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与中国当代电影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范文

《2024年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范文

《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在空间叙事上展现了鲜明的特点和突破性的探索。

作为中国科幻电影的代表作品,电影《流浪地球》以其独特的空间叙事手法吸引了大量观众,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本文旨在分析国产科幻电影中空间叙事的应用与影响,并以《流浪地球》为例,深入探讨其空间叙事的特点、手法及其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二、国产科幻电影的空间叙事概述空间叙事在电影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故事情节展开的背景,更是传达情感、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

在国产科幻电影中,空间叙事的应用尤为突出,通过构建独特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科幻世界。

三、《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特点1. 物理空间的构建:《流浪地球》通过构建一个因太阳膨胀而面临毁灭的人类社会背景,展示了人类在面临灾难时的勇敢与智慧。

同时,影片中对于太空探险的描述,如地球推进器的建造、空间站的构造等,都展现了电影对物理空间的细致刻画。

2. 社会空间的呈现:电影通过描绘不同角色在飞船内部及外太空的不同活动场景,呈现了一个复杂的社交网络和矛盾冲突,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3. 心理空间的表达: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信仰,与外部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相互交织,形成了完整而深邃的心理空间。

四、《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手法1. 镜头语言:电影运用了大量的特写、远景等镜头语言,通过不同角度和视点的切换,展现了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2. 色彩运用:通过色彩的对比和变化,营造了不同的情感氛围和视觉效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

3. 声音设计:电影的音效和配乐也很好地与画面相辅相成,增强了空间感,为观众营造了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五、《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意义《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独特魅力,还传达了深刻的主题和思想。

它通过对未来世界的深入探索,展现了人类的勇气、智慧和信念;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人类命运等议题的思考。

《2024年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范文

《2024年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范文

《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研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国产科幻电影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外影坛的焦点。

其中,电影《流浪地球》凭借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精良的制作,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国产科幻电影中的空间叙事手法,并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深入探讨其空间叙事的特点、方法和意义。

二、国产科幻电影的空间叙事特点空间叙事在国产科幻电影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宏大场景的构建:科幻电影往往需要构建宏大的场景,以展现未来世界或异次元空间。

这些场景通常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为观众带来震撼的观影体验。

2. 空间与情节的紧密结合:在科幻电影中,空间不仅是情节发展的背景,更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空间的变化、转移和重组,往往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

3. 多元化的空间类型:科幻电影中的空间类型丰富多样,包括未来城市、太空、地下世界等。

这些空间的设定,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和视觉表现手法。

三、电影《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分析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其空间叙事的特点和方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宏大宇宙空间的展现:《流浪地球》通过宏大的宇宙空间场景,展现了人类面对地球即将毁灭的危机时,勇敢地挑战未知、寻找新家园的壮举。

这些场景的构建,为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空间与情节的紧密结合:《流浪地球》中,地球内部的空间变化、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状态等空间元素,与情节的发展紧密相连。

这些空间的转变和重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

3. 多元化的空间类型:《流浪地球》中的空间类型包括地球内部、太空、空间站等。

这些空间的设定,为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元素和视觉表现手法。

通过不同空间的对比和交织,电影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危机时的勇气、智慧和团结。

四、电影《流浪地球》空间叙事的意义电影《流浪地球》的空间叙事具有以下意义:1. 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通过宏大场景的构建和空间与情节的紧密结合,使故事更加紧凑、引人入胜,吸引了大量观众的关注。

《2024年解蔽·治愈·破茧_电影《峰爆》的空间叙事研究》范文

《2024年解蔽·治愈·破茧_电影《峰爆》的空间叙事研究》范文

《解蔽·治愈·破茧_电影《峰爆》的空间叙事研究》篇一解蔽·治愈·破茧_电影《峰爆》的空间叙事研究一、引言电影《峰爆》以宏大的叙事空间为背景,展现了人性在面对自然力量和灾难挑战时的多样反应。

本篇论文将结合空间叙事理论,深入分析电影的叙事手法和艺术特点,从而解读电影如何通过空间叙事的方式,实现解蔽、治愈和破茧的三大主题。

二、空间叙事的理论基础空间叙事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叙事理论,它强调在叙事过程中,空间元素的重要性不亚于时间元素。

