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与超越

合集下载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摘要】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是他在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本文首先分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批判,指出其不足之处并提出自己的理论。

其次探讨劳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地位,强调其在价值创造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接着讨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雇佣劳动的批判和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超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工受剥削的本质。

最后分析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货币与劳动关系的批判,阐明了货币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马克思的批判与超越为新的经济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对经济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货币与劳动关系、批判、超越、地位、意义、贡献。

1. 引言1.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超越,开辟了现代经济学领域的新局面。

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被视为商品价值的基础,马克思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批判。

他认为劳动价值仅仅是商品交换的一种表象,真正决定商品价值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劳动被重新定位为生产资料的生成和增值的源泉,而非简单的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价值尺度。

马克思还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雇佣劳动关系进行了批判,指出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根本矛盾。

他认为雇佣劳动制度导致工人阶级的剥削和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所在。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也提出了超越,他强调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劳动创造的,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了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货币与劳动关系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货币对劳动的控制和压迫。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不仅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剥削机制,也为后续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更在于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完善,为社会主义改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持。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价值论对于理解商品价值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转变,同时也受到了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主义经济学的挑战和影响。

下面将对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进行分析。

1.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与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首次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他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而且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李嘉图进一步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他提出了以劳动为衡量尺度的价值理论,并且认为商品的交换比例取决于生产这些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奠基与发展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3. 新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挑战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劳动价值论遭到了挑战。

新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价值取决于供求关系,而不是劳动时间,他们提出了边际效用理论和边际生产力理论,并认为价值是由稀缺性和边际效用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特别是在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方面有了较大的分歧。

新古典经济学的兴起对劳动价值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使劳动价值论面临严峻的理论考验。

4. 现代主义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在现代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劳动价值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现代主义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行为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并强调市场结构和信息不对称对价格形成的影响,他们认为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和信息不对称性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基础和价值形成机制提出了质疑,使劳动价值论在现代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下面临了新的挑战。

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接受与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接受与发展

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的接受与发展作者:张秀琴梅文韬来源:《江汉论坛》2022年第08期摘要: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逐渐从法学和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从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手稿和著作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接受与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具体过程。

《穆勒评注》揭示了李嘉图的价值及其规律的理论失误并总结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认识到了“劳动”概念的复杂性,为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准备;《神圣家族》从社会物质生产角度审视了价值问题,并认可将劳动时间作为价值衡量标准的主张。

《评李斯特手稿》认识到了交换价值是商品的抽象属性,劳动力商品的观点初现雏形;《德意志意识形态》阐明了作为科学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生产成本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哲学的贫困》发现了商品价值量的规定,《雇佣劳动与资本》则充分揭示了价值的社会属性。

梳理这些早期文本的演进脉路,我们发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是相互交织与促进的,特别是他对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唯物史观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学界《资本论》研究的最新进展”(18ZDA016)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22)08-0005-07在整个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逐渐从法学和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

这一研究的起点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发现自己“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①。

在开启政治经济学研究后,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他并不完全认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而把它看作是学习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在学习和研究劳动价值理论的过程中,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批判。

这种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是同步的,藉此马克思完成了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扬弃。

一、从《穆勒评注》到《神圣家族》:马克思对价值问题的早期探索巴黎时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的马克思开始大量涉猎经济学的著作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所谓巴黎笔记,在广义上包括马克思这一时期超过10个笔记本的摘录、评论和手稿,以及被后世冠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3个笔记本,都统称为《巴黎笔记》,而狭义上则是指除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剩余笔记本)。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马克思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

古典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建立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发展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理论。

产生于17 世纪中,完成于19 世纪初。

古典经济学从威廉·配弟开始,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劳动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这一重要的科学命题,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的产生威廉·配第(1623—1687 年)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他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商品的交换是以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为依据,等价交换是以等量劳动相交换,这是配第在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但是,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从根本上说还是劳动和土地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论。

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实际上,这一观点就使用价值而言是正确的,就价值而言却是错误的。

因为他把开采金银的劳动看作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作是生产使用价值,而他所讲的生产金银的劳动又是指具体劳动。

配第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此外,配第还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这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混同起来。

在他看来,只有开采金银的劳动才是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而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似乎不直接创造价值,只有在它和货币相交换的限度内才创造价值。

同时,他还不了解货币表现的只是相对价值,是商品的价格。

(二)劳动价值论的发展亚当·斯密(1723—1790 年)在综合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最早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继续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发展首先,斯密明确划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

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它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以叫做交换价值。

