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存储器实验报告

虚拟存储器实验报告
虚拟存储器实验报告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原理实验

实验项目虚拟存储器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成绩日期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虚拟存储器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方法。

2、掌握几种页面置换算法。

二、实验内容

设计模拟实现采用不同内外存调度算法进行页面置换,并计算缺页率。

三、实验原理

内存在计算机中的作用很大,电脑中所有运行的程序都需要经过内存来执行,如果执行的程序很大或很多,就会导致内存消耗殆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Window中运用了虚拟内存技术,即拿出一部分硬盘空间来充当内存使用,当内存占用完时,电脑就会自动调用硬盘来充当内存,以缓解内存的紧张。

虚拟存储器是指具有请求调入功能和置换功能,能从逻辑上对内存容量加以扩充的一种存储器系统。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将一定的外存容量模拟成内存,同时对程序进出内存的方式进行管理,从而得到一个比实际内存容量大得多的内存空间,使得程序的运行不受内存大小的限制。虚拟存储区的容量与物理主存大

小无关,而受限于计算机的地址结构和可用磁盘容量。

虚拟内存的设置主要有两点,即内存大小和分页位置,内存大小就是设置虚拟内存最小为多少和最大为多少;而分页位置则是设置虚拟内存应使用那个分区中的硬盘空间。

(一)页式虚拟存储器

在页式虚拟存储系统中,将程序按统一的大小划分成多个页,同时也将虚拟存储器划分为同样大小的页,其中虚拟空间的页称为虚页(逻辑页),而主存空间的页称为实页(物理页),并对这些页按地址从低到高的顺序编号。

在编程时,程序的虚地址由高位字段的虚页号和低位字段的页内地址两部分组成,虚页号标识页。虚地址到实地址之间的变换是由页表来实现的。页表是一张存放在主存中的虚页号和实页号的对照表,记录着程序的虚页调入主存时被安排在主存中的位置。若计算机采用多道程序工作方式,则可为每个用户作业建立一个页表,硬件中设置一个页表基址寄存器,存放当前所运行程序的页表的起始地址。

页表中的每一行记录了与某个虚页对应的若干信息,包括虚页号、装入位和实页号等。页表基址寄存器和虚页号拼接成页表索引地址。根据这个索引地址可读到一个页表信息字,然后检测页表信息字中装入位的状态。若装入位为1,表示该页面已在主存中,将对应的实页号与虚地址中的页内地址相拼接就得到了完整的实地址;若装入位为0,表示该页面不在主存中,于是要启动I/O系统,把该页从辅存中调入主存后再供CPU使用,若主存已满,还需要使用替换算法替换页。

(二)页面置换算法

在地址映射过程中,若在页面中发现所要访问的页面不再内存中,则产生缺页中断。当发生缺页中断时操作系统必须在内存选择一个页面将其移出内存,以便为即将调入的页面让出空间。而用来选择淘汰哪一页的规则叫做页面置换算法。几中常见的页面置换方法如下:

1. 最佳置换算法(OPT):选择永不使用或是在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即距现在最长时间才会被访问)的页面淘汰出内存。

2. 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选择最先进入内存即在内存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换出到外存。

3. 最近最久未使用置换算法(LRU): 以“最近的过去”作为“最近的将来”的近似,选择最近一段时间最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面淘汰出内存

4. 时钟置换算法Clock :为进入内存的页面设置一个访问位,当内存中某页被访问,访问位置一,算法在选择一页淘汰时,只需检查访问位,若为0,则直接换出,若为1,置该访问位为0,检测内存中的下一个页面的访问位。

5. 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FU):在内存中为每个页面设置一个移位寄存器,用来记录该页面被访问的频率。选择在最近时期使用最少的页面作为淘汰页

6. 随机置换算法(S):产生一个取值范围在0和N-1之间的随机数,该随机数即可表示应被淘汰出内存的页面。

四、实验步骤

1.定义页表的存储结构,设置作业进程所占内存空间为640K,页面大小为

1K/2K/4K/8K,随机生成100个页面,用于分配页面大小的内存总空间为32K。2.初始化进程的页面引用序列。

3.选择下列六种置换算法中的三种编写程序,进行页面置换,并计算缺页次数和缺页率。

(1)最佳置换算法(OPT)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3)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4)时钟置换算法(CLOCK)

(5)最少使用置换算法(LFU)

(6)随机置换算法(S)

4.使用菜单形式,选择不同的置换方法,显示换页过程、缺页次数及缺页率。

五、实验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 3 //内存页数

#define N 20 //页面引用序列数#define Myprintf printf("---+---+---+---+---+---+---+---+---+---+---+---+---+---+---+---+---+---+---+---\n")

/*表格控制*/

//定义页面的存储结构typedef struct page

{

int num; //记录页面号

int time; //记录调入内存时间

int visitBit; //访问位

}Page;

Page P[M]; //内存单元数

int c[M][N]; //暂保存内存当前的状态

int queue[M]={-1,-1,-1}; //记录调入内存的页面

int front=0; //队列头指针

int current=0;

//初始化内存单元、缓冲区

void Init(Page *p,int c[M][N]) {

int i,j;

for(i=0;i

{

p[i].num=-1;

p[i].time=N-i-1;

p[i].visitBit=0;

}

for(i=0;i

for(j=0;j

c[i][j]=-1;

}

//判断页面是否已在内存中

int Equation(int fold,Page *p) {

int i;

for(i=0;i

{

if (fold==p[i].num)

return i;

}

return -1;

}

//先进先出页面置换算法,加载的页面已在内存中,则

//返回0。否则置换出最先调入内存的页,并返回1

int FIFO(int fold,Page *p)

{

int i,y;

int val=Equation(fold,p);

if(val<0) //请求页面不在内存

{

y=queue[front]; //最先调入内存的页出队

queue[front]=fold; //加入队尾

front=(front+1)%M;

for(i=0;i

if(y==p[i].num)

{

p[i].num=fold; //页面置换

break;

