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统计数据2008:北京市四大功能区_3-3城市发展新区基本情况(2006-2007)

合集下载

北京功能区

北京功能区

北京功能区四大城市功能区域首都功能核心区简介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

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心。

城市功能拓展区简介城市功能拓展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内外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著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也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重要节点。

该区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等发展迅速,文化旅游产业发达。

城市发展新区简介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是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未来北京城市发展的重心所在。

该区涵盖多个规划新城、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区,同时是全市重要的农副食品生产基地。

生态涵养发展区简介生态涵养发展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保护地,是环境友好型产业基地,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区域,也是北京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

该区域生态质量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小。

该区域大多处于山区或浅山区,六大产业功能区商务中心区简介商务中心区简称CBD,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在朝阳门至建国门,东二环至东三环一带,规划建设北京商务中心区。

1998年,市规划局在《北京市中心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将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范围确定为朝阳区内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约3.99平方公里的区域。

2000年6月5日,第76次市政府专题会议决定,将商务中心区建设纳入北京市“十五”计划。

2000年8月8日,北京市政府第82次市长办公会决定全面加快北京商务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并成立相关的领导机构。

北京市功能分区

北京市功能分区

北京市功能区域一、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四个区,是首都功能和“四个服务”的最主要的载体,承担国家政治文化中心、金融管理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体育、医疗、商业和旅游等功能。

该区域是全市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了大部分的市级和一些重要的区级商业中心。

该区土地面积92.39平方公里,占全市的0.56%;2006年常住人口为206.1万,占全市的13.04%,常住人口密度为22308人/平方公里;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34.87亿元,占全市的26.48%。

存在问题:•相对过大的工业生产规模,与功能定位差距较大;•地域相对狭小,发展空间有限,对未来发展形成一定制约;•南北城发展极不平衡,社会经济差距加大;•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危旧房改造之间存在着突出矛盾;•多种功能高度集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住房紧张、生活服务设施缺乏、水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较差。

调整思路利用该区域城市形象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突出政治、文化、对外交往中心功能;•分散次级功能,为强化国际功能提供发展空间;•实现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的双赢模式,创造良好的政务、商务和宜居环境。

调整内容•强化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功能;•强化以国家对外事务、国际旅游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国际交往功能密集区;•与老城区保护相结合,打造荟萃世界级时尚精品店的大街;•部分居住中心从市中心城区迁出。

•属于优化开发区域,占地多、技术含量低及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古都风貌的现代国际城市的中心城区,成为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宜居环境建设和管理的典范。

发展指标1、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第三产业比重力争达到8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

2、初步形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有机结合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城市格局。

北京主要区县发展情况

北京主要区县发展情况

朝阳区全区面积为455.08平方公里。

2008年底常住人口300.1万,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0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5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45.1亿元。

朝阳区形成了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其中金融保险、会计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占全区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以上。

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中,CBD、奥运村、电子城三大功能区聚集在朝阳,此外,作为首都四大金融后台服务区之一的金盏金融服务园区也坐落于朝阳区。

海淀区总面积43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1.4万人。

2008年生产总值实现2070.2亿元。

形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第二和第一产业为辅的“三二一”产业格局,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0.1%、18.4%和81.5%。

海淀聚集了大批国际国内著名的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海淀区第一大新兴行业,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核心和主体的海淀园也坐落其中。

着力打造海淀为北京科技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高端基地、国际知名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聚集区、国内知名的旅游、文化、体育活动区。

崇文区全区总面积16.46平方公里,2008年底户籍人口3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人)。

同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33.95亿元,其中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三个行业共实现产值26.3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7.6%。

依据规划,崇文区将发展成为北京体育产业聚集区,都市商业区和传统文化旅游、娱乐地区;构建以文化为内核的天坛文化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体育休闲三大产业。

