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刺参育苗养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海参育苗及养殖流程图海参育苗及养殖操作规程在生产过程中所用1、海水均要符合国家无公害养殖海水标准(NY 5052-2001)2、饵料生产厂家均要有合法资质,其产品均要有合符合国家无公害产品的质检证明。
3、药品均要遵循国家违禁药品使用条例,严禁使用违禁药品。
购进的药品要有生产厂家的合法资质和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一、单胞藻培养海参育苗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单胞藻的培养,用于海参幼体期间的饵料。
主要品种有,角毛藻,新月菱形藻,盐藻等。
1.单胞藻藻种一般从青岛海洋大学,或者是黄海研究所购进一级藻种。
2.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才能用于接种生产,常用方法有;煮沸,次氯酸钠处理。
3.接种时员工操作要严格避免细菌及原生动物的感染,每次操作前需将手洗净搽干酒精搽拭。
4.生产出的投喂饵料不能老化,污染或者是密度过低。
二、参种的选择1、每年三月底六初选择水温在16℃以上时,选择个体较大,单体在250克以上,性腺成熟较好,性腺指数在10%以上,外观良好,无损伤的海参做为参种。
2、参种在运输过程时最好用水运的方法,这样可以避免参种在运输过程中的排脏现象。
3、参种进车间前要将车间进行消毒,尽量将车间蓄养池的水温保持到和参种原池子水温相同,并且在5到8天时间将参种蓄养池的水温渐升到19度左右。
以加快精卵的成熟度。
蓄养期间一般不投饵聊,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投喂少量的饵料。
三、精卵的获取1、参种在车间内蓄养5到8天后,采用升温2度【水温22℃左右】,或者是阴干流水的方法来刺激参种,使其排放精卵。
也可采用这几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一般海参排卵在晚上九点后开始,大约到晚上12点左右停止。
2、参种在排放精卵的同时,需要及时将雄性参种捞出,以保证水里的精液不要过多而造成水质恶化。
一般雌雄比例为20;1即可。
3、车间员工在进行上班前必须经行手脚消毒,保持手上无油污及化妆品。
四、受精卵的孵化参种精卵排放结束后要迅速把参种捞出,轻微充氧,并且要每隔半小时到一小时用搅耙上下搅动有卵的池子,如果精液过多则要进行洗卵,洗掉多余的精液。
海参育苗

海参孵化流程1 亲参选择一般情况下,亲参个体越大成熟越早怀卵量越大卵的成熟度越好,所以尽量选择个体较大的作亲参。
自然海区亲参体重300g以上,体长20cm以上为好;池塘刺参体重应在250g以上。
选择性腺发育好,性腺指数在10﹪以上的亲参。
解剖观察性腺饱满膨胀,呈树枝状分叉,直径2~3mm,末端较粗。
雌性生殖腺呈橘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殖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后可流出乳白色精浆。
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性状整齐。
根据亲参大小和培育水体的规模,可按1~2头/m³的数量准备。
1.1亲参的运输采捕的亲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运回育苗场。
分干运和水运两种运输方法。
应根据运输距离、运输时间、温度以及运输路况等条件确定运输方法。
若距离较短,运输时间在3小时以内,可用干运法,即将亲参装入泡沫箱内,单层摆放,将箱盖封紧后运输。
长距离运输多用水运法,比如50×50×80cm的帆布桶内装水1/3~1/2,每个桶内可装亲参60~80头。
尽量选择在早晨,傍晚或夜间运输,防止海参相互挤压和摩擦。
运输容器内温度不宜高于刺参采捕海区的水温,可在运输容器内加冰降温。
1.2 海参暂养亲参蓄养的目的是提供良好适宜的培养条件,使亲参性腺发育成熟,从而获得足够数量的优质卵子和精子。
如果亲参性腺发育已经成熟,采捕时机控制的好,经过采捕和运输的刺激,亲参当晚即可产卵。
然而,一般情况下亲参需要蓄养一段时间后才能产卵。
如果为了升温育苗,提前采捕亲参,亲参蓄养更是育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1.2.1 水温调节亲参采捕季节往往由于气温较自然海区的水温回升块,致使蓄养水温高于亲参采捕海区的水温。
蓄养水温过高,海参将难于适应,反而延误产卵时间,影响卵子质量。
因此,应采取调控措施,使亲参蓄养初始水温与亲参采捕海区的温差尽量缩小,尽量控制在3℃以内,为亲参提供一个对水温的适应过程。
蓄养时间,水温一般不宜超过20℃。
