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与学习的大班音乐教案

音乐是一种跨越文化、时代和种族的艺术语言,而民族音乐则是其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代表了它所属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特别是对于学习音乐的大班学生而言,了解民族音乐文化,将会为他们未来的音乐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需要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与学习,以期能够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介绍传统民族音乐是指在我国的长期历史中,各民族依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环境因素和社会生活特点所创造的音乐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器乐音乐:古琴、二胡、笛子、琵琶等乐器轮流登场,通过乐器间的和鸣、转调、变奏、即兴等方式来表现音乐内容。
2、民歌:又称民间歌曲,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歌曲文艺形式,包括山歌、草原歌曲、渔舟唱晚、粤剧、川剧、婺剧、黄梅戏等。
3、古典音乐:又称宗教音乐,是继承和发展庙堂音乐、宫廷音乐的音乐形式。
如道教音乐、佛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等。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在学习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要融入比较多的艺术形式,以便更好地陶冶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民族音乐的原汁原味。
建议,在了解传统民族音乐之前,可以通过表演和欣赏一些介绍民族乐器的艺术科普,鼓励学生使用身体语言来感受这些乐器所传递的文化信息。
具体内容如下:1、乐器介绍和演奏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通过直观的演奏形式,让学生们能够听到、看到设备的音乐特点,了解它的使用场所和演奏形式,具体操作如下:(1) 古琴、二胡、琵琶等传统乐器的演奏欣赏,以及教授如何拉弓和演奏古琴技巧的教育。
(2) 首先介绍和演奏古代器乐,如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乐和民族管弦乐队等。
(3) 然后演奏一些代表作品,包括《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梅花三弄》等器乐作品。
2、民族歌曲通过民族歌曲的演唱和学习,让学生们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其中可以涵盖一些传统的爱情歌曲、儿歌、盘歌、酒歌等。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

中国音乐史课程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通过学习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影响,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技巧和理论,培养学生对中国音乐的综合认知和理解。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鉴赏能力,为深度研究和艺术实践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中国音乐的起源、演变和发展过程;2. 熟悉中国古代和现代音乐的代表作品、作曲家和流派;3. 掌握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巧;4. 培养音乐鉴赏能力和对中国音乐文化的理解;5. 培养音乐创作与表演的潜力和创新意识。
三、课程内容1. 古代中国音乐概述-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背景和特点;- 探讨古代音乐的文化、宗教和社会功能。
2. 古代中国音乐的代表作品- 介绍古代中国音乐的主要作曲家和作品;- 分析古代音乐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3. 中国古代音乐器概述- 介绍中国古代音乐器的分类和特点;- 学习古代音乐器的演奏技巧和构造原理。
4. 中国古代音乐流派- 研究中国古代音乐的不同流派和地域特色;- 了解古代音乐的传统演出形式和场合。
5. 中国现代音乐的兴起- 探讨中国现代音乐的起源和发展背景;- 介绍中国现代音乐的主要风格和代表作品。
6. 中国现代音乐的作曲家与作品- 研究中国现代音乐的著名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 - 分析现代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和创新手法。
7. 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形式- 学习中国现代音乐的表演技巧和流派特点;- 探讨现代音乐在舞台和影视领域中的应用。
8. 中国音乐理论- 了解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和体系;- 学习中国音乐的记谱法和音乐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讨论: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发展,加深对主要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2. 听示范与欣赏:通过播放音乐录音和现场演示,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音乐的韵律、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3. 实践与创作:通过合唱、乐器演奏和创作小组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和创作能力。
《打枣》音乐教案:让孩子感受中国文化

《打枣》音乐教案:让孩子感受中国文化让孩子感受中国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器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而其中最为经典的一种乐器便是枣鼓。
它不仅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和民间婚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还是一种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音乐演奏形式。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我们制定了一份《打枣》音乐教案,旨在通过音乐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打击乐枣鼓的起源、历史发展和表现形式。
2.学习并掌握枣鼓的基本演奏方法。
3.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
4.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音乐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枣鼓的演奏方法和技巧。
2.《打枣》这首经典曲目的旋律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枣鼓的快节奏,从而完成精确而协调的演奏。
2.如何将孩子们的对枣鼓的认知与情感活动相结合,使演奏更加生动、生动。
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互动式的多元化教学方式,包括讲解、示范、演奏和互动等不同阶段。
其中,为孩子们展示枣鼓演奏的技法和精妙的演出艺术,可以通过在课前观看专业表演或通过音乐短片的形式呈现。
五、教学内容1.理论部分通过对枣鼓的介绍和历史背景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枣鼓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结合教材《打枣》的课本,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枣鼓演奏技巧和表现方法。
2.实践部分将枣鼓环节分为如下四个步骤:a.起源。
孩子们可以通过吹打枣鼓的方式体验这一音乐形式的特殊性质。
通过掌握基本技巧和节奏,不断进行变化,让孩子们感受到打击乐器的独特魅力。
b.演奏技巧。
老师可通过简单的展示、模拟演奏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枣鼓的基本演奏技巧和方法,包括押沙、下滑、排沙等重要技巧。
c.实践演练。
在示范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通过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节奏,在进行枣鼓演奏的同时,及时发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调整。
d.学习曲目。
根据不同阶段孩子们的实际演奏能力,选择不同难度、难度适中的枣鼓曲目进行演奏,并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和辅助。
优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

优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摘要: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
