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1)
长沙方歌括-陈修园

长沙方歌括清·陈修园1.桂枝汤:项强头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浸浸,肢急常愁伸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4.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弥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俱。
5.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6.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匡。
7.白虎加人参汤:服桂渴烦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热成。
8.桂枝二越婢一汤:桂芍麻甘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俱,膏铢廿四四枚枣,要识无阳旨各殊。
9.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术芍苓姜三两均,枣须十二效堪珍,炙甘二两中输化,水利邪除立法新。
10.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理须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11.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病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12.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通,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3.四逆汤:生附一枚两半姜,草须二两少阴方,贱功姜附加良将,将将从容借草匡。
14.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5.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嗟,须取原方照分两,半升半夏洗来加。
16.葛根黄芩黄连汤:三两芩连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7.麻黄汤:七十杏仁三两麻,一甘二桂效堪夸,喘而无汗头身痛,温服休叫粥到牙。
18.大青龙汤:二两桂甘三两姜,膏如鸡子六麻黄,枣枚十二五十杏,无汗烦而且躁方。
19.小青龙汤:桂麻姜芍草辛三,夏味半升记要谙,表不解兮心下水,咳而发热句中探。
若渴去夏取萎根,三两来加功亦壮;微利去麻加荛花,熬赤取如鸡子样;若噎去麻炮附加,只用一枚功莫上;麻去再加四两苓,能除尿短小腹胀;若喘除麻加杏仁,须去皮尖半升量。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方剂组成】桂枝5克,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杏仁各3克,大枣2枚丽水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章振永【用法】以水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杯。
【方解】此取桂枝汤、麻黄汤各三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并证而病情较轻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注解:如疟状,谓如疟疾定时发寒热的形状。
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调如常,本条可分三段解释:①太阳病已经八九日,其人不呕,病还未传少阳;清便欲自可,则亦未传阳明,只如疟状,一日二三次发寒热,而且热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罢之象。
脉微缓更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为欲愈也。
②太阳病八九日,虽不见少阳和阳明证,但脉微无热而恶寒者,此表里俱虚,已陷于阴证,应依据治阴证的方法随证救之,不可更发汗、更一下、更吐也。
③再就上之如疟状的欲愈证言之,假如其面反有热色者,乃郁热在表还不能自解的为证,其人身痒,即是不得小汗出的确证,宜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使小汗出即治。
按:恶寒为太阳病的要征,邪之轻重,往往验之于寒热或多或少,尤其脉微缓,为邪衰正复之应。
热多寒少见此脉,大都为病衰欲愈之兆。
时发热汗出者,为桂枝汤证,今虽时发热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黄汤证,因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治之。
【辨证要点】太阳病发热恶寒见身痒者。
按:本方治痒、解表,主要能调和营卫驱邪外出。
据此方义,临床常以桂枝汤加荆防,治发热恶寒、身痒起疹者屡见良效。
【验案】房某,男性,43岁,病历号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诊。
原有慢性肝炎,近几天皮肤痒甚,尤以夜间瘙痒难忍,至抓破为止。
时有寒热,苔薄白,脉浮缓。
此属营卫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调和营卫,解表祛邪,与桂枝汤加荆防: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6克,白蒺藜10克结果:上药服三剂身痒已。
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

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安然;杨洪涛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6(36)4
