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

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发展战略黑龙江是中国最东北的省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文化的地方。
黑龙江区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文化、民族文化、边疆文化和农业文化等。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对于形成区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黑龙江有着广袤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土地资源,这为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黑龙江的自然景观也是独具特色,如松花江、黑龙江等,这些自然景观为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形成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黑龙江拥有丰富多元的民族文化。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朝鲜族、满族、鄂伦春族等。
这些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习俗和传统文化,在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丰富了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内涵,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
黑龙江是我国的边疆地区,拥有边疆文化的特色。
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是中俄边境地区最长的一段。
这使得黑龙江区域文化具有边疆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风情。
边疆文化代表着地域的边缘性与包容性,融合了中俄两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
黑龙江是我国的重要农业产区,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
黑龙江的黑土地是我国最优质的农田之一,这使得黑龙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农业文化是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的耕作技术、农产品的加工方法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等都是黑龙江区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针对黑龙江区域文化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可以制定以下发展战略:第一,加强对黑龙江自然文化的保护和利用。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挖掘和传承黑龙江独特的自然文化,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二,注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促进边疆文化的繁荣。
加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边疆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动边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黑龙江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路径分析

理论探讨摘要:黑龙江省红色文化是在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黑龙江人民勇于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及铁人精神。
新时代如何增强红色文化在文化强省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时代提出的崭新课题。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承;发展一、黑龙江省红色文化基本内涵与特征(一)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的内涵黑龙江省红色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内涵,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代表的抗联文化和以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文化。
东北抗联文化主要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红色文化表现形式是以北大荒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代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时期的文化。
黑龙江省红色文化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
总体来说,黑龙江省红色文化是在抗日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所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着黑龙江人民勇于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黑龙江省红色文化的特征黑龙江省红色文化主要来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伟大革命斗争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建设新中国开发北大荒的实践,因此黑龙江省红色文化是精神的积淀、凝聚以及人民创业实践智慧的文化,体现了爱国、拼搏、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具有浓郁的地域性、鲜明的时代性及明确的导向性。
二、黑龙江省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在文化建设工作中主动融入“红色文化,坚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在加强革命文物、文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涵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这些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
但是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一)红色文化物质保护开发的力度不够 第一,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保护不够。
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

黑龙江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黑龙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地方,这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地方,也在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迈着坚定的步伐。