乳山刺参育苗技术

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建于2002年,隶属于乳山市白沙滩建筑工程公司,现有海参育苗水体1.2万立方米,养殖面积660亩,主要从事海参育苗、保苗和养殖。
2007年,乳山市海渊水产养殖育苗场被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认定为无公害海参产地,海参产品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水产品。
2011年,海参育苗12万斤。
(一)苗种繁育1、种参人工促熟以往,作为种参多利用采捕自然界的成参,经过短时无投饵的暂养后进行采卵。
近年, 为提早采卵,达到当年能培育出大规格参苗的目的,我们一般采用升温促熟培育种参的措施。
其方法是:在暗光条件下,日升温0.5℃,当水温升至15-16℃时,进行恒温饲育,投饵量约为种参鲜体重的5% (干饵重),根据不同温度下的摄饵量进行适当调整。
配合饵料的质量与营养成分对促熟效果及性腺的发育程度有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所使用的种参促熟饵料是根据海参的营养需求自己加工的。
我们自2008年开始进行种参促熟,截至目前,每年促熟的种参性腺指数都能达到10%以上,因此,来采购种参的客户络绎不绝。
2、产卵与孵化刺参采卵采用升温诱导、阴干和流水刺激法,如果采卵密度过大要及时分池。
亲参产卵受精后及时将亲参移出,并用经过砂滤消毒的洁净海水反复洗卵多次。
孵化时要连续微量充气,并每半小时人工搅动池水一次,避免出现死角,造成受精卵下沉死亡。
孵化密度20-50粒/毫升。
3、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选育,选幼后的幼体密度一般控制在0.5 个/毫升。
当发育到小耳幼体时,要进行投饵,饵料一般为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等,以混合投喂效果好。
投喂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喂得太多,否则易造成幼体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
单细胞藻类的适宜投喂量分别为小耳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耳幼体1.5-2万细胞/毫升,大耳幼体3万细胞/毫升。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一般不要倒池,主要靠换水来改善水质。
一般每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2。
为使幼体均匀分布,幼体培育期间微充气。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一)育苗主要技术内容: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产卵与受精、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直到商品幼参)。
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采捕自然海域中刺参,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50克,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
操作时,操作人员在采捕海参时注意不可有油污接触海参。
海参在最短时间内运回繁殖场所。
密度2头/升水放置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温度。
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
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
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
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
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
2、产卵与受精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亲参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等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是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
