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障儿童案例分析

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

xxx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

甘肃兰州73007

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

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

1.案例介绍

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

2.小志存在的问题

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

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

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2.2问题分析

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

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

一直以来,小志由祖辈抚养,家人的过分溺爱,使其失去了学习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对其的要求也都是尽全力满足,使得儿童无法享受到因为努力而获得东西的快乐与幸福感。有时候,小志哭闹后家人便满足其要求,这种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这种“事后满足”的做法只能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孩子知道哭闹后就会有肉吃,便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声哭闹,对小志哭闹行为的消除没有任何好处。针对小志挑食的行为问题,在本文中我将试图用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行为矫正。

3.理论依据

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托,小志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上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归属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

由于作为人的内部本能的驱使,以及门外同伴嬉戏时的诱因,使得小志渴望亲子之爱,同伴交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志长期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此外,活动范围受限也是小志肥胖的主要原因。

4.辅导方案

4.1总体辅导目标

第一阶段目标是教授小志“定向行走”的技能,让小志能在院子以外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安全自由的活动,尽量扩大其活动范围,从而接受周围环境更多的刺激。

第二阶段目标目标是依托“生态心理疗法”,结合亲子游戏,同伴游戏让小志在尽可能地与父母、同伴进行接触,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需要,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三阶段个目标是以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和行为消退法为主导,辅助以适当的游戏或者其他运动来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挑食行为和肥胖症状。

注:在第一阶段目标达成之后,第二个阶段目标与第三阶段目标要同时实施。

4.2具体实施方案

4.2.1定向行走

4.2.1.1理论依据

定向与行走是盲人独立行走中两个相互依赖且缺一不可的能力。定向是指盲人运用多种感官确定自己在一定环境中与环境中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引用朱智贤的研究:7-9岁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了自己左右方向的相对性,虽然小志认知发展较为缓慢但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与练习下应该可以较为正确地定向。行走是指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的两脚交替动作。定向是行走的前提,视觉障碍儿童也不例外。一方面视障儿童只有在行走时充分认识环境,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才能自信、更有效的行走;另一方面,他们在具备了良好的定向功能后,只有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才能安全的到达目的地。

4.2.1.2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一、教授小志掌握基本概念:身体部位、方位、深浅、距离。

第二、指导小志了解躯体所处位置:不断练习,直到小志可以指出自己身体的前面、侧面、后面、上面、下面等个方位的不同部位,这对小志的定向行走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训练步伐、蹲姿、站姿,正确的步态。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小志行走时的平衡,以及身体正常发育。

第四、训练独立行走的方法与技巧:开始时可以用人导法(由一人在前侧引导行走)让小志重新熟悉家周围的环境取,训练者可边走边讲解在所行走的路段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然后训练小志沿直线行走、沿边行走的技能。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其他知觉,如听觉、触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来帮助定向。

4.2.1.3习得定向行走的意义

1定向行走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小志童在环境自由移动,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他们身体体格的正常、健康发展。接下来的亲子游戏,以及同伴游戏提供了行动条件,也为小志在接先来的一年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4.2.2生态心理治疗下的地板时光疗法及同伴游戏。

4.2.2.1理论依据

心理治的生态化,即将人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试图在人对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寻求两者的平衡点,关注这个双向治疗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及精神感受及创造作用。通过评定、调整、创设更利于个体成长的环境,来达到治疗个体心理障碍的目的。

此外,儿童对父母形成依恋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在儿童教养过程中,其他抚养或者喂养关系无法正真取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此阶段,同伴关

系也很重要,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同伴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取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的动因。此外儿童在与同伴交往及游戏中可以习得很多技能,不仅有助于儿童社会化,同时使得儿童进一步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认同感。所以对小志的治疗其父母双方必须至少有一人能协助,并注重同伴关系的建立。

4.2.2.2生态心理治疗的实施步骤

(1)鉴定与评估

鉴定评估小志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情绪差异,试图需找影响寻找出影响其心理的具体因素。(2)干预阶段

主要目的是增加环境中可以提供给小志自然学习或者发展机会,为小志创造适于发展的环境。此阶段主要借鉴治疗自闭症情绪治疗的“地板时光疗法”的一些方法和通过儿童同伴游戏帮助儿童获得归属与爱的需求。

运用“地板时光疗法”使得父母与小志在愉快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接触,建立亲子关系,在自然的状态下教给儿童语言游戏规则。

具体实施步骤为: 1)父母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行为及情景的介入点2)初步建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心与呵护,逐渐获得儿童的信任,建立亲子关系。 3)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融入语言、认知、亲子游戏(骑大马等)以及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独自吃饭、吃穿衣、洗脸、如厕。认知上:可以为儿童读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听一些画面感比较强的广播,拓展儿童的知识面,以弥补因为视障而造成的接受的信息不够的现状。生活技能的训练上以刷牙为例,用“任务分析法”(又称工作分析法)可分解为如下步骤:第一步:为儿童讲解牙刷牙膏的功能及用法,使儿童认识牙膏牙刷。第二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挤适量的牙膏到牙刷上。第三步:教会儿童如何正确的刷牙、漱口。第四步:教会儿童找到家里水龙头的位置,打(拧)开不同类型的水龙头,并在刷牙完毕后将水龙头关(拧)紧。第五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用刷牙的杯子准确的接到水龙头流出的水,并训练通过听音辨别杯子里的水是否满了。第六步:找到并拿取刷牙用的牙刷、牙膏、杯子并能在用过后放回原处。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同伴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动作技能的发展,促进感知能力、想象力、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宣泄下节情绪,体验快乐,获得归属感。小志在第一阶段已经学习到了了基本的定向行走的方法与技能,所以其可以扩大到自家院子以外的周围环境安全自由活动。

