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

1、历史背景:民族主义,为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其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然而,国家之间存在着战争,掠夺以及殖民统治,这就出现了一些不甘压迫而为了自己民族的自由,甚至是种族灭亡的危机与国家独立的民族爱国主义行为诞生。
在《勇敢的心》与《最后的莫希干人》中,华莱士与霍克依都是为了自己的民族、国家与自由而战斗,正是因为他们敢于为了自己的自由而不甘屈服于敌人的勇气与精神,他们的种族和国家才得以胜利与发展。
同时,他们的精神也被世人所铭记和发扬。
2、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安东尼·史密斯,他认为因为把历史文化赋予人们的种族、族裔特征看作是决定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特别是政治关系的主导性变量。
不过, 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 民族国家依然是解决族裔关系问题的唯一有效平台, 经济全球化对其并不构成真正威胁, 认为民族主义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的见解倒是符合现实的判断[2]。
同时,厄内斯特·盖尔纳认为民族的深厚文化决定了民族主义的生命力, 并指出文化是理解民族主义的最初基石[5]。
第三,就当前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来说,它极不利于统一民族国家的建设,由于其盲目性和排他性的特点,还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产生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影响外交关系的建立,总之,其影响必将是弊大于利的。
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以及全球化时代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等都会制约民族主义这个“最难以控制的活跃分子”继续朝着非理性的、极端性的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中国民族主义必将会朝着更加理性、开放、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不会对任何国家和地区造成威胁,是不具有威胁性的[12]。
发展趋势:学术界对于民族主义的研究趋势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民族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民族主义中民族爱国主义对一个国家人民内心的影响;第三,民族主义的融合与统一所推动的民族主义的发展;第四,国家对民族主义加强建设及其精神的传播。
是否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题。
首先,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曾经导致了许多战争和冲突,例如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就是以民族主义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的。
因此,民族主义容易导致排外和对他国的敌视,不利于国际和平与合作。
正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母亲。
”。
其次,民族主义容易导致社会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在多民族国家中,过于强调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少数民族的歧视和排斥,加剧社会矛盾。
例如,南斯拉夫解体战争就是由于民族主义的煽动而爆发的。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短视的病态。
”。
最后,废除民族主义辩题可以更好地促进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民族主义的偏执只会阻碍国际合作和交流。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库特·瓦尔德海姆所说,“民族主义是全球化的敌人。
”因此,废除民族主义辩题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题。
首先,民族主义是国家独立和民族团结的重要象征。
在历史上,许多国家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赢得了独立和自由。
例如,印度的独立运动和非洲国家的解放运动都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推动的。
正如印度国父甘地所说,“民族主义是自由的灵魂。
”。
其次,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文化和传统。
在全球化的今天,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文化同化的压力,民族主义可以帮助国家保护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防止被外来文化冲击。
正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民族主义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
最后,民族主义有助于凝聚国家的力量和凝聚民众的情感。
在面对外部压力和威胁时,民族主义可以激发国民的爱国情感和团结意识,凝聚起全国人民为国家利益奋斗的力量。
正如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所说,“民族主义是国家的精神支柱。
”因此,不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题,因为民族主义有利于国家的独立、文化传承和国家团结。
综上所述,废除民族主义辩题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有利的,因为民族主义容易导致战争和内部冲突,阻碍国际合作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民主义的内容

三民主义的内容引言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理论体系,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发展起来。
它是中国革命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三民主义的内容,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
一、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指的是通过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
在民族主义中,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个人或集团利益,要求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
二、民主主义民主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强调民主和平等原则,主张人民享有平等的参政权利,并通过选举产生政府。
在民主主义中,人民的意愿是最高权威,政府的责任是为人民服务和实现人民的愿望。
民主主义还强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和法治的重要性,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三、民生主义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体系中的第三个重要内容,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福利。
