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1

合集下载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英汉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异同之剖析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使用,有助于表达政治思想,增强政治语言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使用也有所不同。

中国政治语言中,隐喻常常指的是一种比喻,即用一种事物来描述另一种事物,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共鸣。

例如,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雪”来比喻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苦难的坚忍不拔。

在这首诗中,毛泽东还用“雪”来比喻人民的希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主要指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即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另一个词语的含义。

例如,在英文政治语篇中,“iron curtain”是指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这个词语的本意是“铁幕”,但它隐含着“东西方两个阵营之间的分歧”的含义。

从以上两种隐喻的使用方式来看,中国政治语言中的隐喻更多的是比喻,而英汉政治语篇中的隐喻更多的是隐喻的一种表达方式。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负载词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负载词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负载词一、引言1.1 主体描述:红高粱文化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观点阐述:作为概念隐喻的视角下的重要成分之一,红高粱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能够深刻剖析和理解红高粱文化的多重意义。

二、深度评估2.1 文化内涵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红高粱文化负载词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它不仅仅是种植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谷物,更是民间传说、历史传统、农耕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2.2 传统价值红高粱文化负载词所体现的传统价值观念和民俗传统对当代社会仍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对于农耕生活的传承,更是对于道德伦理、家庭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延续和传播。

2.3 情感连接红高粱文化负载词作为概念隐喻下的情感连接,既承载着人们对于丰收和幸福的向往,也承载着对于困苦和坚守的坚定信念,这种情感连接构成了红高粱文化的核心精神。

三、广度评估3.1 文学作品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以红高粱为主题,这些作品中浓缩了红高粱文化负载词的丰富内涵,通过文学的手法将红高粱文化传递给读者,使得其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了传播。

3.2 习俗传统红高粱文化在民俗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在一些地方的丰收节日、婚庆仪式中,红高粱都扮演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这些习俗传统延续了几千年,使得红高粱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3.3 文化符号红高粱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宗教、民间信仰中,常常可以看到与红高粱相关的图腾、祭祀仪式等,这些文化符号将红高粱文化与民间信仰和文化观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总结回顾4.1 文章内容回顾在本文中,我们通过概念隐喻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红高粱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传统价值、情感连接,并且通过广度评估,展示了红高粱文化在文学作品、习俗传统和文化符号中的广泛应用。

4.2 意义总结红高粱文化负载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深入挖掘其内涵,对于增进人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

概念隐喻理论的再思考概念隐喻理论是由乔治·莱考夫斯基(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类的认知过程是通过使用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的。

本文将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再思考,探讨其局限性和有待完善之处。

概念隐喻理论强调了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性。

隐喻帮助人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更为具象的形式,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抽象概念。

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将时间的概念与金钱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了我们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概念隐喻理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在具体应用方面,概念隐喻理论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的适用性有待探讨。

不同文化中的隐喻可能存在差异,造成不同概念之间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在英语中,我们常常用“时间就是金钱”来隐喻时间的价值,但在一些非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隐喻来表达时间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文化和语言环境下的隐喻使用进行深入研究很有必要。

概念隐喻理论的解释和应用还存在一定困难。

隐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到概念的映射和转化等多个层面。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对于隐喻的解释和应用仍较为宽泛,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指导。

如何深入研究隐喻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有效地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向。

概念隐喻理论还可以与其他认知理论进行结合,以加深对认知过程的理解。

与概念隐喻理论相关的构建主义认为,概念的形成是一种建构性的过程,通过与经验和感知的互动来形成。

将概念隐喻理论与构建主义理论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的形成和认知的发展过程。

概念隐喻理论也可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其理论假设。

目前,对于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语言和认知的分析,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验证概念隐喻理论的假设,进一步提高其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

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 -回复

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 -回复

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回复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人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时基于具体、感官经验的概念来进行隐喻迁移。

而概念整合则是指将多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使其具有更丰富的意义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概念隐喻关照下的隐喻机制对概念整合运作的阐释,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概念隐喻的定义和特点。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将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进行对应、类比,从而使前者借用了后者的部分特征来增强其意义。

在概念隐喻中,源概念(即隐喻概念)通常是具体、感官经验丰富的,而目标概念(即被隐喻概念)则是抽象、抽象程度较高的。

通过隐喻机制,人们将具体的观察、经验转化为概念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抽象概念。

概念整合是一个基于概念隐喻的认知过程,指的是将多个概念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概念。

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不同概念之间会发生意义和特征的转移和共享,使整合后的概念具有更丰富的表达能力和意义。

而概念隐喻则是概念整合的重要手段,是概念整合过程中的关键步骤。

概念整合运作过程中的隐喻机制包括隐喻映射和隐喻转喻两个方面。

隐喻映射主要指的是源概念与目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

通过隐喻映射,人们可以将源概念的一些特征和含义借用到目标概念中,使得目标概念更容易理解和解释。

隐喻映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以及人们对源概念的理解和表征。

例如,将“时间”隐喻为“金钱”,源概念中的特征如“有限”、“可以成长”等被映射到目标概念中,使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隐喻转喻是概念整合运作中的另一个重要机制。

