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聚焦超声对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杀菌作用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

合集下载

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期刊名称】《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年(卷),期】2001(016)006【摘要】目的:研究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的联合作用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TT方法测定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活菌数,用微量稀释法测定抗生素对其的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1:1抗藻酸盐血清与1×MIC、4×MIC和8×MIC加替沙星联用可以使细菌生物被膜中的活菌数从6.63±0.85、6.48±1.12和5.73±1.10 1g(cfu/cm2)显著降低至5.76±0.90、5.02±0.93和4.70±0.621g(cfu/cm2),使加替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生物被膜清除浓度从8μg/ml降低至4μg/ml.结论:抗藻酸盐血清与加替沙星联用后,能够增强抗生素对于生物被膜的杀菌活性.【总页数】4页(P24-27)【作者】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解放军总医院临床药理研究室;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实习生【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相关文献】1.藻酸盐影响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渗透性及杀菌活性的研究 [J], 陈安群;田德英;宋世会;谢林卡;吴会玲;倪明2.藻酸盐裂解酶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J], 柴栋;王睿3.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4.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影响 [J], 王睿;裴斐;柴栋;陈迁;李新华5.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粘附性和生物被膜渗透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刘皈阳;朱曼;李存福;邸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蹭行运动和胞外藻酸盐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蹭行运动和胞外藻酸盐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

蹭行运动和胞外藻酸盐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吴会玲;田德英;陈安群;宋世会;谢琳卡【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9(38)6【摘要】目的比较3株铜绿假单胞菌即含新的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PA17、mucA基因经典突变的黏液型PD0300、含野生型mucA基因的非黏液型PA01生物被膜早期形成和成熟形态,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和胞外基质藻酸盐在黏液型及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用PAl7、PAO1、PD0300的单菌落穿刺接种1%琼脂糖平板,肉眼观察细菌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测定细菌运动环评估3株细菌的蹭行运动能力;在生物被膜形成早期采用结晶紫对膜内黏附细菌染色,测定其吸光度(A)值,建立24 h内3株细菌的黏附曲线;建立未饱和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检测早期和成熟期的胞外藻酸盐分泌;将含绿色荧光蛋白的pUCP/UV质粒转化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静态生物被膜不同时期的形态和结构.结果黏液型PA17、非黏液型PAO1菌株蹭行运动的直径小于黏液型PDO300(P<0.05),PA17、PAO1的运动能力弱于PDO300菌株;黏液型PDO300在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能力最强,非黏液型PAO1次之,黏液型PA17最弱;在未饱和生物被膜早期和成熟期黏液型菌株PA17、PDO300藻酸盐合成均明显高于非黏液型菌株PAO1(P<0.05),而PA17和PDO300在生物被膜相同时期的藻酸盐合成无明显差异(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PA17菌株在生物被膜形成中,不可逆黏附形成明显迟于非黏液型PAO1和黏液型PDO300,PA17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薄膜状,与非黏液型PAO1成熟生物被膜类似;而PDO300不可逆黏附形成早,成熟生物被膜形态呈蘑菇状.结论纤毛介导的蹭行运动是早期生物被膜形成中黏附的重要方式,可能影响成熟生物被膜的形态;而藻酸盐不是早期黏附的主要决定因素,与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关.【总页数】5页(P729-733)【作者】吴会玲;田德英;陈安群;宋世会;谢琳卡【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相关文献】1.鱼腥草素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藻酸盐合成的影响 [J], 程惠娟;张昌峰;汪长中;王海霞;蒋石;许亮;韦忠红2.藻酸盐影响庆大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渗透性及杀菌活性的研究 [J], 陈安群;田德英;宋世会;谢林卡;吴会玲;倪明3.抗藻酸盐血清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杀菌活性的影响 [J], 裴斐;王睿;柴栋;方翼;张梅4.藻酸盐抗体的制备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J], 柴栋;王睿;裴斐;方翼5.抗藻酸盐血清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态学的影响 [J], 王睿;裴斐;柴栋;陈迁;李新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马书恒;缪林坪;陈荻秋;韩丽;张富凯;贺气志【期刊名称】《激光生物学报》【年(卷),期】2024(33)1【摘要】为研究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对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生长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机制,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倒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LasI、LasR、RhlI和RhlR的表达的影响。

隐丹参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800.0μg/mL;结晶紫染色后,隐丹参酮的质量浓度为800.0μg/mL时抑制菌膜效果最佳,且呈剂量依赖性(P<0.01);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隐丹参酮对生物膜的形成和分布,200.0μg/mL时抑菌效果显著提升。

在200.0~800.0μg/mL的质量浓度范围内,800.0μg/mL的隐丹参酮对LasI、LasR、RhlI和RhlR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P<0.01)。