宣武区总面积18.91平方公里, 2008年全年实现财政收入42.3亿元,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43.1亿元,年末全区户籍人口总数53.1万人。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10.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34.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7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8.8%。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送审稿)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4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总则 (2)第1条规划前提 (2)第2条指导思想 (2)第3条规划原则 (3)第4条规划依据 (3)第5条规划范围 (3)第6条规划期限 (4)第7条规划重点 (4)第二章总体战略和规划目标 (5)第一节土地利用总体战略 (5)第8条明确首都的土地功能定位 (5)第9条积极推行和谐持续发展战略 (5)第10条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6)第二节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第11条实现“城乡和谐发展、节约集约用地”的总目标 (7)第12条严格落实各项用地调控指标 (7)第三章统筹城乡区域土地利用 (9)第一节建构首都土地利用总格局 (9)第13条划分四大土地利用区域 (9)第14条构筑“三圈九田多中心” (10)第二节统筹平原山区土地利用 (11)第15条优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用地功能 (11)第16条整合城市功能拓展区布局 (11)第17条推动城市发展新区高效用地 (12)第18条保育生态涵养发展区空间 (12)第四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14)第一节规模化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 (14)第19条高效保护农用地、耕地 (14)第20条集中连片保护基本农田 (14)第二节适度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5)第21条切实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15)第22条大力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16)第23条加强农用地综合整理 (16)第24条积极安排废弃地复垦 (16)第25条科学开发未利用地 (17)第26条确定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区域 (17)第三节引导都市型现代农业有序发展 (17)第27条加强都市农业用地用途管理 (17)第28条规范都市农业设施用地标准 (18)第五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19)第一节统筹管理城乡建设用地 (19)第29条强化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控 (19)第30条推动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发展 (20)第31条促进集体建设用地资源盘整 (21)第二节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32条优先保障中央党政军单位用地 (22)第三节积极引导各类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2)第33条引导交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节约用地 (22)第34条推动市政基础设施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23)第35条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高效利用 (24)第六章加强绿色空间体系建设 (25)第一节构筑城乡生态安全网络 (25)第36条保护“两山八水”,建设“九楔九田” (25)第37条重点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 (25)第38条分类管制土地利用空间 (26)第二节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6)第39条维护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安全 (26)第40条不断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体系 (27)第41条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综合整治 (27)第三节探索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9)第42条探索城镇乡村差别化的平原模式 (29)第43条探索整体局部区别化的山区模式 (29)第七章有机协调土地利用时序与布局 (31)第一节近期规划与远景展望 (31)第44条近期规划目标 (31)第45条近期规划要点 (31)第46条远期和远景发展展望 (33)第二节区(县)规划的调控要求 (34)第47条促进人口产业布局与用地布局相协调 (34)第48条强化区(县)规划目标调控 (34)第八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35)第一节健全规划管理体系及制度 (35)第49条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的整体控制 (35)第50条健全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36)第51条强化土地规划监督执法力度 (36)第二节完善促进重要生态用地保护的保障机制 (37)第52条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 (37)第53条建立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37)第54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保护机制 (37)第55条探索生态基础设施用地的储备与管制制度 (38)第三节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机制 (38)第56条建立新增与存量建设用地挖潜相挂钩的制度 (38)第57条制定有利于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的激励机制 (38)第58条制定各业各类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标准体系 (38)第59条加强基础设施及公益性项目论证 (39)第60条提高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程度 (39)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基础信息建设 (39)第61条积极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立法 (39)第62条加快推进规划信息系统建设 (40)第63条加强规划宣传,推进民主决策 (40)第九章附则 (41)第64条生效 (41)第65条组织实施和解释 (41)附表 (42)前言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

【精品编辑参考】北京CPI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精品编辑参考】北京CPI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北京CPI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注:本文经过精心编辑, 下载后可直接使用也可以编辑修改。

近年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统计指标, 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热点名词。

由于受人口构成、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消费结构及地域文化等具有地方特征的诸多因素的影响, 各地CPI的编制、影响因素及其波动规律各有不同。

北京作为首都, 是我国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中心, 拥有众多外国使馆、大学生及大量流动人口, 并且北京地区与全国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架构、人文特征、人口组成、社会保障、政府行为等多因素的差异, 显然, 北京地区CPI波动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一、北京CPI现状目前, 北京地区仍采用国内统一的CPI编制体系, 没有具有北京特色的一套CPI编制体系, 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查阅到关于北京CPI的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 因此, 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CPI编制体系仍处于空白状态。

因此, 分析当前北京CPI编制问题, 继而, 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北京特色的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的CPI 编制方法的改进建议, 这一研究是十分必要且具有巨大的意义。

二、北京CPI存在的问题北京是以都市为主体的城市, 目前通行的CPI统计涉及城区和区县县城, 基本能反映全北京市的价格水平。

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现行CPI的统一编制没有更好地反映出北京各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

2006年北京按功能不同将诸城区和区县划分为四个功能区:(1)首都功能核心区, 包括原东城、原西城、原崇文、原宣武四个区;(2)城市功能拓展区, 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3)城市发展新区, 包括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4)生态涵养发展区, 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五个区县。

北京市核心区、发展区、新区和生态涵养区四大功能区的发展水平不一, 按照现行统一的方法统计四大功能区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能很好地反映四大功能区的居民消费习惯、消费结构、收入水平等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因素差异。

北京市农村人口规模和结构

北京市农村人口规模和结构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系列分析之一北京市农村人口规模和结构2006年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北京市乡村地域人口在两次农业普查期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人口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而且人口的结构也更趋向多元化,外来人口已接近农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一、十年来北京市农村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乡村地域人口规模扩大,户均规模缩小。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我市13个郊区县1乡镇及所辖行政村、居委会地域内居住人口达到247.5万户,749.1万人,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行政村人口增加了127.5万户,338.4万人。

家庭户规模变小,由十年前的3.42人减少到3.02人,户均规模减少0.4人。

常住人口规模同步扩大。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北京市居住在行政村地域内的常住户为143.6万户,常住人口为501.6万人,占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1.7%,容纳了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

比第一次农业普查增加40.1万户,121.8万人。

二、常住人口的结构行政村地域人口户籍结构复杂,外来人口比重已接近三分之一。

在我市行政村501.6万常住人口中,户籍为本村的人口为312.4万人,占行政村常住人口的62.3%;户籍为村外乡内的人1除城市功能核心区(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的石景山区。

