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性人工河滨湿地甲烷排放

季节性人工河滨湿地甲烷排放
季节性人工河滨湿地甲烷排放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投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 用投资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概论 (1) 一、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名称及承办单位 .. 1 二、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 6 七、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6)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产品说明 (15) 第三章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项目市场分析预测 (15)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7)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置 (20)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1)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1)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1) (二)原辅材料来源 (21)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3)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4)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4) 二、工艺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5) (二)技术保障措施 (25)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 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回用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6) 三、设备的选择 (27) (一)设备配置原则 (27) (二)设备配置方案 (28) 主要设备投资明细表 (28) 第八章环境保护 (29) 一、环境保护设计依据 (29)

湖泊人工湿地和生态护岸设计分解

1 人工湿地设计 1.1 人工湿地介绍 1.1.1 人工湿地工作原理 人工湿地系统是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底面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砾石等)混合组合而成的填料床,并栽种经过选择的水生、湿生植物,组成类似于自然湿地状态的方案化的湿地系统。水体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在基质吸附、过滤,植物吸收、固定、转化、代谢及湿地微生物的分解、利用、异化等过程的综合作用下,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得以去除。湿地系统中的氮、磷不仅能通过植物和微生物作为营养吸收,而且还可以通过硝化、反硝化作用将其除去,最后湿地系统更换填料或收割栽种植物将污染物最终除去。 人工湿地系统的主要优势体现在,有机物和氮磷的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运行维护方便、管理简单、投资小、运行费用低、符合自然界水质净化和水资源循环的生态学规律等。人工湿地的建立不但可以起到对湖泊水体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加强湖泊的景观效应。人工湿地系统结果图及效果图见图1-1、图1-2。

图1-1 人工湿地结构示意图 图1-2 人工湿地效果图 1.1.2 人工湿地分类 人工湿地按污水在其中的流动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人工湿地。两种人工湿地的工艺特性及优缺点见表5-5。表面流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的表面流动,水位较浅,多在0.1-0.6m,它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具有投资少、便于管理等优点。潜流式人工湿地系统中,水体在湿地床的内部流动,可以充分利用填料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丰富的植物根系及填料和表层土的截留等作用,以提高其处理效果和处理能力。但当有机污染负荷较重的情况下,易造成床体堵塞,且造价较高,一般为表面流湿地的4-8倍。 表1-1 两种人工湿地对比

生物填料

生物填料 1、产品适用范围及特点 LTT立体弹性填料适用于石油、化工、纺织、印染、造纸、制药、酿造、屠宰、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中的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滤塔等反应器中。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充氧性能好、微生物新陈代谢快、不结团、不堵塞、运行管理简便、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LTT型立体弹性填料与硬性类蜂窝填料相比,孔隙可变性大,不堵塞;与软性类填料相比,材质寿命长,不粘连结团;与半软性填料相比,表面积大、挂膜迅速、造价低廉。因此,该填料可确认是继各种硬性类填料、软性类填料和半软性填料后的第四代高效节能新颖填料。 2、产品结构与机理 立体弹性填料筛选了聚烯烃类和聚酰胺中的几种耐腐、耐温、 耐老化的优质品种,混合以亲水、吸附、抗热氧等助剂,采用特 殊的拉丝,丝条制毛工艺,将丝条穿插固着在耐腐、高强度的中 心绳上,由于选材和工艺配方精良,刚柔适度,使丝条呈立体均 匀排列辐射状态,制成了悬挂式立体弹性填料的单体,填料在有 效区域内能立体全方位均匀舒展满布,使气、水、生物膜得到充 分混渗接触交换,生物膜不仅能均匀的着床在每一根丝条上,保 持良好的活性和空隙可变性,而且能在运行过程中获得愈来愈大

的比表面积,又能进行良好的新陈代谢,这一特征与现象是国内目前其他填料不可比拟的。 填料支架用镀锌钢管及扁钢焊接耐成,弹性立体填料丝条材质为PP,中心绳材质为尼龙。 3、设计进水水质 CODcr<500mg/L BOD5<300mg/L SS<400mg/L pH:6-9 石油类<20mg/L 4、性能参数 设备名称:弹性立体填料 型号规格:LTT-150 数量:1850m3 直径:150mm 中心绳直径:6mm 丝条直径:0.5mm 丝条密度:3200-3400根/m 根数:44根/m3 成品重量:4.0kg/m3

