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一)育苗主要技术内容:

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产卵与受精、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直到商品幼参)。

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采捕自然海域中刺参,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50克,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操作时,操作人员在采捕海参时注意不可有油污接触海参。海参在最短时间内运回繁殖场所。密度2头/升水放置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温度。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2、产卵与受精

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亲参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等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是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根据刺参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为避免精卵堆积,每30分钟搅动一次。

3、幼体培育

当胚胎发育到小饵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培育池密度控制在

0.5个/毫升左右。注意换水与管理。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

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单泡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饵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饵幼体

1.5万/毫升,大饵幼体2万细胞/毫升,如果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N—8PPM(干重)。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有饵料即可。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一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20摄氏度—25摄氏度,一般每隔3天—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4、稚参的采集和培育

当幼体20%—30%发育至撙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采集器。采集器使用波纹板。附着基投放前要用

0.5%。氢氧化钠浸泡1天—2天,然后用水洗去药物,洗刷干净后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底栖硅藻附着的多少直接影响附苗量,因为稚参在这一时期摄食力较弱,如果附着基上没有足够的饵料,稚参变态率和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经过10天—20天的培养,附着基上面附着一层底栖硅藻,此时即可投放使用,投放密度为80片/平方米—100/平方米,成60度角或45度斜放,以使投喂时承接饵料。

稚参采集密度不要过大,一般为

0.5头/厘米。体长2毫米以前的稚参,以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也可以投喂一些单胞藻类,并逐步增加光照强度,使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得以繁殖。随着稚参的生长,要及时补充新的底栖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当稚参体长达2毫米以上时,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

20PPM—30PPM。

稚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4次—6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小于

3.6PPM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小于

1.0PPM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鱼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

(二)陆上工厂化养成

1、控温方法

目前最经济的控温方法有:

一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夏季,可利用海带育苗低温海水的设施,进行降温;冬季,可利用鲍鱼排放的温水,进行升温。二是利用坑道,冬暖夏凉的地温特点,调节水温。在夏季最高水温保持在21摄氏度左右;在冬季,最低水温保持在7摄氏度~8摄氏度左右。三是利用海水深水井,该井水温一般冬季为12摄氏度~13摄氏度,夏季为15~16摄氏度,是养殖刺参生长的适宜水温。但要注意盐度,一般盐度不要低于25。随着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技术的日成熟与提高,采用全控温养参,也将成为现实。

2、养参设施

(1)多层流水池:

为充分利用空间和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养参成本,一般可在室内建造多层(一般3层)的立体养参池。养殖池,可用砖、水泥结构或者用框架塑料水槽。养殖池的规格为200厘米*80厘米*40厘米,两层养参池之间的间距为

60~70厘米。在养殖池中,可设养参池大小相应的网箱(8~20)目。

采用网箱,便于“清池”与倒池。在养参的初、中期,网箱底上可铺上相应带孔的黑塑料波纹板,以供参苗附着并承接饵料,在后期,可拆除网箱。

(2)专设养参池为适于养参,应建造专用养参池。养参池为砖、水泥结构。

养参池,应建成长椭圆形的水泥池。池子大小为30~50立方米,深为

1.0~

1.2米,池底应成锅底形,设中央排水口。排水口,设可置换排污网(排污网网眼大小根据参苗大小而定)。排污,可进行人为控制,随时均可排污。进水口,应设上、下两组,进水管口与池壁成一定角度。进水时,使水流在池内按一定方向旋转,以利于将粪便等污物集中池底中央的排污口。池中设充气装置,每平方米安充气头1个。为提高养参效益,池中可设置多层附着器,可立体利用水体。进水管应设冷、热水管,用以调节水温。

(3)苗种放养苗种的规格大小,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定,一般陆上工厂化养参的苗种应在5厘米以上,如果用于季节性养参,则其放养规格可提高至50克/头;放养密度,可按参苗规格的大小而定。如果放养体长5厘米的参苗,则放养密度为1~2千克/立方米,即500~1000头/立方米;如果放养规格为50克/头的大规格个体,则放养密度为3~5千克/立方米,当个体增大后,放养密度可增至5~8千克/立方米。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流水量和充气量,均相应增大。

同时,要注意调节水温。

4.饲养管理:

(1)水温调节及换水最经济的用水,是利用海水深井。这样,可免去水的升、降温所需要的能耗,大大降低养参成本。海水深井,冬季水温为11摄氏度~12摄氏度,夏季水温为14~16摄氏度,适宜于养参,也是海参快速生长的适宜水温。如果采用人工调节水温,应尽量调至适宜于海参快速生长最适宜的水温,当然也要考虑节省能耗。采用多层水池(槽)养参,进水应从上层水池(槽)进入,然后,从上至下顺次流出;如果采用流水方式养参,为节省能耗,应配备回水贮水净化池,尽量在冬季将回水净化后在利用。在冬季也可采用换水的方法,日换水2~3次,并结合及时排污。采用多层水池(槽),日流水量应为3~8个量程;大池养参的日流水量,可根拒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日流水量为2~4个量程。

(2)投饵投喂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1~2次,投饵量为养殖参体重的3%~10%。可根据养殖刺参的大小,水温、摄食状况,并依据残饵及粪便的观察进行调整。应尽量减少残饵及饵了的流失。这样,不仅可降低养参的生产成本,也可以减轻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投饵,应均匀地泼撒到附着基上和池底。对多层水池养殖,更应做到均匀泼洒。

