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诗歌的形象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 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参考答案:
步骤一:诗中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 雄形象。 步骤二:上片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 斗生活,匹马征万里,英姿飒爽。后两句说诗 人现在早已被弃置不用。下片 “心在天山,身 老沧洲”表明诗人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 前线。 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 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答题模式 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 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 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 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 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 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 帝城》,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 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 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试分析《登幽州台歌》诗中所塑造的人 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 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 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 步骤一:本诗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 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的封建 士大夫形象。 步骤二:“念”写出感慨,“独怆然而涕下”写 出凄凉和忧伤, 步骤三: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 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 分析: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 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直抒胸 臆——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 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

古代诗歌鉴赏(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欧阳修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片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答:(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遇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答:(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答: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长安夜雨薛逢①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

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答:(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答: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韩淲满城风雨近重阳①,独上吴山看大江。

老眼昏花忘远近,壮心轩豁任行藏。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

今古骚人乃如许,暮潮声卷入苍茫。

注①“满城风雨近重阳”原为江西派诗人潘邠老的名句。

(1)全诗是通过哪些内容表现“是处秋光合断肠”中“断肠”之感的?答:(2)细读全诗,诗人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答: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②,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的形象
01
02
——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等。
1
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4.战争类
残阳 夕阳残照,能引起无穷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诗人笔下的夕阳(包括斜阳、残阳等)多给人以失落凄凉、漂泊沧桑之感。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黄叶 秋风萧瑟,落叶飘零,常给人凄凉孤独之感,故古典诗歌中黄叶常常指凋零或美人迟暮。温庭筠《送人东归》:“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红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2.花草类
芳草 战国时期,屈原以香草自喻,抒发了自己高洁情怀,寓含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而在唐宋诗词中,漫无边际的离离芳草则寄托了文人的别情离绪、思旧念旧之情。
杨柳 “柳”谐音“留”,常做留客之意,又因柳丝柔长,风吹而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人常折柳送别。将别情用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01
梧桐 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梦蝶 庄子以梦蝶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后来文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STEP4
STEP3的人。
青鸟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鉴赏具体某一联张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鉴赏具体某一联张

答题步骤
找 修 辞
方 式
找 表 达
手 法
找 表 现
一、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双 关、互文、反复。
1.判断诗句的修辞手法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比喻)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拟人)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借代)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夸张)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对偶)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比)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反问)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双关)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互文)
三、表现手法 先扬后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
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方法小结
鉴赏方法 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谢谢收看
正侧结合、细节描写、以“乐”景写“哀” 情、视听结合、远近结合。
2.诗歌当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两种:描写 、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借景
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触景生情;托物言志等
3.描写 1.动静结合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虚实结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表现手法 4.想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
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表现手法 5.抑扬,是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
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的表现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先扬后抑: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 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二、诗歌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一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六) 古代诗歌鉴赏(一)(限时70分钟)1.(2019·新乡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琴歌李颀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友人饯别宴,“欢”字写出了宾主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热闹气氛。

B.诗中写琴歌效果和白居易《琵琶行》写琵琶女演奏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

C.第五句写铜炉熏染,华烛闪烁生辉,扣合首句,表明酒宴已经进入高潮。

D.诗人离京还乡,别宴上缕缕琴音使他想到千里外的清淮,暗自潸然泪下。

D[“离京还乡”表述不当,“暗自潸然泪下”于诗无据。

](2)这首诗采用衬托的手法写琴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主体是“琴声”,“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清淮奉使千馀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答案]①三、四句营造凄冷肃杀的意境,衬托之后的琴歌之美;②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角度渲染气氛,衬托演奏者的高超技巧;③末尾句写别宴上缕缕琴音触动诗人情感,进一步衬托琴歌效果。

(每点2分)2.(2019·遂宁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贯休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①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一种树。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古代诗歌鉴赏(一)(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古代诗歌鉴赏(一)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领悟古诗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感悟古代文化,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前预习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课中讲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诗人思想和创作风格。

3. 鉴赏李白的诗歌《将进酒》。

4. 学生诵读和欣赏几首古代诗歌,品味其中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阅读文章《古代诗歌鉴赏》。

2. 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3. 学生诵读和欣赏李白的《将进酒》。

4. 分析《将进酒》的文学形式、意境和思想感情。

5. 学生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比赛结束后,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积极表现。

6. 了解几位著名的古代诗人及其代表作,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7. 学生在课后自学和朗诵古代诗歌,并在下节课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学生需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2. 学生需要学会评析李白的《将进酒》,领悟其中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式:1. 讲授课堂教学2. 学生发言和互动3. 分组进行古代诗歌朗诵比赛四、教学反馈:1. 学生在上课时积极发言,参与学生组织的古代诗歌朗诵比赛。

2. 通过学生报告和展示,了解到学生对于古代诗歌的感悟和理解程度。

3. 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后考试和作业的统计和评分。

五、教学材料:1. 《古代诗歌鉴赏》一文2. 李白的《将进酒》3. 几首古代诗歌的文本4. 学生自学的古代诗歌文本六、教学总结与展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思想,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感悟了古代文化,培养了审美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诗经作品鉴赏

诗经作品鉴赏

诗经作品鉴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承先启后之作,由上古至春秋时期的约311篇民间诗歌组成。

这些诗歌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入人心的内容,表达了古人对于生活、爱情、社会和自然等各种主题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世界。

