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提纲

化学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提纲
化学课堂核心素养教学提纲

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

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

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者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学习的交互才能实现。因此,当前学校完善两种课程的设计就极为重要。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完整版)化学课堂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显然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变更,它更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 1.回归学习本质—解决问题 要真正实现这一改变,就需要深刻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进而回归到学习的本质。纵观人类社会,无论是思想发展史、社会进步史,还是科学发现史、技术革新史,无一不是在不断发现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而对于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讲,都是在不断的自我追问中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只是,在现代知识的海洋中,我们似乎迷失了自己。所以,回归对问题的探求,并在这个过程中找回自己应有的智慧,应是学习的本意。 2.学习方式改变—问题化学习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问题化学习“问题化学习”让我们看到,所有的教学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线去设计,必须让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能够发生并且展开。 需要在教学中强调问题化学习。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链、问题矩阵,就是试图让孩子在学习中,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一个知识结构——从低结构到高结构,从本学科的结构到跨学科的结构,从知识到真实的世界。在问题化学习的过程中,以认知建构的方式去重组问题、重组内容,让学生在问题与问题的联系中,在综合地带和边缘地带,进行知识的碰撞,进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是问题化学习方式极具价值之处。 同时,问题化与情景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情景。真实的生活情景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如果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不起联系,那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应依存的情景缺失。

情景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情景。如果脱离情景,知识就只剩下符号,知识的应用和知识蕴含的文化精神就无从谈起。 3.教学模式的变革—“活动课程” 在教学中,要大力倡导和精心设计学科活动。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在相应的学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学科活动的目的是让学习者的亲身经历与学科知识建立联系。学科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要精心设计活动,充分体现活动的教育性,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4.课程规划—学科和跨学科课程 落实核心素养,从学校的课程规划角度,要完成两种课程的设计:一是学科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即综合性课程)。 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科的逻辑体系开发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跨学科课程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它关注的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以社会生活统合和调动已学的书本知识。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完整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两种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也各有特点,后者是以探究性学习方式为主导的。两种学习交互在一起,才能够实现让教育和学习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全部社会意义。也许可以这样说,所有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教学,需要通过学习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化学核心素养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 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 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 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 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 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 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 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 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 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 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 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 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于化学教材,高度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 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 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_林小驹

21世纪以来,国际经合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相继在教育领域建立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模型: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信息技术素养、语言能力、自主发展、数学素养、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能力。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包括: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精神以及艺术素养共计8个领域,每个领域均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 〔1〕〔2〕 。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 文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首次提出: “教育部 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总体框架研制不同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结构模型,进一步形成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高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呢?核心素养是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共同学习的必要素养。笔者 认为,核心素养应指:每个人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具备的关键的、重要的、不能缺失的品质、知识、技能、才干、精神风貌等的集合。 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体系包括什么?我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应该包括:思想品德素养、各学科的基本科学素养(包括双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人文素养即内在的精神品质(包括文史政法哲艺的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信息素养、思维素养、跨学科跨情境的综合能力及实践素养、语言素养(包括人际交往、合作交流、学科用语、国际理解教育等)、道德素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如正义感、诚信、礼仪等)和身心素养(良好的体质、积极和平衡的心态等)。 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中协同发展,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学生完美人格和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 摘要:文章阐述了刚刚兴起的高中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背景、国内外研究成果。首次提出 了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包括化学素养、化学信息素养、化学能力、合作能力和语言素养、化学思维素养、跨学科合作综合素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并详细表述了这些素养内容的特点。 关键词:高中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4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5)05-0078-04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 林小驹 李 跃 沈晓红 (深圳市宝安中学,广东深圳 518101) 作者简介:林小驹(1961-),广东揭阳人,深圳市宝安区宝安中学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2014年教研重点课题“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编号:23)研究成果。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5年5月上半月 课程与教学 DOI:10.16215/https://www.360docs.net/doc/8d2324959.html,44-1371/g4.2015.05.019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可编辑修改-