根据刺参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
为避免精卵堆积,每30分钟搅动一次。
3、幼体培育当胚胎发育到小饵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个/毫升左右。
注意换水与管理。
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
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
单泡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饵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饵幼体1.5万/毫升,大饵幼体2万细胞/毫升,如果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N—8PPM(干重)。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一、海参育苗技术1. 环境准备:选择合适的育苗场地,保持水质清洁,温度适宜,PH 值稳定,光照充足。
2. 选种:选择优质的海参种苗,具有良好的生长潜力和抗病能力。
3. 海参孵化:将选好的海参种苗放入孵化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海参的孵化和幼苗的生长。
4. 饲料投喂:为海参幼苗提供合适的饵料,如浮游生物、微生物等,保证其营养需求。
5. 海参苗期管理:定期清理池底杂物,调整水质参数,防止疾病发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6. 海参苗期培育:逐步增加饲料投喂量,控制饲料种类和投喂频率,促进海参的生长发育。
二、海参育种技术1. 选育优良品种:通过选择具有高产、耐病、抗逆性强等特点的海参进行育种,提高养殖效益。
2. 优化繁殖环境:保持海参养殖水质清洁,控制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海参的繁殖。
3. 人工授精:通过人工手段将雌性海参的卵子和雄性海参的精子结合,促使受精卵发育成仔海参。
4. 仔海参孵化:将受精卵放入孵化箱中,提供适宜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促进仔海参的孵化和幼体的生长。
5. 护苗管理:定期清理池底杂物,调整水质参数,控制饵料投喂,防止疾病发生,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6. 优化养殖技术:根据不同阶段的海参生长特点,调整饲料种类、投喂量和投喂频率,提高海参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7. 注意疾病防控:加强疾病监测和防控,定期进行疫苗接种,避免疫病扩散对养殖业的影响。
海参育苗育种技术的提升对于海参养殖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的育苗育种技术,可以提高海参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效益,促进海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管理和疾病防控措施的实施,也能有效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
因此,不断探索和推广先进的海参育苗育种技术,对于海参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Sea cucumber seedling cultivation is a delicate process that requires careful attention and dedication. 海参育苗是一个需要细心和专注的过程。
It involves several steps and factor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raise healthy sea cucumbers. 这涉及几个步骤和因素,需要考虑才能成功地培育出健康的海参。