隐丹参酮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LasI等基因的表达。

本研究表明,隐丹参酮可以作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干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为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的治疗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90-96)【作者】马书恒;缪林坪;陈荻秋;韩丽;张富凯;贺气志【作者单位】长沙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长沙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新型药物制剂研发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相关文献】1.隐丹参酮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关键调控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2.4-烷基取代溴代呋喃酮合成及其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3.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和新型mucA突变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4.1,3-丙二胺通过群体密度感应系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5.大叶桉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生物膜抑制作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

细菌生物被膜的生存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其中的细菌抵抗临床抗生素和工业设施中杀菌剂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抗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生物被膜形成常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包括3个方面:①浮游细菌粘附到表面形成单细胞层;②细菌通过群落生长或聚集形成微菌落,进而形成蘑菇状结构;③细菌分泌细胞外多聚物,形成基质,细菌深埋于基质内,成为成熟的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结构坚实稳定,不易受到破坏,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维持自身发展所发生的形态变化。

2 藻酸盐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会在活体内产生藻酸盐,而且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住院的病人的体内也检测到藻酸盐抗体的存在。

这些多糖藻酸盐结构主要成分是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分成粘液型及非黏液型两种表型,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借助其表面分泌的藻酸盐,而粘附于异物表面。

Sauer K 等在流动的介质中建立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发现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塔状或蘑菇状,非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薄膜状[1]。

细菌形成蘑菇状结构后,大量分泌多聚物——菌细胞外基质包绕在蘑菇状结构之外,形成稳固的生物被膜。

基质主要由蛋白、多糖和核酸组成,其中藻酸盐是胞外基质多糖的主要成分之一。

基质多糖在细菌定植形成微菌落时已开始分泌,在蘑菇状结构形成后分泌才大量增加。

藻酸盐是粘液铜绿假单胞菌所分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腔道的粘附、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抵抗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破坏作用

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破坏作用

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破坏作用张伟;蔚芃;陈路【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16(020)003【摘要】背景:有研究表明,超声增强抗生素杀菌能力的效力表现为强度依赖性,即超声强度越高其效力越大.目的:观察不同强度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破坏作用.方法:采用引导片培养法体外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分为3组干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低强度超声组采用强度为500 mW/cm、频率为200 kHz的脉冲超声波干预10 min;高强度超声组采用强度为40 W、频率1 MHz的连续超声波干预10 min.采用超声振荡-活菌计数法计数细菌菌落;采用碘化丙啶(PI)和FITC-ConA分别标记细菌DNA和多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生物膜成型情况.结果与结论:高强度超声组细菌菌落低于对照组、低强度超声组(P<0.05),后两组间细菌菌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低强度超声组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的数量及密集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高强度超声组的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相对于前两组有明显减少.表明低强度超声不能杀灭细菌且对细菌生物膜的破坏作用微小,高强度超声能有效杀灭细菌,并且对细菌生物膜具有显著破坏作用.【总页数】6页(P364-369)【作者】张伟;蔚芃;陈路【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南充市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南充市637000;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南充市63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超声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体外破坏作用 [J], 张伟;蔚芃;陈路;2.黄芩苷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破坏作用的体外研究 [J], 董必英;陈一强;孔晋亮;王可;罗劲;李冰;黄洪春3.超声及超声靶向微泡破坏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的破坏作用 [J], HUJian;ZHANG Ning;LI Pan;HE Nianan;WANG Xiaoqin4.超声结合热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生物膜的抗菌和抗生物膜机制 [J], 孙晋跃;王德宝;孙芝兰;熊强;刘芳;徐为民;王道营;李坤鹏5.六种生物膜稳定剂抑制石英对巨噬细胞膜破坏作用的体外实验 [J], 曾春旬;罗玲;王秋菊;张尚明;郭平;户万秘;魏婉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声杀菌的原理

超声杀菌的原理

超声杀菌的原理
超声杀菌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振动作用来杀灭、抑制或去除微生物的方法。

它主要依靠超声波在介质中产生的高频振动来产生剧烈的机械效应,包括压力变化、剪切力、涡流和微气泡生成等。

这些机械效应可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器,导致其死亡。

具体来说,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会产生高频的压缩和膨胀波动,这种波动将液体中的微生物暴露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进而引发细胞的压力变化和剪切力作用。

