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
麻醉科规章制度范文(3篇)

麻醉科规章制度范文一、绪论麻醉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负责为手术患者提供麻醉服务,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为了规范麻醉科的工作流程,增强科室的管理效能,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确保患者的安全、医疗质量和麻醉科的稳定运行,维护医院的声誉和社会的信任。
二、麻醉科人员管理1. 麻醉科应设有合适数量的专业麻醉医师、麻醉护士和技术人员。
科室应合理安排人员的工作时间和轮班,以保证科室的正常运转。
2. 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经验,接受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
科室应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科内培训和外部学术交流活动。
3. 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应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保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秉持医疗伦理原则,严禁索贿受贿、违反纪律和职业操守。
三、设备管理1. 麻醉科应配备必要的麻醉设备和监护设备,包括麻醉机、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
设备应定期维护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可靠。
2. 麻醉设备的购置和维修应按照医院相关规定,经过科室负责人审批和医务部门的验收。
3. 麻醉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的技术培训和证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麻醉效果。
四、手术前的准备工作1. 手术前,麻醉医师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麻醉风险,并与手术医师和团队进行沟通和协调。
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要重点关注和处理。
2. 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应做好麻醉设备和药品的准备,确保手术开始前一切的准备工作就绪。
手术前必要的检查和操作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马虎或疏忽。
五、手术期间的麻醉管理1. 麻醉医师应以患者的安全和舒适为首要责任,在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调整麻醉药物和麻醉技术,确保患者安全度过手术。
2. 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要严格遵循规定的手术操作步骤,保持手术场地的清洁和整齐。
麻醉医师在手术期间应以患者为中心,协调手术团队的工作,保障手术的顺利进行。
六、手术后的麻醉管理1. 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合理的镇痛和护理干预,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

PETCO2的正常值为35~40mmHg(均值
38mmHg)。
三、其他监测
尿量监测 手术时留置导尿管,测定每小时
尿量,可直接了解肾脏的灌注情况,并间接反 映内脏器官的灌注情况,常用于心血管手术、 颅脑手术、危重病人和长时间手术病人的监测。
体温监测 方法:①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在一个恒定的
肺毛细血管楔压监测
肺毛细血管楔压(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d pressure,PCWP)的测定方法是将特 殊的尖端带气囊的导管(又称Swan-Ganz导管) 经中心静脉置入右心房,在气囊注气的状态 下,导管随血流“漂浮”前进,经右心室、 肺动脉,进入肺小动脉处,此时测得的压力 即为PCWP。
思考题
麻醉期间病人循环功能监测、呼吸功能
监测、ASA的基本监测标准有哪些?
基本教材和参考书
《临床麻醉学》第2版 徐启明 人民卫生出
版社;
《现代麻醉学》第三版 庄心良,曾因明,
陈伯銮主编;
《Anesthesioloபைடு நூலகம்y》 Miller主编。
谢谢,再见!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
SpO2监测通过脉搏氧饱和度仪来实现. SpO2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有一定的相关
性.
