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

第20卷第7期2005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 DVANCE S I N E AR TH S C I ENC EV o l.20 N o.7J u l.,2005文章编号:1001-8166(2005)07-0757-08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综述*曹光杰1,2,王建1(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2.临沂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摘 要:综合分析了近20年来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研究的进展,着重对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古环境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综述。

指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多种环境替代指标的相互验证,高分辨率研究,定量研究,加强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研究,加强综合研究,寻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途径。

关 键 词: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P931;X24 文献标识码:A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是一个典型的人地耦合系统。

近年来,许多大学、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对长江三角洲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地关系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1 主要研究成果1.1 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与演变长江三角洲为典型的潮控三角洲[1]。

陈吉余等[2]认为,丰沛的长江径流带入河口的大量泥沙为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波浪是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的主要破坏力,海流也参与了长江三角洲的沉积过程,外海的潮汐、潮流为古长江河口湾的充填、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发育提供了必要而又有利的水动力条件[3]。

现在的长江河口是由喇叭状河口湾演变而来的[2],由喇叭状河口湾形成现今长江河口的过程,也是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的过程。

冰期后约7k a B P时,海平面上升侵入长江口内[4],成为一溺谷型河口湾,湾顶在镇江、扬州一带,那时还没有现代三角洲。

从7~3 k a B P的4k a左右的时间里,流域内人类垦殖能力低,水土流失轻,河流含沙量小,加之海平面迅速上升,河床基面调整,中下游河道发生淤积。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管理总第817期第23期2023年12月收稿日期:2023-08-13基金项目:河南省软科学课题(202400410204)。

作者简介:张举(1989—),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方向;吴晓宁(1986—),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型城镇化、城乡规划与设计;郭萌萌(1990—),女,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社会经济学;张中(1991—),男,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等。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实证研究张举1吴晓宁2郭萌萌3张中1(1.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河南郑州450000;2.郑州大学建设科技集团,河南郑州450000;3.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质量与速度并重的转型发展新阶段,需对“十四五”时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行研究。

【方法】本研究初步建立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评价结果显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人口指数普遍不高,城镇化率偏低;经济发展程度差距较大,省会城市优势突出;生态环境水平整体较低,环境提升任务重;国土空间利用效能较低,资源利用不集约;城乡融合程度较低,呈现两个极端;重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配套缺失明显等。

【结论】河南省城镇化质量呈现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以郑州为中心的圈层递减、区域经济发展由极化阶段向扩散阶段转变、“生态环境指数”与“空间效能指数”相互拮抗等特征。

提出了县域人口就地城镇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配置、提高生态环境水平等措施,为河南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建议措施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5168(2023)23-0145-06DOI :10.19968/ki.hnkj.1003-5168.2023.23.030An Empirical Study on Quality Evaluation of New Urbanization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ZHANG Ju 1WU Xiaoning 2GUO Mengmeng 3ZHANG Zhong 1(1.Project promotion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China;2.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Co.,Ltd.,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3.The Fif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Purposes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entered a newstage of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equal quality and speed,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how to re⁃aliz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during the "Fourteenth Five -Year Plan"period.[Methods ]By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system of urbanization quality,and us⁃ing the entropy method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quality of 18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is evaluated.[Findings ]The 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the population index is generally low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is low;There is a big gap in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nd the advantages of provincial capitals are outstanding;The overall level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low,and the task of environmental improvement is heavy;The effi⁃ciency of land space utilzation is low and the lization of resources is not intensive;The degree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s low,showing two extremes;The lack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key areas is obvious.[Conclusions]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drawn: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not high,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is centered on Zhengzhou,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and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changing from polarization stage to diffusion stage,and the"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dex"and"spatial efficiency index"are mutually constrained.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measures,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 urbanization of county population,improvement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bility,cre⁃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ed infrastructure system,improvement of equal alloc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and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evel.Keywords:Henan Province;new urbanization;quality evaluation;proposal0引言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达到60.06%,这意味着我国即将进入城市化进程中后期,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集中突显时期。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概述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是环境科学和历史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分析,研究者们对中国气候变迁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初步探索。

最为著名的研究成果是竺可桢先生绘制的竺可桢曲线,该曲线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的研究,将中国近五千年气温变化制成了一张清晰、简明的曲线图。

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显示,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

在这之后,年平均温度有2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而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代。

这些气候变迁的特征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中有丰富的记载,而且也得到了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的佐证。

