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_白狗秋千架_暖的人物形象分析_李晓瑜_范春彤
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

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 Jul.20 2020第40卷第7期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7月20日Vol.40 No.7 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0.07.101返乡故事的两种讲法——谈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的改编常爱心(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110034)摘 要: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对莫言的意义重大,不仅开启了他日后创作的重要话题、场景、地域,也 使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电影《暖》根据此小说改编,于2003年上映。
就这两部作品而言,从文 学作品到电影改编,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艺术实践。
从小说中的乡村呈现、电影中的乡村想象、归乡模式三方 面对比电影《暖》与小说《白狗秋千架》,将有助于揭示两部作品不同的情感诉求与精神意蕴。
关键词:返乡故事;电影改编;《暖》;《白狗秋千架》中图分类号:J905; 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 (2020 ) 07-0236-02《白狗秋千架》讲述的是一个“知识分子返乡” 的故事。
已经阔别家乡十年之久的“我”以知识分 子的身份重返故乡,以与旧日恋人暖在村口桥头偶 遇的情节,牵扯出了 “我”十年之前的沉痛记忆—— 秋千架事故。
莫言的“返乡叙事”背离了鲁迅的知 识分子启蒙立场,走向民间立场,以乡村人的视角 反窥返乡的知识分子,在对立与隔阂中展现了乡村 人生活的真实现状,进而开拓出“返乡叙事”新的 意义空间。
电影以不同的讲述方式诠释了同一个故 事,而故乡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小说到电 影发生了明显改变。
从煥热难耐的高密东北乡到烟 雨蒙蒙的江西婺源,随着故乡地点的转变,小说与 电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小说中的乡村呈现莫言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年代,贫困、饥饿笼罩 着他的整个童年。
小说中对故乡的独特表达自然与 其特别的乡村记忆分不开,使其产生了既“怨乡” 又“怀乡”的矛盾情感。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作者:桑朋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6期摘要: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被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二者在先锋抒写和散文化温情表达对立中面貌迥异。
却共同沿用“返乡与故乡”故事模式,在当下和过往的空间中,展现了一条有效的“救赎”路径;人物暖由宿命认识里勇敢抗争到默默承受、守护希望的变迁,展示了一种将生存内化为希望的精神理想,并在隐含着创作者主体意志力的结局里,将这一精神理想推向极致。
关键词:希望;乌托邦;隐含主题;趋同性作者简介:桑朋雷(1992-),男,河南省禹州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22003年,霍建起将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成电影《暖》,并获得金鸡百花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编剧奖等。
《白狗秋千架》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在莫言看来,故事及表达的丰富性其最为满意,霍建起将其改编成电影《暖》,与莫言小说的展现迥异,这和莫言对小说改编影视的认识以及霍建起导演的自我风格相关。
莫言小说,残酷叙写充满张力,而霍建起坚持自我散文化风格,将其作为温情故事展现,“我希望在悲之中有美好的、温暖的东西”。
本文并非极力比较二者的差异,相反,笔者关注二者在隐含主题表达上的趋同性。
无论是残酷的小说故事还是以残酷为核心的温情电影表达,二者都在“返乡救赎”中昭示生存“希望”,并以此满足人们的期待性想象,展现着一种精神理想。
一、“故乡与返乡”里的“救赎”莫言虚构“东北高密乡”,小说《白狗秋千架》是其“返乡”的初探。
而电影《暖》则以旁白或画外音的方式,在“故乡与返乡”模式中,不断转换“当下”与“回忆”。
小说《白狗秋千架》中,井河作为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乡与返乡”。
“暑假前,父亲到我任教的学院来看我,说起故乡事,不由感慨系之。
他希望我能回去看看,我说工作忙,脱不开身,父亲不以为然地摇摇头。
从《祝福》到《白狗秋千架》的女性苦难命运-最新文档