以下涉及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数据均不包含石景山区数据。

口为11.6万人,占2.3%;户籍为乡外县内的人口为11万人,占2.2%;户籍为县外市内的人口为9.1万人,占1.8%;外来人口2为157.5万人,占31.4%,将近行政村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

分功能区来看,城市功能拓展区行政村外来人口人数最多,为86.5万人,比重也最高,占行政村常住人口的58.7%;城市发展新区行政村外来人口为61.1万人,占行政村常住人口的24.4%;生态涵养发展区行政村外来人口为9.9万人,占行政村常住人口的9.5%。

北京市东城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东城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北京市东城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东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07年工作回顾2007年是本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奥运筹办决战之年。

一年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北京市整体部署,深入实施“二三六三”核心发展战略和“十一五”规划,扎实推动各项工作,较好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批准的各项任务。

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建设取得新进步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662.5亿元,同比增长12%;财政收入预计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19.8%;两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3.2%。

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在广泛调研论证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研究制定具体扶持措施。

对全区房屋、楼宇、土地和项目等资源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展楼宇经济的配套政策,加大盘整力度,着力培育品牌。

对全区文化资源进行调查,为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推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并积极进行市场推介。

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与担保公司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与银行合作搭建融资平台,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资金保证。

切实加强税源建设,先后吸引诺西通讯、中国投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等55户企业入驻东城,引进税源5.11亿元,入区库1.11亿元。

更加注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制定了《东城区“十一五”节能规划》,认真开展节能降耗减排工作。

功能区发展态势良好。

统筹推进三个经济功能区建设,2007年三区实现GDP预计达到全区的54.8 %。

深入实施王府井升级战略,第二商业集群建设进展顺利,澳门中心、银泰乐天等项目结构封顶。

王府井主街市政及路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西侧路改造拆迁工作接近尾声。

落实王府井商业发展规划,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会展功能进一步拓展,尝试促进企业参与主办王府井商业文化节,全年举办各类活动140余次,王府井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北京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
% 高于 上 年

个百 分 点 食 品
) 价格 上 涨 ∀

∀%
,
非食 品 价 格 上 涨
&
∋%
(
消费 品 价 格 上 涨
% 服 务 项 目价格 下 降
%


居 民 消 费价格 变 动幅 度
单位 %
指 标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总 水平
#

,
&
层 其 中 低 收人层
&
#

&

其中 低收人层
, ) ∀∋ ∃ ∗ ∀
年 国 民经 济和社会 发 展统计公 报
北 京 市 统 计局
!
,
北京 市
国 家统 计局 北 京 调 查 总 队

,
月∀

、 、
年 面 对 国 内外 复杂 多 变 的环 境 全 市 人 民在 党 中央 国务 院和 市委 市 政
府 的坚 强 领导 下 坚 决贯彻 落实 国家宏 观 调 控政策 认 真践行 科学 发展 观 以 筹备 和
∋∋
∀ ∗ %。
,
,
。 , 死亡 率 ∃ ∗ % 自然增 长率 ∋ ∃ % 全 市常住人 口 密度 为 ∀
。,
人 2 平方 公
&
里 每平方公 里 比上 年末增加 ∋ 人
#
人 民生 活 全 年城镇居 民人 均 可 支配 收人 达 到
∃∗ ,
元 比上 年增长 ∀
,


%(扣
除价格 因素后 实际 增长 ∗ % 增幅 比上年下 降 ∃
∋∋ ∗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
10.2
22.7
40.7
1038.9
25.2
26.2
22.4
2432.3
21.1
23.3
9.9
667.4
18.1
23.1
15.5
658.3
31.4
30.2
-19.6
5111.0
51.9
53.0
20.0
18858
10.9
9085
11.3
60056
43.2
45.7
32.4
116
16.9
18.2
14.9
(平方公里) (万人) (万人)
(人/平方公里) (个)
(亿元)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 (亿元)
(元) (元) (万元) (个)
2006
6295.57 424.7 104.5 675 53042
1
3-3 城市发展新区基本情况
项目
区域面积 常住人口
#外来人口 常住人口密度 企业法人个数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占本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二产业增加值
占本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全部工业增加值
占本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建筑业增加值
占本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
占本功能区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商品房施工面积 商品房竣工面积 商品房销售面积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观光农业收入 星级饭店个数
1429.5 54.9 3.8
811.5 56.8
717.6 50.2 94.0 6.6
563.1 39.4
848.6 2213.2
578.0 819.1 4259.6 17010 8163 45366
101
2007
占全市比重
2006
2007
增长速度(%)
6295.57
38.4
38.4
持平
446.2
26.9
27.3
5.1
122.3
27.3
29.1
17.0
709
5.0
54825
19.0
18.7
3.4
1699.4
18.2
18.2
18.9
62.1
61.8
61.3
13.1
3.7
946.2
37.0
37.7
16.6
55.7
837.1
39.4
40.2
16.7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109.1
25.4
25.6
16.1
6.4
69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