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小儿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肠道传染病,多见于秋季,且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秋泻。

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要求,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常证1.湿热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见于急性腹泻,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色黄而气味秽臭,或夹粘液,肛门灼热,发红,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当以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为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药取葛根、金银花、茯苓、车前子、苍术各6克,黄芩、黄连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双苓止泄口服液,1岁以下,每次3~5毫升;1~3岁,每次5~7毫升;3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伤食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起病前有伤食病史,大便稀带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臭,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当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为治,方用保和丸加减,药取藿香、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茯苓、苍术、白术、木香、白芍、元胡各6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保和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山楂丸(片),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山楂麦曲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3.风寒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由感受风寒、饮食生冷所致,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取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法夏各6克,紫苏叶、甘草、干姜、砂仁、木香各3克。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32例临床观察
硫酸蔗糖阴离 子复 合物 , 胃黏 膜 的蛋 白质 络合 形成 保护 与 膜, 覆盖于溃疡表面 , 而阻止 胃蛋 白酶、 从 胃酸及胆汁酸 的侵 蚀, 以利于黏膜再生及溃疡愈合 ; 雷尼 替丁抑酸 , 进溃疡愈 促
参蒲益 胃汤 正是针 对 上述脾 胃生理 与病 理 特点 而设 。 本方主要 以 四君 子汤 和 失笑 散加减 而 成 , 以期 达到 益气 扶 脾 , 胃化瘀之效 。李 东垣 在 《 胃论》 和 脾 中明确 指出 : 甘温 “ 以补其 中而 升其 阳。临床实践和现代药 理研 究证实 , 用甘 ” 使 温益气之药 , 能恢复脾 胃生化气 血运 行水谷 之能 , 能增强 细
平滑肌收缩反应 , 阻止 胃黏 膜细胞 钙离子 的 内流 , 而保护 从 胃黏 膜 , 进 溃疡愈 合 , 促 枳实 宽 中下 气 , 则能 调整 胃肠蠕
在 胃为标 , 与仲景“ 虚则太 阴, 阳明” 实则 之论相符 , 因而临床 治疗时 , 应针对上述特点 , 以辨证为 主 , 证病结 合。用 药不宜 过分偏寒、 偏热 、 壅、 偏 偏塞 , 应宜疏 、 宜和、 宜通 , 不可妄用 亦 攻伐。用药宜平 补平 泻 , 药轻灵 , 用 刚柔 相济 , 温相 益 , 寒 以
愈。临床上把腹 泻病程达 2周 一 2个月 的称迁延 性腹泻 , 腹 泻病程超过 2个月的称慢性腹泻 , 迁延性腹 泻和慢性腹泻 两 者无 明显概定的 区别故 习惯上 统称迁延 性慢性 腹泻 病。迁 延性慢性腹泻病病因复杂 , 感染 、 营养物质过敏 、 营养治疗 酶 12 诊疗标准 . 西医诊断符合 19 94年方鹤松 等《 中国腹泻

1 4・ 3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 1 0 o年 2月第 4卷第 3期
C i JMo mgA p 。e 0 0 v 1 N . hn dD p !Fb2 1 , 0. o3 4.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

结论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小儿腹泻;临床效果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好发季节为秋季。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为大便稀、次数增多,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在西医治疗中,以补水、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为主,用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为减轻患儿的痛苦,更好的治疗小儿腹泻病,我院采取了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61例,女59例,年龄为4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2.31±0.51)岁,病程为1-61h,平均病程为(13.24±4.67)h,其中有30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0%,27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5%,其余3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5%;观察组,男60例,女60例,年龄为3.7个月-3.8岁,平均年龄为(2.61±0.71)岁,病程为1.5-65h,平均病程为(13.84±4.97)h,其中有31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1.67%,24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0%,其余5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8.33%,这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护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护