化学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物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节选自2017年版课程标准 化学核心素养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国高中课堂教学得到创新发展,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高中教学质量。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高中教学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教学有效性得到明显提高。新形势下,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重点探讨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关键词: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具体策略 随着我国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实现素质教育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新形势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此一来,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从而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谈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学科素养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产物,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03T14:59:59.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作者:向绍友 [导读]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重庆市开州中学4054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源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教育改革追问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学中可以从创设实验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教材内容实验进行“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体验,培养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包括生活中的物品、事件和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人类文明中的事件和材料,化学史实,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信息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问题1:氯气是一种单质,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问题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的离子?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问题3: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问题4: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问题5: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两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问题6: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不断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体验探求知识的无穷乐趣。 二、重视核心知识,建构“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借助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去解决化学问题,重视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渗透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在探究的思维活动中参与知识建构,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中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主要涵盖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化学实验、工业流程问题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建构知识,比如依据化学实验现象、物质结构特征去总结知识,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去理解掌握知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建模思想进行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化学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简约、形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在运用中能够快速检索和提取。 如“盐类水解”知识可以进行以下建模: 本质:盐电离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形式:弱碱阳离子+H2O==弱碱+H+ 弱酸阴离子+H2O==弱酸+OH- 水解 盐+水酸+碱 中和 特征:可逆、微弱、吸热。 规律: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 通过以上建模,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三、实施探究活动,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的特点更加强调实践性,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要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都是探究创新活动中鲜活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原理进行拓展挖掘,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既可以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方法和结论,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对学生而言都是发现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即便学生的创造性结论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往往不够强,教师要尽量提供知识与技能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鼓励学生独创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化学课堂融入核心素养之践

化学课堂融入核心素养之践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才的需求的提升,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的变革,是作为一 线教师必须面临新的挑战。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尝试,是每个学科的任务。作为从 事一线多年化学教学的教师认为体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结合教学实践从注重了“双基”的巩固、形式内容的齐头并进、全程参与的积极互动等方面尝试与同行分享。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教学调动激发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 品格和关键能力。注重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 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针对 不同年龄学生不同学科不同学段有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作为从事一线多年化学 教学的教师认为体现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了“双基”的巩固—为学生打下雄厚文化基础 化学学科作为一门具有极强应用性的学科,它的这种特点在时代背景的影响 下更加彰显。许多涉及经济、社会、自然、人口等关系的热点问题,都与化学知 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开阔自身的视野,在落实课本知识的基 础上,接触社会,探究自然,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细节的吸收能力,增 强对生活与学习中与化学有关知识相结合的能力,增强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表达自己学习体会的能力,从而实现学习的升华,将化学的方法论融会贯通。例 如在《离子反应》教学中,可以利用视频将离子反应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了解离 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并引导学生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从而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的步骤的知识 目标;通过对中和反应、硫酸根离子检验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能力目标;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情镜,让学生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整理。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实现 了充分的信息互动,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加深 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了学生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的层次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地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双基”的夯实,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雄 厚文化基础。 二、形式内容的齐头并进——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保证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授课方式中,课堂呈现的方式更加千变万化,教学的 方法日益丰富多彩。在具体实施中,教师以学情出发点,以化学课的教学目标为 立足点,稳稳的站住一个“重心”---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紧紧的把握一个“核心”---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突出了学生自主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实质性价值,调动了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模仿性及创造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 主动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了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课教材的目的。既激发了学生 学习化学课兴趣,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基础理论,加深了对基本概念的升华,又促 进了自身动手能力的培养,更实现了小组成员之间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下的 情感内容交流。例如“钠”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可能会 千奇百怪,实验方案也会较多,换名话说只要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符合科学道理, 不是凭空捏造,均能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使每个学生 都能参与,亲自动手,有的准备化学仪器,有的记录过程中的现象,有的协助同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完整版)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 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扩展资料: 所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属于智力因素,“必备品格”主要属于非智力因素,“正确价值观念”属于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