研究者们还通过分析黄土高原的历史文献、农民记忆、冰川记录、树木年轮、湖泊和沉积物等多方面的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过去几千年中中国气候的暖期和寒期交替的特征,还为我们了解古代气候的湿度、温度等变化情况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研究是一个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领域,通过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考古遗址和自然记录等多方面的资料,我们可以对过去的气候变化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够为今后的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 简述气候变迁的重要性及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迁,作为地球系统长期演变的一部分,不仅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体现,更是关乎人类社会福祉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人类健康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深远影响。

理解并应对气候变迁,对于人类有效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和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它塑造了地球表面的物理和生物条件,决定了不同地理区域的生态系统类型与物种分布。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_土壤物质来源研究_杨一鸣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_土壤物质来源研究_杨一鸣

收稿日期:2004-10-20; 修订日期:2004-10-27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02069);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重点学科基金(04002) 作者简介:杨一鸣(197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变迁方面的研究。

E -mail :yyiming2004@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杨一鸣,黄春长,庞奖励(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

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

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

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

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

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6cm /ka ,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3倍。

关键词:淮河上游;风成黄土;土壤;全新世中图分类号:S151;P5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1-0043-04 中国的黄土是过去全球变化良好的信息载体,前人对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1-3],但对于淮河上游地区黄土短时间尺度的研究甚少。

本文通过对河南新郑黄土—古土壤剖面的高分辨率研究,揭示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变。

1 研究地点和剖面地层的划分研究地点(图1)位于淮河上游颖河的支流双洎河谷,这里的河谷阶地呈现出典型的黄土景观。

选取的剖面(PLG )位于新郑市境内,属于双洎河第三级阶地。

该阶地黄土覆盖厚度超过10m ,属于晚更新世和全新世。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张国旺(河北师范⼤学历史系 河北⽯家庄 050001)环境与⼈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类活动有着巨⼤的制约作⽤。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与之相关的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们在思考当今环境问题的同时,试图通过对历史时期环境状况的研究来探寻环境变迁的规律,进⽽服务于当今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环境史学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有了长⾜的进步。

⼀、关于诸环境要素的历史变迁(1)⽓候变迁。

继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后,⽓候变迁的研究成果斐然。

龚⾼法、张丕远、张瑾等指出仰韶时期普遍较现今温暖,相应的⽓候带较现在偏北;历史时期亚热带的北界,在最温暖时曾达到华北平原,⽽在最寒冷时期却移⾄长江以南(《历史时期我国⽓候带的变迁及⽣物分布界限的推移》,《历史地理》第五辑)。

倪根全认为历史时期⽓候变迁造成了我国北⽅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向南的退缩,使得我国农业地区不断南退,这也是我国经济重⼼逐渐南移的重要原因之⼀(《论⽓候变迁对中国古代北⽅农业经济的影响》,《农业考古》1988年第1期)。

满志敏《唐代⽓候分期及各期⽓候冷暖特征的研究》⼀⽂以⼋世纪中叶为转折点,把唐代⽓候分为两个时期,认为从七世纪初⾄⼋世纪中叶,⽓候冷暖特征与今相近,⽽⼋世纪中叶⾄⼗世纪中叶⽓候转寒,⽓候带要⽐现代南退⼀个纬度(《历史地理》第⼋辑)。

吴宏歧从唐长安驯象的史实⼊⼿,对满志敏的上述观点予以反驳,认为其论断不⾜以否定隋唐温暖期的存在,⽽传统的关于隋唐温暖期的划分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唐都长安的驯象及其反映的⽓候状况》,《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

满志敏还就历史时期黄淮海平原的⽓候特征进⾏了探讨(《黄淮海平原仰韶温暖期的⽓候特征探讨》、《黄淮海平原北宋⾄元中叶的⽓候冷暖状况》,《历史地理》第⼗、⼗⼀辑)。

邹逸麟对明清时期北⽅⽓候进⾏了研究(《明清北部农牧过渡带的推移和⽓候变化》,《复旦学报》1995年第1期)。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1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

作者简介:徐艳波,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徐艳波(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

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史;东川;泥石流;灾害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4 - 0001 - 07A Review of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XU Yanbo(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ongchuan is located i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Yunna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 high-incidenc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study has produced fruitful findings, unveiling the social causes and damages caused by debris flow. However,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historical disasters,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s of the disaster on liveli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as such.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东川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南铜都,汉代就产有“朱提堂琅洗”,清代更是以铜政闻名遐迩。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民国时期河南生态环境改造——以植树造林为例