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音乐教学,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以期可以为相关教育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音乐教育;小学;教学策略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音乐表现力和音乐技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的音乐教学往往偏重于西方音乐,较少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兴趣,有必要将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小学音乐教学。
我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因此更加能够贴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其对音乐学习过程的兴趣程度大大提升。
本文将探讨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音乐教学策略,以丰富音乐教育内容,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
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意义一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如儒家的仁爱之道、道家的自然之美、佛家的内心宁静等。
这些观念和情感可以通过音乐表达出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1】。
例如,古琴音乐传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超然情怀,京剧音乐表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情感张力。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些传统音乐,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
二是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教学有助于文化传承。
中华传统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一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学生通过学习传统音乐乐器、演唱传统曲目,不仅可以传承音乐技艺,还能够了解音乐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有责任和使命传承下去。
传统音乐赏析课教案初中

传统音乐赏析课教案初中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包括种类、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民乐、古典乐、曲艺、戏曲等。
2. 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欣赏和分析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传统音乐赏析。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传统音乐?它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种类,包括民乐、古典乐、曲艺、戏曲等。
2. 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传统音乐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 讲解传统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乐器等。
三、作品欣赏(20分钟)1. 播放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如《二泉映月》、《赛马》等。
2. 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
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欣赏心得和感受。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知识。
2. 强调传统音乐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热爱和尊重。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让学生深入了解一种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如京剧、昆曲等,了解其历史背景、表演特点和代表剧目。
2. 让学生欣赏和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传统音乐作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堂讲解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作品欣赏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八年级音乐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演奏技巧

八年级音乐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与演奏技巧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特点和演奏技巧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音乐形式。
八年级的音乐学习中,我们应该认真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和演奏技巧,下面将从音乐风格、演奏乐器和技巧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音乐风格中国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传统音乐风格各具特色。
在音乐风格上可以大致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种。
古典音乐以雅致、庄重、端庄为特点,往往以古代文人雅士的情怀为表现对象。
例如,古琴曲《平沙落雁》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方式,深受古琴爱好者的青睐。
民间音乐则更加贴近人民生活,如昆曲、评弹、豫剧等。
这些音乐形式多以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为题材,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例如,京剧的锣鼓华丽,技巧繁复,以传统的发声方式和动作表演形式,承载着中国的民间智慧。
二、演奏乐器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离不开丰富多样的乐器,每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乐器:1. 古琴:古琴是中国古代弹拨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音色柔和悠扬,演奏时要注重手指的按弦力度和弦的控制,使音符表达更加细腻感人。
2. 笛子:笛子是中国古代传统木管乐器,流传已久。
演奏笛子需要掌握正确的吹奏技巧,包括对气息的控制和音高的调整。
笛子的音色悦耳动听,常被用于表达旷远清新的意境。
3. 二胡:二胡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拉弓乐器之一,有着悠扬的音色和独特的技巧。
演奏二胡需要掌握弓弦力度、指法与琴身的协调,使得演奏更加生动而富有感情。
三、演奏技巧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技巧包括了乐器的基本功和表情的塑造。
演奏技巧的娴熟程度直接影响着音乐的传递效果。
在乐器的基本功方面,例如弹奏弦乐时,需要注意按弦的力度和地点,控制指法的运用,使音符准确无误;吹奏木管乐器时,需要注重气息的控制和吹奏口型,以保证音调的准确性。
在表情的塑造方面,演奏者需要运用细腻的表情来表达音乐的情感,使音乐更具感染力。
初中音乐教学传统文化(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音乐教学传统文化第一篇范文: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融入音乐是一种艺术,是一种文化,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个人。
在我国,音乐教育一直被视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
一、传统文化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音乐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丰富的音乐文化为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音乐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音乐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二、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在初中音乐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民族音乐:民族音乐是音乐教学的基础,包括各种民族乐器、民歌、民族歌舞等。