SpO2监测主要反映组织氧合功能和循环功
能的改变.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把病人呼出的CO2采集到特殊的监护仪即
可测出PETCO2。
PETCO2监测可以反映机体代谢功能、循环
范围②麻醉机的呼吸回路上安装气体加温加 湿器③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进人体内的体 液进行加温;④使用暖身设备对手术中暴露 在术野之外的头部、背部或肢体进行保温; ⑤在麻醉后恢复室使用辐射加热器照射。
重医大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

临床麻醉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麻醉学专业使用)第一章绪论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麻醉专业的任务和范围。
2.掌握学好麻醉的方法。
3.熟悉麻醉的分类。
二、授课要点1.麻醉学发展简史——现代麻醉学的开始与发展。
2.麻醉学专业的任务与范围。
3.如何学好麻醉、麻醉的分类。
第二章麻醉前对病情的评估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麻醉前对病情评估的重要性、目的和基本内容。
2.掌握麻醉前对全身情况和重要器官的评估要点。
二、授课要点1.麻醉前访视——ASA分类法。
2.全身情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检查——对全身情况、心、肺、肝、肾、CNS、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评估。
3.自学:麻醉和手术的风险因素;麻醉前治疗用药的评估。
第三章麻醉前准备与麻醉前用药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和任务、基本内容。
2.掌握麻醉前用药的目的,常用药物和基本原则。
二、授课要点1.麻醉前准备的目的和任务,病人体格与精神方面的准备(重点),麻醉准备和准备与检查2.麻醉前用药(重点)。
3.自学:病人入手术室后的复核。
第四章气管和支气管内插管3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了解插管前准备与麻醉。
2.熟悉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及优点以及气管内插管的基本方法(经口、经鼻)。
3.了解插管困难的插管方法。
4.了解支气管内插管的适应证及优缺点。
5.熟悉气管及支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和气管内拔管的并发症。
二、授课要点1.插管前准备与麻醉。
2.气管内插管(重点)及支气管内插管。
3.气管内插管和支气管内插管的并发症、气管内拔管的并发症。
4.自学:喉罩的应用。
第五章全麻的基本概念1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全麻的三过程(诱导、维持与苏醒)。
2.了解全麻深浅判断的指标二、授课要点1.全麻的诱导、维持与苏醒(重点)。
2.全麻深浅的判断与掌握。
第六章吸入麻醉2学时一、目的与要求1.熟悉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
2.了解常用吸入麻醉装置及吸入麻醉方法。
3.熟悉吸入麻醉期间的观察与管理。
二、授课要点1.吸入麻醉药的临床评价(重点)。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监测PPT课件

63
2019/11/23
.
64
氧 饱 60 和 度 40 %
20
温度↑ 2,3-DPG↑ H离子↑ 二氧化碳↑
0
20 40
60
80 100
氧分压(mmHg)
9
血气分析
1、SaO2和PaO2;反应肺换气和血液携氧能力的综合指标 2、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和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
( ScvO2 ) 为全身灌注血管床的混合静脉氧饱和度的平均值,反应呼吸功
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的监测
1
基本监测:氧合、呼吸、循环和体温 扩展监测:心功能 血气(O2、CO2、 PAO2、BE、HCO3-、Hb、Lac、 BLOOD GLUCOSE、等) 麻醉深度(镇 静 ?) 肌松 凝血等
2
氧合监测
3
定性临床体征
4
吸入氧浓度
5
脉搏氧饱和度(SpO2)
6
7
以波形和数字形式显示,同时可显示脉率
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标
准II导联的P波最明显,利于发现和鉴别心律
失常;胸导联V5:主要监测ST段,利于监测
是否发生心肌缺血
25
血压
循环
无创
重要性
有创
26
2、间接法(无创)血压监测 常用血压计:人工血压计和电子血压计 优点:使用简便,省时省力,可随意调节. 缺点:易受许多因素干扰,测压时间长 3.脉搏监测
反映:代谢功能 、循环功能、呼吸功能、通气
系统功能变化
PETCO2正常值:4.7~6.0KP(35~40㎜Hg)
PETCO2↑:通气不足、重复呼吸、无效腔增 加
PETCO2↓:过度通气、低温、肺栓塞、通气
外科护理学——麻醉病人护理重点、考点整理

