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

合集下载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几十年来,各种安全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提高汽车的安全水平。

本文将探讨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车身结构安全技术车身结构安全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的基础,主要包括车架、车身防撞梁、安全气囊等构件,以及车身防撞测试等相关技术。

目前,汽车的车身结构普遍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等材料,大幅度提高了车身整体的结构强度和抗冲击能力。

2. 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感应器、控制器和电子操作系统,实现对车辆行驶时各种状况的判断和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ABS 制动系统、ESP电子稳定程序、TCS牵引力控制、ACC自适应巡航系统、LDW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

防碰撞安全技术是通过感应器、计算机和控制器等技术手段对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判断和处理,进而实现对车辆运动的控制,从而降低碰撞事故的风险。

常见的防碰撞安全技术包括:前、后碰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自动停车、自动泊车等。

1. 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智能化技术将会在未来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预计未来的汽车安全系统将更加高科技化,采用更多的传感器、计算机技术和自主控制技术,实现智能驾驶,进一步提升汽车的安全性。

2. 自主驾驶技术逐步完善自主驾驶技术是指无需驾驶员驾驶的汽车技术,它能够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驾驶,实现自主导航、避障、自主驾驶等功能。

目前,自主驾驶技术正在迅速发展中,各大车企和科技公司也正在积极投入相关研发。

3. 感知和控制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计算机和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感知和控制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未来汽车的感知能力将更加强大,实时侦测路况、障碍物等,从而更加准确地判断车辆周边环境,进一步提升了汽车运行的安全性。

4. 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车载网络技术的普及将会对汽车安全带来极大的改变。

车载网络技术使得汽车关于自身安全的信息能够及时发送到相关监管部门和其他车辆,进一步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汽车安全问题。

汽车安全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研究,汽车安全技术获取了长足的进步和良好的发展。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防碰撞技术,包括车身防撞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定位座椅等。

这些技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它们能在发生事故后,通过缓解人体损伤和减少车辆损失等方面,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技术是指能够主动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技术。

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电子稳定控制、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监测车辆状态、驾驶员信息等,及时采取主动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3.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路面、车辆、驾驶员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效率和便捷性。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车辆通信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一系列技术。

未来,随着汽车科技的迅速发展,汽车安全技术也将会得到持续的提升和发展。

以下是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几个发展趋势:1.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会进一步智能化,例如,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将会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人为错误,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2.多元化安全技术将会成为重点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在主动安全技术方面,将会涌现出更多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技术,例如,侧碰撞、侧翻等。

3.协同性将成为发展趋势未来汽车安全技术不仅要着眼于车辆本身,还应将智能交通系统整合进来,用于预测、监测交通状况,从而提高汽车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性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道路交通的日益繁忙,汽车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交通事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引入各种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汽车,减少驾驶过程中的意外因素,并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提供救援和保护措施。

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汽车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行车环境。

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和家庭的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们应该重视汽车安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安全、便利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内容达到200字】1.2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现状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作为汽车安全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许多车辆的标配。

这些系统通过感知周围环境、监控驾驶状况、提供驾驶建议等功能,有效提高了行车安全性。

自动驾驶技术更是汽车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突破,让车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主行驶。

随着各大车企的不断投入和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度和可靠性也在不断提升。

智能化救援系统则是为了提高车辆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援效率和速度而开发的技术,通过与监控中心连接,实现远程监测和救援指导。

车联网技术的应用也为汽车安全技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可以实现车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行驶。

新材料在汽车安全上的应用也逐渐得到关注,高强度轻量化材料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提升车辆的结构强度和碰撞安全性。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有进步的空间。

未来,人工智能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遍,为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现状与发展

数 年 均增 长 率 分 别 为 3 .%、 .%、27 2 0 25 88 4 .%。 0 2年
全 国一 般 以上 道 路 共 发生 交 通 事 故 7 .1万起 . 73 造
成 1. 09 4万 人 死 亡 、62 5 .1万 人受 伤 . 接 经 济损 失 直
3 .4亿 元 , 与 2 0 32 0 1年 相 比 分 别 增 长 了 24 % 、 .1 32 %、 .5 .6 28 %和 76 % , 历 年 之最 。 . 6 是 我 国的汽 车交 通事 故造 成 的损 失远 大于世 界 发
t s r s a c e b u e il n u o t e c mp n n , e rs a c e b u e e u p n o r tc i g h ma ,te e t e r h sa o tv h ce a d a tmo v o o e t t e r h s a o tt q i me t f r p oe t u n h e i s h e h s n s f t o y a d t e a t mo i rs wo t ie s a d o e . n a c r a c t e ra r  ̄ c c a a t r t n o rc u - a ey b d uo b e c a h r n s t r I c o d n e wi t o d t n h l h n h s hh a h r c e ii i u o n sc ty t i a e u r a d t e r s ac h r ce s c a d d rc o n te f l uo b e p sv a ey r s a h i r , h s p p rp t f w e r h c a a t r t i t n i ed o a tmo i a ie s t e r n s o r h e ii n e i h i f l s f e c