在民生主义中,提倡消除贫困和不平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
民生主义强调均富共享,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四、三民主义的关系三民主义的三个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民族主义为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为只有国家独立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民主和福利;而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则是民族振兴的具体途径,通过实现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五、三民主义的历史影响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的独立和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指导,激发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革命精神。
三民主义的核心原则仍然是中国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六、结论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思想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民族主义、民主主义和民生主义三个内容。
这些内容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构成了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三民主义的核心理念仍然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以上就是三民主义的内容的介绍,它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中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国家的历史转变。
民族主义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列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 激起了国家人民的反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地 区开始发展,于是在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了一系列民 族民主革命运动。在亚洲中、西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 和民族中,出现了与宗教合流的民族主义──泛伊斯兰主义; 在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和印度地区诸国,掀起 了反对英、荷、日帝国主义,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革 命斗争;在中国有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其指 导思想是实行“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即其内容之一。亚洲 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的兴起,表明殖民地、半殖 民地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中具有强大的活力。
宗教民族主义(Religious nationalism)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 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
而非民族国家。
海外民族主义(Diaspora nationalism)(或如本尼迪克 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 所(diaspora)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 两洲的黎巴嫩人。 国内主义民族主义运动者在达成建立民族国家之目的后, 民族主义并不会就此消失,而是成为国内刺激政党与政治 运动的力量,通常以民族主义者或民族主义政治家形容之, 使用国家主义(nationalistic)一词或较为精确。其表现包括 经济民族主义,即以经济政策,尤其是保护主义 (protectionism)与反对自由贸易,以促进国家利益。包括 美国主义,九一一袭击事件在美国掀起一阵表达民族主义 的浪潮。在国际上谴责暴行的狂潮及对美国的公开支持后, 美国的民族主义变得令外人难以接受与理解。
是否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民族主义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一种排他性的思想,容易导致种族歧视和仇恨。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所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病态的心理状态。
”民族主义会使人们产生对其他民族的敌意,导致种族冲突和战争。
例如,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由于民族主义思想的蔓延而引发的。
因此,废除民族主义可以减少种族冲突和战争的发生,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此外,民族主义也容易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民族主义者往往认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优越于他国和民族,这种思想会导致国与国之间的敌对关系,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正如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所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力量,它只会导致冲突和分裂。
”因此,废除民族主义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最后,民族主义也容易导致内部分裂和动荡。
当一个国家内部存在多个民族时,民族主义往往会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甚至引发内战。
例如,南斯拉夫解体战争就是由于民族主义的蔓延而引发的。
因此,废除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综上所述,废除民族主义有利于减少种族冲突和战争的发生,有利于促进国际合作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因此,我们应该废除民族主义。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人们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有利于凝聚国家和民族的力量,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正如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说,“民族主义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促进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民族主义是国家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不应该被废除。
此外,民族主义也有利于保护民族文化和传统。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民族主义可以促使人们珍惜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