外科护理学——麻醉病人护理重点、考点整理1、麻醉的分类:①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神经丛阻滞麻醉(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椎管内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②全身麻醉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
2、全身麻醉: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人全身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
*目的:是尽快缩短诱导期,使病人平稳进入麻醉状态。
*气管内插管的拔管条件:①意识和肌力恢复,病人可根据指令作睁眼、张口、伸舌、握手等动作,上肢抬高时间达到10秒以上;②自主呼吸良好,无呼吸困难,潮气量>5ml/kg,肺活量>15ml/kg,呼吸频率维持在15次/分钟左右;PaCO2<6kPa (45mmHg);吸空气状态下PaO2>8kPa(60mmHg);吸纯氧状态下PaO2>40kPa(300mmHg);③咽喉反射恢复;④鼻腔、口腔、气管内无分泌物。
*(必考)常见并发症:(1)反流与误吸:头低脚高,头偏向一侧;防窒息: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择期手术前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2)呼吸道梗阻:①上呼吸道梗阻: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表现为不完全梗阻时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时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②下呼吸道梗阻:轻度无明显症状,仅在肺部听到啰音。
(3)低氧血症:当病人吸入空气时,其SpO2<90%、PaO2<8kPa (60mmHg)或吸入纯氧时,PaO2<12kPa(90mmHg)即为低氧血症。
监测血气分析:SpO2和PaO2;(4)低血压: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80mmHg时,即为低血压。
(5)高血压:最常见,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6)心跳骤停:最严重。
3、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腔,从而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
麻醉监测管理制度

麻醉监测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麻醉监测管理工作,提高麻醉监测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进行的麻醉监测工作。
第三条麻醉监测工作是医疗机构麻醉科的重要内容,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麻醉监测管理制度,明确麻醉监测工作的组织体系、工作内容、责任分工、监测设备保养与维护、监测记录保存与管理等要求。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麻醉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与监测设备生产厂家的联系,做好监测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当的麻醉监测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麻醉监测设备进行检测、校准和维护,保证监测设备的精准和可靠性。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麻醉监测记录管理制度,对患者的麻醉监测记录进行妥善保存和管理。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麻醉监测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对麻醉监测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
第二章麻醉监测工作组织体系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麻醉科,并配备专业的麻醉监测人员。
第十二条麻醉科应当设立专门的麻醉监测部门,负责麻醉监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第十三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制定麻醉监测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负责监测设备的采购、维护和保养工作。
第十五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配备足够的专业监测人员,保障麻醉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六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加强与手术科、麻醉科、护理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麻醉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十七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
