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向主被动一体化发展
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

智能化竞争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的风险挑战与应对之策目录一、内容概述 (2)二、智能化竞争背景下的汽车产业概述 (3)1. 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转型 (4)2. 智能汽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6)三、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风险挑战 (7)1. 技术风险 (8)(1)关键技术掌握不足 (9)(2)智能化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快 (11)2. 市场风险 (12)(1)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竞争严重 (13)(2)消费者需求变化快速,市场预测难度加大 (14)3. 产业链风险 (15)(1)上游供应链不稳定 (16)(2)下游销售渠道多元化带来的挑战 (17)四、应对之策 (19)1. 技术应对之策 (20)(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22)(2)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 (23)(3)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25)2. 市场应对之策 (26)(1)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增强品牌影响力 (27)(2)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加强市场预测能力 (29)(3)多元化市场策略,拓展市场份额 (30)3. 产业链应对之策 (31)(1)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稳定供应链关系 (33)(2)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供应链效率 (34)(3)拓展销售渠道,适应市场变化 (35)五、政策建议与扶持措施 (36)一、内容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化已逐渐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竞争的主战场。
在智能化竞争的下半场,中国汽车产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遭遇着严峻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深入剖析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竞争下半场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我们将回顾智能化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分析智能化技术如何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我们将详细探讨中国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竞争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和挑战,包括技术瓶颈、市场竞争激烈、政策法规滞后以及产业链协同难题等。
针对这些风险和挑战,我们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之策。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十年来,各种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汽车的安全水平。
本文将探讨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车身结构安全技术车身结构安全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车架、车身防撞梁、安全气囊等构件,以及车身防撞测试等相关技术。
目前,汽车的车身结构普遍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等材料,大幅度提高了车身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
2. 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感应器、控制器和电子操作系统,实现对车辆行驶时各种状况的判断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ABS 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TCS牵引力控制、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
防碰撞安全技术是通过感应器、计算机和控制器等技术手段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进而实现对车辆运动的控制,从而降低碰撞事故的风险。
常见的防碰撞安全技术包括:前、后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停车、自动泊车等。
1.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未来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的汽车安全系统将更加高科技化,采用更多的传感器、计算机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
2. 自主驾驶技术逐步完善自主驾驶技术是指无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驾驶,实现自主导航、避障、自主驾驶等功能。
目前,自主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也正在积极投入相关研发。
3. 感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感知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未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将更加强大,实时侦测路况、障碍物等,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车辆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汽车运行的安全性。
4. 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会对汽车安全带来极大的改变。
车载网络技术使得汽车关于自身安全的信息能够及时发送到相关监管部门和其他车辆,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汽车安全问题。
汽车安全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研究,汽车安全技术获取了长足的进步和良好的发展。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防碰撞技术,包括车身防撞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定位座椅等。