人工配合饲料,应制成小薄片状,以便于沉降并保持良好的水质。

(3)投饵应不间断的充气,以保证提供充足的氧气并降低氨氮。

(4)清污与倒池采用多层水池(槽)养参,在管理上比较麻烦。每天必须清污,即采用虹吸法清除污物和粪便,以改善水质。每周应倒网箱1次,并彻底清刷水池(槽)。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则应及时倒池。采用特殊设计的养参池,因随时可以排污,即每日可及时清池,根据具体情况,每隔7~10天,应彻底清刷池底1次。

(5)病害防治目前,再刺参养殖的过程中,病害还较少,特别是在大流水量的养参中,病害更为少见。主要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溃烂的个体,如果发现,应及时拣出并处理。为降低养参成本,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提倡生态养参。

即草用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处理养殖用水,抑制有害细菌的产生与蔓延。一旦发生病害,应采用药浴的办法,利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药浴,并将病体隔离饲养,治疗。

(6)日常管理注意巡池,加强日常观测。特别是对养殖刺参的摄食及排粪情况,刺参的体态及活动状况,皮肤的色泽等,应特别留心观察,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及采取相应的对策。每隔7~10天,应随时抽测体重1次,以了解生长和增重速度。注意池底污物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处理。

(三)创新点及育苗关键技术

1、幼体培育

幼体培育的关键在于遵形幼虫死亡率的高低,往往在几小时之间幼体全部胃萎缩和烂胃,其主要原因有:

一是幼体早期饵料生物的质量,因为刺参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较强,对饵料生物的质量要求严格;二是自然淘汰率高,由于刺参自身的遗传因素,加上人工繁殖多采用阴干和升温等促产技术,造成多数卵子不能充分成熟;三是底栖附着条件是否适宜;四是育苗水温偏高;五是存在敌害生物。因此,提高撙形幼虫成活率技术措施包括:

一是投喂适口、高质量饵料生物;实践证明,角毛藻和盐藻混合投喂效果最佳,且应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另外,在撙形幼虫后期的附着阶段,应适当减少饵料生物的投喂量,这是因为在此时期幼体的摄食不强烈,应防止过多的饵料生物沉积池底,埋没刚刚附着的幼体或使底层水质恶化而影响幼体附着;二是选择无色透明、波纹高、面积大的聚乙烯波纹板做附着基,悬挂在水中,波纹板采用细线串成一串,平行悬浮在水中;三是改善底栖环境条件,在投放附着基之前,彻底吸底1次;四是适时产卵,以避开高温。五是防治敌害生物和细菌的繁殖,在育苗过程中定期使用药物而又不能盲目使用,且在高温期要多观察,发现有桡足类应立即用敌百虫杀灭。

2、稚参管理

目前,普遍存在稚参死亡率偏高的问题,尤其是体长3毫米以下的稚参,经常出现委缩、脱落、溃烂,甚至短时间内几乎全部死亡的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滑板”,它除了与亲参质量与幼体培育有关以外,还与附着密度、饵料、水温、水质等有关。稚参附着密度过大,活动空间减少,摄食量不够,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因此,应控制附苗密度在

0.2个/平方厘米—

0.5个/平方厘米为宜。育苗时,如附着基上不附着底栖硅藻,而是直接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新鲜海泥,则稚参饵疗转变过大,摄食量减少,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因此,提前附着底栖硅藻。另外,投喂光合细菌也是一种有效防治“滑板”的措施,光合细菌可以有效改善育苗池的微生态环境,净化水质,增强稚参抗病能力。

(三)病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桡足类伤害和溃烂病。桡足类除了可以与稚参争夺饵料和生活空间外,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若其大量繁殖,会使稚参数量锐减。溃烂病主要是幼体受伤导致细菌感染所致。

病害要以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培育期间要始终保持水质的清新,发现桡足类要及时杀灭,具体的方法是施入1PPM—2PPM的晶体敌百虫,经过3小时—5小时再大量换水。在培育池中,每隔3天—5天施入一次土霉素2PPM—3PPM能有效防止细菌的蔓延,减少溃烂病的发生。

海参育苗养殖

海参育苗、保苗、车间内养成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 示范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海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品,被列为“八珍”之一,是一种极具滋补价值的高档营养食品,这决定了其售价一直不菲。但是,近几年来,海参养殖企业越来越多,海参的产量越来越大,可价格仍然不见下降的迹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海参供应量增加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海参需求量也在大幅增长,且涨幅可能超过供应量的涨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大大刺激了海参养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海参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许多育苗厂家从事刺参的人工育苗,可是因为许多条件的制约,导致产量低、养殖周期过长、参皮过薄且成品率低,从而制约了刺参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产业化。同时,刺参在自然海区生长,具有夏眠的习性。即体重超过20克的个体均会出现夏眠,不论是在辽宁、河北还是山东省,既在黄、渤海生存的刺参,均具有此习性。由于休眠期间,刺参不食、不动,且出现因缺水而造成体重减轻的现象,这给养殖带来很大不利。为缩短养参的生产周期,创造一个使刺参能常年生长的良好条件,是海参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验结果证实,“水温”是刺参休眠与否的决定因素,通过陆上车间内人工控温,可以解除因夏眠、冬眠而造成的失重,可以缩短人工养殖生产周期。 绥中电厂三益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的海滨,常年拥有得天独厚的电厂循环热海水资源;电厂高压蒸汽资源;今年三益公司又投资106万元上马两台螺杆制冷机组,对海水进行降温。在根本上解决了陆上车间内控温环节中的“瓶径”问题。从而形成陆上车间内常年不间断的育苗、养成与海上增养殖相结合的全方位、无间歇海参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达到全年时间中任何时段都有各规格的海参幼苗、稚参、商品参。这样从营销方式中寻求突破水产养殖经营者要改变过去“长年养鱼,年终卖鱼”的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如“随养随卖”;什么时候价格合适什么时候卖;节假日或重大活动的时候可随时上市;还可以抓住地域性价差信息的机会,实现异地销售;也可以以参苗换取养殖户的成品参、半成品参等等。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集成养殖模式,达到海参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海参的家庭做法常识普及

