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外源性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https://img.taocdn.com/s3/m/dc7b91635727a5e9856a6191.png)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LD50(n)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答案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慢性毒性:指实验动物长期染毒外源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性效应。
2.蓄积作用:指外源化学物连续或反复多次地与机体接触,当其吸收速度超过生物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时,在体内的总量就会逐渐增加并贮留,这种现象称为蓄积作用。
3.功能蓄积:指机体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一定时间后,虽不能测出该物质或其代谢产物,但机体有慢性中毒的症状出现。
4.脏器系数:指某个脏器的湿重与单位体重的比值,通常是每100g体重中某脏器所占的质量,表示为脏器质量(g)/体重(100g)。
5.食物利用率:指动物每食入100g饲料所增长的体重克数(g体重/100g饲料)。
二、选择题1. 毒理学体外试验常选用 CA.大鼠和小鼠B.果蝇C.游离器官、细胞和细胞器D.鸟类2. 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分别选择动物年龄为 AA.初成年,性刚成熟,初断乳B.初断乳,性刚成熟,初成年C.初断乳,初成年,性刚成熟D.初成年,初断乳,性刚成熟3. 急性毒性是 CA.机体连续多次接触化合物所引起的中毒效应B.机体一次大剂量接融化合物后引起快速而猛烈的中毒效应C.机体(人或动物)一次大剂量或24 小时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死亡效应D.一次是指瞬间给予动物快速出现中毒效应4. 由于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化学毒物的反应存在差别,所以在急性毒性试验时,最好选用两种动物是 AA.大鼠和小鼠B.大鼠和家兔C.大鼠和狗D.狗和猴5.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原则 DA.对化合物毒性反应与人接近的动物B.易于饲养管理C.易于获得.品系纯化价格低廉D.以上都是6. 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CA.1天B.1周C.2周D.3周7. 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为 CA.多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B.一次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数染毒使全部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C.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比值D.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死亡的累积剂量比值8. 亚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AA.探讨阈剂量及最大无作用剂量B.探讨剂量反应关系C.预测有无潜在性危害D.为其它试验剂量设计提供数据9. 亚慢性毒性试验中一般化验指标有 AA.血常规、肝、肾功能B.病理学检查C.灵敏指标的检查D.特异指标的检查10. 慢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是 DA.确定阈剂量B.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C.进行该化合物的危险度评价D.以上A和B正确11. 慢性毒性试验设有高、中、低、最低剂量组及对照组,哪个剂量组为最大无作用剂量 DA.高剂量组出现了明显的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1B.中剂量组出现了轻微中毒的症状,与对照相比P<0.05C.低剂量组出现了个别动物极轻微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 D.最低剂量无任何中毒症状,与对照组相比P>0.0512. 急性毒性研究的接触时间是CA.一次B.一次或8小时内多次C.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D.一次或14天内多次13. 关于亚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错误的 A A.确定受试动物的最低致死剂量B.确定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水平C.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D.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依据14.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是: BA. 确定长期接触造成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 测试和求出毒物的致死剂量C. 为制定人类接触式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D. 为受试物毒性机制研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15. 动物试验中的最基本的指标是 AA. 体重B. 体温C. 生化指标D. 死亡16. 慢性毒性试验的观察指标 AA. 亚慢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B. 以急性毒性试验所提供的毒效应和靶器官为基础C. 由研究者自己决定D.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做也可以不做17. 慢性毒性作用若参照LD50来进行剂量分组,则其中最高剂量组为AA. 1/5~1/2 LD50B. 1/50~1/10 LD50C. 1/10 LD50D. 1/100 LD50三、简答题1. 简述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第六章 外源化学物的 外源化学物的 一般毒性作用

第六章外源化学物的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一般毒性作用(general toxicity effect),一般毒性作用(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是全身各系统对外源化学物的毒作用反应,toxicity)又称基础毒性(basic toxicity)。