农村污水处理可行性研究精修订

农村污水处理可行性研 究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农村污水处理可行性研究 活动小组:张秋代表小组 小组成员:张秋、梁珲、黎首文、余广诚、陈美君、周芝先、廖心悦农村生活污水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是农村水源地潜在的安全隐患,还会加剧淡水资源危机,使耕地危机得不到有效保障,危害农村的生存发展。因此,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与资源化设施建设,避免因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二引起的农村河道、土壤和农产品污染,确保农村水源的安全和农民身心健康,是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全国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约80多亿吨,而96%的村庄没有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系统。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农村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势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体中,严重污染各类水源;另一方面,生活污水也是疾病传染扩散的源头、容易造成部分地区传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目前全国农村的自来水普及率只有34%左右,还有3亿多农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在玉林市农民家庭用水水质的抽样检测结果中,63个水样中大肠杆菌、浑浊度等主要指标超标的占72%。水源地水质低的状况与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直接因果关系。 与城市生活污水相比较,农村生活污水具有自身特色: 1、农村人口居住相对分散; 2、无统一污水收集管网;

3、以家庭生活污水为主(部分区域有农家乐); 4、部分地区存在小型工厂和作坊。 目前这部分农村生活污水(部分生活污水中混有工业废水)不经处理均直排入周边河道中,对农村周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造成水体发黑发臭,对周边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胁,严重影响了周边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与农耕,直接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必须尽快完成这些自然村落的污水整治与改造。 编制目的 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和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达到如下目的: ⑴ 论述建设污水就地处理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⑵ 对污水处理工艺进行选择。 ⑶ 对污水处理系统的位置和面积进行论证。 ⑷ 对污水的收集、处理和处置工艺、工程投资进行技术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以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综合比较和论证。 ⑸ 根据投资估算,提出资金筹措方式以及项目实施进度、通过以上研究工作,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本项目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 根据现状以及调查资料显示,为进一步改善福棉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农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西湖村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致富门道明晰,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38666)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环境防治法》,规范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特制定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江苏省内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 1.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对象为生活污水、生活废水,或具有类似性质的污废水。包括城市生活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学校生活污水、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宾馆污水、机关事业单位污水、疗养院污水、景区污水、污水处理厂尾水等。 1.0.4本规程适用的处理规模:生活污水处理规模≤2000m3/日处理水量,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处理时规模≤10000m3/日处理水量。 1.0.5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1.1人工湿地constructedwetlands 人工湿地是人们模拟天然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而建造的、可控制运行的湿地系统,用以对受污染水进行处理的一种工艺,由围护结构、人工介质、水生植物等部分构成。当水进入

人工湿地时,其污染物被床体吸附、过滤、分解而达到水质净化作用。 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 潜流人工湿地。 2.1.2表面流人工湿地freewater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在人工湿地介质层表面流动,依靠表层介质、植物根 茎的拦截及其上的生物膜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subsurfacehorizont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池体一端进入,水平流经人工湿地介质, 通过介质的拦截、植物根部及生物膜的降解作用,使水净化的人工湿地。 2.1.4垂直流人工湿地verticalflowconstructedwetlands 指水从人工湿地表面垂直流过人工湿地介质床而从底部排出,或从人工湿地底部进入垂直流向介质表层并排出,使水得以净化的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分单向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两种。 2.1.5孔隙率porosity 指人工湿地充填介质中,存在于介质间的孔隙体积占全部 体积的百分比。 2.1.6水力停留时间hydraulicretentiontime 指水在人工湿地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2.1.7表面污染物负荷organicsurfaceloading