海参的家庭做法常识普及 海参的功效与作用现在已经得到大多数推崇保健养生食疗的朋友的认可,中华悠久的中医养生文化得到传承。人们在海参的家常做法中最关注的问题莫过于干海参怎样泡发口感好?海参怎么吃最科学?怎样挑选上尚品海参?如何让海参的功效与作用得到最大的体现。下面就为您一一详解。 中国传统养生学认为,冬天气候寒冷,适宜滋补,多选牛肉、羊肉、狗肉、鸡肉等温热性食品,而滋补之最佳者莫过于海参。 自古以来,素有“陆有人参,海有海参”之称,两参几乎齐名。明朝的《五杂俎》中这样评价海参:“其性温补,足敌人参,故曰海参”。《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海参生百脉血”,《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海参“滋阴、补血、健阳”,因此,上尚品海参不仅可以补血、养血,而且还可以止血,这正体现了《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道理:“急则治其标准”----流血的时候服用可以止血;“缓则治其本”---失血时可以用它补血、养血,而且还可以止血,这就是海参的神奇功效。 海参不像其他食材清洗后就可以烹饪,它必须要经过正确的方法处理后,才能用于菜肴的烹制。否则烹制出的海参必然有涩味,而且味道也不鲜美。下面介绍如何泡发海参? 1、将干海参放入无油洁净容器内,倒入纯净水,使其完全浸泡于水中,建议将海参置于冰箱保鲜箱内(零度左右)浸泡24小时,每12小时换水一次,直至海参柔软。 2、用剪刀顺海参体下开口处剪开,除去沙嘴(海参头部内侧白色石

灰质物质),清洗干净。 3、将海参放入干净无油的锅内,倒入清水,旺火煮至沸腾,然后换文火煮30-50分钟,因海参规格不同,适当调整煮制时间。海参煮好的标准是用筷子的细端能轻松扎透海参的体壁。 4、待海参自然凉透后捞出,并清洗干净。 5、将煮好的海参,放入纯净水(最好用蒸馏水)中浸泡,建议将其置于冰箱保鲜箱内(零度左右),浸泡时间24-36小时(视个人喜好的口感决定),每12小时换水一次,海参即发好。 6、将发好的海参捞出,放入冰箱冷冻层单只摆放,冻好后取出,用保鲜袋装好冷冻储存即可。 7、按照上述步骤加工后的海参自然解冻后即可用来制作各种美味的海参菜肴。 注意事项: 1、泡发海参时,切莫沾染油脂、碱、盐,否则会妨碍海参吸水膨胀,降低出品率;甚至会使海参溶化,腐烂变质。 2、发制海参时,盛装海参的容器不能太小,否则会影响泡发质量。 3、煮海参时,须将同等规格的海参放在一起蒸煮,以免因海参规格不同影响发泡质量。 注: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半干海参(拉缸盐海参)的发制。 发好的海参如何保存: 1、建议吃海参还是自己发制比较放心,有许多做水发的经销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会在发海参的时候添加一些添加剂之类的,如果渠

海参人工育苗技术之亲参的采捕与蓄养技术

(一)亲参采捕 1.亲参的来源 目前亲参的来源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自然海区生长的刺参;二是池塘养殖或潮间带围堰养殖的刺参;三是室内控温蓄养的刺参。进行常温育苗所用亲参主要是从自然海区采捕,而升温育苗则多用池塘或围堰养殖以及室内控温蓄养的刺参,目前亲参的获取以第一途径为多。 2.采捕时间 在常温育苗中,把握好采捕时间,是获得优质亲参的关键,采捕时间太早,则需要较长的室内蓄养时间,不仅生产费用增加,亲参的性腺往往会萎缩退化,产卵量少。采捕过晚,刺参在自然水域已排放,则得不到优质、足量的卵。因各海区水温和饵料生物状况的差异,亲参性腺发育程度也不尽相同,故其繁殖期也不一致。即便同一海区的不同年份,海水温度回升速度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其产卵盛期也略有差异。 (1)自然海区刺参 一般在亲参产卵盛期前的一周左右开始采捕亲参。大致采捕时间为:青岛、日照海区为5月下旬,山东北部沿海为6月上旬,大连地区、黄海北部沿海为6月下旬到7月初,而山东长岛县北诸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海况条件,亲参成熟时间则更晚,常延迟到7 月底至8月初。一般来说,当刺参生长海区底层水温上升到16~17℃即可采捕。 (2)池塘养殖刺参 因池塘水温回升快,所以池养刺参较自然海区一般提前20~30天成熟。池塘水受风浪影响少,采捕亲参较方便,可在产卵盛期前3~5天采捕,此时池水最高温度一般升至18~20℃。依池塘条件不同,山东烟台地区池塘刺参采捕时间大致在4月底到5月中旬,青岛地区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 3.亲参的选择方法 (1)亲参的规格 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作亲参。自然海区的亲参体重300克以上,体长20cm以上为好;虾池或围堰养殖的刺参体重应在250克以上。 (2)性腺发育状况 选择性腺发育好,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亲参。解剖观察性腺饱满膨胀,呈树枝状分叉,直径2~3mm,末端较粗。雌性生殖腺呈桔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殖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后可流出乳白色精浆。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形状整齐。 4.亲参准备数量 达到上述标准的亲参,根据亲参大小和培育水体的规模,可按1~2头/m3的数量准备。在实际育苗生产中,若采捕到个体大、成熟好的亲参,产卵顺利的话往往每立方水体准备1个以下就够了。 5.亲参的运输

