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桂枝汤心得

合集下载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王业龙《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桂枝汤心得

桂枝汤心得

桂枝汤心得桂枝汤为仲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

用桂枝之辛温通阳以治卫,芍药之苦酸益阴以治营,生姜之辛温以散寒邪,大枣、甘草之甘温以扶中气。

桂枝合生姜有祛风祛寒之力,桂枝合草、枣有解表固表之功,桂枝合芍药能并调营卫,芍药合甘草滋阴养液,总之凡风寒在表,营卫不和之证,本方皆能治之。

笔者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应用本方为主,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药,获得满意的效果。

今举治例数则及临床运用点滴体会如下,供参考。

例1多形红斑徐某某,男,38岁,工人。

自诉:三年来每逢冬季两足背面发疹作痒,天暖时则消失,最近三周来两手背发疹剧痒,二便自调,饮食如常。

检查两手背面有散在性丘疱疹,突出皮肤表面,如绿豆大,部分融合成斑片,色暗红,唇、口内黏膜、眼结合膜等处,尚未发现皮损,舌苔薄白,脉象浮缓。

证属风寒外束,湿邪蕴阻,以致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祛寒化湿。

处方:桂枝、苍术皮各二钱,炒赤芍、丹参各三钱,生姜皮、生甘草各一钱,红枣五枚。

四剂后,丘疹红斑接近消失,痒瘥,苔仍薄白脉尚浮缓,续服四剂,两手背面皮损消退后未见新发,脉舌如前,再以养血和营,原方去姜皮,加鸡血藤三钱,杜红花一钱半,以巩固疗效。

例2湿疹林某某,男,30岁,职工。

自诉:两年来两大腿每至十月间发疹作痒,抓后有滋水流出,至春暖期间逐渐自愈。

检查大腿内侧有散在性丘疹,部分有抓痕及糜烂渗液结痂面,苔薄,脉滑。

乃寒阻于肌肤,营卫不和所致。

方用桂枝独活各一钱半,炒赤芍丹参、防已各三钱,杜赤豆四钱,姜皮、生甘草各一钱,红枣五枚。

三剂后,血疹逐渐隐没,留有色素沉着,无新发皮损,痒减,脉舌如前,续服原方四剂,证情又见好转,唯夜间仍有作痒,舌质略红、苔薄脉转滑数。

以其湿邪有化燥之象,兼以血分有热,故改用凉血清热化湿法,上方去桂枝、独活、姜皮红枣,加生地黄、川柏、苦参,再三剂而愈。

例3荨麻疹张某某,女,36岁,职员。

1960年以来,每届冬季,遇风冷刺激,或冷水浸渍,即遍发风团,作痒不舒,得暖则疹隐而痒减。

一天一个经方感悟之桂枝汤

一天一个经方感悟之桂枝汤

一天一个经方感悟之桂枝汤
一天一个方剂感悟之桂枝汤。

桂枝汤在我看来注意补虚二字足够了,不需要搞那么复杂。

需要指出,比如大家常说的太阳中风,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虚弱的人感冒了,这点和麻黄汤治疗强壮的人感冒是相对的。

桂枝汤是汗出恶风,可以理解为虚中风,而与之相对的麻杏石甘汤可称为实中风。

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的本质是其补虚后正气上来后自然排邪外出。

懂得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桂枝汤的广泛应用了。

毫不夸张的说,后世时方的补虚方配合桂枝汤完全可以扩大一倍的疗效。

比如我常用桂枝汤合八珍汤通治一切气虚血弱的疾病,比后世的归脾汤,四物汤,八珍汤,补中益气汤见效要迅速的多。

当然补中益气汤作为轻药升阳气的代表,加减应用确实疗效非凡,咱们后面再论。

我单用桂枝汤治好过慢性腰痛,胃痛,腹痛,浑身酸痛。

用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好小女孩的少腹痛。

桂枝汤合八珍汤治疗过心悸,头晕。

桂枝汤合补中益气汤治疗好产后体质虚弱的低热。

桂枝汤合五苓散治疗过胖人的虚弱汗出等。

另外注意一点,桂枝汤不单治疗慢性虚弱的病人,还可以治疗强壮人过度劳累后的乏力。

另外桂枝汤可以补传统意义上的五脏。

大家可以自己发挥一下想象,我就不在这里说了。

总结,桂枝汤,补虚而已。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桂枝汤学习心得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

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

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1.1营卫失调证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

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

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

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

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临床中桂枝汤的使用感受
在临床中使用桂枝汤的机会很多,尤其是在儿科。

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为什么或效或不效呢?可能是服用方法的问题。

桂枝汤的煎服法相当重要,没有之一。

作为《伤寒论》第一个处方的煎服法地位举足轻重,“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原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喝完桂枝汤后需要做一下操作:
第一:喝热粥
第二:盖被子捂汗,
第三:出汗的要求:全身出透汗,不能够出的太多,需要2小时左右。

