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桂枝汤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卫为阳,行于脉外,有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营为阴,行于脉中,有生血化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作用。二者相互为用营卫调和,保持生理上的动态平衡。相反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疾病中不论外感还是内伤导致营卫失调,阴阳两虚,在临床上都可以以桂枝汤为主方加减治疗。

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我对桂枝汤的学习体会。

1主治证型

1.1营卫失调证

桂枝汤证《伤寒论》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本证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基本表现,其病理特点是外邪侵袭,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桂枝汤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方中以桂枝、芍药调和营卫;生姜辛散助桂枝以调卫,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五药相合,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发挥解肌发散、调和营卫之功。

1.2阴阳两虚证

小建中汤证《金匮要略》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其病机特点是中焦阳虚生寒,日久不解,阳虚不能温煦,阳虚日久损及其阴,故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证。辩证要点既有阴虚,如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衄血等症,又有阳虚的复杂证侯,如阳虚生内寒,则表现为里急、腹中疼痛。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方中桂枝辛以助阳,芍药酸以益阴,生姜助桂枝温阳,甘草、大枣、饴糖建中缓急,使中气建运,则阴阳和调,诸证自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金匮要略》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弦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的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本方病机特点是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阳气虚弱,失于固摄。辩证要点既有肾阴虚,如头昏、目眩、发落等症,又有肾阳虚的证侯,如少腹弦急不舒、外阴寒冷等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桂枝汤既可辛甘养阳,温补阳气,又可酸甘化阴,补养阴血,因此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龙骨、牡蛎潜阳固涩,使阳能固涩,阴能内守,则诸证可愈。

徐彬云:“桂枝汤,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和阴阳”。柯韵伯指出:“此为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于何经,不论中风、伤寒、

桂枝汤类方探讨------陈瑞春

桂枝汤类方探讨 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方意 桂枝汤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论其味性,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成,桂枝汤是由两对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成,“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 桂枝汤方的组成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辨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冠”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法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而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蕴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本证 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体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也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兼证 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腧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腧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者无汗,有表虚与表实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颈项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芪、姜黄、秦艽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2012年9月 第36卷第5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痞除荡,行气散结,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大腹皮下气宽中,四药合用,共同促进肠道排气和通便,保持胃腑通降。 本研究发现,针刺组、针药组、中药组在排气、排便、缓解术后患者腹胀不适症状及缓解术后12h 以后的腹痛情况等方面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P <0.05);而术后24~48h 腹痛缓解情况,针药组疗效 又更优于针刺组与中药组(P <0.05)。因此表明,针药联合对腹部手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对预防肠粘连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安刚文.现代麻痹技术[M ].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1226.[2]张靖.穴位针刺对胃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世界华人消化 杂志,2001,9(10):1116-1119. 肠易激综合征(IBS )是一组以腹痛、腹胀、不适、大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分 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1]。在我国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最为常见,在已确诊的IBS 患者中,D -IBS 约占74.1%[2]。因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缺乏非常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笔者用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摘要]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 -IBS )的临床疗效。方法:81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以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为基本方治疗,对照组40例用匹维溴胺+培菲康口服治疗,4周为 1疗程,比较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7.8%,对照组67.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加减治疗D -IBS 临床疗效满意。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痛泻要方;葛根芩连汤;中医药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59X (2012)05-0405-02 [收稿日期]2012-02-14 [作者简介]李小兰(1980-),女,甘肃宁县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性疾病的临床与研究。 痛泻要方合葛根芩连汤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李小兰1,任光荣2 (1.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消化科,江苏张家港215600;2.苏州市中医院消化科,江苏苏州215000) 表5 各组术后各时点腹部疼痛比较(n =20) 例(%) 腹部疼痛程度评分 1分2分3分4分针药组5(25)5(25)10(50)0中药组 1(5)10(50)7(35)2(10)术后12h 空白对照组03(15)11(55)6(30)针刺组0△9(45)△11(55)△0△针药组2(10)△11(55)△7(35)△0△中药组 2(10)△6(30)△9(45)△3(15)△术后24h 空白对照组1(5)5(25)10(50)4(20)针刺组5(25)△5(25)△10(50)△0△针药组5(25)△▲14(70)△▲1(5)△▲0△▲中药组 3(15)△8(40)△9(45)△0△术后48h 空白对照组2(10)13(65)5(25)0针刺组9(45)△10(50)△1(5)△0针药组15(75)△*5(25)△*0△*0中药组 9(45)△ 9(45)△ 2(10)△ 与同时间空白对照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针刺组、中药组比较▲P <0.05,与同时间中药组比较*P <0.05 针刺组2(10)10(50)8(40)0术后6h 空白对照组09(45)9(45)2(10)405

