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过程及原理

合集下载

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

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

水循环的原理及其应用1. 水循环的原理水循环,也被称为水循环系统或水循环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在不同的形式间循环流动的过程。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自然循环之一,通过这个过程,地球上的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和再利用。

水循环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蒸发:太阳能的热量使得地表水蒸发成水蒸汽,进入大气中。

•凝结:水蒸汽在冷却的空气中凝结成云或雾。

•降水:云或雾中的水滴聚集形成水滴,逐渐增大并下降为降水,如雨、雪、冰雹等。

•地表径流: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进而回归海洋。

•入渗:降水过程中,一部分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提供给植物生长或变成地下水源。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根吸水,将水分经过植物体蒸腾到大气中。

•冰雪融化:冰雪融化后变成水,进一步参与水循环过程。

2. 水循环的应用水循环在自然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以下是水循环的一些应用:2.1 农业灌溉水循环为农业提供了可持续的水资源。

通过合理地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将水供给作物生长。

农业灌溉系统可以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在作物根区域喷灌、滴灌或泡灌,有效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2 生活用水水循环确保了人类的饮水安全。

水循环中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供应了城市和乡村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经过处理和净化的水源可以通过供水管网输送到家庭、学校、医院等各个生活场所,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需求。

2.3 发电水循环通过水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可再生的能源。

通过利用水资源的重力和动能,水电站将水流转化为电能。

这是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能源供应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4 城市排水系统水循环在城市排水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收集、处理和排放城市中产生的废水和雨水,保证城市的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

合理设计的排水系统可以减少城市内部的积水和洪水问题,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小学科学水循环的知识点

小学科学水循环的知识点

小学科学水循环的知识点水循环是小学科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原理,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的变化和分布,培养科学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和意义。

一、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不同形态之间不断地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了水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自然循环系统。

二、水循环的过程1. 蒸发:太阳的热量使水从水源(如河流、湖泊、海洋)表面转化为水蒸气,升入大气层。

2.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冷遇凉,转化为液态水或固态水(云或霜)。

3. 降水:凝结后的水滴(或雪花)落回地面,形成降水,包括雨、雪、雾凇等形式。

4. 地表径流:部分降水在地表流动,形成河流、湖泊等水域,或渗入地下层,并进入地下水系统。

三、水循环的意义1. 维持地球上的水资源:水循环使地球上的水分得以重新分配和补充,维持了地球上的水资源平衡。

2. 调节气候和温度:水循环通过蒸发和降水的过程,调节了大气中的湿度和温度,对气候和天气产生重要影响。

3. 支持生物生存:水循环提供了生物生存所需的水资源,维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4. 净化和循环物质:水循环可以帮助清洁和循环物质,例如通过降水将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洗净,或者通过地表径流将养分输送到植物根部。

四、水循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节约用水:通过了解水循环的工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意识到水的宝贵和有限性,从而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2. 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对水循环的研究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应对干旱和洪涝:了解水循环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应对干旱和洪涝等极端水文事件,减少灾害风险。

5. 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通过保护和恢复湿地、河流等水域,可以促进水循环的正常运行,改善生态环境。

结语: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循环流动的自然过程,通过水蒸气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维持了地球上水资源的平衡,调节了气候和温度,支持了生物生存,对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水循环的组成及原理

自然水循环的组成及原理

自然水循环的组成及原理
自然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循环过程。

它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组成,并遵循一定的物理原理:
1. 蒸发:太阳照射地表,将地表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

2. 蒸发核:在大气中存在着大量微小的尘埃、盐粒、花粉等微粒,它们能吸引水分子,形成云滴的原始核。

3.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冷却后,会与某些凝结核结合成云滴或冰晶,形成云彩。

4. 降水:云彩中的水滴或冰晶通过重力逐渐长大,最后由云层凝结为水滴,从大气中下降到地表,形成降水,如雨、雪、雾、露等。

5. 地表径流:降水到达地表后,在地表上集聚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形成水循环的蓄水库。

6. 地下径流:部分降水渗入地下,沿着土壤孔隙或裂隙流动,进入地下水层。

7. 蒸发和蒸腾:地表的水体会继续蒸发和蒸腾,形成水蒸气,再次进入大气中。

整个自然水循环遵循以下物理原理:
1. 液体的蒸发与凝结:当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蒸发发生;当水蒸气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凝结成云滴或冰晶。

