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汽车被动安全性
4新能源被动安全设计-车身结构设计策略篇

4.2 侧碰方面设计策略-车门防撞梁设计
AE-MDB壁障高度基本越过门槛 梁,需要增加门槛梁上方抵抗刚 度
4.2 侧碰方面设计策略-上下传递路径组合设计
4.2 侧碰方面设计策略-地板横梁设计
4.3 后碰方面设计策略-后碰常规形式
FMVSS 305要求碰撞项
国标GB 20072-2006 50km/h
动力电池传感器加速度曲线
动力电池变形动画
ACCELEROMETER
BR1
BL2
BL1
BL2
附录:CAE分析结果
一、40%偏置碰分析结果 二、100%正碰分析结果 三、侧碰分析结果 四、约束系统假人得分评估
附录:CAE分析结果
50km/h侧碰 优化结果对比:
表1. 侵入速度对比
指标
xx
头部
5.0
4.4 动力电池包框架设计策略
主考察工况冲击载荷 路径横梁加粗
电池包框架设计过程中也要考虑与
车体配合以及载荷的输入,从而到 最佳的传递路径
4.4 动力电池包框架设计策略
柱撞对结构变形考验程度最大。电池包肯定受到挤 压,框架设计非常必要,判定内部模组接触力为零 则风险非常低
4.4 动力电池包框架设计策略-设计示例
指标
A-B柱压缩 腰线 量(mm) 门槛
XX 目标 10.08版 优化方案
98.0
155
41
41.0 <52
69
15
— 结构改进优化后A柱及铰链柱变形改善明显。 — A-B柱压缩量减小,满足目标。
A-B Pillar
优化后变形动画
附录: CAE分析结果
64km/h 40%偏置碰优化结果:
— 纵梁结构刚度提升,前端吸能增加,根部折弯明显改善,变形模式合理。 — 纵梁截面力由90KN提升到130KN;满足当前质量下的纵梁吸能要求。
汽车被动安全分类

汽车被动安全分类一、前言汽车安全是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被动安全是指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和车辆的安全措施。
被动安全主要包括车身结构、气囊系统、安全带系统、座椅和头枕等部分。
本文将从汽车被动安全的分类入手,详细介绍各种被动安全措施。
二、按照功能分类1. 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是汽车被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它不仅能够支撑整个车身,在碰撞时还能吸收和分散撞击力量。
现代汽车采用了许多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提高车身强度和刚性,如高强度钢板、铝合金等。
2. 气囊系统气囊系统是目前最为普及且最为重要的被动安全装置之一。
它可以在碰撞时迅速充气,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碰撞冲击。
气囊系统主要包括驾驶员气囊、乘客气囊、侧面气囊等。
3. 安全带系统安全带系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基础,它能够固定车内人员,减缓碰撞时的惯性力。
现代汽车安全带系统不仅可以自动收回,还配有预紧器和限力器等装置,提高了安全带的使用效果。
4. 座椅和头枕座椅和头枕也是汽车被动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能够在碰撞时保护乘员颈部和头部免受伤害。
现代汽车座椅和头枕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材料,如可调节式头枕、能够吸收冲击力的座椅等。
三、按照碰撞部位分类1. 前撞前撞是最常见也是最危险的一种碰撞形式。
现代汽车在前端设置了防护杆、缓冲器等装置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量,并采用了预紧器、限力器等装置提高安全带的使用效果。
2. 侧面碰撞侧面碰撞也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碰撞形式。
现代汽车在侧面设置了侧面气囊、加强杆等装置来保护乘员免受碰撞伤害。
3. 后撞后撞虽然不如前撞和侧面碰撞严重,但仍然会对乘员造成一定的伤害。
现代汽车在后部设置了防护杆、缓冲器等装置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力量。
四、按照车型分类1. 轿车轿车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汽车类型之一,它在被动安全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现代轿车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和材料来提高被动安全性能,如高强度钢板、气囊系统等。
2. SUVSUV是一种运动型多功能车辆,它具有较高的越野性能和载人载物能力。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汽车安全系统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汽车安全系统: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安全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汽车安全系统作为保障驾驶员和乘客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是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重点讨论汽车安全系统中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与重要性。