第三章麻醉监测工作内容第十八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按照医疗机构的相关规定,对各类手术患者进行麻醉监测。
第十九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做好术前准备工作,包括检查监测设备是否正常工作、核对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手术信息等。
第二十条麻醉监测部门应当严格按照麻醉监测的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监测,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和可靠。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需要专 业人员进行,但目前医疗系统 中麻醉专业人员数量不足,尤 其是在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
不同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况差 异很大,给麻醉期间的监测和 管理带来挑战。如何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监测 和管理方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 问题。
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 乏,这导致在这些地区的医疗 机构在麻醉期间的监测和管理 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心电图监测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及时 发现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 。
中心静脉压
了解患者的循环血量和心 脏功能。
神经功能监测
脑电双频指数
监测大脑皮层的电活动,评估麻 醉深度和镇静水平。
诱发电位
通过监测神经传导功能,了解患 者的神经功能状况。
体温监测
体温监测
持续监测患者的体温,防止低温和高 温带来的并发症。
使用镇痛药物
根据疼痛程度,给予适当的镇痛 药物,缓解患者的疼痛。
物理治疗
采用物理治疗方法,如冷敷、热 敷、按摩等,缓解手术后疼痛。
并发症管理
预防并发症
在麻醉期间采取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 感染、心脏疾病等。
及时处理并发症
对于已经发生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 施,减轻患者痛苦。
记录并发症情况
详细记录并发症的发生和处理情况,为今后的治 疗提供参考。
04
特殊情况的监测和管理
困难气道的监测和管理
困难气道评估
01
在麻醉前进行气道评估,识别是否存在困难气道,如张口度、
颈活动度、甲颏距离等。
困难气道处理
02
对于预测的困难气道,应提前制定处理计划,包括使用喉镜、
插管设备、面罩等。
紧急处理
03
麻醉学诊疗常规

⿇醉学诊疗常规第⼀章⿇醉科⽇常⼯作常规为保正临床⿇醉有条不紊顺利地进⾏,确保⼿术病⼈安全,做每⼀例⿇醉时,⿇醉前、⿇醉⼿术期间和⿇醉后应按如下常规进⾏:⼀、⿇醉前(⼀)⼿术前l 天⿇醉医师前往病房访视⼿术病⼈,并做好如下准备⼯作。
1 .阅读病史,了解病⼈⼀般情况;现病史、过去史、烟酒嗜好及过去⿇醉史、药敏史、有否合并主要脏器疾病,严重程度;⾎、尿、粪常规、⾎液⽣化、X 线检查、⼼电图检查、肝、肾、肺功能及其他特殊检查;了解特殊药物应⽤情况。
2 .进⾏必要的体格检查、复查循环、呼吸及其他系统,根据⿇醉选择进⾏特殊检查如椎管内⿇醉需检查脊柱,全⾝⿇醉注意有⽆假⽛、门齿是否完整、头预活动度、张⼝程度等。
3.了解病⼈精神伏态,做好解释⼯作,消除病⼈顾虑。
4 .根据病⼈情况,⼿术要求和⿇醉条件决定⿇醉选择和术前⽤药。
5.应检查⽽尚未进⾏或需复查以及⿇醉有困难和危险时,向病房主管医师提出,共同协商解决并向本科上级医师汇报。
(⼆)与病⼈家属进⾏⿇醉前谈话,内容包括⿇醉选择,可能发⽣的⿇醉并发症以及所⽤药物的不良反应,取得理解和同意后由家属签字。
(三)病⼈情况⿇醉选择和处理意见在术前l 天下午或术⽇晨早会向科内汇报。
(四)根据⿇醉要求,⿇醉前备好所⽤器械、监测仪及药物等。
(五)⼿术当⽇施⾏⿇醉前要做好如下准备:1 .复查⿇醉⽤具、药物、监护仪、氧⽓、吸引器等,各种⽤药核对药名、剂量、注射器抽药后应标明。
2 .核对病⼈姓名、住院号、床号、术前诊断、⼿术名称及⿇醉⽅法等,检查术前⽤药是否使⽤,是否按规定禁⾷(⼩⼉⿇醉前2⼩时,开始禁清饮料),核对⾎型,有⽆备⾎。
3 .测量⾎压、脉搏、呼吸、⼼电图和sPO2并记录在⿇醉单上,必要时测体温、中⼼静脉压等。
4 .全⾝⿇醉时检查假⽛是否已取下,活动⽛齿需及时处理,估计困难插管,准备好药、械。
(六)急诊⼿术:接到通知后即去病房访视病⼈,决定⿇醉选择和术前⽤药。
