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包含哪些内容 本文由https://www.360docs.net/doc/8d18727864.html, 整理发布

在《语文课程课标》中“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把握 养?这是我们老师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语文素养?用叶圣陶老先生的一句话来理解, 就是:“国文教学的目标, 在养成阅

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课程标准中这样论述道:“语

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中国语文,

丰富 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 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我认为,就语文课标中的相关内容 及其他研究而言,语文素养的内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

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 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 在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从 “识字与 写字” “阅读” “写作”三个方面做了非常具体的说明;汉字音形义的知识( 1-2年级识字

1600-1800,写字 800-1000 ; 3-4 年级识字 2500,写字 2000; 5-6 年级识字 3000,写字 2500 )、 基本阅读(理解词语:低段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并积累,乐于与人交流;中段

- 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抓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高段

-积累词语,领悟表 达方法,了解说明方法等)和写作方法(低段 -有兴趣,写想象的事物,写自己的认识与感

想,运用学到的词语;中段 -乐于书面表达,写见闻、感受和想象,乐于分享,积累语言材 料;高段-留心观察,积累习作素材,内容具体,感情真挚,学会修改等)

,基本的语法和修 辞知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

、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总分总) 等。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 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例如, 《歌声》教学生怎样概括主要内容:谁怎么样?指导学生以 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概括,收效非常好。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 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

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一一厚积才能薄发。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 掌握3000个左右常用字和 2500多个汉语常用书面词汇, 背诵160篇(首)古诗文(低-50,中 -50,高-60),课外阅读量达到 150万字以上(低-5万,中-40万,高-100万)。这是形成语 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

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素养。

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 培 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 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 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 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

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

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 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 每个学段目标中专门有口 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就是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关注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

文来培养学生来那个好的语文素养,更要在课堂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技能。

例如:从低段开始,训练学生说话要完整,别人发言要认真倾听;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 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等等。

第四,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

前后出现十多次。语文素养是什么?究竟包含那些因素? “语文素养”的内涵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

利用课

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本

的语文学习方法,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如, 要

求,每个老师的要求可能不一样, 读书 3 遍,勾画生字新词, 数自然段,简要回答课后的问题,在不懂的地方打上问号等等) 读书的

习惯(各种形式的读:默读、自由读、快速浏览、有感情朗读等等)

惯(中段开始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书上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可以是勾画好词佳句, 简单的批注自己的体会等等) ,背诵摘录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思考提问的习惯(让学 生学会质疑,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认真写作的习惯等。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

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实事求是、 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养热爱祖国

语言文字的情感;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

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 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

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 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 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也要

耐心倾听他人意见, 人的观点。 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 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因此,语文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它是“以语文能力 为核心,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 的融合”。

二、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 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在知识和能力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这里的知识包括现代汉语知识、 作家作品知 识、文章知识、文化常识和科普常识、社会常识等。其次,语文课程应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 能力,包括识、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事件能力,这些能力 均适合学生实际的需要。 同时, 还要发展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 力为重任,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2.在过程和方法方面。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养成习惯,要注重语感、要用心感悟。新课程把“培

养语感”作为语 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内涵, 体现了语文课程的独特性。 至于方法, 新课程指出语文一定要使学 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真正会学、主动地学。语文学习方法比较多,如识写字 的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的方法,理解文题、句子、分段、概括段意、抓住 主要内容、 归纳主旨中心的方法, 鉴赏文章词语句子和写作特色的方法, 评价思想情感价值 观的方法, 各种写作方法等。 “过程和方法”是一个隐性的维度,支撑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 也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内涵要素。

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首先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这是爱国主义情感在语文课程上的具 体体现。其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关于正确的态度,新《课

标》的总目标中 包含: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 关心当代文化, 尊重多元文化,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 崇尚真知的态度; 主动学习语文 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语言行为(包括口头和书面 )负责的态度。最后,语文课程应重视提

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 的和谐发展。 这里的个性包括良好的品质气质和良好的语文品质, 以及个人的语言习惯、 语 言风格和语言品位等。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 预习的习惯(明确预习的基本 生字表里的生字组词 1-2 个,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专心 ,读书批注的习 养成 领略

尊重他

从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来看,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