具体实施过程为:1)起初,家长可以将小志的小伙伴们请到自家的院子里,在院内进行一些适合小志的粗大动作游戏,如跳绳、呼啦圈、蒙眼抓人(参加游戏者可在画的大圆圈内自由活动,有一人蒙眼抓其他人,有人跑出圈或被抓住,游戏结束,由其蒙眼抓人),这也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等过一段时间小志,定向行走能力娴熟后可以扩大活动范围。2)此外还可以玩一些含精细动作的游戏如粘土、橡皮泥、镶嵌板、套碗、熟练时甚至可以搭建积木。

(3)外观系统或宏观系统的干预

改善儿童生活的环境,为其寻找合理的加适合的安置方式。接下来的半年里家长依然注重与小志关系的建立,生活中交给他知识与技能,为下一年进入盲聋哑学校做好准备。

4.2.3治疗挑食,减轻肥胖

在上述阶段一儿童基本定向行走技能习得为其安全自由的行走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活动范围;第二阶段在生态心理疗法下的亲子游戏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同伴游戏过程中,小志不仅在逐渐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运动量。与此同时,儿童也与父母建立较为紧密情感联系,这为第三阶段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在此阶段我将会指导父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儿童挑食,辅助以多样化的食谱和适量的锻炼,最终达到减轻挑食或者肥胖症状。

4.2.3.1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者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使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得以产生和改变。

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明确目标行为。父母要告知小志吃太多肉和甜食会使他更肥胖,这样对身体不好、影响生活,同时在于同伴玩耍时会很累,所以要多吃水果蔬菜。让小志有主动减肥的意愿。则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这一可观察、可评估的行为就成目标行为。

第二、监控目标行为。观察小志记录小志的食量,饮食习惯:他特别反感的蔬菜水果,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小志喜欢的肉类。

第三、明确阳性强化物,设计干预方案。将小志喜欢吃的几种肉类作为阳性强化物。干预方案:第一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他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他主食后,每餐后都会奖励他一小块不同于上一次的肉。如果,小志在饭前发脾气要吃肉,家长可采取消退法或惩罚法,即对其不良行为(饭前哭闹要吃肉)不予注意或告知他再闹就没有饭吃。第

二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每餐吃一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主食后。晚餐的时候就会奖励他两一小块肉,若小志完成的好,可在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夸赞他是好孩子、说他做事能坚持:这样做一定能达到最终目标)。若哭闹采取与上述相同的办法。第三个月,告诉小志,如果前一天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肉,第二天造成奖励两小块肉,如果不能,则没有肉吃。父母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孩子达成目标并经常提醒小志挑食(吃太多肉)对其自身的不良影响。第四个月,待小小志不太厌恶蔬菜时,给他做一些面粉菜肉混在一起的丸子作为奖励。第五个月,待孩子习惯蔬菜后,撤销强化物。饮食正常化,但要记住控制孩子进餐时摄取肉的量。

第四,实施干预方案。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照料者(建议是父母)要记住一个好膳食的三个基本核心内涵,即食物多样化,均衡性及适量。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丰品种的食物。照料者把一部分精力花在烹饪方面,尽量把一日三餐做得(色)香味形俱佳。罗宋汤是营养较丰富的一道菜,其中有卷心菜、胡萝卜、土豆、洋葱、番茄酱以及牛肉丁等,由于色泽鲜艳,味道香甜,略带酸味,常可获得孩子青睐。黄瓜、西红柿洗净后可以当水果吃。可向孩子介绍不同的蔬菜品种及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挑选出孩子喜欢吃的,或建议孩子尝尝新的蔬菜品种。父母对孩子在纠正挑食偏食方面出现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应给予肯定与表扬,要以引导为主,结合奖惩措施来加速饮食好习惯的建立。

第五、追踪评估。观察记录小志的饮食,分析其挑食行为以及饭前哭闹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如果达到阶段三目标,可逐渐取消强化物。

习得定向行走技能使得小志的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增大,接受到更多刺激;同时,使得其在于家长同伴的交往沟通中行动上更具主动性,有助于小志的社会化。与父母、同伴的游戏沟通是小志获得归属感以及社会规则与技能,同时,与父母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对其进行生活技能和生活常识的教育。当需求满足时,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感也会降低,发脾气的情绪问题也会改善。再通过第三阶段的矫正以及适量的运动,小志的挑食症状也会有所改变。

5.预期发展

达成以上三阶段的目标后,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应该都有很好的改善,在接下来的半年中父母一方或双方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陪孩子,教给他生活小常识和基本的生活技能,给孩子读一些寓言故事,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世界,让其感觉、知觉、认知模式、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第二年将其送入本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学习。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一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当小志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产生尊重的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价值和力量,使他的生活变得更有能力和更富创造力。缺乏自尊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事情。进入学校学习后,由于新的生活环境和新的生活方式对小志的各方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对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的不适应,小志可能对自己能力产生深层次的怀疑,陷入自卑,出行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此时需要在家长、老师、甚至的同学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努力下重新认识自我,走出成长中的危机。此后的日子里小志在盲聋哑学校接受教育,在学习中逐步探求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P71,P242-P245

2邓猛.视障儿童的发展与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P197-217

3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杨广学.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P125-135

5 周念丽.特殊儿童游戏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 李翠林.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理念与实施.心理出版社,2007

7王梅.孤独症儿童情绪调整与人际交往训练指南 . 中国妇女出版社,2009

8郭念锋.心理咨询师.民族出版社,2012 P126-P132

9赵静.帮助孩子改掉挑食的缺点. 教育学论坛,2012.P271

10蒋一方.漫谈儿童挑食偏食及其对策.食品与生活,1997.P10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有所增加,也成为了解决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孩子自卑和恐惧心理形成的原因 1、父母教育过于严厉,简单粗暴。 2、住宿学校的管理过于严格,孩子不在父母身边,或多或少要失去安全感。