较强的压力变化将对细菌细胞壁造成冲击,导致细胞壁的破裂和溶解。

同时,剪切力的作用也会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使其失去完整性。

此外,超声波的振动还会在液体中形成涡流,这种涡流会在微生物附近产生剧烈的涡动和乱流,增加微生物与介质间的接触面积。

通过这种效应,超声波可以使得细菌受到更多的机械冲击和摩擦,进一步破坏细菌的结构。

另外,超声波也可以促使液体中的微气泡在高频振动中不断形成和消失。

这些微小的气泡在瞬间形成时会产生巨大的热能和压力,引发液体的局部升温和高压效应,因此可以增强杀菌的效果。

总的来说,超声杀菌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来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从而达到杀灭、抑制或去除微生物的目的。

这一方法在食品行业、医疗设备和水处理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常定植于正常人的呼吸道, 皮肤粘膜以及医疗设施等处。

当患者免疫力低下, 长久使用广谱抗生素, 糖皮质激素及接受吸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 , 铜绿假单胞菌大批繁殖,常常以致严重下呼吸道感染。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及复发率高, 故临床治疗较为困难。

为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建议应采纳以预防为主,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提早进行菌株判定和药敏检测,防止大批和长久使用同一种类的抗菌药物,并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详细举措以下:一、阻断病原菌播散医院增强对高危患者的病原菌监测,特别将以下患者列为目标监测的要点:住在 ICU、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成效不好的患者,留置各样导管以及归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

对目标监测患者进行主动筛查和按期监测,实时发现、早期诊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与定植患者。

如:患者的呼吸道长久定植铜绿假单胞菌,到多家医院就诊以致其克隆流传,以致不一样医院间存在同一克隆株的PA,因此,增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定植患者的监控,是控制克隆株播散的要点。

有文件报道 PA克隆朱主要在 ICU 病房流行,原由可能为 ICU 住院患者病情重、自己免疫力低下,多接受过侵入性治疗,所以,增强病区(特别是要点科室)的消毒、隔绝和监控工作,阻断外源性流传媒介,是有效控耐药 PA在医院感染发生和流行的重要门路。

二、增强监测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及其敏感性当前可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基本有六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此外多黏菌素类( 如黏菌素,多黏菌素B)以及磺胺类 ( 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 ) 主要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局部感染的治疗。

多黏菌素 B 也用于难治性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浑身治疗。

2011 年中国 C H IN E T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为14.3%,仇家孢哌酮和氨曲南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31.7%和38.9%,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9~30%,耐药率从低到高挨次为:阿米卡星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头孢哌酮一舒巴坦 <环丙沙星 <哌拉西林一他唑巴坦 <庆大霉素 <美罗培南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 <头孢哌酮 <氨曲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年2月第27卷第2期chineseJultrasouna丛型!!!!!型!!壁!!塑!!!!11
图A为3d模型可见有杆状铜绿假单胞菌及条絮状的基质共同形成较浓密的BF,图B为6d模型可见有杆状铜绿假单胞菌及包裹菌体的大量条絮状的基质共同
形成浓密的BF
图l在载体聚乙烯表面培养BF模型
扫描电镜图(×4000)
表1活菌菌落数计数分析(i士s)
注:。

表示f检验。

~表示f7检验
图A:3d对照组,图B:3d干预组,图C:6d对照
组,图D:6
d干预组。

绿光激发.绿色为胞外多糖,
可见3d和6d组的对照组图片示绿色光点较多,而HIFU干预组的绿色光点较对照组减少
图2
荧光显微镜下F11℃一ConA标记
胞外多糖图(×400)
一99一
图A:3d对照组,图B:3d干预组,图C:6d对照
组,图D:6
d干预组。

图示为横截面红绿通道信号叠
加图,其中红色信号代表死菌(死菌被PI着色而发出红色荧光)绿色信号代表恬菌(活菌不被PI着色而被SYT()9着色发出绿色荧光)部分图像呈橙色或桔黄色。

一般认为是死菌和活菌重叠造成。

由上述图可见在两个时间段(3d和6d)的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生物被膜中红色信号增加即死菌比例增加,生物被膜较
稀疏
图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片(×2OOO)
表2IPP软件分析BF模型各组死菌比例结果(i士s)
注:‘表示f检验,一表示f’检验
效应主要是热效应,空化效应和机械效应。

超声在组织中的空化效应可能使生物学焦域扩散,且不可预
测[6],本文研究主要靠HIFU热效应来干预3d(生物被膜成熟初期)和6d(生物被膜成熟期)[7]2个时间的生物被膜。

HIFU可以杀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状态的细
菌,通过平板菌落计数和IPP软件示死菌比例可明显看出。

上述结果表示平板菌落计数对数值(19,CFU/m1)在2个时间段(3
d,6d)经HIFU干预
菌落数均减少且有统计学意义。

IPP分析SYT09/PI
染色的CLsM图片计算出死菌比例,表示在两个不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