组合填料简介

组合填料简介: 组合填料-河北圣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业研制、销售、安装组合填料、弹性填料、斜管填料、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填料、立体填料、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悬浮球填料、曝气软管、曝气管、高密度曝气软管、微孔曝气管、曝气头、管式曝气器、曝气膜、曝气膜片、悬挂链移动式曝气器、我们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低廉的价格、快速便捷的送货方式、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高素质员工队伍、赢得了全国各地客户的认可。欢迎您的来电或到本单位考察选够组合填料! 概述组合填料是在软性填料和半软性填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其结构是将塑料圆片压扣改成双圈大塑料环,将醛化纤维或涤纶丝压在环的环圈上,使纤维束均匀分布;内圈是雪花状塑料枝条,既能挂膜,又能有效切割气泡,提高氧的转移速率和利用率。使水气生物膜得到充分交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高效处理。 用途: 用于污水、废水处理工程,配套于接触氧化塔、氧化池氧化槽等设备,是一种生物接触氧化法和厌氧发酵法处理废水的生物载体。 性能特点: 具有散热性能高,阻力小,布水、布气性能好,易生膜,换膜,并对污水浓度的适用性好,又有切割气泡作用。 参数规格: 直径:φ150mm,φ160mm,φ180mm,φ200mm,间距有80mm,100mm两种规格。 订货须知: 订货请明确所需组合式填料直径、长度、立方数、间距等。 组合式多孔环填料,塑料环四周均置40个方孔,八束醛化丝均布在四周。每束丝串通4个方型孔,这样醛化丝在塑料环上的牢固度不言而喻。在强大的曝气湍激的水气流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选用填料。多孔环填料和组合式填料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大体相同。 弹性填料-河北圣泽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专业研发、销售、安装弹性填料、组合填料、斜管填料、蜂窝斜管填料、沉淀池填料、软性填料、半软性填料、悬浮球填料、曝气软管、曝气管、高密度曝气软管、微孔曝气管、曝气头、管式曝气器、曝气膜、曝气膜片、悬挂链移动式曝气器、我们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低廉的价格、快速便捷的送货方式、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高素质员工队伍、赢得了全国各地客户的认可。欢迎您的来电或到本单位考察选够弹性填料 弹性立体填料挂膜快、脱膜容易、生物膜生长更新良好、耐 高负荷冲击,CODcr去除率高,处理效果良好,充氧性能好, 可对气泡进行多层次碰撞,密集性切割,可大大提高氧的转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7年修订版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及基础资料 (2) 1.3编制原则及目的 (3) 1.4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1.5可行性研究简要结论 (5) 第二章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8) 2.1项目建设背景 (8)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6) 第三章项目地址及建设条件 (29) 3.1项目地址 (29) 3.2建设条件 (37) 第四章设计方案及建设内容 (41) 4.1总平面布臵及设计指导思想 (41) 4.2项目设计方案 (42) 4.3项目建设的目标 (46) 4.4人工湿地的工艺流程 (47) 4.5项目建设内容 (53) 第五章环境保护 (57) 5.1环境现状 (57) 5.2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 (57) 5.3环境保护措施 (58) 第六章组织机构及项目管理 (66)

6.1项目组织机构 (66) 6.2项目施工管理 (67) 6.3项目运营管理 (69) 6.4项目进度计划 (69) 第七章项目招标方案 (72) 7.1招标投标的基本原则 (72) 7.2招标 (73) 第八章劳动安全 (76) 8.1设计依据和原则 (76) 8.2劳动保护措施 (76) 第九章节能 (79) 9.1节能法律法规 (79) 9.2能耗的构成 (80) 9.3节能措施 (80) 第十章工程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2) 10.1投资估算 (82) 10.2资金筹措 (86) 第十一章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88) 第十二章结论和建议 (89)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情况介绍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情 况介绍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情况介绍 丹河属于潍坊市控重点河流,也是寿光市主要河流之一,由上游昌乐县经寿光市纪台镇入境,流经纪台、稻田、洛城、上口、侯镇等5处镇街后,在我市侯镇出境,境内全长56.8公里。受自然条件限制,丹河水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上游昌乐县2个污水处理厂及我市3个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尾水,上游来水占比约70%左右。我市历来高度重视丹河生态治理工作,积极打造流域“治用保”治污体系,先后投资近亿元多次对丹河进行了高标准的清淤治理和生态修复;于2013年封堵了丹河沿途全部污水直排口;又于2015年对全市污水处理厂提出了出水水质达到 COD≤40mg/L,氨氮≤2mg/L的要求,目的就是改善丹河流域生态环境,确保水质达到地表水V类水质标准。但是由于近年来我市干旱少雨,丹河上游无新鲜水源,主要是污水处理厂尾水且执行的是国家一级A标准,所以仅仅依靠水体自净能力,丹河水质不可能稳定达标。基于此,我市转变流域治理思路,决定以丹河为试点,提出了在全河道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对上游来水及我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进一步净化的设想,并形成了《寿光市丹河生态治理工作方案》立即组织实施。丹河全河道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由山东省环科院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我市水利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于2015年12月份动工建设。该工程总投资约750万元,采用溢流坝+河道走廊湿地多级串联组合工艺,在河底比较陡的河段,通过新建37座溢流坝抬高河道水位;通过清淤和土方调整,在40余公里的河道内栽植抗水性强、净化性能