《诗经》的作品鉴赏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赏角度和方法:1. 音韵格律:《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采用五言古体诗,诗歌的格律和音韵是其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

通过分析诗歌的韵律、押韵和音节等,可以理解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并进一步揭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情感表达:《诗经》是古代民间诗歌的集大成者,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多样,以爱情、离别、哀思、感恩等一系列情感为主题。

通过读懂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念,并从中感受到共通的人类情感。

3. 社会风貌:《诗经》的诗歌描写了古代中国的社会风貌和民俗习惯,如婚嫁礼仪、田园生活、朝廷政治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社会细节和场景,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4. 自然描写:《诗经》的诗歌中融入了大量关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景观的描写,如风、雨、雪、山、水、花等。

通过细读诗歌中的自然描写,可以领略到古代中国人民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5. 修辞手法和意象:《诗经》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如比喻、夸张、对偶等,这些手法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可以揭示诗歌的深层意义和表达方式。

总之,《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其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智慧,通过鉴赏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鉴赏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鉴赏

诗经中的古代诗歌鉴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录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各类古代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状况。

本文将以《诗经》为切入点,对其中的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和探讨。

一、《卫风》——真实记录生活的诗歌《卫风》是《诗经》中的一个篇目,它以写实的方式描绘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体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

比如《丘中有麻》这首诗,它以描写麻田中的景象为主题,向读者展示了古代农耕社会的生产场景。

诗中描述了农民们勤劳劳作的情景,以及他们期望丰收的心情。

诗人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古人生活的热闹与真实。

另一首著名的《采薇》则以描绘女子采摘薇草的形象,表达了女子思念自己心上人的情感,呈现了充满柔美与怀念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文字描写和巧妙的抒情手法,使读者感受到了古代女性的感情世界。

二、《国风》——表达国家和民族情感的诗歌《国风》是《诗经》中表达国家和民族情感的一部分,代表了古代诗歌的高度。

其中的《秦风·蒹葭》以蒹葭这种植物为象征,以诗人对大国衰败的忧虑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深思。

诗中的“蒹葭苍苍”一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富强繁荣的期望。

《国风·周南·桃夭》则是一首表达爱情和闺怨的诗歌。

诗中以桃花为象征,描述了恋人之间的深情和相思之苦。

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抒情描写,这首诗唤起了读者对古人爱情和相思的共鸣。

三、《周南》——婉约风格的代表作《周南》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也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它主要描写了爱情和婚姻的主题,以婉约细腻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婉转诗意的代表。

例如《关雎》一首,以描述男女离别的情景为主题,通过婉约的语言和抒情的笔墨,表现了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这首诗结构独特,语言简练,富有音韵美感,给人以优美动听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颔联 颈联 尾联
3 4 5 6 映阶碧草自春色,
格律
sen
律诗




隔叶黄鹂空好音。 yin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xin
偶句押韵
中间两联分别对仗
7 出师未捷身先死, 8 长使英雄泪满襟。 jin
讲究平仄
古代诗歌常识
格律

绝句
白日依山尽, 1 liu 2 黄河入海流。
3 欲穷千里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菩萨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 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
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 要内容写的是什么?
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
[参考答案]
让理想的雄鹰展翅高飞!
祝同学们 高考金榜题名
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 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 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 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例② 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
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 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回答问题: 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
象征性意象
例③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 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 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回答问题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 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
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
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意象之情感
答: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 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
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表明
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
例③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 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 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 酹江月。
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 “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 凄楚悲凉”等等。
比喻性意象
例① 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 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然后回答问题
诗言志
诗言志
诗言志
明确诗人、诗歌、生活、寓意的关系
生活
提供 资源
巧妙 鉴赏
诗人
含情 创作
诗歌
凝结 寓意
读者
意义
2008年考试说明: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 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 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 鉴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 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
偶句押韵
讲究平仄
4 更上一层楼。lou
古代诗歌常识
四言 五言
形式
七言
氓之蚩蚩, 白日依山尽,出师未捷身先死, 抱布贸丝。 黄河入海流。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拍) (三拍) (四拍)
古代诗歌常识——
鉴赏
古 诗 鉴 赏
理解: 词义、句义
了解诗人 (生平、风格等)
鉴赏: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 法等) 把握意境 (景 、 事、情)
高考专题辅导
古代诗歌鉴赏之一
制作:青铜峡高级中学
古代诗歌常识
分类
古体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
言古诗
古代诗歌 近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
“歌”“行”“吟”“引”等名称)
律诗 绝句
七律(如杜甫的《登高》)
五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七绝(如高适的《别董大》) 五绝(如王之相祠堂何处寻? 首联 2 锦官城外柏森森。
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 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 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意象之情感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鉴赏其形象
人物形象:A、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 一般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B、作品 中其他人物。
自然景象或意象:诗人感情的载体。意
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 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 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回答问题: 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 乡的事实的?
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 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 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 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 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 精神境界。
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
答: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 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
烘托性意象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
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
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回答问题
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
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 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 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 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 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 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 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 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 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 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
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 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 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 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 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①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 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
②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 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 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 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 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 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 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春山眉黛低”, 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人物形象
周 瑜
小乔初嫁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一樽还酹江月
雄姿英发
诗 人
人生如梦
为什么诗人要想到周瑜呢?
对比当中,感叹自我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
者感情的东西。 鉴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 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