通过学习民族音乐,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各民族的音乐特点,感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传统节日音乐: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有很多与音乐相关的习俗,如春节的锣鼓、端午节的龙舟等。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节日音乐,让他们在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
3.历史名曲:我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
这些作品代表了我国古代音乐的高峰,通过学习这些名曲,学生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4.传统音乐理论:音乐教学不仅包括实践,还包括理论。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传统的音乐理论,如五音、七音、音律等,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音乐的发展历程。
三、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将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音乐内容引入课堂。
以下是一些建议:1.选择合适的教材:在选择教材时,教师可以挑选那些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教材,或者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自编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课程教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二)》教案
丁慧主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是我国当下音乐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课题。
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学者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分类观①,目的是便于我们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地研究与教学。
我们应建立起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才能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笔者将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方法论原则、教学的具体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核心理念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核心理念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当今世界音乐教育改革潮流中,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问题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学界所关注。
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大力传承与发展传统音乐对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保存、民族精神和气质的弘扬以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当代学校中,确立合理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设置,立足校本教研,探索传统音乐的教学法,将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传统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编写成系列化的教材,同时开发和利用民间与校外的传统音乐的课程资源,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系统传播与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等,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当下最为重要的目标和任务。
2.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应始终保持以音乐的实践为导向。
在教学时,教师不仅要重视引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审美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体味传统音乐的美和内在精神魅力,更应强调其对传统音乐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之中,从多重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更应强调“行动”,强调过程,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方面去体验和理解音乐,无论是学习演唱民歌还是戏曲唱腔,无论是学习演奏旋律乐器还是打击乐器,都应在演唱演奏中学,做到“反思于行”②,通过亲身的表演来体悟五彩缤纷的传统音乐。
3.重视兴趣的培养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也是引起个人愉快地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兴趣作为学习的先导,因为没有兴趣作为基础,我们的教学任务是难以完成的。
有了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探究它,享用它。
在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中,教师应将学生自己熟悉又喜欢的传统音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从学生的认知需求出发安排他们的学习,这样必将产生巨大的课堂效应。
二、方法论原则笔者认为我们应从直观性、模仿性、审美性、创造性、合作性等等方面入手,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应遵循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语言的形象描述或学生对所学事物的直接观察来引导学生产生清晰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认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利用直观性原则,可以促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更加精确地掌握民歌演唱或乐器演奏技能。
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应该伴随着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因为不论是民间歌曲的演唱还是民间器乐的演奏都是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之上,没有直观动作示范和语言的形象讲解,是无法完成的。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理解和辨别正确的歌唱和乐器的音色、音高等概念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直接操作乐器和语言直观描述的双重方式,让学生在脑中建立正确的音色概念,形成准确的“声音”表象。
如艺人在潮州筝中按“以韵补声”的原则得出的“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在吹管类乐器中通过改变指孔面积大小而获得的音高色彩变化等,所追求的都是在相对音高基础上的一种“意韵”,它与传统音乐在特定的民族地域、风俗、审美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直观性是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应首先遵循的原则,它将为我们深入剖析与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形态特征奠定扎实的基础。
2.模仿性原则模仿性原则,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某一技法或技巧进行重复效仿,直至使学生基本掌握这一技巧。
在我国数千年传统音乐的传承中,“口传心授”早已成为最主要的教学传承方式。
民间艺人在传艺过程中,弟子跟着师傅模仿学习,师傅奏一句,弟子跟着模仿一句,如果走了调,立即纠正。
在“口传心授”传承状态下的模仿学习中,我国民间产生了一大批的音乐能人。
因此,笔者认为在当下对于学习传统音乐的学生来说,尤其是在对技能的学习方面,模仿还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的原则与方法,它既可以省掉许多盲目摸索的时间和精力,又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模仿原则有助于深入感知传统音乐的内在神韵,有助于形成一种具备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当然,我们所谓的模仿原则,并非纯粹的模仿,它包含了在模仿过程中运用多种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见解等因素。