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广州中撰咨询

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 可行性研究报告 (典型案例〃仅供参考) 广州中撰企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中国·广州

目录 第一章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概论 (1) 一、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名称及承办单位 (1) 二、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可行性研究报告委托编制单位 (1)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 (1)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和范围 (2) (一)项目可行性报告编制依据 (2)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原则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范围 (4) 五、研究的主要过程 (5) 六、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产品方案及建设规模 (6) 七、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总投资估算 (6) 八、工艺技术装备方案的选择 (6) 九、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7) 十、研究结论 (7) 十一、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9)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览表 (9) 第二章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产品说明 (16) 第三章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

市场分析预测 (16) 第四章项目选址科学性分析 (16) 一、厂址的选择原则 (16) 二、厂址选择方案 (17) 四、选址用地权属性质类别及占地面积 (17) 五、项目用地利用指标 (18) 项目占地及建筑工程投资一览表 (18) 六、项目选址综合评价 (19) 第五章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规模 (20) 一、建设内容 (20) (一)土建工程 (20) (二)设备购臵 (21) 二、建设规模 (21) 第六章原辅材料供应及基本生产条件 (22) 一、原辅材料供应条件 (22) (一)主要原辅材料供应 (22) (二)原辅材料来源 (22) 原辅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一览表 (22) 二、基本生产条件 (24) 第七章工程技术方案 (25) 一、工艺技术方案的选用原则 (25) 二、工艺技术方案 (26) (一)工艺技术来源及特点 (26) (二)技术保障措施 (26) (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 (26) 华东日处理4万吨污水处理厂尾水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提升改生产工艺流程示意简图 (27)

人工湿地计算书

人工湿地计算书 1、尾水提升泵房集水池基本参数 集水池设计规模为30000m3/d,约折合1250m3/h,按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25 h计,集水井有效容积应为312.5 m3,考虑到与污水厂原有排污管道相契合,集水设计尺寸为:L×B×H=15m×9m×5.7m, 有效容积L×B×H=15m×9m×2.5m=337.5m3。 2、尾水提升泵泵参数 流量420m3/h; 五台,四用一备; 扬程 15m; 功率 30KW; 效率 74%,工作时间 24h/d。 3、跌水复氧区 跌水复氧区分为跌水坝,受水池两部分。 跌水坝设计跌水高度为1.6m,采用二级跌水; 采用堰式出水,布水槽单宽流量取48m3/(h·m),则布水槽长度为35m,整个跌水坝占地面积约100m2。 设置受水池1座,池深1.5米,占地面积约890m2。另外在受水池出水端设置拦水坝1座,受水池出水从拦水坝顶部漫流分别进入潜流人工湿地和人工溪流。 为防止冬季来水中热量大量损失,该工程如进入冬季运行,拟设置超越管路,将跌水坝超越,尾水提升泵房来水直接进入受水池内。 4、人工湿地基本参数 本项目主体处理单元分为潜流湿地区、人工溪流及人工湖、表流湿地、氧化塘四个区域,为便于设计计算,所有处理单元均按处理效率折算为表流湿地进行计算,折算系数k如下。 表8、折算系数取值表