最新整理中医妇科学笔记49213复习课程

月经病 一、月经先期 (一)气虚证 1、脾气虚证:补脾益气,摄血调经—补中益气汤 2、肾气虚证:补益肾气,固冲调经—固阴煎 (二)血热证: 1、阳盛血热:清热凉血调经—清经散 2、阴虚血热:养阴清热调经—两地汤 3、肝郁化热:疏肝清热,凉血调经—丹栀逍遥散 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熟地、青蒿、黄柏、茯苓 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丹栀逍遥散:丹皮、栀子、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煨姜、薄荷、炙甘草 二、月经后期 1、肾虚证:补肾养血调经—当归地黄汤 2、血虚证:补血益气调经—大补元煎

3、血寒证: 虚寒:扶阳祛寒调经—温经汤(金匮要略) 实寒:温经散寒调经—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4、气滞证:理气行滞调经—乌药汤 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温经汤(金匮要略):当归、吴茱萸、桂枝、白芍、川芎、生姜、丹皮、法半夏、麦冬、人参、阿胶、甘草 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当归、川芎、芍药、桂心、丹皮、莪术、人参、甘草、牛膝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1、肝郁证:疏肝理气调经—逍遥散 2、肾虚证:补肾调经—固阴煎 四、月经过多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举元煎 2、血热证: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保阴煎 3、血瘀证:活血化瘀止血—失笑散 举元煎:人参、黄芪、白术、升麻、炙甘草

保阴煎: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白芍、山药、续断、甘草 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五、月经过少 1、肾虚证:补肾益精,养血调经—归肾丸 2、血虚证:养血益气调经—滋血汤 3、血瘀证:活血化瘀调经—桃红四物汤 4、痰湿证:化痰燥湿调经—苍附导痰丸 归肾丸:菟丝子、杜仲、枸杞、山茱萸、当归、熟地、山药、茯苓苍附导痰丸: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神曲 六、经期延长 1、气虚证: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举元煎 2、虚热证:养阴清热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藘茹丸 3、血瘀证:活血祛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七、经间期出血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桂枝汤

桂枝汤 开放分类:中医中医古代名方医学名词方剂 编辑词条分享 桂枝汤 组成及用量 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炙甘草(6克) 方剂出处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主治太阳病中风之方剂。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剂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古法: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现代:上五味,哎咀三味。以水700毫升,微火煮取300毫升,去滓。适寒温,服100毫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适量,以助药力。温覆一时许,遍身微汗者为佳。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服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 解肌发汗,调和营卫。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项强,身痛有汗,鼻呜干呕,苔白不渴,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三)头痛项强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还借粥之功。(陈修园《长沙方歌括》)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