这些技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它们能在发生事故后,通过缓解人体损伤和减少车辆损失等方面,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技术是指能够主动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技术。
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电子稳定控制、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监测车辆状态、驾驶员信息等,及时采取主动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3.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路面、车辆、驾驶员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效率和便捷性。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车辆通信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一系列技术。
未来,随着汽车科技的迅速发展,汽车安全技术也将会得到持续的提升和发展。
以下是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几个发展趋势:1.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会进一步智能化,例如,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将会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人为错误,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2.多元化安全技术将会成为重点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在主动安全技术方面,将会涌现出更多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技术,例如,侧碰撞、侧翻等。
3.协同性将成为发展趋势未来汽车安全技术不仅要着眼于车辆本身,还应将智能交通系统整合进来,用于预测、监测交通状况,从而提高汽车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上的应用

浅谈电子技术在汽车安全上的应用[摘要]行车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和政府的关注,汽车厂商更是全力研发安全措施,以此作为亮点、卖点,因而大量基于汽车安全的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本文概述了主动、被动及事故后三方面安全电子技术措施。
[关键词]汽车电子技术主动安全被动安全应用中图分类号:u4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1-0000-01随着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安全法规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汽车厂商采取了多方面措施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其中电子技术起了很大的作用。
电子技术提高汽车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现代汽车主动安全性电子技术有abs、ebd、asr等如下十个代表性的电控装置。
1.汽车制动防抱死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简称abs)是一种防止制动过程车轮抱死的汽车主动安全装置。
abs系统在制动过程中通过传感器感知车轮与路面的滑移,由abs电控单元做出判断,并通过电磁阀调整制动力的大小,使轮胎滑移率保持在一个理想的范围(10%~20%),来保证车辆制动时有较大的纵向制动和抗侧向外力的能力,防止可能发生的后轮侧滑,甩尾,提高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方向稳定和转向操纵的能力,并能提高附着系数利用率,缩短制动距离,减少轮胎磨损。
汽车防抱死系统是目前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2.汽车驱动防滑系统汽车驱动防滑系统(asr)是在汽车起步和加速时将滑移率控制在一定范围(5%~15%)内,防止驱动轮快速滑动,提高汽车的驱动力。
asr在控制中,通过轮速传感器反馈来的信号经控制单元处理后发出指令,调节发动机的输出转矩,从而调节驱动轮的驱动转矩。
目前asr的装备大多是在abs系统增设一部分部件的方法来实现,可看成是对abs系统的完善和补充。
3.汽车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汽车在制动时,四只轮胎附着的地面条件往往不一样。
比如,有时左前轮和右后轮附着在干燥的水泥地面上,而右前轮和左后轮却附着在水中或泥水中,这种情况会导致在汽车制动时四只轮子与地面的磨擦力不一样,制动时容易造成打滑、倾斜和车辆侧翻事故。
主被动行人保护技术发展动态

究人员对基于长距离红外摄像技术 外 安全气 囊 ,使气 囊在行 人头部 或
的辅 助制动 系统进 行 了研 究 ,并提 腿 部 与 车 辆 硬 物 接 触 之 前 全 面 展
出 了既能满足 性能 要求 同时还 能实 开 ,避 免 行 人 与 车 身产 生 直 接 接
现成本最低化的系统方案。沃尔沃 触 ,降低碰撞 损伤 。 汽车 公司在 部分车 型上 装备 了主动 目前 ,针 对车 外行 人气 囊 的应
车外行 人 安全气 囊 系统 。车 外 低不 但能减 少对行 人 的直 接碰 撞伤 行人安全 气囊 也是近 年来 针对车 外
害 ,而且也 能有效 降' -次碰 撞带 行 人保 护提 出的新 的应用 方 向。 当 r E
来 的伤害 。
碰 撞发 生 时,感应器 探测 到行 人与
比利 时 、瑞典 、挪 威等 国 的研 车 辆接触 ,在 极短 的时 间内点 爆车
主动 保 护 的研 究
行人 主动探 测 系统研 究 :欧盟 能 够 注 意 到 行 人 或者 车 辆 ,采 取 车辆 与前车或 障碍 物距离 过小 ,系 是行人保 护 法规 的提 出者 ,启动 了 措施 避免 或减轻 碰撞 。 多个关 于行人保 护 的智能汽 车研 究 辅助 制动 系统 。基 于 行人 主动 发出 图像 和 声音警 告 ;如 果警 告重 探测 系统研 究 的基 础上 ,辅助 制动 复三次 驾驶者 还没 有采取 措施 ,车 项 目,其 中名为P e E T 目所研 EV N 项 究的就 是基于 感应器 对周边 环境 和 系统 应用研 究也 随着展 开。辅 助制 辆 会主动 采取 部分 制动措 施 ,降低 驾驶者 的行 为进行分 析 ,开 发 出帮 动 系统能够 在车辆 与行人 将要 发生 车速 ;如果 ̄ B驾 驶者还 未采取 措 II ;, - 助驾驶者避免或者减轻交通事故后 碰撞 时主动 采取 制动措施 ,短 时 间 施 ,系统 则会 采取 紧急制 动 ,避 免 果的安全 技术 。其技 术手段 是通过 内大 幅度 降低碰撞 速度 ,减少 传递 碰 撞发生 ,如图 1 所示 。 各 类传感 器 的综合使 用 ,如 热传感 给行 人的冲 击能量 。碰撞 速度 的降
汽车被动(碰撞)安全技术综述

汽车被动(碰撞)安全技术综述作者:梁乃,指导教师:宛剑业(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当今汽车在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全问题越来越受社会关注。
