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论略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19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模型,它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比较,从而揭示了人类思维中的一种基本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相对较为熟悉的概念(称为源概念)应用到另一个相对较不熟悉的概念(称为目标概念)上,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目标概念。
这种隐喻比较可以帮助人们将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简单的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一种“映射”关系。
源概念是人们已经熟悉和理解的概念,而目标概念则是人们想要理解和表达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映射到目标概念上,人们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和表达目标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
我们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
在这个隐喻中,时间被看作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我们需要合理地利用时间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样的隐喻比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为。
概念隐喻理论并不是一种普适的认知模式。
虽然隐喻比喻在语言和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每个概念都可以通过隐喻比喻来理解和表达。
有些概念可能过于抽象、复杂,很难找到一个简单的源概念来进行映射。
不同文化和语境下的隐喻比喻可能存在差异,人们对同一个概念可能使用不同的隐喻来理解和表达。
在应用概念隐喻理论时,我们需要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以及个体的认知差异。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争议和批评。
有些人认为,概念隐喻理论过于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认知过程的作用,比如非语言符号和经验。
概念隐喻理论也没有提供清晰的解释,如何通过隐喻比喻来感知和思考。
概念隐喻论略

— 132 —
品 ;我们用《文汇报》来代替文汇报记者 ,是对《文汇报》的重视 “,《文汇报》未到会”和“记者张三未到会”意 思就不同 。
一旦这个基本隐喻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后当人们想描述和时间有关的事物和概念时也很自然地运用那些以往用来描绘金钱的词汇来增强表达效果由此产生上述隐喻表达
第201036卷年第5
月 3期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 Vo l .
y. 13
, 2006 No .
3
概念隐喻论略
翟 少 军
(上海电视大学 浦东新区分校 , 上海 200201)
摘要 :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 。隐喻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或概念 之间建立认知联系 。隐喻解释涉及理论很多 ,通过 Lakoff“概念隐喻”理论 ,结合汉语实例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 一个侧面的分析 ,可以使我们对隐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关键词 : 概念隐喻 ;认知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6522 (2006) 0320131206
人类逻辑思维深化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用隐喻手段 。人们的认知总是由近而远 ,由浅到 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已知到未知 ,而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隐喻 ,进而达到认识和解释事物的目的 。[3] 人类 通过进化而获得一些基本范畴 ,例如上下 、内外等 ,然后通过隐喻应用基本范畴于抽象概念而获得其它范 畴 ,人们总是“从一定的角度通过隐喻或所了解的形象去理解事物 。”人类这种隐喻思维过程的结果 ,形成 了许多系统化 、带根本性质的隐喻 ,这些隐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语行为 。人们经常自觉或不 自觉地运用某些隐喻来表达思想 ,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中存在的这些“隐喻 概念”。
概念整合理论VS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VS.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Lakoff& Johnson)
独生子是小皇帝。 隐喻: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 。
一国之君 至高无上 发布圣旨 身着龙袍 主持国家大事 三宫六院 „„ 始源域 皇帝 一家之“主” 为家人所宠爱 所说的话家人言 听计从 穿最好的衣服
目的域 独生子
印度男子查那因拥有39个妻子127名子孙, 独生子是小皇帝。 被视为印度大选中最重要的选民。由于在米佐 拉姆邦,政客之间得票率十分相近,查那成为 印度男人是皇帝。 每名政客都试图拉拢的对象。
(这个外科医生水平差)
?
外科医生
手术刀 病人
屠夫
屠刀
动物 „„ 水平差
?
水平差
始源域 屠夫
目的域 外科医生
概念整合理论(Fauconnier& Turner) The surgeon is a butcher. (外科医生水平差) ?
