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九册知识技能综台应用(我爱你,汉字)阅读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九册知识技能综台应用(我爱你,汉字)阅读及答案
五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九册知识技能综台应用(我爱你,汉字)阅读及答案

B卷知识技能综台应用

一、类文阅读。(42分)

一字毁千军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到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1.写出下面词的近义词。(18分)

贻误——( ) 歼灭——( ) 拟定——( )

2.一字之差的结果怎样?(24分)

答案:1.耽误(延误) 消灭制定

2.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二、强化阅读。(58分)

唐伯虎题诗贺寿

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字伯虎,也是个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能诗擅文,很有才华。

有一次,有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庆寿,儿孙们为她大摆筵席,遍请宾客。唐伯虎是个有名的才子,也被请了去。

席间,客人们纷纷向老太太祝寿。有的向她敬酒,有的让菜,有的祝她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有的祝她万事如意,儿孙兴旺……老太太看到热闹场面,听到这吉祥的话语,也高兴得合不上嘴。

后来,有人提议请唐伯虎先生作首贺诗,众人纷纷说好。还没有等唐伯虎表示同意,老太太的儿子已示意家人把笔墨纸砚捧了过来。

唐伯虎觉得却之不恭,就只好命家人把笔墨纸砚放在面前。筵席间展不开纸,唐伯虎就让家人提着展开。唐伯虎略一思索,就饱蘸浓墨在纸上写了起来。

众人纷纷围过来看,一看写出来的一句却是:“这个婆娘不是人,”都大惊失色,儿孙们也愤愤不平。

唐伯虎看众人惊慌失措的样子,他却不慌不忙地微微含笑,接着写出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大家一看,都转怒为喜了。第一句写出,大家都不敢念出来;第二句一写出,大家都大声读了起来。老太太听了也笑逐颜开。

唐伯虎看了众人狂欢的场面,又写出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热烈的场面就像泼了几缸冷水,一下子冻了下去。众人一看,禁不住勃然大怒,儿孙们更是怒不可遏,老太太看这景象,禁不住唉声叹气起来。

唐伯虎轻轻念了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众人又破颜为笑了。儿孙们也殷勤地端过酒来对唐伯虎表示感谢。唐伯虎接过酒水,满满地干了一杯,挥笔写出第四句诗。

众人纷纷向唐伯虎表示祝贺,赞赏这首诗写得好,写得不凡。“文似观山不喜平嘛!”一位老先生说,“唐伯虎这诗真是波澜起伏,奇峰突起!好!好!”众人也都说好。

1.用“√”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8分)

擅.长(shàn sàn) 筵.席(yán yàn) 蘸.墨(zàn zhàn)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6分)

富贵——( )赞赏——( ) 思索——( )殷勤——( )

3.唐伯虎写诗时,有几次气氛紧张,原因是什么?找出文中的原句来。(24分)

答案:1.shàn√ yán√ zhàn√

2.富足赞扬思考热情

3.有两次气氛紧张,因为在别人吉祥的祝贺声中,唐伯虎写诗有两次悬念。“这个婆娘不是人”,“儿孙个个都是贼”,表面看起来都是在骂人。

高级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doc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总结 1、说明文(A、准确把握说明中心B、理清说明的顺序[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逻辑顺序]C、分析说明的方法[a 下定义说明b举例说明c引用说明d分类说明e图表说明f数字说明g比较说明]) 2、议论文(A、把握论点B、分析论点展开的过程C、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1)、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2)、本论的结构:a总分式b 并列式c递进式e对照式(3)、分析论证方法:a理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喻证法、反正法、归谬法、引申论证法) 3、散文(①、散文的种类:A、写人记事散文B、写景抒情散文C、托物言志散文D、寓理于事的散文②线索:物、事、人、情、时、地[明线和暗线,单线和复线]) 4、表达方式(记叙、描写[人物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肖像描写;环境(自然与社会)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声音味道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细描、概括描写与细节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事抒情、寓理于事]、议论、说明) 5、表现手法(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照应、赋陈、比兴、用典、渲染、象征、联想、想象、衬托、烘托) 6、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义。(修辞型、指代型、概括型) 7、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解释含义、分析表达效果) 8、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重要的句子通常是

指:①表明文章主旨或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②内涵比较丰富,表达比较形象或比较含蓄的句子;③表现记叙线索和作品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④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语句。(考含义重在解释,考作用要从内容与结构上来回答,要特别注意开头句、过渡句、结尾句的作用) 9、整体阅读,圈画重点词句、理解文章结构脉落(要注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选择题要明确范围,认真筛选,仔细比对、慎重下手 10、读写结合题:(知识梳理型、措施建议型、鉴赏评价型、是非评价型、列举印证型、联想(感悟)仿写型、图画评述型) 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 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二、描写方法: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具体描绘出来的一种手法。 1、按内容来分:描写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两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则包括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反衬与对比三种。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一)