从《祝福》到《白狗秋千架》的女性苦难命运祥林嫂和暖是两个不同时代的苦命女人,他们虽然处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中,有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际遇,但他们的命运却都逃不脱苦难的浸泡,在时空隧道中遥相呼应,和唱着女性命运的凄婉悲歌。
一、苦难的来源祥林嫂的苦难并非她一己之苦难,因为它的根本来源是陈腐、封闭、死气沉沉的“铁屋子”。
首先是铁屋子的贫穷,因为贫穷祥林嫂第一次嫁给一个小自己十岁的男人,作为媳妇的同时更是承担繁重劳动的苦力。
被婆婆从鲁镇抓回来以后,又以八十千的价钱卖掉为她小叔子娶媳妇,祥林嫂是既勤快又能干的主要劳动力,精明的婆婆却将她卖给别人,这说明婆家确实穷到不得不卖掉她了,贫穷再一次将祥林嫂攫住抛向深渊。
其次是铁屋子的贞洁观,四婶认为祥林嫂再嫁不干净不准她再参与煮福礼,最后竟将之赶走,让其无家可归,至死都还在纠结死后会不会下地狱的问题,何其悲哀。
铁屋子里麻木、自私、愚昧、冷漠的人也是祥林嫂苦难的一大来源。
婆婆极端自私,不仅拿走了祥林嫂所有工钱,还强行把她卖掉为自己儿子娶媳妇;四叔四婶愚昧且冷漠,因祥林嫂再嫁就不许她参与煮福礼,在得知祥林嫂死后不仅不同情,还骂她是一个谬种破坏了节日的吉利;柳妈愚昧无知,告知祥林嫂捐门槛,让其陷入更大的贫穷和绝望。
还有一些闲杂人将祥林嫂的悲惨故事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旦新鲜感过去就表现出对祥林嫂的厌烦,在精神上带给她极大的伤害。
这样一些人合在一起组成了鲁迅所说的“无主名无意识杀人团”,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将祥林嫂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外,祥林嫂的苦难命运还来自于自身的缺陷。
她没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屈从于别人的意志,屈从于非人性的封建道德标准,她一直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境况。
她的追求就是做一个合格称职的女佣,有活干,有饭吃。
但指望依靠主人过活是软弱的、不切实际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就无法确保自己的安全,祥林嫂饿死街头的结局说明了这个观点。
她的愚昧无知也加重了她的苦难,毫无主见地听信柳妈危言耸听,将全部家当拿去捐了门槛,但仍然毫无效果,无疑让原本无望的心更加绝望,无知加重恐惧,恐惧最终导致她的灭亡。
小说《白狗秋千架》与电影《暖》比较研究

我 的 心 中无 端有 些 惭 愧
回 来得如此 匆 忙
。
不 知 是 因 为离 开得太久
,
还 是 这次
,
影《 暖 》 并 获 得金鸡 百 花最 佳 故 事 片 奖 和 最 佳编 剧 奖等
《白
”
开场独 白 的话 语 埋 下 伏 笔
,
一 切 人 事都 同时 也
狗 秋千架 》 万 字 左 右 的短 篇 小说
文学 评论
·
影视 文学
小 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与 电 影 《 暖 》 比 较 研 究
桑朋雷
摘 要
《 暖》
,
四 川 大 学 文学 与 新 闻学 院
释怀
,
:
莫言 小说 ( 白狗 秋 千 架 》 被 霍建 起 改 编成电影
。
拉 着 暖 一 起 去 荡 秋千
。 。
,
使 暖从秋千跌落 一 只眼 失 明的
,
返 乡救赎
,
”
中昭 示 生
“
回忆
,
其 己 经 发 生 在 井 河 的经 历 中
。
以 上 两个 场景
存
“
希望
。
’ , ,
并 以此 满 足人 们 的期 待 性 想 象 故 乡 与返 乡
“
。
展现 着 一 种 精
的独 白 对 于 他 来 说 是 所 有事情都 经 历 后 ( 对 暖 的爱 恋 和 遗 现在的 心 灵 状 态
希望
:
;
乌托 邦
;
事中
,
,
这 些 隐 约展现 的
,
希望
”
是 抹不 去 的
作 者简 介
。
桑 朋雷 ( 1 9 9 2
莫言《白狗秋千架》