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下面我以一般语文课堂的几个环节为例来谈谈怎样在课堂内落实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课前,注重搜集,整合信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 ,因此,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应该从课前入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作者及课文背景的资料, 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搜集的过程中, 章的时代背景, 作者的创作激情, 从而为准确体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在执教北师大教材第八册《朱鹮飞回来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

人与自然的关系,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在预习时,我让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查阅课外书, 等不同的形式进行调查搜集资料,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 了解这类动物的生活习性及面临

的困 境,激发了他们对濒临灭绝的动物产生浓烈的忧患意识, 为学习理解课文做好了铺

垫。 通过 调查,学生了解到白豚等十四种动物正濒临灭绝, 大熊猫、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也亟需保

护 ,, 有的学生通过对家中老人、邻居的调查询问, 了解到我们家乡以前常见的黄鼠狼、 乌鸦、麻 雀等动物现今也很难看见了 ,, 这样, 学生在课前通过信息搜集对课文中内容进行了大量的 补充, 通过交流对动物面临的困境有了充分的认识, 从情感上产生了忧患意识, 课堂上再来 体会 “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及深刻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

二、开课,创设情境,激趣生情。

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 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 厚兴

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而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开课时,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 凭借情景, 把知识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 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 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导入新课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产生积极的学习 心态,

因为这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因此,要注重它在一节课中的重要作用: 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 ?澳门》音乐声中,我开始了语文课的学习,让学生在这首歌的 背景音乐下,畅谈自己对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的了解,任何角度、 任何方面都可以,因为课 前有预习, 因为没有固定答案, 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入文入景的情境,学生兴趣高昂,为后来 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行课,环环相扣加深理解。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 ,, 而生活的智慧大 概就在于

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 “发明 千千万万, 起点是一问。 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 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

问。 ”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 语文课在开课的起始环节让学生看课题质疑, 能引发学生多角度、 多层次的思考问题, 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舍 得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的疑问。我在执教《丝绸之路》一课时,板书课题之 后就引导学生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经过思考后, 就围绕课题提出了如下问题: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丝绸之路上发生过哪些故事?然后让学生围绕自己 提出的问题去读书,找答案,从而理解了文章内容。又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一课时,在读 通顺诗歌的基础上, 我给予学生质疑的时间: “在诗歌的内容上,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然后让学生思考,你能帮助他解开这些疑问吗?这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的目的性与指向性更明确,收到的效果也就会更好。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课程 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 建立在深入阅读、 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 对文本读得越多, 想得越深, 自然感悟了解文 使学生 询问他人

就越丰富。《语言的魅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第六自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春天的美景后,我让学生运用平日的积累尽情赞美春天;紧接着,出示一片漆黑,学生自然产生了失望、悲伤等强烈的情感体验,再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语言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教学中,通过采用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引领学生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读应该是有层次的,是循序渐进的:练读——读通顺——读懂——有感情读,最后由读变成说,而且要用心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每一次对话的时候都有所收获,使每一次阅读都能及时有效。在读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地指导学生“有感情” 朗读,只是让学生在一步步自己潜心地朗读课文后,由文章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话,这样才能与文本更为贴近,理解课文的中心,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与孩子的心间了。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又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七子之歌》离学生生活的年代很远,对文章中一些词句的理解学生较为吃力。我在引导学生想象在澳门被侵略者掳去的究竟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不仅仅是生命、是财富,更重要的是尊严、是主权,, 在此基础上我追问:“作为一个澳门人,看到自己的家乡被占,资源被抢走,没有做人的尊严,他会怎样?”使学生不由地产生与当时澳门民众一样的悲愤之情,一样的伤心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中悟境,读中悟情,使文中的事和物活化,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 ,这样的朗读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的体会到作者心中流动的情感。

四、课后,拓展思路,学为所用。

(一)学为所用,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这样的教学又怎能不让孩子们神思飞扬?。《谁说没有规则》这首诗浅显易懂,诗歌四个小节,结构相同,语言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模仿创作,让学生学习创作诗歌,可以理解现代诗不收字数和押韵的局限,自由表达的特点。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了不少需要遵守规则的好诗句:“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此处禁止吸烟,可他却在吞云吐雾。问他为什么?他却振振有词:我愿意,不用你管!”,, 一