此文主要讲述汽车被动(碰撞)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相关技术、国内外的现状以及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前景。
其中,相关技术包括碰撞安全技术和碰撞后伤害减轻与防护技术等,而碰撞安全技术有ABS、ASR、ACC、VDC、CAN、EBD、ESP等设施。
Abstract:Today's cars in play this life the very important role, safety problem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ocial concern. This article mainly described car passive (collision) security technology of the basic concepts and related techn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sp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automotive safety technology.Among them, the related technologies including crash safety technology and impact after the damage and reduce the protection technology, etc., and the technology crash safety have ABS, ASR, ACC, VDC, CAN, EBD, ESP and other facilities.关键词:被动安全碰撞相关技术现状与发展Key words:Passive safety crash correlation techniqu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引言汽车作为一种便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因其造成的交通事故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汽车被动安全与主动安全讲义培训

功能集成
VDIM
ECB系统
ABS
EBD
HAC
EBA
TCS
ESP
ECB (Electric Control Brake ) HAC (Hill-start Assist Control)
转向协同控制
EPS
VGRS/AFS
/RWS
EPS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VGRS (Variable Gear Ratio Steering) AFS ( active front steering) RWS ( rear wheel steering)
行程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并在防抱死制动电控单元 ABS ECU 中增 设制动力调节软件程序而构成。
二、主动安全技术—动智能 避撞
6.EBA (Electronic Control Brake Assist System)刹车辅助
作用:在非常紧急的情况下,驾驶者往往不能迅速地踩下刹车踏板,
EBA此时就会指示制动系统产生更高的油压使ABS发挥作用,从而使制 动力快速产生,减少制动距离。
汽车
安全的汽 车运动
二、主动安全技术—动智能 避撞
VDIM (Vehicle Dynamics Integrated Management)车辆动态集成管理系统
概念示意图
转向
ESP
驾驶
转向
TCS
驱动
VDIM
制动 ABS ESP转向 制动
转向
传统
VDIM
二、主动安全技术—动智能 避撞
VDIM (Vehicle Dynamics Integrated Management)车辆动力学集成管理系统
运动状况,GCC控制单元将进行综合平衡,全面协调,对底盘各子控 制系统进行合理分工,用最佳的方法来完成汽车的动态控制和稳定。 一旦某一个子控制系统发生故障,GCC控制单元会自动地对汽车底盘 各子控制系统的分工进行及时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进展及思考

第53卷第5期2022年5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 ol.53No.5May 2022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进展及思考丁叁叁(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111)摘要:从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发展的切实需求与主要进程入手,重点阐述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及工程化的总体思路,阐述列车碰撞响应、结构设计、装置研发、高效仿真优化、系统试验验证的具体过程,归纳列车耐撞设计所突破的能量管理、材料动态模拟、高效吸能方法、纠偏/防偏复合吸能导向、刚度匹配与力级分区、大系统集成、列车级评估等技术要点,建立高速列车碰撞性能仿真与试验的综合评估体系。
从车体材料—专用吸能部件—车端大部件—车辆—列车全链条维度,展示高速列车耐撞性技术的工程化路径。
最后,面向更高安全碰撞速度、更多样化材料结构、更广域运用条件、更完善评估体系与标准等,展望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速列车;碰撞安全;吸能结构;变形抑制中图分类号:U27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207(2022)05-1547-12Advances and prospect on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for Chinesehigh-speed trainsDING Sansan(CRRC Qingdao Sifang Co.Ltd.,Qingdao 266111,China)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main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of high-speed trains in China,the overall idea of high-speed train technology in China was emphasized,the specific processes of train collision mechanism,process response,structure design,efficient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and systematic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in detail were described,and the critical problems were summarized,such as energy management,dynamic simulation of materials,development of novel efficient energy-absorbing structure,correction of strong orientation,stiffness matching,integration of big system,train-level evaluation,correlation between simulation and test,etc.