分析每个业务过
缺点:专家团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全面,带有很大
专 家 评
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难以避免部分专家的倾向性;个别权 威人物或言辞影响力较大的专家可能左右讨论结果;有些
级 专家出于情面因素,即使不同意他人观点,也不便于当面
法 提出,从而影响整个评价结果的公正性。
适用范围
预算性评价。不能量化的定性 指标的等级评分。不需要大量的 原始数据。
五、系统评价
系统评价是对一个信息系统的性能进行全 面估计、检查、测试、分析和评审,包括用 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进行比较,以求确定系 统目标的实现程度,同时对系统建成后产生 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主观性评价
评价方 法
优缺点
优点:集思广益,理论上能将所有影响信息系统评价
的因素考虑进来,可以对各被选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价。
统
振幅和振向
钢轮
数据存储表
控制器
加速度 电信号 SPS 传感器
带一体 化调节 控制器 的马达
振幅和振向
钢轮
数据存储表
振动模式 和振动力 方向显示
器
析 法
做到分类。尚没有一个统一的修正模式,实际应用AHP时 多数是凭经验和技巧进行修正。
数据精确度要求不高。它不仅 可以作为决策的依据,而且也可 以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
优点:具有的自学习能力,使得传统的专家系统最感
困难的知识获取工作转化为网络的变结构调整过程,从而
人 大大方便了知识的记忆和提取。通过学习,从典型事例 中
优点:系统化、数学化和模型化;分析思路清晰;所
需的数据量不多。用矩阵法来计算,有数学推导证明。如
果要调整考核指标权重,只需调整相关的系数矩阵即可,
层 而且相关矩阵还可作为效绩评价定量分析的依据;同时能
次 将矩阵转换成曲线或图表格式,使考核结果一目了然。
分
缺点:层次分析法可以得到绩效评价的排序,但无法
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活动
设计阶段活动
关键问题
网络的设计与集成 应用程序体系结构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与集成 用户界面的设计 系统接口的设计 系统控制的设计与集成 功能模块(类方法)的详细设计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系统的各个部分是如何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通信的?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每个系统活动是如何被实际完成的?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系统是如何以及在哪儿存储系统所需的所有信息的?
系统分析面向用户及用户需求等问题域,无需考 虑具体的实现细节。
系统设计则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面向信息系 统及其实施,系统设计作为软件生命周期(SDLC)的 一个工作阶段,从实现的角度对系统的所有组成成分 进行描述、组织和构造,将系统分析模型转换成一个 具体的计算机解决方案的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的输入:从分析到设计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系统的所有用户是如何与系统进行交互的?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系统是如何与组织内外的所有其他系统一起运行的?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如何才能确保系统正确运行和具有足够的安全性?
是否已经详细指定了完成每个功能模块活动(对象如何响应消息)的内部细节?
系统设计的输出:结构化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
DFD 数据流图 OO 面向对象
客观性评价是指依据决策矩阵中提供的原始数据来确定。这类方法的优点在于 测 定权重时可避免决策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客观性评价也有自身缺陷,即确定 的权系 数可能与实际相悖,如有时最重要的指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权系数。
型号
功率 耗油量
速度
发动机
受力
驱动
速度
传动比
功率
效率
齿轮箱
速度 型号
质量 受力
前后轮
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评价
报告人:孙宗升 指导老师:胡永彪
一、背景
由于软件的发展,使计算机应用逐步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实际运行的信息系统越来越多,对社会和 经济的影响日益广泛。然而,由于信息软件的规 模越大、越复杂,人们的软件开发能力显得力不 从心,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软件系统的分析、设 计、评价和环境的研究,信息系统应运而生。
客观性评价
评价 方法
经 济 模 型 法
优缺点
优点:比较科学准确,能够较为全面地分离 出信息系统的效益,适用于信息系统运行后的效 益分析。
缺点:一般企业的经济函数不容易确定,故 实际应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适用范围 事后项目评估。
数
学 评 价
优点: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 缺点:对数据要求较高
法
主要应用与评价之后的项 目管理实践或事中评价。
二、信息系统的定义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 的系统。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结合管理 理论和方法,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为管理决策 提供支持的系统。
信息系统最终都表现为一种软件产品,但它和一般 的使用软件、工具软件(如Visio绘图软件、Word字处理 软件)不同,它面对的是组织的结构化甚至是非结构化的 事务处理,并对处理过程中需要的或形成的大量数据借 助于数据库来进行存储和控制,以提高工作效率、事务 处理的有效性,进而增强在现代环境下的竞争力。
程的瓶颈、价值回报以及取消或理顺的机会。
5. 系统分析策略 同大多数商用方法一样,我们使用的方法在系统分
析上并不强制使用某种单一方法。相反,它集成了前面介绍的所有流行 方法,成为一套敏捷方法。
系统分析阶段
1. 范围定义阶段 这个项目看起来是否值得?
2. 问题分析阶段 真的值得解决这些问题吗? 真的值得构建一个新
三、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更现代一点的定义是:系统分析是一 个描述系统开发各个早期阶段的同汇。
“系统所有者”和“系统用户”对业务的考虑 推动了系统分析工作的进行。因此,系统分析涉及 从系统所有者和系统用户角度看待的“知识”、“ 过程”和“通信”构件,“系统分析员”则是系统 分析的推动者。
系统分析方法
1. 模型驱动分析法 结构化分析、信息工程和面向对象分析是模型驱
工 提取一般原则,学会处理具体问题,且对不完整信息 进行
神 经 网
补全。
数据精确度要求不高。
缺点:学习收敛速度太慢;能保证收敛到全局最小点;
络 网络隐含层的层数及隐含层的单元数的选取尚无理论 上的
法 指导;网络的学习、记忆具有不稳定性。
主观性评价主要是针对数据采集不便或数据采集较少时进行的定性的、粗略分析,评价者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对权重进行有益的修正和调整,但是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强烈影响,不同专家可能会得到不同的 权系数,即权重容易受决策者的知识结构的影响。因此有时会出现与主观与客观不符的情况。
系统吗?
3. 需求分析阶段 用户需要什么?想从一个新系统中得到什么?
4. 逻辑设计阶段 逻辑设计阶段使用系统模型进一步记录业务需
求,这些系统模型表示了数据结构、业务过程、数据流和用户接口。
5. 决策分析阶段 决策分析阶段确定候选方案,分析那些候选方
案并推荐一个将被设计、构造和实现的目标系统。
四、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