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总体规划
2024年杭州市城区绿化建设计划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绿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中国的一座经济发达、生活优美的城市,杭州市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景和环境而闻名。
为了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制定了2024年城区绿化建设计划。
一、总体规划据统计,杭州市目前的总绿化覆盖率为50%,绿地面积占城市总面积的25%,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
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城市绿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因此,杭州市政府决定在2024年加大城区绿化建设的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打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二、重点项目1.建设新的城市绿道和休闲公园。
根据城市规划,杭州市将新建10条城市绿道,连接各大主要公园和景点,方便市民出行和休闲。
同时,城市将新建5座大型休闲公园,提供更多的休闲活动空间,满足市民的各种需求。
2.提升老旧小区和街道的绿化水平。
针对老旧小区和街道绿地不足的问题,杭州市将加大对这些地方的绿化改造力度,引入更多的绿色植被和景观设施,增强绿化效果,改善周边环境。
3.加强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工作。
作为城市的主要交通动脉和人流聚集地,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工作至关重要。
杭州市将加大对城市街道和广场的绿化投入,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4.保护和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一些绿地和湿地面临破坏和污染的威胁。
杭州市将加大对这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恢复其原始状态,保障城市的生态平衡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5.推动城市绿色交通和徒步出行。
绿色交通和徒步出行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
杭州市将加强城市绿色交通建设,推广共享单车和电动汽车,鼓励市民多步行出行,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三、实施方案为确保2024年城区绿化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杭州市政府将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和时间表。
确定各项绿化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范围和实施时间,确保按计划推进,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
全省城市化方针 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重点,以网络型城镇群
作为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实施差异化发 展政策,走适应全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转型发展、一体化发展的新型化城市道路。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二、城市布局结构 三、市域城镇体系 四、村镇空间发展与控制 五、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六、城市综合交通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八、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九、远景展望
3、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 安、桐庐、建德、淳安等 五个县,总面积16596平 方千米。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 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 区含上城、下城、拱墅、 西湖、江干、滨江、萧山、 余杭等八个城区;水源保 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 江地区;总面积为3122平 方千米。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 年,下同)为660.45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15 万人和8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状为750.7万人, 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815万人和930万人。城镇化水 平现状为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0%和84%左右。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 (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城 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个 等级。
二、城市布局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 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 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 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 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 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 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 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1)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2)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风 景区; (3)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埠 交通生态走廊; (4)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5)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苗 木基地); (6)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引言杭州市作为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杭州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为了推动杭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杭州市政府制定了城市总体规划,以指导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布局。
规划目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
具体目标包括:1.加强城市综合开发利用,提升城市功能和竞争力;2.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的容貌和形象;4.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5.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和品质。
规划内容城市发展布局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布局分为两个层次:主城区和副中心。
1.主城区:主城区是杭州市的中心商务区和文化中心,包括西湖区、下城区、上城区等。
主城区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和总体形象,建设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统,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宜业性。
2.副中心:为了分担主城区的发展压力,杭州市将发展副中心,包括滨江区、余杭区等地。
副中心将成为主城区的延伸,主要发展商务办公、高新技术产业、科研教育等领域,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促进城市的功能均衡发展。
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大气污染等。
杭州市还将加大生态恢复力度,保护和修复湖泊、河流、山林等自然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品质。
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杭州市将加强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
主要包括:1.发展便捷高效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布局,提高公交服务质量;2.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地铁网络,提升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3.改善道路网络,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4.发展新能源交通,推广电动汽车、共享单车等,减少机动车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10.20•【文号】国函〔2024〕158号•【施行日期】2024.10.2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58号浙江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杭州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杭州是浙江省省会,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数字经济创新中心和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东部现代服务业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等功能,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杭州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杭州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74.4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45.16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693.50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647.90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32.68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三、构建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城市的协同联动发展,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杭州都市圈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的区域协同,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gw

