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观察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疾病的临床效果,为提高脑出血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
方法:研究组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给予简易钻颅抽吸术进行治疗。
对两组患者进行有效随访,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结果:研究组脑出血患者治疗优良率为71.43%、平均住院时间为21.24±2.37天、并发症发生率为21.4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优良率为42.86%、平均住院时间为49.81±6.53天、并发症发生率为46.43%,且p0.05,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临床可比性。
1.2 方法研究组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临床ct医学影像检查,确定患者血肿发生部位以及血肿量,选用万特福科技公司生产的型号为yl-1颅内血肿穿刺针对患者颅骨进行穿刺,穿刺针长度应根据患者发生血肿中心至穿刺点距离确定,穿刺完成后将针尾与电转夹具连接,使患者颅骨及硬脑膜转透,之后将金属内芯拔除,更换为塑料内芯,将盖帽拧紧,利用负压于侧管对患者脑部血肿进行抽吸(若患者脑部出现肿块,应首先对肿块进行冲击,待其击碎后进行负压抽吸引流治疗)。
首次抽吸血肿量应不大于患者脑部血肿总量的三分之一,抽吸完成后插入冲洗针,使用生理盐水对血肿进行冲洗,待冲洗液性质变为清亮后将1万u尿激酶注入,尿激酶注入前应首先使用1毫升生理盐水进行稀释。
尿激酶注入完成后夹闭二至四小时,之后再次将引流管放开(若患者病情严重可缩短夹闭时间),每日重复进行上述措施二至四次。
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对其脑部血肿情况进行ct医学影像复查,根据患者复查结果将穿刺针深度进行适当调整,治疗三至七天后根据患者血肿消失情况确定拔针时间;对照组脑出血患者给予简易钻颅抽吸术进行治疗,术前进行ct医学影像检查以便定位血肿,使用颅骨钻将患者颅骨及硬脑膜钻透,利用导丝经穿刺针引导入血肿中心部位,之后将针芯拔出,使用规格为10毫升的注射器对患者血肿进行抽吸,根据患者血肿清除程度适当于颅脑内部注射尿激酶,之后置管保留六小时再次进行血肿抽吸,直至患者脑部血肿清除。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

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分析张京【摘要】目的:分析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5例,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保守组45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手术组40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手术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术后半年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上均明显优于保守组,P<0.05;但保守组患者再出血率为2.2%低于手术组的15.0%,P<0.05;而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可以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预后,但相对增加了患者的再出血几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使用该治疗方式。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5(000)022【总页数】3页(P3064-3065,3066)【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作者】张京【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64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4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一直都是临床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当前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为内科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传统的开颅手术因为创伤较大已逐渐被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所取代[1]。
目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的规范尚未明确,此次重点探讨其在脑出血临床治疗中的可行性,以期为规范脑出血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3月-2014年6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脑出血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为高血压脑出血,入院CT检查确诊,根据其选择的治疗方式分为保守组和手术组。
保守组45例中男25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6± 7.5)岁;血肿部位中基底节内囊21例,丘脑12例,外囊8例,其他4例;手术组40例中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4.1±7.2)岁;基底节内囊18例,丘脑11例,外囊7例,其他4例。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47例疗效观察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47例疗效观察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根据患者或直系亲属的要求和知情同意,将其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31例)。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1周GCS评分、颅内血肿体积、住院期间死亡率和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并对两组存活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根据GOS预后评疗效等级。
结果: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1周后治疗组的GCS评分明显上升,颅内血肿体积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为脑出血治疗方法的首选,该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对患者的后期预后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标签: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保守治疗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为凶险的类型之一,传统的开颅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患者后遗症多,在临床中仅用于病情极度危重的患者。
自上世纪末我国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以来,在大部分医院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疗效[1]。