1.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定义主动安全是指车辆在发生事故前能主动采取措施预防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风险的能力,而被动安全则是指事故发生后,车辆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驾驶员和乘客免受伤害的能力。
2.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区别主动安全是预防事故的主要手段,它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预警驾驶员潜在的危险情况,帮助驾驶员采取正确的驾驶策略,例如:(1)防抱死制动系统(ABS):通过调节制动压力,防止车轮在制动时发生抱死现象,保持车辆的操控性能,减少刹车距离,提高驾驶员的制动控制能力;(2)车道偏离预警系统:通过感知车辆在车道内的位置,并向驾驶员发出音频或视觉警示,提醒其调整车辆方向;(3)主动刹车辅助系统:当车辆接近前方障碍物或行人时,系统自动刹车,减少事故发生的风险。
被动安全则是在事故发生后,通过车辆的 pass简化来减轻事故对驾驶员和乘客造成的伤害,例如:(1)安全气囊系统:在车辆碰撞时,安全气囊能迅速充气,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减少头部、胸部和腹部的冲击力;(2)安全带:安全带可以防止驾驶员和乘客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被抛出,有效减少身体的前冲程度,降低伤害风险;(3)车身结构:通过合理的车身设计和高强度材料的应用,确保车辆在碰撞时能够保持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减少驾驶员和乘客的挤压伤害。
3. 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重要性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在汽车安全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动安全能够预防事故的发生,提高驾驶员的驾驶技能和反应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的风险。
合理的主动安全技术,如刹车辅助系统和车道偏离预警系统,能够避免驾驶员在疲劳、分神或驾驶错误时发生事故。
汽车使用安全技术辅导习题及答案

汽车使用安全技术辅导复习思考题一、填空题1、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和(道路环境)三要素组成。
2、管理是保障交通系统安全的(手段),管理的基础应以(法规)为依据。
3、决定视力的条件有(物理方面的因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两个方面。
4、人对距离的知觉主要是依靠(视觉系统)提供的信息完成的。
5、双眼视差是驾驶员知觉(立体物体)和(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重要信息-6、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
7、色调决定于物体反射光的(波长),是光谱上各种(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在视觉上的表现。
8、人眼对颜色的辨别能力障碍有(色弱)、(色盲)和(全色盲)几种类型。
9、人的听觉中的声高是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它主要是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所决定的。
10、人的听觉中的响度是指我们听到声音的强弱,它主要是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的。
11、人的听觉中的音色就是由不同的发音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它是由声波的(波形)所决定的。
12、平衡感觉是反映驾驶员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13、平衡感觉是由人们的位置根据(重力方向所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
14、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可分为(简单反应时间),和(复杂反应时间)两大类。
15、汽车驾驶员操作技能的形成基本经过(掌握局部驾驶动作阶段)、(动作交替阶段)和(动作协调和完善阶段)三个阶段。