4.1、理论人工湿地面积计算 计算公式:A L =[Q×(C -C 1 )×10-3]/q os ×10-4 其中A L 为理论人工湿地面积(m2) Q为流量(m3/d),设流量为30000 m3/d。 C o 为进水BOD(mg/l),设定进水BOD为20mg/l。 C 1 为出水BOD(mg/l),设出水BOD为10mg/l。 q os 为表面有机负荷(kg/hm2·d),本项目取30kg/hm2·d(设计范围为15 kg/hm2·d-50 kg/hm2) 经计算,理论人工湿地面积A L =100000m2 4.2、各单元有效面积计算 潜流湿地:本项目潜流湿地面积为固定值A 1 =4500m2(受公园内地形限制), 折合成理论湿地面积为:A L1=4A 1 =18000m2 人工溪流及人工湖:本项目人工溪流及人工湖面积为固定值A 2 =33770m2(满 足公园水体面积要求),折合成理论湿地面积为:A L2=0.5A 2 =16885m2 表流湿地:由于表流湿地和氧化塘的折算系数相同,故无需计算各自占地面积,根据现有场地地形条件,可令表流湿地与氧化塘占地面积相同。剩余理论湿地面积为:100000-18000-16885=65115m2,则A 3 =0.5×65115=32557.5m2(实际设计面积约37800m2)。 氧化塘:氧化塘占地面积与潜流湿地相同,即A 4 =A3=32557.5m2(实际设计面积约30000m2)。 4.3、平面设计 (1)潜流湿地 潜流湿地面积约为4500m2,若潜流湿地床长度过长,易造成湿地床中的死区,且使水位难于调节,不利于植物的栽培,L:B一般控制在1至3之间。 考虑到与公园景观相融合,将此区域分为四块,每一部分尺寸为B=28m,L=40m,As2=4×L×B=4×28×40=4500m2。 进出水系统的布置:湿地床的进水系统应保证配水的均匀性,一般采用多孔

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的选型

生物接触氧化池填料的选型 摘要:主要阐述的是在污水处理中常用的填料的种类,并对他们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实际工程中应该如何正确的进行设计选型。 关键词: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池 随着污水处理技术的日益发展,有关污水生化处理的工艺应用也日趋成熟。生化处理的工艺按照需氧量的不同可分为厌氧、缺氧、好氧三种,其中好氧处理工艺是最关键的工序,而曝气系统设计是否合理决定了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常见的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种,生物接触氧化法因为处理效果较好所以在一些中小型项目常用,其中反应器中填充的填料是其核心部分。填料是生物膜赖以栖息的场所,是微生物的载体,影响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挂膜、脱落,同时还有去除悬浮物的作用。填料的费用一般约占生物膜工艺总投资的30%-40%[1]。因此,经济合理地选择填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材质价格低,易于就地取材,加工方便,就能降低填料地成本。继而也能降低处理工艺的运行成本。 1 填料的种类及选型 1.1 软性填料 软性纤维填料以醛化纤纶为基本材料,模拟天然水草形态加工而成。软性填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利用率高、空隙可变不堵塞、适用范围广、造价低、运费少等优点,近年来已补广泛地用于印染、丝绸、毛纺、食品、制药、石油化工、造纸、麻纺、医院、含氰待沸水处理中。软性填料问世最早,其主要特点是理论比表面积大、挂膜容易、造价低、运费省、组装方便、不堵塞等。但废水浓度高或水中悬浮物大时,填料丝会结团,从而大大减少了实际利用的比表面积,且易发生断丝、中心绳断裂等情况,影响了使用寿命,寿命一般为1-2年[2]。 1.2 半软性填料 半软性填料又称为“雪花片”填料,材质为PP、PE。由注塑机一次注塑成型。该填料中有聚乙烯材料铸造而成,分内外双层球体外部为中空鱼网状球体,内部为转型球体,在使用过程中,微生物易生成、易更换、耐酸碱、抗老化、不受水流影响、使用寿命长,剩余污泥少,安装方便。半软性填料发明于八十年代中期, 其枝条分布均匀, 安装后没有短流区, 使用寿命可达5-10 年[3]。它具有较强的再行布水布气的能力、脱膜效果较好、不堵塞。和软性填料相比,COD的去除率一般可提高10%左右[4]。但其理论比表面积较小、且造价偏高。 1.3 组合填料

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报告

第一章概述 1.1 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XXX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工程 2、项目建设单位 海韵生态纸业有限公司 3、可研编制单位 单位名称:XXXXX研究设计院 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XXXX 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4、建设规模 本工程建设规模1.5万m3/d,占地面积约200亩。 5、建设地点 XXXX 6、设计水质 本工程进、出水水质指标如表1-1所示。 表1-1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进、出水指标 7、处理工艺 XXX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采用生态稳定塘+多级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8、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9、生态环境效益 人工湿地的建设有益于增加大气湿度,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进一步净化。同时能增加人工湿地植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 1.2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 3、《省环境保护条例》; 4、《省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方案》(省环保局2000.3); 5、《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 6、《XXX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 1.3 编制围 依据《XXX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就XXX城市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工程进行完整的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容具体包括:人工湿地建设规模的确定、建设方案比较和确定、厂址选址论证、工艺方案确定、工艺设计及配套工程设计、工程投资估算等。 1.4 编制原则及指导思想 本工程设计以水质净化为首要目标,在达到处理规模与处理程度要求的基础上,从降低项目投资,改善周边环境角度出发,水质净化对湿地进行优化设计。 工程设计思路是:根据湿地建设区地形图,针对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要求,结合当地治污规划、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及水位高程,依据人工湿地处理能力与项目投资最优化原则,合理确定工程规模与项目投资。 在湿地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提升其景观功能,使其成为XXX的标志性湿地工程。 1.5 采用的规和标准 ?设计 《泵站设计规》(GB/T 50265-97)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GB 50268-200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室外排水设计规》(GB50014-2006)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2001修定) 《城镇污水处理厂附属建筑和附属设备设计标准》(CJJ 31-89) 《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