篇篇饶有乐趣的诗歌便应运而生。教材中像这样的课文还有很多很多,《大地的话》《我们的手》等诗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领悟语言的运用;《三月桃花水》这类散文,通过仿写学习总分的文章结构,学会运用总起句总括全文,把文章写具体,学习运用优美、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七子之歌》通过仿写,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二)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形成与发展,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纪念日》这一开放单元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首先确定自己准备调查的纪念日,制定好活动计划,然后进行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准备节目等,最后进行活动展示。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到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对家长、邻居进行访问调查,编写儿歌,绘制图片等,最好每个组的孩子都在全班进行了汇报:翔实的资料介绍、声情并茂的朗诵、悠扬的歌声、精彩的小品,, 课堂上不时传来阵阵掌声。孩子们在这一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锻炼。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可以这样说,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所创设的学习氛围下,让学生学会语文“知识” ,锻炼语文“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方法和习惯” ,进而形成必备的语文素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学生要学会表达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这在课堂内外都可以进行。新的课程标准主张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就是教师在课内指导学生学,条腿是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学。两条腿协调起来,孩子的语文能力会能更快地发展。就是平常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甚至于成才于课外。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 3 至 5 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次课文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实验,教师也可提供相关的信息材料,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设“语文化” 的生活情境:竞选班干部,课前 3 分钟说话(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开主题队会、班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等竞赛,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记日记、写随笔,, 就这样,经常接触生活,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在反复的实践当中,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培养良好语文素养对教师的要求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新型人才,面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教师应深入领会课标精神。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定课程目标,改革学习过程和方式,全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现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等基本理念,构成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核。这些新观念、新要求代表了新时期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对真正提高教学效率,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思想,要从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要从高要求、高效益到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到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传统的“一包到底”的师者形象。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兴趣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和探求真理的力量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学生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去学习,并且学的一切往往记忆深刻。如一次习作课:写一处景物。习作前,只告诉学生:老师带你们去参观公园,并不谈习作一事。面对公

园美景,学生们犹如快乐的小鸟,有的称赞花草的百态千姿,有的称赞假山的奇形怪状,更有甚者,竟情不自禁地吟咏起诗句来。面对此情此景,老师抓住契机,适时一问:“这么美的公园,我们怎样才能让它永留心中?”学生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

说要写诗,有的说要作画,有的说要写文章,, 表达的欲望很快被激发了。一次具体、生动的习作不仅轻松完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喜形于色,乐于写作。这是多么可贵的写作兴趣啊!3.善于观察,鼓励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习惯于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方式,从而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师课堂提问,发现学生的做法或答法不同但效果一样时,除了鼓励其做法外,还应引发其它的学生思考:“他与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这样,让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让他的智力接受挑战,让他的思维接受碰撞,因为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引发创新的欲望。

4.深钻教材,改革教案。教案是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依据,是教师的教学构思,是课堂教学的设计方案,犹如建筑之前的图纸。精心打造的教案是上好课的前提。面对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过去那些缺乏创新、“克隆”教参、模式固定的教案确实应该得到改变。首先,要“从备课教案改革开始” 。众所周知:备课包括写教案,但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为了“教案改革” ,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应有备课改革的意识。要使教师认识到写教案只是备课中的一项内容,要鼓励教师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课前准备上;要让教师之间,采用集体研讨、说课等形式,深入钻研教材,各抒己见,集百家之所长;要改革教案的编写方式,让教师尽量放开,不拘一格,只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案均是可行的好教案。其次,要编写“有利于学生”的教案。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

“教” ,更在于引导学生“学” ,学生不仅要“学会”,还要“会学”。教师编写的教案,应突出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设计,要体现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学”的特点,设计“教”的方式。第三,要有“大胆创新”的教案。教育专家们多次呼吁“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我认为,教参、教案集上的设计,只能作为别人经验的借鉴,而不应盲目照搬。因为,教师的个性特点不同,学校的学生、教学条件不同,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大胆创新,要多考虑几种在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多设计几种应对措施,以免遇到教学过程

中的偶发事件而束手无策。

5.组织有效合作,改变关注焦点。专家们曾经谈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有效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 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学习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为了避免“讨论”时的形式化,“反馈”时的个人化,根据专家们的建议,教师应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共同任务中的分工和个人责任,对小组成员完成任务进行加工和评估。学生在讨论时,教师也