类属空间
某人用 尖锐的工具 对
实施某一动作 以实现某一目的 目的
屠夫 屠刀 动物 屠宰 目的:杀害动物 以卖其肉 „„ 外科医生 手术刀 病人 手术 目的:治愈病人 „„ 具有屠夫特点的外科医生 屠夫 外科医生 病人 动物 视病人如动物 屠宰 具有屠宰性质的手术 手术 目的:治愈病人
始源域 1: 输入空间 屠夫
目的域 2: 输入空间 外科医生
新创结构p; Johnson)
独生子是小皇帝。 印度男人是皇帝。
一国之君 至高无上 发布圣旨 身着龙袍 主持国家大事 三宫六院 „„ 皇帝 一家之“主” 为家人所宠爱 所说的话家人言 娶多个老婆 听计从 穿最好的衣服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包括隐喻的研究范畴,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拥有基于
认知心理学测量下所计算出的结论所做出的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者一个可以用于研究教学
和诊断过程中学习者概念学习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层面的记忆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构成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认知和物理隐喻,它
们两者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来描绘被学习的概念。
认知隐喻是以抽象的概念来比喻物理概念,而物理隐喻则是以物理概念来比喻抽象概念。
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把抽象概念映射到
有意义的物象之上,从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
另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分析了如何把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并有意义的联系。
在认知过程中,隐喻分析过程不仅会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也会把本身抽象的概念变得具
体和实际。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视觉化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
帮助学习者将逻辑结构转化为具象图像,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概念。
最后,这项理论还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用于进行针对
知识弱点的补救教学,以及用于介绍一种协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囊括性地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概念背后所涉及的技能和
连接,以及他们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让教师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用以指导教学。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用来传递、理解和解释抽象的概念和感知的信息。
隐喻不仅存在于日常交流中,也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概念隐喻理论作为对隐喻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致力于深入探讨隐喻如何通过概念层面的理解来影响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文献中总结其发展历程、主要研究内容和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 是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们在《隐喻我们生活中的思维》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随后的研究中,Lakoff和Johnson通过对语言和认知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隐喻的观点和假设,如“理解是通过隐喻完成的”、“语言中的抽象概念是通过隐喻构建的”等,为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随着概念隐喻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和思维方式。
此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逐渐涵盖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经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对人类认知和语言运用的影响日益显现。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概念隐喻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隐喻与认知的关系、隐喻与语言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关于隐喻的概念构建过程,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对抽象和复杂概念的理解是通过隐喻进行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将一个概念(例如“时间”、“生活”等)看作是另一个更加具体的概念(例如“金钱”、“旅行”等)来进行理解和表达。
这种通过隐喻构建概念的方式,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体,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关于隐喻与认知的关系,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也影响着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源领域)映射到另一个领域(目标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新事物或新领域。
概念隐喻理论源自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领域,但其影响已经扩展到了广泛的学科领域。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探讨其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1. 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在他们的著作《意象、形式与事物》(Metaphors We Live By)中提出。
他们认为语言中的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是人类认知和理解的基础。
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常常借助空间、身体和感知经验中的概念和形象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这种基于身体经验的隐喻成为人们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认知科学、语言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影响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源领域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领域,而目标领域是人们不熟悉的、抽象的领域。
通过将源领域的知识、经验和形象映射到目标领域中,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目标领域的概念和事物。
人们常常用“生命是一段旅程”这样的隐喻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这种隐喻,人们将生命的过程比喻成为旅程,从而产生出对生命的新认识和理解。
3. 概念隐喻理论在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不仅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还在文学、艺术、教育、管理等不同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文学领域,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情感、欲望和思想。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们也常常借助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隐喻来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教育领域,概念隐喻理论也被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和具体。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
它认为,人们通过将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的概念来理解和认知世界。
这种映射被称为隐喻,它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并在思维和语言表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思维和语言是通过将一个概念领域(称为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领域(称为目标)中的特征和结构来实现的。
这种映射可以是直接的、同构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非同构的。
通过隐喻的映射,人们能够从一个熟悉的领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中。
概念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它对于我们理解语言和思维的本质,以及人类认知的运作方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
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隐喻的使用会受到文化、语言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语言对于隐喻的理解和使用可能会有所不同。
个体的经验和背景也会影响他们对隐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研究隐喻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和变量。
概念隐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其他认知过程和机制对于语言理解和思维的作用。
除了隐喻,还有许多其他认知过程和机制,如联想、类比、归纳和演绎等,都对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认知过程和机制与隐喻密切相关,但它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在研究认知过程时需要加以考虑。
概念隐喻理论在解释语言和思维的方式时,过于强调了隐喻的作用,而忽视了其他的语言和思维手段。
事实上,语言和思维是非常复杂和多样化的,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技巧和策略。
隐喻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抽象的概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在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和因素,包括文化、语言、个体差异以及其他的认知过程和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 隐喻是用一个事物理解另一个事物的思维方式 。隐喻是通过认知主体的思维在两个认知域或概念 之间建立认知联系 。隐喻解释涉及理论很多 ,通过 Lakoff“概念隐喻”理论 ,结合汉语实例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 一个侧面的分析 ,可以使我们对隐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 关键词 : 概念隐喻 ;认知 ;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 : H03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26522 (2006) 0320131206
第201036卷年第5
月 3期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U niversity ( Social Sciences)
Ma Vo l .
y. 13
, 2006 No .
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念隐喻论略
翟 少 军
(上海电视大学 浦东新区分校 , 上海 200201)
如在 TIM E IS MON E Y 这一基本隐喻概念中 ,产生如下语言表达 :
收稿日期 : 2004209206 作者简介 : 翟少军 (19632 ) ,女 ,山东烟台人 ,上海电视大学浦东新区分校讲师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在读硕士 。
— 131 —
I do n’t have enou g h time to spare fo r t hat . Yo u’re w asti n g my time.