为进一步论证该方法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笔者对采用微创抽吸引流术治疗的47例脑出血患者和内科保守治疗的31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10年制定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且均经头部CT证实,并且颅内幕上脑实质血肿基线体积≥30 ml,入院时格拉斯哥意识障碍(GCS)评分≥5。
排除年龄≥75岁的患者,血肿≥90 ml者或已出现脑疝征象者,合并有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和心、肺、肝、肾脏原发疾病患者,依从性差或原发有精神神志异常者,怀疑颅内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的患者以及外伤性脑出血患者。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评价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评价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其主要是指经过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出血,即在患者头颅CT的指导下,将出血量大的部位作为一个穿刺点,通过抽吸患者颅骨血肿腔内的血肿液,达到血肿消除的作用,从而使得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同时,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常用来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治疗效果。
本文主要分析了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
标签: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临床疗效;评价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其致残率极高,并发症多,其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十分有必要的。
1 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疾病,其年龄多发阶段一般为老年人,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1],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了患者的生活水平。
高血压脑出血之所以会发生死亡现象,主要是因为患者颅内血肿周围的脑组织受到了压迫、水肿比较大等情况,从而引起颅内压增高,使得患者的脑组织以及脑室移位、变形等,最后演变成脑疝[2],大大增加了死亡的几率。
因此,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该进行早期的脑内血肿消除,其能够有效的避免出血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恶性循环损伤[3],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也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效果。
在临床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一般的治疗方向为对患者颅内比较大的血肿进行清除,减轻脑水肿的血肿液,从而解除颅内的压迫[4],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疗的效果。
2 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方法又有了新的突破,即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进行治疗,其主要是一次性的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进行治疗,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部分或者是部分的血肿清除[5],从而有效的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使得被压迫、挤压的脑组织及时的复位,还有效的改善了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环,减轻了脑水肿以及脑缺氧的症状[6],从而保护了神经功能,避免了脑疝的发生。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
方法:对64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通过YL-1型血肿粉碎针进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4周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术后CT显示清除血肿量(46.78±14.35)ml,血肿清除率>90% 24例,80%~90% 26例,70%~80% 14例,术后2周血肿基本消失,术后4周治疗总有效率84.38%,病死率3.13%。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安全、简便、有效。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穿刺引流术;疗效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典型的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三高疾病”。
其起病急、病情重、病程复杂,预后差,病死率为32%-55%,而且一半以上死于发病后48小时以内,存活的患者中常留下严重后遗症[1]。
传统的治疗观念是采取内科保守治疗,但疗效常不满意,近年来,脑出血已趋向于外科手术治疗,2002年以来,我院采用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4例,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40-78岁,平均(61.8±14.24)岁。
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颅脑CT检查,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2],所有病人出血量大于30ml,其中出血量大于50ml为48例,出血部位:多以基底节出血为主,为48例,占总量的75%,余为颞叶浅部或深部出血,占总量的25%,入院时意识状态:嗜睡18例,浅昏迷37例,中昏迷9例,其中中昏迷合并一侧瞳孔散大6例。
入院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其平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26±4.07。
1.2 微创穿刺手术指征:①经CT确诊的高血压脑内血肿;②意识障碍:意识模糊-中昏迷之间;③出血时间小于72小时;④CT示局部脑水肿不严重,中线偏移不大。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观察

表1两组患者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3.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起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且预后差,是当前最严重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之一,特别是对于中老年人群来讲。对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目前仍然存在争议,要依据患者自身及脑出血的特点来选择手术方式。对于血肿较小、病情稳定、GCS评分较高的高龄患者,通常采取保守治疗,需要给予保持气道通畅、平衡液体出入量、控制血压血糖、预防脑疝发生等措施[3]。然而保守治疗并不能清除血肿,只能起到降低颅内压,缓解局部占位的效果,并不能适用于脑出血量较多、血肿较大的青年患者还需要积极接受手术治疗[4]。微创抽吸引流术是在影像学的摄影下精确定位,钻破颅骨后切开硬膜,置入引流管,慢慢将血肿抽出,再应用液化剂辅以融化血肿,最终完全消除血肿。研究表明微创抽吸引流术创伤小、局麻后即可进行,能够缓解血肿周围水肿程度,改善预后,但出血量较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止血。
