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触
突触

突触突触(synapse)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细胞之间相互接触、并借以传递信息的部位。
synapse一词首先由英国神经生理学家C.S.谢灵顿(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1897年研究脊髓反射时引入生理学,用以表示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实现功能联系的部位。
而后,又被推广用来表示神经与效应器细胞间的功能关系部位。
synapse来自希腊语,原意是“接触”或“接点”。
突触前细胞借助化学信号,即神经递质,将信息转送到突触后细胞者,称化学突触;借助于电信号传递信息者,称电突触。
根据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是使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上升或产生兴奋还是使其兴奋性下降或不易产生兴奋,化学和电突触都又相应地被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螯虾腹神经索中,外侧与运动巨大纤维间形成的突触便是兴奋性电突触。
在螯虾螯肢开肌上既有兴奋性,也有抑制性化学突触。
此外,尚发现一些同时是化学又是电的混合突触。
如何掌握孩子的成长关键期早教大脑开发成长关键期大量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突触生长呈倒U状,表明神经突触生长高峰期的童年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
大量的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突触生长呈倒U状,表明神经突触生长高峰期的童年是智力开发最佳时期。
脑的不同功能的发展有不同的关键期,某些能力在大脑发展的某一敏感时期最容易获得。
此时相应的神经系统可塑性大,发展速度特别快,过了这段时期,则可塑性和发展速度都要大打折扣。
儿童在成长各关键期都要有相应的能力训练,错过关键期年龄,基本能力的不足必定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也就造成了孩子综合能力的不足而引起的各种能力性障碍或不足。
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许多能力的补偿会显得困难;如果方法得当,这些能力上的不足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进行补救,当然补救的年龄越早越好。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会重来”。
家长一定要掌握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阶段关键期教育的知识,如果错过了关键期的教育,而又没有及时的补救,将会对孩子的未来发展造成遗憾。
突触名词解释药理学

突触名词解释药理学
突触也是一种细胞连接方式,最常见的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或树突棘连接,分别形成轴体突触、轴树突触或轴棘突触。
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两类。
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是一般所说的突触。
电突触实际是缝隙连接,以电流作为信息载体,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内的同类神经元之间,促进神经元的同步活动。
电镜下,突触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突触前、后成分彼此相对的细胞膜,分别称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两者之间有宽15-30mm的突触间隙。
突触前成分一般是神经元的轴突终末,呈球状膨大,在镀银染色的切片呈棕黑色的圆形颗粒,称突触小体。
突触后膜中的受体与特异性神经递质结合后,膜内离子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两侧的离子分布,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出现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发生抑制的称抑制性突触。
突触的兴奋或抑制,取决于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种类。
一个神经元可以通过突触把信息传递给许多其他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也可以通过突触接受来自许多其他神经元的信息。
在这些突触信息中,兴奋性和抑制性的都有,如果兴奋性突触活动的总和超过抑制性突触活动的总和,并足以刺激该神经元的轴突起始段产生神经冲动时,该神经元表现为兴奋,反之,则为抑制。
高中生物 突触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
抑制),原Hale Waihona Puke 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的变化。
例题精讲
答案:(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兴奋 膜电位
例题精讲
8.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分析此图回答问题: (1)突触小泡中的物质是____________,该物质使另一个神经元发生 ____________。 (2)突触小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____________(填细胞器)。 (3)在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过程中,体现了细胞膜怎样的结构特点?____________。 突触间隙中的液体属于内环境成分中的____________。 (4)突触后膜上有一种受体可以与突触小泡释放的物质发生专一性的结合。这种受体 的化学本质最可能是______。突触后膜上发生的信号转换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蛙在冬眠时,对外界刺激几乎没有反应,主要是低温影响了线粒体内 ____________,从而影响到突触小泡内物质的分泌。
例题精讲
1.下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 为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B.在③中兴奋的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D.以上说法都对
例题精讲
答案:B
例题精讲
2.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 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 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突触

二、化学性突触结构: ※ 突触前部 突触前膜 微管和神经微丝 囊泡 ※ 突触间隙 ※ 突触后部 膜突触后 突触后致密(PSD)
糖蛋白、唾液酸等
突触后成分
由突触后膜及位于突触后 膜下的一些结构组成
突触后膜
神经元膜特化增厚形成,约厚 7 nm,突触后膜下最具特征性 的结构是突触后增厚。
突触后膜致密区
突触后膜致密区(PSD):厚约50-60nm,盘状,
由细丝和颗粒组成;主要由肌动蛋白丝形成的网 状结构,内容纳大约70多种蛋白质; 细丝可伸至突触后胞浆内,最长可达150nm,称 为突触下网,大脑皮层的突触下网最为明显; 下方有球型小体,往往排列成行,与细丝相连, 称为致密小体; 一些微丝还可能经过突触后膜穿过间隙,而与突 触前膜接触。
过程
融合和胞吐
假说:
Ca2+可消除相互之间的负电荷排斥; 磷脂修饰酶改变磷脂亲水极性为疏水极
性; 囊泡膜与质膜之间插入一种疏水蛋白质 形成的“桥”; 膜内融合蛋白:候选蛋白— synaptophysin
电突触与化学突触比较
化学性突触 两侧结构不对称 开放型间隙传递有延搁 突触前有囊泡 有递质量子释放 突触后膜有受体 动作电位导致 神经递质释放 传递为单向性 电突触 两侧结构对称 闭锁性间隙传递无延搁 无囊泡 无递质量子释放 突触后膜无受体 无神经递质释放
过程
动员和解锚
过程
什么是突触?