全球甲烷排放量年度估计1860-1994_大气科学_科研数据集

全球甲烷排放量年度估计:1860-1994(Annual Estimates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1860-1994) 数据介绍: Of the tota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2.45 Wm-2), almost 20% is attributable to methane (CH4), according to the 1995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95). Since the mid-1700s,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has increased by about 145% (IPCC 1995). Thu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methane is important. 关键词: 数据格式: TEXT 数据详细介绍: Annual Estimates of Global Anthropogenic Methane Emissions: 1860-1994 Introduction

Of the total direct radiative forcing of long-lived greenhouse gases (2.45 Wm-2), almost 20% is attributable to methane (CH4), according to the 1995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1995). Since the mid-1700s, the atmospheric concentration of methane has increased by about 145% (IPCC 1995). Thu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various sources of methane is important. Atmospheric methane is produced both from natural sources (e.g., wetlands) and from human activities (see global methane cycle, from Professor W.S. Reeburgh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Total sources of methane to the atmosphere for the period 1980-1990 were about 535 (range of 410-660) Tg (1 Teragram = 1 million metric tons) CH4 per year, of which 160 (110-210) Tg CH4/yr were from natural sources and 375 (300-450) Tg CH4/yr were from anthropogenic sources (IPCC 1995). The anthropogenic sources are further broken down into 100 (70-120) Tg CH4/yr related to fossil fuels and 275 (200-350) Tg CH4/yr from biospheric sources. Trends Online includes estimates from Stern and Kaufmann, on a year-by-year basis, of global emissions of methane from various anthropogenic sources (flaring and venting of natural gas; oil and gas supply systems, excluding flaring; coal mining; biomass burning; livestock farming; rice farming and related activities; and landfills). Their total estimated anthropogenic sources for the 1980s (about 320-360 Tg CH4/yr)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rresponding range reported by the IPCC (1995), as are their estimates for the emissions related to fossil-fuels (about 70-80 Tg CH4/yr). We urge readers to credit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and their organizations (listed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Methods section) when using these data. The proper citation for each record is listed at the bottom of each section. Users are encouraged to contact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s before applying the data in specific model exercises or research exercises. Period of Record 1860-1994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简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利用生态工程的方法,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定的湿地植物,建立起一个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当水通过系统时,其中的污染物质和营养物质被系统吸收或分解,使水质得到净化。该技术具有建造成本较低、运行成本很低、出水水质非常好、操作简单等优点,同时如果选择合适的湿地植物还具有美化环境的作用。适用范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可以达到地面水水质标准,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深度处理的方法。 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构造 人工湿地是由填料、水生植物共同组成的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系统 ①湿地填料的选择填料的选择对人工湿地的处理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填料在人工湿地中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持,为各种化合物和复杂离子提供反应界面及对微生物提供附着。常用到的填料有土壤、砾石、砂、沸石、碎瓦片、灰渣等。根据处理目的,污染物的特征不同而有不同的填料选择。一般来说,以处理SS、COD和BOD为主要特征污染物时可选用土壤、细沙、粗砂、砾石、碎瓦片或灰渣中的一种或几种为填料。对脱N 除P要求高的,可以选择对这两者有较强去除能力的填料进行优化组合。如采用沸石和石灰石的结合既考虑了沸石对NH4+-N的吸附、活化土壤中难溶性P及进行生物再生作用又利用了石灰石对P的高吸附特性,达到同时脱N除P的目的。现在填料的选择多偏向于较大颗粒的粒径,原因是水流在粒径较大的填料床内的短路最小,能够形成渠流,并且堵塞现象发生少,不易分散。 ②水生植物的选择植物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生植物在人工湿地的作用有:将景观水中的部分污染物作为自身生长的养料而被吸收;能够将某些有毒物质的重金属富集、转化、分解成无毒物质;根系生长有利于景观水均匀地分布在湿地植物床过水断面上,向根区输送氧气创造有利于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良好根区环境;增加或稳定土壤的透水性。可用于组合式湿地的植物有:芦苇、香蒲、灯心草、风车草、水葱、香根草、浮萍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芦苇。植物的选择最好是取当地的或本地区天然湿地中存在的植物,以保证对当地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并尽可能地增加湿地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以提高湿地系统的综合处理能力。植物的栽种方式有播种法和移栽插种法。移栽插种比较经济快捷。 二、人工湿地系统的类型 人工湿地系统根据湿地中主要植物类型可分为浮生植物系统、挺水植物系统和沉水