海参育苗保苗大棚的建造方法

海参育苗保苗大棚的建造方法 施工作一简单介绍,仅供参考。 一、育苗大棚位置的选择 海参育苗大棚的位置应选择在靠近海边、地势稍高的地方,以方便抽取海水、排放废水。 1.取水口 海水取水口处要求海水水质清洁、无污染、无杂物;取水水泵、水龙头用滤网罩住,减少藻类的进入。 2.排污口 育、保苗水池定期排放废水的排污口应远离取水口,距离不少于50米。 二、大棚地基处理 大棚内水池是地上式结构,根据养殖的需要,水池必须满足不渗漏的要求,因此池底、池底与池壁连接处的防渗处理尤为重要。大棚施工结束后,夯实棚内地面并铺设10-20厘米碎石垫层,然后采用C20混凝土现场浇注地面。 三、设计施工(以4103平方米水体大棚为例) 1.育苗大棚尺寸 大棚外墙用空心砖(尺寸:40厘米×20厘米×19厘米)砌筑,棚内净长76.5米,净宽63.76米,棚平口高2米,最大拱顶高度5.45米。大棚长边侧墙留有铝合金窗,每侧8个,短边山墙无门窗。大棚棚顶采用钢筋弓型梁构造,跨度15.3米,上用整张黑色塑料布罩住,塑料布上铺草帘子,并牢牢固定,以防大风毁坏。 2.棚内水池尺寸 水池四周墙壁用砖(24厘米×12厘米×5厘米)砌筑,70号水泥沙浆勾缝,墙体厚度25厘米。水池内间隔出的小池墙体厚13厘米,水池沿大棚宽度一分为二,对称布置,中间为人行道兼排水通道。每个小水池净长6.65米,净宽4.095米,池深视育苗、保苗而定。若育苗兼保苗则池深1.4米~1.6米,一般取1.5米;若只保苗则池深0.8米即可,每个小水池都预留进水口和排水口,进水口在靠外墙一侧,排水口在靠人行道一侧,排水口距池底3厘米,各有阀门控制。小水池之间互不相通,各自独立,4103平方米水体可布设小水池102个。采用“五层作业面法”进行抹面处理,严防渗漏。两排小水池之间为人行道兼做排水通道,宽1.0米~1.2米。 3.锅炉房 冬、春季由于气温、水温低,不利于育苗、保苗,因此应修建供热锅炉房,向棚内供暖,以保证水温在15℃~16℃,利于海参苗的健康成长。采暖散热片可安装成壁挂式或直接放入水池中。供热形式水暖、气暖均可。对于大型育、保苗企业,以2000平方米水体为例,如果用锅炉供暖,只燃煤一项年需7万元,加上管路、散热片、锅炉,需要投资很大。为减少投资,可在适当位置钻一眼海

海参育苗过程常见问题解答

海参育苗过程常见问题解答 一、浮游体期的幼苗常见的烂边一般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答:1、升温育苗若水温不稳定,温差2℃以上极易发生幼体烂边,解决方法是每天换水量应控制在30%一50%,温差低于0.5℃。2、投喂方法不对,易造成残饵过多,引起氨氮、PH过高导致烂边,因此这阶段要严格控制投喂量,尽量少量多餐,一天2 3次为宜,同时配合微生态制剂[苗乐肠优],一天一次,可降低氨氨,提高营养。3、气泡病也会引起幼苗烂边,由于单胞藻经育苗车间升温后迅速繁殖,吸收水体中大量二氧化碳,引起PH突然升高,导致水中溶解氧过高而最终导致气泡病发生,所以在育苗过程中要按时使用微生态制剂[生态益水菌]和[苗乐肠优]及时防治。 二、苗附板后10—15天左右,滑板率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这个阶段滑板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多数原因是参苗从浮游体到附板这两个阶段转化较快造成的。前期以单胞藻类和菌类为主要饵料,附板后若过早投喂自配料和海泥易造成幼苗消化不良厌食等症状,一星期左右矛盾达到高峰。所以,这期间饲料的转换要有一个过渡阶段,一般附板后要先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开口料,不要急于投喂自配料和海泥,也可以配合300目以上的海藻粉投喂,逐步过渡到正常喂料。 2、缺氧,育苗过程中导致缺氧的原因是: ①气头数量不够,正常应每平方213个,气头目数以80目为宜。②充气量越小越好,因为气泡总是往气压低的地方跑,所以池底有效溶解氧相对较低,上层溶解氧较高。这就是造成苗全在网片上面而不往下走的原因。 三、育苗的后期及保苗阶段常见的拖便有哪些原因引起的?如何防治? 答1、料的质量不好,有霉变、酸败或发臭。2、投喂量偏多引起消化不良。3、饲料中的蛋白、脂肪与纤维的比例过高。所以生产过程中要严把饲料质量关。对已出现的拖便现象,根据情况轻重有以下几种防治方法:①早期间用[苗乐肠优]泼洒,一天一次。②水脏有少量泡沫或油膜时,在上述基础上加[强力EM]苗越小用量越少,苗越大用量越多,一天一次,换水后立即使用,连用3 5天。 四、育苗后期及保苗阶段如何正确确定投喂量,一般怎么做? 答:刺参投喂量的确定,一般根据刺参的体重2.5%一3%为参考量分两次早晚投喂,然而海参在同一阶段不同水温的条件下,参苗的活力都不同,所以它的摄食量也都会有差别。介于此原因在投喂的时候,可参照下面几个标准: 1、以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配以各种海藻类原粉,一般以投喂饲料以后3小时左右水变清为宜。 2、在每次投喂之前,至少要看到三分之二的刺参有“出爬”现象为宜,因为刺参有吃饱后“回窝”的习惯。 3、对于刚刚附板一个月左右的稚参,一般参照波纹网片槽沟内残饵的多少以及气石打出气泡在水面的多少而决定投料的多少(投喂螺旋藻除外)。

