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课件
合集下载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教材回顾《六国论》课件

为:治理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 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但是 以:介词,凭借 故事:旧事,前例
苟:如果 从:跟随
兵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②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易:轻易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礼:礼敬,名作动 势:势力,形势 劫:威胁、胁迫 日、月:每天、每月,名作状
下咽:咽下喉咙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迁灭:灭亡 迁,变迁、流放 与:亲附,结交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 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 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 用武而不终也。
始:起初 斯:这 再:两次
义:坚持正义,名作动
始:才
速:招致
洎(jì):及,等到
诛:被杀死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 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 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 较,或未易量。
殆:几乎
智力:智谋和国力
诚:实在
向使:假使ຫໍສະໝຸດ 爱:爱惜。数,天数、命运
理:与“数”同义
当:“倘”,倘若
或:也许。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6.2《六国论》课件 (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弥、愈:更加。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判:确定,断定。 译文: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 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急迫。所以, 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 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至于:以致
颠覆:灭亡。 以:用。 固:本来。 然:这样。 事:侍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较:与……比较。 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因果承接。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译文: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 的土地比较,(前者)实际数目多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所亡:所丢失的土地。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于:跟,对。 再:两次。 而:连词表并列。却:使……退却,使动。 赵尝五战于秦:介词短语后置句。
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 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割:割让。
然后:这样以后。 安:安稳。 寝:休息,睡觉。 而:可是,转折连词。
译文: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这样以后才能得 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满足。 奉:献,送。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终:最后。 迁灭:灭亡。 与:亲附、亲近。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后也随着五国 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六国论》优秀PPT课件

• 1、暴霜露 “曝”,曝露 •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倘若 • 3、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通“勿”,不要
21
古今异义
•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形容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
•
动词,获得
35
文言虚词
•而 •之 •以 •为 •其 •则 •与
36
文言虚词
•
而
•
(1) 连词,表因果。 赂秦而力亏
•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
在苏洵看来,六国破灭的原因是什么?
开门见山,直陈观点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总
分
7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小邑 得百倍
大城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得难
有限
大患 献易 无厌
程度上
比 奉繁
侵急
不尽
不灭
道理上
赂 秦 力 亏 , 破 灭 之 道
8
不赂者以赂者丧
齐、燕、赵并不“赂秦”,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48
2024/10/15
49
12
• 老泉论六国之赂秦,其实借论宋赂契丹之事,
而卒亡于此,可谓深谋先见之识矣。
•
《唐宋文举要》甲编卷八引
《六国论》一轮复习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 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 A、日割月削
“日”“月”,名词作 状语
• B、以地事秦 名词“事”带宾语“秦”,用作动词:侍
奉
• C、义不赂秦 “义”,用作状语:坚持正义
• D、不能独完 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 E、李牧连却之 却,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2、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 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3、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
端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 (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2、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 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 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 (出高低来)呢。
3、真可悲叹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胁迫,天 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
• (用简洁的故事切入话题,引出文章的观点。)
•
• 如果说"拥有"是宝贵的财富,我们因为拥有知识 和能力而骄傲自豪,因为拥有亲情和友谊而幸福 快乐;而不知道珍惜却使它埋没于凡庸,就会分 文不值。
• 花开绚烂,只因有爱花的蜂蝶才倍加美丽; 漠视它,只会在花败英残后哀叹感伤。日出灿 烂,只因有热爱阳光的人才倍加温暖;藐视它, 只会在黑夜里孤寒后悔。
• 也有哲人说, “人如负筐采石者,于岁月的崎岖 蜿蜒间采撷心爱的珍宝,载着越来越重的行囊, 追赶流逝着的光阴而怀揣曾经希望的未来。”当 衣食使人沦于琐屑庸俗,成败使人堕为钩心斗角, 拥有,竟成了累赘。或许,让昨天随风而逝,让 明天姗姗而至,失去些拥有,我们会更轻松。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得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始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速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六国论》ppt课件

文章概述与主题思想
文章概述
《六国论》通过对六国灭亡原因的分析,阐述了作 者对于国家兴衰的见解。文章逻辑严密,语言犀利,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六国灭亡的教训,强调了国家应当重视内 部团结、发展经济和加强国防等重要性,以维护国 家的长治久安。