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high-speed train collision performance收稿日期:2021−11−30;修回日期:2021−12−28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B1200602);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资助项目(2018YFE0201300)(Project(2016YFB1200602)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Project (2018YFE0201300)supported by the Strategic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operation)DOI:10.11817/j.issn.1672-7207.2022.05.001引用格式:丁叁叁.中国高速列车被动安全技术研究进展及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3(5):1547−1558.Citation:DING Sansan.Advances and prospect on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for Chinese high-speed trains[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2022,53(5):1547−1558.第53卷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simulation and test was gradually bined with the significant design points of material,component,large component and vehicle-train at every level,the engineering path of high-speed train crashworthiness technology was demonstrated.Finally,oriented to higher safe collision speed,more diversifi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wider application conditions,more complete evaluation system and standards,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for high-speed trains in China were prospected.Key words:high-speed train;collision safety;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deformation restrain列车运行安全性是铁路运输业非常重要的指标,列车发生碰撞事故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近20年来国内外列车碰撞事故时有发生,导致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使列车被动安全防护技术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列车被动安全防护的核心是通过设计和开发专用的吸能装置、保持碰撞过程位形轨迹、提升整车耐撞性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列车碰撞时的强大冲击动能,降低碰撞作用力,保护司乘人员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向主被动一体化发展
随着道路交通监督管理加强、道路改善、驾驶员驾照考试日趋严格等多项措施以及汽车安全技术逐步提高,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指标在2002年达到最高值(109381人),从2001~2003年连续3年死
2010
5人,虽然
到
展,
我国汽车发展半个世纪历史中,有关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从最初的保险杠减振系统、乘员安全带系统、安全气囊,到汽车的碰撞试验,防抱制动系统(ABS)、驱动防滑系统(ASR)、电子稳定控制(ESP),到无盲点、无视差安全后视镜及儿童座椅系统的研究,汽车的安全性能正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安全技术应用到汽车上。
另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从2006年开始推出“中国新车评价规程(C-NCAP),从这几年碰撞结果来看,四星级、五星级乘用车的比例逐年提高,2010年消灭了二星级乘用车。
C-NCAP的实施,较快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汽车碰撞安全技术的提升。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将推出C-NCAP(2012年版)。
2009
很大。
仅个别中低档轿车高配车型安全带具有预紧功能。
当前,我国乘用车驾驶员座位基本上都安装了安全气囊,除极个别低档车型外。
乘用车越高档,前后排座椅安全气囊比例就越高,如安装正面安全气囊(驾驶员侧和乘员侧)及侧面安全气囊,有不少车型安装了侧面帘式安全气囊。
我国汽车安全技术标准、政策法规
1999年10月,我国发布CMVDR294《关于正面碰撞乘员保护的设计规则》;2003
年11
月,实则作了
年12
7月1
产品的有关技术参数、配置和性能指标与《公告》车辆产品相一致,并持续符合国家政策和管理规定及强制性标准、法规要求;2010年7月1日起实施GB/T24550-2009《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规定了汽车碰撞时对行人保护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计划2011年1月1日实施GB11566-2009《乘用车外部凸出物》,规定M1类汽车外部凸出物的一般要求、特殊要求及其检验方法,计划2012年1月1日实施;GB11552-2009《乘用车内部凸出物》规定M1类汽车的乘员舱内部构件(内后视镜除
外)、操纵件、顶盖及活动顶盖、座椅靠背和座椅后部零件在凸出物方面的要求以及车窗、天窗和隔断系统的电操作要求。
新版《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送审稿在安全方面采取全承载,对车长大于11m
1月
《点》
我国汽车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一体化融合了主动安全技术与被动安全技术,增加了以智能交通技术为基础的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以及预碰撞安全技术。
像博世公司的“整合式主被动
安全系统”(CAPS)即是基于主动安全(稳定车辆、制动功能、车辆动态)、驾驶员辅助(基于雷达和视频的系统)、被动安全(探测和传感、乘员和行人保护)以及车辆通讯(导航系统、可视化、车辆与外界通讯)四大系统于一身的一体化安全技术。
一体化安全概念中,在碰撞事故发生前、中、后三个时间点上,汽车安全性体现出的作用是不同的。
气囊和
2010年7月1日起,我国首部汽车碰撞行人的保护标准《汽车对行人的碰撞保护》正式实施,有力推动各大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加大研究力度和试验热情。
早在2009年8月中下旬,广汽本田的第八代雅阁轿车在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
车辆碰撞试验室举行了国内首例行人保护的碰撞试验,被称作行人保护“中国第一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