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研究与提高

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研究与提高

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研究与提高第一章:引言车辆碰撞安全性能一直是车辆制造业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随着交通事故发生的不断增多,人们对车辆安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新的安全技术不断的出现,车辆碰撞安全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本文将从安全性能的意义、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方法等方面对车辆碰撞安全性能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第二章:安全性能的意义安全性能是指车辆在发生碰撞事故时所具有的能力保护驾驶员及乘客的生命安全。

安全性能的好坏是衡量一辆车辆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车辆制造厂商在设计、生产车辆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车辆的安全性能。

第三章:安全性能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车辆安全性能得到越来越多的考虑。

早在1959年,欧洲已经要求汽车制造商必须制造出安全性能可靠的汽车。

此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对车辆安全性能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制定了各种安全标准,使车辆的安全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安全技术被引入到车辆中,如制动系统、车身结构、主动安全、被动安全等。

第四章:影响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因素1.车身结构:车辆的稳定性和抗碰撞性能取决于车身的结构和设计,例如B柱等。

2.被动安全性能:被动安全性能是指车辆内部装备的防护系统,例如安全气囊、安全带等。

这些系统能够减轻乘客被撞击时所受到的伤害。

3.主动安全性能:主动安全性能是指车辆能够在发生事故前通过预警系统、制动辅助系统等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五章:提高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方法1. 车身结构:车身结构是影响车辆碰撞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车身结构越坚固、越合理,则车辆的稳定性和抗碰撞性能越强。

2. 被动安全性能:被动安全性能是指车辆内部装备的防护系统,如安全气囊、安全带等。

车辆制造商在车辆的设计及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被动安全性能,使被动安全系统能够有效地减轻乘客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

3. 主动安全性能: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能是指车辆能够在发生事故前通过预警系统、制动辅助系统等预防事故的发生。

浅谈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谈谈国内外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汽车主动和被动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于成祥(江苏大学汽车及交通工程学院212013)摘要: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早在六十年代就受到了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的重视,并己经取得了显著效果。

综合研究了国外40多年来在道路交通安全方而系统的研究历程,将其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归纳为:国内外交通安全状况、主动被动汽车安全技术。

以期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计划和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1国外交通安全状况据1992年—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有30万人死亡.1000—1500万人因交通事故而受伤。

1994年全球每年的交通事故中有50万人死亡。

也即全球每分钟有1人死亡.有15000万人遭受交通伤害。

其中有1%致残。

每年因交通事故要支出的费用上亿美元。

1994年德国环境预测学会估计:在1995 - 2030年期间.如果今后机动车交通仍按1994年趋势发展.以1995年各国家的人口数据为依据.全球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将是法国人口总数的90%.受伤人数是中国人数的90% .日前全球机械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将更是不容乐观的.所以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

各国都面临交通肇事对道路交通安全带来的危机。

一下为几个国家资料统计制.表1、表2显示了一些国家在1990—1993年间及2000年按国际统计指标口径统计的道路事故死亡人数和死亡率情况.从这近二十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我国每万辆车死亡人数远远高出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日前我国交通事故的严重性己受到了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

在我国从政府管理部门、交通执法机构、研究机构到每一位公民(包括幼儿)都应觉醒,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参与到治理道路交通安全的工作中来。

2国内交通安全状况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每年GNP的增长率约在8%以上。

与此同时,机动车数不断快速增长,相比之下,交通安全却相对滞后,交通事故及伤亡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

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第一章: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汽车事故所带来的伤害一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为了减少事故造成的伤害和损失,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和改进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与改进,以期为汽车行业提供更先进且安全的解决方案。

第二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概述汽车被动安全系统是指在事故发生时为乘客和车辆提供保护的安全装置。

主要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车体刚性、车辆变形区域等。

安全气囊是一种被动安全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迅速充气,从而缓解乘客的碰撞冲力,减轻伤害。