隐喻转喻主要指的是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映射关系发生了转移或变化,使得目标概念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灵活。

隐喻转喻可以是直接的,即将源概念的特征直接应用到目标概念中;也可以是间接的,即通过其他概念的桥梁将源概念的特征转移给目标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提出的,隐喻是一种认知过程,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是一种文化的现象。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研究热点,也在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文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和研究现状。

一、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概念隐喻理论是源于西方哲学传统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语言的隐喻表达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它认为人类在认知活动中借助于概念隐喻来完成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乔治·莱科夫认为,人们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来理解并解释语言。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描述对象属性和关系的工具,更多的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认知结构,并对认知结构进行整合和重组。

在概念隐喻理论中,概念是认知结构的核心,概念是我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和抽象,是我们对世界进行认知、理解和描述的基本单位。

概念隐喻就是通过将一个概念和另一个概念做类比来实现对概念的抽象与理解。

人们通常用“时间是金钱”这样的隐喻来理解时间的价值,用“爱情是战争”来描述夫妻关系的复杂。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隐喻,从而形成对事物的认知。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贯穿于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之中,对人们的认知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概念的隐喻化,可以实现对复杂事物的简化和概括,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件。

概念隐喻也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等领域进行认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不同领域的概念隐喻,可以实现对复杂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认知和解释。

二、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的研究概念隐喻在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隐喻现象的分析和解释方面。

语言学家通过对语言文本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揭示了隐喻在语言中的丰富表达方式和认知作用,从而为语言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语言学研究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可以用来进行语义分析,尤其
是在探究语言中隐含的意义时非常有用。

本文将介绍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基本概念,并
以中文为例,探讨如何应用它们进行语义分析。

一、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是指一种将经验直接转化为语言表达的方式,它是一种非语言性的心理现象,通过语言的表达来传递意义。

意象图式的含义是通过一个或多个感官感受到的创造性形象
的方式来表示,这些形象往往是抽象的、概念性的,不能通过具体的形式来表达。

例如,“时间是一条河流”这个比喻中就运用了意象图式,将时间通过一个物理实物——河流来
表现。

在中文语言中,意象图式运用相当广泛,例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用意
象图式来比喻人们习惯于积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二、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领域的概念运用到另一个领域,以便对后者的理解加深和丰富。

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有着类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转化和表达概念来传递意义,但是概念
隐喻更加具体和局限,只适用于限定的一些领域,比如将“公司”这个经济概念隐喻到政
治领域中,比如“各部门是公司的基石”。

在中文语言中,概念隐喻的应用也相当普遍,例如,“脱胎换骨”就是将生理学的
“脱胚换骨”隐喻到社会学中,表达了人们改变自己的基本现状希望自我进步的想法。

三、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
总之,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可以用来进行中文语言的语义分析,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
加深入地理解语言中的隐含意义,为语言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是指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隐喻化进程。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从而给予原事物新的意义或理解的修辞手法。

概念隐喻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感知和认知。

在这个阶段,概念开始与其他事物相关联,通过感知和认知过程开始形成隐喻。

例如,在感知到“时间”为可感知的物质时,我们可以将时间看作是水流般的东西。

第二阶段是语言使用的隐喻。

在这个阶段,通过语言的使用,人们开始将概念与隐喻进行联系。

例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就像一条河流”,以便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

第三阶段是文化和社会的隐喻。

在这个阶段,隐喻不仅仅是限定在个体认知和语言使用上,而是成为了文化和社会共同的知识和理解。

例如,在一些文化中,时间被隐喻为一种有限的资源,需要节约和管理。

第四阶段是象征和创造力的隐喻。

在这个阶段,隐喻超出了简单的类比,成为了一种象征和创造力的工具。

例如,著名的隐喻“时间是金钱”就超越了简单的类比,成为了一种常见的象征说法,用来表达时间的宝贵和需要管理的意义。

总的来说,概念隐喻发展历程是一个在个体认知、语言使用、文化和社会层面不断演化的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隐喻将从
个别的类比发展为社会共同的知识和象征,给予人们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某种含义。

隐喻的存在与使用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被广泛研究。

本文将就该领域常见的文献进行综述。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 是该领域的两位重要学者,他们于1980年合著了《隐喻的语言》一书,在其中全面地阐述了隐喻的认知和语言作用。

他们提出,隐喻是理解概念的基础,可以使人们将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形象概念。

他们指出,隐喻可以改变人们的观点和认知方式,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

以脸盆为例,Lakoff 和 Johnson 在书中指出,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容器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容纳”的概念;而当人们将脸盆看作一个运载工具时,它就被隐喻为一种“载物”的概念。

这样的转化在语言中也经常出现,比如“思维就是计算”、“生命是一条河流”等都是隐喻的使用。

除了Lakoff 和 Johnson,其他学者也对概念隐喻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发表了相关文献。

