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合集下载

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内蕴【第426期】

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内蕴【第426期】

葛根芩连汤加味湿热内蕴【第426期】
上期原医案
冯某某,女,48岁。

近半年来时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

证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

有嗜辛辣厚味习惯。

此乃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所致。

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紫草10克蒲黄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发热减轻,次数减少,继服5剂而愈。

按语
经断前后诸证多以调和肝脾为治,然本案患者乎素喜食辣厚味,必有湿热内蕴脾胃,此有舌脉为凭。

脾胃主肌,头面为阳明经所过,湿热循经上蒸,故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

知柏地黄丸为滋阴之剂,投之反助湿生热,故用之反甚。

本方清热利湿,药中病机,故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葛根芩连汤的方解及适用证候

葛根芩连汤的方解及适用证候

葛根芩连汤的方解及适用证候葛根芩连汤为常用经方,本方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四味药组成,见于《伤寒论》34条,原文为“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本方在《方剂学》中列入解表清里之剂。

一般认为本方有解表清里之功,主治身热下利,胸脘烦热,口中作渴,喘而汗出的病证;并认为本方为太阳阳明经药。

如《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葛根能升阳明清气,又为治泻圣药),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

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喻昌曰:“太阳病,原无下法,当用桂枝解外,医反下之,则邪热之在太阳者,未传阳明之里,所以其脉促急,其汗外越,其热上奔则喘,下奔则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专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则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

此又太阳阳明两解表里之变法也。

”以上引证说明,不少医家认为葛根芩连汤为太阳阳明之方。

根据姚荷生老师的经验,本方应为阳明经脉方,依据有二:一为葛根为阳明经主药,如《中药学讲义》认为性味甘辛平,归经人脾胃经,功效升阳发表,解肌透疹,生津止泻。

《本草纲目》引王好古曰:“气平味甘,升也,阳也,阳明经引经的药也。

”张元素曰:“升阳生津,脾虚作渴者,非此不除,勿多用,恐伤胃气。

张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内加麻黄、葛根;又有葛根黄芩黄连解肌汤,是用此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非即太阳药也。

头颅痛如破,乃阳明中风,可用葛根葱白汤,为阳明仙药。

若太阳初病,未入阳明而头痛者,不可便服升麻、葛根发之,是反引邪气入阳明,为引贼破家也。

”时珍曰:“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

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

所以二味药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再者《医学入门》认为:“浮而微降,阳中阴也,足阳明经药。

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
(四川中医U89;<3);11)
按语:本案麻疹末透,见舌红、苔黄腻、脉浮滑数等症,为表邪不解,湿热内蕴为患。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湿热,又可解表透疹,方证相对,当径用不疑。
倦怠,面色萎黄,双下肢肌肉松懈,感觉消失,皮肤发凉,舌苔黄腻而厚,脉滑数。此湿热壅遏阳明,津液不濡筋脉。治拟清热燥湿,升
提清阳。选葛根芩连汤:
。葛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lo克,炙甘草6克,3剂晚分服,忌油腻辛辣。
服1剂腹痛较重,下肢知其痛痒,2剂腹不痛,能步行13剂如常人。为巩固疗效,再服3剂。后几日患者喜眉登门致谢,体健如初。
葛根15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甘草6克,紫草10克蒲黄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自述发热减轻,次数减少,继服5剂而愈。
(国医论坛1989;(3>:37)
按语:经断前后诸证多以调和肝脾为治,然本案患者乎素喜食辣厚味,必有湿热内蕴脾胃,此有舌脉为凭。脾胃主肌,头面为阳明经所过,湿热循经上蒸,故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知柏地黄丸为滋阴之剂,投之反助湿生热,故用之反甚。本方清热利湿,药中病机,故效。
(四川中医1989;(3):11)
按语:本案盗汗,非阴虚所为,乃湿热陷于脾胃之中。其辨证眼目是肛门灼热,苔黄腻,脉濡数。脾主肌肉,湿热蕴蒸,迫律外泄,故而盗汗。《景岳全书》云:“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若热胜湿者,但去其火而湿自清。”并主张用黄芩芍药汤、清化饮等清利湿热之剂治之。葛根芩连汤既能清利中焦之湿热,又能透达肌腠之府,用之使湿去表畅,则汗出可止。
二、脱肛
胡献国医案:车某某,男,52岁,1984年5月6日初诊。主诉脱肛两月余,三月前患肝硬化腹水住某院内科,经护肝、利尿、维持水电解平衡等处理,腹水消退而出院。因便意频频,临厕努挣而使直肠下垂。近来逐渐加剧,始则用手推后可以还纳,以后手推也难以还纳。曾以补脾益气、升阳举陷之补中益气汤治疗月余未,女,48岁,1987年10月15日初诊。自述近半年来时有面部及全身烘热,继而汗出热退如常人,每日发作数次,不分昼夜。因服知相地黄丸,其热较前加重而来我科求冶。来诊时正值发病,证见面红耳赤,头部汗出,口淡不渴,二便正常,月经先后无定期,肌肤微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有嗜辛辣厚味习惯。此乃湿热内蕴,熏蒸头面肌表所致。治当清热利湿,佐以凉血,以葛根芩连汤加味:

奇方之葛根芩连汤

奇方之葛根芩连汤

奇方之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在后世医者的简单化以后,又叫“葛根芩连汤”,方中只有葛根、黄芩和黄连,以及国佬药物甘草所组成。

原方仲圣是治疗桂枝汤误下以后所出现的太阳阳明病变症状!这么说是特别复杂的,所以简单来说就是治疗有个人感冒了,然后医生开错药,把邪气引到肠胃,然后出现腹泻,喘气汗出,脉跳很快的现象。

这里的着重点实际是在汗出、腹泻,说明有表证,同时所病变的重心在肠胃。

葛根和原方“喘而汗出”差不多字眼的方子还有“麻杏石甘汤”,而这个方子重点在肺,因为即便他有出现腹泻症状,那也是轻症腹泻——我们要想到肺与大肠的联系,它们是相表里的,能互相影响,所以在葛根芩连汤里面的喘,这个属于大肠湿热循经迫肺所致,而重心还在肠胃。

相比之下,“参苏饮”也是一个特别有对比性的方子,参苏饮和葛根芩连汤可以说只有一点不同:寒热。

前者治疗寒夹虚,如果出汗怕冷,大便稀泻而不臭,不黄,没有肛门灼热,那么用参苏饮即可;如果热喘出汗,大便泻而发臭,粘而发黄,或肛门灼热,那么就用葛根芩连汤。

所以它们是寒热的对比?为什么不是虚实了?因为葛根芩连汤也可以补虚。

葛根葛根可以益津补阴,也通过激励脾胃气机升阳清热,这种属于间接性补充,我们想一下,方热邪逼迫身体,那么是不是首先要想到人体的阴气够不够?因为热肯定先伤阴,所以我们临床上对于没有特殊原因的发热病人医嘱上,肯定得有“补充水分”这一条,即便发热后期的恢复,也要提倡巩固阴液,所以葛根芩连汤为什么要用葛根?就是这么个道理,它不单单可以解表,可以升阳止泻,还可以补充水分。

黄芩为什么要升而止泻了?因为原方是治疗邪气从外被引导式的进入内部的一个特殊机制!所以在治疗上也最好要一个引导,把内部的东西引导到外部。

这里说的不是把邪气引导到外部,这里说的是人体的“正气”,我们打个比方,比如敌人攻城,从正面攻不进,但是有内奸把敌人从侧面放进来,这时候正面的守军为了保护皇帝,认为中了“调虎离山”,所以全部返回去保护皇帝,这时候就会发现,正面可能要失守,而里面有乱成一团!黄芩葛根芩连汤的葛根作用在于把返回来的士兵有序的调回去正面守城,同时用黄芩黄连帮助城里的士兵打败已经侵入的敌兵。

葛根黄芩黄连汤药方的介绍

葛根黄芩黄连汤药方的介绍

葛根黄芩黄连汤药方的介绍葛根黄芩黄连汤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葛根黄芩黄连汤药方的介绍,希望你喜欢。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介绍处方葛根 15克、甘草 6克(炙)、黄芩 9克、黄连 9克。

功能主治表里两解,清热止利。

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禁忌若虚寒下利者忌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方解外感表证初起,邪在太阳,理应解表。

但表证未解,误用攻下,虚其里气,以致表热内陷阳明而下利不止,故称协热下利。

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胸脘烦热,口中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肌表则汗出。