}

return 1;

}

return 0;

}

//LRU置换算法

//取得在内存中停留最久的页面,默认状态下为最早调入的页面

int GetMax(Page *p)

{

int i;

int max=-1;

int tag=0;

for(i=0;i

{

if(p[i].time>max)

{

max=p[i].time;

tag=i;

}

}

return tag;

}

//LRU核心部分

int LRU(int fold,Page *p) {

int i;

int a;

a=Equation(fold,p);

if (a>=0)

{

p[a].time=0;

for(i=0;i

if (i!=a)

p[i].time++;

return 0;

}

else

{

a=GetMax(p);

p[a].num=fold;

p[a].time=0;

for(i=0;i

if (i!=a)

p[i].time++;

return 1;

}

}

//时钟置换算法

//取的内存中访问位为0的淘汰页面int GetClockPage(Page *p) {

int i;

for(i=0;i

{

if(0==p[current].visitBit)

return current;

else

{

p[current].visitBit=0;

current=(current+1)%M;

}

}

return current;

}

int Clock(int fold,Page *p) {

int val;

val=Equation(fold,p);

if(val<0)

{

val=GetClockPage(p);

p[val].num=fold;

p[val].visitBit=1;

return 1;

}

return 0;

}

//显示换页过程

void Printf(int a[],int q[],int k) {

int i,j;

printf("显示换页过程:\n");

Myprintf;

for(j=0;j

printf("%2d |",a[j]);

Myprintf;

for(i=0;i

{

for(j=0;j

{

if(c[i][j]==-1)

printf("%2c |",32);

else

printf("%2d |",c[i][j]);

}

}

Myprintf;

printf("\n调入队列为:");

for(i=0;i

printf("%3d",q[i]);

printf("\n缺页次数为:%6d\n缺页

率:%16.6f\n",k+1,(float)(k+1)/N);

printf("\n");

}

int Menu()

{

int i;

printf("\t\t*******************页面置换算法******************* \n");

printf("\t 1.先进先出置换算法(FIFO) \n");

printf("\t 2.最近最久未使用算法(LRU) \n");

printf("\t 3.时钟置换算法(CLOCK) \n");

静态存储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实验报告 专业名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项目名称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同组人员无 实验日期 2015-10-24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 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二、实验逻辑原理图与分析 2.1 实验逻辑原理图及分析 实验所用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 ×8bit)构成(位于MEM 单元),如下 图所示。6116有三个控制线:CS(片选线)、OE(读线)、WE(写线),当片选有效(CS=0)时,OE=0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本实验将CS 常接地线。 由于存储器(MEM)最终是要挂接到CPU 上,所以其还需要一个读写控制逻辑,使得CPU 能控制MEM 的读写,实验中的读写控制逻辑如下图所示,由于T3的参与,可以保证MEM 的写脉宽与T3一致,T3由时序单元的TS3给出。IOM 用来选择是对I/O 还是对MEM 进行读写操作,RD=1时为读,WR=1时为写。 XMRD XIOR XIOW XMWR RD IOM WE T3 读写控制逻辑 实验原理图如下如所示,存储器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数据总线上接有8 个LED 灯显示D7…D0的内容。地址线接至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上接有8个LED 灯显示A7…A0的内容,地址由地址锁存器(74LS273,位于PC&AR 单元)给出。数据开关(位于IN 单元)经一个三态门(74LS245)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地址寄存器为8位,接入6116的地址A7…A0,6116的高三位地址A10…A8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字节。

静态存储器扩展实验报告

静态存储器扩展实验报告告圳大学实验报深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程名称: 静态存储器扩展实验实验项目名称: 信息工程学院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指导教师:周建华 32012130334 学号:班级:电子洪燕报告人:班 2014/5/21 实验时间: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2014/5/26 教务部制.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存储器扩展的方法和存储器的读/写。 2. 掌握CPU对16位存储器的访问方法。

二.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PITE实验装置或TD-PITC实验装置一套,示波器一台。 三.实验原理VCC28A141WE27A122A1326A73A8254A6存储器是用来存储信息的A924A55A1123A46OE22A3762256A10218A2CS209A1部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D719A010D618D011D517D112D416D213D315GND14管组成的是由MOS分,静态RAM触发器电路,每个触发器可以存放1位

信息。只要不掉电,所储存的信息就不会丢失。因此,静态RAM工作稳定,不要外加刷新电路,使用方便。 但一般SRAM 的每一个触发器是由6个晶体管组成,SRAM 芯片的集成度不会太高,目前较常用的有6116(2K×8位),图4.1 62256引脚图6268位)622532位。本验平台上选. 用的是62256,两片组成32K×16位的形式,共64K字节。 62256的外部引脚图如图4.1所示。 本系统采用准32位CPU,具有16位外部

数据总线,即D0、D1、…、D15,地址总线为BHE#(#表示该信号低电平有效)、BLE #、A1、A2、…、A20。存储器分为奇体和偶体,分别由字节允许线BHE#和BLE#选通。 存储器中,从偶地址开始存放的字称为规则字,从奇地址开始存放的字称为非规则字。处理器访问规则字只需要一个时钟周期,BHE#和BLE#同时有效,从而同时选通存储器奇体和偶体。处理器访问非规则字却需要

