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公共关系的内涵,基本概念及特征

公共关系就是指社会组织在日常运转中所发生的各种内部与外部的信息沟通、形象塑造、协调关系等活动,其目的最终就是达到组织的与谐发展。特征:①主体性(主导性)②客体性(对象性)③双向性④长期性

特征:①主体性(主导性):公共关系就是一种组织行为,组织在公共关系中占有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组织就是公共关系的发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公共关系状况如何取决于组织而不就是公众。

②客体性(对象性):具有明确的目标公众,包括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公共关系的客体性就是由其主体性决定的,就是由公众对组织的认可度决定的——公众决定组织的前途与命运。

③双向性(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的):把组织的产品、服务信息传播给公众,把公众的需求信息传播给组织。

④长期性:不断积累的过程。

2、公共关系状态与公共关系意识

公共关系状态,就是对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状况的一种总体判断,就是考察组织管理效能、服务水平、竞争能力与组织与其公众关系密切程度的重要指标。(知名度与美誉度就是组织衡量一个社会组织公共关系状态的重要指标,并集中体现为它的品牌形象与品牌价值,品牌价值的衡量指标:量度、宽度、深度与与同类产品与服务相比较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公共关系意识,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就是对社会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的客观存在的公共关系状态的反映。(公共关系意识的强弱与自觉与否直接与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密切相关。包括:公众意识、服务意识、沟通意识、协调意识、形象(品牌)意识、创新意识)

3、公共关系活动(工作)

公共关系活动就是一个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措施为组织创造并维护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所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

公共关系工作的特征:

(1)以组织的自我完善为前提(2)以真实诚信为原则

(3)以协调利益为基础(4)以信息沟通为主要手段

(5)以创造与谐的组织环境为目标

公共关系工作的职能:

(1)监测环境(2)信息沟通(3)咨询服务

(4)利益协调(5)塑造形象(6)危机处理

(7)创新文化

公共关系工作的基本原则:

(1)诚信原则:诚实守信以诚待人,信息传播以真实为依据。

(2)互利原则:也就是双赢原则,最大限度满足公众利益,使利益最大化。

(3)法制原则:公共关系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活动

(4)社会效益原则:文化知识类企业——营销出版;生态效益——企业责任

(5)全员公关原则:人人代表组织形象,每个人都要维护组织。

4、20世纪初,公共关系形成与发展的条件(笔记)(对比美国与中国)

1、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就是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

(1)市场经济为公共关系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2)市场经济就是公共关系产生的内在要求;

(3)市场经济为公共关系意识的形成与增强奠定了思想基础。

2、社会法制化与政治民主化为公共关系提供了社会基础(如地位平等、制度保障)。

3、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为公共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4、人的现代化,特别就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为现代公共关系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如效率、平等、竞争、民主、法制意识等观念)。

公共关系在美国兴起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发展,垄断资本的形成;

(2)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

②产生与发展:A、实践:1882年第一次使用公共关系,并解释为公共利益

1903年艾维·李传力宣传顾问事务所——第一家公关公司。基本思想:讲真话。被誉为现代公共关系之父。

B、理论:爱德华·伯内斯把公共关系从新闻领域中分出,成为独立的完整的新学科。1923年完成第一步公关著作《舆论的形成》,首开主讲公关课程。1925年形成公共关系学教材,标志着实践到理论发展。

C、企业到政界扩展美国到欧洲到世界

公共关系在中国产生的原因

(1)经济改革,企业需要获得公众的信任;

(2)政治体制改革,呼唤重视沟通协调的政府公共关系;

(3)文化变革,呼唤体现开放趋势的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积极引进与传播阶段(1986年前)

模仿与搬抄国外的理论与操作规则占主流。

表现:企业纷纷设立公关机构;公关讲座、培训遍地开花;各地公关协会纷纷成立。

问题:公关实践水平低;公关理论建设中移植照搬成分较多;公关人员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低,呈从教、受教、操作人员多,而富有理论与实践经验的人员少“三多一少”现象;公关发展不均衡。南北差异大,东西不平衡。

(2)普及成长阶段(1986—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表现:走出了认识误区;公关理论建设成效显著;公关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公关教育有序开展;公关实践操作日趋规范,水平与效果有所提升。

问题:公关实践中急功近利;社会环境因素带来的制约较大。

(3)实践发展阶段(1993年至今)

具体表现:公共关系职能部门渗透到各行各业;职业公关公司开始成熟发展;外资公关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公关教育立体化;政府公共关系建设展开新局面。与美国相比,中国公共关系起步比较晚,理论准备不充足、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6、组织

(1)概念:就是人们根据社会的分工与需要,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程序与结构组织起来的相对稳定的群体。

(2)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任何组织的建立都有明确的社会目的,组织的发展过程就是组织目的不断实现的过程。

②整体性:组织就是由各种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又就是初一整个社会大环境系统之中的一个小系统。

③动态性:任何组织都不就是孤立的、静止的,而就是一个动态的运行系统。它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保持这动态均衡发展状态。

7、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关系的性质与密切程度来划分。

正式组织:就是依据有关法律或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与命令而成立,组织成员只见责、权、利关系明确,组织性质、目标、宗旨、职能。结构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与要求。(如政府、学校、军队、国有企业等)(P51)

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依据其成员的兴趣与特长自愿组成,组织成员间关系松散自由,组织约束力不强,组织的目标、职能、结构的随意性、变化性大。(如各种“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