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构型中解读“酒”文化
酒代表了什么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

酒代表了什么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中国酒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在中国社会中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
作为一种饮品,酒不仅代表了世代相传的酿酒技艺,更是中国人情感、礼仪和社交活动的重要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解读中国酒文化中的社会象征,以揭示酒在中国社会中所代表的深层意义。
一、酒与传统价值观的连系中国酒文化渗透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念。
酒在中国古代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
例如,尊酒,即敬酒的仪式,体现了尊重长辈、敬重友人的传统美德。
同时,中国文化中推崇的“和谐”和“团结”也通过酒这个媒介得以传承。
人们在喝酒的过程中,通过互相倾诉、对酒言欢,增进了相互间的情感和友谊。
二、酒与人际关系的交融中国有句古话:“饭不怕晚,酒不怕贵。
”这凸显了中国人对酒这种饮品的重视。
中国酒文化中的每一种酒都带有独特的社交属性。
酒宴、宴请、商务酒局无处不见。
酒作为一种社交工具,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可加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可促进商业往来。
一杯酒可以化解误会,也可以表达真情。
三、酒与中国人情感的沟通中国是一个重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国家,酒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喜庆还是悲伤,中国人往往会用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喜庆场合中,酒席上的举杯祝福代表了大家对幸福和美满生活的祝愿;而在悲伤场合中,人们通常会借着酒精的作用来排解内心的痛苦。
酒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坦诚和情感的流露,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情感的媒介。
四、酒与身份地位的象征在中国社会中,酒也被用来体现身份和地位。
自古以来,清代官员手中常常抓着的是酒杯而不是签字笔。
酒的享用和懂得酒的文化成为了衡量一个人修养和卓越的标志。
在商务场合中,饭局上的人们通常通过喝酒来展现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而高档酒品更是成为知识分子和富裕人群名利攸关的象征。
五、酒与中华文化的精髓相融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的精髓相辅相成。
酒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酒文化

中国古代酒文化1.追根求源——酒的源关于中国古代酒的发明,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年代问题,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酒?谁发明的酒?有以下几种说法:一个是古猿造酒法,说酒不是人造的,是猿猴造出来的。
这种说法听起来是有点幼稚,似乎应该排除在话题之外,因为不属于人类的一种行为;第二个说法是仪狄造酒。
仪狄是夏代人,传说是大禹时期的;另一种说法是杜康造酒,是从汉代就开始的传说,叫做“少康造秫酒”。
少康就是杜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说明古代以杜康为酒名的酒很早就有了。
中国古代的酒有几千年的历史,比较可信的应该是考古学上的证据。
在河北的中山王墓里头,出土过战国时候的酒,经过科学家的鉴定,确定确实是酒。
比战国时代更早的时候,商代甲骨文中,对酒已经有明明白白的记载。
甲骨文中,占卜的时候问神灵说,我们可以用酒去祭祀祖先。
就说明商代确实有酒。
“酒龄万岁”说,所指的是果酒。
果酒的年龄其实不止万岁。
原始人过着采摘渔猎生活,采摘的野果要设法储存,在储存的过程中,水果自然发酵,果酒也就问世了。
在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遗存中,已发现有储酒的器具,有“具”也有“据”。
酒龄万岁之说也就由此立论。
龙山文化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开始使用谷物作为酿酒原料,谷物不能直接发酵成酒,必须经过糖化才能酿成酒。
使谷物中的淀粉糖化后制酒的工艺相当复杂,无疑是渐进的长期过程。
殷商时期,我国的酿酒业完成了由“单发酵酒”向“复式发酵酒”的转变。
龙山文化的出土器物中,尊、斝(jia)之属的酒器均已出现。
时至商代,用谷物造酒更加普遍,殷人嗜酒,各阶层均好饮。
出土文物中贮酒器、饮酒器的数量很大,有陶制器,也有青铜制品,工艺均很精美。
20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战国古墓中出土了两个铜制酒壶,内装有10斤陈酒,鉴定结果系曲酿酒,距今约2200多年,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酒。
《齐民要术》中载有“九酿烹酒法”,其酿造工艺已与现代大体相同。
唐代以前,我国的酒含酒精的浓度不高,制酒过程中所产生的糟要用压榨法除去,故归之为压榨酒。