周楠(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河南郑州 450001)摘要:历史时期河南森林资源曾经十分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唐宋以来森林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随之恶化。

到了民国时期,河南森林资源几乎被破坏殆尽,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无年不有、无灾不重。

当时,河南许多社会人士已经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有了比较全面、深刻地认识,并作了详细地阐述。

为改善生态环境和解决木材匮乏的现状,民国时期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河南省政府积极开展了植树造林运动。

关键词:生态环境;植树造林;民国时期;河南一、河南森林演变概述竺可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000-5000年间,河南气候远比现代温暖湿润,和现在的长江流域相似。

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据凌大燮估计,公元前2700年,河南森林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3%;[ 凌大燮:《我国森林资源的变迁》,《中国农史》,1983年第2期,第26~36页。

]此外一些考古资料及史料记载,也证明了这一时期河南森林资源丰富,伏牛山麓鲁山钻孔孢粉分析显示,早全新世森林树种以松为主,于臭椿、栎、鹅耳枥属、漆树混交;中全新世,以栎树为主,针叶阔叶林混交,有臭椿、桦木、松、榆、胡桃等。

豫北安阳殷墟考古发掘出的动物骨骼中,可以鉴别出来的有竹鼠、貘、犀牛、大象、水牛等等。

[ 杨东健、刘东生:《安阳殷墟之哺乳动物群补遗》,《中国考古学报》,第4册。

]这同样证明了豫北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

此外,在豫西诸文化遗址、郑州商城遗址都出土木炭遗存,在南阳盆地的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地层中,发现多种喜暖动物,还有竹炭灰。

这些都说明,当时河南的大部分地区是被天然森林所覆盖的。

早期的文史资料也记载了至青铜器时代末的河南森林。

《诗经?商颂》曰:“陟彼景山,松柏丸丸。

”描述了商代人居住的河南境内森林茂密的情景。

商代已设有专门掌管森林的职官“司木”,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林政已较为发达。

而此时的森林也开始遭到一定的破坏。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引言: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仅是华夏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带和战略支撑。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带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驱动力。

一、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1. 过去的时空演变:从过去的历史记录和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经历了不同的时期。

在古代,黄河流域一度被誉为“天下第一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优质的土地。

然而,在近现代,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水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导致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2. 近期的时空演变: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

例如,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加强了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这些措施使得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资源利用过度和水污染等。

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的驱动力分析1. 自然因素:首先,自然因素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水和冰雪灾害,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显著影响。

此外,气候变化也会导致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变化,进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导致了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剧,产生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黄河流域的水质和生态系统造成了压力。

3.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例如,过度的养殖、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都会导致土地退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此外,环境意识的缺乏和不良行为习惯也是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