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

方中重用葛根甘辛而平,既能解表退热,又能生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为君药。

臣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使以甘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

4药合用,共成解表清里之剂。

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则解肌之力优而清里之力锐,使表解里和,身热下利自愈。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药理作用①抗菌降温作用《中药通报》(1987;6:49):体内实验表明,本方对肺炎双球菌、痢疾杆菌有显著的抗菌作用。

同时对五联疫苗感染引起的高热家兔有显著的降温作用,其降温效果与阿斯匹林相比无明显差异。

②抗缺氧作用《辽宁中医杂志》(1987;6:37):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动物缺氧现象有不同程度的对抗作用,使急性缺氧的动物存活时间延长。

③提高免疫功能《河南中医》(1984;4:4):运用本方为主治疗秋季幼儿腹泻,其有效病例经检测发现,E玫瑰花结形成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平均增加22.4%,表明本方有较好的提高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各家论述1.《内台方议》: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

葛根芩连汤作用与功效

葛根芩连汤作用与功效

葛根芩连汤作用与功效葛根芩连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汤剂,由葛根、黄芩和连翘三味药物组成。

在中医理论中,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解表散邪的功效。

它被广泛用于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喉炎等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葛根芩连汤的作用与功效。

一、葛根芩连汤的成分及药性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和连翘三味药物组成。

其中,葛根为葛藤的根,性味甘凉;黄芩为毛茛科黄芩或黄芩的根茎,性味苦寒;连翘为虎耳草科连翘的干燥根或全草,性味苦寒。

葛根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发热、头痛、口渴等症状。

黄芩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

连翘具有清热解毒、宣肺利咽、解表散邪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炎等症状。

二、葛根芩连汤的主要作用与功效1. 清热解毒葛根芩连汤主要用于清热解毒,对于中医所称的“外感风热”有明显的疗效。

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葛根芩连汤可以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将体内的风热邪气排出,从而缓解上述症状。

2. 解表散邪葛根芩连汤还具有解表散邪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感冒等疾病往往是由外邪入侵引起的,人体发热是抵抗外邪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葛根芩连汤通过解表散邪的作用,可以促使体内的表邪外出,减轻发热等症状。

3. 宣肺利咽葛根芩连汤还具有宣肺利咽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和喉咙,肺卫外泽,与上呼吸道密切相关。

葛根芩连汤可以通过宣肺利咽的作用,清除肺中的热毒,缓解喉咙疼痛,改善咳嗽等症状。

三、葛根芩连汤的应用范围1. 感冒感冒是由感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等。

葛根芩连汤可以通过清热解毒、解表散邪的作用,帮助体内排除病毒,缓解上述症状。

2.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感染,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咽喉肿痛、声音嘶哑等。

葛根芩连汤可以通过宣肺利咽的作用,改善咽喉炎症,缓解咳嗽等症状。

3. 急性咽喉炎急性咽喉炎是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喉咙炎症,主要症状包括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

葛根芩连汤的功能主治

葛根芩连汤的功能主治

葛根芩连汤的功能主治1. 简介葛根芩连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由葛根、黄芩、大黄等草药组成。

它具有很多功效和主治作用,对于一些疾病和症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下面是葛根芩连汤的具体功能主治。

2. 功能主治葛根芩连汤主要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它对一些内外伤引起的热毒、血热病症以及炎症、水肿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2.1 清热解毒•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能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改善炎症引起的不适。

•它可以治疗一些热毒引起的疾病,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2.2 凉血止血•葛根芩连汤可凉血止血,对于急性出血有一定的疗效。

它能够收敛血管,减少血液外流,促进伤口愈合。

•它适用于咯血、便血等症状,对于一些出血性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2.3 消肿止痛•葛根芩连汤具有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减轻一些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它对于扭伤、骨折、关节炎等疼痛和水肿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适应症葛根芩连汤适用于下列疾病和症状:•热毒引起的疾病,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出血性疾病,如咯血、便血等。

•炎症、水肿引起的疼痛,如扭伤、骨折、关节炎等。

4.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口服:每次服用10-20克,每日3次。

•注意事项:–孕妇、哺乳期妇女禁止使用。

–对药物过敏者慎用。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宜长期使用。

–遵循剂量,不得超量使用。

5. 结束语葛根芩连汤作为一种传统中医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能主治。

它在治疗一些热毒疾病、出血性疾病和炎症、水肿等症状中有良好的疗效。

然而,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

第35讲清脏腑热: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第35讲清脏腑热: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