2008年10月第25卷第5期Oct.2008,Vol.25No.5 天津中医药 Tianjin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分析崔向微1,张贵君2,李慧2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100102;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选择传统中药复方葛根芩连汤为载体,按照传统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对其中常见的7个水溶性药效组分进行了测定,旨在为建立符合临床疗效特征的质量标准评价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仪器与材料 药效组分对照品: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单铵、甘草苷(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饮片: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购自安国祁新饮片厂),经张贵君教授鉴定依次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豆科植物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2方法与结果 2.1色谱条件色谱柱:CAPCELLPAKC18UG120(250mm×4.6mm,5μm);流动相及检测波长:葛根素:甲醇—水(25∶75),250nm[1];黄芩苷:甲醇—水—磷酸(47∶53∶0.2),280nm[2];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乙腈—0.02mol/L磷酸二氢钾(35∶65),346nm[3];甘草酸:甲醇—0.05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250nm[4];甘草苷:乙腈—0.5%冰醋酸(1∶4),276nm[5]。流速:1.0mL/min;柱温:室温(24℃);柱压:90 ̄100Bar;理论板数按各对照品峰计算均大于3000。 2.2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分别精密称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适量,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对照品溶液,其中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的浓度分别为0.70、0.16、0.09、0.03、0.042、0.09、0.12g/L。 2.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葛根芩连汤(葛根8g,黄芩3g,黄连3g,炙甘草2g),加10倍量的水,浸泡30min,先煎葛根,水沸后煎煮20min,再和余药共煎至30min,滤过,残渣加10倍量的水,水沸后再煎20min,趁热滤过;合并两次滤液,浓缩,冷至常温,加水调整至含中药浓度为0.1kg/L。精密吸取1.0mL置1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离心(4000r/min)10min,分出上清液,得相对中药浓度10g/L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4标准曲线绘制精密吸取各对照品溶液进样不同体积,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以峰面积积分值为纵坐标(A,y),对照品进样量(μL)为横坐标(C,x),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葛根素Y=3116.9X-3926.4,R2=0.9997(n=5);线性范围1.4 ̄7.0μg;黄芩苷Y=592.86X+105.68,R2=0.9995(n=5);线性范围0.32 ̄1.6μg;盐酸小檗碱Y=622.77X-245.2,R2=0.9991(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盐酸巴马汀Y=330.36X-171.91,R2=0.9996(n=5);线性范围0.06 ̄0.3μg;盐酸药根碱Y=205.96X-68.417,R2=0.9996(n=5);线性范围0.084 ̄0.42μg;甘草酸Y=75.218X-41.509,R2=0.9999(n=5);线性范围0.18 ̄0.90μg;甘草苷Y=205.28X+30.516,R2=0.9993(n=5);线性范围0.12 ̄0.60μg。 2.5精密度实验分别精密吸取葛根素、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盐酸药根碱、甘草酸、甘草苷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按各成分的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RSD)分别为0.18%、0.34%、1.04%、1.54%、1.68%、1.35%、0.75%。 2.6稳定性实验分别精密吸取上述7种同一供试 摘要:[目的]分析测定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方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结果]7种药效组分百分含量分别为:葛根素1.67%,黄芩苷0.36%,小檗碱0.085%,巴马汀0.031%,药根碱0.048%,甘草酸0.126%,甘草苷0.174%。[结论]葛根芩连汤中7种药效组分可作为其质量控制的科学指标。 关键词:葛根芩连汤;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7种药效组分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08)05-0417-02 作者简介:崔向微(1982-),女,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方向为中药鉴定方法学和组分中药及中药药效组分质量标 准体系研究。 417

桂枝汤的功效与作用

xx 功效与作用 xx 的配方: 桂枝(去皮)三钱,芍药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桂枝汤的功效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桂枝汤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xx xx 分类: 解表剂-xx 表 组成: 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 枚)、甘草二钱(炙,6 克) 方歌: 药枝枣xx(方剂速记法) 想象: 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功效: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出处: 伤寒论》xx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漐漐(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xx 方歌: (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二)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芍姜草枣啜热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的方剂详细介绍 桂枝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桂枝汤的方剂,希望大家喜欢! 【出处】《伤寒论》 【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桂枝(去皮)(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切)(3枚) 甘草(6克) 【方歌】药枝枣姜甘(方剂速记法) 【想象】要支走蒋干;芍药桂枝大枣生姜甘草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禁忌 表实无汗,或表寒里热,不汗出而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发热