而安全带则能够让乘客紧紧地固定在座椅上,防止碰撞时的身体晃动和二次碰撞。

第三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

首先,针对乘客安全气囊的需求,研究人员研发了一些新型的安全气囊系统,如头部气囊、膝盖气囊等。

这些新型安全气囊的应用能提供更全面的保护,降低乘客在事故中的受伤风险。

其次,车身结构的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为了增加车辆的刚性,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车身材料和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案,从而提高了车辆的整体安全性能。

另外,通过引入碰撞能量吸收结构,车辆在碰撞时能够迅速分散和吸收能量,减轻碰撞冲击对乘客的伤害。

第四章: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改进方向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被动安全系统的效果,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改进方向。

首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事故进行针对性研究,以设计更加适应现实行驶环境的安全系统。

其次,通过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监测车辆的状态和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的碰撞预警和反应。

这种主动式的安全系统可以在事故发生之前预警并采取措施,从而更好地保护乘客的安全。

此外,面向未来,研究人员还可以考虑在车身结构中应用新型材料和技术,以提高车辆的整体刚性和安全性能。

第五章:实验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了验证安全系统的有效性和改进方向的可行性,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和案例分析。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文献阅读综述学号2009422105姓名王秋林专业车身工程导师那景新完成时间2010 年9 月28 日汽车工程学院2010 年9 月28一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概述1汽车安全问题汽车安全、节能和环保问题已成为当今汽车工程领域三大具有重要社会、经济意义的研究热点,并且得到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汽车安全性一般分为主动安全性、被动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和生态安全性。

主动安全性,又称积极安全性,主要是指汽车防止或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性能;被动安全性,又称消极安全性,是指交通事故发生后,汽车减轻人员伤害程度或货物损失的能力。

由于汽车被动安全性总是与广义的汽车碰撞事故联系在一起,故又称为“汽车碰撞安全性”;事故后安全性是指汽车能否迅速消除事故后果、同时避免新的事故发生的性能;生态安全性是指发动机排气污染、汽车行驶噪声和电磁波等符合标准、不给环境造成危害的性能。

而习惯上我们把汽车的安全性简单理解为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两大类。

(1)主动安全性(Active Safety )所谓主动安全性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前米取的安全措施,这些措施应尽可能的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是使汽车能够识别潜在的危险因素自动减速,或当突发因素作用时,能够在驾驶员的操纵下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的性能。

目前,已发展成熟的主动安全性装置和技术主要包括:车轮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牵引力控制系统(TCS)、主动悬架、四轮转向、四轮驱动、车距雷达报警系统和汽车全球定位导航系统(GPS)等。

但是,汽车主动安全性并不能完全预防大部分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提高汽车本身在发生交通事故时保护乘员、行人免受或减轻伤亡的汽车被动安全性也是汽车安全研究的主要课题。

( 2)被动安全性( Passive Safety ) 所谓被动安全性是指当汽车发生不可避免的交通事故后,能够对车内乘员或车外行人进行保护,以免发生伤害或使伤害减低到最低程度的性能。

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着眼于如何合理地进行车身结构安全性设计,利用车身结构的变形尽可能地吸收能量以减少对乘员的冲击和防止车厢的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武汉理工大学乔维高[摘要]本文在阐述了国内外道路交通和车辆安全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的状况和主要研究方法,并针对我国道路交通的特点,提出我国车辆被动安全性的研究特点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车辆,被动安全,碰撞1、前言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道路交通事故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公害。

以美国为例,1965年由于2000万辆汽车引起的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为4.9万人,伤180万人。

1994年,因公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达43536人,约占各种事故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一半。

就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而言,美国1965年为8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1975年为144亿美元,1985年为825亿美元。

在欧洲,据1997年10月9日欧洲交通部长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平均每年有45,000人死于汽车交通事故。

另据报道,法国30年间因车祸死亡40万人,受伤300万人。

法国政府每年为交通事故而付出的抚恤金和处理毁坏车辆的费用高达几百万法郎。

韩国平均每万辆车因交通事故造成丧生的人数超过了发达国家的10倍,其经济损失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占国家预算的11%。

德国、日本、意大利、英国每年因车祸死亡的人数分别大约为2.7万人、9千余人、9千余人和6千余人。

汽车诞生至今的110多年时间内,全世界死于汽车交通事故的总人数达到3100万人以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两倍,比第二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一半还多。

据研究表明,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因汽车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为70万人,受伤人数为1500万人,其中500万人需要住院治疗,而且预计本世纪开始不久伤亡人数将增加一倍。

由此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给上千万个家庭带来的灾难以及残疾人口的增长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日渐严重。

