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_朱宏骞
体外冲击波对于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治疗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体外冲击波对于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治疗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对于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治疗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总结相关临床经验。
方法:2021年12月至2023年5月期间我院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患者中,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各抽取了足底筋膜炎,肩周炎,网球肘的疼痛患者共270例进行研究,将其均等划分为筋膜炎患者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1组与观察1组,肩周炎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2组与观察2组,网球肘的疼痛90例患者分为随机分为对照3组与观察3组共六组,对照组组患者均接受了针刺治疗,观察组患者均接受针刺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将两组治疗结果中的各项指标对比分析。
结果:六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1组为91.11%明显高于对照1组73.33%,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2组为88.89%明显高于对照2组71.11%,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3组为95.56%明显高于对照3组75.56%,差异较为明显(P<0.05);观察1组与对照1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5.02±4.71)分、(78.22±4.85)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2.65±4.02)分、(36.85±3.88)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8.96±1.91)分、(14.65±2.00)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7.85±0.40)分、(6.74±0.33)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1.30±3.06)分、(18.80±3.05)分,观察2组与对照2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9.00±3.61)(76.71±0.91)分,疼痛评分分别为(30.72±0.93)(33.12±2.24)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9.12±1.14)(15.23±1.05)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5.39±1.29)(4.89±0.24)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0.33±1.45)(16.90±1.24)分,观察3组与对照3组患者的MEPS总评分分别为(89.02±1.03)(77.35±2.01)分,疼痛评分分别为(29.02±1.03)(30.84±1.34)分,关节活动范围评分分别为(17.92±2.09)(15.09±1.92)分,稳定程度评分分别为(6.08±1.50)(5.90±1.92)分,日常功能评分分别为(22.09±1.94)(19.24±2.01)分;六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底疼痛症状,主要表现为足底部疼痛、僵硬、局部压痛等症状。
目前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体外冲
击波疗法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结合循经取穴可以有效缓解足
底筋膜炎的症状,并且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介绍体外冲击波配合循
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
及对比分析。
二、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0例。
2.分组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体外冲击波治疗组和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
穴治疗组,每组50例。
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循经取穴方法在相
应的经络穴位上施针。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
4.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足底疼痛的程度、行走能力、局部压痛情况等指标,并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足底疼痛症状均有所缓解,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仅体外冲击波治疗组。
治疗后,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组的患者足底疼痛明显减轻,行走能力明显提高,局部压痛减轻。
四、讨论
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脉冲声波作用于病变组织进行治疗的方法,能够促进组织修复及炎症消退。
而循经取穴则是一种中医经络治疗方法,能够调节气血运行,舒经活络。
二者结合使用,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五、结论。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10-30T15:00:39.65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刘仁勤[导读]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快速、简易、有效、安全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六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116031【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患者使用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因子疗法、牵拉、主动锻炼等等。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之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患者的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疼痛总情感类评分以及感觉类评分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患者,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快速、简易、有效、安全等特点,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治疗效果足底筋膜炎是由于足底筋膜或肌腱发生无菌性炎症引起的。
足底筋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足跟的不适和疼痛,其压痛点一般位于足底接近足跟的地方,持续存在,有时压痛剧烈[1]。
它是运动造成的慢性损伤,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在临床上通常使用皮质类固醇注射、功能性锻炼、夜间夹板、冰敷等方法可以缓解,但部分患者疗效欠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费用较高,恢复时间较长,在手术只有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本文选择了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并对其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36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患者68例。
体外冲击波配合足部牵拉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