口渴,咽痛脉数时,皆不宜使用。(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用法 水煎服。本方服法也极为讲究,首先是药煎成取汁,“适寒温”服,“服已须臾,啜热稀粥”,借水谷之精气,充养中焦,不但易为酿汗,更可使外邪速去而不致复感。(去渣温服,服后少停一二分钟,饮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稳覆令一时许,”即是避风助汗之意。待其“遍身zhezhe,微似有汗者,”是肺胃之气已合,津液得通,营卫和谐,腠理复固,所以说“益佳”。(服后用被子温覆取汗。以遍体湿润为度。不可如水淋漓,恐汗出过多,不但病不能除,且容易重感风寒。)至于服后汗出病瘥,停后服;不效,再服,“乃服至二、三剂”;。(若一服病已愈,不必再服。如不愈,仍可照前法服之.此药必须早午晚连续服用,时间不可拉长。每服一次,必须检查病情有无变化,最要紧的是必须注意口渴与不渴,或喜冷性饮食与否。如果有口渴,或喜冷现象,可以马上把药停止,或配合石膏一类的寒性药品,以免误犯阳盛之戒。如病情没有变化,可以继续服用,虽二三剂也可。)以及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尤其是“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服解表剂后应该注意的通则。(除此以外,注意避风,饮食方面可吃些有营养的流动性食物。忌食生冷、油腻、酒肉、五辛、臭恶等不易消化或带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影响疗效。) 桂枝汤的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 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 汤 ?《伤寒论》清肠热三方——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2017-12-20 岐黄民间传承『最受欢迎的中医公众号最具人气的中医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尤其是中医民间的成长和传承每天陪伴中医人成长第579 期作者:陈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编辑/ 许红⊙ 校对/ 刘刚长篇中医小说《中医冰无双》上篇之《太白古墓》(点击自动跳转阅读)可在历史文章中浏览查看。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qhmjcc),享受健康快乐阅读。概述葛根黄芩黄连汤别名葛根芩连汤(《中国医学大辞典》)。处方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备注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陌,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摘录《伤寒论》黄芩汤处方黄芩三两(今9克),甘草(炙)二两(今6克),芍药二两(今6克),大枣十二枚。功能主治泄泻或痢疾。身

热不恶寒,腹痛,口苦咽干,舌苔黄,脉弦数。用法用量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温服。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摘录《伤寒论》白头翁汤处方白头翁15g,黄柏12g,黄连6g,秦皮12g。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用法用量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备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治要点。摘录《伤寒论》《伤寒论》里有三个清大肠热治疗泄泻、痢疾的方剂,分别是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黄芩汤、白头翁汤,这三个方子在临床上使用的几率很高,这是因为大肠热比较多见的缘故。大肠有热可致大便不调大肠,中医称为“传道之官,变化出焉”,指大肠是主管传导糟粕的。大肠将小肠吸收后的水谷

逍遥丸,归脾丸,桂枝茯苓丸这些最熟悉的中成药还有这些不为人知的新作用!

逍遥丸,归脾丸,桂枝茯苓丸......这些最熟悉的中成药还有 这些不为人知的新作用!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说起常用的中成药,诸如逍遥丸、健脾丸、知柏地黄丸等均是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中常备的“健康小卫士”,大家对其传统药效也都非常清楚,可以说是应用自如。但是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积累和现代研究的深入,这些经典的“老药”焕发出新的风采!事实证明,在传统应用之外,这些中成药还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神奇作用!一起去看吧…… 1逍遥丸逍遥丸过去常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肝脾不和所致的口燥咽干、神疲乏力、食欲减退、两胁胀痛等症。近年来经科研和临床试用发现本品还有很多新用途。治高脂血症本品有良好的降低血脂功效,且疗程短、见效快,长期服用无毒副作用,停药后血脂也不会反弹。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6克,15天为1疗程。治慢性肝炎本品具有使肝细胞糖原蓄积正常,又能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有抑制脂肪肝的发生和纤维增生作用;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显著,是治疗慢性肝炎的好药。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本品可促进消化夜分泌,增进食欲;有镇痛、解除痉挛功能;有疏肝解郁、缓急止痛作用,因此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较好疗效。方法是每日3次,每次9克,30天为1疗程,服至痊愈。2知柏地黄丸知柏地