? 特殊毒性包括致突变、致癌、致畸和生殖毒特殊毒性包括致突变、致癌、性。
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分急性毒性作用、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为急性毒性作用、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亚慢性毒性作用和慢性毒性作用。
相应所进行的观察和评价毒效应的试验即急性毒性试验、重复剂量毒性试验(为急性毒性试验、重复剂量毒性试验(短期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General toxicity 根据接触外源化学物时间的长短,频率分为:长短,频率分为:急性毒性:次或24h 24h内多次急性毒性:1次或24h内多次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短期重复剂量毒性作用:30天14 ~ 30天Chronic 亚慢性毒性作用:亚慢性毒性作用:生命周期的1/10 生命周期的1/10 慢性毒性作用:慢性毒性作用:长期甚至终生接触toxicity Acute toxicity General toxicity Subchronic dose Short term multi-dose toxicity 第一节急性毒性作用是了解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急性毒性的主要依据,性的主要依据,是毒理学研究中的最基础工作。
工作。
一、急性毒性作用的概念? 毒性(toxicity)毒性()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毒效应(toxic effect)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一、急性毒性作用的概念急性毒性作用(一)急性毒性作用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h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作用及死亡。
11学生2 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lg LD50 X k d (P 0.5)
pq 标准误的计算: S lg LD50 d n pq 或S m d n
d 为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值 X k 为最大剂量的对数值 P为各组动物的死亡率 q为各组动物的存活率
lg 1 (lg LD50 1.96 Slg LD50 ) 推论总体LD50的95%可信区间:
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以便寻找出受试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4倍差,即以log4(0.6)来划分各组剂量。
例如,查阅到与某种受试化学毒物近似结构的化学物 质在大鼠经口 LD50为40mg/kg时,将该 LD50值暂+ 定为受试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距用 4倍剂量差(因 log4=0.6)来设计剂量组,于是在暂定的中间剂量上 下就形成了3~5个剂量组,作为大鼠经口预试验的剂
②性别:一般地阐明受试物的毒性大小与毒效应, 则应雌雄各半。 ③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 ④实验动物的预检与喂养
(2)受试物及处理
受试物的接受、分样、保管、秤重、配制以及在此过 程中严格的质量保证影响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 受试物剂型:水溶液、混悬液、油溶液。 给药容积大小,根据染毒途径和实验动物物种来确定。
b.另一种方法 设定以1mg/kg为最低剂量组(lgl=0),其它 剂量组依次为对数值0.6、1.6、l.8、2.4,其实 际剂量分别为 4mg/kg、16mg/kg、64mg/kg和 128mg/kg进行预试验。 当预试验表明受试化学物毒性很大或很小时, 最低组剂量可以向下或向上调,再按同样的分组 原则进行预试验。
量。
②没有毒性资料可供查阅者
a.在完全没有毒性资料参考的情况下,一种备受推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
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 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 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 一般毒性的实验方法分为:
❖ 急性毒性 ❖ 短期重复剂量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 ( 异 氰 酸 甲 酯 , MIC )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三) 染毒方法
模拟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结果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染毒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 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 食品:经口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及其评价

几种动物不同注射染毒途径注射量范围(ml)
注射途径 静脉
肌内 皮下 腹腔
小鼠 0.2-0.5
0.1-0.2 0.1-0.5 0.2-1.0
大鼠 1.0-2.0
0.2-0.5 0.5-1.0 1.0-3.0
豚鼠 1.0-5.0
0.2-0.5 0.5-1.0 2.0-5.0
兔 3.0-10.0
0.5-1.0 1.0-3.0 5.0-10.0
1. 经口染毒
经口染毒可分为灌胃、喂饲、吞咽胶囊 等方式 .一般来说新物质均先进行经口染毒 途径的急性毒性试验,求出LD50值,通常用该 LD50值来比较不同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
2. 经呼吸道染毒
气管内注入:在动物麻醉情况下,将已消毒 灭菌的受试物(粉尘混悬液或液体) 注入气管,使之分布于左右肺内。 动式吸入 吸入 静式吸入
(六)观察时间和周期
• 急性毒性的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LD50计 算时以观察周期内各组动物的总死亡数为依 据.不同化学物其中毒体征出现的时间和特 点各有不同,而且引起动物死亡的时间也存 在很大的个体差别.如氰化物多数动物在染 毒后几分钟至几个小时内死亡;羰基镍染毒 早期出现上呼吸道体征,很快就缓解,但2 -3天后甚至更迟些又出现明显的中毒体征, 表现为严重的肺水肿,呼吸困难,然后死 亡.