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了解《六国论》的背景、作者及文章 概述;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启示意 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 水平。
阐述坚持的重要性
通过六国的例子,阐述了在战争中 坚持到底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不懈 才能取得胜利。
引申到现实生活
这种精神也可以引申到现实生活中,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坚 定信念、勇往直前。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描述燕赵两国的处境 指出在秦国即将统一天下之际,燕赵两国仍然坚持抵抗。
赞扬两国的勇气和决心 赞扬了燕赵两国在绝境中仍然不放弃抵抗的勇气和决心。
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
部分论点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进 一步加强思考和讨论。
对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掌握不 够熟练,需要加强语文基础学习。
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分心,需要提 高专注力和阅读效率。
下一步学习计划安排
01
复习并巩固《六国 论》中的重要知识 点和难点。
02
拓展阅读相关历史 文献和资料,加深 对六国时期历史背 景的了解。
因果论证
分析六国破灭的内外因,阐明其 历史教训
逻辑层次与条理清晰
文章按照“总-分-总” 的结构展开,层次分 明,条理清晰
论证过程严谨,逻辑 严密,无漏洞
每一段落都有明确的 中心思想,内容紧扣 主题
语言表达与修辞手法
采用古文风格,语言凝练,表 达准确
文言文阅读-苏洵《六国论》课件PPT(71页-含翻译、内容讲解、课堂练习等)

④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 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 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03.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六国论》
写作背景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 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 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①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 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
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 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②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 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 容创业的艰苦。
③视:对待
④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 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 略了之,代土地。
-《六国论》
①至于:以至于。
②颠覆:灭亡。
③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 来就应该这样。
④事:侍奉。“以地事秦……火 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 和《战国策魏策》。
⑤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 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①终②继五国③迁灭, 何哉?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⑤既 丧,齐亦不⑥免矣。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②厌:同“餍”,满足。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 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 国)侵略诸侯也越急。 奉:奉送。弥、愈:都是“更 加”的意思。繁:多。 ④判:决定。
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03.
政治上的专制腐败,军事上的骄惰无能,带来外交上的极端软弱。
-《六国论》
写作背景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辽和西夏上贡大量银两 以及商品。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辽、西夏的气焰,加重了 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当时的北宋四周环伺,政策上求和,积贫积弱,而苏洵正 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①厥先祖父:泛指他们的先人祖 辈,指列国的先公先王。
厥,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 称。祖父,祖辈与父辈. ②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 中。意思是冒着霜露。和下文的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都是形 容创业的艰苦。
③视:对待
④举以予人:拿它(土地)来送 给别人。实际是举之以予人,省 略了之,代土地。
-《六国论》
①至于:以至于。
②颠覆:灭亡。
③理固宜然:(按照)道理本 来就应该这样。
④事:侍奉。“以地事秦……火 不灭”:语见《史记魏世家》 和《战国策魏策》。
⑤此言得之:这话对了。得之, 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
-《六国论》
齐人未尝赂秦,①终②继五国③迁灭, 何哉?④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⑤既 丧,齐亦不⑥免矣。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②厌:同“餍”,满足。 ③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诸 侯)送给秦的土地越多,(秦 国)侵略诸侯也越急。 奉:奉送。弥、愈:都是“更 加”的意思。繁:多。 ④判: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背景展示 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 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 大军压境,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威胁汴京(今开封)。宰相寇准 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 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 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 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3.苏洵在文章中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看法。
多读厚积
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 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六国论》中“向 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提出与上 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设,但又不下 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2.[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译文]孔子评论季氏说:“他用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都可以 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容忍呢?” [赏析]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 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 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在庭院中奏乐舞蹈,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 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一句,反映 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理解性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六国论》中借古讽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 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迁移运用】 请以“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为话题,以杜甫为例,运用假设论证的 方法,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答案 (示例)缩小痛苦,百折不挠,人生才可能璀璨。“甫昔少年日, 早充观国宾。”身怀用世之心的杜甫,命途多舛,颠沛一生,但他始终 以仁圣襟怀观人视物,将挫折与坎坷当作人生的历练,即使在忧郁的深 渊中仍不懈追求,终于以字字句句饱含生命力的诗作,成为唐诗这一宏 丽壮伟的琼宇中巨实的一柱栋梁,享有“诗圣”的称誉。