高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一) 出题人:孟雪民2010/10/18 (十月第三周第1号) 一、(6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极不负责的行为。 B.她提问时,她总会把脸转向他。她的问题不难,又同时加了许多暗示,答案几乎是呼之欲出。 C.荒诞戏剧没有戏剧冲突,故事情节支离破碎,人物语言也颠三倒四,却更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某些状况。 D.经过艰苦努力,他果然不负众望,挽救了这家濒临倒闭的企业,并因此获得市“劳动模范”奖章。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中东局势依然动荡,原油价格大幅上升,将对全球经济复苏产生不利影响,美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也因此蒙上了阴影。 B.为了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部长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在财务检查中首先要严格检查自己,作出表率。 C.肆意编造一些“趣闻”来迎合部分读者的需要,出版社赚了钱,可是那些书能起到什么样的社会效果呢 D.一些人根据站不住脚的理由,给他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给他种种痛苦的折磨,直至被迫退职回乡。 二、(24分,每小题3分)文言文阅读 太祖数微行过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向夜,普意帝不出。久之,闻叩门声,普亟出,帝立风雪中。普惶惧迎拜,帝曰:“已约晋王矣。”已而太宗到。炽炭烧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与普计下太原。普曰:“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耳。”

初,太祖侧微,普从之游。既有天下,普屡以微时所不足者言之。太祖豁达,谓普曰:“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自是不复言。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沈有岸谷①,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当迁官,太祖素恶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 祖吉守郡为奸利。事觉下狱,案劾,爰书未具。郊礼将近。太宗疾其贪墨,遣中使谕旨执政曰:“郊赦可特勿贷祖吉。”普奏曰:“败官抵罪,宜正刑辟。然国家卜郊肆类,对越天地,告于神明,奈何以吉而隳陛下赦令哉”太宗善其言,乃止。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有改动) 〖注〗①岸谷:严肃刚正有原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因与普计下太原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若尘埃中可识天子、宰相,则人皆物色之矣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C.①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②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D.①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②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 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普“有岸谷”的一组是() ①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语文基础知识+名著阅读+小说阅读17

语文基础知识+名著阅读+小说阅读一、语文基础知识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某校九年级各班积极布置教室,汪老师在欣赏各班教室张贴物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于是拍下了这四张照片,带回班里和同学们一起探究: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我们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学习的每一步。 ——取材自九年级“浩鹏班” 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缺乏创造力的人却像豢养在牢笼里的动物,懒惰安逸的思想根深缔固。 ——取材自九年级“凌云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告诉我们天道运行刚建有力,年轻人处事应心无旁骛、持之以恒,倘若自暴自弃、虚度年华,只能换来无尽的愧赧。 ——取材自九年级“鸿鹄班” 读书有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斓珊处。”此第三境也。 ——取材自九年级“雄鹰班” (1)汪老师将这四则张贴物拿到班里,小陈同学发现自己有几个字读不出来。作为他的好朋友,你会告诉他,“豢养”的“豢”的读音是__ __,“愧赧”的“赧”的读音是__ __,“蓦然回首”的“蓦”的读音是_ __。 (2)聪明的你一眼就发现,在这四则张贴物中,有三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修改给大家看。 ____改成____ ____改成____ ____改成____ (3)细心的小明指出,()的张贴物里存在着标点使用错误的现象。 A.浩鹏班B.凌云班 C.鸿鹄班D.雄鹰班

小学语文级阅读知识点汇总

小学语文1-6年级阅读知识点汇总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主要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第一部分:词语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XX生动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第二部分:句子 一、句子分析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联系上下文,围绕主题,挖掘出句子深层含义,再整理一下自己的语言就可以了。 例题:请问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修辞的分析: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 (3)答题格式:修辞+结合上下文,修辞的作用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把XX比作(把XX拟人化)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应用排比句能使句式更整齐,更有气势,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的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F、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答题格式: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感情 G、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 H、引用:引用诗句,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语言更优美(或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 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 二、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三、仿写句子。 公式: ①数清例句的字数。? ②弄清例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没有修辞手法的除外)。? ③读懂例句与所要仿写的句子在概念和现象上的联系。 第三部分:段落篇章词语 一、标题作用 (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发展 (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