(精选)幼儿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学的案例分析与幼儿教育学的案例分析一样,都是要利用已有的理论,来分析案例中的所反映的问题。下面我就通过几个案例来领大家练习一下这类题。 案例一 一个14个月的孩子被成人抱着时,着急地往柜子的方向挣扎,嘴里叫“ta,ta”(音)。成人先给他拿出奶糕粉,他又摇头又摆手,说:“xi,xi”。成人于是给他拿糖罐,问:“是这个吗?”他用尽力喊:“xi,xi”。成人拿一块糖放在他嘴里,他脸上露出了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 此案例反映出儿童言语发展中掌握语法的什么特点? 答案:此案例中的儿童言语发展处于单词句阶段,特点是表达不够明确,语音不够清晰,必须辅以表情和动作。 (2)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答案:教师和家长不能笑话儿童,应教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完整的语句。 案例二 幼儿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用大量直观形象教具,以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讲到“大象用鼻子把狼卷起来”总是用手作出“扔”的样子。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做出相应的动作,脸上会露出会意的笑容。 分析案例中现象回答如下问题: (1)此案例体现了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什么特点。 答案: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 (2)根据该特点,教师应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 答案:教师应大量使用直观教具和丰富的体态语言组织教学活动,以帮助儿童理解教学内容。 案例三 国外有媒体指出,中国的小孩越来越不会玩了。他们发现,中国的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着干干净净,不允许他们做那些可能会使衣服弄脏的游戏。同时,中国很多的年轻父母觉得游戏对于孩子的成长意义不大,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应该花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画画、英语、钢琴等。

儿童心理学教育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正确认识儿童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儿童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再现,并非是可怕的“洪水猛兽”,它是儿童自我意识强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家长,应该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在逆反期内,家长尤其不要跟孩子斗气较劲,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尊重孩子,发扬家庭民主,多听各方意见,给孩子辩解的机会和改错的时间,不要以家长的“威严”压制孩子,降服孩子。 赏识孩子,肯定孩子。 在家长赏识的目光里,教育充满了希望。得到家长的赏识,孩子心情愉悦,信心倍增,内心充满了幸福感,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意见,克服自身的小毛病。如果家长只是一味地数落、训斥孩子,对孩子吹毛求疵,不仅影响自己的情绪,而且还会使孩子陷入自卑的泥潭之中。 蹲下身子,耐下性子。

特殊病例儿童的个案分析

特殊儿童个案记录 爱说谎的张文祺 案例: 在蹦蹦床上,孩子们都高兴得玩着,张文祺在李娜的旁边爬滑梯,下来的时候,正好脚踩在李娜的手上,李娜大叫了一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老师都看到了张文祺的举动,眼神示意了他一下,可张文祺依然没有将脚拿开,反而看着老师又把脚踩在了李娜身上……老师迅速拉开了张文祺……当老师问他为什么踩李娜的时候,他却说“没踩”。 分析: 张文祺是七岁的孩子,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回答问题时都有极大的随意性。如何判断这个时期内幼儿的说谎行为呢?应从幼儿说谎动机入手,幼儿说谎分为有意和无意,孩子想用谎言安抚自己,拒绝正视现实,逃避惩罚。这种说谎使这个时期幼儿平衡内心的一种活法,对现实的歪曲,是为满足自己的愿望,作为教育者,应极大重视幼儿人格的培养,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措施: 1 采用成语故事,儿歌,游戏等教育幼儿做个诚实的孩子。 2 养些动植物,让幼儿学会关心爱护动植物,培养幼儿同情心。 3 如果幼儿是无意中说了慌,应注意教育的方法。 怎样对待起哄的张文祺 案例: 今天吃饭前,我照例请小朋友围在我周围,听老师讲故事。只听传来一声尖叫声,我寻着声音望过去,只见张文祺在发出怪叫,我提醒他不要发出声音,认真听老师讲故事。过了一会,又有小朋友发出了大声的说话声,还是张文祺,我生气了,把他请到我边上,讲完故事,我问小朋友们,为什么老师会把张文祺拉上来?小朋友们说是他不遵守纪律,太吵了。于是我问:“那你们觉得老师要不要罚他呢?怎么罚?”这时,班上的小朋友对他遭到老师的批评感到异常兴奋,“罚他站在那里!”“不许吃饭!”“不许睡觉!”……由于几个小朋友的带领,全班小朋友几乎都在起哄,“帮”老师想罚他的办法。看着孩子们幸灾乐祸的样子,我呆了。分析: 幼儿在5—6岁时道德规范远没有达到我们想象的水平,所以需要老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耐心地指导。不断地强化,使幼儿的社会道德始终在良性的轨道上发展。 对策: 1.提醒幼儿换位思考。

儿童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案例介绍: 小A是一个10岁男孩,四年级。智力正常。他的不适当行为特别表现为上课随便插嘴,有时站起来离座与人讲话,严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对小A的这种表现,他的幼儿园老师、小学各任课老师及家长都甚感头疼,曾想过许多办法试图制止,但效果不佳。经××医院诊断,系过分活动症。 根据上述情况,尝试用行为矫正技术对小红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设计一个行为矫正方案。