2. 重力:水分凝结为云滴或冰晶,根据重力的作用会由云层下降到地表形成降水。

3. 地下水的渗流:降水渗入地下,沿土壤孔隙或裂隙流动,形成地下径流。

4. 蒸腾作用:植物通过根吸水,并将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形成蒸腾作用。

大气水循环原理

大气水循环原理

大气水循环原理大气水循环原理是指在地球上的大气层中,水分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循环的过程。

大气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了维持全球水资源平衡,调节地球气候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大气水循环的相关参考内容。

1. 蒸发和蒸腾过程:大气水循环的开始是水的蒸发和蒸腾过程。

当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时,水蒸发自湖泊、河流、海洋等水体的表面,并转变成气态的水蒸气。

同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将土壤中的水分吸收,并通过叶子散发到大气中。

这两个过程共同将水分送入大气层。

2. 对流和上升:水蒸气随着空气的运动上升到较高的大气层。

当空气受到加热或受到地表上的辐射冷却时,会产生对流运动,形成气团的垂直运动。

这种对流运动使得空气中的水蒸气随着空气一起上升到较高的大气层。

3. 冷却和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大气层时,它遇到较低的温度,会发生冷却。

冷却使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朵。

这个过程被称为凝结。

云朵中的水滴或冰晶会在云中沉积,逐渐增大并重,直到它们足够大以至于能够下降到地表。

4. 降水: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足够大时,重力将它们拉向地表,从而形成降水。

降水可以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雨、雪、冰雹等。

降水过程将水从大气中释放到地表,从而完成大气水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

5. 导流和入渗:在地表上,被降水覆盖的水分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运动。

部分水分会形成水流,沿着山谷和河道流入湖泊、河流和海洋。

这种水分的运动被称为导流。

另一部分水分会渗透到土壤中,成为地下水,供给植物的生长和维持地下水的循环。

以上是大气水循环的相关内容,大气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它通过蒸发、对流、冷却、凝结等过程,将水从地表转移到大气层,最终再降落到地表,维持了水资源的平衡和地球气候的稳定。

这个循环过程中,水以不同的形式转化和运动,同时也影响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气候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水循环的原理

水循环的原理

水循环的原理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水循环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子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不断循环流动的过程。

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动等一系列过程。

水循环的原理是多方面的,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水循环的原理。

首先,水循环的第一步是蒸发。

当太阳照射在地表水面上时,水分子会受热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

蒸发是水循环的重要起始环节,也是水从地表进入大气层的过程。

其次,水蒸气在大气中凝结成云。

当水蒸气遇冷遇凉,就会凝结成小水滴,这些水滴会聚集成云。

云是水循环中的重要中间媒介,它承载着大量的水分子,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水滴形式的降水。

接着,云中的水滴会聚集成为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的降水。

降水是水循环中最为直接的环节,也是水分子从大气层回到地表的重要方式。

降水可以为植物提供水分,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随后,地表径流是水循环的另一环节。

降水后,地表的水分子会形成河流、湖泊等水体,然后流向海洋。

地表径流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水分子从陆地流向海洋的重要方式。

另外,地下水流动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部分降水会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会在地下层流动,并最终流向海洋。

地下水流动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水分子在地下层流动的方式。

最后,海洋蒸发也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海洋中的水分子会受热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大气层,然后参与到水循环的其他环节中。

综上所述,水循环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密的系统,它包括了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流动等一系列过程。

水循环的原理是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地球上生态系统运转的重要保障。

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共同维护地球上水循环的良好状态。

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总结水循环,又称为水的循环或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运动和变化状态的一个自然循环过程。

在初中生物课程中,了解水循环的原理和各个阶段对于理解生物圈中的水资源分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初中生物水循环知识点的总结。

一、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 蒸发: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水(如海洋、湖泊、河流等)和植物体内的水分变成水蒸气进入大气中。

2. 凝结:当水蒸气上升到较高的大气层,遇到较低的温度,就会凝结成为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3. 降水:云中的水滴和冰晶聚集到一定程度后,会以雨、雪、雹等形式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这称为降水。

4. 径流:降水落到地面后,一部分水会流过地表形成地表径流,最终汇入河流、湖泊或海洋。

5. 渗透:另一部分降水会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地下水在土壤和岩石的孔隙中流动,最终也可能流入河流或湖泊。