观察排便:注意观察患儿排便情况,及时 调整饮食结构
生活护理
适当运动:鼓励孩 子进行适当的户外 活动,增强体质
饮食调理:注意饮 食清淡,避免油腻、 辛辣、生冷食物
作息规律: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心理疏导:关注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 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要保持冷静, 0 1 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影响孩子
2 小儿泄泻的护理
饮食护理
01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03
04 易消化: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
蔬菜等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增加餐次,减 轻胃肠负担
05
水分补充: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体内 水分平衡
06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 护
演讲人
目录
01. 小儿泄泻的辩证
02. 小儿泄泻的护理
03. 小儿泄泻的中药治疗 04. 小儿泄泻的预防
1 小儿泄泻的辩证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小儿感受风 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出现泄泻
脾胃虚弱:小儿脾胃功 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受 外邪侵袭,导致泄泻
内伤饮食:饮食不节, 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 能减弱,出现泄泻
C
苍术:燥湿利水,止泻止带
B
白术:健脾燥湿,止泻止带
A
茯苓:健脾利湿,止泻止带
方剂选择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阻型泄泻 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保和丸:适用于食滞型泄泻 葛根芩连汤: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理中汤:适用于脾虚型泄泻 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泄泻
煎煮方法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引言腹泻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一旦发生对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传统中医认为腹泻是由脾胃功能失调引起的,辨证施治在中医治疗腹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推拿治疗作为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本文旨在探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一、腹泻患儿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推拿治疗中医认为腹泻是由于脾胃失调引起的,根据具体病情中医师会进行辨证施治。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脾虚泄泻型、湿热泻泻型、肝郁化热型等。

在临床上,针对不同的辨证分型,中医师会采用不同的推拿治疗方法。

比如对于脾虚泄泻型患儿,中医师会采用温补脾胃的推拿手法;对于湿热泻泻型患儿,中医师会采用清热利湿的推拿手法。

这些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推拿来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二、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临床研究表明,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具有显著的疗效。

一项对100例腹泻患儿的临床观察显示,采用中医辨证推拿治疗后,约90%的患儿腹泻症状明显改善,大多数患儿在3-5次治疗后痊愈。

这表明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在治疗腹泻患儿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三、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影响机制推拿治疗可以通过调理患儿的脾胃功能,来影响胃肠激素的产生。

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腹泻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研究发现,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可以有效调节患儿的肠道激素水平,改善肠道功能。

在脾虚泄泻型患儿中,推拿治疗可以通过温补脾胃来增加患儿的胃动素和肠动素的分泌,从而促进肠道蠕动,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减少腹泻发生。

在湿热泻泻型患儿中,推拿治疗可以通过清热利湿来减少患儿的肠道分泌,减缓肠道蠕动,从而减少腹泻次数和量。

推拿治疗还可以通过调节患儿的自主神经系统,减轻患儿的紧张和焦虑情绪,从而减少腹泻的发生。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脾胃功能的调理,还涉及到对肠道激素的调节和对患儿情绪的疏导。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及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辨证分型推拿治疗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辨证施治,能够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自身的康复能力。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针对腹泻患儿,辨证分型推拿治疗能够对其产生临床效果,并且还会对胃肠激素的产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以及其对胃肠激素产生的影响。

1.1 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在中医理论中,辨证分型推拿治疗是根据《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理论,结合中医病理学和经络学等知识,通过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病机并据此确定治疗方案。

推拿治疗则是指通过按摩、推拿、轮流、拨动等手法刺激人体穴位,以恢复疾病患者的身体健康。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可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对于腹泻患儿,通过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可以调整其体内的阴阳平衡,增强其体质,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1.2 临床实践的证明临床上,许多医生已经对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项由某儿童医院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发现,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达80%以上,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一些医学研究也表明,辨证分型推拿治疗能够有效缩短腹泻患儿的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和预防复发率。

1.3 辨证分型推拿治疗的机制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的临床效果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机制来实现的:1.3.1 调理脏腑功能在中医理论中认为,腹泻患儿的发生和发展与脾胃虚弱和寒湿凝滞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而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可以通过调整穴位的刺激,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胃对水液的运化和吸收能力,促进腹泻的康复。

1.3.2 调整肠道蠕动腹泻患儿的肠道蠕动异常是其病情的一个重要表现,通过推拿治疗对腹泻患儿进行局部的按摩和刺激,可以调整肠道的蠕动功能,增加肠道壁的张力,有效减少胃肠蠕动障碍所致的腹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15T11:01:40.4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2期供稿作者:王启民
[导读]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枣庄 277000
摘要:目的探究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

结论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小儿腹泻;临床效果
腹泻病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好发季节为秋季。