【摘要】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津液代谢异常,致使水湿浊毒内聚,不能从水道排出,脾肾阴阳衰惫,湿浊毒邪浸淫肌肤则致皮肤瘙痒。
治疗宜发汗散邪,调和营卫,治当小发其汗,桂枝麻黄各半汤由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三分之一合并而成,旨在使桂枝汤调和营卫而不留邪,麻黄汤解表发汗而不伤正。
【总页数】3页(P578-580)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麻黄桂枝各半汤;杨洪涛;《伤寒论》;张仲景【作者】安然;杨洪涛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925
【相关文献】
1.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J], 黄鑫;王学军
2.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 [J], 刘玉宁
3.桂枝麻黄各半汤结合火针治疗1例老年皮肤瘙痒症 [J], 杨素清;王健;孙卉;刘畅
4.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瘙痒症的疗效观察 [J], 罗国华
5.史欣德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湿疹验案1则 [J], 熊兴江;杜新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

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研究四川成都 610000基金: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常克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编号: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75号)摘要:目的观察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西替利嗪口服溶液治疗。
2周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评判。
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0%,对照组为5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总复发率治疗组35.00%,对照组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麻黄桂枝各半汤合化裁大黄蟅虫丸治疗儿童慢性荨麻疹(风郁血瘀证)的临床疗效确切,极具临床推广价值。
儿童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其基本病变为皮肤黏膜的毛细血管暂时扩张和渗透性突然增加。
本病多数是变态反应所引起,急性大多预后良好,但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1]。
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寄生虫都可以成为过敏原,花粉、灰尘、化学物质,甚至有的食物也能成为过敏原。
荨麻疹根据病程可分为慢性和急性荨麻疹,我国以慢性荨麻疹患者居多[2],慢性荨麻疹是指风团每周至少发作2次,持续超过6周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也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
中医称荨麻疹为“瘾疹”,也有“鬼风疙瘩”、“风疹块”、“赤白游风”等俗称[3]。
局限性水肿性反应,出现风团样皮疹,是荨麻疹的基本表现。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内藏于五脏六腑,在外行于四肢百骸,维持着机体的生理功能。
肺主皮毛、治节水液,若外感六淫或内伤病邪,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司,水液代谢发生障碍,水气聚散不定,变为结气滞留于肌肤腠理之间,气滞则津停血聚,肌表微胀而作痒,导致荨麻疹的发生,儿童肌肤娇嫩,更易受到邪气侵扰,故儿童荨麻疹在儿童疾病中颇为常见。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题: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强化记忆练习:桂枝麻黄各半汤本练习针对伤寒论桂枝麻黄各半汤的条文设计,条文内容是: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1.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的一种情况[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2. 本条文描述的是得了太阳病一段时间,没有好,出现疟状[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3. 疟状是疟疾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答案解析:疟状,是指发热恶寒时一会发热,一会恶寒,寒热往来,反复发作的一种状态4.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热多寒少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5. 本条文所讲的疟状是一种一天发作二三次的疟状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一日二三度发。
6.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虽然出现了疟状,但没有欲呕或呕吐现象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7. 本条文所讲得了太阳病八九日还没有好,病人的大小便还是正常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清便欲自可。