VR实验报告

《虚拟现实技术》课堂实验报告(2015-2016学年第2学期) 班级:地信1102 姓名:曹晓东 学号:31130503

实验一:Sketch Up软件认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Sketch Up软件的基本架构,理解利用Sketch Up进行场景制作的基本步骤,能够熟练运用Sketch Up软件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 2. 要求 每位学生进行Sketch Up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操作练习Sketch Up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理解体会各种操作的执行结果,并独立总结撰写完成实验报告。 二、Sketch Up的主要功能: 边缘和平面:这是绘图最基本的元素 每个 Sketch Up 模型皆由两种元素组成:边缘和平面。边缘是直线,而平面是由几条边缘构成一个平面循环时所形成的平面形状。例如,矩形平面是由四条边缘以直角角度互相连接在一起所构成的。自己可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 Sketch Up 的简单工具,从而绘制边缘和平面来建立模型。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容易! 推/拉:从 2D 迅速转为 3D 使用 Sketch Up 专利设计的 [推/拉] 工具,可以将任何平面延伸成立体形状。单击鼠标就可开始延伸,移动鼠标,然后再单击即可停止延伸。自己可以将一个矩形推/拉成一个盒子。或绘制一个楼梯的轮廓并将其推/拉成立体的 3D 形状。想绘制一个窗户吗?只需在墙上推/拉出一个孔即可。Sketch Up 易于使用而广受欢迎,原因就在于其推/拉的功能。 精确测量:以精确度来进行作业处理 Sketch Up 特别适合在 3D 环境中进行迅速的绘图处理,但是它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一只神奇的电子画笔而已。因为当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处理时,自己在 Sketch Up 中所建立的一切对象都具有精确的尺寸。当自己准备好要建立模型时,自己可以随意根据自己想要的精确度来进行模型的建立。如果自己愿意,自己可以将模型的比例视图打印

计算机组成原理上机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组成原理上机实验 班级1237-小 姓名 学号 时间2014年5月 成绩

实验一基本运算器实验 1.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2.实验内容 输入数据,根据运算器逻辑功能表1-1进行逻辑、移位、算术运算,将运算结果填入表1-2。 表 1-1运算器逻辑功能表 运算类 A B S3 S2 S1 S0 CN 结果 逻辑运算65 A7 0 0 0 0 X F=( 65 ) FC=( ) FZ=( ) 65 A7 0 0 0 1 X F=( A7 ) FC=( ) FZ=( ) 0 0 1 0 X F=( ) FC=( ) FZ=( ) 0 0 1 1 X F=( ) FC=( ) FZ=( ) 0 1 0 0 X F=( ) FC=( ) FZ=( ) 移位运算0 1 0 1 X F=( ) FC=( ) FZ=( ) 0 1 1 0 0 F=( ) FC=( ) FZ=( ) 1 F=( ) FC=( ) FZ=( ) 0 1 1 1 0 F=( ) FC=( ) FZ=( ) 1 F=( ) FC=( ) FZ=( ) 算术运算 1 0 0 0 X F=( ) FC=( ) FZ=( ) 1 0 0 1 X F=( ) FC=( ) FZ=( ) 1 0 1 0X F=( ) FC=( ) FZ=( ) 1 0 1 0X F=( ) FC=( ) FZ=( ) 1 0 1 1 X F=( ) FC=( ) FZ=( ) 1 1 0 0 X F=( ) FC=( ) FZ=( ) 1 1 0 1 X F=( ) FC=( ) FZ=( ) 表1-2运算结果表

虚拟现实与仿真实验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 专业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1-2班 学号: 姓名:谢云飞 实验一 一.实验名称

从3Dmax8中导出mesh并添加mesh到场景。 二.实验过程或实验程序(增加的代码及代码注解) 启动3Dmax 1.在安装有3Dmax8的计算机上,可以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来启动3Dmax8: (1)在桌面上双击“3Dmax8”图标 (2)点击“开始”菜单,在“程序”中的选择“3Dmax8” 2.观察3Dmax8主窗口的布局。3Dmax8主要由若干元素组成:菜单栏、工具栏、以及停靠在右边的命令面板和底部的各种工具窗口 使用3Dmax8建模并导出mesh 导出mesh的步骤如下: 1.启动3Dmax8 2.在停靠在右边的命令面板中,点击几何体按钮 3.选择标准几何体 4.在对象类型中选择对象(如:长方体),在“前”视口中,通过单击鼠标左键,创建出模型 5.在工具栏中单击“材质编辑器”按钮,通过上步操作,可开启“材质编辑器”对话框 6.在“材质编辑器”对话框中,点击漫反射旁方形按钮,进入到“材质/贴图浏览器” 7.在“材质/贴图浏览器”中选择位图,鼠标左键双击位图 8.弹出选择位图图像文件对话框,从本地电脑中选择一张图片 9.选择好图片,在材质编辑器对话框中,点击将材质指令给选定对象 10.点击菜单栏上的oFusion按钮,在弹出的菜单栏中选择Export Scene 11.选择文件夹并输入文件名qiu,点击保存,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勾选Copy Textures,点击Export按钮,此时mesh文件已成功导出 导出的mesh文件放入到指定位置 1.找到mesh文件,把mesh文件放到当前电脑的OgreSDK的models中,以我的电脑为例,OgerSDK放在C盘中 2.打开C盘,找到OgreSDK,打开OgreSDK,找到media,打开media文件夹,找到models,打开models文件夹,将mesh文件复制到此文件夹中 3.将导出mesh文件附带的材质文件放到OgreSDK的scripts (C:\OgreSDK\media\materials\scripts)中 4.将导出mesn文件时同时导出的图片放到OgreSDK的textures (C:\OgreSDK\media\materials\textures)中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运算器组成、存储器)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1 Quartus Ⅱ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掌握Quartus Ⅱ的基本使用方法。 了解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利用Quartus Ⅱ验证74138(3:8)译码器、74244、74273的功能。 二.实验任务 熟悉Quartus Ⅱ中的管理项目、输入原理图以及仿真的设计方法与流程。 新建项目,利用原理编辑方式输入74138、74244、74273的功能特性,依照其功能表分别进行仿真,验证这三种期间的功能。 三.74138、7424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74138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74244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1. 4.74273的原理图与仿真图、