பைடு நூலகம்【关键词】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因高血压患者小动脉病变在血压突然升高的时候发生破裂出血进而引起一系列神经功能症状。脑出血后一方面会对血肿中心的神经元造成急性损伤,另一方面血肿持续存在会对周围组织产生损伤导致周围水肿和周围组织缺血坏死[1]。因此早期清除颅内血肿,对缓解继发性损伤,保护神经功能有重要临床意义。传统的脑血肿清除方法以开颅为主,可能会损伤正常的脑组织,且术后死亡率较高,预后差。据报道[2],相较于传统开颅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风险低、操作简单等优势,且对降低患者术后死亡率,改善预后来说意义重大。本文就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对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进行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2手术方法
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

浅析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手术室护理体会目的探讨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手术室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
方法对48例高血压致脑淤血患者(对照组)行止血、控制血压和防止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护理,对50例疾病类型同上的患者(观察组)行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并实施全程手术室护理干预。
结果术后对改善脑出血效果明显,但必须做好手术期护理,以减少再出血发生,进一步改善术后生存质量。
结论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具有使用器械少,创面小,手术时间段,伤口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对老年和体弱患者可明显提高其生存期。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手术室护理【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smoke attract streams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s surgery clinical nursing measures and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48 cases of hypertension cerebral blood clot patients (control group)to stop bleeding,control of blood pressure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such as routine care,50 patients with disease type ditto (observation group)internal medicin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hematoma suction attract flow,and implement the whole operating room nursing intervention. Obser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sum up nursing experience. Results To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effect is obvious,but must be prepared to the preoperative nursing,to reduce the bleeding occurred again,furth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intracranial hematoma aspiration and drainage with little equipment,small wound,operation time,wound healing fast,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other advantages,for elderly and frail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urvival.【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Intracranial hematoma suction attract flow;The operating room nursing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57例,女42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61.1±1.0)岁。
微创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1资料 与 方法 1 . 1 一般 资料 : 抽取2 0 1 3 年5 月 ~2 01 4 年5 月 在 我 院行 微 创 颅 内血 肿 抽 吸 引 流 术 的 脑 出血 患 者 3 1 例 为 研 究 组 , 男女 患 者 比例 1 8: 1 3 ;年 龄 3 9~6 9 岁 ,平 均 年 龄 ( 4 5 ±2. 3 2 ) 岁 。选 取 同期 行 保 守 治 疗 的脑 出血 患 者 3 1 例
血 的治 疗 效果 更 为显 著 ,有 临床 应 用价 值 。
参 考 文 献
[ 1 】 白晓东 . 微创 颅 内血 肿 抽 吸引 流术 治疗 脑 出血 的效 果分 析[ J 】 . 河南 医学研 究 , 2 0 1 4, 2 3 ( 3 ) : 6 7 - 6 8 . [ 2 ]熊林 , 宋涛. 微创颅 内血 肿抽 吸引 流术在 脑 出血治疗 中的
7 3
微创颅 内血肿 抽吸引流术 治疗脑 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许 磊 ( 河 北 省保 定市 第三 医 院 河北 保 定 0 7 1 0 0 0 )
【 摘 要 】 目的 :分析 微 创 颅 内血 肿 抽 吸 引 流 术 治疗 脑 出血 的 临床 效 果 。方法 :抽 取2 0 1 年5 月 ~2 O 1 4 年5 月在 我 院行 微 创 颅 内血 肿 抽 吸 引 流 术 的脑 出血 患者 5 1 例 为研 究 组 ,选 取 同期 行 保 守 治 疗 的 脑 出血 患 者 1 例 为 对 照 组 , 分 析 两 组 临 床 效 果 。 结 果 : 治 疗 后 ,研 究组 , l a K . - 总 有 效率 与对 照 组 比较 有 统 计 学意 义( P <0 . 0 5 ) 。结 论 :微 创 颅 内血
肿 抽 吸 引 流 术 治 疗 脑 出血 的 临 床 效 果 较 好 , 值 得 推 广 应 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临床效果。