8.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意思是:如果脉慢慢缓下来了说明这个人快好了。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答案解析:因为太阳病一般是脉是浮弱俱紧,现在一息四至,缓下来了这是往正常好转的方向,是好转的脉象变化。
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李翰卿整理说明《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乃李翰卿先生遗著。
现有 1959 年油印本(韩五辉原藏)和 1960 年手稿本存世。
1959 年 1 月的油印本书名为《伤寒一百一十三方使用法》。
其编排体例为:前言;其 113 方谨依《伤寒论》原书之序,未作分类编排:细目有方义、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主治经验摘要、主症、禁忌症、应参考的方剂等9 项。
论述简明醒神。
1960 年的手稿本由安植基、安邦煜和平全意等人协助李老整理抄录而成,此稿曾经李翰卿亲笔修改。
并有李映淮(李翰卿之子)贴加的按语和陈重光整理的标记。
其编排体例为:编写说明;将 113 方分为 12 类重新编排;细目有方义、主治、药品、加减法、煎法服法、用药大意、禁忌证、类似方剂参考、历代用药经验摘要等 9 项。
论述较前详实。
此次整理是在先得到 1960 年手稿本,后发现 1959 年油印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基本保持手稿本原貌的基础上又参考油印本作了进一步完善。
此外另有一些增删调整,详细说明如下:1.此次整理李映淮按语、陈重光批注多所删略。
2。
此次整理略去"历代用药经验摘要"一栏,因此栏多系仲景原文之重复。
3.此次整理参照《金匮玉函经》卷七卷八的内容对手稿方序再次调整、之所以作上述调整。
一是因为 1960 年手稿本的分类排序还略显粗放,并非定稿,二是因为整理者水平有限,不能完全把握李老原意,故取《金匮玉函经》方序作为编排依据。
4.此次整理,因删裁调整者较多,故定其名曰《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临床使用经验》精要。
5.药物计量单位维持原貌,即以两、钱等计,不换算作克。
再次感谢韩履祺大夫无偿提供其家三代(韩玉辉、韩必明、韩履祺)共同珍藏的 1959 年油印本资料整理者2000 年 8 月 20 日编写说明一、此编系本人根据仲景《伤寒论》编写的病、证、方、药四部分中的方剂部分。
本人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伤寒论》诸方,不但用药精简,法度严明,而且对学者明确地指出了符合实际的辨证纲领,果能善于掌握和应用,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杨洪涛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瘙痒验案2则
黄鑫;王学军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
【年(卷),期】2015(47)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仲景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方由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大枣、杏仁组成,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总页数】2页(P63-63,64)
【作者】黄鑫;王学军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
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3.1
【相关文献】
1.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举隅
2.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皮肤瘙痒症25例
3.桂枝麻黄各半汤结合火针治疗1例老年皮肤瘙痒症
4.杨洪涛运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瘙痒症经验
5.史欣德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
慢性湿疹验案1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桂枝麻黄各半汤---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桂枝麻黄各半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6g 芍药3g 生姜3g 炙甘草3g 麻黄3g 杏仁3g 大枣4g上7味,以水1000ml,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再人其他药味,煮取360ml,去滓,温服120ml。
(功效}疏达肌腠,轻解表邪,调和营卫。
(主治}主证: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发,无汗,形如疟。
副证:或面赤,身痒,或烦躁,口渴,脉浮而不甚紧,苔薄白。
(临证加减}l.本方加党参、生黄芪治风寒表证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如疟状,不能得小汗出,素体虚者。
2。
本方加防风、地肤子、川芎、苍耳子治荨麻疹剧痒,遇寒加重者。
3.本方加川乌、防风治面部瘙痒之风寒袭表,卫阳郁遏者。
4.桂麻各半汤加味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lOg,生姜3片。
瘙痒剧烈,皮肤粗糙肥厚加威灵仙6g,苍耳子5g;气血亏加黄芪、当归各lOg,鸡血藤15g;阴虚加热地、麦冬、制首乌各lOg;夜卧不宁加合欢花lOg,夜交藤15g,灵磁石20g(先煎)。