实验2 运算器组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单元(ALU)的工作原理。 2.熟悉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3.验证4位运算器(74181)的组合功能。 4.按给定数据,完成几种指定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二、实验电路 附录中的图示出了本实验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8位字长的ALU由2片74181构成。2片74273构成两个操作数寄存器DR1和DR2,用来保存参与运算的数据。DR1接ALU的A数据输入端口,DR2接ALU的B数据输入端口,ALU的数据输出通过三态门74244发送到数据总线BUS7-BUS0上。参与运算的数据可通过一个三态门74244输入到数据总线上,并可送到DR1或DR2暂存。 图中尾巴上带粗短线标记的信号都是控制信号。除了T4是脉冲信号外,其他均为电位信号。nC0,nALU-BUS,nSW-BUS均为低电平有效。 三、实验任务 按所示实验电路,输入原理图,建立.bdf文件。 四.实验原理图及仿真图 给DR1存入01010101,给DR2存入10101010,然后利用ALU的直通功能,检查DR1、

存储器管理实验报告.docx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存储器管理 学院电信学院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14级计科一班 实验题目动态分区分配 实验组别第三组 指导老师曹华

一、实验目的 了解动态分区分配方式中使用的数据结构和分配算法,并进一步加深对动态分区存储管理方式及其实现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用C语言分别实现采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的动态分区分配过程alloc()和回收过程free()。其中,空闲分区通过分区链来管理,在进行内存分配时,系统优先使用空闲区低端的空间。 请分别用首次适应算法和最佳适应算法进行内存块的分配和回收,要求每次分配和回收后显示出空闲内存分区链的情况。 三、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软件环境:VC++6编程环境 四、实验原理及设计方案 1.实验原理: 可变分区调度算法有:最先适应分配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坏适应算法。 首次适应算法(First-fit):当要分配内存空间时,就查表,在各空闲区中查找满足大小要求的可用块。只要找到第一个足以满足要求的空闲块就停止查找,并把它分配出去; 如果该空闲空间与所需空间大小一样,则从空闲表中取消该项;如果还有剩余,则余下的部分仍留在空闲表中,但应修改区分大小和分区始址。 用户提出内存空间的申请:系统根据申请者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分配策略分析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找出能满足请求的空闲区,分给申请者;当程序执行完毕或主动归还内存资源时,系统要收回它所占用的内存空间或它归还的部分内存空间。 最佳适应算法(Best-fit):当要分配内存空间时,就查找空闲表中满足要求的空闲块,并使得剩余块是最小的。然后把它分配出去,若大小恰好合适,则直按分配;若有剩余块,则仍保留该余下的空闲分区,并修改分区大小的起始地址。 内存回收:将释放作业所在内存块的状态改为空闲状态,删除其作业名,设置为空,并判断该空闲块是否与其他空闲块相连,若释放的内存空间与空闲块相连时,则合并为同一个空闲块,同时修改分区大小及起始地址。 每当一个进程被创建时,内存分配程序首先要查找空闲内存分区链,从中寻找一个合适的空闲块进行划分,并修改空闲内存分区链,系统根据回收区的首址,从空闲区链中找到相应的插入点,此时出现如下四种情况: (1)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前一个空闲区F1相邻接,此时可将回收区直接与F1合并,并修改F1的大小; (2)回收区与插入点的后一个空闲分区F2相邻接,此时可将回收区直接与F2合并,并用回收区的首址作为新空闲区的首址,大小为二者之和; (3)回收区同时与插入点的前后两个空闲分区邻接,此时需将三者合并; (4)回收区不与任何一个空闲区邻接,此时应建一新的表项 2.主要数据结构的说明 定义一个空闲区说明表结构

虚拟现实实验报告

虚拟现实实验报告 篇一: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报告 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报告 实验一:Sketch Up软件认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Sketch Up软件的基本架构,理解利用Sketch Up进行场景制作的基本步骤,能够熟练运用Sketch Up软件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 2. 要求 每位学生进行Sketch Up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操作练习Sketch Up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理解体会各种操作的执行结果,并独立总结撰写完成实验报告。 二、Sketch Up的主要功能: 边缘和平面:这是绘图最基本的元素 每个 Sketch Up 模型皆由两种元素组成:边缘和平面。边缘是直线,而平面是由几条边缘构成一个平面循环时所形成的平面形状。例如,矩形平面是由四条边缘以直角角度互相连接在一起所构成的。自己可在短时间内学会使用Sketch Up 的简单工具,从而绘制边缘和平面来建立模型。一切就是这么简单容易! 推/拉:从 2D 迅速转为 3D

使用 Sketch Up 专利设计的 [推/拉] 工具,可以将任何平面延伸成立体形状。单击鼠标就可开始延伸,移动鼠标,然后再单击即可停止延伸。自己可以将一个矩形推/拉成一个盒子。或绘制一个楼梯的轮廓并将其推/拉成立体的 3D 形状。想绘制一个窗户吗?只需在墙上推/拉出一个孔即可。Sketch Up 易于使用而广受欢迎,原因就在于其推/拉的功能。 精确测量:以精确度来进行作业处理 Sketch Up 特别适合在 3D 环境中进行迅速的绘图处理,但是它的功能不仅仅只是一只神奇的电子画笔而已。因为当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绘图处理时,自己在 Sketch Up 中所建立的一切对象都具有精确的尺寸。当自己准备好要建立模型时,自己可以随意根据自己想要的精确度来进行模型的建立。如果自己愿意,自己可以将模型的比例视图打印出来。如果自己有 Sketch Up Pro,自己甚至还可将自己的几何图形导出到 AutoCAD 和 3ds MAX 等其他程序内。 路径跟随:建立复杂的延伸和板条形状 使用 Sketch Up 创新万能的 [路径跟随] 工具,可以将平面沿预先定义的路径进行延伸以建立 3D 形状。沿 L 形线路延伸一个圆形即可建立一个弯管的模型。绘制瓶子的一半轮廓,然后使用 [路径跟随] 工具沿一个圆形来扫动,就能建立一个瓶子。自己甚至还可以使用 [路径跟随] 工具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报告 学院:计算机学院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学号:130803 313002384 学生姓名:胡健华 实验日期:2014-11-13 指导老师:李鹤喜 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SRAM 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二、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三、实验内容: 1、向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输入数据,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上显示;再将数据 送入总线后,存到指定的存储单元,数据在数据显示灯显示。 2、从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读出数据, 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显示; 读出的数据送入 总线, 通过数据显示灯显示。 四、实验设备: PC机一台,TD-CMA实验系统一套。 五、实验步骤: 1、关闭实验系统电源,按图2-4 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无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用 圆圈标明。 2、将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KK1、KK3 置为运行档、开关KK2 置为‘单步’档。 3、将CON 单元的IOR 开关置为1(使IN 单元无输出),打开电源开关,如果听到有‘嘀’报 警声,说明有总线竞争现象,应立即关闭电源,重新检查接线,直到错误排除。 图2-4