6. 植物蒸腾:植物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水蒸气到大气中,这个过程称为蒸腾作用。

这些环节构成了水循环的基本框架,水分子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地循环往复。

二、水循环中的生物作用1. 植物的蒸腾作用: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有助于调节气候,减少地表温度,并促进水循环的进行。

2. 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型动物可以加速有机物的分解,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蒸腾作用。

3. 人类活动:人类通过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方式,改变了水的自然分布和循环路径。

此外,森林砍伐、土地开发等活动也会影响水土保持和水循环的平衡。

三、水循环与生态系统水循环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它影响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河流的流量、湖泊和湿地的水位,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栖息。

水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干扰,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四、水循环的影响因素1. 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会导致蒸发和降水模式的改变,进而影响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水循环基本原理

水循环基本原理

水循环基本原理
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不断从一个地方流动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

它是由太阳能的作用和地球上水体的循环引起的。

具体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蒸发:太阳能的作用下,水体表面的液态水分子获得足够的能量,逐渐转变为气态水蒸气,即蒸发。

蒸发最主要发生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植被表面。

2. 凝结:水蒸气在大气中遇到冷凝核(如尘埃、颗粒物等)或低温区域,失去能量后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3. 降水:当云中的水滴或冰晶增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会由于重力的作用而下落,形成降水现象,包括雨、雪、冰雹等形式。

4. 地表径流:降水落到地表后,一部分会形成地表径流,流入水道、湖泊、河流等水体,继续向低洼地区流动。

5. 地下水渗漏:部分降水渗入地表下方的土壤和岩石层中,形成地下水。

地下水在地下逐渐向低洼地区渗漏,最终汇入海洋或湖泊。

6. 植物蒸腾:植物根系吸收地下水供养植物生长的同时,通过根茎、叶片和蒸腾作用,将水分散发到大气中。

这个过程称为植物蒸腾。

通过不断的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过程,水循环将地球上的水分重新分配并循环利用,维持着水资源的平衡。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

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概述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资源不断在大气、陆地和海洋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它是维持地球上水资源平衡的重要机制。

本文将介绍水循环的原理和应用示意图,并通过列点方式详细阐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和应用领域。

水循环的原理1.蒸发:太阳能使地球水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蒸气。

2.对流:水蒸气上升到大气中,由于不同地区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形成气流进行对流运动。

3.凝结:随着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遇压缩,形成云层。

4.降水:云层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滴,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到地面,形成降水。

5.地表径流:地面上的降水通过河流、湖泊等水系回归到海洋。

6.渗漏和地下水:部分降水渗透到地下,形成地下水,并逐渐流入河流或直接进入海洋。

水循环的应用示意图1.农业利用:–农田灌溉:将地下水或河流水引入农田,提供水分供植物生长。

–水稻种植:利用农田灌溉,创造湿润环境,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

–农业排水:通过排水系统将农田中过剩的水排除,防止农作物水浸。

2.生活用水:–自来水供应:抽取地下水或河流水进行处理,提供具备安全卫生要求的自来水。

–污水处理:将生活用水经过处理设施的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

–水资源管理:对城市供水进行调度和调控,确保水资源的平衡供应。

3.工业用水:–冷却:工业生产过程中,将水用来对冷却设备和工作场所进行降温。

–制造:一些工业生产过程需要水作为原材料或反应介质。

–污水处理:处理工业废水,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能源开发:–水力发电:利用大坝拦截河流水,通过水流驱动涡轮机发电。

–潮汐能:利用海洋潮汐运动,通过装置将潮汐能转换成电能。

–温泉能:利用地热资源的热能,进行能源开发和利用。

5.生态保护:–湿地保护:维护湿地的生态系统,提供栖息地和保持生物多样性。

–水生生物保护:保护水中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河流湖泊治理:将污染的河流、湖泊进行治理和恢复,改善水生态环境。