填料系列

塑料填料系列一、塑料阶梯环规格 D×H×δ mm 比表面积 α m2/m3 空隙率 ε m3/m3 个数 n m-3 堆积重量 γρ kg/m3 干填料因子 α/ε3 m-1 16××370299136 25××22881500 38×19×27200 50×25×10740 76×38×903420二、塑料鲍尔环 型号 规格 D×H×δ mm 比表面积 α m2/m3 空隙率 ε m3/m3 个数 n m-3 堆积重 量 γρ kg/m3 干填料因子 α/ε3 m-1 Dg1616×16×1188112000141275 Dg2525×25×1755350091239 Dg3838×18×1151580071220 Dg5050×50×93650056127 Dg7676×76×19276094 三、塑料共轭环 型号 规格 D×H×δ mm 比表面积 α m2/m3 空隙率 ε m3/m3 个数 n m-3 堆积重量 γρ kg/m3 干填料因子 F m-1

2525×185******** 3838×1161865068131 4040×104920066164 5050×8590008397 7676×81398084 四、塑料矩鞍环 名称公称尺 寸 规格 D×H×δ mm 比表面积 α m2/m3 空隙率 ε % 个数 n m-3 堆积重量 γρ kg/m3 干填料因子 F m-1 矩鞍环Dg7676×38×2003700289 Dg5050×25×2509400332 Dg3838×19×2650. 952520063405 Dg2525××28897680102473 五、聚丙烯海尔环 名称材料 公称尺寸 mm 比表面积 α m2/m3 空隙率 ε % 个数 n m-3 堆积重量 γρ kg/m3 干填料因子 m3 Dg50 PP50×5610080006270 Dg76PP76×7634207187 Dg100PP100×1007518505146

外源N输入对淡水湿地土壤CH4排放的影响

外源N输入对淡水湿地土壤CH4排放的影响 【摘要】甲烷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湿地是全球目前已知的CH4重要排放源之一。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了氮素与土壤甲烷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为了弄清外源氮素输入对甲烷产生的影响及其机理,本文对现有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以期找出其内在的规律,推动相关领域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关键词】淡水湿地;甲烷;氮输入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们广泛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大气温室气体CH4浓度的持续升高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甲烷对当前全球变暖的贡献率达19 %,仅次于CO2。氮素是湿地系统中最主要的限制性养分,其含量直接影响湿地系统的生产力,但随着不同种类氮肥用量的增加以及外源氮通过其它不同方式进入淡水湿地,改变了湿地原有的甲烷产生和排放规律。 1.淡水湿地土壤外源氮输入途径 湿地生态系统的外源氮素输入过程主要包括大气氮干湿沉降、生物固氮、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途径,它们通过影响湿地系统自身的营养状况而决定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运行。 在我国,关于大气氮沉降也有许多分析和研究。彭琳等根据黄土高原降水量和降水中氮浓度计算出,在该区域每年因降水带入农田的氮素在4152~10160 kg/ (hm2·a)。 此外,生物固氮以及人为氮和径流氮输入等也是湿地系统氮素的重要来源。 2.湿地土壤甲烷的产生机理 根据孙文涛等研究表明,在极端还原条件下,甲烷是甲烷微生物活动的产物。当氧化还原电位低于- 150~- 160 mV时,产甲烷微生物开始明显活动,它们利用CO2、H2 或分解乙酸等生成甲烷。相反,好气的土壤环境,有利于甲烷营养微生物的生长。淹水植稻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利于甲烷生成菌的生长。 根据王维奇等研究得出,甲烷是土壤有机物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土壤中多种细菌对有机底物进行厌氧分解,最后由甲烷产生菌产生甲烷。 3.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 3.1外源氮素的不同种类对土壤甲烷排放的影响