检查术前准备⼯作,⿇醉前6h 内已进⾷者,因病情需⽴即⼿术选择全⿇者,应向病房医师及家属说明饱⾷的危险性,同时采取措施预防误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一)心电图监测 意义:监测麻醉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 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以便麻醉医师 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严重事 件的发生 不能反映心排血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 变,也不能替代其他监测手段 用标准导联Ⅱ和胸导联Ⅴ5
7
二、呼吸功能监测 监测的内容: 频率、潮气量、每分通气量、气道 压力及峰值压、呼吸比值、吸入氧 浓度、脉搏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 化碳分压监测和血气分析等。
38
若需要输血,应首先考虑成分输入浓 缩红细胞,当失血量大于2000~2500 ml时才采用全血。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如果需要补充红细 胞和血容量,可采用两条输液通路, 一条输注红细胞,另一条补充胶体溶 液。 输注红细胞的输血滤网是170μm滤器。
39
测算浓缩红细胞补充量: 浓缩红细胞补充量=(Hct预计值 ×55×体重-Hct实际观察值×55×体 重)/0.60
10
三、其他监测 (一) 尿量监测 留置导尿管,测定每小时尿量,可直接了解 肾灌注情况,并间接反映内脏器官灌注情况 常用于心血管手术、颅脑手术、休克病人、 其他重危病人和长时间手术病人 如果术中成人尿量<0.5ml/kg/h,小儿<0.8 ml/kg/h即谓少尿,应及时查找原因并进行 有效的处理,以防出现肾功能不全。
临床麻醉学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内蒙古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 王瑛
1
第十五章 麻醉、手术期间 病人的监测
Monitor during anaesthetic period
2
第一节 基本监测 一、循环功能监测 (一)血压监测(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动脉压监测法: 把动脉穿刺置入周围动脉内通过压力连接管 直接测量动脉血压 结果准确,可显示每一瞬间压力的动态变化 有创性方法,可发生动脉栓塞等并发症
44
3. 维持血容量以及对症处理 除失血导致血容量减少外,麻醉处理、 麻醉药物、麻醉方法也明显产生血管 扩张,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这部分血容量的补充主要依靠胶体。
45
如果采用晶体溶液补充需要量很大,
会导致补液引起的其他副作用,如 肠道、脑、肺、肌肉等组织明显水 肿。 围术期如输入大量晶体液,导致大 量水溶液积蓄在组织间隙或细胞内 液。72小时才可返回血管内,若术 后阶段病人的肾功能或心功能不能 代偿,将会出现高血容量甚至肺水 肿。
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
用于左心功能不全病人以及需监测 心排出量的病人
19
二、血红蛋白监测 正常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 160g/L,女性为110~150g/L。
血红蛋白监测主要用于判断术中
失血情况、血液稀释程度、组织 氧合功能以及指导术中输血等。
20
三、麻醉深度监测 理想的麻醉深度应该保证病人术 中无痛觉和无意识活动,血流动 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完善且无术 中知晓。
24
1.乳酸钠林格液 除含Na+ 量低于血浆外,其 他电解质成分与血浆相近,是临 床上常用的细胞外液补充液。 2.0.9%NaCl液 (生理盐水) 可用于补充氯和钠离子
25
3.葡萄糖液
高张葡萄糖液可补给能量,改善机体 供能
在应激情况下,因儿茶酚胺、胰高血 糖素分泌增多,常有肝糖原分解和内 源性葡萄糖增多,输入葡萄糖的利用 受到限制
36
输血适应症是确保机体组织充分氧供, 提供足够携带载体红细胞。目前界定, 开 始 输 血 时 机 为 血 红 蛋 白 6 0 ~ 7 0 g/L ( 或 Hct18%~21%),在 心 肌 缺 血, 冠状血管疾病等患者,应为血红蛋白 100g/L(或Hct30%)以上。
37
影响机体耐受贫血和决定开始输血的情况: ①氧需要量增加; ②心输出量增加的限制,如冠心病、心功能损害、 心肌梗死; ③机体血液在分布能力障碍,体循环阻力显著降 低的状况,如感染性休克、体外循环后; ④氧离曲线左移,如碱中毒、低温; ⑤异常血红蛋白增多,病理性红细胞疾病; ⑥急性贫血; ⑦机体氧合能力损害,如肺部疾病、高原。
40
大量输血(MBT)
概念:24小时内输入一倍或以上全
身血容量;3小时内输入50%全身血 容量和需要输血>150ml/min。 原因:多发性创伤、胃肠大出血、复杂
的心血管手术、急诊产科手术以及原位 肝移植手术等。 不良反应:可导致凝血功能的异常。
41
注意事项: 确保病人的组织器官有正常氧供,维持血红蛋 白80g/L以上。 维持正常血容量, 监测病人凝血机制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 (FFP),浓缩血小板(PLT)或新鲜全血维持正 常的凝血功能。 麻醉手术期间强调加强监测动脉血压、中心静 脉压、核心体温、动脉血气分析、凝血状况、 尿量。及时对症处理,给予有效保温处理,维 持正常范围酸碱平衡。