刺参育苗保苗方案

稚幼参育苗保苗方案 一、购苗规格及标准 1、规格:为了提高保苗成活率,购苗规格不宜太小,应该控制在3万头左右。 2、标准:优质苗种应该体型细长,口触手及管足明显,疣刺尖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强光照射一般会个别或部分脱落;无拖便。 3、运输:采用水运方式。每袋放苗种3—5斤,加水3—5升,充氧,放进保温箱,加冰。短时间运输(不超过30分钟)也可以采取干运方式。 二、布苗 三、环境条件要求 1、水质:使用沙滤水,车间内保苗池进水阀门口绑200目滤袋。 2、水温:前期水温控制在22—24°C,自然水温21°C后换用自然水。换水 及倒池温差控制在±1.5°C。 3、换水及倒池:正常情况每天换水一次,换水量50%。特殊情况如发生赤潮、 持续大降雨等要减少换水,甚至不换水,臭底、参苗状态不好等情况应加大换水。正常情况4—5天倒池一次。 4、充氧:气量:4—6升/分钟2气石,1—1.5㎡/气石,不间歇充氧 四、饵料配方及粒度要求 1、饵料配方:根据苗种规格随时调整饵料配方,主要考虑其蛋白含量及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配比。3万头稚参饵料参考配方如下: 马尾藻:40% 海带粉:20% 海青: 20% 贝边: 15% 虾糠: 5% 蛋白含量分析:蛋白总量14.45%,其中植物蛋白7.2%,动物蛋白7.25%。 原料粉碎粒度要求200目以上。 2、小料:(占干料比重) 干酵母3%;

免疫多糖1%; 诱食干酵母1%; 食母生1%; 免疫促生长素1%; 电解多维(或营养快线)2%; 生命激活酶:3% 其中干酵母和免疫多糖用于饵料发酵 3、饵料发酵方法:干料和干酵母、免疫多糖以及2倍的水混合搅拌均匀,待表层鼓起又重新回落后,表明已经充分发酵,约需发酵4—6小时。 五、饵料投喂控制及状态观察 根据苗种规格、生长状况及摄食情况确定其投喂量、蛋白含量、及泥料比。 步增加投饵量。 2、每天投饵两次,早晨投喂40%,晚上投喂60%。在不倒池、剥片的情况下每天 的喂料时间尽量相同。两次投喂间隔8—10小时。 3、摄食状态观察及饵料调整: ①在下次投饵前观察,如果摄食较好,应该水质清新,灯光照射池底清晰可见, 筐片饵料已基本摄食完全,个别筐片底部略有残饵。 ②如果投饵前水混或片上残饵超过1/4则要减少投饵量。 ③如果未到下次投饵时间饵料已经被摄食干净或投饵前筐片已非常干净,则要 增加投饵量。 ④要严格控制投饵量,宁缺毋滥。残饵量不可长期超过一个波纹板格。 六、换片及分级 1、换片目的 ①给参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②、重新分级布苗,便于投喂、管理。使各规格苗种都能得到最佳投喂和最佳生长率。 ③销售 2、换片原则 ①布苗时间50-60天。 ②框片滋生菌毛过多,框片粘附剩料过多,导致无法正常投喂。 ③大小级差过大,而且有2~3个规格的苗种都占很大比例。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 英文名称: sea cucumbers, 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 1、广义:包括海参纲所有得种类。 2、狭义:水产上得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得干海参。 名称: 1、菜单术语:“海龙”、“乌龙”。 2、名称历史: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得名字。 3、别称:“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等别称,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得总称。 生物分类: 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星、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 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得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就是现存最早得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得变迁。形态特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长10~20厘米,特大得可达30厘米,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 海参触手: 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与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得数目常为10个、15个、20个、25个或30个,一般均为5得倍数,但也有12个得。 繁殖: 育儿囊内发育-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分布情况: 1、气候带:热带区(含海参产量得86%)与温带区(海参资源呈单种性,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2、海洋分布:太平洋热带区与印度洋 3、热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黑沙参(Holothuria) 白沙参(H、fuscogilva) 糙海参(H、scabra) 多色糙海参(H、scabra versicolor) 棘辐肛参(Actinoproga) 乌皱辐肛参(A、miliaris)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绿棘参(Stichopus choloronotus) 花棘参(S、variegatus) 4、温带区主要海参种类: 东岸以美国棘参(Psrastichopus californics)为主

海参常见疾病防治

海参常见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10-4-7 阅读次数:459 字体大小: 【小】【中】【大】 1、烂胃病 病因:投喂的饵料不佳,消化不良诱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 症状:春季和夏季高温季节以及幼体培育密度大时容易发病。发病时幼体胃壁增厚、粗糙、萎缩变形,严重时整个胃发生糜烂,导致幼体死亡。 防治:用金水宝全池泼洒,平时预防用胃肠乐、肠炎宁内服。 2、烂边病 病因:弧菌感染。 症状:每年6—7月份容易发生此症。发病时可见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变黑,边缘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化板”消失。 防治:用金水宝、消毒菌霉净泼洒,用药后再用益泼灵+解毒护水宝泼洒。 平时常添加免疫C-E维生素、黄芪金维他、和核能生长素。 3、化板病(滑板病、脱板病、解体病) 病因:多种细菌可引发此病。 症状:此病是刺参育苗后期最严重的流行病,传染快、发病快,严重时几天内即可全军覆没。发病时可见幼体附着力差,活力下降,逐渐沉落水底,表皮出现“锈斑”或透明的薄膜状等污物,皮肤逐渐溃烂解体、骨片脱落。 防治:用金水宝、消毒菌霉净泼洒,用药后再用益泼灵+解毒护水宝泼洒。 平时常添加免疫C-E维生素、黄芪金维他、和核能生长素。要注意调节水质,定期使用利生素、藻草生长素。 4、腐皮综合症