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

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艺术之酒: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酒文化意象艺术是文化的瑰宝,同时也是一种视觉与心灵的享受。
中国古代绘画、传统工艺和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酒的元素,并通过对酒的描绘传递出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艺术作品中的酒文化意象展示了中国古代对酒的热爱与崇尚,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的智慧与情感的表达。
一、酒与诗意古人常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无论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绘画中,诗意的酒文化常常流淌其中。
在千古流传的《诗经》中,有许多描绘酒的篇章,如《蒹葭》、《关雎》等。
这些诗歌以酒为媒介,表达出作者对友情、爱情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古代文人墨客亦常以酒为触发灵感的源泉,借酒思考人生、抒发情感。
古代绘画中的酒文化亦常以诗意的形式呈现。
如明代画家文征明的《酒浇山谷图》,他通过描绘山谷中的人们饮酒作乐、藉酒消愁的场景,将酒与山川的景色相融合,表达了艺术家对自然与人情的热爱。
二、酒与文化酒与中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不仅仅是对酒的欣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古代宴席上的酒仪礼仪和饮酒之道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观。
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传统工艺品中也拥有丰富的酒文化意象。
象征着团结和和谐的酒器,在古代文人雅士的倾慕之余,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
务实的酒坛、典雅的酒壶、精美的酒杯等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酒文化的追求和推崇。
三、酒与情感表达酒是人们向往的“美酒佳人”,代表着人们对欢乐、幸福和团聚的追求。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酒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与情谊。
同样,艺术作品中也常以酒为媒介,表达艺术家对情感的追求和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酒文化意象常常以情人共饮的方式呈现。
例如明代画家唐寅的《醉打金枝》就是一幅描绘欢乐酒宴的作品。
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描绘男女情人在酒宴上载歌载舞、欢笑十足的场景,表达了对快乐与幸福的向往。
四、酒与生活智慧酒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们对生活的智慧和思考。
由《说文解字》中“酉”部字看中华酒文化

2021.0671文化传播·新纪实《说文解字》在我国语文工具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堪称开山鼻祖。
其是由我国古代著名的语言学家许慎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至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之间独立著成,称得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考究研判汉字字体及来源,并且对汉字字形进行详细分析的书籍。
《说文解字》既是一部字书,也可称之为一部史学书籍、一部民俗书籍、一部文化书籍、一部经济书籍……书中大量记载了有关中国古代的文化、政治、经济、军事、风俗习惯等。
在《说文解字》一书中,以“酉”为部首、与酒有关的字有69个。
从许慎对这69个字的分析、注释与剖析中,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关于酒的起源等各方面内容。
这些各种各样互相关联的字帮助现如今的人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窥探古代中国的酿酒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向我们再现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些内容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汉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自“酉”述酒的起源文化1.传说起源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漫长历史的文明古国,曾经诞生了诸多璀璨文化。
酒文化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源头可一直追溯至太初作者简介:陈翰昭,黄淮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年代。