设计方案: 一、确定目标行为:减少小A上课随意插嘴的次数,不影响课堂正常教学。 二、测定基准线:采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在上课4 5分钟内记录随意插嘴的次数,为求准确性,选择不同节次的数学、语文课,共观察5天,观察数学平均每节课插嘴4~6次,语文约5次。 三、选择增强物:由家庭访问得知,该生很喜爱看课外书,又与该生交谈,知道他更喜欢班内墙上的红星,因此,约定以红星作为增强物。 四、过程与方法:我事先和小A谈话,帮助他进一步认识上课随便插嘴行为的不良后果,增强他减少这一不良行为的意愿,向他说明协助他改变的办法。取得该生的同意后,订立口头契约。 第一阶段,减少数学课插嘴行为,若做到一节数学课插嘴次数比基准期少1次,可得代券1张;少2次,可得代券2张,以此类推,3张代券可换1颗墙上的红星。若超过基准线平均数1次。则罚代券l张,以此类推。时间两周,效果非常显著:处理期第一周即下降到平均每节课3—5次,第二周2—3次。 第二阶段,数学、语文课上同时控制。数学课要求保持第一阶段的平均3~5次,就可得l张代券;若少1次。可得2张代券;超过4次,罚券l张。语文课也以基准期5次为界,减1次奖1张券。超1次罚1张券。其他以此类推,时间4周。结果表明他能够达到预定要求。第三阶段,数学、语文、外语课同时控制。数学插嘴保持第二阶段的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特殊孩子自闭症的案例分析 自闭症是近几年才被人们正视的一个病种,过去就有,但统计的发病率越 来越高。对自闭症的定义有很多种,自闭症也叫孤独症,即人为地自我封闭于 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和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人的交往而产生的迟到是障碍的症 候群,社交困难,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语言发育迟缓。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言语,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言语的可 懂性差。 一、个案资料 本班有一名叫小王的男孩,7岁,患有自闭症。刚来校时,整天呆坐在位置上,不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全然一副与身边同伴井水不犯河水的模样。与他 交流比较吃力,要放慢速度,用简短 一、两个字进行对话。集体活动时,总漠然的呆在一边,不会主动参与,老师用很多种方法引导他参与集体活动,他都是不予理睬。即便是排队洗手等简单的活动,都需要老师走过去手把手的拉,更有的时候,即使老师带领他到活动场地,他也是旁若无人的定格在那里,什么也不动。很少讲话,即使讲话声音也很小,很低,经常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来吧?要吃。做了。”等 二、调查与分析 小王的自闭症是天生就有的。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小王的语言发 展能力迟缓,语言表达能力弱,就不能和小朋友正常的交往,久而久之,小王 就产生自卑心理,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慢慢的演化成当旁 边一切事物不存在,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 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例如:嘴经 常地发出怪声;在教室、走廊、操场乱跑;手中总爱玩弄一些物品,如铅笔、 橡皮、笔袋等。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 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 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而且生活不能自理,整天不去厕所,有时大小便 解在裤子上。针对他的这些行为,我决定在他身上实施训练,以帮助它缓解一 些较严重的症状,并努力改掉一些不好的习惯。

儿童问题案例分析

儿童问题案例分析 [案例] 宝宝从小就喜欢黏着妈妈,无论是大小便,还是吃饭散步、穿衣洗澡都离不开妈妈,而且这些非要让妈妈为他做。妈妈虽然累一点,但看到孩子这样亲近自己,感觉非常幸福。可是孩子渐渐大了,其他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衣了,而他却不能,幼儿园老师为此总向家长告状。有一次吃鸡蛋,他竟然不知道如何下手,因为平时吃鸡蛋,都是妈妈剥好蛋壳送到他嘴边的。看到孩子没有自主能力,妈妈也很着急,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育,不得不寻找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分析] 如今的孩子被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视为掌中宝,自幼就在6:1的重重关怀之下成长,过度宠爱自然少不了。衣食住行样样都由他们包办,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这样不仅使孩子丧失自主的权利,长大以后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极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行为总是会消逝的,它是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一段必经的心理历程,只是不同的孩子在依恋的强度和时间长短上有些差异。 妈妈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改善,让孩子早日摆脱依赖习惯: ●学习生活技能,是训练独立自主的好方法。让孩子摆脱妈妈的依赖,首先要让孩子学会自立。穿衣戴帽不再代劳;自己睡的被褥自己叠;如果是一块小手绢,建议他自己洗…… ●常带孩子出去旅游、野炊,让他认识不同的生活环境,为他提

供多样生活经验,并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不仅长了见识,而且增强了生活自主的自信心。 ●孩子原本就是独立的个体,鼓励孩子去探索、发现,对锻炼他的独立能力非常有效。为他买一盆植物,让他亲手栽培,去观察、发现植物的变化。这样不仅锻炼了他的责任心,还有利于观察能力的提高。 ●在孩子最易发生依恋的时间里,如临睡前、生病时、疲劳时,尽量满足他们的依恋行为,但同时要教给他们一些自己适应的方法,如临睡前告诉孩子躺在床上想想今天自己做了哪些事情,孩子会慢慢入睡的。 ●用故事、儿歌等生动活泼的形式,鼓励孩子做独立、自信的孩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当犟儿子遇上倔爸爸 改掉一个不良习惯,远比养成一个好习惯困难得多。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适时的把握好爱的尺度,应该多从情感上靠近,心灵上沟通,方法上变通。 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养成往往很难再改变,在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的过程中,家长需注意方法的运用。只有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学案例。 儿童心理学案例: 今年上一年级的小华不但做事拖拉、粗心,而且特别犟,不管怎么教导他就是屡教不改。更令人苦恼的是,犟儿子遇上了倔爸爸。小华的爸爸整天都紧盯着孩子的这些问题不放,不失时机地训斥。最近,家里的矛盾开始升级了,这父子俩都有点“掐”上了:儿子很反感爸爸说他,只要爸爸一开口,儿子索性就捂上耳朵,还说“不喜欢爸爸”。 儿童心理学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比较典型的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起幼儿逆反情绪的案例。结果导致父子矛盾升级——孩子跟爸爸较上劲儿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个性是可以遗传的,在这对父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相似的个性特点。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主观能动性逐渐增强,对成人的一些要求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不再是一味地顺从于他人,有点儿“我行我素”。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点,一味训斥,甚至打骂,就容易使孩子在个性发展上走向两个极端:或遇事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怯懦;或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目中无人。 教育孩子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在本案例中,孩子被爸爸无休止的、“马拉松”式的说教所包围,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抵触爸爸的教育。 面对孩子的逆反表现,这位爸爸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的孩子为什么烦我?我的教育方式妥当吗?我了解孩子多少?我的孩子为什么不听我的话?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所乐意接受的呢?……想明白了这些问题,自然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应对措施: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特殊学生案例分析 镇安县三岔小学叶鑫[ 基本情况] 我班有名学生叫康先林,他是个特别调皮、贪玩的学生。作业总是不做即使做了也是拖拖拉拉、偷工减料。在学校上课或者是读书总要监督他他才做,自觉性极差。可是有一天我一直监督着他学习我发现那节课所上的语文知识他还是好多都懂得。读词语呀,课文意思呀他都知道。孩子这么聪明为什么就是不能自主的学习呢?通过家访我了解到:康先林的爸爸妈妈忙于生计,由爷爷、奶奶代为照顾。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所以不能很好的约束管教孩子,孩子养成了懒惰、贪玩、依赖的个性。 [ 案例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再加上隔代教育父母或爷爷奶奶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依赖长辈的督促完成作业、任性贪玩、以至于畏难、依赖、自我约束能力差等。 [ 解决方法] 1、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自己以后的前途带来弊端,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

