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测常用技术

合集下载

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科学技术

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科学技术

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科学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科学技术包括但不限于:
一、免疫学技术
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检测抗体、
抗原、免疫球蛋白等的含量和种类。

常见的免疫学技术包括酶联免疫
吸附实验(ELISA)、免疫荧光技术、凝集试验等,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肿瘤等疾病。

二、生化学技术
生化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体液中的生化指标,如血糖、肾功能、肝
功能、血脂等。

常见的生化学技术包括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等,这些技术可以反映机体内的物质代谢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
有重要意义。

三、核酸检测技术
核酸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病原体的检测,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PCR技术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可以对微生物的核酸进行扩增和
检测,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四、细胞学技术
细胞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细胞形态学及数量学特征,如血液细胞分类、细胞核形态、染色体核型等。

常见的细胞学技术包括涂片染色、
流式细胞术、显微镜观察等,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五、微生物学技术
微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检测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如细菌培养、抗生素敏感试验、真菌培养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致
病菌种类,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临床实验室中常见的检验科学技术包括免疫学技术、生
化学技术、核酸检测技术、细胞学技术和微生物学技术等,这些技术
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医疗水平,保
障患者的健康。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处理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处理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处理实验室安全是科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验室中,气体泄漏是一种常见的安全隐患,因为气体泄漏可能导致爆炸、中毒或火灾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检测和处理实验室气体泄漏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处理方法。

1. 检测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措施。

常用的气体泄漏检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气体探测器:实验室中常常使用可燃气体探测器、有毒气体探测器和氧气浓度探测器等进行气体泄漏的检测。

这些探测器可以及时发现气体浓度异常,发出警报以及提供准确的气体浓度读数。

(2) 色漏剂法:色漏剂法是一种常见的检测气体泄漏的方法。

它通过向潜在泄漏点喷洒特定颜色的液体来寻找气体泄漏的位置。

当气体泄漏时,漏剂会被吸入,并在泄漏位置形成液体斑点。

(3) 热成像仪:热成像仪利用红外成像技术来检测物体的热量分布。

当气体泄漏时,泄漏气体会产生温度变化,通过热成像仪可以快速定位气体泄漏点,提高检测效率。

2. 处理一旦发现实验室气体泄漏,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实验室人员的安全。

(1) 紧急撤离:当发现气体泄漏时,首先应立即通知实验室内的所有人员,并引导他们迅速、有序地撤离到安全区域。

保持冷静,避免跑步和推挤,以免导致进一步的事故发生。

(2) 切断气源:在确认实验室人员已安全撤离后,应立即关闭与泄漏有关的气体源。

切断气源可以有效减少泄漏气体的扩散,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3) 通风换气:开启实验室的通风系统,促进室内空气的流通和稀释,以减少泄漏气体的浓度。

同时,实验室人员不要贸然进入泄漏区域,等待专业人员的到来。

(4) 寻求专业检修:建议实验室泄漏问题由专业人员进行检修和处理。

他们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经验,能够更安全高效地解决气体泄漏问题。

实验室安全是每个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的共同责任。

了解实验室气体泄漏的检测与处理方法,并合理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实验室气体泄漏事故,确保实验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p53基因与蛋白质水平检测技术方法

p53基因与蛋白质水平检测技术方法

p53基因与蛋白质水平检测技术方法
检测p53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的常用技术方法有:
1. 基因测序:通过测序技术检测p53基因的DNA序列,从而
确定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或缺失。

2. PCR(聚合酶链反应):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p53基因的片段,采用凝胶电泳或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扩增产物的数量。

3. Southern印迹: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并通过凝胶电
泳分离DNA片段,然后将片段转移到膜上并进行特异性探针
杂交,来检测p53基因是否存在缺失或重组。

4. Northern印迹:通过RNA提取、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探针杂
交技术,来检测p53基因的转录水平。

5. Western印迹:通过蛋白质提取、SDS-PAGE凝胶电泳、膜
转移和抗体识别等步骤,来测定p53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对组织标本进行抗体染色,来观察p53蛋白质在组织中的表达。