什么是突触?一、突触的定义和基本结构突触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接合部位,是大脑中传递信息的基本单元。
突触由突触前端、突触间隙和突触后端组成。
突触前端含有突触泡,其中储存有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端和突触后端之间的间隔,并由介质填充,介质中含有神经递质。
突触后端含有神经元突起,其上有受体结构,接收突触前端释放的神经递质。
二、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突触传递是信息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端时,突触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通过扩散进入突触后端的受体结构,触发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或抑制。
突触可塑性指的是突触的连接强度和功能可改变的特性。
突触可塑性是大脑学习与记忆形成的基础。
三、突触的类型和功能分类突触可分为化学突触和电突触。
化学突触是最常见的突触类型,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电突触是通过离子流动直接传递电信号的突触类型。
突触的功能分类主要有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兴奋性突触使神经元产生冲动,而抑制性突触则抑制神经元发放信号。
四、突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关键环节,对大脑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突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运作机制,揭示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突触研究也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启示,有助于设计更高效的智能系统。
五、结语突触是神经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其结构和功能对于大脑正常运作至关重要。
对突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脑机制,推动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通过深入探索突触的奥秘,我们有望揭开大脑活动方式的更多细节,为人类认知和行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神经组织—突触(正常人体结构课件)

突 触 化学突触 突触前成分
突触前成分
电镜下:
内含许多突触小泡 还有许多线粒体、滑面内质网、微管和微丝等
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或者神经调质 突触前成分与后成分相对应的细胞膜称为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富含电压门控通道
突触前膜
突 触 化学突触 突触间隙
突触间隙
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间隙 宽约15-30nm 内含糖蛋白和一些细丝
突触小泡脱离细胞骨架,移动至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受体偶联化学离子通道开放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受体 突触后膜
化学门控通道
电突触
突触 电突触
电突触 缝隙连接
电突触
突触 电突触
电突触 缝隙连接
形态
呈斑状 为大量柱状颗粒有规律的排列呈平板状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15-30nm)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 触 化学突触 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成分
与突触前成分相对应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含神经递质和调质的受体 受体偶联的化学门控通道
受体 突触后膜
化学门控通道
突 触 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神经冲动到达突触前轴突末梢
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 Ca2+内流
结构
柱状颗粒为连接小体 膜镶嵌蛋白,6个亚单位组成 中间有一亲水小管
功能
供细胞相互交换小分子物质或者离子 借以传递化学信息
小结
突 触 小结
突触
化学突触
电突触
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Biblioteka 突触后成分缝隙连接
突触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等)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称为突触(synapse)。
它是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
突触可分两类,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se)。
通常所说的突触是指前者而言。
突触是控制大脑的神经元间联系的桥梁。
宝宝在出生后八个月到一岁之间,为了应对大脑内的资讯交换,突触的数量会迅速的增加,远远超过大人的突触量。
透过这种方式,大脑可以辨别哪种连结是最有用且最有效的方式,不常被使用的就会被淘汰。
等到孩子十岁时,突触的数目就只剩下一半。
因此,幼年时期的学习非常重要。
举例来说,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没有学会说话,可能日后会失去说话的能力,因为沟通这项能力没有透过突触传递,而导致这种突触被淘汰。
另一方面,如果突触淘汰的过程不是依照正常的程序自然停止,连一些基本功能的突触也可能会消失。
美国史丹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最近就发现,像青光眼等这类的退化性疾病,就是大脑不断地淘汰突触所导致。
记忆力决定于脑突触的数量有些人记忆力很好,令人羡慕。
很多人以为是先天的或者是遗传的。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先天因素对记忆力的确有一定影响。
如果一个儿童天生弱智,那么就很难提高他的记忆力。
但是弱智是极个别的情况。
绝大多数婴儿的智力差不多,细微的差别不足以影响后天的发展。
所谓将门无犬子,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子女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将军也未必都出生于“将门”。
贫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可以当将军。
智力的高低,尤其是记忆力的好坏,绝大部分因素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人脑大约有140万亿个脑细胞,相差不多。
但是脑细胞的使用率却不同,谁能使用更多的脑细胞谁就更聪明,谁能使用更多的脑细胞谁就是天才。
然而最聪明的爱因斯坦所使用的脑细胞不超过5%。
这足以说明先天因素对智力的影响是微弱的。
因为有人能使用 5.01%的脑细胞,他的聪明程度就超过爱因斯坦了。
突触的解剖名词解释