5.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基本方为桂枝、麻黄、白芍、杏仁、生姜、太枣、甘草。
风寒偏盛者,加防风、川芎、苍耳;风热偏盛者,加银花、连翘、蝉蜕、石膏;挟湿热者,加土茯苓、赤小豆、白藓皮。
四、太阳病轻证(23、25、27)[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TcMJanuaw2008.V0123.1
桂枝麻黄各半汤新用
周海虹福建厦门大学医学院(361005)
摘要: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系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原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表邪势减未解,营卫不和之证,具有调和营卫,开表发汗之功。
笔者认为本方能够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临床治疗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病窦综合征等外感及内伤杂病,获得较好疗效。
关键词:桂枝麻黄各半汤/产后感冒;过敏性疾病;神经性皮炎;病窦综合征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为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合方。
原方主治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之症。
病情介于表实与表虚之间,若仅用桂枝汤治疗,则碍于表郁无汗,仅用麻黄汤,又恐出汗过多,故仲景立桂枝麻黄各半汤,既能调和营卫,又能开表发汗,因势利导。
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甘发散,配芍药、甘草、大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达到小汗邪解而又不伤正气。
笔者临证谨守病机,认为本方具有祛风散寒,透邪达表,调和营卫,疏通血脉,畅达阳气等作用,以本方加减治疗外感及内伤多种病证,疗效颇佳,现择例介绍如下。
l产后感冒
王某,女,30岁,2006年3月20日诊。
诉分娩后47天。
10天前不慎着凉,次晨即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
自服中西抗感冒药未愈。
刻诊仍有怕风,鼻塞,发热(B7.6℃),微微汗出,精神倦怠,偶有咳嗽,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证属产后气血亏虚,腠理不固,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治拟解表扶正,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炙麻黄、防风、生姜、杏仁各99,白芍、白术各159,黄芪309,炙甘草69,大枣4枚。
服3剂而愈。
按:产妇分娩时因产伤和出血,以致元气受损,血虚营亏,腠理空疏,风寒邪气易于乘虚而入。
本例虽邪势不盛,然正气无力驱邪外出,使得表邪留恋不解。
故选用发表之轻剂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玉屏风散。
取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以益汗液之源;麻黄汤疏达表邪,以作发汗之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增抗邪之力。
三者相互为用,刚柔并济,标本兼顾,而获邪去正复之效。
2过敏性鼻炎
卓某,男,22岁,2005年10月22日诊。
鼻痒、鼻塞、打喷嚏、流清涕反复发作5年余。
每当在空调环境中,或接触异味、粉尘及受凉后上述症状即发作。
西医诊断为过敏性鼻炎,迭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形寒畏冷,舌淡,苔薄白,脉浮而虚。
检查: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见水样分泌物。
证属肺脾虚寒,清阳下陷,卫外不固,风寒客肺,肺窍失利。
治拟温肺散寒,补气升阳,通利鼻窍。
.处方:桂枝、白芍、麻黄、防风、苍耳子、辛夷、干姜、杏仁、蝉蜕各99,黄芪309,升麻、柴胡、炙甘草各69,大枣4枚。
上方服5剂后,鼻痒、鼻塞、流涕、喷嚏均明显好转。
上方加减续服2周,诸症消失。
嘱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善后巩固。
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
临证表现多为虚证、寒证,病位主要在肺脾。
肺脾虚寒,清阳无以出上窍为病之本,风寒壅塞,肺窍不利为病之标。
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合补中益气汤化裁,并以生姜易干姜,取温经散寒,通利肺窍,益气升阳,扶正祛邪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桂枝、麻黄、蝉蜕、防风等能够阻止过敏介质的释放,并可拮抗组胺而发挥抗过敏效应;甘草具有皮质激素样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黄芪、党参、白术、大枣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抗病力,减少复发率。
3慢性荨麻疹
李某,女,25岁,2006年1月5日诊。
近1年来,反复发作荨麻疹,尤以上肢、颈部及躯干为甚,先为散在粟栗状丘疹,抓后迅速融合成淡红色片状之扁平隆起,此起彼伏,夜重昼轻。
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均不能控制发作。
舌淡黯红,苔薄白,脉滑细。
证属风寒袭表,久稽不解,内舍于络,营卫不和,邪气与气血搏结而形疹于外。
治拟祛风散寒,和营透表,活血通络。
处方:桂枝、麻黄、防风、蝉蜕、生姜、桃仁、红花、川芎、紫草、甘草、大枣各99,白芍、生地、当归各159。
服6剂后,皮疹基本消退,仅在夜晚感觉局部皮肤瘙痒。
风邪已有外透之势,然病久气血亏虚,正不御邪,仍有复感再发之虑。