4、给存储器的00H、01H、02H、03H、04H 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11H、12H、13H、14H、15H。 由前面的存储器实验原理图(图2-1-3)可以看出,由于数据和地址由同一个数据开关给出,因此数据和地址要分时写入,先写地址,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关掉存储器的读写(WR=0,RD=0),数据开关输出地址(IOR=0),然后打开地址寄存器门控信号(LDAR=1),按动ST 产生T3 脉冲,即将地址打入到AR 中。再写数据,具体操作步骤为:先关掉存储器的读写(WR=0,RD=0)和地址寄存器门控信号(LDAR=0),数据开关输出要写入的数据,打开输入三态门(IOR=0),然后使存储器处于写状态(WR=1,RD=0,IOM=0),按动ST 产生T3脉冲,即将数据打入到存储器中。写存储器的流程如图2-5 所示(以向00 地址单元写入11H为例): 图2-5 5、依次读出第00、01、02、03、04 号单元中的内容,观察上述各单元中的内容是否与前面写 入的一致。同写操作类似,也要先给出地址,然后进行读,地址的给出和前面一样,而在进行读操作时,应先关闭IN 单元的输出(IOR=1),然后使存储器处于读状态(WR=0,RD=1,IOM=0),此时数据总线上的数即为从存储器当前地址中读出的数据内容。读存储器的流程如图2-6 所示(以从00 地址单元读出11H 为例): 图2-6 如果实验箱和 PC 联机操作,则可通过软件中的数据通路图来观测实验结果(软件使用说明请看附录1),方法是:打开软件,选择联机软件的“【实验】—【存储器实验】”,打开存储器实验的数据通路图,如图2-7 所示。 进行上面的手动操作,每按动一次ST 按钮,数据通路图会有数据的流动,反映当前存储器所做的操作(即使是对存储器进行读,也应按动一次ST 按钮,数据通路图才会有数据流动),或在软件中选择“【调试】—【单周期】”,其作用相当于将时序单元的状态开关置为‘单步’档

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 实验(实训)报告 实验名称运算器、存储器 所属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所在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实验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2、1、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2、2、实验内容 给存储器的00H、01H、02H、03H、04H 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 11H、12H、13H、14H、15H,再依次读出数据。 2、3、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2、4、实验原理 实验所用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8bit)构成(位于MEM单元),如图2-1所示。6116有三个控制线:CS(片选线)、OE(读线)、WE(写线),其功能如下图,当片选有效(CS=0)时,OE=0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本实验将CS常接地。

的读写,一致,T3 时为读,WR=1 实验原理如图2-3所示,存储器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数据总线上接有8个LED灯显示D7…D0 的内容。地址线接至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上接有8个LED灯显示A7…A0的内容,地址由地址锁存器给出。数据开关经一个三态门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与数据。地址寄存器为8位,接入6116的地址A7…A0,6116的高三位地址A10…A8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字节。

MR MW D7 —————D0D7 —————D0 A7 —————A0 OE CS T3 IOM RD WE 读写译码 RD WR 74LS27374LS245IN 单元 AD7 ||| AD0 LDAR IOR IN_B A10 —A8————— ————— ——————————----—————6116 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时序都连接至时序与操作台单元,CLR 都连接至CON 单元的CLR 按钮。实验时T3由时序单元给出,其余信号由CON 单元的二进制开关模拟给出,其中IOM 应为低(即MEM 操作),RD 、WR 高有效,MR 与MW 低有效,LDAR 高有效。 2、5.实验步骤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器读写和总线控制实验实验报告

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名称:存储器读写和总线控制实验 姓名:班级:指导教师:学号: 实验室:组成原理实验室 日期: 2013-11-22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RAM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掌握地址和数据在计算机总线的传送关系。 3、了解运算器和存储器如何协同工作。 二、实验环境 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套,排线若干。 三、实验内容 学习静态RAM的存储方式,往RAM的任意地址里存放数据,然后读出并检查结果是否正确。 四、实验操作过程 开关控制操作方式实验 注:为了避免总线冲突,首先将控制开关电路的所有开关拨到输出高电平“1”状态,所有对应的指示灯亮。 本实验中所有控制开关拨动,相应指示灯亮代表高电平“1”,指示灯灭代表低电平“0”。连线时应注意:对于横排座,应使排线插头上的箭头面向自己插在横排座上;对于竖排座,应使排线插头上的箭头面向左边插在竖排座上。 1、按图3-1接线图接线: 图3-1 实验三开关实验接线 2、拨动清零开关CLR,使其指示灯显示状态为亮—灭—亮。 3、往存储器写数据:

以往存储器的(FF ) 地址单元写入数据“AABB ”为例,操作过程如下: 4、按上述步骤按表3-2所列地址写入相应的数据 表3-2 5、从存储器里读数据: 以从存储器的(FF ) 地址单元读出数据“AABB ”为例,操作过程如下: (操作) (显示) (操作) (显示) (操作) (显6、按上述步骤读出表3-2数据,验证其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及结论 通过按照实验的要求以及具体步骤,对数据进行了严格的检验,结果是正确的,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虚拟现实实习报告