结论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机制,涵盖了蒸发、对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渗漏和地下水等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是陆面补水的主要形式。
• 内陆水循环
是指陆面水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 物蒸腾形成水汽,在高空冷凝形成降水,仍落到陆地上,从 而完成的水循环过程。
• 海上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就是海面上的水份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 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的过程。
Zuo Qiting
❖2.1.1.4 水循环周期
❖2.3.2.2 中尺度水循环研究
研究范围为200~2000km2,主要利用遥感技术研究植 被~水的可利用性~蒸散发~气候之间的关系,观测气象 和气候的变化,比较研究区域气候差异。利用大气环流模 式研究水循环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修正大气环流模式, 预测区域环境变化、区域开发对水循环的影响。
Zuo Qiting
e
(因空气或水的水平流动引起的能量净损失)。
Zuo Qiting
❖2.2.2.4 土壤—植被—大气界面的水热传输
土壤—植被—大气间的水热传输(Soil-VegetationAtmosphere Transfer, SVAT)问题是陆面过程研究的重点 之一。
SVAT目前发展到含有多个植被层的物理-化学-生物 联合模式,并对水平方向的不均匀性进行了考虑。按其对 植被冠层的处理可分为单层模型、双层模型和多层模型。
能量输送保持了全球的能量平衡,它使得辐射的亏空 区不致于太冷,辐射的过剩区不致于太热,为生物提供了 一种适宜的生存环境。
Zuo Qiting
❖2.2.2.3 地表能量平衡一般方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地表能量的收支平衡关系如下:
R n A e L E H G P o A d (2.2.1)
式中:R n 为净辐射,其值为到达地面的总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
Zuo Qiting
地球的辐射平衡
Zuo Qiting
❖2.2.2.2 热量传送
进入到地球上的太阳能除了很少一部分供植物光合作 用的需要外,约有23%消耗于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的蒸发 上。
在不同纬度以及海洋和陆地之间,存在着太阳辐射的 亏损和盈余。只有当能量从盈余的地区向亏空的地区输送 后,才能达到全球的能量平衡。而这种能量输送,主要靠 水循环过程来完成。
大气传送的潜热(水汽)作为一条联系全球能量平衡 的纽带,贯穿于整个水循环过程中。
Zuo Qiting
❖2.2.2.1 地球的辐射平衡
太阳辐射是水循环的原动力,也是整个地球—大气系 统的外部能源。
射入地球的太阳辐射量,其中的30%仍以短波辐射形 式被大气和地表反射回太空,余下的70%在地表与大气之 间经过辐射能、感热通量(接触和对流输热)和潜热通量 (水分蒸发吸热)等复杂的再循环过程,最终以长波辐射 形式被再度辐射回太空。
全球水平衡(数据来自John Mbugua et al, 1995)
1.19×106亿m3 陆地年降水量
4.58×106亿m3 海洋年降水量
0.72×106亿m3 陆地年蒸发量
5.05×106亿m3 海洋年蒸发量
Zuo Qiting
❖2.2.2 能量平衡原理
能量守恒定律是水循环运动所遵循的另一个基本规律, 水分的三态转换和运移都时刻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和输送。
波辐射)减去返回大气的辐射;LE为潜热通量,其中L代表汽化潜热
(2.45MJ/Kg),E为被蒸发水量;H为显热通量,代表与大气的显热
交换;G为地中热传导,代表通过地表物质的热量传输;Po 为植物生化
过程的能量转换,其中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吸收约占净辐射的2%;A
为人工热辐射量(燃料等消耗对地表产生的能量释放);A d 为移流项
近些年来,涉及水循环的一系列全球性研究计划相继 提出,如世界气候计划、环球大气计划、国际地球物理年、 国际水文计划、国际生态计划、国际岩石圈计划、人与生物 圈计划、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科学研究计划(HDP)、国际 地圈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灾十年等。各种计划的交叉与联 系,更加丰富了“人与水”关系的研究内容,促进人们对人 地关系、人水关系的理解。
大气中总含水量约1.29×105亿m3,而全球年降水总量 约5.77×106亿m3,由此可推算出大气中的水汽平均每年 转化成降水44次,也就是大气中的水汽,平均每8天多循 环更新一次。
全球河流总储水量约2.12×104亿m3,而河流年径流量 为4.7×105亿m3,全球的河水每年转化为径流22次,亦 即河水平均每16天多更新一次。
Zuo Qiting
气进入不同植物、积雪场、土壤和水体后的迁移机理;研 究不同植物、积雪场、土壤和水体的蒸发、蒸腾机理。在 全球范围内了解各种土壤、植被和积雪冰川对水的传输机 理。从植被的小范围水循环研究发展到大气环流模式网格 单元时空尺度上的土壤—植被—大气系统中能量和水的通 用模式(SVAT)研究。
Zuo Qiting
Zuo Qiting
流域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为:
P0 = E0 + R0
(2.1.2)
式量中。P0、E0、R0分别代表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
海洋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式可写 为:
P0 = E0 - R0
(2.1.3)
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公式为: P0 = E0
Zuo Qiting
在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 海洋上空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水循环过程。
Zuo Qiting
水文循环过程如下图所示