From selecting the right location for the nursery to providing adequate feed and water quality, every aspect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sea cucumber seedlings. 从为育苗场选择合适的地点到提供足够的饲料和水质,每个方面在海参育苗的生长和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One of the first steps in sea cucumber seedling cultivation is the selection of a suitable location for the nursery. 海参育苗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适合的育苗场地。
The chosen location should have adequate access to clean water, good water circulation, and minimal fluctu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选择的地点应该有充足的清洁水源,良好的水循环,并且温度和盐度的波动应该尽量减少。
海参人工育苗技术之浮游幼体培育技术

海参人工育苗技术之浮游幼体培育技术(一)幼体选优与布池受精卵发育到初期耳状幼体后,健壮、发育良好的幼体在静水中分布于池水表层,畸形、不健康或死亡胚体则多沉于池水底层,利用幼体这一特点,清除质量差、死亡的胚体和其它污物,让健康幼体在池内继续培养,即为幼体选优过程。
1.选优的方法(1)虹吸法:就是依靠水位差的压力,用一根内径3~5cm的橡胶或塑料虹吸管,将幼体由孵化池吸入培育池内。
虹吸前,先将孵化池停止增氧静置半小时左右,将池底畸形不健康和死亡胚体及污物吸出池外,然后微量增氧并搅池,进行计数,按照计划的布池密度,将幼虫吸入培育池。
譬如孵化池和幼体培育池容积均为10m3,孵化池内幼体密度为5个/ml,计划初耳幼体培育密度为0.5个/ml,则从孵化池内吸1m3水移至一个培育池即可,也就是说,一个孵化池内的幼体平均要分到10个培育池内。
虹吸前要先向培育池注入可盖住池底的清水,以免幼体吸入培育池过程中与池底磨擦受伤。
在整个虹吸过程中,要不断轻轻搅动孵化池水体使幼体分布始终处于均匀状态,以保证吸入各培育池内幼体数量准确。
(2)拖网法:用260目筛绢制成的拖网将上浮于水表层的幼体拖入培育池。
网箱长度与孵化池宽度相当,高20~40cm。
具体操作时,先停止增氧,待幼体上浮后用网在池水表层来回缓慢拖动,使幼体密集入网内,然后将网口轻轻提起,网底不离水面,将网内集中的幼体带水舀出,如此反复进行多次,当观察到池内幼体基本没有时即可停止。
把从孵化池内拖出的幼体移入事先备好的水槽中,计数后按预定的幼体培育密度再移入各培育池。
也可按大致数量直接移到若干个已加入水的培育池内,在培育池内计数。
用此法拖选幼体,避免了水流的冲击,幼体不易受伤,还由于避免了将孵化池中的不洁净海水带入培育池,从而保持了培育池的水质清新。
(3)网箱浓缩法:将孵化池内含有幼体的水用虹吸的方法吸入网箱内,使水通过网箱流出,幼体浓缩滞留于网箱内。
网箱用260目筛绢制成,先将网箱系在相应大小的网箱架上,网箱架大小与形状依下水道宽度等情况而设计,一般为圆柱形或方形。
南方海参人工育苗技术

室内幼体培育
从、中耳状幼体、大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六个阶段。
幼体选育健壮、发育良好的耳状幼体在静水的条件下,一般分布于培育池上表层。畸形及不健壮的幼体,则多沉于池底层水内,采用虹吸管对准幼体集群区吸入培育池。虹吸前,培育池内应预先注入布满整个池底的过滤海水,以免幼体移入与池底磨擦受伤。
亲参选择与蓄养促熟
场地条件亲参池(兼作产卵池)18米310个,参苗培育池18米3200个,单胞藻培养池18米310个,蓄水池1个,沉淀池5个(1级沉淀池1个、2级沉淀池4个),沙滤池2个,并配有水、电、气及加温等设施。
参来源及运输 2011年12月,从福建海区笼养的刺参中,挑选体表无损伤、干净无黏液、肉刺完整尖挺、性腺膨胀透光的刺参进行蓄养作为亲参。为保证产卵量,亲参体长≥20厘米,体重≥0.2公斤。因海区与亲苗场距离较近,亲参运输可用干运法,即将亲参装入泡沫箱内,单层摆放,箱底最好铺上湿海草、毛巾、纱布等,将箱盖好封紧后运输。
升温促熟为了当年能培养出大规格人工苗,亲参蓄养期可通过升温促熟培育。水体日升温幅度应≤1℃,当达13℃~15℃时要进行恒温培养,在产前7天可将温度升至16℃~18℃。
采卵与孵化
亲参经过3个多月的促熟培养,解剖观察性腺饱满膨胀,呈现树枝状分叉,性腺指数(性腺重与躯体重之比)在15%以上,末端较粗。雌性生殖腺呈桔红色,卵粒肉眼可见,刺破后可自由散开;雄性生殖腺呈乳黄色或乳白色,刺破可流出乳白色精浆。显微镜下卵黄及细胞质透明,卵粒形状整齐。亲参促熟期间,要注意观察亲参的活动情况,特别是在傍晚应连续观察,当发现一部分亲参在水池表层池壁上活动频繁,不时地昂头摇摆时,或者已出现雄参排精时,预示着雌参即将产卵,应及时做好产前准备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投饵 应不间断的充气,以保证提供充足的氧气并降低氨氮。