体外冲击波配合足部牵拉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足部牵拉训练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
方法:将48例足底筋膜炎患者被分为体外冲击波配合足底牵拉治疗组28例与体外冲击波对照组20例。
两组均采用MASTE2PULSMP100型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
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为21.4%和75.0%,对照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5%和45%;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两组疗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在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足部牵拉训练对远期疗效更显著,对疗效的维持更长久,对疾病恢复更有好处。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足底筋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1]。
足底筋膜炎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征。
在早期的文献中,足底筋膜炎通常也被称为足底跖筋膜炎,足底筋膜炎病因是由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引起的足底跖腱膜生物力学过度使用,有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作“足底跖腱膜病”,这意味着其病因是跖腱膜慢性退行性改变而不止是一种炎症。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经确诊足底筋膜炎患者48例,诊断标准①足跟部跖侧疼痛,站立或行走时加重,休息时疼痛可缓解;②压痛点在跟骨负重区偏内侧,或跟骨负重点的微前方跖筋膜处;③局部无红肿、发热等炎性反应;④有时可触及肿胀或皮下的脂肪纤维块;⑤X线可有或无跟骨骨刺[2]。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
其中治疗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35.38±6.78)岁。
对照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35.45±6.35)岁;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及病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案两组患者均使用使用MASTE2PULSMP100型冲击波治疗仪进行治疗。
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

高能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朱宏骞;熊东林;陈葵好;缪映香;张德仁【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7(011)001【摘要】目的:观察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4-12/2005-12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167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奇偶序列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83例.①治疗组采用HKSW-O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工作电压7~10V,冲击波频率60次/min,治疗时间15 min.②对照组除机器探头未与治疗部位充分有效接触外,定位及治疗参数设置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治疗3,次,间隔5 d治疗1次.①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简式McGill疼痛问卷测评:包括感觉类评分(0~33分)、情感类评分(0~12分)、疼痛总分(0~45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0~10分)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0~5分),以上各项分值越高,表示疼痛强度越大.②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显效为疼痛明显减轻;好转为疼痛略减轻;无效为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③患者治疗后第3天复诊时进行副作用观察,包括皮肤发红、疼痛、肿胀及其他(如恶心、眩晕、异感等).结果:167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简式Mc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t=2.639~3.416,P<0.01).除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外,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及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7~3.487,P<0.01).②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12.33,P<0.01).③治疗后第3天复诊时治疗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情况:治疗组患者有少部分病例会出现皮肤发红和局部疼痛,而肿胀和其他副作用几乎不出现.结论: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安全、有效、简易和快速等特点.【总页数】4页(P86-89)【作者】朱宏骞;熊东林;陈葵好;缪映香;张德仁【作者单位】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南山医院)疼痛科,广东省深圳市,518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相关文献】1.体外冲击波治疗慢性足底筋膜炎 [J], 郑萍;闫汝蕴2.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J], 沈薇;谢南海;丛鑫宇;郑拥军3.超声引导下干针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在老年足底筋膜炎中的比较 [J], 沈薇;谢南海;丛鑫宇;郑拥军4.活血止痛汤浴足结合经筋结点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观察 [J], 关程程;李继超5.运动贴扎技术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J], 张琴;余波;陆兴华;缪芸;何霏;王凯;邓占奇;陈文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全面分析体外冲击波对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3年7月共计100例临床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共计50例,其中我们对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的护理康复方式,对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体外冲击波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VAS评分情况和足底筋膜炎的厚度变化情况进行临床对比。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VAS评分和足底筋膜炎厚度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在治疗后3个月之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和足底筋膜炎厚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足底筋膜炎、疗效足底筋膜炎属于一种正常的足部疼痛症状,现阶段其较为普遍,对于足底筋膜炎来说,其病发的原因相对较多且不够明确,临床发现其与患者的肥胖、年龄较大、过度运动灯有关系,现阶段治疗足底筋膜炎有着多样化的方式,例如物理治疗方式、手术治疗方式等,但是其治疗的难度较大,且较为复杂,部分治疗中手术的费用相对较高[1],且严重时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体外冲击波疗法属于一种新型的物理治疗方式,其可以对机体的内部进行有效干预,且现阶段其没有创伤,操作较为便利,临床也可以进行各种软组织的治疗和疼痛处理,本文对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效果进行全面分析,现将研究成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2022年6月-2023年7月共计10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使用完全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为50人,对照组中,年龄为35-60岁,平均年龄为54±5.32岁,男性25人,女性19人,对照组中,年龄为34-54岁,平均年龄53±6.01岁,男性24人,女性20人,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2024年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的疗效观察》范文