应明确自己的任务,不是等待,不是观望。学生在分小组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到各个小组的

学习进程出现的差异,只要要求恰当,小组讨论往往会非常热烈,学生甚至会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别开生面的问题。此时,教师不应立于一旁,无所事事,而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应深入各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等,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要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

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该怎么做,要充分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组织有效的合作

学习方式,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身上,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总之,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均发生重大变化的今天,教师要对语文素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全新的理念,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变,变则通,通则久”,继往开来,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潜心课程改革,改变“少、

差、费”这一长期困扰语文界的尴尬局面,真正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的

教学效率,培育出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完成一个语文教师神圣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我们全体

“穷则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蓬安县河舒小学校吴竞 核心素养现已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指导课外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老师的培养。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生心中才能产生学习的欲望,才会主动去探究、去学习。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

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太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有关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太阳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太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同时,我也采用多种方法创设情境,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兴趣和情感,进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在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在读李大钊英勇就义的一段时我播放了一段哀乐,孩子们带着悲痛的感情读着文章,加深了对李大钊的敬佩之情,有的同学甚至一边读文一边流泪,真正的触动到了血色很难过的情感深处,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让我们更健壮》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进行体育活动和做游戏的情景,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讲述自己快乐的经历。我就相机把他们说到的体育项目的名称写在黑板上,进行识字教学。同时渗透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多锻炼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壮!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在教学《画鸡蛋》一课时,我问学生鸡蛋是什么形状的,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未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变革对人才观、语文教育质量观的需求,核心素养就不能面面俱到,不能轻重不分。下面试着从理解、运用、思维与审美四个维度,列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理解能力 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上的特点;知道积累优美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2、语言运用能力 能根据具体语境(语言情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3、思维能力 能在阅读、表达等言语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4、初步审美能力 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真善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他同时谈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实施途径,认为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得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这就需要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什么是训练?训练什么?怎么训练? 语言理解与运用,是处于语文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以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为基础,是在培养、提升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 阅读系列、表达系列的课,是实施的途径;听、说、读、写,是实施的途径;生活是实施的途径……一般来说,听读属于理解语言范畴,说写属于运用语

言范畴(这么说虽有歧义的,可以深入研究)。读并不只是读课文,应该树立大阅读的理念。要多读、多思考。语文教学要注意保护好儿童的天性,如好奇心、可塑性、善模仿、喜探究等 陈先云理事长在“全国第二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关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讲话实录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要理解核心素养这一概念,把握核心素养的本质,需要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核心素养是“关键素养”,不是“全面素养”。第二,核心素养要反映“个体需求”,更要反映“社会需要”。第三,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不是“低级素养”,甚至也不是“基础素养”。第四,核心素养要反映“全球化”的要求,更要体现“本土性”的要求。2.何谓“核心素养”?国际上研究“核心素养”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机构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它对“素养”界定如下:“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例如,有效交往的能力是一种素养,它可能利用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实用性信息技术技能、以及对其交往的对象的态度等。”经合组织是从功能论的视角来界定素养的。首先,素养是能够应对复杂的要求的能力,是能够满足要求、成功开展工作的能力。其次,素养是比知识和技能更宽泛的概念。最后,素养是基于行动和情境导向的。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而“核心素养”(keycompetency)则必须满足如下这六个条件:(1)它是一种高度综合而复杂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对社会和个体产生有价值的结果;(3)帮助个体在多样化情境中满足重要需要;(4)这种能力具有道德性,它能给个体和社会带来负责任的、有价值的结果;(5)这种能力具有民主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教育改革,素质教育成效显着,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浅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这个词汇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按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的说法,“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哪里来》)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也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赵福楼《谈谈语文核心素养》)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我的实践过程: 一、在激发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