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4、帮助孩子走出畏缩的困境。教师帮孩子把欠缺的知识补起来,并定时查看学生的听课学习情况。逐渐将成绩赶上来。基础知识扎实了,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就不会把作业当成负担,而把攻克难题作为一种乐趣了! [ 信息反馈] 经过我、家长和孩子一段时间的努力,康先林的学习习惯还是有所进步上课积极发言,作业按时完成。他已经懂得应该通过自己的亮点赢得别人的赏识。我希望他能一直加油努力向前。 二0一六年一月六日

儿童心理咨询案例与分析

儿童孤独症治疗案例 摘要:儿童孤独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 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重的负担。以下是关于一例儿童孤独症的心理案例的分析与治疗。 关键词:儿童心理咨询孤独症认知治疗 案例:安安,3岁,1岁之前发育基本正常,1岁半会叫“爸爸、妈妈”,后语言无任何进展。现在甚至连爸、妈也不叫了,不与小朋友玩,喜欢将东西排成一行,喜欢看广告、天气预报等,喜欢在同一时间看同一个动画片,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听而不闻,叫他也不应…… 一、案例分析 幼儿早期的语言发育落后和交往障碍极易被家长所忽视,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了就好了,殊不知却耽误了治疗的关键期。孤独症儿童由于智力、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受损程度不同,其表现亦有所差异,典型的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社会行为缺陷、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行为刻板、感觉和运动的异常反应、认知和智力障碍等。 根据家长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安安一岁半以后连“爸爸妈妈”也不叫了,这说明他的语言发育是存在一定的障碍的;不喜欢与小朋友玩表现出他社会适应能力的不足;喜欢将东西排成一行,喜欢看广告、天气预报等,喜欢在同一时间看同一个动画片,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听而不闻,可以看出安安的兴趣范围比较狭窄、行为比较刻板;对不感兴趣的东西听而不闻,叫他也不应也可以反应出安安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与社会行为障碍。根据以上的分析基本可以确定安安的症状正是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另外我们还可以运用筛查儿童孤独症的ABC 量表确定安安是孤独症。 二、具体的治疗阶段 (一)治疗和教育训练 治疗孤独症患儿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治疗和训练的目是帮助患儿发展社交兴趣和交往技能,阻止种种令人不快的行为,帮助他们发展正常的行为和语言的理解及表达能力,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孤独症儿童的症状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行为表现各异,我们对安安采取了“一对一”的治疗方法,为他提供个体化和结构化的教育。 首先我们根据安安的基本情况设计特定的教具、教材、训练目标,制定出详细的训练计划。第二,要把学的技能分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按固定的程序分步教会安安。要边教边做边鼓励。对期间安安可能出现的烦躁情绪如尖叫、攻击等行为要尽量理解,在这个行为出现前或即将发生时给予制止。当安安出现“期望行为”

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

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案例

个案分析:解开咬指甲之谜 一、背景: 毅毅已六岁了,长着乌黑发亮的眼睛,挺惹人喜爱的。可不知何时,毅毅染上了一种坏习惯——咬指甲 二、实录: 有一天午睡,小朋友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发现毅毅蒙着头,棉被一动一动,就轻轻地走到毅毅的床头,掀开棉被,只见他正津津有味地咬指甲,我将他的手从嘴边轻轻拉上来放在旁边。可是,不一会儿手指不由自主地又伸到嘴里去了,这样一连反复了好几次都无济与事。 妈妈来接毅毅,我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妈妈。妈妈很惊讶,怎么会咬指甲呢在家里妈妈有意观察了几天,发现毅毅确有这一坏习惯。妈妈心里很着急,她曾耐心地给毅毅讲解咬指甲是一种不卫生的习惯等。但收效甚微。她曾多次尝试着涂抹辣椒水,红药水等之类,但过后又忘。有一次,毅毅没事干的时候又将手伸入口,爸爸实在忍不住了,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事后,有所收敛,但没过几天又“我行我素”了。毅毅什么时候,染上了这种坏习惯呢妈妈百思不得其解。在家访中知道了毅毅的成长过程:毅毅父母工作很忙,毅毅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老俩口样样事儿都由着他,后来,老俩口因年纪大,行动不方便,换成保姆照看,可是由于毅毅不适应接连换保姆。 三、反思: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的情绪是伴随人们需要是否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它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活动效率,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的情绪可以提高活动效率,起正向的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则会降低活动效率,甚至引发不良行为,起着反向的推动作用。毅毅以“一切由着他”的爷爷奶奶那里,转向严厉管教的父母和不熟悉保姆。使他产生了一种焦虑感。毅毅就是希望通过咬指甲来安慰自己,从而减轻紧张的心情。毅毅在咬指甲的过程中,爸爸妈妈时常注意他,盯着他看,忍不住狠狠地打了他,使他产生了自卑感和恐惧感,在成人的“严厉”攻势下,虽然会有所改正,但在成人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咬得更加厉害,从而产生安全感,这就是父母采取多种办法但收效甚微,反而“变本加厉“的缘故吧! 为了纠正毅毅咬指甲习惯,我们与家长达成共识: 1、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要寻找引起孩子紧张的环境并及时消除,父母要和孩子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创设一种洋溢着温馨气氛的环境,让孩子保持安定的情绪。 2、孩子在无事做的时候,最容易不知不觉地咬指甲时,因此,要丰富孩子的生活,转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多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父母还可以利用休息日多带孩子参观、观察各种事物,引导他们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画画做游戏、折纸工、看图书等学习知识上,并指导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孩子不觉得寂寞无事做而咬指甲。 3、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六岁的孩子已萌发了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带孩子到自然博物馆去看一些寄生虫的实物,告诉他把手放在嘴里很不卫生的,让他懂得不把手放到嘴里的道理,嘱咐他逐渐改正不良习惯。当孩子稍有进步时,父母要及时肯定他、鼓励他,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4.在幼儿园的老师要关爱他、友好地提醒他,教育小朋友不要叽笑他,或是老是盯着他看,而要帮助他,在家里或幼儿园入睡前,成人要为他设计好“放手的位置”。这样一段时间后,他自然就不去咬指甲了。 四、对策 1.照照镜子 和孩子一起站在镜子前面,观察和询问他边吮手指边微笑和不吮手指时的微笑有什么不同,