26
(二)胶体溶液: 是大分子量物质,产生的渗透压使溶液 主要保留在血管内。 在血管内半衰期为3~6小时。 适用于:①病人血容量严重不足; ②麻醉期间增加血容量液体治疗; ③严重低蛋白血症或大量蛋白丢 失补充治疗。
27
(三)人工合成胶体: 有抗血小板凝集作用,输入量超过 20ml/kg/d会干扰血型,延长凝血时间。 会导致一定程度或严重过敏反应。 (四)羟乙基淀粉: 无毒性,无抗原性,过敏样反应发生率低 扩容作用好 对凝血机制无明显影响
28
二、围术期体液的改变 1.麻醉手术前病人,经过禁食和禁饮 会存在一定程度体液的缺少。
2.麻醉手术前,部分病人存在非正常 的体液丢失,如呕吐、利尿、腹泻 等。
29
3.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 ①每日正常基础生理需要量; ②麻醉术前禁食后液体缺少量; ③麻醉手术前病人存在非正常的体液丢失; ④麻醉手术期间体液在体内再分布。
34
(二)麻醉手术期间失血和 血管扩张补充量
手术失血: ①红细胞丢失以及对症处理 ②凝血因子丢失以及对症处理 ③血容量减少以及对症处理
35
主要目的: 1. 维持机体组织氧供。人体对失血有一定 代偿能力,当红细胞下降到一定程度则 需要给予补充。大多数病人要维持血红 蛋白70~80g/L(或 Hct21%~24%) 以 上。
11
(一) 体温监测 应用范围:实施全身降温、体外循环 下心内手术、小儿麻醉和老年人麻醉 以及危重病人的麻醉 麻醉中常用的中心体温测温部位是鼻 咽部(反映脑温)、鼓膜、食管(反 映心脏温)或直肠(反映内脏温,但 膀胱内温较直肠处可靠)。
12
体温的下降的原因: 麻醉药物的作用 呼吸机的使用 手术操作 术中输血和输液
3
适应征:心血管手术、需实施控制性
降压的手术、动脉压易发生急剧变化 的手术(如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等), 以及危重病人(如休克病人等)
穿刺部位:左侧桡动脉、足背动脉、
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或颞浅动脉
4
(2)间接动脉压监测法:是一种无 创的监测方法。通过血压计来测量 血压。
5
2.脉搏监测 用手指触摸桡动脉、股动脉、 颈动脉或颞浅动脉等表浅动脉,了 解脉搏强度、频率和节律。
8
(一) 脉搏氧饱和度监测(SpO2 ) 主要反映组织氧合功能和循环功能 的改变 当肺通气功能障碍、组织缺氧、严 重低血压、休克时, SpO2下降 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低温、低血压 等。
9
(一)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监测 (PETCO2) 把病人呼出的CO2 采集导特殊的监护仪 即可测出PaCO2 特点:直观、无创、简便、快速等 在无明显肺疾病的情况下,呼气末二氧 化碳分压(PETCO2)基本可反映动脉血 二氧化碳分压(PaCO2)
血清电解质、混合静脉血氧饱和 度等。
23
第十六章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 的容量治疗与血液保护
第一节 麻醉手术期间病人的容量治疗 一、麻醉期间的液体选择(晶体溶液和胶体溶 液) (一)晶体溶液: ①仅丢失水分则选择低渗机体溶液,也称维持 型溶液; ②同时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则选择等渗溶液, 也称补充型溶液。
14
四、SAS的基本监测标准 (一)标准一 基本监测要求 1.凡使用麻醉药物者均需具有执照的麻醉医 师进行监测,在用药的全过程中麻醉医师 不能擅自离开病人。 2.当病情发生变化时,麻醉医师必须守护在 病人身旁并进行严密的监测和积极的处理。 3.如果监护议受到干扰,允许暂时中断监测 而更换其他监测设备继续监测病人。
30
表16-2 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
体重 第一个10kg 第二个10kg 以后每个10kg 液体容量 (ml/kg) 100 50 20~50 输入速度 (ml/kg/h) 4 2 1
31
表16-5 不同手术创伤的体液再分布 和蒸发丧失液
组织创伤程度 小手术创伤 中手术创伤 (胆囊切除术) 大手术创伤 (肠道切除术) 额外液体需要量 (ml/kg) 0~2 2~4
13
调控体温的方法: ①调节手术室内的温度在恒定的范围,减少 病人对环境温度过冷和过热引起的应激反 应; ②麻醉机的呼吸回路上安装气体加温加湿器, 减少呼吸道热量的丢失; ③使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对进入体内的液体进 行加温; ④使用暖身设备对手术中暴露在术野之外的 头部、背部或四肢进行保温; ⑤在麻醉恢复室使用辐射加热器照射。
4~8
32
三、围术期间的液体治疗 (一)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可按照麻醉 手术期间的体液变化结果调整 围术期生理需要量应从禁食时间 开始计算,直至手术结束时间。
33
例:70kg病人,禁食8小时,麻醉时间4 小时,中等创伤手术, 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为(4×10+ 2×10+1×50)ml/h×( 8小时禁食+4小时麻醉手术)= 1320ml。 额外体液需要量70kg×4ml/kg=280ml。 围术期生理病理需要量的液体补充量= 1320 ml+280 ml =16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