7. 免疫荧光染色:通过使用荧光标记的抗体与细胞中的p53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p53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通过特异性抗体与p53蛋白
质结合,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发光或色素反应来测定p53蛋白质的浓度。

9. 质谱法(Mass spectrometry):通过分析p53蛋白质的质量和碎片谱图,确定蛋白质是否含有突变。

以上这些方法可以在基础科研和临床实验室中使用,用于检测p53基因和蛋白质的水平,以研究其在细胞内的作用及与疾病的关联。

临床科研常用实验室技术及研究策略

临床科研常用实验室技术及研究策略

临床科研常用实验室技术及研究策略
临床科研中常用的实验室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基因测序技术:用于检测和识别基因序列中的变异,以及研究基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2. 蛋白质组学技术:用于研究蛋白质的表达、修饰和功能,从而了解蛋白质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

3. 免疫学技术:包括抗体检测、抗原抗体反应的检测、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功能分析等。

4. 细胞培养技术:用于研究细胞生长、分化、凋亡等过程,以及药物筛选和毒性测试等。

5. 动物模型技术: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来模拟人类疾病,用于研究疾病的发病机制、药物筛选和治疗效果等。

在临床科研中,这些实验室技术常常与研究策略结合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研究策略:
1. 观察法:观察法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策略,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以了解疾病的症状、体征和病情发展。

2.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研究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给予不同的干预措施,比较两组的结果,以评估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队列研究:队列研究是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将人群按照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按照不同暴露水平分为队列,追踪各队列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以评估暴露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4. 病例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是一种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因素,分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5. 横断面研究:横断面研究是一种在特定时间点对特定人群的调查方法,通过收集数据并分析各种因素与疾病的关系。

这些实验室技术和研究策略在临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评估治疗效果等,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持。

医学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

医学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

医学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作为一位现代互联网思维的老师,我深知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广泛应用。

然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项技术却常常被忽视,那就是医学实验室中的常用技术。

医学实验室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在本文中,我将介绍一些医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以及它们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一、血液分析技术血液分析是医学实验室中最常见的检测项目之一。

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测量和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患者健康状况的重要信息。

血液分析技术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贫血、感染或其他疾病,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在临床诊断中,细菌感染是常见的问题。

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医生可以确定患者体内感染的细菌种类,并测试这些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这些信息对于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和治疗失败。

三、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技术是近年来医学实验室中的重要技术之一。

通过对患者体内的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

例如,PCR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毒和细菌的核酸,帮助医生确定感染的类型和病毒载量。

此外,分子诊断技术还可以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和基因突变的筛查,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有针对性的方案。

四、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医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技术之一。

通过检测和分析患者体内的免疫反应,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或者是否存在某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包括ELISA、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依据。

五、影像学技术影像学技术在医学实验室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使用X射线、CT、MRI等设备,医生可以观察和分析患者体内的结构和功能,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检测技术原理

检测技术原理

检测技术原理
当涉及到技术的检测过程时,以下原理经常被应用:
1. 光谱分析:光谱分析通过测量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来检测样品。

当光源通过样品时,物质的成分和结构会导致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或散射。

通过测量光的吸收或散射特性,可以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或物质。

2. 电化学检测:电化学检测利用电化学方法来检测样品中存在的化学物质。

这种方法包括测量样品电导率、测量电势变化或测量电流等。

通过测量样品中的电化学特性,可以确定样品的组成和浓度。

3. 质谱分析:质谱分析是一种用于确定样品中存在的化合物的方法。

它基于分子或离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通过对缓冲区进行分析,可以分辨出样品中不同的化合物。

4.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是一种将气相色谱
和质谱技术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气相色谱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然后质谱分析器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识别和定量分析。

5. 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是一种用于确定样品中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技术。

它基于原子核在外部磁场中的行为,通过测量核自旋和核磁共振信号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