16、一般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外界刺激)、(人体生理状态)与(认识过程)等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7、驾驶员情绪的稳定性反映在(操纵汽车的行为)和(对待车辆技术状况的态度上)。
18、汽车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状态属(应激情绪状态)。
19、一般疲劳可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两种。
20、人的心理现象是以(大脑的活动过程)表现出来时,它体现着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21、按能力的倾向可以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2、一般认为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大体受(遗传)、(环境)和(文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汽车安全与法规总结

1.道路交通事故在我国的定义为:凡车辆、人员在特定道路通行过程中,由于当事人违反交通法规或依法应该承担责任的行为而造成人、畜伤亡和车辆损失的交通事件。
2.现代汽车安全保障体系是应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观点,研究宏观世界中物质的运动规律,从复杂的多因素事物中找到特有的规律,进行多方面综合性的有效控制,以解决道路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的体系。
3.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环境三要素所构成。
4.汽车安全性按照交通事故发生的前后分为主动安全性与被动安全性。
汽车主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将要发生时操纵制动或转向系,防止事故发生的能力,以及汽车正常行驶时保证其动力性、操纵稳定性、驾驶舒适性、信息性正常的能力,也叫事故前汽车安全性。
汽车的被动安全性是指事故发生时保护乘员和步行者,使直接损失降到最小的能力,以及事故后,防止事故车辆火灾以及迅速疏散乘客的能力,也叫事故后汽车安全性。
5.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可以分为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
6.被动安全性分为汽车外部安全性和汽车内部安全性。
7.标准的定义为: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定的文件,该文件经协调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
8.技术法规是指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可以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实施规程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9.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不同点:1标准和技术法规的定义是不同的; 2 制定的目的不同; 3 制定、批准和采用的机构不同; 4 约束力不同; 5 体系构成不同; 6 内容的构成不同。
10. 汽车的行驶安全性是指汽车的装备保证汽车运行安全,同时具有最佳动态性能的能力。
11. 汽车动力性指标:汽车的最高车速,汽车的加速时间,汽车的最大爬坡度。
12. 汽车通过性是指汽车以足够高的平均车速通过各种坏路、无路地带及各种障碍的能力。
13.汽车制动性的评价指标:1,制动效能; 2 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 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营运客车安全例检技术规范释义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吕梁职业中专 李翠珍
202X
01
《营运客车安全例行检查技术规范(试行)》制定原则
02
检查项目的确定
03
主动安全性
04
被动安全性
05
事故后安全性
06
条款释义
基于客观,便于操作 充分考虑汽车客运站在人员发车数量频率及场地等方面的客观条件,《技术规范》所规定的设施条件检查项目以及检查方法等应有利于汽车客运站的安全生产和日常业务的有序开展,并具有操作性。 明确权责,形成机制 统一要求,确保规范
1车辆安全例行检查场所应满足实施安全例行检查,承担车型和发车频次的需要。
01
释义:该条款明确了车辆安全例行检查场所的基本功能和能力要求。各地区可根据自身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因地置宜地进行建设,但应满足实施安全例行检查,承检车型和发车频次的功能需求和能力要求。
02
三 设施条件
2安全例检工作间应建有检验地沟或汽车举升装置。新建或改建的工作间的检验地沟进出入口两端的道路应有一定的坡度,检验地沟或汽车举升装置配置可以参照表1执行,2条以上地沟应相互贯通。 检验地沟长度应当不小于承检车辆最大长度的1.1倍,宽度应大于0.65m,深度不小于1.3m,并配备36V电压的照明设施。
02