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经典诗文。学生对未知的知识总是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因此,相对于简单机械的抄写,他们对这样的作业更感兴趣。譬如在讲授三年级下期第2课和29课《古诗两首》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句;讲四年级上期第1课《观潮》时,我让学生收集描友谊的诗句;学习五年级上期第6课《梅花魂》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梅花和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等。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上课时分抽选学生诵读、展示。这样的作业既能培养学生收集、甄选资料的能力,又能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学生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文修养。 2、根据课文内容和文体特点,创造、再现课文情境。譬如,在讲四年级上期《搭石》这篇课文时,我就采用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体验的方法。上课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几张白纸作为搭石,告诉孩子们白纸以外的区域就是溪水,让三五个孩子跟着我一起走搭石。学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师一起表演,情绪高涨,纷纷踊跃争取。在再现情境的过程中,分两组进行,一组同学与我配合默契,提脚、落脚,动作协调一致,让学生很直观的感受到动作的协调美和韵律美时。另一组同学表演时,我几次故意打乱脚步,让后面的孩子步伐大乱,纷纷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小学核心素养-语文 一、挖掘文本情感,有效培养核心素养 语文本身具有人文性、时代性、发展性、实用性等特征,故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与时俱进,遵循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成长规律。具体来说,教师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依托,为学生构建“四个实用课堂”,确保语文课堂有序、有力、有趣、有效。这四个实用课堂分别是“情感的课堂”“交流的课堂”“自主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实现必须以“四个实用课堂”做基础。 “情感性课堂”的构建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征,这与核心素质培养之理念不谋而合。这里的“情感”一方面是来自于教师的激情、热情与爱心,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融情”,是学生与文本心灵合一,情感洋溢的表现。 如,在《泊船瓜洲》教学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意浓浓的“思乡”意境,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向往,更让学生对诗人的思乡之情延展至自我,达到“物我和一,情意绵绵”之境界。同时,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营造“交流性课堂”“自主性课堂”以及“开放性课堂”,旨在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文本对话的课堂目的,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质疑析疑能力、合作能力等的提升。在语文核心素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重要方面,而基于文本的情感阅读是培养学生有效深入课文,理解作品的关键,教师要巧妙抓住情感,

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紧扣人文因素,有效提升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依托于语文课堂教学,依托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中华汉语博大精深,它不仅承载着优秀历史文化,也呈现出广博的文化风貌,更体现出丰裕的人性之美,教师要通过指引学生学习与鉴赏汉语言文字,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热爱之情,达到提升核心素养。 选入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文本篇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言运用的精妙,意境营造的奇妙、思想呈现的深远等对引领学生感悟语言、鉴赏语言有着重要作用。如《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可以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联想想象等去激发学生对文字鉴赏的兴趣,并感受作者如何用精妙的表达去描写西沙群岛,体会作者用词之巧妙,最终习得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对祖国大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基于一定的阅读能力而展开的,而阅读课堂是重要的载体,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关键因素,渗透阅读策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并借阅读课堂积累语言,习得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层次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何谓语文素养?众说纷纭,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及结构,也尚未形成定论。分析各类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有的立足于“大语文”概念,扩大了语文素养的主体地位,使得语文素养成为一??包罗万象的大容器,囊括了“人”的全部素养。也有学者立足于语文学科本身,谈语文的言语形式,谈听说读写能力。我们以为,要谈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首先需明确此概念的范围,“语文”便是此核心素养之框,不仅指“语文” 这一学科,而且指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在进行与语文相关的行为活动中所呈现的最基础的、最主要的、最本质的素养。

那么,到底哪些是与语文相关的活动呢?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性出发,从大家所达成共识的理念出发。我们都知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立足于语文工具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文章。立足于语文人文性这一角度,与语文相关的概念又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文化。人们在这四个层次的概念上所进行的活动,便是与语文相关的 活动。 这四个层次,体现人类对语文学科逐渐深入的理解和运用,体现语文学科外延的逐渐扩大。语文的核心素养,便是要在这四个层次范围内来提炼和圈定。 一、文字素养层 1. 读写能力。文字是承载语言的符号。新华社公布汉 字总数超过8万个,常用汉字近4千个。汉字相对于其他文字来说,需要在识记上下更多的工夫,要会读会写会运用。从小学生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认识的汉字越多,理解的词语越多,读起文章来就越容易。一个学生越能用更多的字进行丰富的组词,解词能力就越强。因此,学生在文字素养这一层次中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首先体现在字词的读写能力上。 2. 运用能力。理解词语是运用词语的前提,运用词语是理解