(4)清污与倒池 采用多层水池(槽)养参,在管理上比较麻烦。每天必须清污,即采用虹吸法清除污物和粪便,以改善水质。每周应倒网箱1次,并彻底清刷水池(槽)。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则应及时倒池。采用特殊设计的养参池,因随时可以排污,即每日可及时清池,根据具体情况,每隔7~10天,应彻底清刷池底1次。
(3)苗种放养 放养苗种的规格大小,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而定,一般陆上工厂化养参的苗种应在5厘米以上,如果用于季节性养参,则其放养规格可提高至50克/头;放养密度,可按参苗规格的大小而定。如果放养体长5厘米的参苗,则放养密度为1~2千克/立方米,即500~1000头/立方米;如果放养规格为50克/头的大规格个体,则放养密度为3~5千克/立方米,当个体增大后,放养密度可增至5~8千克/立方米。随着放养密度的增大,流水量和充气量,均相应增大。同时,要注意调节水温。
2、稚参管理
目前,普遍存在稚参死亡率偏高的问题,尤其是体长3毫米以下的稚参,经常出现委缩、脱落、溃烂,甚至短时间内几乎全部死亡的现象,即人们常说的“滑板”,它除了与亲参质量与幼体培育有关以外,还与附着密度、饵料、水温、水质等有关。稚参附着密度过大,活动空间减少,摄食量不够,造成营养不良,生长缓慢,死亡率增加。因此,应控制附苗密度在0.2个/平方厘米—0.5个/平方厘米为宜。育苗时,如附着基上不附着底栖硅藻,而是直接投喂鼠尾藻磨碎液新鲜海泥,则稚参饵疗转变过大,摄食量减少,不能满足其营养需求,因此,提前附着底栖硅藻。另外,投喂光合细菌也是一种有效防治“滑板”的措施,光合细菌可以有效改善育苗池的微生态环境,净化水质,增强稚参抗病能力。
3、幼体培育
当胚胎发育到小饵幼体时要进行选育,用NX79尼龙丝网拖选或虹吸选育,选育中上层幼体,培育池密度控制在0.5个/毫升左右。注意换水与管理。刺参幼体的适口饵料有盐藻、角毛藻、叉鞭金藻等,此外有些代用饵料,如鼠尾藻磨碎液,而采用金黄色藻和硅藻混合投喂效果更好。投喂要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不可一次投喂过多,否则刺参幼体易消化不良。单泡藻类的投喂量分别为小饵幼体1万细胞/毫升,中饵幼体1.5万/毫升,大饵幼体2万细胞/毫升,如果胞藻类不足可搭配投喂一些代用饵料,如鼠尾磨碎液每天投喂量10PPM—20PPM(鲜重),海带草发液每天投喂量10PPM—14PPM,食用生澄清液每天投喂量6PPN—8PPM(干重)。在生产中要通过镜检刺参幼体胃的饱满程度而加以调节,一般胃区内有1/2饵料即可。
稚参采集密度不要过大,一般为0.5头/厘米。体长2毫米以前的稚参,以附着基上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也可以投喂一些单胞藻类,并逐步增加光照强度,使附着基上的底栖硅藻得以繁殖。随着稚参的生长,要及时补充新的底栖硅藻及鼠尾藻磨碎液,当稚参体长达2毫米以上时,可完全以鼠尾藻磨碎液为饵料,每日投喂4次,每次20PPM—30PPM。
2、养参设施
(1)多层流水池:为充分利用空间和减少能量损耗,降低养参成本,一般可在室内建造多层(一般3层)的立体养参池。养殖池,可用砖、水泥结构或者用框架塑料水槽。养殖池的规格为200厘米*80厘米*40厘米,两层养参池之间的间距为60~70厘米。在养殖池中,可设养参池大小相应的网箱(8~20)目。采用网箱,便于“清池”与倒池。在养参的初、中期,网箱底上可铺上相应带孔的黑塑料波纹板,以供参苗附着并承接饵料,在后期,可拆除网箱。
在浮游幼体培育期间,刺参一般不要倒池,因为每一次倒池都会损伤幼体,主要依靠换水来改善水质,日换水2次,每次换水1/3—1/2。为使幼体均匀分布,每隔一小时用翻水板上下翻动池水1次。浮游幼体的培育水温20摄氏度—25摄氏度,一般每隔3天—4天用虹吸管清底1次,要做到彻底干净,把池底的残饵、原生动物、幼体的排泄物等清除出去,清除后的污物要倒入大桶内,上浮的幼体应移入池内继续培养。
幼体培育的关键在于遵形幼虫死亡率的高低,往往在几小时之间幼体全部胃萎缩和烂胃,其主要原因有:一是幼体早期饵料生物的质量,因为刺参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较强,对饵料生物的质量要求严格;二是自然淘汰率高,由于刺参自身的遗传因素,加上人工繁殖多采用阴干和升温等促产技术,造成多数卵子不能充分成熟;三是底栖附着条件是否适宜;四是育苗水温偏高;五是存在敌害生物。因此,提高撙形幼虫成活率技术措施包括:一是投喂适口、高质量饵料生物;实践证明,角毛藻和盐藻混合投喂效果最佳,且应坚持少投、勤投的原则,另外,在撙形幼虫后期的附着阶段,应适当减少饵料生物的投喂量,这是因为在此时期幼体的摄食不强烈,应防止过多的饵料生物沉积池底,埋没刚刚附着的幼体或使底层水质恶化而影响幼体附着;二是选择无色透明、波纹高、面积大的聚乙烯波纹板做附着基,悬挂在水中,波纹板采用细线串成一串,平行悬浮在水中;三是改善底栖环境条件,在投放附着基之前,彻底吸底1次;四是适时产卵,以避开高温。五是防治敌害生物和细菌的繁殖,在育苗过程中定期使用药物而又不能盲目使用,且在高温期要多观察,发现有桡足类应立即用敌百虫杀灭。