例如,Rita F. Teutsch 在她的论文《隐喻在中西文化中的使用》中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隐喻的运用,并指出中西方文化中有明显差异。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时间就是金钱”隐喻,在中国文化中则经常采用“时间就是水流”隐喻。

Teutsch 还认为,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中隐喻的使用对于进行跨文化交流和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隐喻的使用与情感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例如,Pan (2016) 的研究认为,正面隐喻可以增强人们的心理幸福感,而负面隐喻则会导致人们的心理不健康和心理压力。

Ellsworth 和 Smith (1988) 也提出,在情感上,隐喻可以传递喜悦、快乐或者沮丧等情感。

此外,还有一些对于隐喻的使用和理解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

例如,Gibbs 和Steen (1999) 的研究认为,隐喻的理解是一种类比过程,通过将源领域与目标领域进行比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Some area is seen as containers • The boy jumped into the water. • (the water or river as a container with walls, windows, doors, etc. with boundaries)
• we may win or lose in an argument as we may win or lose in a war. • We will attack our opponents in an argument as we will attack our enemies in a war. • We may plan tactics战术, 策略in expressing our opinions or prove our opinions, defend our opinions, and counterattack反击, 反攻in an argument as we may plan tactics, defend, and counterattack in a war • And so on.
• VISUAL FIELDSARE CONTAINERS (the space in front of us that can been seen with our eyes is conceptualized as container) • For example: • My friend is out of sight. • The ship is in sight now.
• Event, actions, activities and mental states can be metaphorically conceptualized as containers. • For example: • Are you in the contest on Sunday? (contest as a container object) • How did Mary get out of the tough work? (Event work as a container) • She is in a good state. (The abstract term state as a container)
• More examples: • My fear of insects is driving my wife crazy. • There is so much hatred in the world. • I can't keep up with the pace of modern life. • Our influence in the world has declined because of our lack of moral fiber.
2.1 container
• We view physical objects like a tub(管 道), a room, some substances like water, air, abstract states like love, or activities like cleaning, washing, as container.
1.与空间相关 与空间相关
• 1.HAPPY IS UP; SAD IS DOWN • I'm feeling up. That boosted my spirits. My spirits rose. You're in high spirits. • I'm feeling down. He's really low these days. My spirits sank. • 2.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 • Get up. Wake up. I'm up already. He rises early in the morning. He fell asleep. He dropped off to • sleep. He's under hypnosis催眠状态. He sank into a coma昏迷. • 3.HEALTH AND LIFE ARE UP; 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 • She rose from the dead. He’s in top shape. As to his health, he's way up there. He fell ill. He’s sinking fast. • He came down with the flu. His health is declining. He dropped dead.

• • • • • • • •
PLETION IS UP eat up, chew up, wind up, give up 12.UNKNOWN IS UP bring up, crop up(突然出现), and pop up (突 up , 然出现) 13.OBSTRUCTION IS UP hold up, catch up追上, 吸住, and tie up 14.WRITTEN or RECORDED IS DOWN put down, run down(浏览), write down
• 7.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 • He has a lofty position. She'll rise to the top. He's at the peak of his career. He's climbing • the ladder. He's at the bottom of the social hierarchy. She fell in status. • 8.GOOD IS UP; BAD IS DOWN • Things are looking up. We hit a peak last year, but it's been downhill ever since. Things • are at an all-time low. • 9.VIRTUE IS UP; DEPRAVITY堕落 DOWN 堕落IS 堕落 • She is an upstanding citizen. • That was a low trick. • 10.RATIONAL IS UP; EMOTIONAL IS DOWN • The discussion fell to the emotional level, but I raised it back up to the rational plane.
3.
• One abstract concept is metaphorically structured in terms of another concrete concept . • Eg: • ARGUMENT IS WAR. • THE MIND IS A MACHINE
• ARGUMENT IS WAR • a. Your claims can be easily defended. • b. He tries to attack every weak point in my argument. • c. I can always win an argument with him, because I know his weak points in argument. • d. It seems that he has lost his target in the argument. • e. If you use that strategy, he’ll be defeated. • f. In an argument, each party should try to counterattack whenever it is possible.
2.2
• Abstract concepts are identified as visible and tangible entities, to those metaphors in which words indicating concrete visible objects are applied to abstract invisible concepts. • Eg: • The glass bottle is fragile. • Her mind is fragile.
• 4.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 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 • I am on top of the situation. He's in a superior position. He's at the height of his power. He's in the high command. • He is under my control. He fell from power. His power is on the decline. He is my social inferior. • 5.MORE IS UP; LESS IS DOWN • The number of books printed each year keeps going up. His • draft number is high. My income rose last year. The amount of artistic activity in this state has gone down in the past year. The number of errors he made is incredibly low. His income fell last year. • 6.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 • All up coming events are listed in the paper. What's coming • up this week? I'm afraid of what's up ahead of 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