遂于上方去麻黄,加黄芪209,夜交藤309,连续服药1个月,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荨麻疹为皮肤黏膜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所致的局限性真皮水肿,属过敏性疾病。
中医称之为“瘾疹”。
本病的发生多因禀赋不耐,腠理失固,风寒侵袭,拂郁肌肤而成。
若风邪久稽不去.内舍
光明中医2008年1月第23卷第l期cJGM‘rCMJanuary2008.vol23.1・13・
于络,以致营卫不和,瘀血阻络而使瘾疹反复发作,顽固难愈。
此时虽以祛风为法,又非一般疏风药荆、防之辈所能奏效。
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为主,取桂枝汤调和营卫,疏通血脉;麻黄汤发散风寒,通达经络,共同祛除稽留之风邪;合用桃红四物汤养血活血,使周身气血畅通,则“血行风自灭”。
4神经性皮炎
吴某,女,26岁,2003年5月15日诊。
患者自年初以来忙于准备毕业论文答辩,精神紧张,压力较大。
20多天前颜面部出现针头大小密集的淡红色疹子,阵发性瘙痒,流汗或日晒则加重。
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神经性皮炎”,予西药内服外搽,反而觉得皮损处灼热疼痛,不敢再用而求治于中医。
见前额及两颊部泛发片状红斑,有抓痕,两上眼睑已呈苔藓样变。
心烦寐差,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属情志内伤,心肝火旺,外受风热,凝聚肌肤。
治宜祛风止痒,清热宁神。
处方:桂枝、炙麻黄、荆芥、蝉蜕各99,金银花、连翘、大青叶、赤芍、生地黄各159,木通、甘草各69,珍珠母、夜交藤各309。
服药l周,皮损基本消退,夜寐改善。
继守上方加减治疗2周而愈。
按:神经性皮炎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性疾病,中医因其顽固难治而称之为顽癣。
本病的发生以内因为主,多由情志不遂,心肝火旺,复受风热侵袭。
初起多为风热交阻,逐渐演变为血虚风燥或血热风盛之证,故治疗当审因辨证,分别论治。
本病例为初发,风邪偏盛,故用桂枝、麻黄之类以疏风透表,虽属温性,但与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木通等苦寒清热药同用,已无助热伤阴之弊;取珍珠母、夜交藤平肝养心安神,药证相合而获佳效。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林某,女,52岁,2004年6月3日诊。
患者3年前发现心率慢,胸憋闷,头晕等症,曾有2次晕厥。
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8次/),频发逸搏,偶发房早,并有T波改变。
阿托品试验阳性。
西医诊断为病窦综合征,冠心病。
常服速效救心丸、心宝等药稍有改善。
近l周来,因劳累症状加重,胸闷憋气,心前区闷痛,放射至肩胛部,头晕心悸,困倦乏力,腰酸肢冷,心率50次/分,舌淡黯胖,苔白,脉沉迟而弱。
证属心肾阳虚,阴寒凝滞,血脉瘀阻。
治拟温阳益气,散寒通脉。
处方:桂枝、炙麻黄、白芍、炙甘草、杏仁、干姜、制附子、大枣、红参各99,黄芪、淫羊藿、熟地黄、丹参各159。
服完6剂后,胸闷心慌,头晕肢冷等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增至56次/分。
继以上方加减连服4周,上述症状消失,体力渐复,心率维持在55—65次/分。
随访半年症情稳定。
按:病窦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以心率缓慢为突出表现,多由心气亏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血流滞缓所致,久必及肾而见心肾阳虚之证。
故用红参、黄芪、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益气之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取风药辛温之性,能畅达阳气,振奋人体气化功能,使气血运行,血脉通畅,则阴霾得以消散。
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麻黄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兴奋心脏的作用,使心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桂枝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冠脉循环。
这些为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提供了一定依据。
(收稿日期:2()07—09一17)
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96例疗效观察
马新杨静娟李曙亮河南第二荣康医院(河南洛阳471013)
乔艳贞河南洛阳市第二中医院肝病科(471003)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76例黄疸型甲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96例采取中药治疗,对照组80例用西药治疗。
结果:2组病例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中药治疗黄疸型甲肝疗效良好,副作用小,安全可靠。
关键词:黄疸型甲肝;中医药疗法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属病毒感染,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
甲肝为自限性疾病,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本文主要讨论黄疸型甲肝治疗,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西医治疗甲肝的方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并配合干扰素治疗。
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