3.审美性原则审美性原则,即教师在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认知和欣赏不同品种的传统音乐,参与审美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感知力和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民歌或戏曲唱腔的演唱、民间器乐的演奏等实践活动,以提升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千百年来,无数带有社会普遍性情感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一直在感化着人们,如凄凉哀怨的管子独奏《江河水》、婉约缠绵的琵琶独奏《月儿高》等作品无不表达着人们普遍的情感体验,它们是对社会文化内涵的精准表达。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审美原则,选择这些既有着丰厚文化内涵,又有着完美的音乐结构、同时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对学生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涤荡是不言而喻的。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旨在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启学生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音乐设计或作品。
从人类的进步过程及人类的文明史来看,创造力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把学生身上蕴含的创造性潜能开发出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为学生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地创设出更多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新模式,如在课堂中让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并分析我国传统音乐中富于特色“声腔”“曲牌”等现象,用民间器乐中的“板式变奏”“借字”“五调朝元”等旋律发展手法训练学生们的旋律写作,鼓励他们大胆创造、大胆想象,引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化品质。
5.发现性原则发现性原则具有时代特征,即教师在课堂中善于捕捉并充分发挥不同学生智力和特长。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发现性”原则体现在师生“教”“学”的双方面。
教师应该采用发现性原则去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更重要的是,发现性的教学原则应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发现,通常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理论、欣赏或演奏实践,让他们相互探讨、相互辩论,大胆地提出猜想。
遵循发现性原则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求新精神。
在课堂中对具有历时性、共时性、类型性、变异性等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如果不坚持发现性原则,学生便难把握一个歌种、一个乐种、一个曲种或一个剧种等内在的模式结构与形态规律。
6.合作性原则合作性原则,即我们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师生相互配合,完成相应教学内容。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具体的合作性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掌握最新的传统音乐及其研究发展的动态成果,组织辅导学生学习。
在传统音乐学习的方式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传统音乐中的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和宫廷音乐等的看法,鼓励他们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把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而是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中掌握知识。
在合作性教学原则中,就是要强调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默契配合。
比如我们在进行民歌、曲艺或戏曲的学唱、工尺谱的唱念、民族器乐的奏演等教学时,更多的是需要学生的心领神会与师生之间的精细合作。
三、具体方法教学方法包含着教师的教授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发挥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传统音乐的教学方法,我们应从中国传统音乐所产生的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深刻把握,真正形成合乎自身规律的一套方法。
深入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是我们探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法的根本,也是我们建立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系的基石。
笔者通过对本人多年从事传统音乐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的具体教学方法:1.理论讲述“理论讲述法是以教师为主导,由教师以口述语言向学生传授传统音乐形态知识一种教学方法。
”③教师要具有颇具魅力的语言表达,要具有较强的理论归纳能力,还要具有对学生爱的情怀、高度的耐心、渊博的学识以及敏锐的感觉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比如在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教学中,对旋律发展手法、宫调特征、织体、曲式结构、配器等知识点就应该以理论讲述为主。
因为这些知识点如果不从理论分析入手,单从音响欣赏,难以全面把握与理解,传统器乐中的“借字”“七宫还原”“五调朝元”是旋律发展的常用手法,教师应在课堂中对于这些手法从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并辅之以音响、影像、乐谱的分析,才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及掌握。
2.作品分析作品分析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作品分析教学包括听赏、分析、价值判断等环节。
欣赏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音乐的旋律、宫调、曲式、织体等的特征。
分析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从旋律、曲式、宫调、配器织体等角度出发,判断出它的结构模式与类别。
进入到价值判断阶段就是让学生对所选音乐作品从社会、文化、审美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也即音乐学分析,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表达对传统音乐的真实的感悟,还应解释作品所产生的文化、社会、历史、地域等背景和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及社会价值等。
3.现场聆听与示范现场示范能使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获得更直观的理解和现实性的把握。
这一方法强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知与实践演奏相结合的重要性,它有助于学生对传统音乐产生更深层的感受和理解。
比如当我们学习到民间鼓吹乐艺人常用的“五调朝元”或“七宫还原”的技巧时,可通过民间演奏家的现场演奏,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唢呐表演者由“七宫还原”技法而产生的调性对比,全面体悟传统音乐中犯调变奏所带来的色彩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传统音乐技法的热情与兴趣。
4.创作即兴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即兴能力是我们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
笔者认为,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使用传统音乐中旋律发展的手法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中国音乐的创作能力是最有效果的。
比如放慢加花是民间艺人常用的一种板式变奏的旋律发展手法,教师在讲授了其手法的基本要领后,就可让学生进行即兴创作。
即兴创作的旋律进行难免有些“幼稚”,甚至“不通顺”,但教师不能横加指责,否则将损伤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在传统音乐的教学中,创作即兴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个性化品质的最重要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