正如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所说,“民族主义是文化的保护者,它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因此,民族主义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不应该被废除。
新三民族主义内容

新三民族主义一、引言新三民族主义是20世纪初中国伟大的政治思想之一,由孙中山先生提出并倡导。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新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民族独立和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新三民族主义的背景、思想内涵、实践和影响等角度,对其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二、背景新三民族主义的提出是在中国一片危机和困境的背景下。
当时,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遭受了列强侵略、民族危亡、政治动荡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的困扰。
中国社会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来引领和拯救。
三、思想内涵新三民族主义包括国家主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个基本原则。
这三个原则相辅相成,统一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的目标。
1.国家主义:新三民族主义强调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中国人民的自我解放和民族自尊心的恢复。
国家主义是中国复兴的基础和动力。
2.民主主义:新三民族主义主张民主政治制度,认为人民有权参与政治决策和国家事务。
民主主义是实现国家自强和人民解放的重要手段。
3.社会主义:新三民族主义倡导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四、实践新三民族主义不仅停留在理论和探讨的层面,还进行了实际的实践和斗争。
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同时,他也提出了建设主权平等、繁荣富强的新中国的思路和路径。
五、影响新三民族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
同时,新三民族主义也对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
其理念和实践成果对世界范围内的解放运动产生了示范和借鉴作用。
六、总结新三民族主义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今世界,新三民族主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理念和精神可以指导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进程和发展目标。
注意:此篇文档为AI智能助手生成,内容供参考,如果需要完成正式文档,请参考相关资料并进行修改和定制化。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
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欧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现代国家体系的建构阶段。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的身份意识逐渐从封建地主制度中解放出来,开始产生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
这种民族认同首先在欧洲各国中兴起,尤其是在经历了拿破仑战争的冲击之后。
在19世纪中叶,民族主义思潮逐渐蔓延到其他地区,尤其是
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地区。
在这些地区,民族主义成为了反对殖民统治和追求独立自主的主要思想。
亚非拉各国的独立运动中,民族主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初,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形成了对立关系。
在第
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通过国际会议和民族自决原则的普遍接受,一些民族成功获得了独立。
然而,这个阶段也出现了一些帝国主义的残留,也使得民族主义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后果,例如民族冲突和战争。
在现代国际关系中,民族主义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民族主义的影响逐渐减弱,国家间的合作与互相依赖变得更加重要。
总的来说,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从欧洲国家的兴起到殖民地独立,再到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它既有推动独立和自主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理解现代世界的动态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了解和分析民族主义的发展非常重要。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族国家出现之后产生的一种以本民族的利益为诉求的主义。
也是中国国父孙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之中其中一种主义。
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
早在封建社会就已存在封建君主制的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产生后,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定义都涉及到极为广泛的层面,民族主义也不例外。
为避免这种语焉不详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按各个学者强调的不同重点而将民族主义大致地分为以下几类:1,政治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就是把强调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这是民族主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分类,实际上也是民族主义兴起的最显著的特征,其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建立一个属于本民族的国家和政府,它与“追求国家身份”的政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学者实际上也是将民族主义的这种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来进行论证的。
“民族主义并不简单是指民族情感,而是指旨在促进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并通过群众动员来决定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
是“那种认为民族──国家具有伟大价值的群体意识,这一群体意识保证完全效忠于民族──国家。
这一群体赞同民族──国家保持统一、独立和主权,以及追求某种广泛的相互可以接受的目标”。
这些观点,都反映了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放在第一位,而将其他的属性放在其次来考虑的倾向。
由于政治民族主义追求着具体的建立主权国家的目标,所以很自然地带有分裂和暴力的倾向,在各类民族主义中,政治民族主义也是最有破坏力的一种。