方法本次选取100例脑出血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随机分组,就保守治疗(对照组,n=50)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观察组,n=50)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标签:脑出血;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效果观察
脑出血发病、致残、致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因手术操作过程中有较大的再出血风险,故通常预后不理想,而在出血点未明确前盲目电凝止血,也易对神经造成损害,诱导更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发生[1]。
随着研究的深入,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在近几年推出应用,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对脑组织造成较小的损伤,费用低,可获得理想预后。
本次研究选择相关病例,就保守治疗与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取脑出血100例,男62例,女38例,年龄27-76岁,平均(50.2±1.7)岁,均与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第四届)制定的诊断标准符合,高血压史平均(9.9±5.2)年,出血量平均(78.3±12.1)ml。
深度昏迷30例,浅昏迷20例,清醒50例。
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沟通障碍及机体其它系统严重疾患者,应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划分,组间一般情况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常(P>0.05)。
1.2方法
观察组:本组病例应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方案,取环形针于头皮上放置,作参照物,穿刺点位置和穿刺路径在CT下确定,辅以静脉镇静和局部麻醉,于床边利用YL-1型颅内血肿穿刺针行血肿穿刺。
完成对局部的严格消毒后,沿上述穿刺路径在上述穿刺点电驱动转孔进针。
突破感明显觉察后,进针停止,将尖锐的金属针芯拔出,在3mm导管中插入圆钝塑料针芯,手动进针。
对导管尖端进行关注,达血肿边缘时,将塑料针芯拔出,注射器接导管侧管。
对血肿谨慎抽吸并缓慢进针,至导管尖端观察达血肿中央。
采用CT每日复查,并完成尿激酶液化引流操作,至于导管尖端周围分布的血肿呈显著减少显示。
对照组:本组病例应用保守方案,包括维持内环境如水电解质等稳定,取白蛋白、速尿、甘露醇等降颅压,制酸剂对胃粘膜进行保护,并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针对昏迷
患者,应用导尿管引流小便,并鼻饲。
1.3效果评定
治愈:肢体肌力≥Ⅲ级,意识完全清楚;有效:肢体肌力<Ⅲ级,有意识,但不清楚;无效:完全无意识或死亡。
同时应用欧洲卒中量表(ESS)对神经功能展开评价,分值越高,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组间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手术前ESS评分差异不明显,治疗后均有一定水平升高,但观察组显著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进程加剧,加之公众生活压力的增大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脑出血病例显著增多[2]。
患者一旦病发,病情急骤变化,除因出血可诱导后续脑改变发生,如脑血管痉挛、脑水肿外,且就血肿本身而言,即有系列继发影响,如占位效应,血管在血液的刺激下出现痉挛反应,脑部受血液内分布的活性物质刺激等[3]。
在上述综合作用下,易诱导脑疝形成,引发颅内压增高,故,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有效方案及时处理,可显著改善预后。
实践表明,应用血肿引流术,可使出血量在30-60ml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中线移位程度和10-14d的灶周血肿有效减轻[4]。
因血清中具神经毒性作用的成分被大量引流,冲洗液对细胞毒性物质有拮抗和稀释作用,以使脑水肿减轻。
采用微创血肿引流术,可使患者脑灌注显著改善,而在疾病急性期,采用降血压药物应用,并未使脑灌注状况改善。
总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优势,具体包括:实施穿刺的过程中,造成的损伤较小,可使再出血量明显减少;应用自锁固定硬通道技术对穿刺针进行操作,靶点固定,未对神经造成切割,有较好的密闭性,针周不渗漏、无间隙,可防控感染发生,不易出血;防止颅内压出现波动,使颅内压有效降低;机械式破碎方法被生物酶学技术代替,可使残存在血肿部位的神经组织得以保留[5-6]。
治疗方案不同,适应证也存有差异,病例恰当选择,预期效果才较为理想,脑出血采用微创抽吸引流术,也需对此问题进行重视,在对病例选择时,依据GCS,并结合出血量进行。
依据GCS行临床分级,其对脑损害的严重程度可客观、全面反映,利于预后评估。
高血压患者多有脑动脉瘤伴发,血压急骤升高,观察动脉瘤,有较高的破裂出血风险。
应用保守方案对脑出血治疗时,有高达
56%-90%病死率,就原因进行分析,因短时间内,保守治疗无法将血肿完全清除,血肿周围分布的正常组织在压迫下,易有脑疝形成,使心血管活动中枢、呼吸中枢的正常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病情危重者,甚至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故在形成脑疝前将血肿及时清除,可使压迫减轻,利于预后改善。
颅内血肿抽取引流术为新的治疗脑出血途径,操作方便、设备简单,CT可准确定位,无需专门手术室,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观察组临床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综上,采用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可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对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张苏明,姜亚萍,等.对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再出血和死亡的分析[J].卒中与神经疾病,2009,8(9):209-211.
[2]Murakami M,FujiokaS,OyamaT,etal.Serial changes in the 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long-term flow-up SPECT study[J].J Neurosurg Sci,2005,49(3):117-124.
[3] 郜建卫,钱琪.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中重度脑出血30例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6(5):9-10.
[4] 贾保祥,孙仁泉,顾征学.穿刺引流及液化技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初步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0,22(4):233.
[5] ZhoupingT,FengX,SuiqiangZ,etal.Minimally invasive clot aspiration and thrombolysis of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J].Stoke,2009,40(2):234.
[6] 杨松,吴海春,造杰.颅内血肿微创粉碎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1例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1,1(6):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