左右转动转向盘,检视球销总成横直拉杆,球销总成应无松旷和开裂,横直拉杆应无变形和裂纹,各锁销齐全紧固。同时检查转向机构连接状况,各连接状况应连接可靠无松动。
释义:该项检查由例检人员与驾驶人配合完成。
转向系统
2
1
传动机构及连接:目视检查传动轴支架,传动轴支架应破损和变形。通过晃动传动轴的方式检查传动机构连接状况,万向节中间轴承应无松旷。
汽车被动安全

汽车被动安全汽车被动安全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时,车辆内部的安全保护措施。
它是指在汽车发生碰撞、侧翻等意外情况时,车辆内部的安全设施能够有效地保护乘车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汽车被动安全是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汽车被动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交通事故中,车辆内部的安全设施是保护乘车人员的最后防线。
如果汽车没有良好的被动安全设计,那么即使是轻微的碰撞也有可能导致乘车人员受伤甚至丧生。
因此,汽车制造商在设计汽车时必须充分考虑车辆内部的被动安全性能,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乘车人员的安全。
其次,汽车被动安全的内容主要包括车身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车窗玻璃等。
车身结构是汽车被动安全的基础,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和抗撞能力,以保护车内人员免受外部碰撞的影响。
安全气囊和安全带是常见的被动安全设施,它们在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地减少乘车人员受伤的可能性。
此外,车窗玻璃也需要具备一定的防护性能,以防止在碰撞中破碎造成二次伤害。
再者,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被动安全性能也在不断提升。
现代汽车普遍配备了多重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车身变形吸能结构等先进被动安全设施,这些设施能够在事故发生时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保护。
此外,一些高端汽车还配备了碰撞预警系统、自动刹车系统等主动安全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汽车的整体安全性能。
最后,作为乘车人员,我们也应该重视汽车被动安全,采取一些必要的安全措施。
例如,乘车时要正确使用安全带,不要在行驶过程中随意离开座位;不要在驾驶时分神玩手机、听音乐等,要保持专注驾驶;定期检查汽车的安全设施,确保其正常工作等。
只有车辆制造商和乘车人员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
总之,汽车被动安全是保障乘车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汽车制造商应该不断提升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而乘车人员也应该重视汽车的被动安全,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汽车安全工程答案

第一章一、填空题1.道路交通系统由人、车辆、道路环境三要素所构成。
2.被动安全性分为汽车内部安全性和汽车外部安全性。
3.汽车安全保障体系以法律为依据,以管理为手段,达到道路交通系统工作的目的。
4.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人是系统的核心,道路是系统的基础,管理是保障交通系统安全的手段。
5.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可分为行驶安全性,环境安全性、感觉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
6. 主动安全性的好坏,影响汽车发生事故的概率的多少,被动安全性的好坏主要决定了事故后车内乘员受伤的严重程度。
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视觉特性:视觉随车速和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性。
2.视觉适应:视觉器官对于光亮程度突然变化而引起的感受性适应过程。
3.炫目:视野内有强光照射,会使人的眼睛产生不舒适感,形成视觉障碍。
4.空间知觉:包括对对象的大小、形状、距离、体积、方位等的知觉5.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6.运动知觉: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
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8注意的分配:注意在集中认识活动上的分配,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9.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10.疲劳驾驶:驾驶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下降和驾驶操作技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二、填空题1.驾驶员的气质包括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
