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学-小儿泄泻

小儿泄泻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其证候表现有所不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的病位在脾胃,基本病机为脾虚湿盛。
小儿脾胃薄弱,易于受损,若为外邪或饮食所伤,则运化功能失职,水谷不分,精微不布,清浊不分,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而致泄泻。
重症患儿,泻下过度,易于伤阴耗气,出现气阴两伤,甚则阴损及阳,导致阴竭阳脱的危重变证;若久泻不止,脾气虚弱,土虚木亢,肝旺而生内风,而致慢惊风;脾虚失运,生化乏源,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脏腑肌肤,久则形成疳证。
诊断要点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及感受时邪的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萎倦怠,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査可有轮状病毒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类证鉴别主要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
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大便常规检査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辨证论治常证1.风寒泻证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加减。
2.湿热泻证证候: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肛周红赤,发热,烦躁口渴,恶心呕吐,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3.伤食泻证主症: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未消化食物残渣,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腹痛欲泻,泻后痛减,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脉滑数,指纹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代表方剂: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证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淡。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

小儿泄泻(小儿腹泻)诊疗规范泄泻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西医称为腹泻,发于婴幼儿者称婴幼儿腹泻。
本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
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秋冬季节发生的泄泻,容易引起流行。
【病因病机】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
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轻者治疗得当,预后良好。
重者泄下过度,易见气阴两伤,甚至阴竭阳脱。
久泻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出现慢惊风。
【临床诊断要点】西医诊断:症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大便性状改变,呈稀便、水样便、粘液便及脓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体征:无特异性体征,腹部可有压痛,可有脱水或酸中毒体征。
检查:大便常规有白细胞,有/无脓细胞,有/无红细胞,可有脂肪球。
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病毒检查阳性等。
中医辨证分型:常证1.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2.风寒泻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
3.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
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光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
变证1.气阴两伤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前囟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儿科小儿腹泻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腹泻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
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
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
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变险,必须警惕。
【诊断】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以上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委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亲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性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很快,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
分别介绍于下。
一、辨证论治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
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1.伤食泻脱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
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举例:保和丸加减。
焦山楂、莱腋子、苍术、连翘各IOg,半夏6g,陈皮5g。
加减:暧饱明显,加麦芽10g。
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份研粉服,每次1g,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g,枯梗5g。
2.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而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黄赤,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
小儿泄泻 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小儿泄泻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小儿泄泻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1. 病史:患儿可能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 主要症状: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此外,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状。
3. 主要体征:若患儿腹泻及呕吐较严重,可能会出现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等症状。
4. 辅助检查: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出轮状病毒等;重症腹泻伴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5.中医诊断:根据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小儿泄泻可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泄泻多表现为大便泄泻急迫,气味秽臭,腹痛胀满,烦渴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泄泻则表现为大便溏薄,色淡质稀,食欲不振,乏力倦怠,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6.治疗原则:小儿泄泻的治疗应根据病因、病机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
实证泄泻的治疗以清热解毒、燥湿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葛根黄芩黄连汤、白头翁汤等;虚证泄泻的治疗以健脾益气、固肠止泻为主,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7.疗效评价:治疗小儿泄泻的疗效评价主要依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大便检查结果。
实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等恢复正常时间为标准;虚证泄泻的疗效评价以大便溏薄、食欲不振、乏力倦怠等症状改善为标准。
8.预防与调护:预防小儿泄泻的关键在于加强饮食管理,避免乳食不节、饮食不洁。
家长应注意保持婴儿手的清洁,哺乳用具要定期消毒;合理喂养,适时添加辅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受时邪。
9.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推广与应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加强对小儿泄泻等疾病的规范化诊疗,提高中医药在小儿泄泻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患儿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案。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护