水汽水平运动
地面 蒸发 根系吸收
蒸腾 内陆
海陆间
海上
滴落
地表径流
根系吸收 地下径流
蒸腾 滴落 根系吸收
水面蒸发 海洋
Zuo Qiting
• 海陆间水循环
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 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
Zuo Qiting
与水循环研究关系密切的两个大型国际计划
IGBP的“水 循环的生物 圈方面”核 心计划 (BAHC)
WCRP的“全 球能量与水 循环实验” 计划 (GEWEX)
Zuo Qiting
2.3.2 水循环国际研究进展
2.3.2.1 中小尺度水循环研究 研究范围一般小于200km2,主要研究水、热通量从大
➢ 蒸发研究进展:近年来关于作物蒸腾和土壤与潜水蒸发的研究取得了 较大进展,提出了一些植物蒸腾计算新公式(谢贤群等,1997)和土 壤蒸发计算新公式(罗毅等,1997)。
Zuo Qiting
❖ 水循环过程研究进展
➢ 土壤—植被—大气界面水分输移过程(SVAT)的研究进展: 水循环界面过程是一个近年来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代表性 研究成果有:“土壤—植被—大气系统水分运移界面过程 研究”(刘昌明等,1997),“土—根界面行为对单根吸 水的影响研究”(黄明斌等,1997),“土壤水势—植物 叶面水势—蒸腾速率关系研究”(邵明安等,1996)等。
第2章 水循环过程与原理
Zuo Qiting
第2章 水循环过程与原理
主要内容
2.1
水循环过程
2.2
水循环原理
2.3
水循环研究进展
Zuo Qiting
2.1 水循环过程
2.1.1 自然界的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 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 动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连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 物圈的纽带,是影响自然环境演变的最活跃因素,是 地球上淡水资源的获取途径。
Zuo Qiting
❖2.2.1.2 水量变化规律
水量平衡在水循环和水资源转化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 要的基本规律 。就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的水量平衡来 说,水量收入和支出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量的变化量。
一般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可表达为 :
P - E - R = △S
(2.1.1)
式中,P为流域降水量,E为流域蒸发量,R为流域径 流量,△S为流域储水量的变化量。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 储水变量△S的值趋于零。
➢ 水循环大气过程的研究进展:在中国大陆尺度和流域与区 域尺度水循环大气过程研究方面,做了系统研究,对区域 水分内循环过程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揭示出在我国 自然条件下,当地蒸发的水分通过再循环形成的降水约占 当地总降水量的10%等事实(刘国纬等,1996,1997)。
Zuo Qit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 径流研究进展:在流域产流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研究中,由于水向土壤 中入渗的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唐海行等,1995),推动了超渗产流机 制和模型的研究。在汇流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将 水力学方法和水文学方法相结合的河道汇流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谭维 炎等,1996);②数值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应用于流域汇流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Zuo Qiting
“天然—人工”水循环示意图
Zuo Qiting
内因(水的物理特性) 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 循 环
Zuo Qiting
2.2 水循环原理
❖2.2.1 水量平衡原理
Water balance(水量平衡)是指在任一时段内研究区 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量的变化值。水 量平衡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全球、某区(流)域、或某单元的 水体(如河段、湖泊、沼泽、海洋等)。研究的时段可以是 分钟、小时、日、月、年,或更长的尺度。水量平衡原理是 物理学中“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Zuo Qiting
❖2.2.1.1 全球储水量
地球的总储水量约1.38×1010亿m3,其中海水约 1.34×1010亿m3,占全球总水量的96.5%。余下的水量中 地表水占1.78%,地下水占1.69%。
人类可利用的淡水量约为3.5×108亿m3,主要通过 海洋蒸发和水循环而产生,仅占全球总储水量2.53%。 淡水中只有少部分分布在湖泊、河流、土壤和浅层地下 水中,大部分则以冰川、永久积雪和多年冻土的形式存 储。其中冰川储水量约2.4×108亿m3,约占世界淡水总 量的69%,大部分都存储在南极和格陵兰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