莫言《白狗秋千架》作者:李晓瑜范春彤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摘要:《白狗秋千架》是莫言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倒叙手法,叙写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
其中女主人公“暖”,拥有着一个美好的名字,曾作为全村最美的女孩儿,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个粗俗、泼辣,又让人同情的农妇,不得不接受自己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莫言;《白狗秋千架》;暖;人物形象作者简介:李晓瑜,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范春彤,辽宁省大连市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引言:作为莫言全部农村成长史的微缩胶卷,《白狗秋千架》是他的重要作品之一。
小说重点描写了一个叫“暖”的女孩儿的悲剧人生。
以倒叙的手法,叙述出年轻时候的暖,不仅能歌善舞、美丽清纯,还一直渴望追求着爱。
而一切的美好,都在某个时刻起,发生了改变。
本文通过对暖的人物形象的浅析,探讨暖性格的转变,展现暖的悲剧一生。
1.活泼开朗的暖她本婷婷如一枝花,双目皎皎如星。
在暖十七岁那年,作为宣传队的骨干,迎接着一队队解放军和一辆辆军车,在队伍过河的时候,刘主任让暖唱歌,伴着井河的笛声,暖唱起了《看到你们格外亲》,嘹亮的歌声与优美的旋律,打动了首长的心。
那时候的暖,心中充满阳光,不仅性格活泼开朗,连歌声都饱有暖意。
首长让蔡队长的宣传部队送一些乐器给暖他们,也是为暖的歌声倾倒,鼓励他们继续这样阳光、积极地面对生活。
军队过河后,分散地住在各村里,由于暖的唱歌天赋,蔡队长更是带着文艺兵们住在了暖的家里,英俊的蔡队长经常让暖唱歌给他听,或许他听出了歌声中暖对生活的热情,才会在暖唱歌的时候,轻轻抖动着耳朵沉浸其中。
蔡队长说暖的条件不错,可惜缺乏名师指导。
这样的话语,给予了暖极大的肯定。
临别时,蔡队长送给了暖一本《怎样演唱革命歌曲》,激励她好好唱歌,让更多的人听到她的歌声。
《白狗秋千架》与《雪国》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白狗秋千架》与《雪国》中女性形象对比研究作者:刘仁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4期摘要:《白狗秋千架》与《雪国》分别是中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与川端康成的小说。
虽然两位作家生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但对比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会发现一定的相似性。
本文试以《白狗秋千架》与《雪国》中的暖和驹子为例来分析其相似性,以便更深刻理解小说内容。
关键词:莫言;《白狗秋千架》;川端康成;《雪国》[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4--01莫言,1955年生,祖籍山东高密,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于1985年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我”与昔日恋人暖在故乡重逢的故事。
“我”在少年时与自己倾心的暖一起荡秋千,绳子断了后,暖被槐刺扎瞎了右眼,之后,“我”去上了大学,眼瞎的暖嫁给邻村的哑巴,婚后生了三个哑巴孩子。
做了大学老师的“我”回家乡探亲时重逢了暖。
在去暖家看望她后,暖借口出外办事,换好了衣服并装了假眼。
依照暖的吩咐,白狗把“我”引到了高梁地。
最后,小说以暖向“我”求一个会说话的孩子的对话而告终。
川端康成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1899年生于大阪。
川端康成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
1968年,川端康成成了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1972年4月川端康成自杀身亡。
《雪国》是川端康成的经典作品。
《雪国》讲的是岛村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的艺妓驹子、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岛村是一个有妇之夫,坐食遗产,偶尔做一些照片和文字资料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评论西洋舞蹈。
在雪国的温泉旅馆,岛村对驹子产生了迷恋,甚至觉得她“每个脚趾弯处都是很干净的”,后来又两度到雪国和驹子相会。
岛村第二次来雪国时,邂逅了叶子。
岛村透过车窗欣赏雪景时,又喜欢上了美丽的叶子。
此后,岛村与驹子、叶子之间构成了微妙的情感格局。
论《白狗秋千架》的“等待”主题

文 章编 号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5 ) 0 2— 0 0 4 3 o 4 乡、 出外 求 学 、 考 取 功 名 的学 子们 , 抑 或是 离 家万
里、 不辞辛劳、 买卖置业 的货郎商贾们 , 这些等待
V o 1 . 3 3 N o . 2
A p r . 2 0 1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0 8 8 7 . 2 0 1 5 . 0 2 . 0 1 0
论《 白狗秋千架》 的“ 等待 ” 主题
芦娟
( 江南 大学文学 院, 江苏 无锡 2 1 4 1 2 2 )
第3 3 卷 第2 期
2 0 1 5年 4月
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 社科 版)
J o u na r l o f C h a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i t o n )
与 回应 , 实现 了传 统文 学“ 等待 ” 主题 内涵 的增 殖 。
关键词 : 《 白狗秋千架》 ; 等待 ; 主体 ; 客体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6 . 7 文献标 志码 : A 《 白狗秋千架》 堪称莫言中短篇小说 的经典。 它 写于 1 9 8 5年 , 正是 莫言 逐渐 形成 自我 风格 时 期
主题文 学 中的等 待客 体们 带着 对更好 生 活 的 向往
乡途 中, 巧遇青梅竹马 、 已成为名副其实农村妇女
对莫言《白狗秋千架》中秋千架的意象解读

作者: 崔婷伟[1]
作者机构: [1]锦州医科大学图书馆,辽宁锦州121000
出版物刊名: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
页码: 139-141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4期
主题词: 秋千架;摆动的态度;生命的活力;命运的无常
摘要:�白狗秋千架》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它首次发表时的题目为《秋千架》。
尽管后来在题目上又加了“白狗”这一不论是在小说情节发展,还是意义蕴含上都十分重要的元素,但是“秋千架”作为导致小说人物暖的悲剧命运的直接因素,其地位和寓意不容忽视。
本文从摇摆的态度、生命的活力以及命运的无常三个方面试分析秋千架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