观察排便:注意观察患儿排便情况,及时 调整饮食结构
生活护理
适当运动:鼓励孩 子进行适当的户外 活动,增强体质
饮食调理:注意饮 食清淡,避免油腻、 辛辣、生冷食物
作息规律:保证 充足的睡眠,避 免熬夜
心理疏导:关注孩 子的心理状况,及 时给予关心和鼓励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要保持冷静, 0 1 避免焦虑和紧张情绪影响孩子
2 小儿泄泻的护理
饮食护理
01
饮食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
03
04 易消化: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
蔬菜等
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增加餐次,减 轻胃肠负担
05
水分补充: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体内 水分平衡
06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 护
演讲人
目录
01. 小儿泄泻的辩证
02. 小儿泄泻的护理
03. 小儿泄泻的中药治疗 04. 小儿泄泻的预防
1 小儿泄泻的辩证
病因病机
外感风寒:小儿感受风 寒,导致脾胃功能失调, 出现泄泻
脾胃虚弱:小儿脾胃功 能尚未发育完全,易受 外邪侵袭,导致泄泻
内伤饮食:饮食不节, 导致脾胃受损,消化功 能减弱,出现泄泻
C
苍术:燥湿利水,止泻止带
B
白术:健脾燥湿,止泻止带
A
茯苓:健脾利湿,止泻止带
方剂选择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湿阻型泄泻 藿香正气散: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保和丸:适用于食滞型泄泻 葛根芩连汤:适用于湿热型泄泻
理中汤:适用于脾虚型泄泻 附子理中汤: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泄泻
煎煮方法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婴幼儿腹泻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
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前者多于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和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婴幼儿腹泻之内。
二、治疗方法
1.艾灸疗法
【主穴】止泻穴(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
【操作】操作者右手持点燃的艾条,对准足外踝直下、赤白肉际的止泻穴,距离1寸左右旋转左手指保护患儿止泻穴附近,至操作者手感到温热为度。
左右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次
2.推拿疗法
【主穴】长强、大椎。
【操作】患儿取俯卧位,裸露脊背部,医者立于患儿股部后方,沿脊柱两侧撒少许滑石粉,先用右手在背部自上而下轻轻按摩两遍,使肌肉松弛,气血流通;医者用右手中指端,揉患儿尾椎骨端长强穴20次,以通调督脉之经气;医
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抵在患儿尾骨处向上推挤,再以示指捏提皮肤,两手交替沿脊柱自尾骨端长强穴向上,边推、边捏、边放,直至捏到大椎穴为止,患者有脱水或进食困难者按轻、中度、重度脱水静脉补液治疗。
3.中药外敷疗法
【药物】生姜10g,花椒2g,小茴香2g。
【操作】上述药物共捣烂,装入布袋(8cm×8cm),封口。
将药袋摊平敷于患儿脐部,外用塑料纸(10cm×10cm)覆盖以防药袋水分蒸发,用绷带缠绕于腰部固定好,松紧适宜。
每次贴敷8~10小时,将药渣倒掉,换装新鲜药物再敷,直至腹泻停止。
同时,对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均给予静脉补液。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健康孩子的大便成润条,金黄色。
如果大便绿色而软,一日数次,这是肝木出现了“风证”。
用4克白术煨水,加3克阿胶(粉)烊化。
两三服即愈。
小儿腹泻,有停食泻、热泻、脾虚泄。
停食,食物停留肠胃,不消化,泻物粪白夹水,有屁。
用淡豆豉50~80粒煎服,轻者即愈,重者加平胃散。
大便本应该润干的,“水”分进入了肠道,稀释了大便,大便就稀薄了。
所以,腹泻又称为“水泻”。
治水泻通常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方法。
水泻连泻不已,还伴有腹响肠鸣,可用槟榔三五小片,乌梅一枚,煎水顿服(一顿喝完)。
脾虚泄,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颜色灰黑,一滑即下。
泻后萎靡不振。
不速止住,其害极大。
用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煎服即愈。
热泻,泻完食欲精神照常,用绿豆半把煎浓汤有效。
乌梅采用药房的“炙乌梅”。
泻分热泻和寒泻。
热泻,泻远有声,泻过以后,食欲精神一如既往。
用栀子仁(属于药食两用植物)三至五枚,敲开煎汤,分两次喝,一服即止。
控制住以后,用半把绿豆煎汤善后。
寒泻,稀粪夹水,绿色或黑色,此为肝寒之证。
肉桂10小片煎汤(有不少家庭经常用之做卤菜。
做卤菜时,还加上砂仁、茴香、白芷、花椒之类),加5克阿胶粉烊化,分两次服。
这叫“平木气止疏泄”。
值得提示的是,服肉桂阿胶汤,孩子每泡尿尿量要多。
尿量短少勿服。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车前子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车前子能治热泻。
“艾叶温肝木通十二经”,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艾叶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艾叶味苦涩,能治寒泻。
黄豆性平。
将黄豆小火炒透,打成粉(中药店小型粉碎机可粉碎),做食物添加剂,冷热泻皆可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小儿泄泻1范围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泄泻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泄泻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泄泻(infantile diarrhea)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
同义词:腹泻病(西医学病名)。
3诊断 3.1诊断要点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等病史。
大便次数和量较平时明显增多。
粪质淡黄色、黄绿色或褐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或呈蛋花汤,稀溏或糊状,或夹少量黏液;大便臭。
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纳差、口渴、小便少等症。
严重者可出现气阴两伤或阴竭阳脱的表现。
轻型:起病可急可缓,以胃肠症状为主。
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一般在每日10次以下,大便性状变稀,无明显脱水及全身中毒症状。
重型: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加重转化而成。
大便每日达10次以上,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烦躁、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
本病按病程分类。
急性腹泻:病程<2周。
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月。
慢性腹泻:病程>2月。
(1)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2)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
菌培养阳性。
3.2鉴别诊断细菌性痢疾:急性起病,大便次频、性状稀,有黏冻脓血,腹痛、里急后重明显。
大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见痢疾杆菌生长。
4辨证 4.1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作,发热,烦躁哭闹,口渴喜饮,食欲不振,或伴呕恶,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
紫。
4.2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或指纹淡红。
4.3伤食泻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部胀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或指纹滞。
4.4
脾虚泻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或指纹淡。
4.5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精神萎靡,寐时露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指纹色淡。
4.6气阴两伤泻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软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力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4.7阴竭阳脱泻泻下不止,次频量多,
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5治疗 5.1治疗原则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实证以祛邪为主,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治以清肠化湿、祛风散寒、消食导滞。
虚证以扶正为主,分别治以健脾益气,温补脾肾。
泄泻变证,总属正气大伤,分别治以益气养阴、酸甘敛阴,护阴回阳、救逆固脱。
本病除内服药外,还常使用推拿、外治、针灸等法治疗。
另外还应调整饮食,加强护理,预防和纠正脱水,预防并发症。
5.2分证论
治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主方: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地锦草、马鞭草、车前子、煨木香、焦山楂、甘草等。
加减:泛恶苔腻加藿香、佩兰;呕吐加竹茹、制半夏。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主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常用药:藿香、苏叶、防风炭、制半夏、陈皮、苍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等。
加减:腹痛甚,里寒重,加干姜、木香;腹胀苔腻,加大腹皮、厚朴;夹有食滞者,去甘草、大枣,加焦山楂、鸡内金。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主方: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焦山楂、焦神曲、鸡内金、陈皮、制半夏、茯苓、连翘等。
加减:腹痛加木香、槟榔;腹胀加厚朴、莱菔子;呕吐加藿香、生姜。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主方:参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