病因: 感染初期以弧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的两种G—菌为主,后期因表皮受细菌侵蚀腐蚀作用形成体表创伤面,易于使霉菌和寄生虫聚集造成继发性感染,加剧死亡速度。 症状: 本病是当前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1-4月份是发病高发期。发病可见感染初期常有摇头现象,然后口部局部感染、触手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出现排脏现象;感染中期先由口腹部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口部肿大不能闭合,感染晚期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防治:先用底救星改良底质,再用金水宝泼洒消毒。注意定期使用利生素、藻草生长素维持水质良好状态。 5、霉菌病 病因: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致使霉菌大量繁殖导致感染疾病。 症状:此病一般以4—8月为高发期,一般不会引起死亡,但会造成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下降。 防治:用净水博士+底救星泼洒后,再用消毒菌霉净泼洒。注意经常使用生物底净改良底质。 6、越冬死亡症 病原:由于越冬前能量存储不足,多种细菌综合感染。 症状: 2-3月开春化冻后为高发期,本病发病时间迅速、蔓延较快,死亡的海参漂浮池边或直接沉底腐烂。 【防治方法】 参圈养殖一般在越冬前1-2个月(10月-12月)开始补充给海参足够的能量饲料,建议在饲料中添加“越冬宝”、“惠盈活力生”、“强参乳”,提高其自身的能量存储,同时注意保持池底清洁、防止环境恶化上冻前必须使用“水易修”、“活嫩爽”和“底质改良剂”调水和改底;同时使用“海参宝-II”全池泼洒降低水中有害菌含量; 开春后,化冻时及时全池在泼洒“化皮康-II”、“海参金碘”或“海参宝-II”配合“抗病毒口服液”效果更佳。 平时常添加“抗应激灵”、“电解维他”和“清毒舒”。

海参常用知识

海参常用知识 一、海参简介 海参,又名海鼠、沙参、海黄瓜等。在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全世界约有1100多种,我国约有120多种,绝大多数海参不能食用。据统计,全世界有40种可食用海参。我国可食用海参20种。其中以黄海、渤海的刺参最名贵。 海参在6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已经存在。直至三国时期,才有正式的文献记载。吴国莹的《临海水异物志》记载: “土肉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明朝万历年间谢肇制著的《五杂俎》中就有关于海参的记载: 海参在辽东海滨有之,其性温补,故曰海参。到了清代,海参已作为名门贵族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了。 刺参体成筒状,呈黄瓜形,长20-40厘米,宽3-6厘米,横断面略呈四角形,体腹面平坦如脚掌。腹面朝地,管足沿腹面三带区排列成不规则的三纵带。背面略隆起,具大型圆锥状肉刺,排列成4-6个不规则纵行,口在前端偏于腹面。 刺参科主要经济种类有绿刺参、花刺参、梅花参和刺参。而目前价值最高的是属黄海、渤海的刺参被称之为“参中之冠”。 海参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深30米的浅海海域。生活在波流静稳、无淡水流入、海藻茂盛的岩礁底或大叶藻丛生的较硬的泥沙底。它的食物为小的动植物,如有孔虫,腹足类及挠足类、硅藻类等。对生活海域环境要求很高,若有污染或重金属超标(铅、汞、砷),则难以生存。海参生长速度较慢,长大成年约需三年左右时间。 二、海参的成分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体内含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极高,18种氨基酸牛磺酸、硫酸软骨素、刺参粘多糖多种成分,钙、磷、铁、碘、锌、硒、钒、锰等元素及维生素 B1、xx B2、尼克酸等多种维生素。所含的18种氨基酸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命活动主要物质基础。其中精氨酸最为丰富,号称“精氨酸大富翁”,精氨酸是构成男性精细胞的主要成分,又是合成人体胶原蛋白的主要原料,可促进机体细胞的再生和机体受损后的修复,还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延年益寿,消除疲劳。海参中的牛磺酸、尼克酸等,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快速消除疲劳、预防皮肤老化的功效,另外海参中含有的牛磺酸、赖氨酸、蛋氨酸等在植物性食品中几乎没有,刺参中含有的硫酸软骨素和刺参粘多糖,通过药理实验证明,对人体的生长发育、抗炎成骨和预防组织老化,促进伤口愈合抑制数种癌细胞都有特殊功效。海参体中还有珍贵的海参素它的分子结构似皂甙,是羟甾烷衍生物的配糖体,它的药用保健价值极高,科学研究证明,它对中风痉孪性麻痹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三、海参的功效 1、修复和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不易感冒、不易得病; 2、对糖尿病全面提供营养、并激活胰岛素的分泌,有效避免并发症发生; 3、补肾益精、滋阴补阳、有效改善男女神情,陪元固体; 4、适合体弱病虚的老年人营养滋补,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延缓衰老、恢复体力; 5、适合手术前后、产后、病后等体质虚弱的人快速补充营养; 6、生血、补血、有效改善贫血症状; 7、疏通血管,有效防止高血脂、预防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1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第3部分:养成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养成环境与条件、参苗培育、养成管理、采捕与质量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参增殖、潮间带围塘、池塘养殖的无公害养殖全过程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在本部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与条件 2