学前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 、岁左右的儿童常常表现出各种反抗行为或执拗现象,不再象以前那样听话了,一有机会便要采取独立的行动。比如,儿童往往要求自己穿衣、吃饭;爱说“不”或不让动手偏用手去摸,不知什么叫危险,什么叫不行。如果受到成人预 先限制或强行制止,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这个案例说明此时儿童心理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其主要的心理 特征是什么? 答:)案例中这个孩子正处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是:①容易产生 强烈的情绪表现;②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独立性和自我意识产生。)正确做法: 成人不能够对儿童预先限制或强行制止,注意教育技巧,防止形成对立。否则儿童就会表现出情绪烦躁或反抗,容易 使儿童形成执拗性格;要么形成懒惰、依赖,无独立愿望的人格。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其独立性,并指导其学 会正确的方法。 () 、最近,小华的母亲非常着急岁的小华出现了口吃的现象,尽管母亲多方矫正,甚至取笑打骂都无济于事.请分析一下小 华出现口吃的原因,以及矫正儿童口吃应该遵循的主要原则。 答:)、岁是儿童口吃的常见阶段,口吃的原因有些是生理原因,但是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 时过于急噪、激动和紧张。、岁的儿童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容易出现言语流节奏的障碍。原因之二是出于模仿。 儿童期是好模仿期,对他人口吃出于好奇,就模仿口吃。 )矫正口吃的重要原则是解除紧张。小华母亲采取取笑甚至打骂的方法是错误的。这不但不能矫正口吃,反而会加剧 儿童紧张心理,导致儿童不愿说话甚至形成孤僻等不良个性。 成人在掌握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孩子可以在和成人的对话中学会慢慢地说话,用手势 辅助语言来表达,问题就能够解决。() 第三章 运用幼儿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分析幼儿的心理现象,老师如何组织教学。(教材) 、无意注意为主:)——刺激物的特点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意的选择性 )利用:①采用符合儿童注意特点的教学组织方式(教具、语言、活动方式);②内容安排符合儿童注意特点和兴趣 和需要。要多样化。③活动时间安排不宜过长。())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有意注意初步发展,依赖成人的组织和指导。(明确目的,语言组织和引导)把注意对象变成儿童活动的对象。组织游戏活动,增加儿童注意的稳定性,防止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四章 要求幼儿辨别三角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往往让幼儿边看边用手沿着三角形和正形的边缘摸它们的轮廓,同时每 次摸到拐角处的时候,要求说出角的数量,如一个角、二个角等,这样的活动安排,效果往往比较好.请分析这样做的理由 .答:这样做是合理的。视觉、听觉、动觉等相协同活动有助于儿童对物体的空间知觉.特别是在视觉、手的触觉、动觉 的协同活动中儿童对几何图形的知觉效果是最好的,可以多角度地认识物体。单一地用视觉或触觉会造成儿童知觉错误 率的提高。 (教材) 第五章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个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只需一两次他们就对广告词熟记心中,结合幼儿记忆的这一现象,请你分析一下 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 答:)在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影响幼儿无意识记忆的因素有: 客观事物的性质;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 量以及活动的动机等。 )幼儿对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的广告词记忆效果较好是因为对广告词的记忆是一种无意记忆,电视画面具有具体生动、 形象的特点,给予幼儿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童谣、广告词的简明的语言,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很容易成 为儿童无意记忆的对象,而教师要求记忆的任务属于有意记忆。 第六章 案例分析(根据学前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对所给的例子进行剖析,共分) ()。某幼儿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 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请根据幼儿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答:)幼儿想像具有夸张性的特点,表现在:①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②混淆假想与真实。 )原因:①认知水平的限制;②情绪的影响;③幼儿想象表象能力的局限。