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三年级

清华源学校心怡班快乐周三语文素养竞赛试卷 班级姓名 一、语文知识填空(10) 1、玉不琢,,人不学,。 2、上有天堂,。 3、《盘古开天地》是故事,我还知道其它这一类故事:、。 4、“岁寒三友”是指:、、。 5、“文房四宝”是指:、、、。 6、“四大发明”是指:、、、。 7、《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是指哪三个人:、、。 二、诗句填空(10) 1、,疑是银河落九天。 2、两岸青山相对出,。 3、,霜叶红于二月花。 4、独在异乡为异客,。 5、草长莺飞二月天,。 6、月落乌啼霜满天,。 7、,夜泊秦淮近酒家。 8、,只留清气满乾坤。 9、,野渡无人舟自横。 10、溪间岂能留得住,。

三、根据所给词填客名(6) 远客说客游客香客顾客刺客 贵客茶客政客稀客生客异客 地位高贵的客人叫()素不相识的客人叫()远道而来的客人叫()不经常来的客人叫()游山玩水的客人叫()购买东西的客人叫()搞政治投机的人叫()到外地游说的人叫() 流落他乡的客人叫()专门搞暗杀的人叫() 去茶馆喝茶的人叫()去寺院烧香的人叫()四、写叠词成语(4) 例:(历历)在目 虎视()大名()()不绝()有条 五、辩言语,填成语(6) 1、很少的几句话()言()语 2、像蜜糖似的话()言()语 3、自己对自己说的话()言()语 4、豪迈雄壮的话()言()语 5、虚假而动听的话()言()语 6、随口乱说的话()言()语 六、在括号里填上12生肖,组成12生肖歇后语(12) ()出洞——东张西望()王爷搬家——厉害 ()屁股——摸不得()拿耗子——多管闲事(待续)

()吃草——吞吞吐吐()吃辣椒——抓耳挠腮 亡()补牢——为时已晚洞里的()——不知长短 盲人骑瞎()——乱闯()八戒戴花——臭美 ()拉车——连蹦带跳()给黄鼠狼拜年——死巴结 七、在下面()里填上人体某部分名称,组成四字成语(8) (唇)枪(舌)剑袖()旁观孤()难鸣 屈()可数()有成竹得()应() 促()谈()一()之力牵()挂() 九、下列歇后语都来自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请填上相关的人物名(5) 1.()的金箍棒——能大能小 2.()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穿针——大眼瞪小眼 4.()钓鱼——愿者上钩 5.狗咬()——不识好人心 十、连线题(11) 1、人们常用动物来比喻一些人,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下面这些动物是比喻什么样的人?把相应的连起来。 替罪羊缺乏理智不要脸皮的人 癞皮狗代人受过的人 小绵羊涉世不深,不怕困难和危险的人 千里马蛮横无理,独霸一方的人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就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她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与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与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就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就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就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就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10条,就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就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与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与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与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与写作方法知识等,就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就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与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与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就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与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与表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磁县乐善学校:叶改丽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其实简单的说:“语文素养”就是不仅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有比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口语交际的能力,既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还要表现为比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语文能力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众所周知,语文的“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听”位居之首,可见听的重要性。放眼社会生活,倾听能力的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听广播、听音乐,小到日常交流对话,时时处处都需要倾听。倾听的能力不是天生得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学生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它不仅是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它体现了学生对说话人的尊重,学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非常重要。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性去听别人说,甚至认为别人说的都不对,只有自己说的才是对的。因而就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怎么说,只关注自己有没有机会发言。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经常结合教学内容、生活实际和名人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倾听”在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倾听”的自觉性。 作为教师,我们常常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可到底怎样才算认真听呢?学生对此认识模糊,老师应该给他们一个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细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学中明确提出“学会倾听要四心”,即在倾听时做到:一要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了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三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四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最后还要求学生学会评价同学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者提出新颖的想法。 (二)让学生大胆的说起来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 涵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综合体,它包括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一般素养是最基础、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笔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正

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 (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尽管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关注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分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崔峦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田晓玲整理)