个人经验出汗后全身会很舒畅,不会有黏糊糊的感觉。

第四:喝药的频率:儿童1小时一次药,成年人半小时一次。

喝到出汗退烧即可停药。

第五:饮食禁忌:感冒期间只能喝白粥。

“食肉则复,多食则遗”。

这些是基于临床与读书的感受,偏颇之处请大家指正,与大家共同探讨!。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

桂枝汤临床应用心得(上)方证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与应用方剂之诊断标准,临床应用广泛。

桂枝汤出自《伤寒杂病论》,由张仲景为太阳中风证所作方剂。

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构成,被称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

桂枝汤对于外感与内伤疾病具有显著疗效,运用中医辨证论治,体现临床上异病同治之特点。

1方证特征《伤寒杂病论》中第12条中记载,“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音音恶寒,渐渐恶风,盒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的脉象是阳浮而阴弱,太阳中风是风邪伤于卫,所以脉见浮脉,归为阳浮;营阴不足,所以沉取脉迟缓无力,归为阴弱。

发汗,汗出恶风,脉象浮缓是桂枝汤的主要特征。

微微出汗应在桂枝汤得到有效应用后所能产生的疗效。

2病症机理桂枝汤的主要病症机理称为卫强营弱,营卫不和。

因而,卫强则发热,卫强不能秘,营弱不能藏,汗自出。

在《内经》中提出:“阴在内阳之也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营卫和谐,从而阴阳协调,进而阴平阳秘。

桂枝汤证正是因为阴弱不能内守,阳强不能卫外,因此产生汗出病变。

3配伍桂枝辛温,辛能散邪,温从阳而扶卫,故为君药。

芍药酸寒,酸能敛汗,寒走阴而益营,益阴养血,进而敛营止汗为臣。

两药相和杂揉,继而散邪敛汗,调肌表之营卫。

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表,助桂枝解肌散邪,能暖胃止呕为助。

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里,益气和中,继而滋脾生津。

甘草甘平,故有安内攘外之功效,使之调和中气,调和表里,并以调和诸药矣,合桂枝及生姜方能扶卫气,桂枝汤本身与专门应用于发汗的方剂有所不同,其主治在于脾胃,配伍采用辛散、甘补与酸收合用,方能具有“辛甘化阳”、“酸甘化阴”,进而资助营卫,解肌散邪、调和阴阳与补益脾胃之功效。

4取药方式桂枝汤在服药方式上与其他方剂有所不同,具有特殊要求。

(1)“服己须臾,食热粥一升余,以助药力”;(2)“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增加衣被,以达到“遍身漐絷,微似有汗”的目的。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体会桂枝汤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方剂之一,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

它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作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我有幸使用过桂枝汤来治疗一些病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临床应用体会。

首先,桂枝汤在治疗感冒发热方面非常有效。

感冒是人们常见的疾病之一,常伴有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人体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因此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来治疗是非常合理的。

在临床实践中,我曾接诊过一个男性患者,他的症状是头痛、发热、身体酸痛,尤其是寒冷引起的症状更严重。

我根据他的症状给他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使用后,他的体温迅速下降,头痛和肌肉疼痛也有所缓解。

通过桂枝汤的治疗,这位患者很快痊愈,体温恢复正常,并没有出现其他并发症。

其次,桂枝汤还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它会导致月经量少,甚至停经,同时伴有腹痛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由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桂枝汤正好能够调理气血,温经散寒。

我曾经接诊过一个女性患者,她因为月经不调来就诊。

她的症状是月经量少、经期延长、腹痛等,经过详细的询问,我确定了她的诊断,并给她开了桂枝汤来治疗。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她的月经恢复正常,疼痛也明显减轻。

通过使用桂枝汤来治疗月经不调,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她们对中医药的信任。

最后,桂枝汤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我发现桂枝汤对于治疗慢性疼痛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有一定的效果。

这类疾病常常伴随着寒冷引起的痛苦、痉挛等症状。

桂枝汤在温经散寒的作用下,可以缓解痉挛,以及激活气血运行,促进病变组织康复。

我曾接诊过一位患者,他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导致腰部疼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除了进行物理治疗外,我还给他开了桂枝汤来调理气血。

使用后,患者的腰部疼痛明显减轻,同时感觉到腰部血液流动更畅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

口服桂枝汤的个人体会学习伤寒金匮也有近两年了,一直都是君子动手不动口。

直到今年初夏的一次感冒,终于狠下心来对自己下了一回手。

以往的感冒历程都是这样的,头疼,嗓子疼,然后开始加重,口服各种感冒药,越来越严重,然后基本是感冒夹杂一个多星期,流清鼻,最后流浓鼻而愈,基本上,口服感冒药相当于安慰剂,而感冒的好,全靠身体的自愈力在起作用。