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近年来,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有所增加,儿童心理咨询也成为了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小学三年级男生小林,是个可爱的男生,他数学和英语成绩都能达到90多分,数学思维比较敏锐,英语成绩也能保持95以上的优异成绩。问题是,他的语文很糟糕,尤其是对写汉字有恐惧感。 他在学校表现:上课搞小动作,不听讲,不做课堂作业,出操时大家都做操,他就站在原地东张西望,或者自己玩自己的,就是不做。午睡时,其他同学在休息,他就去打扰同学,或者涂画黑板,造成班级扣分。他的班主任老师曾经多次请家长到学校,最近还惊动了校长请来了他的父母。 他的家庭情况:父亲在外忙碌,较少在家,母亲也有一间店面需要打理,但是尽量抽时间监督他学习。 家里还有个弟弟,比较霸道,常对他大吼大叫。他的父母对他要求很严格,他爸爸妈妈常斥责他,他父亲偶尔也打他。据观察,他的父亲是个脾气比较爆的人。他现在在家里写作业,常常是要做到11点多甚至12点,主要是语文作业花时间,写一个字休息30多秒,发呆或者说话。然后字体基本上是结构松散,

笔画错乱。 案例分析 (一)从偏科和文字书写结构松散、笔画错乱等原因看,有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1、从生理原因看,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儿童的左右脑发育不均衡;左脑发育优于右脑,或者是两脑不能协同活动(不能对所接受的感觉信息进行合理加工)。因为左脑偏于对继时性信息的加工,而右脑偏于同时性信息的加工。也就是说语文学习偏于右脑,数学学习偏于左脑。 2、从儿童心理的原因看,孩子也许不喜欢语文老师,或者孩子的心理受到过语文老师的伤害。致使孩子由不喜欢语文老师而导致讨厌语文课。 (二)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和不遵守学校规则的原因 1、从脑科学的角度讲,很可能是由于大脑皮层额叶(前额)比同龄孩子发育缓慢,还不能监控自己的行为。因为额叶是主控人的注意力的关键部位。也可能是前面说到的,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信息的统合出现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2、由于家长素质偏低,培养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孩子的养成教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二班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完整)-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计划

特殊儿童个案追踪记录

2010 年10月 小飞是我班的淘气 鬼,也是全园闻名的皮大 王”手脚一刻不闲,屁股坐 不住小椅子。上课时,爱做 小动作,一会儿碰碰积木, 一会儿又惹惹小朋友;活动 时,更是横冲直撞,蛮无约 束。一天之内,告他状的小 朋友接连不断:老师,他打 我” 老师,他抢我玩具”老 师,他推我” ??…只要有 他在,教室便不得安宁。这 一天吃点心时小飞又管不住 自己,用喝剩的牛奶将别的 小朋友洒得满头满脸。被洒 的小朋友委屈得大声哭泣, 他却瞧着自己的杰作”直乐 得大笑。我又气大恼,真想 狠狠训他一顿,然而理智迫 使我按捺住心中怒火,耐心 地说服教育:牛奶是营养 品,是工人叔叔,阿姨饲养 奶牛挤出牛奶,经过辛辛苦 苦劳动才得到的,能浪费 吗?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友 爱……”他默默地低下 头,看似有所触动,我也暗 喜这一次终于收到成效…… 我认为小飞表现岀来的 许多仃为特征可能与成 人的过多关注有关。他 已习惯于成为人们注意 的焦点,一旦别人注意 他,他就会感觉被忽视, 就会作出一些过激反应 (包括侵犯行为)以 引人注意。所以,我常 常"故意"不去关注他的 举动,逐渐使他也"忽视 "自己。如果就此采取一 些特别的措施,反而会 使他感到自己与其他小 朋友不一样,是个不好 的典型,从而更加导致 他不能与同伴友好相 处。 看到孩子这段时 间的表现,我认 为他的攻击性行 为主要是自我控 制能力不强而表 现出来的无意识 的失控行为。针 对他的这一特 点,我认为如果 过分关注他,只 会扩大他的问题 和缺点。因此, 在他出现无意识 失控行为时,我 会设法加以阻 止,但决不斥责 他,也不实施压 服教育,以免因 自己的主观臆断 而伤害他。然后, 再找适当的机 会,了解他的行 为动机,耐心地 告诉他同伴间的 相处之道,暗示 他努力改正缺 点。当他稍有进 步时,我便马上 大张旗鼓地予以 表扬、鼓励,让 他逐步感受到老 师对他的爱和信 任。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小班幼儿典型情绪问题的个案分析 在现代社会,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日益深入,关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加以及时引导,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还刚刚起步,而心理障碍发生率由80年代的6%到90年代的8、6%上升到目前的18、9%,可见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包括情绪积极向上。而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历程,其是受到某种刺激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此状态包含复杂的情感性反应与生理的变化,幼儿的情绪由于受到各种不同的情境因素的刺激,反映出的情绪类型不同,带来的各种情绪表现方式也不同,小班幼儿由于处在一个从家庭与幼儿园,父母长辈和老师,幼儿个体与集体同伴相互转换的一个特殊时期,幼儿入园最难过的关就是心理适应,特殊时期的不适应性带来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情绪问题。据观察,小班孩子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哭闹、发脾气等入园焦虑、吮吸手指头、抓人等攻击性行为、遗尿、紧张挤眼、恋物习惯等等。本文针对小班幼儿两个典型情绪问题进行了跟踪 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心理干预,进行个案研究,帮助幼儿排解情绪障碍,促进幼儿心理健康。 案例 锴锴不打人了 ——关于纠正一位小班幼儿情绪攻击性行为的教育案例