全世界汽车保有量约6亿多辆,我国仅占1.6%,而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数却占全世界的1/9。

1999年,我国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共受理道路交通事故近41.5万起,其中有8.3万多人死亡, 28.6万多人受伤, 直接经济损失达21亿多万元。

根据对1990—1996年我国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比较,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在逐年增加,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却逐年减少,万车死亡率很低(大约在1.5—3.5之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也在同步增加,尽管我国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但死亡率仍然很高(65—70),是发达国家死亡率的几十倍。

目前我国对汽车被动安全性的研究还着重局限于车内乘员的安全性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而对车外无防御能力的道路使用者(摩托车、自行车、行人)与汽车碰撞时的安全性研究还基本未起步。

而在我国每年40多万起道路交通事故中,车内人员的死亡人数占32%左右,而车外无防御能力的道路使用者(摩托车、自行车、行人)的死亡人数占65%以上。

因此,针对我国混合交通的特点,对车辆碰撞时车外无防御能力的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性及防护装置的研究尤为重要。

2、汽车碰撞研究概况(1)整车及零部件碰撞试验研究早期的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几乎都是靠进行整车及部件碰撞试验完成的。

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率先采用汽车碰撞试验研究汽车被动安全性。

到了50年代,整车撞击试验开始采用无人驾驶的其他动力牵引方式,碰撞速度有了很大提高。

1947年Stapp首次采用一种滑道式整车进行了台车撞击试验。

目前,美、日、、英、法、德、荷兰等国家已经具备先进的小尺寸碰撞模拟试验系统,这些碰撞试验系统按滑车的驱动方式分为发射式、机械式和直流电机钢索式,按吸能装置可分为塑料管吸能器(TNO道路车辆研究所和法国UTAC等)、钢板吸能器(德国TüV和日本NSK等)、反弹式程序控制器(如美国MTS)和液压缓冲器(日本NSK和本田等)。

此外,英国MTRA、美国FORD、俄罗斯汽车研究所PARI、法国UTAC和日本JARI等还拥有全尺寸碰撞试验系统。

零部件碰撞试验方面已拥有先进的试验装置可对安全带、安全气囊、仪表板、转向盘(柱)系统、座椅、保险杠和车顶等进行冲击试验。

因此,国外在台车碰撞试验、模型模拟碰撞试验(比例模型和足尺模型模拟试验)和实车碰撞试验方面不仅有先进的测试设备和技术,而且已在大量的试验研究中积累了许多有用数据和丰富的经验。

(2)车辆抗撞性及乘员保护装置研究车辆抗撞性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汽车的结构,使之碰撞变形更有利于保护乘员。

对此许多汽车厂家通过改进汽车的外部和内部的结构和材料,提高汽车的抗撞性。

如三菱公司采用碳塑纤维强化塑料(CFRP)与钢混合的车架大梁,该大梁结构中有泡沫填充物和其它新材料,这不仅实现了车身轻量化,而且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在发生碰撞时可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Clark和Young设计了充气保险杠系统,它装置于汽车的前部,展开时总厚度可达0.84m,试验表明这种保险杠可吸收约19%的碰撞能量,使汽车前部和乘客受到的伤害明显降低;Takagiet al通过增加碰撞隔离板改进汽车前部纵梁的结构,使汽车的前部结构获得了很好的能量吸收特性;Toyama等利用PAM-CRASH研究了汽车结构与能量吸收特性的关系;Lorenzo还设计了车门内部结构,可在侧碰中保护乘员;大宇还开发了全铝安全电动车车身。

乘员保护装置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机械特性,以获得最优的约束性能,使人体避免与驾驶室内饰组件的新吸能衬垫材料,使得人体与之发生二次碰撞时,所受到的伤害最小。

安全带为美国人Chaire L. Strath于1935年发明的,至今它已作为必装件为汽车采用。

国外一直在进行提高安全带约束性能的研究。

人们采用了卷收器、自动锁止卷收器ALR和紧急自动锁止卷收器ELR来提高安全带的约束性能。

人们还开发了安全带预紧器、充气式安全带、儿童安全带系统等。

安全气囊是辅助的乘员约束系统,它与安全带一起作用来防止乘员受到汽车内饰的伤害。

目前国外关于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很多,安全气囊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它在充泄气以使乘员获得最佳的保护。