可以说自其被发明之日起,便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东汉时期,许慎任太尉南阁祭酒,从他所著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酉”部字的记载解说来看,“仪狄”以及“杜康”可能是酒的创造者。
书中提道:“酉,就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这便是仪狄和杜康作酒一说。
哪怕是当今,在很多的地方,仪狄都依然被敬为酒神或酒祖。
而在曹操所作的《短歌行》中,甚至直接以“杜康”来代指美酒。
2.实际起源的推断对于“酒”的产生与发明这一问题,从当下条件来看已无从考证。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酒应该是由一次很偶然的机会自然发酵而成的,并不是某一个人去刻意发明制造出来的。
有学者及专家认为,酒的起源可能是原始人类采集到的含有发酵性糖分的野果因储存不当或者放置时间过长产生发酵从而成酒,这便是果酒。
中国酒文化的演变精品课件

三、封建制时代的酒文化 (二)元明清
2.马奶酒 汉代时马奶酒曾盛行一时。元代时,马奶酒更为著名。
元代釉里红高足转杯
(高12.8厘米、口径10.4厘米 )
明代金托
(高10.3厘米 长径9.6厘米 腹深3.5厘米 高 1.2厘米 口径15.9厘米 底径1壶3.l厘米 )
明代金托金爵杯
明代金箭壶
(高12.2厘米 口径2厘米 圈足径 4.9厘米)
厘 米 、 口 径
二 里 头 文 化 的
铜
斝
厘
米
)
二、奴隶制时代的酒文化 (二)商代的酒文化
殷人好 酒、好鬼。 饮酒之风盛 行,在各级 贵族的墓葬 中都出土有 不少青铜酒 器。有人认 为商的灭亡 与饮酒有很 大关系。
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商代的酒,淡绿色。
灯红酒绿,酒精度数很低,酒是醇的香。
殷人好鬼,酒开始用于祭祀,据甲骨文记 载一次祭祀用了上百卣酒。卣为盛酒器, 备移送,故有提。
西安出土唐代兽首玛瑙杯
五代时期的越 窑鸟形杯
唐代鸿雁折枝花纹银杯 (高4.5厘米 口径5.2厘米)
秦铜方壶
东汉鎏金熊足铜樽 (通高41厘米)
北齐胡腾舞黄釉扁壶 (高20.5厘米)
波斯风格的唐代白瓷壶
东晋黑瓷鸡首壶
宋代耀 州窑青 瓷倒装
壶
(通高 19厘米
腹径 14.3厘 米)
唐代白釉金扣瓜形注子 (通高15.7厘米 口径4.4厘
西 周 何 尊
春 秋 栾 书
铜
壶
三、封建制时代的酒文化 (一)战国至南宋
1.酒类的增多
(1)传统的粮食发酵酒,质量提高。表现:酒精度 数的提高,从秦汉时期的1度左右逐渐提高到唐宋时 期的十几度。人们的酒量减少了,从一石到一斗。 《史记》记载,战国时齐威王问淳于髡酒量,答一斗 亦醉,一石亦醉,要看场合。《晋书》记载,竹林七 贤之一的山涛能饮八斗。《世说新语》载,酒仙刘伶 能饮一石。“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石,五斗 解酲;妇人之言,慎莫可听。” 《晋书》记载,东晋 的周颽、前燕的皇甫真能饮一石。《南史》记载,梁 朝邓元起能饮一石。 《北史》记载,东魏的刘藻、隋 代的柳謇之能饮一石。
中国酒文化的千年传承与演变

中国酒文化的千年传承与演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酿酒文化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酒文化传统。
这一传承至今,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与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就中国酒文化的历史传承、酒的分类与特点、饮酒礼仪以及当代中国酒文化的变迁进行论述。
一、历史传承中国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那时的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酿酒的技术,并将酒作为祭祀神灵、祈求丰收的重要仪式之一。
尤其在古代的宗教仪式中,酒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圣的意义。
随着历史的演进,酿酒技术不断改进与创新,中国的酒文化也不断丰富。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酒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诗人们纷纷写下了千古名篇,将酒与诗意融为一体。
如李白的《将进酒》和苏东坡的《赤壁怀古》等,成为后人传诵的经典之作。
二、酒的分类与特点中国酒主要分为黄酒、白酒和啤酒三大类。
黄酒,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酒,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它多以粳米或糯米为原料,经过发酵酿制而成,具有色泽琥珀、香气浓郁、酒体醇厚的特点。
而白酒,则是中国的特色酒类之一,它以高粱、小麦、玉米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蒸馏和发酵而制成。
白酒因其酒精度高,辣、香、烧的口感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也成为了中国酒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酒文化中,中国人追求的并不只是醉酒,更重要的是品味和品质。
传统的中国人认为,酒是一种情感和艺术的表达,透过酒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深邃。
因此,中国酒注重的是酒的香气、口感以及对喝酒过程的仪式感。
三、饮酒礼仪中国酒文化注重礼仪,饮酒时有一套独特的仪式和规矩。