2.视力是眼睛分辨两物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根据驾驶员眼睛所处的状态和时间不同,视力又有静视力、动视力和夜间视力之分。
3. 暗适应过程是指人从照明停止或由亮出进入暗处时,由于视觉的习惯性,视力逐渐恢复的过程。
4.驾驶员的信息处理过程包括信息感知、分析判断和操作反应阶段。
5.与驾驶行为有关的最重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平衡觉、运动觉等。
6.人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称为运动知觉该知觉和运动的速度、空间知觉、时间知觉都有密切的联系。
7.注意能够长时间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称为注意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员最大前移距离约1cm
因而减小了汽车和乘员间的速度差。
前部气囊(airbag)在发生碰撞时,被以突然爆炸方式 充气,在乘员与气囊接触前充满。
气囊与乘员接触时,立即部分泄气,并以生理上可 承受的表面压力和减速力,柔和地吸收能量,这时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小乘员头部和胸部损伤。 驾驶员前部气囊容积50~60L,应在30~35ms时间内 充满氮气;副驾驶前部气囊容积100~140L,要求在 50ms内充满。
图4-66 汽车与固定障碍相撞时减速度的变化 a)平均减速度沿车长方向分布 b)质心处减速度随时间变化过程
为了降低正面碰撞时的减速度,在轿车前部做 成折叠变形区(图4-67)。这样,在撞车时可提供 400mm~700mm的变形行程,通过前部折叠区的 变形来吸收撞车时的动能。
图4-67 轿车各部不同的刚度(乘坐区刚度大,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
图4-67 轿车各部不同的刚度(乘坐区刚度大,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
侧向碰撞时,由于碰撞部位的装饰件和结构件允许 的变形行程很小,吸引能量的能力远小于前部和后 部,因而引起的车内的严重变形对乘客伤害的危险 性很高。
伤害危险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轿车侧部结构强度(立 柱和车门的联接、顶部及底部与立柱的联接)、底板 横梁和座椅的承载能力以及门内板的设计。 应保证主撞车不致侵入被撞车的乘员空间。
5-摄影机从右侧摄试验车A 和移动障壁 6-摄影机从左侧摄试验车A 移动情况 7-试验车A发动机罩上方摄 影机观察前面假人 8-试验车A侧面摄影机观察 前面假人移位 9-试验车A侧面摄影机观察 后面假人移位 10-24幅/s实时摄影机
图4-79 侧向碰撞试验
1-上方摄影机摄试验车A动态性能 2-上方摄影机摄碰撞平面 3-移动障壁B上的摄影机摄碰撞点 4-移动障壁B上的摄影机摄碰撞边
侧向碰撞试验采用移动 变形障壁。试验车A静 止,移动障壁B向前运 动,运动方向与试验车 中轴线成63°角,速度 53km/h。 图示为碰撞左侧的情况, 碰撞右侧与此类似,移 动障壁的碰撞材料为铝 制蜂窝状材料。
图4-79 侧向碰撞试验
正面碰撞中的试验车以及侧向碰撞中的移动障壁可 用电机牵引加速,也可用牵引车牵引加速。
试验中需要测量车辆的变形、减速度及负荷。 必要时在车内设置试验用假人,测定有关部位 的负荷及变形情况。
实车正面碰撞试验时采用固定障壁,障壁布置有 全宽如40%重叠偏置两种,见图4-77和图4-78。
图4-77 正面全宽碰撞试验 固定障壁,50km/h
图4-78 正面40%重叠偏置碰撞试验 蜂窝状铝合金变形障壁,56km/h
从安全角度看,发动机罩前端圆角半径应
大些,机罩高度低,挡风玻璃倾角小。
在头部撞击区要求妥善软化,并且取消突
出部,如雨刷在停止状态时应位于发动机 罩下,不设导雨槽等。
2.载货汽车的外部被动安全性
载货汽车与轿车相比,其质量、刚度和尺寸都要 大得多,在与轿车正面相撞时,轿车损坏比载货 汽车严重得多。 特别是两者尺寸相差悬殊时,轿车往往“楔入” 载货汽车下面,轿车的前部折叠区不能发挥作用, 而导致乘坐区受到破坏。故对于尾部离地高度不 小于700mm车辆应装后保险杠,保险杠安装高度 一般为380~560mm。尾部缓冲装置
图4-64 撞车中轿车前排乘客受伤过程
受伤部位分布
撞车中轿车前排乘客 无安全带/有安全带受伤过程
1-头 2-面部 3-颈
事故中轿车乘员身体各部位受伤分布
25 20 15 10 5 0 驾驶员 副驾驶员 头部 19.7 22.5 面部 18.5 22 颈部 3.7 4 胸部 21.5 22.3
第四章 汽车行驶安全性
第一节 汽车制动性 第二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 第三节 汽车被动安全性
一、车辆事故分析和被动安全性的评价方法 二、车内被动安全性 三、外部被动安全性 四、被动安全性试验
一、车辆事故分析和被动安全性的评价 方法 (一)分析车辆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的统计和分析是研究汽 车被动安全性基础。根据事故统计,了 解事故与气候、道路、时间以及驾驶员 和车外人员的年龄等的关系(影响因素), 并找出发生频数最多的那一部分事故(即 所谓“典型事故”),便于集中力量进 行研究。
