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性-抑制性的平衡突触、回路、系统

合集下载

神经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神经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神经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和调节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

神经突触传递是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因此对神经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和调节进行研究,对于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以及研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经突触的结构和功能神经突触由突触前端和突触后端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传递信息。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端被合成,存储、释放并传递到突触后端的神经元。

突触后端的神经元收到神经递质的信号后会产生电位变化,引起其产生新的神经冲动,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信息。

神经突触传递的速度非常快,只需要几微秒的时间,这种快速传递使得人类的感知、思考和行动可以进行高效协调。

二、神经递质的种类和功能神经递质可以划分为两类: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包括:谷氨酸、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加强突触传递,使神经活动加强或加快。

抑制性神经递质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

抑制性神经递质可以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减弱突触传递,使神经系统保持平衡状态。

除了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也有一些神经荷尔蒙和炎症介质可以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

例如,转运蛋白可以帮助神经递质在突触间传递,炎症介质可以增强突触传递的速度,从而对神经系统的功能产生影响。

三、神经突触传递的分子机制神经递质在神经突触中的传递是通过神经元末端的突触囊泡释放神经递质分子,随后神经递质分子跨越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接受器或离子通道。

神经递质释放前,突触前端的钙离子浓度低。

当神经元兴奋,钙离子会进入突触前端,导致已准备好的神经递质被释放到神经递质池的外部。

神经递质分子通过突触间隙跨越到突触后膜,从而使神经元进行下一轮传递。

神经递质的连接在突触后端,是由神经元表面的神经递质受体所控制的。

神经递质受体与神经递质结合后,会改变其形状,从而激活神经元。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神经系统的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
添加标题
衰退的原因:神经元的减少、神经递质的减少、神经连接的减少等
添加标题
影响: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下降、运动功能下降等
添加标题
预防与治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的运动、合理的饮食等
添加标题
汇报人:XX
感谢您的观看
大脑皮层还具有情感和情绪的调节作用,通过调节和控制情感和情绪,大脑皮层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负责调节体温、饥饿、口渴等生理功能。
01
02
下丘脑通过释放激素来调节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下丘脑还参与情绪调节,如愤怒、恐惧、快乐等。
03
04
神经递质:在突触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神经回路:多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形成的信息传递路径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神经系统的信号传递
电信号:神经元之间的快速传递,通过动作电位实现
添加标题
化学信号:神经元之间的慢速传递,通过神经递质实现
添加标题
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换: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需要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相互转换
运动学习:大脑通过学习和记忆,不断提高运动技能和协调能力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
大脑皮层通过神经冲动的传递,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如运动、感觉、语言、思维等。
大脑皮层还具有学习和记忆的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记忆,大脑皮层能够更好地调节和控制身体的各种功能。
添加标题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神经系统与身体的各项功能息息相关。

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运作,神经系统需要调控各种过程,包括心跳、呼吸、消化、运动等。

此外,神经系统还需要调控情绪、记忆、思维等高级功能。

这些调控过程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些相互作用中,神经元可能发挥抑制性或兴奋性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抑制性和兴奋性的调控机制。

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神经抑制性的作用是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抑制性的调控机制是多样的,包括突触抑制、神经递质抑制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抑制是一种重要的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突触抑制依靠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抑制性神经递质有许多种类,包括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

这些抑制性神经递质能够使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从而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突触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如果突触抑制不足,神经元的活动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

神经递质抑制也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递质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信号分子。

神经递质能够影响神经元的活动,包括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与抑制性。

许多神经递质具有抑制性作用,如前面提到的GABA和Gly,还有肌动素(ATP)等。

这些神经递质能够通过与神经元表面的受体结合,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递质抑制对于维持神经系统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神经调节是一种神经抑制性调控机制。

神经调节是指神经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调节的过程。

这些部分包括神经元、突触、神经递质、神经回路和神经系统整体。

神经调节可以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突触之间的连接和神经递质的释放来实现。

例如,某些神经元可以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来调节其他神经元的活动。

这些神经调节过程能够确保神经系统正常运作。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神经兴奋性是指神经元的活动水平上升的过程。