3.1 底质 硬沙质、沙质、软泥沙或泥沙质皆可,过于稀的泥底应铺设厚塑料膜、包装布或密聚乙烯网布隔开稀泥,池底平坦或有环沟。环境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3.2 水深 小潮汛水深应保持在1.5m以上。 3.3 水质 自然海区水质符合GB 11607和NY 5052的规定,附近没有大量淡水、油污和工业三废水流入。 3.4 人工礁 人工礁为海参提供栖息场所,供其爬行、摄食、隐蔽、夏眠和冬眠。一般有如下几种: a)石块礁 石块不宜过大,每块30kg~100kg即可。堆积时尽可能多留空间,可堆成条形,宽2m~4m,高0.5m~1.om,长度不限,一般30m~60m即可,条间距2m~3m。也可搞成堆形,每堆石头3m2~5m2,堆距2m~3m。 b)水泥管礁 水泥管Φ外26cm,长93cm,面积为0.76m2,壁厚20cm,每根管内外的总面积为1.34m2,每667m2放400根~600根,按每池的进排水流向平放,或每2根管”井”字型摆放,或每3根管垒在一起呈三棱形摆放。 3

海参育苗

海参孵化流程 1 亲参选择 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作亲参。自然海区亲参体重300g以上,体长20cm以上为好;池塘刺参体重应在250g以上。选择性腺发育好,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亲参。解剖观察性腺饱满膨胀,呈树枝状分叉,直径2~3mm,末端较粗。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殖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后可流出乳白色精浆。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性状整齐。根据亲参大小和培育水体的规模,可按1~2头/m3的数量准备。 1.1亲参的运输 采捕的亲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回育苗场。分干运和水运两种运输方法。应根据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温度以及运输路况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若距离较短,运输时间在3小时以内,可用干运法,即将亲参装入泡沫箱内,单层摆放,将箱盖封紧后运输。长距离运输多用水运法,比如50×50×80cm的帆布桶内装水1/3~1/2,每个桶内可装亲参60~80头。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摩擦。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刺参采捕海区的水温,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1.2 海参暂养 亲参蓄养的目的是提供良好适宜的培养条件,使亲参性腺发育成熟,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和精子。如果亲参性腺发育已经成熟,采捕时机控制的好,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亲参当晚即可产卵。然而,一般情况下亲参需要蓄养一段时间后才能产卵。如果为了升温育苗,提前采捕亲参,亲参蓄养更是育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1 水温调节 亲参采捕季节往往由于气温较自然海区的水温回升块,致使蓄养水温高于亲参采捕海区的水温。蓄养水温过高,海参将难于适应,反而延误产卵时间,影响卵子质量。因此,应采取调控措施,使亲参蓄养初始水温与亲参采捕海区的温差

网箱海参苗技术要点

海参海上网箱生态育苗技术操作要点 一、网目规格及用途: 200目筛绢网,用于幼体培育; 60目筛绢网,用于幼体附着后,当体色由白变黑时的稚、幼参培育; 40目筛绢网,用于产卵和当参苗体长为0.3cm时的参苗培育; 直径为0.3cm聚乙烯网,用于种参和体长为2cm以上的参苗暂养。 二、种参: 1、进种参时间:湾中海水温度达到18℃以上时为进种参较佳时机,一般为5月下旬至6月底。 2、种参来源:种参有两种选择,一种为养殖参,在5月下旬。另一种为自然参,以海参性腺发育到后期,种参进池后当天或过一两天后即能产卵为最佳时机; 3、种参数量:规格为3头~6头∕kg的种参,每立方水体需要种参大约0.5头。 4、种参运输:在汽车上装上盛有80%海水、容积为100升的塑料桶,每桶装种参30头~40头,盖上盖,用厚布遮住运输,这种运输方式适合路途耗时为2小时~3小时的短距离运输。种参进来后,如果性腺发育到即将产卵的程度,应直接放入40目筛绢网兜并将其吊在网箱中以备产卵;如果种参性腺发育不是太好,可放入直径为0.3cm聚乙烯网箱中暂养,暂养密度通常为30头∕m3,并投喂饵料促熟。 5、产卵、孵化、附着 将种参放进网箱后,每天需注意观察其性腺发育。养殖参大都在圈中暂养,水位较浅,水温上升较快,性腺发育较快,其产卵要早一些,进箱当晚或过2天~3天即可能产卵;由于自然海区水温回升较慢,海捕参进箱后需投喂饵料暂养、培育,使性腺

快速发育。在水温为18℃时,受精卵大约经过2天即可发育为小耳幼体。如果种参性腺发育成熟但产卵不集中,可采用阴干的方法刺激,使之集中产卵。 当卵全部发育为小耳幼体后开始定量,通常情况下,幼体密度应保持在20万~30万头/m3。由于在自然海水中有许多藻类供幼体摄取,因此前期基本不用投饵。在幼体发育到出现少量球状体时开始投放附着基,附着基的数量为4000个∕池(40个∕吊×100吊),由于在自然海湾进行生态育苗,作业受天气影响很大,因此下附着基的时机不可能像育苗室那样准确把握,否则天气一旦发生变化,无法向网箱中投放附着基。等天气恢复正常时,投放附着基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了,因此只能赶早不赶晚。 三、网箱更换: 产卵网箱为200目筛绢网;当幼体发育到幼参,其体色开始变黑时将网箱更换成60目筛绢网;当参苗长到0.3cm时,将网目更换成40目筛绢网;当幼体平均体长为2cm时,将网目更换成0.3cm聚乙烯网。 四、参苗剥离: 到10月份以后,开始陆续涮苗,将大苗(体长2cm以上)装到0.3cm的聚乙烯网箱中,暂养密度为1头/cm2,小苗继续在40目网中暂养。 五、卖苗: 当参苗长到800头~1200头∕kg,开始卖苗。 六、越冬: 由于海参生态育苗不能像育苗室那样人为控制温度、饵料等因素,因此其产卵时间比育苗室晚,变态发育比育苗室慢。再则,到秋季卖苗季节,只有一部分苗长到商品规格,大部分苗需要越冬暂养。海参生态育苗越冬很简单,当秋季苗卖完后,倒出空箱,将密度较大网箱中的附着基拎到空网箱中以降低暂养密度,海上留二三名工人看守,经常察看网箱是否有破损,防止偷盗。到翌年3月份,随着海水温度的逐渐回升,参苗开始生长,到四五月份,绝大多数参苗能长到商品规格,这时可集中出售。这样基本