2,经济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是与政治民族主义相对而言的,一般认为,经济民族主义是指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国家在50-60年代倡导的以经济独立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主义。
“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命运的企图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
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它直接反映了这些国家经常抱怨的那种看法:它们虽然取得了政治主权与独立,但在经济上仍然是殖民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理性的民族主义----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表现与反思周思捷政治与行政学院学科教学(思政) 2013020096摘要 : 2013年,民族主义思潮成为最值得关注的社会思潮的第三位。
在此背景下,了解民族主义的内涵,分析学理性民族主义和大众性民族主义、对以传统化文化为基础、反西方和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代民族主义进行反思,倡导建构一种理性的开放的温和的民族主义,对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主义,学理性民族主义,大众性民族主义一、背景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年。
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的建设等领域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理论界展开了讨论和争论,使得2013年思想舆论市场更加活跃,更多激荡。
为此,人民论坛对2013年度值得关注的十大思潮进行调查。
从关注度、活跃度与影响力三个主要指标监测评价2013年社会思潮的变化,最值得关注的2013前十大思潮的综合得分情况分别为:新自由主义(9.1)、历史虚无主义(8.5)、民族主义(8.4)、创新马克思主义(7.8)、普世价值论(7.5)、宪政思潮(7.4)、民粹主义(6.5)、新左派(6.3)、新儒家(6.2)、伪科学(5.8)。
其中,“民族主义”思潮综合得分8.4分,位2013值得关注的思潮第三位。
2013年,国家民族主义成为国际争端的源头。
“斯诺登事件”将美国监听他国的丑行暴露无遗,显示美国为维护本国、本民族利益不择手段的行径。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顾中韩等国家反对而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民族主义者主张重新评价日本近现代历史,强化民族国家认同。
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引起美国和日本激烈反应。
在人民论坛针对民族主义思潮的调查中,50.8%的受访者认同“我们要坚决维护民族利益、国家利益”,35.1%的受访者认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很可能损害本民族、国家利益”,只有10.0%受访者认同“民族主义容易导致对其他民族利益的忽视甚至否定,是国际冲突的根源”,显示大部分民众在面对民族利益矛盾时,虽然认为应首先维护民族、国家利益,但对于非理性的民族主义情绪仍持否定态度。
而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主义情绪在知识界和广大民众当中,尤其是在青年学生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近年来,由于奥运火炬事件、家乐福事件,南海事件,钓鱼岛事件,更是显得汹涌澎湃。
人们的观点和情绪,媒体上反映出来的看法并不是一面倒。
既有激进的口号,甚至喊杀声,也有冷静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本文主要描述民族主义的内涵,分析学理性民族主义和大众性民族主义、对以传统化文化为基础、反西方和全球化为特征的当代民族主义进行反思,最后提倡一种理性温和的开放的的民族主义。
二、民族主义的概念民族主义是西方随着民族国家出现而产生,在近代从西方传到中国的社会思潮。
中国的传统政治和思想文化中本来没有民族主义的概念,我们只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华夷之辩”的概念和“天朝上国与藩属”的关系。
民族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起着重大作用,特别是当中国遭到外族入侵,民族生存遭遇危机的时候。
“五四运动”起因于青年学生反对列强瓜分中国,反对巴黎和会的不公正条约的民族主义,国民党和共产党不论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在内战期间,都高举民族主义大旗。
而关于民族主义概念的界定 ,目前学术界已有200余种不同的概括。
【1】(p110)哲学大辞典是这样定义民族主义的:民族主义是从民族观念出发,把民族利益视为至高无上的思想和政策。
是私有制和剥削关系的产物,它的代表者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民族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起着不同的作用。
列宁指出:“必须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大民族的民族主义和小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
”①厄尔盖特·盖尔纳认为“民族主义是一条政治原则 ,它认为政治的和民族的单位应该是一致的”, “民族主义是一种关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
[2](p1-2)胡涤非认为,“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民族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基于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强烈认同、归属、忠诚的情感与意识之上的 ,旨在维护本民族权益 ,实现本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或意识形态 ,而这种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往往会演化为民族主义运动。
”【3】(p7)民族主义根据性质可划分为理性民族主义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
泛斯拉夫式极端民族主义是指具有极度的民族优越感 ,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上或实践形式上将本民族的利益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以普世价值观的名义 ,通过各种形式意图奴役或压迫其他民族 ,典型的如帝国主义、种族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等都是它的变种。
狭隘的民族主义主要是指那些殖民地或附属国 ,在反抗外来侵略 ,争取民族自决的过程中产生的民族复仇情绪或盲目排外思想。
极端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都是非理性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
理性民族主义是与其他①《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2页。
国家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 ,以民族认同感激发全民族活力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促进民族的生存发展。
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表现(一)学理性民族主义80年代末国内发生巨大事变,苏联东欧巨变,使得意识形态有求助于民族主义的需要。
90年代,民族主义开始崭露头角。
在登载于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的谈话中,何新宣称“我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