”他进一步指出,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它的使用价值决定的,交换不一定要有使用价值作为它的物质承担者。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立场、观点贯穿于其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所以应当从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体系出发来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内涵。

同时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本文将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分析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发展及各大文献的相关论述,总结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理论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发展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

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揭示商品内在矛盾的科学理论,所揭示的市场经济规律是指导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指针。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马克思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深刻认识解读劳动价值论对于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和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正处于深化开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期、机遇期、挑战期,深入研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指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一个关于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及商品生产、交换遵循价值规律的逻辑紧密、内容丰富、结构完整、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包括:1、价值实体,也就是劳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二因素理论指的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在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学说中,马克思强调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种属性。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

劳动价值论的演变分析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指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不同的演变,从古代的劳动价值观念到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劳动价值论的演变进行深入分析。

一、古代的劳动价值观念追溯到古代社会,人们对劳动价值有着独特的认识。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价值理论,他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来源,然而他没有建立劳动价值论体系。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强调“劳动有尊严”,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

古代的劳动价值观念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缺乏科学性和理论性。

二、资本主义发展与劳动价值论的转变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劳动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价值规律,他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但他并没有深入探讨劳动价值的本质和规律。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李嘉图则强调了生产要素之间的价值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边际效用理论,对劳动价值论有了一定的丰富和发展。

而在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他强调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马克思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和批判,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劳动价值论的转变,从零散的观念逐渐演变为系统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兴起更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深刻发展和批判。

在现实社会中,劳动价值理论也对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现象日益突出,劳动价值理论提出了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通过重新理解和应用劳动价值理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不平等和社会不公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发展。

四、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现实社会中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第三讲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科学 研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李嘉图的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建国以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一直是我国政 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政治 经济学理论受到冲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遭到怀疑。于是,许多学者接受 了西方经济学的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要素价值论。至于剩余价值理论,则干脆 避而不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经济学说史,就会发现,劳动价 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论鼻祖斯密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鼻祖马克思共同的观 点。只不过由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缺陷、无法解释现实,导致西方 经济学理论在反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同时,顺手将劳动价值论也一起抛弃了。 自从马歇尔创立均衡价格论之后,许多经济学者基本不提价值,而只谈价格。 其实,单就劳动价值论是两大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共同基础这一点,我们就有 足够的理由坚持劳动价值论。 今天的现实似乎与劳动价值论背道而驰,需要我们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 题: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建立过程 (一)、古典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果说配第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发现的
“新大陆”,那么,亚当· 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则是这块新大陆的开拓者。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主要功绩:一切生产部门劳动都创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缺陷:二元论 斯密时而认为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时而认 为“劳动价值”是价值的尺度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1、否定:供求价值论 2、继承:劳动创造价值(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营养) 3、创新:劳动二重性
第二章 交换过程 这一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通过交换过程的分析,阐明货币的形 成和它的本质。 这一章是第一章的直接继续。在第一章分析了商品及其矛盾。不 过那是在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上进行分析的。这一章则是在联系的运 动的状态中,分析诸商品的矛盾的展开和矛盾的解决。矛盾的解决是 通过货币的形成实现的。所以,交换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是货币形成 的过程。 注意,这一章研究的对象和第一章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东西。 第一章直接的分析对象是商品及其矛盾,虽然在那里分析的商品,也 是处于交换关系中的商品,但那是在静止状态上分析商品,任务是把 商品矛盾的各个侧面及其基本规定性揭露出来,而不是直接分析商品 矛盾的运动形态或交换过程。在这一章则不同,它是在运动状态中分 析商品及其矛盾的。所以,交换过程成了直接的分析对象。交换过程 就是商品矛盾的展开和解决的过程,就是货币形成的过程。阐明货币 的形成和它的本质就成了这一章的主要任务。 这一章的分析可分为三个问题:①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矛盾和货币 产生的必然性;②货币的形成过程和货币商品的特点;③对货币的起 源和本质方面的错误观点的批判。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摘要】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是一项重要的理论贡献。

本文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出发,分析了马克思对其理论的批判,并探讨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以及社会主义理想。

马克思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异化及剥削现象,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思想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我们认识和改变当今社会现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马克思、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批判、超越、劳动理论、劳动价值论、工人阶级、解放、社会主义理想、影响。

1. 引言1.1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的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理论的批判主要体现在他对劳动价值论的重新解释和发展上。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因素,而不是简单的数量。

他指出,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商品的交换上,更体现在劳动者的劳动过程中。

马克思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理论,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和劳动力的真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对古典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批判,更在实践中对工人阶级的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马克思提出了工人阶级应当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的彻底改变,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想也是基于对劳动的重视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而提出的。