当然了,我一直不尝试打吊针。

原因是小时候打吊针打的身上烂了个大坑,所以对青霉素啊还有类似青霉素的针都严重过敏。

这次,一大早起来,头疼浑身疼,感冒再一次悄然降临。

自己都能感到自己身上发热,被窝里感到腋下有汗。

这不是典型的桂枝汤症吗,起因是大半夜起床开窗户,汗出当风所致也。

上班的路上还在纠结,要不要去买感冒药,但最终没买,挨到中午十二点下班的时候,浑身疼的更厉害了,肚子也有些疼。

大小便正常。

下班的路上,我实在忍不住走进药店,说捡几幅中药吧,问有单子吗,我说我记在心里呢,我抄出来吧,于是要来纸笔写下如下方:桂枝45 芍药60 大枣12 甘草30 生姜(自备)白术18克,制附子18克(计三副量)这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因为肚子疼加量芍药,因为本身一直体内有湿寒故加术附。

此时,药店的药工看到有附子桂枝,大惊失色,连忙喊来坐堂中医让给把把关,结果医生连连摇头,说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你明明发热,怎么还用附子桂枝热药?幸亏读过胡希恕、曹颖甫、陈修园、黄元御等人对于伤寒论的注解,就提出过所谓“”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道理,这里的阳盛,并不是指的发热,而是指的是身体里的阳气(对抗疾病的抵抗力或者称之为津液),而桂枝汤症典型的症状就是因为抵抗力不足,汗出而病反倒因为肌表虚而入侵肌腠,恰好需要增强抵抗力。

而桂枝汤通过生姜大枣甘草建中养胃,桂芍调和营卫,所以没有被时医吓倒,但是不按坐堂医生的指导,肯定是捡不到药的,于是只好换了一家药店——适逢坐堂中医下班,于是顺利地捡到了三副药,大约就是十七八块钱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

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

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

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

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

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

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

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

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

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

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

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

”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

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

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和脾胃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脉证并治第一》:“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

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

”这是用桂枝汤原方来调和脾胃,以治妊娠恶阻的实例。

仲景在文中注明“无寒热名妊娠”六字,以说明本证并没有发热恶寒等表证,而是用桂枝汤治妊娠恶阻。

滋补气血
桂枝汤中,以桂枝和芍药为主要药物。

《神农本草经》言桂枝:“主咳逆上气,结气喉痹,吐利,利关节,补中益气”,谓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由此可知,桂枝和芍药皆有益气之能,桂枝辛甘温属阳,为气分药,芍药酸苦微寒属阴,为血分药。

两药等量用之,阴阳相济,气血相和,通敛相适,大可滋壮气血而补虚。

《伤寒论》第62条:“发汗,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这是无表邪、表证的气血营阴不足之正虚身痛证。

仲景仍取桂枝汤加以变通,可见桂枝汤本具有补益气血之能。

用此方治周身疼痛,或全身关节疼痛,但无红肿,无明显寒热之象,而见舌淡,脉沉无力之人。

燮理阴阳
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之义,大而言之,即是调和阴阳,调和气血。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治:“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眩发落,脉虚极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之
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如此气血皆虚又兼阴阳失于交泰之候,仲景却弃参、芪、归、地不用,专取桂枝汤实其阴阳气血之虚,再加龙骨、牡蛎潜阳摄纳,使阴阳交泰。

这充分表明桂枝汤确具补而不峻,温而不燥,缓图之功,更为慢性虚损劳极之所宜。

温中补虚
桂枝汤中,桂芍等量合用,并配以生姜、甘草、大枣安中和胃之品,使全方不仅有和脾胃、燮阴阳、益气血之功,更合温中补虚之良效。

《伤寒论》中桂枝汤有三禁:一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不可用之;二为内有温热的“酒客”不可用之;三为素有里热之人不可服。

特别是后二禁,之所以禁用,大体不脱桂枝汤的温中补虚之功。

由桂枝汤衍变的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诸方,皆以桂枝汤为底方。

用以治疗虚劳诸疾,即是取桂枝汤温中补虚之明证。

若桂枝加入血分药则转而调血治血。

如《伤寒论》第351条:“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证为血虚而寒逆,方则可视为是桂枝汤加味而成(当归、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通草、细辛)。

《金匮要略·妇人杂证脉证并治》第9条的温经汤(当归、阿胶、川芎、桂枝、芍药、生姜、甘草、人参、吴茱萸、半夏、丹皮、麦冬),以治妇人血虚且瘀所致之崩漏证,亦可看作桂枝汤加用血分药而来。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仲景取桂枝汤之意而进行加减变化之方,大约26首之多。

其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桂枝加黄芪汤、栝楼桂枝汤用以解表;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以补虚降逆气;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附子汤用以补阳;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当归四逆汤汤、温经汤用以调血治血;新加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桂枝黄芪五物汤用以调补阴阳气血;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用以治水气病。

由桂枝汤的加减变化之方,体现了桂枝之用,可表可里,可气可血,实为良方。

仲景将其加减变化,所涉甚广,然仍有其规律可循:一是桂枝汤加减变化,关键在于桂枝与芍药之变;二是除用于解表外,凡治里证,终不离温、补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