模拟安全气囊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接近实际的模型。

它的研究涉及到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感技术、人工智能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Hoffman et al.,Niebore和Heinz分别利用PAM-CRASH和MADYMO建立了气袋的有限元模型,并在计算机上模拟充气过程;J.T.Wang对气囊透气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着手开发双阶段混合气囊;E.M.Scieveka等为了研究上肢因安全气囊展开导致的伤害,利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程序ATB建立了乘员与安全气囊系统作用模型;Huelke和Shashi M.Kuppa等还通过试验或开发RAID (Research Arm Injury Device)等研究因安全气囊导致的上肢伤害。

安全驾驶室内饰组件的开发研究,可以有效地减轻汽车碰撞中的二次碰撞造成的人体伤害。

如人们设计了安全座椅(象仿生座椅BAC)、吸能式转向器、安全仪表板和垫等,还不断寻求吸能式内饰件衬垫材料、组合式安全仪表板等。

(3)我国车辆碰撞研究概况我国汽车被动安全性系统研究起步于80年代后期。

清华大学黄世霖等人经过5年的理论准备和试验探索,于1991年在我国最早自行设计并建成了橡胶绳弹射式碰撞试验台,先后引进了混合Ⅱ型、混合Ⅲ型假人和爱泰保1000高速运动分析仪,对天津三峰客车、山东齐鲁小客车、BJ212、BJ2020S等进行了实车碰撞试验。

此外,在假人的下肢部分验证评估和改进、侧碰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的点火控制算法、车体结构和图象运动分析中的标识点自动跟踪技术等方面作了深入探索,在汽车被动安全试验技术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和取得了许多成果。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室内台车碰撞试验台和实车碰撞试验台,试验台性能稳定,可以按GB15083-94、GB14166-93、GB14167-93等法规要求进行座椅强度、安全带性能的试验验证。

其自行设计研制的塑料吸能器,可按照ECER80、ECER17和ECER16进行汽车座椅、汽车安全带等的动态试验。

目前已对国内的许多轿车如别克、富康、吉利等进行了实车碰撞试验。

处于湖北襄樊的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综合型试验场自行设计研制而成的汽车被动安全动态试验设施于1995年6月通过机械部的鉴定,它可进行EEC规定的座椅、安全带、安全气囊的动态试验和轿车整车正面碰撞试验等。

并拥有TNO-10型和混合Ⅲ型假人及其标定装置、32通道数据采集系统。

交通部通县公路工程综合试验场也拥有整车碰撞设施。

3、碰撞仿真技术研究概况车辆碰撞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力学问题。

1985年以前,限于当时的理论水平,人们是不可能对其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的。

为了最大限度满足有关安全标准,保障乘员生命安全,人们尝试了许多方法以便弄清车辆碰撞的内在规律,达到利用与控制碰撞的目的。

其中的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机械振动学方法是当时最优秀的两个方法。

模型简单、表述规范、编程方便、运算快捷是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的突出优点,但由于真实世界中的物体都是可变形体,而且对于车辆碰撞分析来说,汽车车体结构的变形特性是影响汽车安全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该方法在汽车碰撞仿真中常常只用于对人体模型的碰撞响应分析。

采用机械振动学方法来进行车辆碰撞分析,目的是弥补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不能研究可变形体响应的不足。

它是根据碰撞过程中汽车的实际变形情况将汽车离散为一个非线性弹簧-质量振动系统,通过事先测定系统中弹性元件的非线性抗力特性,利用机械振动学的方法来求解碰撞系统响应的。

程序短小、简明、能够考虑变形体的弹塑性变形特性是该方法的基本优点,而且从理论上说,它与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能够解决车辆碰撞分析中几乎所有的响应问题,但由于抗力元件的非线性特性必须预先测定,同时又要保证所测得的特性恰恰是构件在真实碰撞中的力-变形特性,这样,在测试时,就必须精心模拟构件在碰撞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约束条件,而汽车碰撞中的有些接触约束条件事先是无法知道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测试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借助仿真分析大幅度改进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企图才迟迟无法实现。

1985年之后,显式有限元方法的成熟,标志着汽车碰撞仿真研究新时期的开始。

适用面广、精度高且能够处理异常复杂的约束边界是其独有优点,使之成为一种克服了前述两种方法全部缺点的优秀方法。

本来,像其他方法一样,显式有限元方法也应有其不足之处,即与传统的隐式有限元方法相比,它本来具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即受Courant稳定性准则制约的积分时间步长太小,尽管显式算法不存在隐式算法中的“平衡迭代”问题,使其单次求解速度高于隐式算法之速度,但由于汽车碰撞问题规模大、非线性严重,太小的积分时间步长,必然招致整个求解过程所需的CPU时间太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