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让劳动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权利。

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进行了批判和超越,他的劳动价值论和对工人阶级的解放理论影响深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马克思的理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2. 正文2.1 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劳动价值论和劳动生产力的探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与超越摘要:从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产生、发展、终结的嬗变过程,之后劳动价值论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取代而游离于主流理论体系之外。

马克思充分批判和继承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回归了古典学派的正确的传统的同时,在多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彻底超越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对价值论的渊薮进行了回顾,并指出:正是由于马克思继承了古典学派的正确传统,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超越,才形成了更为科学和完善的价值理论。

关键词:古典经济学派劳动价值论回归与超越一、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发展历程“劳动是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土地是财富之母。

”这是威廉配第的一个著名论断。

当然,由于配第本人不知道劳动二重性,所以并没有就这里的劳动作出任何说明。

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来说,配第这里提到的劳动,不是作为价值源泉的抽象劳动,而是作为物质财富源泉之一的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所以,配第的上述论断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和自然物质都是形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并正确地说明了劳动在形成物质财富的各种要素中是一种能动的要素。

配第在价值理论方面最突出的贡献是他第一个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论点。

他区别了“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

这里的“自然价格”实际上是指价值。

他所谓的“政治价格”是依照“自然价格”基础而计算出来的价格,而“如果将这种政治价格以人为的共同的标准银币来衡量,就可以得到我们所寻求的价格,即真正的市场价格。

”价值理论和价格理论在斯密的《国富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这里论证了商品交换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市场机制的作用,从而为他的其它理论奠定了基础。

价值论和价格论是紧接着货币的起源和效应问题之后提出来的。

斯密在说明了分工和交换的必要性以及交换的工具之后,接下来要讨论的自然就是交换的依据和基础问题了。

正如斯密本人所言:“我现在要讨论人们在以货币交换货物或以货物交换货物时所遵循的法则。

这些法则决定所谓商品相对价值或交换价值。

”。

为全面分析支配商品交换价值的原则,斯密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格的,究竟是什么?第二,构成真实价格的各部分,究竟是什么?第三,什么情况使上述价格的某些部分或全部,有时高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有时又低于其自然价格或普通价格?换言之,使商品市场价格或实际价格,有时不能与其自然价格恰相一致的原因何在?”斯密虽然对价值理论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但是他没有建立一个前后一贯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但是,他确认生产所需要的劳动量与商品价值的直接关系,是有积极意义的。

马克思说“斯密的这种摇摆不定以及把完全不同的规定混为一谈,并不妨碍他对剩余价值的性质和来源的探讨,”因为斯密“实际上甚至不自觉地坚持了商品交换价值的正确规定。

”李嘉图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他的价值学说集中体现于其《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首章内容并以之贯穿其全部的经济理论。

李嘉图的价值学说的主要功绩是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

他排除了斯密在商品价值规定性方面的二元论。

首先,李嘉图批判了斯密在肯定了生产时所耗费的劳动成为商品价值的源泉后又提出购买所得的劳动为尺度的不一贯性。

其次,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交换价值在近代社会决定于社会三收入的观点。

李嘉图认为,已经生产出的价值,无论如何分割,都不能改变其本身的量。

价值是第一因素,收入是派生因素。

价值可以分割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但是不能倒过来说价值是由这三收入决定的。

最后,李嘉图知道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某商品的实际耗费掉的劳动量而是由其必要劳动量来决定的。

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回归(一)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之一:理性古典经济学在经济分析的方法上,强调自然秩序论和抽象演绎的方法。

以重农学派为例,将自然秩序视为最高信条和方法的出发点。

魁奈实际上已经指出社会生活和自然界一样,客观存在这某种规律性,客观规律性是一个国家的政策法律等人为法律存在的基础。

在自然的社会秩序下,组成社会的所有人都应该带来益处,并根据自己的能力来促进社会福利。

同时,他们将理所当然享有最基本的自然权利,即每个人首先要享有自己劳动所获得的所有权,保证不动产和动产正当所有者的所有权。

因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而且每个人对自己的利益了解最清楚,他完全可以通过自由选择在经济生活中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享受。

要掌握和研究经济运动的自然规律,主要的方法是理性思维。

魁奈认为,只有理性才能认识自然规律,所以经济学的研究中必须重视分析和演绎。

到了斯密那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活动将推动经济发展、财富增长,为社会带来公益。

在斯密的著作中,论述的体系上是总体演绎来安排的。

他的论述问题中,多带有创立起始范畴和建立分析工具的作用。

这一传统的重要性在于它创立了把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

社会经济受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范畴之间有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存在理论上的可预测性。