这个地方因为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瞩目,它的历史文化是宝贵的财富,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黑龙江的历史文化黑龙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自然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为一个交通枢纽,黑龙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地位特殊,它不仅是交通和经济中心,而且也是文化和教育中心。
这个地方最早的历史文化遗产可以追溯到大约五千年前,史前时期二道江文化和夏、商、周时期伏尔加文化就曾出现在这里。
在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朝,黑龙江都划归内地,是重要的行政地区,这也给黑龙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黑龙江的清文化是独特的,它的基础是满族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混合,具有较强的独特性和地方性。
同时黑龙江地区历史上建立的一些文化遗址,如清水源遗址、阔别兰若遗址、黑河遗址等,都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们的发掘和研究也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有益的信息。
黑龙江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既体现了它自身的风貌,又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黑龙江的现代化发展现代化的发展是黑龙江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一个地方,它也在加速度的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却不会忽视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貌。
黑龙江的现代化饱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它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依托农业、加工制造业、旅游业、新兴服务业的经济格局。
有一些重点领域开始重点发展,如航空、石油、水电等领域,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在现代化的推动下,黑龙江的城市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变得越来越优美,城市的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提升。
随着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黑龙江与东北、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黑龙江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门户和“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历史文化与现代化的整合发展黑龙江在历史文化传承和现代化发展之间寻找到了一个良好的平衡点。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黑龙江的文化特色

黑龙江的文化特色
黑龙江文化基本特征
黑龙江,处于东北五省之一,是我国文化发展最丰富的地方。
黑龙江文化具有
悠久的历史、完善的思想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受中国古老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历经数代发展而成,构建了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体的独特的多元文化,影响了全国的文化发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文化史角度看,黑龙江文化包括文学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呈现多元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特点。
其中文学文化和民俗文化被称为黑龙江文化最重要的内容,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东北文化特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学文化是黑龙江文化久远的根基,是黑龙江文化特色最鲜明的部分。
这里汇
集了各类文学作品,包括古老的童谣、叙事诗歌、传说、神话、神话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繁荣的文学文化系统,丰富了黑龙江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也是黑龙江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里有着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
传统的宗教信仰给黑龙江特有的文化、思想体系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宗教信仰、习俗和礼仪。
此外,艺术文化与黑龙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艺术、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等受东北人的坚守和推崇,也成为黑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传播作用。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黑龙江文化的现代文化成分,它不断吸收并消化西方文化,同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以抗击黑势力的文化思想,形成了令人欣赏的多元文化,更加完整地表现了黑龙江文化的完整图景。
总之,黑龙江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多元同时又相互渗透的特征,构
建出完整、完善的黑龙江文化,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积极贡献。
黑龙江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

黑龙江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一黑龙江历史知识点总结黑龙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
下面将对黑龙江的历史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
第一部分:黑龙江的起源和发展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河流,是中国最长的内河之一。
它发源于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向东北流经黑龙江、吉林等地,最终汇入鄂霍次克海。
黑龙江沿岸的区域被称为黑龙江流域。
黑龙江流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古代游牧民族和渔猎部落的聚居地。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出现了人类的聚居点和文化遗址,如黑龙江中游的松花江文化等。