解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崔峦 “核心素养”是当下比较热门的一个关键词。世界各国都在谈,其含义有比较宽泛的阐述,也有比较集中的一个点。在我们看来,核心素养不是综合的全面的,它指的是中心、是内核。 一个人的核心素养有三个维度: 1、健康身心、身体、心理。(谓之“育体”) 2、良好的品格。(谓之“育德”)这方面在当下至关重要,如今,针对信仰的额缺乏、滑坡,加强良好品德教育、核心价值观很重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希望中国崛起。“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 3、关键的能力。(谓之“育智”) 三个维度都具备了就说具有了核心素养。 如今,审视教育是有问题的。李克强总理说:我们的教育走的太快,请等一下落下的灵魂。这灵魂指爱、善、美。如果有了灵魂上的东西,即使技术、智力还赶不上别的国家、别人。那又能差到哪里去呢?我们的教育要德育为首、灵魂第一。 也是基于此,我们谈到“语文学科素养”,它分5大方面: 1、人格雏形的素养。(作为小学阶段,我们老师不敢把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包下来,但可进行小范畴的培养。大德是爱国小德是爱、善、礼貌,这些都是做人的根本) 2、关键语文能力。(听、说、读、写、书(书写写字),这是今后学语文的基础,我们语文老师要在小学阶段夯实学生的这些基础) 3、提高阅读素养。(为什么又强调读,因为读太重要了,这是世界各国都公认的少不了阅读,这包括读书兴趣、方法指导、习惯养成,对书我们要痴迷,要天天读,鼓励学生手不释卷的读书,终生与书为友。阅读是教育之本,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根基,无数事实证明,爱读书的人有好前途、好人生。老师不要光看好分数,还要看学生的阅读态度。如果这个孩子现在发展一般,但只要他爱读书,将来也会有好的人生,如:毛主席、马云、俞敏洪都是例子。俞敏洪这么忙,但他依然给自己订了一个规矩,每天深夜12点是阅读、写作时间,雷打不动,一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关于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解读 最基本的,而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水平。 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既不是基本素养的综合,也不同于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要素。根据作者研究,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核心要素: 一、态度素养 1.语文态度素养的意义 “态度决定人生”,这大概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了。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水平)×态度,其中的“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 小学生学语文也是如此,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其语文学得就好。从某种意义上能够说,语文学习就是学习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位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上课的起立、坐下都用英语,并美其名曰是“双语教学”。其实,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折射出对母语的感情和态度问题。当然,我并不是简单地判定小学语文课上不能讲英语。从更宽泛的意义上理解,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祖国的语言文化。要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文(汉字、汉语、汉文)的准确态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汉语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主动学习汉语文的态度;等等。 2.语文态度素养的结构 语文态度素养是由众多非智力因素构成的,是一种意向心理状态。它的主要因素是:(1)语文学习的意愿。意愿是一种意念性的愿望,是一种倾向性的心理状态,它是语文学习发生的心理前提。小学生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意愿,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需求和倾向。意愿强烈,就有学习热情;没有意愿,就缺少学习动力。良好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重中之重。 (2)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有外在兴趣和内在兴趣之分,即使都是必要的,但是建立在内在兴趣上的学习才是长久的。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少不了动作、表演和游戏,但这些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培养学生对汉字、汉语和汉文的内在兴趣才是更为核心的。 (3)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惯与方法是密不可分的,方法的程序化、熟练化和自动化便成为习惯。注重语文学习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学习始终如一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在以上三个因素中,意愿是启动因素,兴趣是维持因素,而习惯是形成因素,共同构建一个语文态度素养。 3.语文学习态度的养成 通过度析,语文学习态度养成的主要指标罗列如下: (1)语文学习意愿的形成。如参与的意愿、合作的意愿、表达的意愿、探究的意愿、评价的意愿等。 (2)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如倾听的兴趣、说话的兴趣、阅读的兴趣、写字的兴趣等。 (3)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的习惯、读书的习惯、批注的习惯、比较的习惯、质疑的习惯、总结的习惯、复习的习惯等。 二、语言素养 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学好语言。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下面,对这个关键因素做三点分析: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 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 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 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 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 堂教学的终极目的。如何创设科学高效 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的课前精心准备,课上灵活机智,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语文课堂要让学生参与获得知识,尝到 探求知识的乐趣,并努力把外在的兴趣 引向内在的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 情景,激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语文素养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非物质基础。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综合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无

论是哪个学段的学生,都应该具备本学 段相应的语文素养。这种素养不仅表现 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 力和语文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质、 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而且也表现为较 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 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 情趣,知识视野,思想观念等内容”,语 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 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显 而易见,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的素养,也是整合的素养。 ?如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培 养小学生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根据 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要求、现状和将