海参养殖交流模板

毕业实习报告 海参的人工培育 一、实习目的: 大学生实习是为了在毕业进入社会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并且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过渡。我认为大学生的实习是迈向成熟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学生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而且很多时候通过实践,尤其在不同的职业中的实践才会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行业,也是完成从空想到现实转变的第一步。 我的目标为以下三点 1.获得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 2.学会将理论运用在生产实践,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调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恪敬职守,用于创新。 二、实习时间: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 三、实习地点: 大连红龙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 厂址:大连市旅顺口区

海参的培育 实习公司简介: 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占地56亩,注册资金1500万,分四个车间,一车间是贝类养殖池,二、三、四车间为海参育苗池,主要从事于海参育苗工作。现有固定员工有46人。 养殖单位的主要设施 主要包括抽水站,育苗车间,养成池,亲鱼池,工作室,实验室,办公区,养殖区等。孵化池,增氧机,发电机,进排水设施都要有 实习物种与项目 海参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名贵的水产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达到每公斤160元,我国沿海海参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造成参苗供应紧张,参苗生产成为制约养参业发展的瓶颈。由沧州市南大港海运冷冻加工有限公司承担的海参工厂化育苗新技术项目通过孵化室科学选址,科学建设,配套设施科学安装,亲参的安全采集与蓄养,产卵、孵化及幼体培育技术,中间暂养及活饵培育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培育出足量健康、健壮、优质各种规格参种,满足养殖户生产需要。为河北省养参业提供优质参种,为河北省养参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找到一条致富路。 海参为棘皮动物们海参楯首目动物。全世界共有1100种,在我国海域有100多种,可食用有增养意义的得有20余种,其中以黄、渤海的刺参和南海、西沙群岛产的梅花参最为珍贵,其经济效益可称为“参”中之冠。刺参属温带种,我国辽宁、山东、河北等省浅海沿岸均有分布其南限达江苏连云港外的平山岛周围海域。刺参体长一般20—30cm,宽3-6cm,体成筒状,形似黄瓜,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深20-30cm的浅海海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靠自然采捕参苗养殖,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了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我国进行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1957年张风瀛等在我国首次培育出参苗,到70年代初,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8

海参养殖技术经验

海参养殖技术经验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条件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2、苗种选择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3、养殖管理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海参池塘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建造养参池 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城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海参、刺参基础知识 海参 英文名称: sea cucumbers, holothurians 海参定义: 1、广义:包括海参纲所有的种类。 2、狭义:水产上的海参系指那些可供食用的干海参。 名称: 1、菜单术语:“海龙”、“乌龙”。 2、名称历史:中国古人率先给它起的名字。 3、别称:“土肉”“海鼠”“沙噀”“海男子”“海瓜皮”“海黄瓜”等别称,为海产棘皮动物门海参纲动物的总称。 生物分类: 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海星、海胆等同为棘皮动物门。 生存历史: 海参繁衍在地球上比原始鱼类更早,大概在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经历几次地球大毁灭都得以生存下来,数度见证地球的变迁。形态特征:体呈扁平圆筒形,两端稍细,体分被、腹两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长10~20厘米,特大的可达30厘米,触手轮形,17~30个,一般为 20个,触手坛囊发达,口在前端,多偏于腹面,肛门在后端,多偏于背面,背面一般有疣足,腹面有管足。海参触手: 枝形触手见于枝手目海参 盾形触手见于盾手目和平足目海参 羽形触手见于无足目海参 指形触手见于指手目海参 海参触手的数目常为10个、15个、20个、25个或30个,一般均为5的倍数,但也有12个的。 繁殖: 育儿囊内发育-两极地区有少数海参有育儿囊构造,幼体在育儿囊内孵化发育 个体发育: 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小耳状幼体→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 分布情况: 1、气候带:热带区(含海参产量的86%)和温带区(海参资源呈单种性,多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 2、海洋分布:太平洋热带区和印度洋 3、热带区主要海参资源: 黑沙参(Holothuria) 白沙参 糙海参() 多色糙海参( versicolor) 棘辐肛参(Actinoproga) 乌皱辐肛参()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 绿棘参(Stichopus choloronotus)

海参养殖技术修订稿

海参养殖技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条件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2、苗种选择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3、养殖管理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一)育苗主要技术内容: 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产卵与受精、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直到商品幼参)。 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采捕自然海域中刺参,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50克,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操作时,操作人员在采捕海参时注意不可有油污接触海参。海参在最短时间内运回繁殖场所。密度2头/升水放置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温度。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2、产卵与受精 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亲参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等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是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根据刺参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为避免精卵堆积,每30分钟搅动一次。 3、幼体培育 当胚胎发育到小饵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培育池密度控制在 0.5个/毫升左右。注意换水与管理。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