4.古今异义 (1)思厥先祖父 古义:_祖__辈__与__父__辈__。_ 今义:父亲的父亲。 (2)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智__谋__和__力__量__。_ 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旧__事__,__成__例__。_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 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 (4)至于颠覆 古义:_表__示__由__于__上__文__所__说__的__情__况__,__引__出__下__文__的__结__果__。__相__当__于__“__以__至__”__ “__以__至__于__”__。__ 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答案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几组对比。①祖辈与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 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 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的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 秦之欲无厌”。 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 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 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运用示例】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叶永烈先生也在 《镜子小史》中云:“镜子永远是那样忠实,毫不隐瞒地告诉你,你 的脸上有没有污斑。”观照历史,以史为鉴,能够让我们站在时光之 河的高度俯瞰过去,规划未来。特别是为政者,更应该熟悉历史,从 历史中找到更有利于民众、更有利于苍生的方法,古为今用,灵活变 通,开创美好未来。那么,就不会需要苏洵“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的担忧与不安了。
7.《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暴霜露,斩荆棘。 8.《六国论》中明确指出赂秦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________. 弊在赂秦。 9.《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0.《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技巧点拨】 1.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
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2.假设推理的关联词一般用“如果……那么……”,其他的还有
“ 如 果 …… 就 ……”“ 假 使 …… 那 么 ……”“ 倘 若 ”“ 若 ”“ 试 想……”等。
3.假设论证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个材料+多层假设推论+反问+ 结论”的形式。
5.一词多义
非兵不利,战不善:_名__词__,__兵__器__ (1)兵 斯用兵之效也:_名__词__,__战_争__、__战__事___
而秦兵又至矣:_名__词__,__军_队___
(2)得
此言得之:_动__词__,__适__宜__,__得__当__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_动__词__,__能__,__能__够__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动__词__,__得__到__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 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赏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 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仁、礼要 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 的条件之一。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假如杜甫在那个时局纷乱的年代不堪命运的捉弄而随波逐流,假如他 无法正视如黄叶般飘摇孤寂的生命而丧失人生的意志,假如他无法承担 失意、离索的痛楚而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理想,那么,他怎能吟出 不朽的“诗史”之作而震古烁今?正是那份对痛苦的淡然,让杜甫在西 南一隅活出了“月白风清一草堂”的旷达,成就了他的璀璨人生!
《六国论》 复习
基础知识
2.通假举要 (1)暴秦之欲无厌:_同__“__餍__”__,__满__足__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同__“__倘__”__,__如__果__
3.词语解释 (1)率赂秦耶:_都__,__皆__。_ (2)固不在战矣:_本__来__。_ (3)思厥先祖父:_其__。_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 (5)终继五国迁灭:_灭__亡__。_ (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数__,__运__数__。__理__,__理__数__。__皆__指__命__运__。_ (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积__威__,__积__久__而__成__的__威__势__。__劫__,__胁__迫__、__挟__持__。_ (8)是又在六国下矣:_之__下__,__比__不__上_ ,在六国之后,。
7.虚词辨析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_动__词__,__结__交__、__亲__附__ (1)与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_连__词__,__和__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_介__词__,__同__、__因__为__ 秦以攻取之外:_介__词__,__用__ 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_副__词__,__才__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目__的__连__词__,__来__ (2)以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_介__词__,__用__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_介__词__,__用__ 洎牧以谗诛:_介__词__,__因__为__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_介__词__,__用__ 苟以天下之大:_介__词__,__凭__借__
三、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 借鉴。《六国论》就属于史论。
品读研析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两__个__“__则__”__连__用__,_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_ 则秦之所大欲:_连__词__,__那__么__ (3)则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与__前__面__“__然__”__字__连__用__,__构__成__连__词__性__结__构__,_
_相__当__于__“__既__然__这__样__,__那__么__…__…__”_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连__词__,__那__么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