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语文教学最明快的手段
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

朗读——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段落、篇章情感,开发学生智力、陶冶情操。
教师可以通过寻找文章的情意点,把握文章的朗读基调和形象点,指导学生析读,并且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而后进行分角色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其了解课文中的形、音、义,并充分掌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会使教师的课堂充满神奇的魅力。
关键词:朗读、语文教学、手段Abstract: Read aloud in Language Teaching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can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words, paragraphs and chapters emotional,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cultivate sentiments. Teachers can find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complex, grasp the article, and the image of the keynote speech, read out guiding students and teachers to enable students to imitate the Fan Reading and then to the role of reading aloud, reading aloud to arouse the interest of students,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read aloud to understand the texts in the form, sound and meaning, and fully grasp the idea of the article, emotional, but also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will make a magic charm.Key words:Read aloud,Language Teaching,Method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声音优美而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使学生更加了解文章内容及情意。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

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哎呀,说起语文课堂朗读的技巧,这可真是个让人头疼又让人兴奋的话题。
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每次语文老师一说“今天咱们来朗读课文”,我那小心脏就扑通扑通跳个不停。
为啥呢?因为朗读这事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关键是得掌握几个小窍门。
首先,咱们得说说声音。
声音得响亮,但不是扯着嗓子喊那种,而是要自然、清晰。
就像你跟朋友聊天一样,你得让人家听清楚你在说啥,对吧?所以,别害羞,大胆地把你的声音放出来,但也别太过,不然嗓子疼不说,同学们听着也难受。
接下来,是语速。
语速得适中,太快了,人家听不清;太慢了,人家听着着急。
你得根据课文的内容来调整。
比如,读到激动人心的部分,可以适当加快语速,让情绪更饱满;读到抒情或者描写的部分,就可以慢下来,让人家有时间感受文字的美。
还有,就是语调。
语调得有变化,不能一直平平的,那样听着多无聊啊。
你得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调整语调,比如疑问句,语调可以稍微上扬;感叹句,可以加重语气。
这样,你的朗读就能把文字的情感表达得更丰富。
别忘了停顿。
停顿很重要,它能让你的朗读更有节奏感。
在逗号、句号这些标点符号的地方,可以适当停顿一下,让听众有时间消化你刚才读的内容。
但是,也别停顿太久,不然人家以为你忘词了呢。
最后,就是表情和肢体语言。
虽然你只是在读,但别忘了,你也是在表演。
适当的面部表情和手势,能让你的朗读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比如,读到高兴的地方,可以微笑一下;读到悲伤的地方,可以皱皱眉。
但也别太过,不然就成了戏剧表演了。
记得有一次,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读《草船借箭》那篇课文。
我那时候还小,对历史故事特别感兴趣,所以读得特别起劲。
我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响亮,语速适中,语调有变化,还不忘在适当的地方停顿。
读到诸葛亮智斗周瑜的部分,我故意把语调放慢,让同学们感受到那种紧张的气氛。
结果,读完后,老师和同学们都给我鼓掌,说我读得有感情,有味道。
所以啊,朗读这事儿,说难也不难,关键是要用心,要投入。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道出了“读”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希望能够帮到你。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要教给学生朗读技巧教师在讲授课文时,要教给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技巧。
“正确”即要求学生读时字音要准确、清晰,不丢字,不添字。
“流利”即要求学生掌握高低快慢、断连疏密的朗读技巧,可以让学生动笔做适当记号,以引起对本文朗读停顿语气的注意,然后再反复练读比较,以达到读的“流利”。
“有感情”即在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靠语调的抑扬顿挫,靠朗读的速度及轻重音、长音等技巧加以表现。
以上这些朗读技巧要让学生灵活运用,因为同样感情的句子,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学生掌握了这些技巧,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要重视教给学生朗读方法要想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百读不厌,那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指导。
如:1、教学看图学文这类课文时,可让学生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读。
即凭借画图,突出感知对象,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逐步达到以图会文、读文识图、文情画意相得益彰之目的。
同时,使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写的画意之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时,可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读,熟读精思,深究内涵。
3、对于课文中一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的精华部分,可先让学生听录音欣赏,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怎样的心情云欣赏,欣赏些什么,再让学生跟着朗读。
这种方法,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熟悉语言规律,唤起学生感情的共鸣,提高鉴赏能力。
4、有些课文为了表扬好的和批评丑恶的,常常利用相反意义的句段结构予以衬托或用对比手法展开思路。
对于这种段落可让学生采用男女生对比读法,这样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一、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是采用美文的形式出现的,它们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优美的意境,以及生动的语言等。
教师如果在此时能教会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文章,将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而且是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之一。
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体验文本情感,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在感情朗读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者的情感,感受文本的意境美、语言美。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朗读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注重范读范读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朗读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情感和意境难以把握。
此时,教师应当注重范读的作用。
通过范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情感基调、语气、语调等,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的技巧。
同时,教师的范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朗读中来。
在范读时,教师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范读要准确,要把握好语速、语调等基本要素;其次,范读要有感情,要能够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朗读的魅力;最后,范读的时间要适当,不宜过长或过短。
(二)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集体统一朗读、分组分角色朗读、个人表演朗读等。
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文章的情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例如,《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将学生分组进行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进行朗读表演。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表演朗读,即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个人表演和朗读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有助于学生提高发音准确性、语调抑扬顺畅性以及语速协调性。
以下是一些朗读指导的方法:
模仿朗读: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录音,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朗读。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正确的发音、语音语调等。
整体朗读:学生可以选择一篇短文或课文进行整体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准确的发音,流畅的语调,特别是注意停顿和语气的处理。
分段朗读:将一篇较长的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学生分段进行朗读。
这样的朗读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
合作朗读:让学生组成小组,互相合作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可以互相指导和纠正发音错误,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音标训练:对于一些发音困难的词语,可以进行音标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音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配音朗读: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片段,让学生进行配音朗读。
通过模仿角色的声音和情感表达,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度。
除了以上的方法,朗读指导还需要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和教材内容进行综合训练。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朗读、课外朗读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同时,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诵技巧朗诵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诵技巧的掌握和应用是提高学生朗诵水平的关键。
本文将从朗诵技巧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
一、明确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朗诵技巧是提高朗诵水平的关键,主要包括语音、语调、语速、停顿等方面的技巧。
通过掌握这些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认识到朗诵技巧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二、注重语音训练语音是朗诵的基础,只有发音准确、清晰、流畅,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语音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正确使用普通话:普通话是朗诵的基础,只有正确使用普通话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普通话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2.纠正错误的发音习惯: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错误的发音习惯,如发音含糊、咬字不清等,这些习惯会影响学生的朗诵水平。
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的错误发音习惯。
3.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语音语调的变化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语音语调的变化技巧,如升调、降调、重读等。
三、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语速和停顿是朗诵中的重要技巧,合理的语速和停顿可以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速和停顿控制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情感和内涵合理控制语速和停顿,如叙述性段落应该采用较慢的语速和较长的停顿时间,而情感性较强的段落应该采用较快的语速和较短的停顿时间。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让学生掌握好朗诵的节奏和韵律。
四、加强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能力是朗诵中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有深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涵,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和内涵。
朗诵的教学方法