研究对象描述,锴锴,2006年12月生,是个特别淘气的男孩子,经常有意无意的 打伤和撞伤同伴,在班上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就连我们班从未谋面的家长都知道他的大名,因为,他的名字以最高频率通过自己孩子的嘴巴出现在家长们的面前。锴锴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情绪变化的比较快,高兴了会大喊大叫,不如意了,就乱扔玩具,自控能力较差,对自己喜欢的东西有强烈的占有欲,经常因为争抢小朋友的玩具而起争执,甚至攻击别的小朋友。另外,他的动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有意无意推倒小朋友,有时还会冷不丁的突然撞到老师的身上,要你抱他,他会显得特别高兴和兴奋。他的攻击性行为与恶意攻击和伤害别人的行为有本质上的不同,他的攻击性行为常常伴有较强烈的情绪变化,这一行为称之为情绪攻击性行为。因此,我将锴锴作为个案,进行观察、引导和疏通,对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情绪,减少直至杜绝情绪攻击性行为对其他孩子的伤害。 典型事例描述, 幼儿园的第一天,锴锴就显示出他的与众不同来,别的孩子在因为父母的离开而哭闹时,他尤其活跃,一会跑到玩具角玩玩玩具,一会左冲右撞、跑来跑去,他特别的高兴和兴奋。正当老师为他的出色表现和他那高兴劲而表扬他时,情况不妙了,锴锴手舞足蹈的高兴忘了形,将坐在旁边的小朋友撞翻在地,被撞翻在地的幼儿号啕大哭,老师拉着叫他给小朋友道歉,他挣脱了老师的手,跑到一边玩玩具去了,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才短短的半天工夫,前后就有,名孩子告他的状,都是反映锴锴打到他了或是推到他了。此后,锴锴经常无缘无故地打人,抢玩具,欺负同伴,搞破坏,对于老师的制止,他一点反应也没有。 家庭情况简述,锴锴的父母亲文化素质较好,平时由于工作繁忙,从小就一直由 保姆带大,自然事事都由着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还常出现不答应其无理要求就打保姆的现象。在与其父母交流中,他们也认为,自己的孩子格外调皮,不听话,而

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特殊儿童个案分析.doc

中二班特殊儿童个案分析 个案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吴豪,4周岁,性格外向,好动,喜欢表达,行为态度极其随意。中班从其他幼儿园转到我园。父母工作较忙,繁忙的工作之余几乎没有时间和豪豪接触交谈,豪豪大部分时间由爷爷、奶奶照料,老人对他百依百顺,样样事情包办代替。因还有一个一岁多的小妹妹,所以妈妈大部分时间在照顾妹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打他,因此十分怕妈妈。 二、问题行为简述 豪豪比较任性,随心所欲,学习专注时间极短,没有一刻是安静下来的。进行活动时总是离开位置,经常自己独自一人走开去玩,或者经常嚷着要去厕所,只有在老师斥责下才稍微收敛一下,很快又故态复萌。在活动中表现霸道常常与其他幼儿抢玩具,或是打小朋友,几乎每天都给老师批评。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智商高,经常不专心但也能回答出问题,而且知识面广。他不懂与人相处,易发脾气,经常被人告状。不乐意听取同伴与老师的要求与建议,有时会故意做一些令人讨厌的事情。他喜欢绘画,喜欢自由发挥,并有创意,但是没有耐心,通常画到一半就乱画一通,画面凌乱。是一个非常特别及有个性的孩子。 三、个案分析 该幼儿问题行为存在的原因: 1、由于生理方面的诸多原因,如:小便间隔时间短,视力远视等,造成了他学习上的不专注。 2、豪豪长期生活的家庭环境是一个无什么约束,极其随意的环境,自然养成了他特有的生活态度及行为,如:他不喜欢做的事,浑身都不愿意不肯做,而他高兴做的事,全身心的投入。 3、父母疏忽与孩子的沟通,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幼儿心理发展有消极作用,老人对豪豪的过份溺爱,造成豪豪任性、爱发脾气,使孩子心灵变得敏感和脆弱,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为引起别人更多的关注,而常常做一些反社会行为。 因此,针对该豪豪的特点与问题,作为教师,首先要从生理上关心,照顾他,并逐步适当地对其进行引导、教育,进一步了解豪豪、宽容豪豪,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该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必须从引导他愿意与同伴交往,克服任性等方面着手,并且要培养他做事专心,耐心的品质、行为习惯。 四、辅导过程 对幼儿: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案例分析 一、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概念 什么是有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儿童?目前国内外并未有一个统一而严格的定义,有的将情绪和行为障碍分开,分别下定义。已有的定义大多只是进行了一些描述性的界定。有的从医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认为这是一种可矫正的情绪不稳和行为不良。而本文发所讲的也主要是从教育角度来讲,一般指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各种行为和情绪异常。 二、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一)从教育角度有学者将其分为: (1)人际关系问题(2)行为规范问题 (3)抑郁情绪问题(4)焦虑情绪问题(5)偏畸习癖 (二)按严重程度美国学者克里拉森将其分为三类: (1)轻度:对个人以及他人不会造成太大的困扰,能与别人维持一定程度的和谐关系,对生活、学习有轻度的影响; (2)中度:在情绪上感受到极大的痛苦,生活、学习及人际关系也深受其影响; (3)重度:如同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很难从事学习和处理日常事务,往往需要在隔离的环境,需要专门人员长期做辅导。 (三)从情绪和行为的控制程度可分为: (1)超控制型:过分控制自己的行为,表现出害羞、孤独、焦虑胆怯等行为特征;

(2)低控制型:主要表现出多动、侵犯、攻击、将自己的挫折转嫁到别人身上,情绪波动大。 三、情绪和行为儿童障碍的心里特征 (一)认知不协调 (1)认知过程和内容部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和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和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四、学业特点和行为特征 (一)学业特点 1.大部分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正常的,但是大多数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在学习方面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学习跟不上,没有人帮助时,他们往往产生“习得无助”的绝望心态,情绪消极、抑郁、焦虑、恐惧。 2.焦虑表现:对外界事情反应过度敏感,会因一点小事烦躁不安,甚至出现恶心、心慌、头晕等身体上的不良症状。有的则产生恐怖症,害怕上学,设法逃学,害怕回答问题,也会有身体异常反应; 抑郁表现:经常出现不愉快的沮丧情绪,对活动不感兴趣,对自己的事情漠不关心,主导心境悲观。 (二)行为特征 1.焦虑、自卑和退宿、不成熟; 2.注意缺陷、多动 3.反社会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