第35讲清脏腑热:清胃散(二)玉女煎葛根芩连汤芍药汤(一)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上一次讨论到清脏腑热里面的清胃散。

清脏腑热这一节里面,清胃肠的涉及到清胃散、玉女煎、葛根芩连汤,以及清肠道湿热、热毒的芍药汤、白头翁汤。

清胃散上次我们谈到李东垣强调它胃中积热,化火循经上攻。

从他讨论到的几种可能性,一般(有)三类。

他特别强调了这种过服温补药物造成胃中积热化火上攻的。

那从这个症状表现来看,集中在上部,以这种牙痛牵引头脑,牙痛牵引到头痛,那这种牙痛比较剧烈,那上部除了牙痛之外,由于这个阳明胃经它向上环循口唇以后它要入牙龈,上牙龈,同时到头面。

因此集中在腮颊、牙龈、头面,有一组症状。

而且胃中郁热化火上攻,涉及到血分,所以它表现出来除了牙痛牵引头脑之外,局部面颊头面可以发热,当然这个程度可以具体不同了。

那邪热循经上炎阻滞血络,可以导致热伤血络而牙宣出血,热壅成毒也可以导致牙龈溃烂。

所以从腮颊红肿、疼痛,牙龈溃烂,这反映出热邪涉及血分,也有一定的热毒。

所以从治疗方面:一个是循经上炎这个火要降,胃中积热这个郁热要散。

所以这个方药味虽然少,它体现了这种积热要散,这种循经上炎之火要降。

这种升阳散火,苦寒降火的一种结合。

这是这个方组成当中针对病机的一个特点。

当然作为胃中有热,要有一定的伤阴,会伤阴。

所以这个方除了对于这种火热的升散苦降相结合,也要凉血养阴。

从它功用来讲,整个是清胃,凉血,清胃热是核心。

同时凉血有助于解除血分热毒。

这个方里君药呢,黄连和升麻。

在全方里黄连、升麻的配伍意义是方解的重点。

黄连擅长于清胃火,它清降胃火。

同时黄连可以燥湿,燥湿有助于像牙龈溃烂,唇舌腮颊肿痛这类消肿。

升麻有升阳散火作用,使得胃中积热能散;化火上炎,上炎之火得降。

黄连、升麻配伍(有)这个意义了。

这是分工合作,相辅相成。

但是作为胃中积热,单用黄连降,加重这种积热。

胃热循经上炎,用升麻散,升阳散火,有可能助它的烈焰升腾,助它这种上炎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清脏腑热之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利,清里解表保安康。

组成: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身热,下利臭秽,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或促。

葛根芩连汤是Ⅰ类方。

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出在《伤寒论》,这个《伤寒论》上葛根芩连汤本来是用在治疗协热下利。

也就是说外邪由太阳进阳明,由表入里的时候化热,化热进入阳明了,当然如果阳明本身那个胃肠有积滞这些它就可以形成腑实了,而胃肠热郁在气分,阳明涉及胃肠,没有这些明显的积滞,一般地邪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一种协热下利这种类型。

但是表邪还在,原来是治疗表邪还在,热邪入里化热造成协热下利。

那表证还有一定的寒热,内在又形成协热下利,比如大便热痢,热泻,那肛门灼热,臭秽。

由于是里热,所以里
热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里热迫肺可以气喘。

所以这个是表里同病。

从《伤寒论》的时候针对病机,表证还在,里热已成,以协热下利为主,是这样的。

所以它叫热陷阳明。

热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热,表邪没有尽,产生了热泻、热痢。

因为仲景时代下利那个利很多和痢疾那个痢不分了。

所以这个方过去用是热泻、热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证,表邪入里化热内陷阳明这样产生的。