在传统的饮酒场合中,主人往往会用酒杯向客人倒满酒,表达对客人的尊重和好意。
而客人则需要接过酒杯,在互道祝福和敬酒词后,一饮而尽,以示对主人的感激与礼貌。
此外,在中国的一些特殊场合,如婚礼、重要宴会等,还有丰富多彩的酒仪仪式。
如敬酒、对碰酒杯、人群轮饮等,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团结、友情和亲情的融洽。
解读“酒”字及“酒文化”

酒 是 随着人 类 社 会 发 展 进 步 而 出 现 的饮 品 , 它
与 人 的劳动 和 生活 有 密 切 关 系 , 它 是 劳 动 人 民在 生 产 实践 中创 造 的饮料 , 是 人类 智 慧 的结 晶 。可见 , 酒
观 点一 : 在 神农 氏 时代 ( 即7 0 0 0多 年 前 新石 器 时期 ) , 古 人 在 农 耕 生 产 中 创 造 了 酒 。《白 虎 通 ・
[ 作者简 介] 杨 姝琼( 1 9 8 1一) , 女, 内蒙古广 播 电视大学文法 学院, 讲 师。
一
3 3 —
饧 塬
1
酒: 《 说文解 字》 : “ 酒, 就也, 所 以就人 性之 善
恶 。从 水 , 从酉 , 酉亦 声 , 一 日造也 , 吉 凶所造 也 。 ”
罗振玉 的 《 殷 墟 文字 类 编》: “ 酒, 象酒 由樽 中挹 出之状 、 《 说 文解 字 》 酉与 酒 训 略 同 , 本为一字 , 故古
纠 正过来 , 探 求 它在 文化 史 中 的价值 。
本 文就 酒文 化 中 “ 酒” 字探源 、 酒 的起源 、 节 日 酒俗 等 三个 方 面作 出解读 。
一
金文酒字 皆作 酉。 ” 刘心 源的《 奇觚 室吉金文述 》 :
“ 酉, 古文酒字 , 象 酒 器 形 。 自假 为 F 字, 乃 加 水
甲 骨 文 写 作 “ i 吾 } ” , 意 为 酒 篓 , , 伸 进 大 缸 “ , ,
取酒 ( “ 中间加 一横 , 表示 缸 里有 液体 、 酒汁, , ) ,
舌尖上的酒文化

舌尖上的酒文化第一章千载文明飘酒香——酒史第一节白酒起源与传说白酒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总的来说有以下四种说法,分别是上天造酒说、仪狄造酒说、杜康造酒说和猿猴造酒说。
上天造酒说: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
《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
”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
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仪狄造酒说:《战国策》中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钦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这一段记载,较之其他古籍中关于杜康造酒的记载业,就算详细的了。
根据这段记载,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夏禹的女人,令仪狄去监造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做出来的酒味道很好,于是奉献给夏禹品尝。
夏禹喝了之后,觉得的确很美好。
可是这位被后世人奉为圣明之君的夏禹,不仅没有奖励造酒有功的仪狄,反而从此疏远了他,对他不仅不再信任和重用了,反而自己从此和美酒绝了缘。
还说什么:后世一定会有因为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
这段记载流传于世的后果是,一些人对夏禹倍加尊崇,推他为廉洁开明的君主;因为禹恶旨酒,竟使仪狄的形象成了专事诌媚进奉的小人。
这实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杜康造酒说: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
”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
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猿猴造酒说: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
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甲骨文构型看“酒”文化
摘要: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与社会文化之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甲骨文的发现为文化、社会、历史等研究方面提供了帮助,可以说甲骨文与当时的文化有着相互证明、相互诠释的关系。
中环民族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很早酒承载了很多社会功能,虽然不甚明朗,却是不可或缺,各种社会现象斗与酒密不可分。
关键字:甲骨文酒文化殷商文化
中国的汉字是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最大特点就是构型和意义的联系紧密。
甲骨文的构型往往是它所记录的词义的形象化,人们用近似简笔画的方式,把此一生东新乡的表达出来,而这些“简笔画”,基本是以当时的生活作为背景,通过某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建立妻子与此之间的密切联系。
这样一来,甲骨文的构型就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及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后人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文字的构型降低了难度,并且是汉字成文了解读文化变迁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记载。