在电影中,空间不仅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更是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空间的精心布局和巧妙运用,电影能够构建起丰富的叙事空间,从而达到传达情感、展现主题的目的。

三、《峰爆》的空间叙事特点1. 解蔽的空间叙事电影《峰爆》以一座面临崩塌的险峻山峰为背景,通过宏大的自然景观和紧张的剧情,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助和恐惧。

这种对自然空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和残酷,也揭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

这种对自然空间的解蔽,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人性的脆弱和伟大。

2. 治愈的空间叙事电影中,主人公们通过勇敢的抗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拯救了即将崩塌的山峰,并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这一过程,就是电影通过空间叙事实现治愈的过程。

这种治愈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更是对人类心灵的治愈。

通过空间的转换和情节的发展,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了希望的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3. 破茧的空间叙事电影中的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经历了从恐惧、无助到勇敢、坚强的心理变化。

这种心理变化的过程,就是电影通过空间叙事实现破茧的过程。

通过对不同空间的巧妙运用和人物活动的精心布局,电影展示了人物从内到外的成长和变化,从而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四、《峰爆》空间叙事的表达手法1. 空间布局与场景转换电影通过精心的空间布局和巧妙的场景转换,构建了丰富的叙事空间。

《诠释与建构_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诠释与建构_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诠释与建构_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诠释与建构_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一、引言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空间叙事在新主流电影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空间不仅是电影情节发展的背景,更是电影情感表达、主题构建和视觉呈现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新主流电影中空间叙事的意义、方法和策略,以期为电影创作和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意义新主流电影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大众生活。

空间叙事在新主流电影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表达:空间作为电影情节的载体,能够通过视觉元素、色彩、光影等手段传达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

2. 主题构建:空间是电影主题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不同空间的呈现和对比,可以凸显电影主题,强化观众的认知。

3. 视觉呈现:空间叙事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画面构图和视觉特效等手段,为电影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视觉效果,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三、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方法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空间构建:通过场景设计、镜头运用等手段,构建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的空间环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2. 空间对比:通过不同空间的呈现和对比,揭示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突出电影主题。

3. 空间隐喻:通过空间的象征性、隐喻性表达,传达电影情感和主题,引发观众深思。

四、新主流电影的空间叙事策略在新主流电影中,空间叙事的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空间呈现:通过多元化的空间呈现,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电影更具现实主义特色。

2. 动态叙事结构:通过非线性叙事、时空交错等手法,打破传统叙事结构的束缚,使电影更具张力和创新性。

3. 观众参与感:通过观众与空间的互动,引导观众参与电影情节的思考和解读,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

五、案例分析以某部新主流电影为例,分析其空间叙事的运用。

首先,该电影通过多样化的空间构建,呈现了现实主义特色的社会环境。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引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通过空间叙事传递故事情节、展示人物关系、营造情感氛围,并影响观众的情绪和意义共鸣。

张艺谋导演是中国电影界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作品在表现和运用空间叙事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探索。

本文以他的作品为例,探讨电影的空间叙事,揭示其对故事叙述和感官体验的影响。

一、空间叙事的定义及意义空间叙事是指电影通过场景、布景、建筑、摄影等空间元素来推动故事发展、展示角色关系和呈现情感氛围的手法。

空间叙事在电影中至关重要,它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具体、直观的感受,增强观影体验,同时也为导演提供了创作的自由度。

二、张艺谋导演及其作品张艺谋导演以其精湛的电影技艺和独特的视觉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影展的奖项,深受观众和评论家的喜爱。

在他的作品中,空间叙事的运用十分突出,为剧情提供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三、布景与空间叙事布景在电影中的作用不仅是为了表现背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场景的选择和设计来传递故事信息。

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梅兰芳》为例,影片中的布景制造了阴阳两界的对比,通过宏伟的京剧舞台和简陋的家庭住所,展示了主人公梅兰芳在家庭和舞台之间的矛盾与选择,营造出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摄影与空间叙事摄影是空间叙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镜头的选择、角度的变化和光影的运用,将观众带入电影的世界。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英雄》中,通过多种色彩和纵横交错的镜头运用,创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学画面,从而加强了空间叙事的效果,使观众更加沉浸在故事中。