来社会的要求,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 养本人作如下探析: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新时代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现了人文性 与工具性,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从 宏观到微观,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绚丽多 彩的美的世界。多种体裁的课文以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多方面地描绘 了大自然的美,深入地刻画了社会生活美,具体地体现了语言艺术的美,散发 出时代气息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 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 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可见,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小学 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当如此,要知道生 活充实精彩,学生语言表达才可畅快淋漓,从生活中感受学习情趣,从而提高 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小学语文 教学从课堂走向生活,是生活中的场景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本次专题学习,我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标准、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特别关注了核心素养课程与教学改革,内容实在,可读性强,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我谈三点学习体会: 一、转变教学理念想要真正使核心素养落地,教师必须转变并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切实为学生能“学”服务,正确对待教师的“少教”,给学生以更多的“多学”主动权。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变学生“听懂了”为“学懂了”“学会了”。我也结合了自己英语课堂的实际,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都得到全面改观,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式”或“被填灌式”的学习状态,转变成为现在的自主式与开放式的主动学习状态,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自信了,也更乐于用英语大胆的进行交流和表演。 二、领悟有效教学学习的过程是一次知识积累与运用、创造的过程,因此要会学、善用。核心素养的主体是学生,提倡“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教师需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学会阅读课堂,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学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会帮助引导学生更深入的进行思考。我认真学习并思考着每一个观点,同时也思考着如何将这些优秀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带进自己的课堂,有针对性的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也深刻地领悟到:在教学中应不断探索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等等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通过实践对理论、经验的检验,寻找这些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点、相同点与衔接点,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艺术。 三、学会终身学习提高教育素养首先要立足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目标,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把不断学习作为自身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教学实践中,将学习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懂的教育规律,做反思型教师,养成反思习惯,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总结经验,向更完善的目标努力。 核心素养为教师指明未来的方向,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科业务精通熟,同时也要时刻关注教育发展的动向,争做一名真正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教师。

小学生语文素养积累

小学生语文素养积累 作者:未知 知识积累来源:收集 点击数: 169 更新时间:2006-6-14 一、名句归类 (一)劝学类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劝学》 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 游 《冬夜读书示字聿》 (二)惜时类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三)送别类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 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 适 《别董大》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 白 《赠汪伦》 5.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赋得故草原送别》 (四)四季类 春天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 《咏柳》 2.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杜 甫 《绝句》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 《游园不值》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 熹 《春日》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 甫 《春雨》 夏天 1、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 轼 《望湖楼醉书》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 《小池》 秋天 1、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 《秋登兰山寄张五》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 《山居秋暝》 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 《秋夕》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 牧 《山行》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冬天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 《江雪》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柳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二、格言 1、知识就是力量。

浅谈初中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内容

浅谈初中语文核心素 养

浅谈语文核心素养 【摘要】当前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一线教师要如何培养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是我们要面对的共同课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培养提升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发文明的窗户。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语文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取得了很多先进的研究成果。当前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时,“核心素养”一词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九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育部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该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 首先,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 第一,语文教学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那么,语文教师理所当然要成为一名最有激情,最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个性存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正视学生的富有生命价值的语文学习活动,以极强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精心设计,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好奇心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简单说就是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呢?可以采用讲故事、听音乐、表演节目、谈话、看图片等各种方式激发兴趣。而讲故事这种方法非常受孩子们欢迎。教师每节语文课一开始,用5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短小而有意义的故事,也可以讲连续性的小故事,让孩子们听了这集就急切盼望听下一集,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们会因为故事而喜欢上语文课。当然,还可以让全班每个孩子轮流讲故事,并要求孩子回家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能干的孩子可以把故事写下来。在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中,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活动,教师在写字教学中融入游戏,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汉字“人”,中间加上“一”字,就变成了“大”字;左下方加上一点,就是“太”字;把点放到右上方,又变成了“犬”字;把点放到最上边,又是“夭”字啦!这就是中国汉字,多么有趣,多么神奇!这种融游戏于写字教学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让他们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养良好的语感能力,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章,都是几代大家积累流传下来,经过专家们认真筛选甄别的,在遣词造句等方面堪称范本的佳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除了课本上要求背诵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会要求学生对其他课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读以至成诵。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还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