虚拟现实实习报告 篇一:VR虚拟现实实验报告 《虚拟现实技术》课堂实验报告 (XX-XX学年第2学期) 班级:地信一班 姓名:冯正英 学号: 3 实验一:Sketch Up软件认识与使用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Sketch Up软件的基本架构,理解利用Sketch Up进行场景制作的基本步骤,能够熟练运用Sketch Up软件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 2. 要求 每位学生进行Sketch Up软件的安装和配置,操作练习Sketch Up的主要功能及相关工具,理解体会各种操作的执行结果,并独立总结撰写完成实验报告。 二、Sketch up的主要功能: 1、独特而便捷的推拉工具:功能强大且操作简便的推拉工具,所有的造型几乎都可从推拉方式中完成。 2、可汇入导出AutoCAD的各式图面:可读取与写出各版本的AutoCAD DWG格式,并可自模型中汇出平、立、剖面

的DWG图面,让您延用原有的设计而无须重新处理。 3、精确的尺寸输入与文字注释:所有的外型不再只是大约的视觉比例,透过数值输入框可赋予精密而正确的尺寸,也能直接在立体图面上进行尺寸标注和注释,大大地增强图面解说力。 4、随贴即用的材质彩绘功能:任何的图像档均能搭配彩绘工具贴附于模型表面,无须经过彩现计算,便能直接呈现出材质的原貌,既快速又有效率。所有材质均可立即编修大小比例、角度与扭转变形,并直接调整透明度。 5、随贴即用的材质彩绘功能:任何的图像档均能搭配彩绘工具贴附于模型表面,无须经过彩现计算,便能直接呈现出材质的原貌,既快速又有效率。所有材质均可立即编修大小比例、角度与扭转变形,并直接调整透明度。 6、动态剖面:提供即时互动的剖面功能,清楚的呈现出剖切后的空间状态。透过场景功能,还可以动态模拟剖面的生成效果。 7、卓越的路径跟随建构能力:只需设计出所要的断面,便能沿着路径组合出各种复杂的造型。 8、全新的Layout布图能力:以类似于AutoCAD图纸空间的方式,将多种不同的图面角度和内容,依您的需要置放在Layout图纸上,并可直接标注尺寸、注释和加注图框,完全不需要再使用传统的2D软件即可完成图说。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教程

实验一算术逻辑运算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运算器的组成结构。 2.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 3.学习运算器的设计方法。 4.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路。 5.验证运算功能发生器74LS181 的组合功能。 二.实验设备 TDN-CM+或TDN-CM++教学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 实验中所用的运算器数据通路图如图2.6-1。图中所示的是由两片74LS181 芯片以并/串形式构成的8 位字长的运算器。右方为低4 位运算芯片,左方为高4 位运算芯片。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出端Cn+4 与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 相连,使低4 位运算产生的进位送进高4 位运算中。低位芯片的进位输入端Cn 可与外来进位相连,高位芯片的进位输出引至外部。两个芯片的控制端S0~S3 和M 各自相连,其控制电平按表2.6-1。 为进行双操作数运算,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由两个数据暂存器DR1、DR2(用锁存器74LS273 实现)来锁存数据。要将内总线上的数据锁存到DR1 或DR2 中,则锁存器74LS273 的控制端LDDR1 或LDDR2 须为高电平。当T4 脉冲来到的时候,总线上的数据就 被锁存进DR1 或DR2 中了。 为控制运算器向内总线上输出运算结果,在其输出端连接了一个三态门(用74LS245 实现)。若要将运算结果输出到总线上,则要将三态门74LS245 的控制端ALU-B 置低电平。否则输出高阻态。

2 图2.6-1 运算器通路图 数据输入单元(实验板上印有INPUT DEVICE)用以给出参与运算的数据。其中,输入开 关经过一个三态门(74LS245)和内总线相连,该三态门的控制信号为SW-B,取低电平时, 开关上的数据则通过三态门而送入内总线中。 总线数据显示灯(在BUS UNIT 单元中)已与内总线相连,用来显示内总线上的数据。 控制信号中除T4 为脉冲信号,其它均为电平信号。 由于实验电路中的时序信号均已连至“W/R UNIT”单元中的相应时序信号引出端,因 此,需要将“W/R UNIT”单元中的T4 接至“STATE UNIT”单元中的微动开关KK2 的输出 端。在进行实验时,按动微动开关,即可获得实验所需的单脉冲。 S3、S2、 S1、S0 、Cn、M、LDDR1、LDDR2、ALU-B、SW-B 各电平控制信号则使用“SWITCH UNIT”单元中的二进制数据开关来模拟,其中Cn、ALU-B、SW-B 为低电平有效,LDDR1、 LDDR2 为高电平有效。 对于单总线数据通路,作实验时就要分时控制总线,即当向DR1、DR2 工作暂存器打入 数据时,数据开关三态门打开,这时应保证运算器输出三态门关闭;同样,当运算器输出结 果至总线时也应保证数据输入三态门是在关闭状态。 四.实验步骤 1.按图2.6-2 连接实验电路并检查无误。图中将用户需要连接的信号线用小圆圈标明(其 它实验相同,不再说明)。 2.开电源开关。

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实验报告

**大学 实验(实训)报告 实验名称运算器、存储器所属课程计算机组成与结构所在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日期

**大学实验(实训)报告 实验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2.1. 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RAM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 2.2. 实验内容 给存储器的00H、01H、02H、03H、04H 地址单元中分别写入数据 11H、12H、13H、14H、15H,再依次读出数据。 2.3. 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2.4. 实验原理 实验所用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8bit)构成(位于MEM单元),如图2-1所示。6116有三个控制线:CS(片选线)、OE(读线)、WE(写线),其功能如下图,当片选有效(CS=0)时,OE=0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本实验将CS常接地。 图2-1 SRAM 6116 引脚图 由于存储器最终挂接到CPU上,所以还需要一个读写控制逻辑,使得CPU能控制MEM 的读写,实验中的读写控制逻辑如图2-2所示,由于T3的参与,可以保证MEM的写脉宽与T3一致,T3由时序单元的TS3给出。IOM用来选择是对 I/O还是对MEM进行读写操作,RD=1时为读,WR=1时为写。