2、产卵与受精
刺参人工催产方法一般亲参采用阴干升温刺激法和阴干流水等刺激法,诱导产卵的方法是否生效,关键在于性腺的发育是否成熟。根据刺参产卵的习性,产卵应选择在晚7时—10时进行,发现亲参活动频繁,并沿着池壁上移,不久雄性便会排放,此时,值人员要立即将它捞出,此时要反复洗卵多次,一直到池水变清为止。为避免精卵堆积,每30分钟搅动一次。
4、稚参的采集和培育
当幼体20%—30%发育至撙形幼虫时,即可投放稚参采集器。采集器使用波纹板。附着基投放前要用0.5%。氢氧化钠浸泡1天—2天,然后用水洗去药物,洗刷干净后放入饵料池中接种底栖硅藻。底栖硅藻附着的多少直接影响附苗量,因为稚参在这一时期摄食力较弱,如果附着基上没有足够的饵料,稚参变态率和成活率就会大大降低。经过10天—20天的培养,附着基上面附着一层底栖硅藻,此时即可投放使用,投放密度为80片/平方米—100/平方米,成60度角或45度斜放,以使投喂时承接饵料。
(三)病害防治
常见的病害有桡足类伤害和溃烂病。桡足类除了可以与稚参争夺饵料和生活空间外,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捕食稚参,若其大量繁殖,会使稚参数量锐减。溃烂病主要是幼体受伤导致细菌感染所致。
病害要以防为主,附着基使用前要严格消毒,培育期间要始终保持水质的清新,发现桡足类要及时杀灭,具体的方法是施入1PPM—2PPM的晶体敌百虫,经过3小时—5小时再大量换水。在培育池中,每隔3天—5天施入一次土霉素2PPM—3PPM能有效防止细菌的蔓延,减少溃烂病的发生。
(5)病害防治 目前,再刺参养殖的过程中,病害还较少,特别是在大流水量的养参中,病害更为少见。主要应注意观察有无皮肤溃烂的个体,如果发现,应及时拣出并处理。为降低养参成本,应尽量少用或不用抗生素,提倡生态养参。即草用水质改良剂和益生菌处理养殖用水,抑制有害细菌的产生与蔓延。一旦发生病害,应采用药浴的办法,利用有效的抗菌药物,进行药浴,并将病体隔离饲养,治疗。
稚参培育采用流水方法来改善水质,一般每天流水4次—6次,每次1小时,每天的流水量为培育水体的2—3倍,并在水温较高时增加流水量,此时要注意稳定池内的溶解氧含量,当小于3.6PPM时,稚参会出现病态,当小于1.0PPM时稚参会大量死亡。由于投喂时间过长,鱼苗后期要注意搞好培育池的清底和稚参的倒池,并视情况进行稚参的筛选,并分期出池,以利于个体小的稚参迅速生长。
4.饲养管理:
(1)水温调节及换水 最经济的用水,是利用海水深井。这样,可免去水的升、降温所需要的能耗,大大降低养参成本。海水深井,冬季水温为11摄氏度~12摄氏度,夏季水温为14~16摄氏度,适宜于养参,也是海参快速生长的适宜水温。如果采用人工调节水温,应尽量调至适宜于海参快速生长最适宜的水温,当然也要考虑节省能耗。采用多层水池(槽)养参,进水应从上层水池(槽)进入,然后,从上至下顺次流出;如果采用流水方式养参,为节省能耗,应配备回水贮水净化池,尽量在冬季将回水净化后在利用。在冬季也可采用换水的方法,日换水2~3次,并结合及时排污。采用多层水池(槽),日流水量应为3~8个量程;大池养参的日流水量,可根拒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日流水量为2~4个量程。
(2)投饵 投喂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每日投喂1~2次,投饵量为养殖参体重的3%~10%。可根据养殖刺参的大小,水温、摄食状况,并依据残饵及粪便的观察进行调整。应尽量减少残饵及饵了的流失。这样,不仅可降低养参的泼撒到附着基上和池底。对多层水池养殖,更应做到均匀泼洒。人工配合饲料,应制成小薄片状,以便于沉降并保持良好的水质。
海参育苗基本流程
(一)育苗主要技术内容:亲参的采捕及蓄养、产卵与受精、幼体培育、稚参的采集和培育、稚参的培育(包括稚参前期培育、稚参后期培育、幼参培育、直到商品幼参)。
1、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采捕自然海域中刺参,夏至前后,亲参基本成熟,此时是亲参采捕的最佳时机,应选择个体较大,体长20厘米以上,体重大于250克,无伤,性腺饱满的亲参。操作时,操作人员在采捕海参时注意不可有油污接触海参。海参在最短时间内运回繁殖场所。密度2头/升水放置于塑料袋内,并放在保温箱内,保持温度。运输时应注意避免参体挤压,并防止高温,可选择在早上或晚上运输。亲参运回后要人工蓄养,蓄养的水温不要太高,一般掌握在16摄氏度——18摄氏度。亲参的培育密度不要超过30头/平方米。每日按亲参体重的4%投喂鼠尾藻碎屑或人工配合饲料。蓄养的时间以1周左右为宜,如果捕到性腺发育整齐、成熟好的亲参,当天晚上就能大量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