第二部分:黑龙江的重要历史事件1. 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黑龙江成为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战略要地。
康熙时期,清朝开始在黑龙江流域进行边防的加强和开发,建立了许多城镇和军事要塞,开拓了黑龙江的边疆防线。
2. 俄罗斯的侵略:19世纪末,俄罗斯帝国开始对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
189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黑龙江条约》,将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割让给了俄罗斯。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主权造成了重大影响,并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斗争。
3. 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期间,黑龙江成为中国抗日战场的重要一部分。
黑龙江流域的重要城镇哈尔滨曾是日军的重要据点,中国军民在黑龙江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赶走了日本侵略者。
第三部分:黑龙江的历史文化遗产黑龙江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了这片土地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
1. 伊春林业文化:伊春是黑龙江省最大的林区,这里的林业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伊春林区建设和林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经验,成为中国林业的一面旗帜。
2. 道台制度:黑龙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是道台制度。
道台是清朝时期黑龙江地区的行政长官,负责地方政务、军事防御和边境管理。
道台制度对于黑龙江地区的治理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四部分:黑龙江的现代发展黑龙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黑龙江省在农业、工业、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大美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

大美龙江的历史文化内涵黑龙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大美龙江的目标,大美龙江内涵除了黑龙江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我认为其内在的社会历史文化之美更能显示出大美的风景。
黑龙江历史文化的积淀所显现和展示出的人文精神是黑龙江大美的真正内涵。
长久积淀的历史文化使黑龙江大地的形象显得更加厚重和丰满,源远而流长。
因此,要想展示黑龙江的美好画卷、把大美龙江展示世人,就必须把黑龙江历史文化精华挖掘、展示出来。
一、黑龙江历史文化的起源与内涵黑龙江历史文化起源于黑龙江本土,也就是古人和今人所说的白山黑水之间,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根基和底色。
据考古发掘和专家论证,黑龙江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域是哈尔滨市学田村、阎家岗文化遗址。
之后在黑龙江大地上先后出现了与中原文明相互对应的历史文化发展阶段,古代的黑龙江先民在这块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上,创造出了让世人瞩目的灿烂历史文化,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这些实物和中原古籍的记载相印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龙江历史发展画卷。
古代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在这样高纬度的高寒地区创造了生存和发展的奇迹,留下了千古传颂的人文文化。
在这广袤的白山黑水之间,黑龙江古代先民先后在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牡丹江流域、绥芬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地区、三江平原地区创造了肃慎文化、挹娄文化,勿吉文化、靺鞨渤海文化、辽金文化、女真文化及满清文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存。
在这些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化石、陶器、骨器、骨雕、石器、铁器、玉器等器物。
从这些器物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黑龙江古代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经历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变革。
不仅如此,这些先民所创造的文化,从远古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铁器时代到近代以来的文化都能在黑龙江这块辽阔土地上找到她的历史痕迹。
在这个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古代先民先后建立的三个主要政权和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公元698年由靺鞨民族建立的渤海国政权,这是黑龙江地区第一个封建地方民族政权。
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发展的两条主线

齐齐哈尔历史文化发展的两条主线[纵观齐齐哈尔近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走向,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事实,就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是少数民族在这块土地上以它生生不息的创造,以它顽强的抗争精神,同各种自然的、社会的各种力量进行顽强拼搏,创造了属于北方民族特点的少数民族文化、边疆文化、本土文化。
二是随着经济社会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迁居移民的快速增加,清朝、民国时期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以及解放后恢复经济建设奠定老工业基地基础建设,百万官兵开发建设北大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等历史上几次较大的运动变迁,少数民族同汉族的交往融合就成为本地区历史发展的动力。
历史运动的发展变迁造就了少数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同中原文化、江南文化以及其它地区文化的基本统一。
北方民族的强悍豪放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兼具南北方特点的黑土文化、关东文化、齐齐哈尔文化。
这种文化的最大特点是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一种炽热的守边卫国的责任感;一种以求生存、求发展的忧患心结。
这种为自身生存的意识文化自然地转化为民族的、国家的利益至上情怀,转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