实验原理如图2-3所示,存储器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数据总线上接有8个LED 灯显示D7…D0 的内容。地址线接至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上接有8个LED 灯显示A7…A0的内容,地址由地址锁存器给出。数据开关经一个三态门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地址寄存器为8位,接入6116的地址A7…A0,6116的高三位地址A10…A8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字节。 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时序都连接至时序与操作台单元,CLR 都连接至CON 单元的CLR 按钮。实验时T3由时序单元给出,其余信号由CON 单元的二进制开关模拟给出,其中IOM 应为低(即MEM 操作),RD 、WR 高有效,MR 和MW 低有效,LDAR 高有效。 2.5.实验步骤 MR MW D7 —————D0D7 —————D0 A7 —————A0 OE CS T3 IOM RD WE 读写译码 RD WR 74LS27374LS245IN 单元 AD7 | || AD0 LDAR IOR IN_B A10 —A8————— ————— ——————————----—————6116

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报告----创建VRML基本造型

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报告----创建VRML基本 造型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虚拟现实技术实验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20XX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班级: 20XX153 学号: 20XX15320 姓名:李晓娜 实验二创建VRML基本形体 一、实验目的: 掌握创建虚拟现实复杂形体的方法与步骤,掌握虚拟现实背景环境、光照、纹理贴图、视点的创建与使用。 二、试验内容: 1)虚拟现实复杂组合形体的构建 2)虚拟现实背景建模与特殊场景效果的实现 3)虚拟现实光照与纹理贴图 4)虚拟现实视点的创建与使用 三、试验步骤: 1)虚拟现实复杂组合形体的构建 1、设置背景颜色,skyColor 1 1 1,即白色。 2、构造Shape造型节点。设置外观,材质漫反射颜色为:,即红色;几何造型为Box,其size为:10 5。 3、创建坐标变换节点。位置变换translation为- 0 ,旋转rotation为:1 0 0 ,子结点为挤压造型,外观颜色

设置为红色,其中crossSection [0 0 0 2 0 2 ] spine [ 0 0 0 9 0 0] solid 为:FALSE。 4、构造坐标变换节点,translation 为:2 - - rotation为: 0 1 0 其子结点children为文本造型,字符串为:“20XX15320”。 5、构造坐标变换节点,translation为:-4 -5 ,其子结点children中定义shape节点造型,命名为:leg,材质漫反射颜色为红色,几何造型节点为:Box,其size为: 6 6、连续创建3个坐标变换节点,分别设置其translation 值,子结点children引用leg。 7、创建桌子下面的横木。构造坐标变换节点,translation为:-4 -6 0 子结点children中为shape节点命名为:hengmu,外观漫反射颜色为:红色;几何造型为:Box,大小size为: 3。然后再构造一个坐标变换节点,子结点引用hengmu。 2)虚拟现实背景建模与特殊场景效果的实现 1、背景建模。构建空间全景:skyAngle [ ] skyColor [ 0 0 1 0 1 1 ] groundAngle [ ] groundColor [ ] 2、创建树坐标变换节点,命名为Tree,子节点项目children中的值为老师所给的素材shu, 第 1 页共 4 页 以备以后调用。

计组实验一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熟悉存储器和总线的硬件电,掌握静态随机存储器 RAM 工作特性及数据的读写方法。了解与实验相关的各控制信号的意义,了解三态门在共享总线上所起的隔离作用,了解锁存器的作用及地址锁存的意义。 二.实验要求 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项目,实现对存储器的访问。 三.实验原理 实验所用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8bit)构成(位于MEM 单元),如图1所示。6116有三个控制线:CS(片选线)、OE(读线)、WE(写线),其功能如表1所示,当片选有效(CS=0)时,OE=0 时进行读操作,WE=0 时进行写操作,本实验将CS 常接地。 (图一) 由于存储器(MEM)最终是要挂接到CPU 上,所以其还需要一个读写控制逻辑,使得CPU 能控制MEM 的读写,实验中的读写控制逻辑如图2 所示,由于T3 的参与,可以保证MEM 的写脉宽与T3 一致,T3 由时序单元的TS3 给出(时序单元的介绍见第三章3.3 系统实验单元电路中6.时序与操作台单元部分)。IOM 用来选择是对I/O 还是对MEM 进行读写操作,RD=1 时为读,WR=1 时为写。 (图2)

实验原理图如图3所示,存储器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数据总线上接有8 个LED 灯显示 D7…D0 的内容。地址线接至地址总线,地址总线上接有8 个LED 灯显示A7…A0 的内容,地址由地址锁存器(74LS273,位于PC&AR 单元)给出。数据开关(位于IN 单元)经一个三态门(74LS245)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地址寄存器为8 位,接入6116 的地址A7…A0,6116 的高三位地址A10…A8 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 字节。 图3 存储器实验原理图 实验箱中所有单元的时序都连接至时序与操作台单元,CLR 都连接至CON 单元的CLR 按钮。实验时T3 由时序单元给出,其余信号由CON 单元的二进制开关模拟给出,其中IOM 应为低(即MEM 操作),RD、WR 高有效,MR 和MW 低有效,LDAR 高有效。 四,实验步骤