二 、辞格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1. 拟人概念隐喻 拟人作为将客体人格化的隐喻思维方式 ,不但存在于辞格中 ,也存在于我们的一般的日常话语中 。下 列例子中我们就是用人的特征和行为来理解“事实”“、生活”“、投资”等抽象概念 : (1) 事实证明了这个理论的错误。(2) 生活欺骗了他 。(3) 让事实说话。(4) 不良投资孕育着新的危机 。 以上例子都是将某种非人事物看作人 。拟人是抽象的 ,但是拟人化不是千篇一律 、笼统的 ,而是具体的 ,各 有其特点 。如例 1 为能正常思维推理 (证明) 的人 ;例 2 , 骗子 ;例 3 ,发表意见的人 ;例 4 ,有生育功能的人 。 每一个拟人语句都取人的某一个侧面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 (1) 疾病夺去了他的生命 。(2) 他处于病魔缠身的痛苦之中 。(3) 他被疾病拖垮了 。(4) 疾病是他的头 号敌人 。(5) 他遭到了疾病的打击 。 这里疾病不但是被拟人化了 ,而且不仅仅是“疾病是人”,它是一个具体的人 ,即“疾病是不受欢迎的 人”或“敌人”。它给我们提供了认识 、思考疾病的视角 ,它对我们进行纠缠 、攻击 、伤害 ,甚至夺去我们的生 命 。我们这样来隐喻式地理解认识疾病 ,同时我们也这样来对待疾病 :我们采取措施预防 、与之斗争 、战胜 它 、消灭它 。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拟人中我们用“人”的概念来理解其它事物 。我们用对人的各种 各样的认识来理解各种各样的事物 。 2. 换喻概念隐喻 从修辞格角度 ,换喻可按代替的方式大体分为工具代 、容器代 、处所代 、生产者代 、特征象征代 、具体 代 、抽象代 、结果代 、别称代等 。但概括说来 ,换喻的基本功能主要是用一个实体“代表”另一个的方法对事 物进行指示 ,而事物之间经常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在进行指示的时候 ,我们选择哪个部分经常表现出我 们在进行言语表达时的注意力或目的集中在这个整体的哪方面物征之上 。如 :
Is t hat w ort h your w hile ? 以上斜体字最初是用来描写与 mo ney 有关的词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它们被广泛地运用于对 time 一词或有关词汇的描绘 。尽管 TIM E IS MON E Y 这一基本隐喻概念没有出现在这些语句中 ,但它们却明 显地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 。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 ,总是有意识地选用恰当的字眼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 却无意识地 ,不可避免地运用着某些基本隐喻概念 ,按照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论述事物 。 把时间和金钱这两个不同范畴的东西联系起来并不是任意的 ,它与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 在人们的认识世界中 ,时间是有限和珍贵的 ,人们在生活中要达到某一目的 ,就必须精确地计算和有效地 利用有限的时间 ,时间已成为一种人们依赖生存的东西 。金钱更是如此 ,它的价值已使之成为人们生活中 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人们用“时间是珍贵的”这一概念时 ,便自然而然地选用与其有相同引申意义的金 钱来搭配 。一旦这个基本隐喻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扎根后 ,当人们想描述和时间有关的事物和概念时 ,也 很自然地运用那些以往用来描绘金钱的词汇来增强表达效果 ,由此产生上述隐喻表达 。 基本隐喻概念存在的事实说明了语言系统受隐喻概念的支配 ;隐喻化的结果凝聚在语言体系中 。[4] 从 基本概念隐喻的角度分析 ,拟人 、换喻等辞格只不过是概念隐喻的不同类型 。
This gadget will save yo u ho urs.
How do yo u s pen d yo ur time t hese days ? I do n’t have t he time to gi ve yo u.
Do yo u have much time lef t ?
Thank yo u f or y ou r ti me.
人类逻辑思维深化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运用隐喻手段 。人们的认知总是由近而远 ,由浅到 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已知到未知 ,而这个过程总是伴随着隐喻 ,进而达到认识和解释事物的目的 。[3] 人类 通过进化而获得一些基本范畴 ,例如上下 、内外等 ,然后通过隐喻应用基本范畴于抽象概念而获得其它范 畴 ,人们总是“从一定的角度通过隐喻或所了解的形象去理解事物 。”人类这种隐喻思维过程的结果 ,形成 了许多系统化 、带根本性质的隐喻 ,这些隐喻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言语行为 。人们经常自觉或不 自觉地运用某些隐喻来表达思想 ,进行言语交际活动 ,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思维方式中存在的这些“隐喻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