突触的解剖名词解释突触是神经系统中连接神经元的重要部分,它扮演着信息传递的关键角色。
在神经元之间,突触起着传递和加工信号的作用,使得我们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刺激。
突触的解剖学结构可以分为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
突触前膜位于神经元的末端,负责释放神经递质,这些递质可以被认为是信息的化学信使。
突触间隙是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之间的一小段间隙,递质在这里扮演了传递信息的关键角色。
突触后膜位于接收神经递质的神经元上,负责接收并加工传递来的信号。
突触传递信息的过程非常复杂,并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过程。
当神经脉冲到达突触末端时,电信号会引发细胞内钙离子的流动。
这个钙离子浓度的变化引起突触囊泡内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后,它会扩散到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激活神经元产生电信号。
为了确保信号的传递是精确和可靠的,突触区域还有一些调节机制。
主要的调节机制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密度调节、突触前膜上的囊泡释放机制和突触间隙中递质的扩散等。
这些调节机制使得突触能够适应不同的输入和输出,从而保持神经网络正常运转。
突触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不仅仅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它们在整个动物界中都广泛存在。
各种类型的突触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
例如,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神经系统中起着平衡作用,使得神经信号能够传递和抑制。
突触的解剖学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通过深入了解突触的解剖结构和功能,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机理,并且有助于解释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例如,突触的异常功能可能导致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研究突触解剖学可以为这些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而言,突触是神经系统中重要的连接点,用于传递和加工信息。
它的解剖结构和功能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过程。
了解突触的解剖学对于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以及研究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通过研究突触,我们可以揭示人类的思维和感知的奥秘,为神经科学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被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 控性离子通道结合,产生突触后电位
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如兴奋性突触后 电位达到阈电位,将产生动作电位。
突触囊泡
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传递的特点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总和 4.敏感性 5.高度选择性
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化学突触传递在突触后膜产生的突触反 应,表现为膜电位偏离静息电位的变化
神经化学与神经药理学基础
5.1 突触结构与传递
5.1.1 概述
突触(synapse)的概念
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肌细胞、 腺细胞等)之间的特异性功能接触部位,它是神经元之 间的联系和进行生理活动的关键性结构。突触可分两类, 即化学性突触(chemical synapse)和电突触 (electrical synapsse)。
(5)各种神经递质在胞体内合成,形成小泡,通过轴突的快速顺向 运输到轴突末端。 神经递质共存
(二)突触间隙
是位于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细胞外间隙
(三)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在不同的突触不同,可以是神经元的树突、胞体或 轴突,也可以是效应器细胞如肌细胞(神经-肌肉接头), 腺体细胞等。
突触后膜:是突触后成分细胞质膜的延续,但在胞浆有比突 触前膜更明显的致密物质聚集,称突触后致密质,形成了“ 增厚膜”的形态。
5.1.4 突触传递
化学突触传递:即经典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产生 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前膜释放神经 递质,跨过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 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
突触传递的基本过程
1.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膜,激活Ca2+通道,引起Ca2+内流, 进入神经末梢
2.神经末梢内Ca2+浓度升高,诱发含有神经递质的突触囊 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出胞作用释放
引起突触后去极化的反应,称之为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EPSP)
引起突触后超极化的反应,称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轴突末梢兴奋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对Na+和K+的通透性升高,产生局部兴奋(EPSP) 始段产生峰电位而爆发扩布性兴奋 兴奋传至整个神经元
突触的分类
按突触连接的成分分类
胞体
树突 轴突
按突触的超微结构分类
不对称膜
对称膜
①Ⅰ型突触(不对称突触): 后膜胞质面致密物质比前膜厚, 突触小泡呈球形,突触间隙较 宽(20~50nm);一般认为Ⅰ 型突触是兴奋性突触,主要分 布在树突干上的轴-树突触。
②Ⅱ型突触(对称性突触):前、 后膜的致密物质较少,厚度近似 ,突触小泡呈扁平形,突触间隙 也较窄(10~20nm)。认为Ⅱ型 突触是一种抑制性突触,多分布在 胞体上的轴-体突触。
5.1.3 化学突触 突触的结构
突触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一)突触前膜
(1)突触前成分(presynaptic element)神经元轴突终末呈球 状膨大,轴膜增厚形成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约6~ 7nm。
(2)突触前膜:突触终扣在电镜下呈囊状结构,与突触后成分直接相对 的接触面部分,系由轴突膜延续而来的,已明显特化的单位膜。
线粒体
突触前终末
突触后细胞 囊泡
(3)突触前膜也含有微丝和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等。
(4)含有许多突触小泡(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突触小 泡是突触前部的特征性结构,小泡内含有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突触囊泡是由单位膜包围而成,含有神 经递质的囊泡状结构,是递质合成、贮存和释放的基本单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神质递质,其离子通道开放后以Cl-内流为主
5.1.5 突触整合 突触融合的简单形式 突触整合的关键部位
5.1.6 突触可塑性 化学性突触传递效能的改变,包括突触传递 增强和突触末梢受到一连串有效电刺激后,在短 时间内(数十毫秒到数十分钟)突触前或突触后 反应的增强或减弱。 2.长时程突触可塑性 长时程突触增强(LTP) 长时程突触抑制(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