这些技术原理在不同领域的检测中被广泛应用,从环境监测到食品安全和医学诊断等各种应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实验室检测核酸的方法

在实验室检测核酸的方法

在实验室检测核酸的方法
实验室中常用的检测核酸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常用的核酸检测技术,主要用于扩增目标DNA序列。

通过PCR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出大量目标DNA,使其能够被进一步分析和检测。

2.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qPCR结合了PCR和荧光探针技术,可以在PCR的同时进行定量检测。

通过检测PCR反应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实时监测并定量目标核酸的数量。

3. 等温扩增:等温扩增是一种在常温或接近常温下进行的核酸扩增方法。

常用的等温扩增方法包括LAMP(循环介导等温扩增)和RPA(递归螺旋扩增)等。

等温扩增技术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等特点。

4. 测序技术: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确定核酸序列的方法。

常用的核酸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和新一代测序技术(如Illumina测序、Ion Torrent测序等)。

这些技术可以通过对目标核酸序列进行测序,实现对其序列信息的分析和检测。

5. Northern blot:Northern blot是一种利用电泳分离和检测RNA的方法。

通过将RNA样品经过电泳分离后,利用亲和性探针进行靶向检测,可以确定目标RNA在样品中的存在和相对数量。

这些方法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于核酸的检测和分析,并且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和组合使用。

rt-pcr原理

rt-pcr原理

rt-pcr原理RT-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一种常用的核酸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病毒检测、基因表达分析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RT-PCR的原理及其在实验室中的应用。

RT-PCR的原理主要包括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两个步骤。

首先是逆转录,即将RNA转录成cDNA。

在这一步骤中,首先需要一种特殊的酶——逆转录酶,它能够将RNA模板上的信息转录成相应的cDNA。

逆转录过程中需要一段RNA引物(primer)作为起始序列,使逆转录酶能够在该位置开始合成cDNA链。

经过逆转录反应后,RNA被转录成了cDNA,为后续的PCR反应提供了模板。

接下来是聚合酶链式反应,即利用DNA聚合酶在适当的温度下,将cDNA模板进行扩增。

PCR反应需要两段DNA引物,它们分别位于所需扩增片段的起始和终止位置。

在PCR反应的循环中,先是将DNA双链解旋,然后引物与模板结合,随后DNA聚合酶开始在引物的引导下合成新的DNA链。

通过多次循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扩增出大量的目标DNA片段。

RT-PCR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适用于检测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核酸。

在病毒检测中,RT-PCR能够对病毒RNA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然后通过PCR反应扩增出目标病毒基因片段,从而实现对病毒的快速检测。

此外,RT-PCR还可以用于分析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mRNA水平,可以了解该基因在不同组织、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表达情况,为基因功能研究提供重要信息。