五、音乐与空间叙事音乐作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与空间叙事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艺谋导演的作品《卧虎藏龙》中,音乐的运用使得观众更好地体验到影片所创造的令人心神荡漾的东方情怀,使得观众与电影的空间相融合,情感共鸣。

六、影片设置与空间叙事张艺谋导演对影片场景的布置和空间的设计,通过设置对角关系、方位和空间层级的转换,创造出紧张的冲突和宽敞的宣泄,使得影片的空间叙事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2024年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范文

《2024年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范文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篇一一、引言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代表,其叙事方式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其中,空间叙事作为电影叙事的重要手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研究价值。

本文以中国著名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例,探讨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

二、电影空间叙事概述电影空间叙事是指通过电影画面中的空间布局、场景转换、镜头运用等手段,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元素进行有机组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可以丰富故事情节,还能通过空间元素的运用,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和视觉效果。

三、张艺谋作品中的空间叙事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界的代表性导演,其作品在空间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1. 历史空间的呈现张艺谋的作品往往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历史空间的呈现,展现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关系。

如《红高粱》中的农村场景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皇宫内景,都通过对空间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

2. 自然空间的运用张艺谋的作品中,自然空间常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如《英雄》中的山水画面,通过运用大自然的美丽与壮观,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3. 镜头语言的运用张艺谋擅长运用各种镜头语言,通过镜头的推拉摇移、场景的切换等手段,将空间元素与故事情节进行有机组合。

如《一个不能少》中的长镜头运用,通过连续的场景转换,将农村学校的日常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张艺谋作品中空间叙事的艺术特色张艺谋的作品在空间叙事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首先,他善于通过对历史空间的呈现,将观众带入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其次,他善于运用自然空间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境,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此外,他还擅长运用镜头语言,将空间元素与故事情节进行有机组合,从而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情感氛围。

五、结论电影的空间叙事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可以丰富故事情节,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和视觉效果。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

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以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为例电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影像、音乐、剧本等多种元素,打造了一个虚拟的电影空间。

这个空间不仅仅是视觉的,也是精神和情感上的。

导演通过布置场景、运用摄影手法、选择镜头等手段,来创造一种独特的空间叙事。

本文将以中国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为例,探讨他在电影中如何运用空间叙事的手法来传达主题和情感。

张艺谋是中国最著名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

在他的电影中,空间叙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他善于运用空间的特征来增强故事表达的力度。

首先,张艺谋通过戏剧性的空间布置来传递情感和主题。

在他的电影《红高粱》中,通过镜头呈现的红高粱山村成为了整个故事情节和主题的象征。

红高粱山村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代表了旧中国的封建社会和迷信观念。

村中的血腥冲突、阴谋和暴力展示了这个空间内人们的内心世界和无力感。

同样地,在张艺谋的电影《2046》中,2046号房间成为了一个虚拟的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反映了恋人们内心的孤独和无法实现的梦想。

通过布置这些特殊的空间,张艺谋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其次,张艺谋在电影中巧妙地使用摄影手法和镜头语言来表达空间特征。

他擅长运用大场面和长镜头来展示空间的广阔和壮观。

例如,在他的电影《英雄》中,宽阔的大漠和蔚蓝的天空给予了观众一种宏大的视觉感受。

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宫殿的镜头设计和灯光效果表现出皇宫的奢华和诡异。

通过这些摄影手法和镜头语言,张艺谋成功地创造了独特的电影空间,让观众沉浸其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最后,张艺谋在电影的空间叙事中注重细节和符号的运用。

他善于通过小物件、道具和符号来丰富空间的表达。

在他的电影《卧虎藏龙》中,剑和剑的舞动成为了整个空间的焦点和象征,代表着武侠世界中的力量和情感。

而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教室空间成为了一个具有教育和人道关怀意义的符号。

这些小细节的运用展示了张艺谋对空间叙事的精心考量,也为观众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沉思。