《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患者的疗效观察》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通过对比分析治疗方法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以及结合相关临床指标,对治疗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行走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一、引言跖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跟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目前,对于跖筋膜炎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然而,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近年来,体外冲击波和肌内效贴作为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疼痛治疗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跖筋膜炎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
二、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择符合跖筋膜炎诊断标准的跟痛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XX例。
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XX例。
2. 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实验组:首先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参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随后,使用肌内效贴进行贴敷,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和肌肉走向进行合理布置。
(2)对照组:给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物及局部涂抹药物进行治疗。
3. 评价指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同时记录患者行走功能改善情况、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三、结果1. VAS评分比较实验组患者在接受体外冲击波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后,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说明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显著缓解。
2. 行走功能改善情况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行走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大部分患者能恢复正常行走,且行走距离和速度均有明显提高。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实验组患者仅有少数出现轻微皮肤过敏反应,经处理后症状消失。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足底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足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晨起时疼痛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而近年来体外冲击波治疗也逐渐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新方法。
本文对采用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一、临床资料1.1 病例概况选取20例确诊为足底筋膜炎的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0岁至60岁。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足底疼痛和不适感,其中13例患者经常需要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
病程在3个月至1年不等。
患者均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
1.2 治疗方法本次治疗采用了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的综合治疗方法。
体外冲击波治疗使用的是最新的第五代体外冲击波仪器,通过将适当能量的冲击波作用于患者足底筋膜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组织修复。
而循经取穴则是将经络理论应用于足底筋膜炎治疗,通过刺激足三里、太冲、阴陵泉等经穴,缓解足底筋膜的疼痛和炎症。
患者每周接受3次治疗,连续治疗4周,共计12次。
治疗过程中,首先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每次持续10-15分钟,然后进行循经取穴的针灸治疗,每次持续20-30分钟。
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活动能力,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临床观察结果2.1 疼痛改善经过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的足底疼痛均有明显改善。
其中15例患者疼痛感完全消失,5例患者疼痛感明显减轻。
患者在行走、站立等活动时的疼痛感明显减轻,不再需要常规的止痛药物。
2.2 功能恢复治疗后,患者的足底筋膜炎症状明显减轻,站立和行走时的不适感明显减少。
足底筋膜炎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显著减轻,恢复了正常的活动能力。
2.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任何严重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部分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可能出现短暂的局部红肿、热痛等轻微不适,但均在治疗后得到缓解。
三、总结体外冲击波配合循经取穴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足底疼痛和不适感,恢复活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e pa rtme nt of P a in
Me dicine , S he nzhe n
S ixth
P e ople ’s
Hos pita l, S he nzhe n
518052, Guangdong
P rovince , China
Zhu Hong-qia n ★ ,
Ma s te r, De pa rtme nt of