他在1992年年中写到,明智的宣传,是高举爱国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特别应当把宏扬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作为现代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
”萧功秦在“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中提出,中国当代的现代化可以启用以儒家主流文化为基础的民族主义作为社会凝聚力与整合的资源。
原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的实绩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之一,但还不够,还不具有民族传统那么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资源。
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代表了民族主义情感中狂热和非理性的一面,它的书名,以及某些章节的标题表明此书宣泄的是反美情绪,比如,“我们不要最惠国待遇,将来也不会给你们这个待遇”、“我决不搭乘波音777”。
此书的立论基础是:美国人不但邪恶,而且愚蠢。
此书的最大特点是不负责任,比如作者大谈台湾问题,不满意现行方针,而主张“小打不如大打,晚打不如早打。
”1999年出版了一本《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被称为“新说不”,此书是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反应,作者建议中国做“坏孩子”,不要怕影响国际形象。
2008年出版的《中国人不高兴》,作者包括宋晓军、王小东、宋强、黄纪苏与刘仰。
作者们在书中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严厉批评。
该书策划者、北京共和联动图书公司的董事长张小波表示“它是1996年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升级版。
在过去的这12年里,中国国内外的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点没有变,那就是中国和西方摊牌。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作者之一宋强正是12年前《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之一。
此种表现也被学者称之为学理性民族主义。
(二)大众民族主义与学理性民族主义相呼应的是大众性民族主义。
1993年出现的“银河号”事件,刺激了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结。
到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使中国青年和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达到一个顶峰。
紧接着,在2001年又发生了中美撞机事件。
另外,美国对台湾、对西藏的干涉也严重影响着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感。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由于互联网发展迅猛,借助网络工具,公众的民族情绪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
“网络”与“民族主义”结合构成的“网络民族主义”新术语与新现象的突显,成为近年来媒体关注的新议题。
人们把2003年称为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网络民族主义”除了继续在论坛上发表尖锐的、痛快淋漓的议论外,还走出聊天室,投入到了具体的政治活动中:2003年6月,一些倡导民族主义的网站组织了登钓鱼岛的保钓活动;7月29日,几个网站发起了“反对京沪高铁采用日本新干线”的活动,征集了10万网络签名;8月当发生日本侵华期间遗留的毒气弹伤人事件后,这些网站发起了征集百万签名要求日本赔偿受害者的活动;8月份,一家网站为抗议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在日本驻华大使馆外焚烧日本国旗。
2004年以来,由于连续发生教科书事件、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事件、东海油田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尊严,互联网上连续又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反日浪潮,抵制日货,打砸日本车,非理性行为尘嚣而上。
四、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一)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不仅仅是一个学派,而是发挥着教化功能的、得到国家支持的全民宗教。
此所谓“政教合一”。
康有为认为,“教化”是建立社会秩序的基本途径,而“国教”是推行“教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康有为指出:“夫国所与立,民生所依,必有大教为之桢干,化于民俗,入于人心;奉以行止,死生以之,民乃可治,此非政事所能也,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国立国数千年,礼仪纲纪,云为得失,皆奉孔子之经,若一弃之,则人皆无主,是非不知所定,进退不知所守,身无以为身,家无以为家,是大乱之道也。
”[80]康有为断言“教亡而国从之。
”①20世纪初叶,面对千古未有之危局,康有为认为“非崇道德不足以立国”,而拯救之道“有待于教化”。
②他大声疾呼:“今欲救人心,美风俗,惟有亟定国教而已;欲定国教,惟有尊孔而已。
”③儒家文化对民族主义影响深远。
而每当面临外来冲击的时刻,就会出现复兴儒学的呼声。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收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当代民族主义者呼吁复兴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最后实现中华文化复兴,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目的,即建设一个超越民族国家的文化中国。
(二)反西化,反全球化21 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经济大潮和全球通讯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轨迹 ,拉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变革 ,修正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使人与人之间 ,国家之间 ,区域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伴随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世界似乎越来越小。
西方主流文化以其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①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33页.②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2页.③康有为:《康有为政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46页.文主义发展观 ,以其唯物主义机械论的宇宙观 ,以其工具理性万能、掠夺大自然的科学主义文明观 ,以其聚敛财富、贪得无厌的物质主义价值观 ,以其相互竞争、优胜劣败的个人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 ,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臭氧层破坏、气候异常、人口爆炸、灾病流行、恐怖犯罪、贪污腐败、战争危险等直接威胁人类生存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