同时,这种文化中所蕴藏的豪放性、开放性本身就是一种包容、开放和吸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
因此,近代齐齐哈尔文化是固有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以及其它地区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也是不断吸收外来文化,消化外来文化,不断发展演变和创新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地扎根于松嫩大地。
实践证明,涵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近代齐齐哈尔文化始终推动了边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了积极的发展态势。
近代齐齐哈尔文化的主线是什么?笔者认为,近代齐齐哈尔文化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贯穿历史的民族英雄文化。
就是说从齐齐哈尔建城三百多年的历史看,始终贯穿着英雄城市、英雄民族、英雄人民的荣誉和光辉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形成略论摘要:多姿多彩的黑龙江历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谱写的壮丽乐章。
她气势如虹,分外妖娆。
黑龙江地区在近代时期深度浓缩了中国社会变迁中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与社会景象。
秉承华夏多元一体的文化原则,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内部蕴藏的中华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积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在续写当代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建设富饶黑龙江的时代重任。
历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针对黑龙江地区在近代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较具特色的几点历史文化试做分析。
关键词: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57-02广袤神奇的黑龙江大地自古是多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
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独具特色。
她也是东北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东北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由原始氏族向奴隶制和封建制转变的过程中,夫余、高句丽、慕容鲜卑、粟末■、契丹、女真、满族等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种政权的建立无一不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响。
”[1]黑龙江是满族人的故乡,特别是其建立的清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社会变迁的重要历史时期,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引导文化发展走向的因素众多,对历史文化的解读也难于做到一览无遗、面面俱到。
但是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泱泱中华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时代沧桑——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剪影黑龙江因其特殊的生态环境和政治方面等因素,使其在古时成为流放“汉囚”之地。
独特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在近代之前沐浴汉文化滋养的一种特殊现象。
流放的生活和黑龙江的山水人文,给这些远离故土,饱受乡愁煎熬的“流人”以独特的写作素材。
从他们的诗词文章中亦能感受到这些知识分子对于北国风光的无限敬畏与开始新生活的自励。
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流人文化是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激活的前奏。
何时明令不再向东北发配“汉囚”,可追溯至乾隆初年。
作为黑龙江古典文化发展之尾声,其影响范围虽有限,却为后人分析当时塞北边疆的社会文人心态提供众多生活化的素材。
还有一个群体的人,他们当中既有塞北的封疆大吏也有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
像周树模、宋小濂等一大批治民安邦之才,对于黑龙江的贡献也是彪炳史册。
“由于黑龙江地区文风闭陋至极,财政拮据,学校之创办十分困难。
然而,幸得一批‘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主持政务、苦心经营,教育才始具新气象。
”[2]他们对于黑龙江近代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虽岁月已久,赤子情怀亦感人肺腑。
足以体现官民对于黑龙江发展尤其是文化领域的殷切盼望。
随着近代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加剧,针对开源节流、边疆告急等问题的处理已经是摆在清朝统治者案头上的当务之急。
清政府审时度势做出决定:解禁黑龙江等地。
此时的黑龙江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作为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的飞跃性进步成为黑龙江开发浪潮中的重头戏,也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人力与财力。
“自1861年至1911年的半个世纪期间,整个黑龙江地区从部分开禁放垦到全部放垦,共放荒764万余垧,是黑龙江地区土地放垦的重要时期。
”[3]虽在此期间难免有仓促、疏漏之处,但对封闭已久的黑龙江来说,终于迎来沐浴开放的春风。
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使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繁荣与日俱增。
闯关东这样宏大的历史画卷也由此开启了更大规模。
如史诗般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得与闯关东相关联的众多整体与个体都有了一部自己的奋斗史。
历史文化通过人类这样智慧勇敢的载体,在新的大地上得到生根发芽的契机。
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民间文娱顺理成章地在黑龙江广大地区被传播。
拿剪纸来说:“剪纸是民间艺术,具有久远的历史。
清代中叶对东北地区开禁,河北、河南、山东等关内谋生的流民纷纷涌入,剪纸艺术也随之传入。
松花江地区所属各县城乡均有此项民间艺术,尤以方正县的剪纸活动最为突出。
”[4] 在开发黑龙江经济与文化上,这些移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却是构成近代黑龙江文化特色形成的中坚力量。
比起长期封闭的黑龙江来说,他们已经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语言、习俗、观念等方面潜移默化的改变都将历史文化的创造推向高峰。
一个“闯”字道出了近代中国旷世罕见的移民潮。
“闯”如果说是为生存而形成的冒险精神,那么同时这也演变成了一种开天辟地、不畏艰险的英雄品质。
在山东、河北等省份,到关外闯一闯,是当时的主流。
“‘闯关东’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种地区文化传统,‘闯关东’深深扎根于日益扩大的社会联系中。