摘要 目的: 观察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 2004- 12/2005- 12 在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门诊就诊的足底筋膜炎患者 167 例, 均自愿参加观察。按奇偶序列 随机分为 2 组, 治疗组 84 例, 对照组 83 例。①治疗组采用 HKS W-O 冲击波治疗机进行标准治疗, 工作电压 7~10 V, 冲击波频率 60 次 /min, 治疗时间 15 min。②对照组除机器探头未与治疗 3 次, 间隔 5 d 治疗 1 次。①治疗前及治疗结束 3 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简式 McGill 疼痛问卷测评: 包括感觉类评分( 0~33 分) 、情感类评分( 0~12 分) 、疼痛总分( 0~45 分) 、目测类比疼痛评分( 0~10 分) 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 0~5 分) , 以上各项分值越高, 表示疼痛强度越大。②治疗后 3 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显效为疼痛明显减轻; 好转为疼痛略减轻; 无效为症状较治疗前无 改变或加重。③患者治疗后第 3 天复诊时进行副作用观察, 包括皮肤发红、疼痛、肿胀及其他( 如恶心、眩晕、异感等) 。 结果: 167 例足底筋膜炎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 无脱落。①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 3 个月后简式 McGill 疼痛问卷评分比较: 治疗 3 个月后, 治疗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及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 ( t =2.639~ 3.416, P < 0.01) 。除现有疼痛强度评分外, 治疗 3 个月后治疗组患者的感觉类、情感类、疼痛总分及目测类比疼痛评分均显著 低于对照组 ( t =2.467~3.487, P < 0.01) 。②治疗 3 个月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χ2=112.33, P < 0.01) 。③治疗后第 3 天复诊时治疗组患者的副作用发生情况: 治疗组患者有少部分病例会出现皮肤发红和局 部疼痛, 而肿胀和其他副作用几乎不出现。 结论: 高能体外冲击波对慢性足底筋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具有安全、有效、简易和快速等特点。 关键词: 筋膜炎 /治疗; 高能量冲击波; 疼痛
P a in Me dicine ,
Shenzhen
S ixth
P e ople ’s Hos pita l,
Shenzhen 518052,
Gua ngdong P rovince ,
China
a ndy7218@126.com
Re ce ive d:2006-05-08 Acce pte d:2006-07-18
朱宏骞, 熊东林, 陈葵好, 缪映香, 张德仁
High ener gy shock wave in the tr eatment of chr onic plantar fasciitis
Abstr act AIM: To obs e rve the cura tive e ffe cts of high e ne rgy s hock wa ve (HES W) on chronic pla nta r fa s ciitis . METHODS: 167 pa tie nts with chronic pla nta r fa s ciitis be twe e n De ce mbe r 2004 a nd De ce mbe r 2005 we re s e le cte d from the De pa rtme nt of P a in Me dicine of S he nzhe n S ixth P e ople ’s Hos pita l. All s ubje cts pa rticipa te d in the e xpe rime nt volunta rily a nd divide d into two groups a ccording to the ir s e que nce s : tre a tme nt group (n =84) a nd control group (n =83). ①P a tie nts in the tre a tme nt group we re tre a te d with HKS W-O s hock wa ve ma chine a t the ope ra ting volta ge of 7-10 V a nd the fre que ncy of 60 time s /minute s for tota lly 15 minute s . ② P a tie 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 re tre a te d the s a me a s tre a tme nt group in loca tion a nd tre a tme nt pa ra me te r ins ta lla tion e xce pt tha t the probe of ma chine did not conta ct with the tre a tme nt pa rt. P a tie nts in both groups we re tre a te d for thre e time s with a n inte rva l of 5 da ys be twe e n e a ch two. ③ S hort Form McGill P a in Que s tionna ire (S F-MP Q) wa s us e d to e va lua te the pa tie nts of both groups be fore tre a tme nt a nd 3 months a fte r the tre a tme nt re s pe ctive ly, including e va lua tion on pe rce ption (0- 33 points ), e va lua tion on e motion (0- 12 points ), tota l s core of pa in (0 - 45 points ), vis ua l a na log e va lua tion (0 - 10 points ) a nd e va lua tion on pre s e nt inte ns ity of pa in (0- 5 points ). The highe r the s core s of a bove -me ntione d ite ms we re , the highe r the pa in inte ns ity wa s . ④ The cura tive e ffe cts a t 3 months a fte r tre a tme nt wa s compa re d be twe e n the two groups : Effe ctive a s obvious a me liora tion of pa in, be tte r a s s light a me liora tion of pa in, inva lid a s no cha nge s or a ggra va te d. ⑤ Thre e da ys a fte r the tre a tme nt, the s ide e ffe cts on pa tie nts we re obs e rve d a t furthe r cons ulta tion, including s kin re dne s s , pa in, s we lling a nd othe rs (s uch a s na us e a , dizzy a nd s o on). RESULTS: A tota l of 167 pa tie nts with pla nta r fa s ciitis we re involve d in the a na lys is of re s ults, a nd no one withdre w from the s tudy. ①Compa ris on in S F-MP Q s core be fore tre a tme nt a nd 3 months a fte r tre a tme nt be twe e n the two groups: At 3 months a fte r the tre a tme nt, the s core s of fe e ling, e motion, pa in a nd vis ua l a na log a s we ll a s pre s e nt inte ns ity of pa in in the tre a tme nt group we re s ignifica ntly lowe r tha n thos e be fore tre a tme nt ( t =2.639- 3.416, P < 0.01) . Exce pt the s core of pre s e nt inte ns ity of pa in, the s core s of othe r ite ms a t 3 months a fte r tre a tme nt in the tre a tme nt group we re re ma rka bly lowe r tha n thos e in the control group ( t =2.467- 3.487, P < 0.01) . ② Compa ris on in clinica l cura tive e ffe cts a t 3 months a fte r the tre a tme nt be twe e n the two groups: the e xce lle nt ra te wa s ma rke dly highe r in the tre a tme nt group tha n tha t in the control group ( χ2=112.33, P < 0.01) . ③ The s ide e ffe cts on pa tie nts in the tre a tme nt group a t 3 da ys a fte r the tre a tme nt: the re we re s kin re dne s s a nd loca l pa in found in fe w pa tie nts, while the re wa s no phe nome non of s we lling or othe rs. CONCLUSION: HES W ha s va lid cura tive e ffe ct on chronic pla nta r fa s ciitis, which is s a fe, e ffe ctive, ra pid without s ide e ffe c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