城市总体规划一
北部 新城 东部 新城
江南 新城
(1)城市发展 方向:城市东扩, 北部推进,旅游 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在钱 江两岸建成城市 商务中心。 (2)城市布局 形态:从以旧城
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 络化组团式布局。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 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其中北部新城、东部新城、江 南城为杭州近期重点发展的三大板块。
钱江新城的崛起,标志杭州从“西湖时代”迈 向“钱塘江时代”。
2002年,杭州市政府提出了“构筑大都市、 建设新天堂” “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发展目标。
杭州的地理位置
杭州位于浙江省 西北部,东临杭 州湾,南与绍兴、 金华、衢州三市 相接,西与安徽 省交界,北与湖 州、嘉兴两市相 邻。
杭州市行政区划 杭州有8个区、 3个县级市、2个县、。
武林商业圈
向东沿江发展 形杭成州下湾沙大片桥区
钱江新城
向南跨江发展 形成滨江片区
关键词:跨江多核心 融入长三角 圈层状发展
三水共导篇总结:以杭州主城区和钱江新城为中心, 呈圈层状发展。
新的机遇,新的挑 战,历尽千年沧桑 的杭州焕发出崭新 的笑容,正在迈开 大步,向着“一主 三副六组团”的蓝 图前进。
祥符桥 化工区
轻工业区
拱宸桥 轻纺区
半山 重工区
重工业区
留下 电子区
生活商业区
疗养区
望江门 食品区
关键词:浙江省会 旅游名城 面状发展
文革时,武林广场地区 初次开发。修建毛泽东 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
城市中心区沿延安路 向北转移: 1.政府机关北移 2.地理中心北移 3.中轴道路改变
最新《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草案)》原文

精品资料《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草案)》原文........................................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修改(草案)一、总规修改的背景《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总规)于2007年经国务院批复,在总行总规的知道下,有效地发挥规划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
城市中心地位得到提升,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布局得到落实,“一主三副六团生态带”的城市格局初步形成,在名城保护、风景旅游、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于民生保障、城市更新、交通市政建设等方面实施成效显著。
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一是新的功能载体不断出现,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增大;二是城市用地快速扩张,人口疏解却滞缓;三十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仍需强化;四是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面临较大压力。
为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目标,落实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保障民生的能力,应对新的发展形势,解决新的问题,经国务院及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杭州市开展了对现行总体规划的修改。
二、总规修改的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认真总结现行总规实施中的成功经验,对现行总规不适应的内容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切实解决现行总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障杭州转型升级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总规修改的原则是:(一)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二)坚持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目标。
(三)坚持构建多规融合的规划体制和机制。
(四)坚持近远结合、着眼期内的工作要求。
三、总规修改的重点任务杭州正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紧紧未然杭州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强对影响杭州城市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型、宏观性、创新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把握总规修改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任务。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 前言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治理领域中,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IT、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城市居民生活工作、企业经营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活动,进行智慧地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为市民提供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商业发展环境,为政府构建一个更高效的城市运营管理环境。
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构建智慧型城市运行生态系统和城市产业生态系统。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要求,为落实《杭州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提出的“智慧杭州”建设目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引领作用,提升杭州市城市管理与服务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加快实现杭州市“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特制定《杭州市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作为杭州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指导。
对杭州市未来5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任务、基础设施、应用推进、产业带动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规划。
2 杭州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2.1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1.1 智慧城市的发展现状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建设时间有些城市可能需要两三年,而有些城市则需要10年甚至更久。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
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更多的是围绕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选择相应的突破重点,提出了“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从而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
(1)创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这类城市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代表城市有深圳、南京、沈阳等。
(2)以发展智慧产业为核心这类城市把建设智慧产业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
如昆山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物联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智慧产业,支撑智慧城市建设。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前言杭州市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于1978年7月开始编制,1983年5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该规划对指导杭州市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跨世纪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国家建设部的要求,从1993年8月开始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自1996年4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将萧山、余杭的六个乡镇共253平方千米用地划入杭州市区后,加快了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1998年9月报省政府审查,2000年3月经省政府审查同意后正式上报国务院审批;2000年9月国家建设部会同有关部、委、办、局完成了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的审查,并于2001年1月10日将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报国务院。