在有的事故中还发生行人被汽车辗压。
这是“三次碰撞”。
图4-75 撞人事故中行人动态示意图
决定行人伤害 严重程度的主 要因素是一次 碰撞的部位和 汽车与人体碰 撞的部件形状、 刚度。
图4-76 行人/轿车碰撞结果统计
汽车前部的形状参数和刚度对碰撞的影响
汽车前后均应装保险杠。设计合理的保险杠不仅应 考虑内部被动安全性,也要顾及外部被动安全性。 从减轻事故中受伤程度看,行人与保险杠的碰撞部 位在膝盖以下为好,希望保险杠降低。保险杠过低, 会加大头部在发动机罩或挡风玻璃上的撞击速度。 保险杠高度取为330~350mm是合适的,可保证大部 分行人的碰撞部位发生在膝盖以下。 保险杠应该没有尖角和突出部,并且适当软化。
衡量道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指标还有每10万居民、 每1000000km行程、每万车的事故死伤人数。
考虑到事故中的伤亡情况的差异,前苏联学者提出 了“危险系数k”的概念,即
k (k1 N q k2 N z k3 N s ) /( N q N z N s N o )
Nq—轻伤人数;Nz—重伤人数;No—未受伤人数; k1、k2、k3—加权系数,取k1 =0.015,k2=0.36, k3 =1
图4-74 生存空间
界限1-1将引起轻伤,界限2-2导致重伤,3-3将是致命的。
图4-74 生存空间
仪表板下部、转向盘和挡风玻璃引起伤害的事故频 数较高。 仪表板下部应安装膝部缓冲垫。 挡风玻璃应采用钢化玻璃或夹层玻璃。 转向盘可采用弹性有波纹的结构,并且盘缘可变形, 转向柱能弯曲或伸缩。 乘员室内各种部件应软化,材料的燃烧速度要小。
折叠区的变形力应满 足梯度特性。 即可分为五个区 行人保护 低车速保护 对事故对方共存保护 自身保护(针对本车乘 员) 生存空间
图4-68 轿车前部变形力梯度特性
1.安全车身
变形力从前向后 逐渐增加,使得 撞车力较小时, 变形仅限于前部 零件。
图4-68 轿车前部变形力梯度特性
后部撞车的速度较低,轿车后部折叠区的变形过程约 为300~500mm。备胎后置有助于减小冲撞加速度,而 油箱位置则必须避开折叠区。 行李箱盖边缘不能穿过后窗而撞入车内。
载货汽车与行人相撞造成的伤亡远比轿车严重。
这是因为一次碰撞中,无论是长头还是平头驾驶 室的载货汽车,都不可能存在轿车事故中的行人 身体在发动机罩上翻转过程,而是在很短时间内 行人被加速到货车速度,易于造成人的伤亡。 驾驶室上突出的后视镜、驾驶员踏板以及保险杠 也容易使行人头部、骨盆和大腿受伤。
汽车被动安全性试验应尽量再现典型的公路撞 车事故的现象。
图4-62 轿车碰撞事故类型分布
事故中头、胸、下腹和 脊椎等部位伤害是主要 致死原因。
0.25
轿车各座位的危险系数k
0.2 0.15 0.1 0.05 0 座位
驾驶员 0.184
副驾驶员 0.229
后左座 0.149
后中座 0.167
后右座 0.171
轿车各个座位的危险系数
图4-63 撞车中轿车驾驶员受伤过程
事故中人体内伤和脑损伤与减速度直接 有关,骨折与作用力有关,组织损伤与 剪切应力有关。
研究汽车内部被动安全性的重要内容是 降低人体的减速度。
1.安全车身
在轿车发生正面碰撞或碰撞固定障碍物时,前部出现特 别大的平均减速度jcp(300~400),向后逐渐降低。其质 心位置的平均减速度jcp为40~60,瞬时值可达80~100g。
驾驶员 副驾驶员
上肢 8.5 7.2
腹部 6.5 4
下肢 20.5 19
事故中轿车乘员身体各部位受伤分布
汽车和自行车碰撞时速度多在40~50km/h,而与摩 托车碰撞速度则高得多,往往超过65km/h。
大多数行人是在交叉路口和道路入口处从侧面被汽 车正面所撞。 轿车平均碰撞速度不超过35km/h。
汽车速度超过40 km/h,则常会导致行人死亡。
载货汽车,20km/h的速度已可使行人头部受到致 命伤害。
评价被动安全性的最简单指标是“事故严重程度因 素”F,即
F N s / N sh
Ns—事故中死亡人数(当场死亡或事故后存活 不超过7昼夜的);
Nsh—事故中的受伤人数。
各国统计数据表明,—般在1/5~1/40范围内。
安全气囊的作用情况
侧面气囊装在车门或座椅架上
由于乘员与向内移动的汽车部件之间距 离很小,所以容积为12L的侧面气囊响应 时间不得超过3ms,充满时间应小于 10ms。
影响安全带收紧器和气囊保护效果的决定因素是 在准确的时间触发。
就气囊来说,要使乘员在气囊仍然处于充满状态 并开始放气时与其接触。 电子控制的触发装置通过加速度传感器来检测碰 撞过程中减速力的大小,在识别碰撞类型后(如 正面、横向或成一定角度碰撞),迅速准确触发 气囊和安全带收紧器,引爆气体发生器。
侧面气囊利用压力传感器来检测侧向碰 撞造成车门变形引发的压力上升,触发 气体发生器。 两侧使用相互独立的传感器,分别检测 各自的压力,决定是否触发。
3.消除部件致伤因素
在乘坐区设计时必须保证在乘员生存空间
内没有致伤部件。
由于人体尺寸的差异,乘员乘坐姿势的不
同,生存空间的形式也各不相向。
在图中画出了在撞车前和撞车后零件变形界限。
2.限制乘员位移
轿车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多用三点式安全带 后排乘客或载货汽车、大客车乘员也有用腰部安全 带的,赛车乘员则用四点式。
图4-70 安全带形式
安全带的惯性式锁紧装置只要拉伸速度超过设 计速度就可以把安全带拉紧。
腰部固定点承载能力不应低于22.7kN,肩部固 定点则应高于22.9k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