除了基本的RT-PCR技术外,还有一些衍生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

qPCR在PCR反应中加入荧光探针,可以实时监测PCR产物的扩增过程,从而获得准确的定量信息。

这种技术在基因表达分析、病毒定量检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法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由Van weemen、Schuars及 Perlmarn等相继分别报道后,现已引起广泛重视。
原理
将已知抗体或抗原结合在某种固相载体上,并保持其 免疫活性。测定时将待检标本和酶标抗体或酶标抗原 按不同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吸附的抗体或抗原发生反 应,用洗涤的方法分离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物成分 ,然后加入底物显色,进行定性或定量测定。
操作过程
血清
血清加入量 稀释液 抗原
工作量补体
二单位溶血素 2.5%红细胞
判定结果举例
被检血清
0.5
0.5
0
0.5
0.5
0
0.5
0.5
0.5
0.5
0.5
0.5
++++ -
对照管
阳性血清
阴性血清 抗原
0.5
0.5 0.5 0.5 0
0
0.5 0 0.5 0
0.5
0 0.5 0
1
0.5
0.5 0.5 0.5 0.5
牛、马、鹿、骆驼 1:100血清稀释,猪、山 羊、绵羊和狗1:50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 集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阳性。
牛、马、鹿、骆驼 1:50血清稀释,猪、山羊 、绵羊和狗1:25血清稀释,出现“++”以上凝集 现象时,受检血清判定为可疑。 (GB/T 186462002)
补体结合试验
概念
血凝实验步骤
抗原(ul)
注:第12孔为阴性对照。
振荡混匀,于室温(20℃-25 ℃ )放置40分钟后判定 结果(如果环境温度太高,可置4℃环境下)。对照孔 红细胞将呈明显的纽扣状沉到孔底。
结果判定
将板倾斜,观察红细胞有无成泪滴状流淌。完全血凝 (不流淌)的抗原或病毒最高稀释倍数代表一个血凝 单位(HAU)。
抗原、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 凝集试验管(三分管)、试管架、吸管及温箱
试管法
置37℃~40 ℃温箱24h,取出检查并记录结果。
试管法
每次试验均应设阳性血清、阴性血清和抗原对照。
牛、马、鹿、骆驼血清稀释法与上述基本一致,差异 是第一管加1.2ml稀释液和0.05ml被检血清。
大规模检疫时也可只用2个稀释度,即牛、马、鹿、 骆驼用1:50和1:100,猪、山羊、绵羊和狗用1:25和1:50 。
四单位抗原配置
根据血凝试验结果配置4HAU抗原。以完全血凝的病 毒最高稀释倍数作为终点,终点稀释倍数除以4即为含 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如血凝终点滴度为1:256, 则4HAU抗原的稀释倍数应是1:64(256/4)。
四单位抗原配置
四单位抗原回滴
4单位抗原(µl)
血凝抑制试验步骤
注:第11孔为阳性对照,第12孔为阴性对照。
注射剂量:不论大小牛只,一律皮内注射0.1ml(含2000IU) 。
注射方法:先以75%酒精消毒,然后皮内注射牛型结合分支 菌素PPD,注射后局部应出现小疱,如对注射有疑问,应另 选15cm以外的部位或对侧重做。
皮内注射后72h判定,仔细观察局部有无热痛、肿胀等炎性 反应,并以卡尺测量皮皱厚度,做好详细记录。
酶 酶标记 抗体 抗体
抗原 抗体
抗抗体
1.将抗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体,则结合 为抗抗体-抗体复合物。 3. 加入抗原及酶标记抗体, 则结合为抗抗体-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物。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固相载体
捕获法(抗-HAV IgM、抗-HDV IgM等)示意图
应用
疾病临床诊断、疾病监测、疾病普查、法医检查、兽医及 农业上的植物病害的诊断检定等。
37℃~38℃水浴20min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37℃~38℃水浴20min
++++ - - - -
溶血素 0
1.5 0 0
0.5 0.5
++++
补体 0
1.5 0
0.5
0 0.5
++++
结果判定
第一次判定要求不加抗原的,不加或加抗原的阴性血 清对照管,抗原对照管呈完全溶血反应。
玻片法
判定:
在阴、阳性血清对照成立的条件下,方可对 被检血清进行判定。
受检血清在4min内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者 判为阳性(+),无凝集现象,呈均匀粉红色者 判为阴性(-)。(GB/T 18646-2002)
试管法
材料准备:
稀释液:0.5%石碳酸生理盐水。检验羊血清时 用含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如果血清稀释用 含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抗原的稀释也用含 0.5%石碳酸的10%盐溶液
内容
血清学检测: 血凝抑制试验 凝集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皮内变态反应 联免疫吸附试验
病原学检测: 聚合酶链式反应
基本概念
抗原:抗原是指那些能够诱导机体的免疫系统发生免 疫应答,产生抗体和致敏效应淋巴细胞,并在体内外 与之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抗体:是能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分子, 和机体其他生物大分子一样是细胞的产物,分泌到体 液中或表现在细胞表面上。
实验准备
稀释液:0.85%生理盐水 绵羊红细胞悬液:采成年公绵羊血,用稀释液洗涤3-4
次,最后一次以2000r/min离心10min,以稀释液配置 成2.5%红细胞悬液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溶血素 受检血清:用稀释液作1:10稀释,加热灭能 溶血素 补体 抗原
直接凝集试验
颗粒性抗原与凝集素直接结合并出现凝集现象的试验 称作直接凝集试验(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
直接凝集试验按操作方法可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
玻片法
玻片法为定性试验。 此法简便快速,可用已知诊断抗原悬液检测待检血清
是否存在相应抗体。
玻片法
试验准备:
试验原理(续)
血凝抑制试验可以用于:①应用标准病毒悬液测定血 清中的相应抗体;②应用特异性抗体鉴定新分离的病 毒。
测定动物血清中的血凝抑制抗体,必须首先:①滴定 病毒或其血凝素对相应红细胞的血凝效价;②应用某 种或某几种方法处理被检血清,除去其中的非特异性 血凝抑制物质。
实验准备
血凝板 0.5%-1%的红细胞悬液 100ul微量移液器 PBS或生理盐水 待检病毒液或检测抗原 待检血清及阳性血清
凝集实验
概述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胶乳、白陶土 、离子交换树脂和红细胞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 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下,经过一定时间,形成肉眼可 见的凝集团块,称为凝集试验(agglutination)。
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应的方式分为直接凝 集试验(简称凝集试验)和间接凝集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和抗体在体外的反应亦称血清 学反应。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试验原理
某些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的使某种或某几 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 为血凝(hemagglutination,HA),也称直接血凝反 应。
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 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时,则红细胞表面的受 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 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 (hemagglutination ingibition,HI)反应,也称血凝 抑制反应。
ELISA可用于检测抗体,也可用于检测抗原。
实验的方法类型有多种,如双抗体夹心法、间接法、 竞争法和捕获法等,虽然原理不尽相同,但实验特点 和影响因素基本一样。