虚拟存储器管理实验报告

淮海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操作系统》 题目:虚拟存储器管理 页面置换算法模拟实验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目的: 请求页式虚存管理是常用的虚拟存储管理方案之一。通过请求页式虚存管理中对页面置换算法的模拟,有助于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并加深对请求页式虚存管理的页面调度算法的理解。 2.要求: 本实验要求使用C语言编程模拟一个拥有若干个虚页的进程在给定的若干个实页中运行、并在缺页中断发生时分别使用FIFO和LRU算法进行页面置换的情形。其中虚页的个数可以事先给定(例如10个),对这些虚页访问的页地址流(其长度可以事先给定,例如20次虚页访问)可以由程序随机产生,也可以事先保存在文件中。要求程序运行时屏幕能显示出置换过程中的状态信息并输出访问结束时的页面命中率。程序应允许通过为该进程分配不同的实页数,来比较两种置换算法的稳定性。 二、实验说明 1.设计中虚页和实页的表示 本设计利用C语言的结构体来描述虚页和实页的结构。 在虚页结构中,pn代表虚页号,因为共10个虚页,所以pn的取值范围是0—9。pfn代表实页号,当一虚页未装入实页时,此项值为-1;当该虚页已装入某一实页时,此项值为所装入的实页的实页号pfn。time项在FIFO算法中不使用,在LRU中用来存放对该虚页的最近访问时间。 在实页结构中中,pn代表虚页号,表示pn所代表的虚页目前正放在此实页中。pfn代表实页号,取值范围(0—n-1)由动态指派的实页数n所决定。next是一个指向实页结构体的指针,用于多个实页以链表形式组织起来,关于实页链表的组织详见下面第4点。 2.关于缺页次数的统计 为计算命中率,需要统计在20次的虚页访问中命中的次数。为此,程序应设置一个计数器count,来统计虚页命中发生的次数。每当所访问的虚页的pfn项值不为-1,表示此虚页已被装入某实页内, 此虚页被命中,count加1。最终命中率=count/20*100%。 3.LRU算法中“最近最久未用”页面的确定 为了能找到“最近最久未用”的虚页面,程序中可引入一个时间计数器countime,每当要访问 一个虚页面时,countime的值加1,然后将所要访问的虚页的time项值设置为增值后的当前

虚拟现实技术-实习报告

虚拟现实技术小组实习报告 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XXX班 组员 汤XX 王XX 郑XX 指导教师XXX 日期20XX.11.XX

(一)小组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和熟悉了3ds max、unity 3D等虚拟现实设计建模及开发软件各自的功能和操作。 2、了解并掌握利用c++进行虚拟现实漫游系统开发的基本算法和理念。 3、加深对课本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掌握虚拟现实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分类、特性等,学会利用一些常用的虚拟现实设计软件进行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设计。 二、实习内容 设计并实现了古代小镇五侠镇虚拟现实的漫游系统。本次实习我们小组在3DS MAX里进行三维场景创建、修改导出为FBX模型之后,导入unity3D再通过使用unity3D 进行三维漫游系统设计与开发,最后导出exe文件。 三、实习实现方案 对于此次虚拟现实漫游系统设计,我们组考虑以古代小镇为背景场景设计建模漫游系统对象,所建立的漫游系统将包括小镇房屋、地形、河流、喷泉、天气变化等基本对象,使用unity3D添加河流、光照、喷泉等特效;使用脚本编辑完成天气的变化;每个房屋和树木进行碰撞体添加之后完成碰撞检测功能;通过添加粒子系统完成了落叶等效果。 3.1 3dsmax简介 3dsmax是美国Autodesk公司旗下优秀的电脑三维动画、模型和渲染软件,全称:3D Studio MAX。该软件早期名为3DS,是应用在dos下的三维软件,之后随着PC机的高速发展,Autodesk公司于1993年开始研发基于PC 下的三维软件,终于在1996年3D Studio MAX V1.0问世,图形化的操作界面,使应用更为方便。3D Studio MAX从V4.0开始简写成3dsmax,随后历经V1.2,2.5,3.0,4.0,5.0(未细分).....Autodesk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更新更高级的版本,逐步完善了灯光、材质渲染,模型和动画制作。广泛应用于三维动画、影视制作、建筑设计等各种静态、动态场景的模拟制作。 3.2 Unity 3D简介 Unity3D是由Unity Technologies开发的一个让玩家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建筑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游

计算机组成原理静态随机存储器实验

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 静态随机储存器实验 二、实验目的 掌握静态随机储存器RAM的工作特性和数据的读写方法 三、实验设备 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套,导线若干。 四、实验原理 实验所用的半导体静态存储器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实验中的静态存储器由一片6116(2K×8)构成,其数据线接至数据总线,地址线由地址锁存器(74LS273)给出。地址灯ADO~AD7与地址线相连,显示地址线内容。数据开关经三态门(74LS245)连至数据总线,分时给出地址和数据。 因地址寄存器为8位,接入6116的地址A7--AO,而高三位A8—A1O接地,所以其实际容量为256字节。6116有三个控制线:CE(片选线)、0E(读线)、WE(写线)。当片选有效(CE=O)时,OE=O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本实 验中将0E常接地,因此6116的引脚信号WE=1时进行读操作,WE=0时进行写操作。 在此情况下,要对存储器进行读操作,必须设置控制端CE=O、WE=O,同时有T3脉冲到来,要对存储器进行写操作,必须设置控制端CE=O、WE=1,同时有T3脉冲到来,其读写时间与T3脉冲宽度一致。 实验时将T3脉冲接至实验板上时序电路模块的TS3相应插孔中,其脉冲宽度可调,其它电平控制信号由“SWITCH UNIT”单元的二进制开关模拟,其中SW-B为低电平有效,LDAR为高电平有效。

图1 存储器实验原理图 五、实验内容 1. 向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输入数据,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 上显示;再将数据送入总线后,存到指定的存储单元,数据在数据显示灯和数码 显示管显示。 2. 从存储器中指定的地址单元读出数据, 地址先输入AR寄存器,在地址灯 显示; 读出的数据送入总线, 通过数据显示灯和数码显示管显示。 六、实验步骤 (1)将时序电路模块中的Φ和H23排针相连。 将时序电路模块中的二进制开关“STOP”设置为“RUN”状态、将“STEP”设置为"STEP"状态。 注意:关于stop和step的说明: 将“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STEP”开关置为“EXEC”状态时,按动微动开关START,则T3输出为连续的方波信号,此时调节电位器W1,用示波器观察,使T3输出实验要求的脉冲信号。当“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STEP”开关置为"STEP"状态时,每按动一次微动开关START,则T3输出一个单脉冲,其脉冲宽度与连续方式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