200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杭州市区行政区划作了重大调整,将原萧山、余杭两市“撤市设区”,划入杭州市区的行政区范围,使杭州市区面积从683平方千米扩展到3068平方千米。
为此,国务院办公厅和建设部要求杭州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情况重新修编并上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本轮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的编制工作开始于2001年1月,先进行了总体规划课题研究(6个),又编制了《杭州市城市发展概念规划》;《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纲要》于2002年5月9日通过建设部专家组审查,9月完成《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成果,10月经杭州市人大十届三次常委会审议通过后上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3年2月通过浙江省城市规划审查联席会议审查后报省政府,6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查通过后,10月上报国务院审批;2004年7月根据建设部及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审查意见,对规划进行了相应的修改、完善和补充,并于2004年12月29日以杭政函[2004]170号文,将修改后成果上报建设部审议;2005年5月建设部专家组对总体规划成果进行了审查;2006年1月20日城市规划部际联席会议第31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规划,根据部际联席会成员单位的有关意见,对规划又进行了相应地修改,于2006年8月将修改后的成果上报建设部,2006年12月4日建设部第111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双心双轴:
• (1)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 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 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 新中心。
• (2)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 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 市发展轴。
三、市域城镇体系
• 1、战略目标:以市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县(市) 城为依托,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开放、 高效、有序、协调,富有持续竞争力的市域城镇体 系。
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 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 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 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 (1)灵山、龙坞、午潮山风景区--西湖风景名胜区; • (2)径山风景区--北、南湖滞洪区--闲林、西溪湿地 风景区; • (3)超山风景区--半山、皋亭山、黄鹤山风景区--彭 埠交通生态走廊; • (4)石牛山风景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 (5)青化山风景区--航坞山--新街绿化产业区(大型 苗木基地); • (6)东部钱塘江滨海湿地保护区--生态农业区。
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 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 2、城市发展目标
经过20年的努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 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进一步发挥杭州在以上海为龙 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和在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中心作用,强 化科技创新和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把杭 州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设施完善、生态良好, 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杭州市总体规划
内容
•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 二、城市布局结构 • 三、市域城镇体系 • 四、村镇空间发展与控制 • 五、城市主要建设用地布局 • 六、城市综合交通 • 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八、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 • 九、远景展望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 1、城市性质 杭州市是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
• 4、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市域形成“一心二圈、三 轴二连、一环多点”的城镇布局结构。
• 5、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交 通、给水、排污、电力、电信等市域基础设施建 设与布局协调,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基础 设施网络;适应城镇布局规划要求,建立布局合 理、使用充分、服务高效的城乡社会设施体系;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 产保护和自然风景资源保护。
• 2、人口及城镇化水平:市域户籍人口现状(2005 年,下同)为660.45万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 715万人和820万人左右;常住人口现状为750.7万 人,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815万人和930万人。城镇 化水平现状为62.1%,近期和远期分别达到70%和 84%左右。
• 3、城镇等级职能结构:市域内形成市域中心城市 (1个)--县(市)域中心城镇(5个)--地方中心 城镇或城市组团(18个)--一般建制镇(60个)四 个等级。
• ● 六大组团: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
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 职住平衡、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 (1)塘栖组团:是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为 居住生活区,西部为工业区。 • (2)良渚组团:是城市西北部以良渚文化和生态 农业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旅游基地。北部为良渚遗址 保护区,西部、东南部为居住生活区,西南为生态 农业旅游区。 • (3)余杭组团:是城市西部的近郊住宅区和高教 科研基地。西部为居住生活区,南部为休闲度假区, 东部为教育科研区。 • (4)义蓬组团:是城市东部大型综合性工业发展 基地。东部和东南部为工业区,西部和西南部为居 住生活区,北部和东部临江地区为生态旅游区。
• 3、组团职能与用地功能组织:中心城区、六大组团、 六条生态带、双心双轴。
• ●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
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 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 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杭州城市形 象的主体区域。 • (1)主城:是全省的政治、经济、科教、信息、文 化中心和旅游中心。 • (2) 江南城:是以高科技工业园区为骨干,产、 学、研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科技城和城市远景商务中 心。 • (3) 临平城:是以城市现代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综 合性工业城。 • (4)下沙城:是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教园区 为骨干的综合性新城。
(5)瓜沥组团:是城市东南部以临港工业、轻纺工 业、服装加工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区和区域性物流中 心。北部为工业、物流区,南部为居住生活区。
• (6)临浦组团: 是城市南部未 来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的主要 基地。北部为 居住生活区, 南部为高新科 技园区。
• ●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
二、城市布局结构
•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 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 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 兴”的格局。
•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 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 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 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 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 3、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和富阳、临 安、桐庐、建德、淳安等 五个县,总面积16596平 方千米。
(2)城市规划区范围: 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杭州市区行政管辖范 围和水源保护区,其中市 区含上城、下城、拱墅、 西湖、江干、滨江、萧山、 余杭等八个城区;水源保 护区涉及富阳市的部分临 江地区;总面积为3122平 方千米。
四、村镇空间发展与控制
• 1、基本农田保护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城郊农业要从 保障城市供给的单一功能,向经济、生态、社会功 能共同开发的都市农业转变,合理安排蔬菜、肉鱼 禽蛋奶等农副产品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 农业、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和观光农业,既为国内 外市场提供丰富、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料, 又承担建设城市环境生态屏障、中外宾客旅游胜地、 市民观光休闲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