4. 政策措施:政府的政策措施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 言
全新 世亦 称为 冰后 期 , 第 四纪 的第 二个 世 , 是 通 常把 新仙 女 木 事 件 ( D 事 件 ) 束 的 时 间 ( 1 5 Y. 结 1 . k . . 作 为 全新 世 的开 始 。 。 新 世最 典 型 的 特 aB P ) 。全
征 是 气 候 迅 速 变 暖 , 般 根 据 气 候 环 境 的 变 化 , 将 一 可
B. . P 和4. —3 0 k . . 为 界 限 0 . a B P 作 。
暖 , 比中全新世 气 温 稍 低 , 水 有 所增 加 , 但 降 中部 及 其 周边地 区 气候 仍较 干燥 。 昭 宸 等 在研 究 了包 孔 括 黄河 中下 游地 区丰 富 的孢 粉 资料和 生物遗 存后 认 为, 在距今 10 0 9 0 0 0 - 0 0a期 间 , 中平 原 、 关 汾河 下 游
为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的 重 要 时 期 , 国 的 新 石 器 文 化 正 中
是 与全 新 世 同步 发 生 的 。 以河 南 省 为 代 表 的 中
原 地 区 , 我 国新 石 器 文 化 的 重 要 起 源 地 。 研 究 河 是 南 地 区 全 新 世 以来 环 境 演 变 历 史 , 为 探 究 华 夏 文 可
新 仙女 木事 件结 束后 , 新世 开始 , 期 主要 以 全 早 气 温 波 动 上 升 为 主 要 特 征 。 一 时 期 河 南 省 季 风 环 这 流 相 比 晚 更 新 世 而 言 , 南 季 风 势 力 加 强 , 候 稍 东 气
BP ; . . 全新世 晚期 , 年代 为3 0 k . . . aB P 以来 。 每一 时 期 气候 环境 变化 都有 其 独 特 的特 征 。 于 各 阶段 的 关
人 地 关 系 , 人 类 认 识 和 适 应 当 前 气 候 和 环 境 变 化 为 提 供基 础数 据 。 本 文 综 述 了相 关 研 究 的 主 要 成 果 和 最 新 研 究 进
展, 为科 学认 识河 南 省 环 境演 变特 征 及 区 域生 态 环
境 的 响 应 提 供 背 景 资 料 , 时 针 对 目前 相 关 研 究 现 同
的综 合 对 比研 究 ,以 期 定 量/ 定 量 的重 建 古 气候 演 变序 列 ; 强 区域 环 境 演 变 的对 比研 究 ,揭 示 气候 变化 的 区 域 半 加
差 异 性 及 其 对 全 球 变 化 的 响 应 , 强对 区域 环 境 演 变 控制 机 制 的认 识 ; 强 气 候 环 境 变 化 对 人 娄 活 动 的 影 响 研 究 , 增 加
状 , f下一 步研 究 1作重 点 。 指 { { 二
全 新 世 划 分 为 3 阶 段 : 新 世 早 期 , 代 大 至 为 个 全 年 1 . — . aB P ; 新 世 中 期 , 代 为 8 5 . a 5 8 5k . . 全 1 年 .—3 0 k
1 全 新 世 早 期 ( 0 . . 8 0 P ) 15 0 aB P 1 5 0aB. .
谷 地 和 黄 淮 平 原 等 地 的 气 候 迅 速 变 暖 , 水 量 明 显 降 增多 。 阳皂角 树遗 址 剖 面‘ 洛 “反 映 山 该 时 段 沉 积 物
颗粒粗 、 粒 含量 低 、H值 较 高 、aO 粘 p C C 含 量 大 ,
全新 世 适 宜 的 气候 环境 条 件 , 得这 一 时 期 成 使
第 3 4卷
第 1期
气 象 环 境 科 学
M ee r | ge la vr n t o oo ia nd En io men a ce es tlS inc
V0 . 4 1 3 N0 .1
21 0 1年 2 月
Fe b 2Ol l
河 南 省 全 新 世 环 境 演 变 研 究 概 述
鉴 于本 地 区相 关 研 究 的现 状 ,未 来 应 着 重 加 强 以下 几 个 方 面 的 研 究 :应 加 强对 全 新 世 气候 演 变 机 制 的 研 究 , 其 尤
是 气 候 突 变 事 件 的控 制 机 制 的研 究 ; 研 究 手 段 上 , 加 强 代 用 指 标 记 录 气候 变 化 的 机 理 研 究 和 高 分 辨 率 、 在 应 多指 标
闫 慧 ,申怀 飞 ,李 中轩
( 许 吕学 院城 市 环 境 学 院 , 南 许 吕 4 1 0 ; 1 j 河 6 0 0
2 许 吕 学 院环 境 演变 与自然 灾 害 研 究 所 , 南 许 昌 4 1 0 . 河 6 0 0)
摘 要 : 全 新世 以 来 河 南 省环 境 演 变研 究进 行 了综述 , 勒 了河 南 省近 一 万年 来 环 境 演 变历 史 的 ,体 轮 廓 。 对 句 - a
为 了解 文 明 起 源 时期 的人 地 关 系 、 类 认 识 和 适 应 当前 气 候 和 环 境 变 化 提 供 基 础 数 据 。 人
关键 词 : 新 世 ; 境 演 变 ; 南 ; 用 指 标 全 环 河 代
中 图 分 类 号 :P 6 X1 4 7: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71 8 2 1 ) 17 4 ( 0 1 e0 值 也 较 大 , 一 个 干 凉 i / 1O 值 O i ,F , 是 的 时 期 , 候 与 现 今 西 北 草 原 气 候 相 似 。 接 近 气 到
起 止 时 间 , 同 地 区 根 据 各 自的 研 究 有 较 大 差 别 , 不 这
可能是 各地 响应 全球 变 化 存 在 区 域差 异 的结 果 ,
此 早 中 晚 的 界 限 一 般 为 一 个 时 间 段 , 不 是 具 体 的 而 哪 年 。 据 目前 大 多 数 研 究 , 常 将 8 5 . a 根 通 . ~8 0 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