酒不仅仅是是一种助兴消愁的饮料,在中国古代文明的早期,酒就传承着许许多多的重要的社会功能,例如:祭祀、大大小小的庆典,各种仪式,调味品,甚至是治疗疾病。
随着“酒”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变得必不可少的时候,就产生了各种各样关于“酒”的文化现象。
这些文化信息从“酒”字在古文字中的字形结构上就可窥知一二。
在早期,“酒”和“酉”是同一个字。
在甲骨文中“酉”有许多种写法,比如P188等,虽然在字的构型上有所不同,但是大致上看来都像是一个盛酒的容器的形状,有的情况下,甲骨文中的“酉”字还会加上三个点,比如“P188”等,来表示酒的液滴,这样就组成了现在我们比较熟悉的“酒”字。
在甲骨文中,“酉”的字形结构上底部位置大多是尖形,据此有人认为,当时的盛酒容器多用牛角、犀牛角等兽角制作而成,兽角表皮坚硬且内部空心,适合被用来盛酒。
所以,后来的一些有关于“盛酒”用具的字多从“角”,比如觞、觥等字。
事实上查看资料时发现,在甲骨文中,“酉”字的写法也有一些是圆形的字底,如“P189”等,专家学者认为,这应该是一些用陶土活着青铜等金属所制成的,从这些圆底的自行上看,可以估计出甲骨文所盛行殷商时期工艺制作的材料和发展。
“酉”字在甲骨文中不仅仅表示酒,还曾表示过十二干支之一,这个字名没有明确的意义。
但是据考证,在出土的战国包山楚简中,凡是涉及到干支都写作“梄”,表示酒有关的都写作“酉”,但是并没有完全延续下来。
除了“酉”字表达了酒的文化信息外,表示盛酒器皿的甲骨文还有很多。
例如“爵”,爵是当时的一种被频繁使用的重要的饮酒器具。
“爵”字在甲骨文中写作“P189”和“P189”,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字非常形象的表现出了这种饮酒器具的主要形状特征,比如敞口,口部的一段有一个可以供酒液流出的尾,形状是口大腹小,腹部有把手,底部有三足支撑。
从字形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用于饮酒的器具,而我们也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复杂的饮酒器的背后,反映出的是殷
商时期青铜器具的制造技术之成熟,工艺之精湛。
在《说文解字》中说:“尊,酒器也”。
“尊”也是在当时常用的饮酒器的一种。
在甲骨文中,“尊也有不同的写法,通常写作“P190”,从酉从,像是双手捧着酒杯的样子;另一种是在这个字形的基础上,再加一个阜字旁,写成“P190”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阜”作为偏旁通常写成“190”和“”。
类似于台阶、高地等形状。
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在当时,作为酒器“尊”通常有进献的意思,表达诚恳的奉上美酒,可能是用于祭祀仪式或者庆典宴请等方面,在《周礼》中也记载了:“六尊、牺尊、象尊、箸尊、壶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
”由于“尊”有登进奉献的意思,后来才“尊卑”的引申意。
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但凡是从“酉”字多变做“酋”,如“尊”“奠”等。
古人在饮酒的时候,通常事先将酒倒入一个较大的器具中盛放,例如罍。
然后再从罍中舀出,斟如爵或者觥等较小的饮用器具中,其中用来舀出酒的叫做“斗”。
“斗”字在甲骨文中写作“P191”,形状像是一个有手柄的盛器。
“斗”的原义是指舀酒舀水的工具,从字形上看,字头是勺头,下部分是勺柄,中间的两点表达所盛的酒滴或是水滴。
在《诗经·小雅·大东》中说:“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
”北斗星因其排列象勺斗的形状而得名,使人有时因为北斗而联想到了取酒的勺斗。
其中的“可以挹酒浆”一句,正好表现出了“斗”的最初功能。
直到后来,又在“斗”上加了部首“木”,字形变成“”,说明一开始这种“斗”都是木制的。
就在当时的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比如说“配”字,在甲骨文中为“P192”,像是一个人跪坐在酒器旁边的样子。
部首“”在甲骨文里写作“”像是跪着的人,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典型坐姿,《说文解字》:“配,酒色也。
”这种解释与字形不太相符合,但是总的来说,“配”多当配偶、匹配讲,在古代,婚礼过程的每一个仪式阶段都用得到酒,可以看得出在古代“酒”的文化的重要性和普遍性。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逐渐加深,汉字的文化业越来越受重视,汉字不仅仅是表达意义,传承文化的工具,作为具有研究价值的古文字,甲骨文在其本身所记载的文化内容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的同事,它每一个文字符号背后都隐藏着的殷商时期的社会文化、历史变迁、工艺发展等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甲骨文中文字符号的结构形态,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参考文献:
张桂光《汉字学简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版汉字编委会《汉字五千年》【M】新星出版社 2009版
史昌友《灿烂的殷商文化》【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版汉字学 2013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