小儿腹泻病的临床症状为大便稀、次数增多,如治疗不及时会出现脱水、酸碱平衡紊乱等现象,严重威胁着小儿的生长发育,在西医治疗中,以补水、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为主,用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给患儿造成极大的痛苦,为减轻患儿的痛苦,更好的治疗小儿腹泻病,我院采取了中医辨证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20例小儿腹泻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

对照组,男61例,女59例,年龄为4个月-3岁,平均年龄为(
2.31±0.51)岁,病程为1-61h,平均病程为(1
3.24±
4.67)h,其中有30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0%,27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5%,其余3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5%;观察组,男60例,女60例,年龄为3.7个月-3.8岁,平均年龄为(2.61±0.71)岁,病程为1.5-65h,平均病程为(13.84±4.97)h,其中有31例患儿为轻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51.67%,24例患儿为中度脱水,占所有患儿的40%,其余5例患儿为重度脱水,占8.33%,这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等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包括纠正脱水及酸碱平衡紊乱等,观察组给予中医辩证疗法,具体如下:①伤食型:表现为腹胀、腹痛,泻前哭闹,大便酸臭,且伴有未消化的奶瓣,给予患儿口服保和丸,每次口服1/4丸,每日3次;②湿热型:大便呈蛋花汤样,伴少量粘液,可有发热、口干,尿少,深黄色;给予患儿葛根黄连黄芩汤治疗,黄连6g、甘草6g、黄芩6g,山楂3g;③脾虚型:大便稀薄,伴有白色奶块,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给予患儿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白扁豆12g、党参6g、茯苓12g、白术12g、薏苡仁3g、砂仁6g、甘草6g、莲子6g、山药12g、桔梗3g;如果患儿伴久泻不止,加石榴皮6g、益智仁6g、肉豆蔻12g。

④风寒型:大便稀薄如泡沫,色淡,稍有臭味,可有肠鸣腹痛,给予患儿藿香正气水口服,每日2次,每次5-10ml。

1.3 评价指标显效:经治疗后,3d内患儿大便次数正常,每天小于等于3次,大便不再呈水样或蛋花汤样,为正常的糊状;有效:经治疗3d后,患儿大便的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形状稍改善;无效:3d后,患儿大便次数每日仍大于3次,形状仍为水样或蛋花汤样。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计数资料,以x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小儿腹泻病由内在因素、感染因素及非感染因素所致,内在因素:①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小儿时期,分泌的胃酸及消化酶较少,消化酶的活性较低,神经系统对消化功能调节的作用不大,而小儿生长发育又需要较多的营养物质,进而增加了胃肠道的负担,消化功能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的现象;②机体防御功能较差:小儿时期免疫力较差,血液中存在的免疫球蛋白较低,胃肠道中的SIgA亦是如此,胃肠屏障功能较弱,胃酸分泌量少,胃肠排空较快,对感染因素防御功能差;感染因素:分肠道感染(主要由病毒及细菌引起)及肠道外感染(小儿患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皮肤感染等);非感染因素:喂养不当是引起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如过早喂养大量淀粉、脂肪类食物等;如气温忽冷忽热,致使胃肠蠕动增加,减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进而诱发腹泻;还有就是乳糖不耐受症、糖原性腹泻等吸收不良症也会引起腹泻,因此针对不同病因的小儿腹泻病要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常规的西医治疗中,我们选用的方法大都比较相似,即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虽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大多数治疗都需要静脉点滴,给患儿造成较大的痛苦。

在中医辩证理论里,腹泻分为伤食型、脾虚型、湿热型及风寒型,虽都有大便次数增大,形状改变,甚至出现酸碱平衡紊乱等共同特征,但也有不同之处,中医辩证治疗是根据不同腹泻类型给予不同的药方,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来院的腹泻疾病患儿给予中医治疗,其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73.33%,两组对比,P<0.05,由结果可知,小儿腹泻疾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西医治疗。

综上所诉,中医辩证法治疗小儿腹泻,可将患儿的有效率明显提高,疗效较佳,值得在临床上推荐。

参考文献:
[1]朱文雅.浅谈小儿腹泻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9):129,131.
[2]韩翠翠.枫蓼肠胃康合剂治疗小儿腹泻(湿热证、伤食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张亚平,李虹.中医综合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02:264-265.
[4]罗菲.苍苓散对湿热型轮状病毒肠炎肠粘膜免疫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