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怀山药、知母、丹皮、茯苓、泽泻、黄柏8味中药组成,具有滋阴降火等功效。过去常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劳热、遗精、盗汗、咽喉肿痛等病症。近年来经科研及临床试用观察,发现本品还有很多新用途。治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有人用本品观察治疗单发良性甲状腺结节46例,总有效率为91.3%。方法是口服本品,每次9克,每日3次,或其浓缩丸,每次8粒,每日3次,90天为1疗程。治遗精有人用本品治疗遗精者45例,总有效率为93.3%。方法是口服本品,每次9克,早、晚各1次,20天为1疗程。同时,也有人用本品治疗男性不育症和不射精等病症,疗效均很好。治糖尿病有人用本品治疗阴虚火旺型糖尿病人36例,总有效率为94.4%。方法是每次口服9克,每日早、晚各1次,或其浓缩丸每次8粒,每日早、晚各1次,用温开水送服,每次8粒,每日早、晚各1次,用温开水送服,30天为l疗程。此外。还有人用本品治疗老年干燥症、肾病综合征、急性尿路感染、顽固性盗汗等,均收到满意疗效。 3健脾丸 健脾丸(糕)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常用中成药。过去主要用于脾胃虚弱所致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病症。近年来经科研及临床试用表明,本品还有很多新用途。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人利用本方有兴奋中枢、促进消化液分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桂枝汤和类方医案

桂枝汤 药物组成: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9g 大枣4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蛰蛰,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伤寒论》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1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53)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54)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5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234)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386) 桂枝汤,出自中医古典名著《伤寒论》。《伤寒论》,其中的“伤寒”不是西医的“伤寒”,而是中医广义外感的总称。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第一方。所以我将其列为外感发热第一方。 主治:外感发热。 症状:头痛发热、汗出怕风、舌红苔白,脉浮。 个人总结: 桂枝汤,主治外感风寒,体虚之人。主要症状有怕冷或怕风,发热或不发热,必有出汗,舌尖淡红,口不渴。从桂枝汤的用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治疗外感发热是主连续用药的。病情需要,不要一天仅用药一付、服两次;而可以增加用药次数,务使药力连贯。而且,桂枝汤服后,应该喝点稀饭以帮助出汗。 禁忌:桂枝汤不可用于风热感冒。风热感冒病人也会出汗,轻度怕风,但应该有口渴,咽痛,舌尖红的表现,不难鉴别。 桂枝汤医案: 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3个月来,每日下午3至5点发热,两臂时发紧,肩背拘急,热后汗出,舌苔薄白润,脉缓。给服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Ⅰ类方。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由于是里热,所以里

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所以它叫热陷阳明。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黄芩、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厚肠胃,止泻痢。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张仲景用方解析:桂枝汤类方 一、桂枝汤方 【方剂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炙)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擘)4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药少后,进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棉被床上而卧,使身体微似有汗出,不要让出大汗。服一剂汗出病解,则不再服药。若不见汗出,可依照前法再服,如不见汗,可照服三四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歌诀:桂枝汤方治中风,发热汗出又恶风, 桂芍姜草枣饮粥,调和营卫建奇功。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有降冲逆作用,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而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

少进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而是胃气不振,津血有所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在《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说:“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燥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完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常用于“天行病发热(传染病、瘟疫)”,其证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仲景论述解析】

柴胡桂枝汤病案 1汇总

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甘草一两(炙)(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3~144)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天津中医1989) “邪在太阳者,张景岳指出: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按语: 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证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证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C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奏效。 三、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7月20日初诊。1989年春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0''、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C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