所以发热,它有整体发热,下利。

由内热可以造成胸脘烦热,特别口干作渴,喘而汗出。

是反映出什么?内热形成以后,内热伤津液,内热迫肺,热迫津液外泄。

同时热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邪迫津液,协热下利。

往往伴随有像肛门灼热这一热象,下利有一种热气臭秽,有这种特点,热证。

针对这个要解表清里相结合。

胃肠有热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

尽管现在这个方运用,有没有表证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时候表证不明显。

这个方君药是葛根,用葛根量比较大,重用葛根。

用它两方面,一个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凉性。

对内,既能够清内热,解肌透热达外。

有一点表邪,葛根还可以散邪。

它有升脾胃清阳的作用,升阳有助于止泻。

这样它表里兼顾,对解表清里、止泻上都有作用。

作为君药,用量也重用,较大。

黄芩、黄连两个药作臣药,那是清热燥湿,在这种方里是一种清热燥湿。

说它厚肠止利,清热燥湿。

厚肠胃,止泻痢。

经常说到黄连、黄芩的苦寒燥湿,作为湿邪,
不是通过芳化、淡渗,那就是苦燥了。

能够增强脾胃除湿的作用。

不管湿热、寒湿,都是泄泻、痢疾产生的一个物质基础了。

所以从黄连经常说它厚肠胃,实际上从燥湿的角度来考虑的,黄连又成为治痢之最,泄泻、痢疾常用的首选药物,叫它治痢之最。

和葛根相配止痢,厚肠胃,止泻痢。

用甘草那既能够养胃气,防止苦寒药物伤胃,也能调和表里两组药,调和药性,那是一个佐使药。

这个实际上是个基础方。

总的功用解表清里。

临床运用的时候要随着热泻、热痢的具体情况加减使用。

后世在这个基础上变化的方不少。

因为仲景用芩、连止泄泻方还是很多,黄芩或者黄连或者同用。

除葛根芩连汤之外,包括像白头翁汤、黄芩汤这个方面针对热邪,针对湿热的方很多。

这是其中一张体现表里同治的一张方。

我们现在用这个方一般来说,兼不兼表证都用,大多数实际上已经不兼表证。

所以用它不一定根据有表证,临床使用这个方辨证的要点,以发热,下利,这最就是基本的。

发热,下利,不一定有表证了。

内热,苔黄,脉数这是基本的一个依据。

所以这个方对热泻、热痢,无论有无表证,都可以运用,现在是这样的。

在临床运用方面,应该要结合后世的一些治疗热泻、热痢的一些发展。

在仲景时代,像治疗痢疾一类或者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治法上相对单一一点。

到后来,治痢,热泻、热痢这一类的手段、治法相对多一些,有个发展过
程。

所以结合后世的用药特点,这个方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像腹痛、热泻,往往热迫津液下泄里面如果有一定积滞可以造成腹痛。

或者气机阻滞可以导致里急后重,特别在热痢可以里急后重。

胃气不和可以呕吐,如果这个积滞以夹食滞为主,那我们还是要消食。

这里一些参考,腹痛加芍药;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像这些都是在金元时代运用的一些方法。

呕吐加半夏和胃;饮食积滞加山楂。

这一个是作为参考,一个用来说明什么呢?说明经方在后世运用当中,也应该而且人们也这样做了,结合后世的一些用药特点对它进行一些补充。

这个不应该就是说把那个完全隔开,你比如说到热痢、热泻,人们就把像芍药汤、白头翁汤说到完全对立隔开,有些经方派的。

虽然临床上芍药汤一类的,它有它很大的一个优点。

但主证是热痢,热痢不一样,因为这个方里可以讲它是热痢。

黄芩、黄连清热,一般仍然说它是湿热,协热下利,下利泄泻那个热泻,热痢跟湿热有关,从这个葛根芩连汤来讲。

但是湿热会阻滞气机。

芍药汤也是湿热痢,白头翁汤是热毒痢,有的叫疫毒痢,那人们把它截然分开。

一是白头翁汤里为什么没用调气活血之品呢?那就是仲景时代,它就是治疗那个特点,一定要问他为什么没用刘河间调气活血的方法呢?那是因为仲景认为白头翁汤涉及血分,不主要是在气分。

血分实际上是气分的深一层,你既然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脓血。

有里急后重怎么不涉及到气机阻滞呢?湿
热能阻滞,热毒也能阻滞,都能搏结气血。

所以像这类后世运用,里急后重要调气,用木香、槟榔。

腹痛用芍药,这类汲取了后世(经验)的和运用经方当中的一个结合,这个可以作为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