抗抗 体
酶标记 抗抗体
抗体
1.将抗原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体,则结合 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3.再加入酶标记抗抗体,则结 合 为抗原-抗体-酶标记抗抗体复 合物。
抗原、标准阳性血清、阴性血清 受检血清应新鲜,无明显蛋白凝块,无溶血、 无腐败气味 洁净的玻璃板,其上划分成4cm2的方格 吸管或分装器,适于滴加0.03mL 牙签或火柴杆,供搅拌用
玻片法
操作方法:
将玻璃板上各格标记受检血清号,然后加相 应血清0.03ml
在受检血清旁滴加抗原0.03ml 用牙签类小棒搅动血清和抗原使之混合 每次试验应设阴、阳性血清对照
轻轻混匀,静置约40分钟。
结果判定
以完全抑制4个HAU抗原的血清最高稀释倍数作为HI 滴度。
只有阴性对照孔血清滴度不大于2log2,阳性对照孔血 清误差不超过1个滴度,实验结果才有效。
HI价小于等于3log2判定HI试验阴性;HI价等于4log2 为可疑,需重复试验;HI价大于等于5log2为阳性。 (GB/T 18936-2003)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抗原
固相载体
间接法(抗-HCV等)示意图
酶 酶标记抗体
抗体 抗原
1.将抗体包被在固相载体上。 2.如样品中含有抗原,则结合 为抗原抗体复合物。 3.再加入酶标记抗体,则结合 为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复合 物。
4.酶催化底物并显色。
抗体
固相载体
双抗体夹心法(HBsAg、HBeAg等)示意图
检,其结果仍为疑似反应时,经60d再复检,如仍为疑 似反应,应判为阳性。(GB/T 18645-200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概述
酶具有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个酶分子在数分钟内可以 催化几十、几百个底物分子发生反应,产生放大作用, 使得原来极其微乎其微的抗原或抗体在数分钟后就可被 识别出来,这种技术被称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试管法
结果判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