静式吸入染毒
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具有固定体积的容器内(染毒 柜),定量加入易挥发的液态或气态受试物,在容 器内形成试验设计所需要的空气浓度,在一定时 间内,使动物连续吸入并观察毒性反应。 优点:该染毒方式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受试 物较少。 缺点:实验期间,实验动物得不到氧气补充;且随 实验的进行,染毒柜内受试物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为保障实验顺利进行,应注意染毒柜容积、放置实 验动物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放置时间之间的关系。 小鼠最低需气量:3.45L/h, 大鼠30.5L/h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实验动物的中毒症状判断受试物的毒作用性质, 推断中毒的靶器官。试验周期以2周为宜。
(七)观察指标
1、LD50 2、症状观察 3、病理学检查 4、其他指标观察
死亡与死亡时间 体重变化
四、急性毒性的分级与评价
为评价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的强弱及对人类
剂量范围大约400~800mg/kg。
n 1
b a
5 1
800 1.2 400
以各组公比数计算每组染毒的剂量 a=400 mg/Kg aγ=400×1.2=480 mg/Kg aγ2=400×1.22=576 mg/Kg aγ3=400×1.23=691 mg/Kg aγ4=400×1.24=829.44 mg/Kg 以此剂量作用于小白鼠,得出结果如下:
一、基本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一次接触或24小
时内多次接触外源化学物之后所引起的快速剧烈的 毒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及形态改变,甚至死 亡。
急性毒性试验(acute test)——是指一次给予或24小时
内多次给予受试物后,短时间内动物所产生的毒性 反应。
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
加并贮留,此现象称化学物
的蓄积作用。
积试验。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蓄积毒性试验是检测化学物蓄积性大小的试
验,并可为慢性毒性试验做准备。
常用的试验方法有蓄积系数法及生物半衰期
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K)是指多次染 试验常以死亡为观察的
毒使半数动物出现效应 的总剂量(ED50(n))与1 次染毒的半效量(ED50 (1))之比值,即:
定期递增剂量法染毒剂量表
接触天数 1~4d 5~8d 9~12d 13~16d 17~20d 2l~24d 25~28d
每天接触剂量(LD50)
0.1
0.15
0.22
0.34
0.50
0.75
1.12
四天接触总剂量 (LD50)
0.4
0.6
0.9
1.4
2.0
3.0
4.5
累积接触总剂量 (LD50)
0.4
完全则毒效应程度上有差别,一般根据K对蓄积性
进行估计。
K<1:高度蓄积; 1≤K <3:明显蓄积;
3≤K
<5:中等蓄积; K≥5:轻度蓄积。
K越大,蓄积毒性越弱。反之亦然。
1、固定剂量法
固定剂量法为Kagan和Stankevic(1964) 提出,它采
用先测出1次染毒的LD50(即为LD50 (1)),然后对另一 组动物每天给予l/10 LD50 (偶尔有用1/20 LD50 )直至 半数动物死亡为止,此时的总剂量即为LD50 (n)。如
胃染毒,要求试验前要对动物禁食。大鼠应 过夜禁食,小鼠应禁食4小时。
3、各剂量组动物数及实验动物分组
急性毒性试验中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
10只,大鼠6~ 8只,家兔4~ 6只。
实验动物分组采用随机分组。
4、实验动物喂养环境
试验动物喂养室室温控制在(22±3)℃,家
兔可控制在(20±3)℃,无贼风。
组别 1
剂量 mg/Kg 400
动物数 10
死亡数 0
死亡率p 0
存活率q 1.0
2
3 4
480
576 691.2
10
10 10
2
5 7
0.2
0.829.44
10
10
1.0
0
计算logLD50=Xm-d(Σp-0.5) Xm:最大剂量的对数 d:相邻剂量比值的对数 Σp:各组死亡率总和 Xm=log829.44=2.9188 d=log1.2=0.0792 Σp=0+0.2+0.588+0.7+1.0=2.4 代入公式:logLD50=2.9188-0.0792×(2.4-0.5)=2.76832 查反对数得出LD50=log-12.76832=586.57mg/Kg 求logLD50标准误“S”
>1050克
(引自《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GB15193.1~15193.19-94)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6只大鼠吸入4 大鼠一次 小时死亡2~4 经口LD50 毒性分级 只的浓度(ppm) (mg/kg) (mg/kg)
兔经皮LD50 (mg/kg)
对人可能致死剂量 g/kg <0.05