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也是多样的,包括突触兴奋、神经递质兴奋以及神经调节等。

突触兴奋是一种神经兴奋性调控机制。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存在德最基本特征是在不断地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新新的结构,这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称为新陈代谢2.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3.反应:生物体生活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中,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及外部的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4.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5.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并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6.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7.体液调节: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进入血液后,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处,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重要基本功能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8.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9.反馈:在机体内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功能活动的改变又可通过回路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的信息,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的方式称为反馈10.前馈:在调节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称为前馈第一章肌肉活动1.兴奋是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2.横桥:在组装粗肌丝的肌球蛋白分子球状头部,有规则地突出在M线两侧的粗肌丝主干表面的突起部分,称为横桥3.可兴奋细胞:在机体内神经、肌肉和内分泌腺细胞在刺激作用下能够产生可传播的动作电位,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可兴奋细胞4.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收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由于这一电位差存在于安静的细胞膜的两侧,故又称为跨膜静息电位或膜电位5.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6.阈强度:固定刺激作用时间和时间-强度变化率,可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7.阈电位:能够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8.极化状态:细胞在安静状态时,膜电位处于正常数值的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状态9.去极化:去极化时指膜内电位负值较静息电位时减少的过程,即极化状态减弱10.复极化:细胞去极化后又向原来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11.超极化:膜内电位复值较静息电位时加大的过程称为超极化,即极化状态加强12.局部反应: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细胞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其电位变化不能向远处扩布,因此称为局部反应13.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细胞兴奋过程是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而肌细胞的收缩过程是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它们有着不同的生理机制,肌肉收缩时必定存在某种中介过程把它们联系起来,这一中介过程称为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14.在肌肉收缩和舒张过程中,与肌丝滑行有关的蛋白质,称为肌肉收缩蛋白,包括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15.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当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长收缩16.前负荷: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17.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后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后负荷18.缩短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控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控机制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和抑制性的调控机制人类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组成的一个巨大且复杂的网络。

中枢神经系统(CNS)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包括大脑和脊髓两个主要部分。

CNS监管和控制着许多身体的重要功能,如运动、感觉、思维和记忆等。

要完成这些任务,CNS必须确保神经元在适当的时间、速度和强度下释放信号。

这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机制CNS的兴奋性调节机制可以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上发现。

神经元之间通过化学信号传递信息,而这些化学信号在突触前神经元中由电化学信号封装成神经递质的形式。

当突触前神经元被兴奋时,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与突触后的神经元的受体结合,导致该神经元发生行动电位。

这个行动电位可以通过传递到其他神经元,从而激发整个神经网络,从而引发特定的生理反应。

要维持适当的兴奋性,神经元必须同时存在高和低水平的神经激活水平。

神经元在高水平时,容易被激活,但在低水平时,会更难被激活。

这个高低预设的门槛在神经元的细胞膜中被调节,这是神经元内部的跨膜电位差。

神经元的跨膜电位差维持兴奋性阈值,这对神经元是否会向其下游做出反应至关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性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如果CNS的兴奋性调节机制过于极端,或发生不当的激活,则可能引起人体机能失调。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CNS的抑制性调节机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抑制性调节机制通过限制神经元的兴奋性或通过抑制其他神经元来降低CNS的整体兴奋性。

抑制性调节机制会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包括突触前神经元的抑制性调节和细胞内的抑制性调节。

在神经元突触前,细胞向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或化学物质,从而控制神经元的释放,或调节下游神经元的发放。

神经元内部的抑制性调节则通过全能、共振或其他机制实现。

无论是突触前神经元还是内部调节,它们都可以协调,发挥抑制性调节的作用。

综合调节机制除了神经元自身的调节机制外,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还可以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靶向神经肌肉接头的药物或其他化学物质,如药物或酒精。

神经调节生物课教案:了解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2

神经调节生物课教案:了解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2

神经调节生物课教案:了解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2了解兴奋性神经元与抑制性神经元神经细胞是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也称为神经元。

在神经细胞中,有两类重要的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

这两种神经元分别负责信息传递的兴奋和抑制,以便调节人体各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维持机体的稳态。

而神经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变异很大,因此对于这两种神经元的了解十分重要。

一、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是指在神经分布过程中,在突触处接受兴奋性传递的神经元。

其主要特征是具有电位突触和动作电位的发生及传播。

电位突触又称为阈突触,当突触处的电位超过阈值时,就会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这个过程就是神经元的兴奋过程,其过程可分为:1.过极化: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兴奋时,细胞膜会发生数mv的过极化。

这一过程 p<0.05;2.动作电位:当过极化达到一定强度时,会引发发射神经元突触前面的动作电位。

这个过程是神经元兴奋的最重要事件;3.传导:在神经元内部,动作电位会持续传导,直到种植神经元的尽头。

兴奋性神经元特点是把生物化学传递成为电生物化学传递。

除此之外,兴奋性神经元长度也相对较长,通常负责信息传递、处理等工作。

二、抑制性神经元反之,在神经分布过程中,抑制性神经元则是在突触处接受抑制性信号的神经元。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把信号限制在小范围内主要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与兴奋性神经元不同,抑制性神经元的神经元主要特点是不会从一个突触前膜触发信号传递。

如果和锁住触发电流相比较的话,抑制性神经元就只是锁住过电流的。

而抑制性神经元通常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降低其他神经元的影响,并限制神经冲动的传送范围。

这种抑制性作用使得神经系统能够平衡不同信号的影响。

三、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的关系兴奋性神经元和抑制性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这两种神经元在多数神经系统中的协同作用。

比如,呼吸系统由于内外环境的变化,需要自身对呼吸肌肉运动进行调节,以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专题十稳态的三大调节机制

专题十稳态的三大调节机制

生的主要原因是K+的
外流,动作电位产生
的主要原因是Na+的
内流。Na+的内流、
K+的外流是协助扩散;
Na+的外流、K+的内
图28-2
流是主动运输。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类型: ①从结构上来看,常见类型有:轴突—胞体,轴突—树突。 ②从功能上来看: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突触前神经元电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 活动,使突触后膜发生兴奋的突触称兴奋性突触;使突触后膜 发生抑制的突触称抑制性突触。突触的兴奋或抑制,不仅取决 于神经递质的种类,更重要的还取决于其受体的类型。 (2)传递过程: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过程。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 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图示
过程
方向