朗诵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教学中,朗诵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探讨朗诵的教学方法,并明确其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的优点。
一、朗诵的定义和作用朗诵是指学生将课文、诗歌、演讲稿等文本通过声音表达出来的活动。
朗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调、节奏感和语音语调的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力。
二、朗诵的教学方法1.选材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学习需求选择适当的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诗歌、散文等,既要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导入在进行朗诵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的背景知识、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感受和思考。
3.示范教师应给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诵示范,包括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语速的控制、节奏感的表现等。
示范时应注重语音语调的变化,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不同语境下的语音特点。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练习,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提高。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比如要求学生以不同的语音语调、情感和节奏来朗诵同一篇材料,以增加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5.个别指导和纠正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给予个别指导和纠正。
可以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音高、音量、节奏的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并给予具体的建议和示范。
6.反馈与展示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提供积极的反馈。
此外,还可以组织朗诵比赛、朗诵演出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朗诵成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三、朗诵教学方法的优点1.提高语音语调准确性通过朗诵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提高语音的纯正性和流利性。
2.培养语感和节奏感朗诵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节奏感。
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模仿和感受音节、单词和句子的韵律,进而提高语感和节奏感。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本,通过声音表达将文本的情感和意义传递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语文教学最明快的手段
发表时间:2013-08-12T16:42:29.01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6月总第122期供稿作者:李华君[导读]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李华君山东省平度市麻兰镇麻兰小学266743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现行教学中,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朗读训练的现象。
学习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最能发展学生的语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
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
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自觉朗读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的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们。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同时也认识了“那么……那么……”、“既……又……,既……又……”的句式。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最有利的审美教育
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
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
”“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出现: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的画面。
“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又像这个……又像那个……”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
又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
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最好的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
“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
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
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
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
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又如《小珊迪》,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
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
如小珊迪“恳求”、“请求”、“哀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语言,再从事情的结局,深切了解小珊迪的悲惨命运和诚实的品格。
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珊迪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
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
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
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尽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
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朗读是最古老的语文教学方式,但至今也是最有效、最明快的语文教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