第六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一般毒作用(general toxicity):指外源化学
物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经一定的接触时间 按照一定的接触方式,对生物有机体产生的 综合毒性效应。又称为基本毒性(basic toxicity )。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相应的试验称为急 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 验。
剂量组的设臵应依据预试验结果而定,一般
最高最低两剂量组间差别较大者,则组数即 每组动物数应较多。 最高最低剂量相差2~4倍,至少设3~4组; 相差4~9倍者,至少应设4~5组;相差10倍 以上者,至少应设6个组。 通常最高最低剂量相差多在10倍以内,以设 臵5-7组为宜。
(六)试验周期
0.05~
(g/60kg) 0.1
3
剧毒
高毒
<1
1~
<10
10~
<5
5~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50~
500~ 5000~
100~
1000~ 10000~
44~
350~ 2180~
0.5~
5~ >15
30
250 >1000
结果判定: 1.LD50或7天喂养试验最小有作用量小于人的可 能摄入量的10倍者,则放弃该受试物用于食 品,不再继续其他毒理学试验。 2.如大于10倍,可进入下阶段试验,为慎重起 见,试验应进行重复试验,或用另一种方法 进行验证。
SlogLD50 d pq 0 1.0 0.2 0.8 0.5 0.5 0.7 0.3 1.0 0 0.0792 0.0792 0.062 0.0197 n 10 10 10 10 10
LD50的95%可信限=log-1(logLD50±1.96×SlogLD50) = log-1(2.76832±1.96×0.0197) =536.6857-567.0318
(2)正式试验的剂量设计 计算组距或公比:
γ::各组公比数
n:剂量组数 a:最低致死量 b:最高致死量
n 1
b a
logLD50=Xm-d(Σp-0.5)
Xm:最大剂量的对数 d:相邻剂量比值的对数
Σp:各组死亡率总和
例如——每组各小白鼠给予同一种剂量,灌胃染毒,
3~4组,每组3只,各剂量组分别是1、10、100 、 1000 mg/kg,灌胃或腹腔注射染毒。若某组死亡率 为3/3,其前一组死亡率为2/3或1/3,则该组剂量就 是100%致死剂量。同样的方法找出LD0 。如果死 亡率没有获得上述的理想剂量范围,则可依据实际 情况将剂量提高或降低一个数量级继续进行预试验, 直至找出符合要求的最高和最低剂量范围为止。正 式试验按等比级数(1.2~1.5)在最高和最低剂量 范围内插上3~5个剂量组进行试验。
K 多次染毒半数效应总量 ED50(n) 一次染毒半数效应总量 ED50(1)
效应,此时:
K 多次染毒半数致死量 LD50(n) 一次染毒半数致死量 LD50(1)
如果受试物在体内物质蓄积或功能蓄积是完全的,
则多次给予的总剂量与一次给予同等剂量的毒性相 当,此时ED50(n)= ED50(1) ,即:K=1。若蓄积不
为了避免试验结果存在品系差异,最好选择
纯种动物。
性别选择以试验目的而定。 年龄一般选用初成年动物。大鼠180~240g
小鼠18~25g、家兔2~2.5kg、豚鼠200~ 250g、狗10~15kg。
实验动物应进行检疫,检疫期一般为5~7天,
剔除异常的动物。
染毒途径应模拟人可能的接触途径。经口灌
第二节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蓄积性的存在,无论是物
若一种外源化学物反复多次
质蓄积还是功能蓄积,都
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剂
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 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
是长期接触毒物发生慢性
毒作用的重要条件。因此: 理论上应从蓄积试验作为 前提条件,以决定是否还 需要进一步做慢性毒性蓄
每笼动物数以不干扰动物个体活动及不影响
试验观察为度,必要时单笼喂养。
人工昼夜——早6点至晚6点进行12小时光照,
其余时间黑暗,常规饲料,自由饮水。
2、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1)经口(胃肠道)接触 灌胃 饲喂 吞咽胶囊 (2)经呼吸道接触:静式、动式 (3)经皮肤接触 (4)经注射途径染毒
501 ~ 5000 5001 ~ 15000 >15000
稍尝 500 ~ 4000 4000 ~ 30000
30000 ~ 250000 250000 ~ 500000 >500000
0.05 0.5 5
50 500 2500
稍尝, <7滴 7滴至1茶匙 1茶匙至35克
35 ~ 350克
350 ~ 1050克
的潜在危害程度,国际上提出了外源化学物
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用以对急性毒性进行评
价。
我国食品毒理学中外源化学物经口毒性分级
相当于人的致死量 级别 大鼠口服LD50 mg/Kg mg/Kg 克/人 相当于体重70Kg人 致死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