马克思无疑非常重视古典经济学理性的传统,而且将其发挥至更高的水准,在马克思的研究中,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的方法使其理论严谨而且比较完美地做到了理论体系的内部自恰。

(二)古典经济学的传统之二:生产与分配的统一马克思说:“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

”以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为代表的早期古典学派的理论标志着这个过渡的开端。

配第要在“政治价格”后面找出“自然价格”,布阿吉尔贝尔则要在“市场价格”后面找到“真正价值”。

对于他们来说,“政治价格”或者“市场价格”只是表象,必须将理论带入到生产领域当中。

但是研究生产领域并不是说分配过程就不重要,生产和分配从来就是同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分配是生产的起点同时也是生产的结果,而生产中已经包含了带有制度规定性的分配。

而之后的约翰穆勒却提出了生产与分配的二分法。

他认为生产规律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依据社会制度改变。

而分配规律取决于社会和法律的习惯,由人的意志决定,所以是可以改变的。

这种二分法割裂了生产同分配的联系,导致了后来劳动价值论走向了两条道路。

其中一派的代表性人物是法国的巴师夏和英国的西尼尔,他们以对于交换领域的现象的描绘来代替古典经济学中对生产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坚持了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同分配统一的传统,使劳动价值论不会沦为分配的价值判断的学说,而后者无疑会导致劳动价值论成为一种过时的失效的学说。

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一)价值,作为商品经济的范畴的确立古典学派中只有交换价值而没有价值这一范畴,这导致了他们在论述中的诸多混乱和错误。

马克思分析商品从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开始。

马克思首先指出二者是商品的二要素,它们彼此对立同时又构成统一物。

在考察交换价值时,马克思第一次将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从而确立了这个重要的理论范畴。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范畴,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古典经济学家只注意交换价值的量,而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进行比较。

马克思从交换比例的表象深入到难以理解的相等的实质;从交换价值深入到劳动,从劳动进入价值。

在明确了价值是人类劳动的物化,劳动是价值的实体后,才进一步考察价值量的测量。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态。

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

李嘉图没有把商品生产的社会作为某种特定历史社会形态,不了解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被制约的范畴,所以将其视为永恒的范畴。

而马克思通过价值这一范畴看到了其反映的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关系的本质,从而价值只能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二)劳动二重性理论古典经济学中,斯图亚特对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有二重性曾经有天才的猜想。

他指出:“那种通过自身转移而创造出一般等价物的劳动,我称之为产业。

”斯图亚特称之为产业的劳动或创造一般等价物的劳动,实际上就是有别于实在劳动的特殊社会劳动。

对此,马克思评价说:“斯图亚特比他的前辈和后辈杰出的地方,在于他清楚地划分了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特殊社会劳动和获取使用价值的实在劳动之间的区别。

”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指出,商品所包含的劳动一方面是个人的、具体的劳动,另一方面是社会的、抽象的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在这方面前文提到的配第的名言中也说明了土地也是财富的源泉之一。

抽象劳动是不因为自身的特殊形式,也不因产物的特殊品种而有所区分的、一致的、无差别的劳动,也就是说在质上没有差别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价值的转化形式的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由于生产关系的转化,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

这就赋予价值,作为商品生产者的生产关系的表现,以复杂的情况和现代的意义。

马克思进一步探讨了这一问题,从而完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学说。

首先,马克思发现了劳动力这一范畴,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是怎样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问题。

古典经济学家那里没有劳动力这一范畴,他们认为劳动者出卖的是劳动,所以产生了无法解决的价值规律和利润存在的矛盾。

马克思分析了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指出劳动力是“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劳动力这一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马克思论证了在资本主义下,一方面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使它更具有劳动价值的形式,从而揭露了在资本生产方式下,货币“产生”货币的原因。

其次,马克思提出了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怎样以生产价格的形态发生作用。

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市场价格的波动不再围绕价值而围绕生产价格进行,但是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的。

价值转化的理论证明了价值规律既是简单商品生产的规律,也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规律。

这突破了此前劳动价值论所不能逾越的界限,完成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四、结语从威廉配第到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动价值论经历了产生、发展、终结的嬗变过程,之后因为种种原因长期被庸俗经济学的价值理论所取代而游离于主流理论体系之外。

马克思充分批判和继承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回归了古典学派的两大正确的传统——理性、生产和分配统一——的同时,在价值范畴、劳动二重性、价值的转化形式等多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进行了新的探索,从而彻底超越了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进一步阐明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