”,“对绝大多数的山东人移民来说,东三省无非是山东省的扩大,山东村、河北村等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数占绝对优势,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齐鲁文化或燕赵文化。
”[5]这些历史文化的迁移与扩散,在新的土地上又产生了变异,更具有黑龙江的特色。
这些闯关东移民对于黑龙江的感情浓厚,正如曾经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但是逐渐的,人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黑龙江人。
哈尔滨,被冠以众多城市美誉,“东方莫斯科”最能体现其特色。
在黑龙江其他地区的人们也对俄文化怀揣一种特殊的情感。
我们不应忘记俄国势力曾带给中国尤其是黑龙江地区的残酷侵略,特别是开启俄国全方位侵入黑龙江的中东铁路的建设,带给黑龙江人民的压榨更是罄竹难书。
但是正因为铁路的建设,使跨地域大范围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
“此时期,由于哈尔滨交通便利,开埠通商人口骤增,一些评剧与京剧名角竞相来哈献艺。
上演的《爱国娇》、《马振华哀史》、《杨三姐告状》、《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等时装剧目颇受赞誉。
”[6]俄国在以哈尔滨为首的中东铁路沿线地区经营许久,大批的俄国侨民涌入黑龙江,有学者总结:“俄国侨民所到之处,都把优秀的俄国文化带到所到国家,并吸收侨居国文化,从而孕育了风格独特的侨民文化,侨民文化不但是20世纪俄国文化的一宗瑰宝,而且也是俄侨所在国文化的一宗瑰宝。
”[7]具有宗教色彩的教堂或是典型俄国式的民居这些仿佛如童话世界般的建筑,既是俄国人民热爱生活的写照,也给无数中国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可以肯定的是:“俄国文化、苏联社会主义文化以及其他国家的文化在这里与中国的文化相互撞击、相互交流。
新旧文化的斗争、中西文化的交汇不仅丰富了黑龙江地区的文化,而且加速了它的开发进程。
”[2]各种历史文化现象组织起来促使一个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体系的形成,所以黑龙江其他地区的发展也值得注意:“清末民初,由于经济日趋发达,佳木斯农、林、矿、商不断开发,人口骤增。
关内各地京、评剧行班及曲艺艺人纷纷来此做营业性演出,致使佳木斯镇艺坛一度出现繁荣景象。
”[8]还有边疆的黑河地区:“清末民初,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及无声电影传入区内,区内的影剧院亦相继建立,丰富了边疆的文化生活。
”[9]由于抵抗沙俄、日本的侵略,文化领域也成为黑龙江儿女的战场。
许多英雄人物由此诞生:“黑龙江地区沦陷后,爱国文艺人士在文化战线上进行着抵抗运动,形成了以哈尔滨为活动中心的北满作家群,萧红、萧军、金剑啸、关沫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血雨腥风的时局里他们为民族自由奔走呼号,在敌人严刑拷打中仍保持铮铮铁骨,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感天动地。
在揭露敌人残暴统治和人民疾苦的时刻里,他们无不体现着广大爱国知识分子身为社会头脑的责任,在文化战线上,用血肉与才智筑起民族尊严的长城。
二、小议龙江文化范式的形成对于上述黑龙江历史文化特色,究其形成过程展开分析,以下几个因素只是众多成因的一部分,但也具有一定思考性:其一,从自然地理等环境因素上讲,这里自古为“极边苦寒”之地,酷寒恶劣的气候使人望而却步。
漫长的冬季给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诸多不便。
气候环境作为历史文化发展的双刃剑,既铸就了黑龙江人勇敢豪迈的气质,却也会在某种程度上给此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困扰。
这里的农、林、牧、副、渔之丰富是举世公认的资源“福地”,从古至今既吸引人们冒险到此求得财富,也成为战略大后方的绝佳首选。
其二,战争的破坏带给黑龙江文化的摧残在近代更是充满血泪。
就拿俄国来讲:“俄国本来是一个欧洲国家,它原疆界远在乌拉尔山以西,同亚洲部分的中国相距很远,并不接壤。
”[3]随着俄国不断侵扰黑龙江地区,战争涂炭生灵、哀鸿遍野,人民流离失所。
日本势力在取代俄势力后更是将历史文化囚困在战争与奴役的阴霾中。
“哈尔滨沦陷后,民族文化艺术遭到摧残,城市文艺社团演出受到严格的控制,农村戏曲活动面临衰亡。
”[6],“日本侵略军占领佳木斯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摧残。
各项文化活动均鼓吹‘日满亲善’,宣扬‘王道乐土’,文化艺术事业萧条。
”[8]残酷的殖民文化教育摧残着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我们不能忘记:“一个民族保持活力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民族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广泛地运用其所使用语言的口语和书写形式。
”[10]而日本侵略军却在用奴化教育,妄图控制中国人对于汉语和汉字的学习和使用,企图消灭华夏民族的尊严与活力,这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侵略。
其三,在传承黑龙江历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黑龙江历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桎梏,有学者指出:“黑龙江区域的古代民族,曾经历过夫余人的‘汉之属国’、渤海人的‘海东盛国’、女真人的‘金源内地’等几度兴盛的时期,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亦曾达到空前的繁荣。
但予人遗憾的是,这种‘兴盛繁荣’没有像农耕文化那样传承发展,且在他们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联系,而总是在‘兴盛繁荣’之后便又回到了落后乃至原始的状态之中。
”[11]这仿若在留住记忆的过程中失去了一条连贯、绵延的历史准绳,失去她,不但使一切还要重新梳理,同时损失的将是令后人为之扼腕的难以复制的辉煌。
其四,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对于黑龙江历史文化近代特色的形成也十分关键。
长期的封禁政策,严重阻碍黑龙江的人口流动与对外文化交流。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而黑龙江却被封闭在历史的边缘长达数百年。
黑龙江虽贵为清政府的“龙兴之地”,却没有畅享文化交流的机会,原本就薄弱的历史文化基础变得更加敏感与脆弱。
城乡发展尤其在文化领域内的差距更是大的惊人。
黑龙江近代历史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内外原因交织的结果。
我们在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时,应该注意这些问题,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弘扬黑龙江历史文化而努力。
三、总结黑龙江这片神奇的土地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她的文化发展带有浓厚的近代色彩。
无论是原住民还是移民,黑龙江带给他们的是一系列单纯却又复杂的感情。
禁止开垦诏令的实施,人为地阻隔了文化的再创造,使这里的文化事业一度被打入历史的冰封期,在特定时期的百花齐放之后转而走向万马齐喑。
但这不是历史的沉沦。
这里有太多的迁徙,人来人往。
这里海纳百川,虽也有战争的涂炭,但这里带给移民的情怀,更多的是一种博大的胸襟与气度。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积淀不厚,但是她的特色就是这样,中国的“和”是一种传承,而“融”也是一份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