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研究

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探究一、引言中国西部地区作为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地域,在历史和现实中都积累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传统。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进步,西部地区的电影作品也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呈现出了一定的冲破。

本文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出发,对中国西部电影进行探究,探讨其特点、意义与将来进步。

二、西部电影的进步与现状1. 西部电影的起源与进步西部电影起源于20世纪30时期,当时的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

在1935年上映的《孟子与老子》中,导演在西部地区取景,并通过空旷的草原和山脉呈现了中国西部的特殊景观。

这一部电影被认为是中国西部电影的开端。

2. 西部电影的现状随着中国电影产业不息进步,西部地区的电影创作日益活跃。

一方面,西部地区的电影人开始回归本土,关注当地人的生活、历史和文化传统。

另一方面,西部电影也吸引了不少的商业投资,大量商业片在这一地域取景拍摄。

西部电影逐渐进步出了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三、中国西部电影的空间叙事1. 空间的象征意义中国西部地区以其宽广、广阔的地貌而著称,这种特殊的空间被电影制作者用来表达人类命运沧桑、生命力坚韧的主题。

西部电影中的空间往往象征着人物的成长、情感的进步以及历史的传承。

2. 空间的刻画手法在西部电影中,空间的刻画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一方面,镜头的运用可以通过广角镜头展示出广袤的草原、宏伟的山脉,以及苍茫的沙漠。

另一方面,刻画西部人物生活的小空间也很重要,可能是一个简陋的房屋、一间传统的藏民民居,或者是一个由行李车等组成的流淌货摊。

3. 空间与情节的融合西部电影中的空间与情节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空间的变化可以推动情节的进步,例如,人物在广袤的大漠中寻求亲人的故事,或者是大山深处的藏民家庭发生的故事。

同时,情节的进步也可以塑造出特定的空间感,例如路途中的边城、隐居在深山中的清静乡村等等。

四、中国西部电影空间叙事的意义与价值1. 呈现地域的多样性中国西部地区拥有着多样的地理和文化背景,这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名称】影视艺术【专题号】J8【复印期号】2012年03期【原文出处】《华中学术》(武汉)2011年第4辑期第203~212页【英文标题】Spatial Narrative and Contemporary Film Studies【作者简介】孟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内容提要】电影空间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尽管其意蕴十分丰富,但在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中却被普遍轻慢和忽视,往往被时间、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形更为“重要”的元素遮蔽。

在辨析电影空间概念的三种界定方式的基础上,本文详述了从文化研究语境和叙事学视角研究电影空间的意义所在,并提出将电影空间叙事作为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而非物质领域来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本文还重点论证了从空间叙事的角度研究中国当代电影的现状、意义及内容,意在说明电影空间叙事具有丰富的研究内容和宽广的研究前景,有必要在这一领域展开深入的后续研究。

电影空间作为一种叙事元素和文化符号,尽管具有丰富的意蕴,但在电影实践和电影批评中却被普遍轻慢和忽视。

正如后现代社会学家戴维·哈维所说,时间和空间在我们知识传统中具有“较为使人吃惊的一种分裂的情形。

各种社会理论(我在这里想到了发源于马克思、韦伯、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的各种传统)一般都在各自的阐述中赋予时间以优先于空间的特权。

它们一般都是,要么设想有时间过程在其中运行的某种优先于空间秩序的存在,要么以为各种空间障碍已经大为减少,以至于把空间表现成一种有关人类行动的附带方面而不是根本方面”①。

空间不仅滞后于时间,在电影中它还往往被情节、人物、主题等相形更为“重要”的元素遮蔽,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中沦为“配角”,即或谈到它,也是作为构图、场面调度或蒙太奇的构成要素被予以关注。

在电影研究中,空间滞后于时间和其他元素,显然与空间在电影创作和电影接受上的重要性不相匹配,电影空间应被作为戴维·哈维所说的“根本”范畴而非“附带”范畴的叙事元素来看待,这是本文的研究前提。