塘坑水库人工湿地处理地表径流可行性研究报告

塘坑水库人工湿地处理地表径流可行性研究报告基于塘坑水库水质和底泥现状,对其发展趋势和可用的治理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证。针对塘坑水库现状,采用人工湿地有效控制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输入,高效地改善水库水质状况。对人工湿地的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选型,完成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完成可行性分析。比较人工湿地与其他可用方法各自在改善水质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完成合理性分析。 塘坑水库位于东莞市塘厦镇,根据《东莞市地表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水库水质应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Ⅱ类水质标准。对塘坑水库的原水和底泥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部分水质指标超过Ⅱ类水的限值,各采样点的叶绿素a 浓度均已超过19μg/L,浮游植物细胞密度均已到达10~8cells/L数量级,不满足要求,需要采取措施改善水质状况。针对塘坑水库现状和条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特点以及可采用的方法。 通过分析可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库湾周边地表径流的污染物输入能有效改善水库水质状况。估算地表径流总量和湿地的表面负荷,确定人工湿地的规模。设计方案中人工湿地的面积为9,000m~2,处理水量约为2,712m~3/d。对人工湿地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最后完成达到预期目标的人工湿地设计方案。 根据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编制维护管理方案。按照人工湿地的设计方案估算项目的工程量,并据此估算所需要的投资。经过计算,该人工湿地项目需要约591万元,每年需运行维护费用约10.5万元。结合水库的条件和特点,对生态浮岛等方法进行论证,估算采用这些方法产生的费用,并与人工湿地的费用进行比较,进行效益评价。 通过比较,发现人工湿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均较低。通过分析,可知人工湿地是在改善塘坑水库水质状况中可供采用的,所需费用最少,且处理效果最好的方法,建议在改善该水库水质过程中采用。

人工湿地的堵塞与防堵策略探讨

人工湿地的堵塞与防堵对策 环境科学与工程黎明 摘要:人工湿地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投资、低运行费用、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随着人工湿地的不断推广与应用,堵塞是影响其应用和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湿地发生堵塞后,基质的渗透系数会急剧下降,过水能力也随之降低,大量引入湿地系统的污水直接雍积在湿地表面,长期积水引发恶臭、导致蚊蝇滋生,恶化运行环境。本文通过对人工湿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填料堵塞机理与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了人工湿地堵塞相应的防堵设计与解决措施,提高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处理效果与使用寿命。 关键词:人工湿地;堵塞机理;防堵 Abstract: The constructed wetl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rapidly and received wide attentions because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low investment,low cost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the increasing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clogging is the main problem of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 When clogging appeared in constructed wetlands,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of substrate and water decreased sharply.Plenty of wastewater stayed on the wetland surface. Long term accumulated water initiated odor and caused swarms of flies and deteriorated running environment.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soil clogging phenomena in the operation of constructed wetlands is performed,and the factors related to soil clogging are summarized. The clogging mechanism and models are discussed. Some correlation solutions of avoiding clogg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remedying the clogging are put forward. This study improved the efficiency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Key words: constructed wetlands; clogging mechanism; clogging prevention 前言 堵塞( clogging) 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工湿地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土地处理技术,堵塞是影响其应用和推广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湿地系统的水流状态是维持系统正常运行、使系统充分发挥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但在发生堵塞后,基质的渗透系数会急剧下降,过水能力也随之降低,大量引入湿地系统的污水直接雍积在湿地表面,长期积水引发恶臭、导致蚊蝇滋生,恶化运行环境; 雍水还阻隔氧气向基质层内扩散,进而降低污染物(尤其是有机物和氨氮) 的去除效果,使出水指标达不到设计标准,同时缩短了人工湿地的运行寿命。 1 人工湿地堵塞机理 堵塞机理大体上可以归结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3 个方面。 堵塞的物理机制:主要是有机物积累、悬浮颗粒物的沉积作用、淤堵层在水流作用下的机械压缩作用以及细小颗粒物随水迁移等导致的堵塞。詹德昊等[1]研究也表明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基质中有机质含量与基质渗透系数成明显的负相关性,有机质含量越高,渗透系数越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