刺激→使膜两侧产 双向传导,

生电位差→形成局 且传导方向

部电流→局部电流 与膜内局部

回路(兴奋区
电流方向相

未兴奋区)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

递质→突触(突触 单向传递,
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归纳分析 (1)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胶体渗透 压升高,水分由血管进入细胞液,发生水肿。 (2)淋巴回流受阻。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而引起水肿, 如丝虫病时,主要淋巴管道被成虫阻塞,引起下肢和阴囊的慢性水肿。
(3)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引起蛋白尿,触间隙→ 只能由突触
突触后膜)→下一 前膜→突触

神经元细胞体或树 后膜

神经生理学(2024)

神经生理学(2024)

引言概述:神经生理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结构、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学科,它涉及到神经细胞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性,以及神经系统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是对神经生理学的进一步探索,聚焦于五个主要的议题:突触传递、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疾病与治疗。

正文内容:一、突触传递1.突触结构与功能:介绍突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突触前后膜、突触小泡和突触前后封闭等。

2.突触传递的机制:详述神经递质在突触间的传递机制,包括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和作用。

3.突触可塑性:解释突触可塑性的概念和机制,包括长时程增强(LTP)和长时程抑制(LTD)等。

二、感觉系统1.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介绍感觉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其在感知外界刺激中的作用。

2.感觉传导途径:概括感觉传导信号的途径和通路,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导轴突和感觉细胞等。

3.感觉系统的处理和整合:阐述感觉系统在信息处理和整合方面的功能,如感觉适应、平行处理和感觉选择等。

三、运动系统1.运动神经元和肌肉结构:介绍运动神经元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肌肉组织的结构和作用。

2.运动控制和协调机制:详述运动系统的控制和协调机制,包括神经元群和运动单元的活动调节。

3.运动学习和记忆:解释运动学习和记忆的概念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包括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作用。

四、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介绍内分泌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其分泌激素的作用。

2.内分泌激素与调节机制:详述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和调节机制,如负反馈和正反馈机制。

3.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调控:阐述内分泌系统在生理调节和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如代谢调节和生殖调控等。

五、疾病与治疗1.神经系统疾病的类型和病因:介绍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类型和其病因,如神经变性疾病和脑卒中等。

2.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详述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药物治疗等。

3.神经可塑性与疾病治疗:解释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康复训练和神经调节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兴奋性-抑制性的平衡突触、回路、系统
Takao K. Hensch, Michela Fagiolini,
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 Wako-shi,
Japan (Eds.)
Excitatory-Inhibitory
Balance
Synapses, Circuits, Systems
2004, 288pp.
Hardcover $ 135.00
ISBN 0-306-47962-1
Kluwer Academmic Publishers
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理想平衡是大脑正常功能和可塑性
的根基,而当前对神经元的研究中,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细胞同时涉及到兴奋-抑制两方面平衡网络系统这一事实。

我们对于兴奋性突触传递和修饰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而对于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和它们对应的可塑性的探索则大大落后。

本书以一种兴奋-抑制均衡的整合方式对神经元的有关功能进行
了阐述,侧重于大脑各区域各种水平上这种平衡的建立、保持、修饰过程,同时结合神经学研究中多项最新方法、技术,
为读者展示了分子水平、细胞水平直到系统水平上神经科学的多项研究热点。

全书分三部分,共17章。

第一部分的主题为神经突触(包括第1~6章):第1章突触后蛋白质组的组成和综合功能;第2章突触后蛋白质是突触可塑性的推动力;第3章抑制性突触后膜的组成、稳定性和动力学;第4章视觉皮质抑制性突触的长期修饰;第5章阳离子-氯离子协同转运蛋白的活化依赖性修饰调控GABA能传递的可塑性;第6章内源性大麻酯介导的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传递的调节。

第二部分的主题为神经回路(包括第7~12章):第7章局部皮质网络的平衡的回返性兴奋和抑制;第8章额皮质纹状体系统的局部回路神经元;第9章新皮质中间神经元的异质性;第10章快速成峰细胞和新皮质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第11章兴奋-抑制平衡的自身稳态;第12章成体神经发生控制嗅球的兴奋性与抑制性平衡。

第三部分侧重神经系统水平(包括第13~17章):第13章GABAA受体亚型:记忆功能和神经系统疾病;第14章LTD、棘波时机和体感感觉皮质可塑性;第15章保持稳定性和促进可塑性:语境依赖的抑制功能;第16章棘波时机和视皮质可塑性;第17章兴奋性-抑制性平衡控制皮质期可塑性。

本书展示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性的相互作用和整合作用,可帮助读者跨越单个兴奋性突触这一神经可塑性
的简单模式,进而从体内兴奋性-抑制性平衡的角度掌握神经元的各种表现,本书是系统性研究大脑功能的必备良书。

王心,博士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Wang Xin, Doctor
(Institute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