一、作为“根本范畴”的电影空间(一)多维度的电影空间电影空间是一种文化实践的“想象空间”,具有丰富和多义的内涵,这里首先要廓清电影空间这一基本概念。

关于电影空间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界定。

有学者从物理技术角度进行的界定是:“所谓电影的空间,无外是胶片的画面空间,借助于放映机的运动和光的照明,在银幕空间的光学投影,而胶片的画面空间,则是客观世界形形色色的物理空间在感光物质材料上的光学聚焦,一种记录式或复写式的仿真性再现。

”②也有学者从电影结构层面进行的界定是:“一般地讲,当我们想到电影空间时,我们想到的是(一)银幕表面所占据的二维视觉空间,即银幕空间和(二)这个表面的影像(动作空间)所创造出的三维视觉空间。

”③还有学者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界定是:“不能把电影空间仅仅看作外在的视觉构图。

我们可以把空间看作一种抽象的物体,分析它的视觉构成设计和听觉形式及其结构问题。

某些影片一如那些抽象化的作品,怂恿我们限定自己对图像外貌的领悟。

然而,这里我所关心的是透视图的空间故事的虚构空间,即叙述所暗示的虚构事件在其中发生的那个‘世界’。

”④由于本文主张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电影的空间叙事,因此这里所说的电影空间,主要依据上述第三种界定方式,即指电影中故事开展和人物行动的环境空间,或者说就是电影中的环境和场景。

对于社会和文化视角中的电影空间,应强调其审美和文化属性,而非其物质属性,这有利于通过电影文本“还原物质空间和理解社会空间”。

有学者认为:“电影空间,不仅具有客观纪实性,并且具有主观表现性,不仅是客观空间的再现,并且还是人类心理空间、情感空间和思维运动的体现。

其结论是,‘空间的性质’已起‘根本变化’,实现了从客观空间、物质空间到人为空间、美学空间的转化。

”⑤因此,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看电影空间,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艺术空间和美学空间来进行分析,在客观空间和物质空间的基础上研究空间在叙事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因此,本文进行的研究在理论上回应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列斐伏尔、索亚等后现代空间理论家进行的“空间转向”,是将空间问题放置在精神领域和社会领域而非物质领域来研究的一次文化实践。

(二)文化研究语境中的电影空间事实上,将电影空间置于一个宏观的视野中加以研究,更能体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样式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已有学者认识到:“电影被作为文化产品和社会实践来研究,不仅对其本身有价值,而且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系统及其运作过程。

”⑥因此,电影空间的研究价值不仅体现在电影系统内部的读解价值和美学价值,更体现在宏观的文化研究和社会实践意义方面。

从70年代文化研究兴起开始,“电影理论已经成为‘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这个更为广泛的学科领域和理论方法的组成部分”⑦。

作为将文化现象和社会批判紧密联系起来的著名学术流派,文化研究将电影视作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实践,旨在揭秘“社会意义是如何通过文化产生的”。

正如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雷蒙·威廉斯所说:“大写字母开头的‘艺术’终于成为代表一种特殊的‘真实’——‘想象的真实’(imaginative truth),‘艺术家’则终于代表一种特殊的人。

”⑧可见,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是一种“想象的真实”,电影作者则是表现这种“真实”的“艺术家”。

在电影的各种叙事元素里,电影空间是用于理解电影艺术和社会实践之间关系最好的中介之一。

一方面,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电影空间叙事与电影文本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

德国学者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确反映。

”⑨譬如在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里有一种重要类型是西部电影,这是美国独有的一种电影类型,美国西部广袤、荒凉的空间特点与西部电影所体现的美国文化中开拓、进取、狂野、浪漫的特性吻合,西部电影的空间特点甚至超过了这类电影中牛仔形象对美国文化的体现。

同样,本文探讨的中国当代电影中,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小镇空间,“十七年”和“文革”电影中的空间与“新时期”以来电影中的空间都同步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经历的巨大变动和文化走向。

另一方面,每个具体电影文本中的空间既体现了导演个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判断,也体现了导演对社会的理解和评判。

英国学者帕特里克·富尔赖在论证电影和社会秩序的相互建构时曾以著名导演希区柯克为例:“希区柯克把他的人物放置在人们普遍熟悉的日常生活里,从而使得他的电影对社会的扰乱显得更加让人不安,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北偏北》。

”⑩更明显的例子是奥利弗·斯通,他被称为“电影社会学的洞察者”(11),他的电影如《野战排》、《生于7月4日》、《刺杀肯尼迪》等,均蕴涵了其独特的政治见解和社会洞察。

中国“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认知上有醒豁的差异,这种差异在电影叙事手法上正是通过空间表现出来的:“第五代”用不规则构图来表示其激烈的质询和颠覆,“第六代”则用运动镜头和长镜头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解答。

因此,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个案来看,电影和社会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克拉考尔认为,一个国家的电影能直接地反映那个国家的精神面貌(12),并通过对一战后德国电影的分析指出:“影片之所以有表现力,皆因为这样的‘象形文字’给故事的实证更增添实证。

至于这种‘人类关系的秘密动力’,既可在故事中感到,又能在影片的视觉语言中感到,它多少表现了影片生产国的精神特征。

”(13)作为社会学家和电影学者,尽管克拉考尔的电影社会学观念颇具启迪意义,但是对电影系统内部的微观分析尚显不足,这也是保罗·莫纳科、伊恩·贾维等电影社会学学者的共同局限。

有鉴于此,本文吸收了电影社会学关于电影和社会存在关联的观点,采用电影叙事学的方法,试图从空间叙事的角度来解释中国当代电影和中国当代社会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

(三)叙事学视野中的电影空间叙事学家查特曼将叙事空间分为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故事空间’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话语空间’则是叙述行为发生的场所或环境”(14)。

电影空间叙事研究的叙事空间主要是前者,即故事空间,因为“‘故事空间’在叙事作品中具有重要的结构意义。

除了为人物提供了必需的活动场所,‘故事空间’也是展示人物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作品题旨的重要方式”(15)。

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说,电影的故事空间和空间叙事分别是叙事中介和叙事方式,简单地说,“叙事空间是电影中直接呈现的用于承载故事的视听空间形象,而空间叙事是指利用空间来进行叙事的行为过程”(16)。

因此,电影空间叙事研究应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电影文本中空间在叙事上的功能及表现。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觉艺术,视觉上的叙事空间具有重要的表现力,它不但是导演叙述故事情节的工具,也是导演表达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中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空间不应仅仅被视作故事展开的时空背景,而应当将空间视作有机体,从整体上读解空间里包含的故事、人与社会。

另一方面是导演如何利用空间来建构电影叙事。

利用空间来建构电影叙事是每个导演的基本功之一,但是不同导演的空间叙事方式是迥然有异的。

有的导演偏爱长镜头,如日本的小津安二郎、中国的贾樟柯等都擅长用长镜头表现空间,这也成为他们的叙事风格标志。

有的导演偏爱用全景,如韩国导演许秦豪的《八月照相馆》,尤其是侯孝贤的《海上花》,几乎全片都是用固定机位、全景镜头来强调环境和氛围。

还有的导演则偏爱用特写和运动镜头,如王家卫电影中有大量的近景、特写、运动镜头,是用空间来解构时间的后现代经典电影。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电影空间具有强大的叙事功能和多元的叙事方式,电影空间应当是“根本范畴”而非“附带因素”的叙事中介。

基于此,下面将以中国当代电影为研究文本,从叙事学的视角,探讨中国当代电影空间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学价值。

二、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空间作为电影叙事必不可少的元素,自电影诞生以来便受到世界范围内电影作者和电影学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主要是针对电影的物质结构功能和远次于时间、情节等叙事元素的辅助作用而言的,对电影空间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关注,直至70年代理论界发生“空间转向”后才有所改变。

在中国,电影空间及空间叙事近年来也逐渐引起电影研究者的关注,但几乎所有进行这方面研究的学者都提到时间比空间在既往的研究中更受重视,以及空间叙事研究的必要性(17)。

事实上,在电影结构上作为表现元素的空间历来得到我国电影学者的重视,这从80年代以来出版的国外译著(以中国电影出版社在70年代后期出版的《外国电影理论名著》丛书为代表)、国内学者的专著和大量学术论文中可见一斑;但是,作为叙事元素和表意元素的电影空间是一个相形更为重要却未得到充分研究的理论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