中考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及答案

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十一)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蓓蕾(bèi)毗邻(bǐ)讥诮(qiào)应酬(chóu) B.蛮横(hèng)强劲(jìng)症结(zhēng)连累(lèi) C.忏悔(chàn)谛听(dì)莠草(yòu)谙熟(ān) D.撰稿(zhuǎn)玷辱(diàn)悖逆(bèi)曲解(qǔ)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缄默戎马倥偬得龙望蜀刻鹄类骛B。遐迩瑕不掩瑜应接不暇焚膏继晷 C.锱铢矫柔造作殒身不恤万里平筹D.饿殍追本朔源畏葸不前腾挪叠宕 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②由于劳资双方不断的经济纠纷,原来签署的合同协议终于被了。 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耳朵对环境的,和眼睛不同,完全没有休息的时候。 ④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一般都是经济基础的。 A.中止终止反应反映B.终止中止反映反应 C.中止终止反映反应D.终止中止反应反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山水诗经过长期酝酿,最终能够在诗坛上独占鳌头,开宗立派,千秋之功当属南宋诗人谢灵运。 B.我们对入校新生进行了一次摸底测试,结果成绩悬殊,良莠不齐。 C.在茫茫沙漠中,缺粮少水,我们大家只有休戚与共才能共渡难关。 D.过分的循规蹈矩的人就缺少了创新精神,这并不是新时代所欢迎的人。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用铁一般的事实和确凿的证据,剥下了这个正人君子的真面目。 B.保护和建设好草原,需要采取建立责任制和加强法制双管齐下,否则,将愧对子孙后代。 C.由服装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根据饭店特点和时装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对服务员着装进行了评判。 D.要搞好法律监督,检察人员就必须具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不畏权势、敢于斗争的精神。 6.为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有些少年朋友说:“我想学好作文,就是太难了,没有信心。其实甲你想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地就学会学好作文,那当然是不行的;但你只要乙,那就一定能学会学好。 (1)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填入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愿意学,有恒心地学,认真学,讲究方法地学 B.愿意学,认真学,讲究方法地学,有恒心地学 C.认真学,愿意学,讲究方法地学,有恒心地学

初中语文阅读基础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我的叔叔于勒》高潮和结局部分通过描写两处对比鲜明海上景象,分别衬托出人物欢快和失落、沮丧的心情。 例3:《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基础知识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弓I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侧面(又叫间接) 十^一、散文的分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十二.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十五、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说明文分类: 1、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十八、说明文结构::“总(概说)一一分(具体)”式、“总一一分一一总”式、“分一—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十九、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从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等)。 十六、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 二十、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二十二、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四、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文体答题技巧 中考记叙文阅读常见的考点: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三、理解文中重要句段作用。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五、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六、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七、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八、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九、体验作品的形象和情境,拓展作品的主旨 和内涵。 中考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文章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2、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3、环境描写作用: ⑴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 性

小学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2014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4分)(2014?铜仁)的相反数是() A.B.C. ﹣D. ﹣ 分析:根据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可得一个数的相反数. 解答: 解:的相反数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反数,在一个数的前面加上负号就是这个数的相反数. 2.(4分)(2014?铜仁)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4a2+a2=5a4B.3a﹣a=2a C.a6÷a2=a3D.(﹣a3)2=﹣a6 考点:同底数幂的除法;合并同类项;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分析:根据合并同类项,可判断A、B,根据同底数的除法,可判断C,根据积的乘方,可判断D. 解答:解:A、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故A错误; B、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故B正确; C、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故C错误; D、负1的平方是1,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的除法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3.(4分)(2014?铜仁)有一副扑克牌,共52张(不包括大、小王),其中梅花、方块、红心、黑桃四种花色各有13张,把扑克牌充分洗匀后,随意抽取一张,抽得红心的概率是()A.B.C.D. 考点:概率公式. 分析:由有一副扑克牌,共52张(不包括大、小王),其中梅花、方块、红心、黑桃四种花色各有13张,直接利用概率公式求解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有一副扑克牌,共52张(不包括大、小王),其中梅花、方块、红心、黑桃四种花色各有13张, ∴随意抽取一张,抽得红心的概率是:=.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了概率公式的应用.用到的知识点为:概率=所求情况数与总情况数之比.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练习题集锦

一、语病专项练习 1 ()A、只有密切接触社会,联系群众,才能对国家安危和人民忧乐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意见。 B、“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句话,写诗的适用,为文的也适用。 C、对科学问题上的是非之争,不应采取压服的方式,尤其不能搞文字狱一类的东西,历史上凡是这样做了的,没有一次有好结果。 D、驾车经过此地时,他发现一边放着一个写满红字的牌子,看上去字迹不很清楚。 2 ()A、《医师法》明确规定,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注册医师必须要加入当地的医师协会。 B、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互联网,是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C、牌匾格调低俗怪诞,固然不雅;崇洋媚外,带有殖民文化色彩,也为国人所不耻。 D、我国今年国债发行规模一千九百五十二多亿元。 3 ()A、交通研究所研制的能净化低标号柴油废气的过滤器,为环保作出了贡献。B、为贯彻实施《教师法》,万寿县于三八节前夕已报销了所有拖欠教师的医疗费。C、木材加工厂的厂长汇报了他们如何引进先进技术,积极改进本厂设备,发动职工努力学习新设备的使用方法,从而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 D、商店公然出售盗版软件,对这种践踏出版法的行为,我们必须严厉打击。 4 ()A、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 B、我们要改革和完善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客观规律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新体制。 C、今年9月份,“西湖达利”有两位不到30岁的年轻人推到了针织分公司和制衣分公司常务副总的重要位置上,这意味着“西湖达利”开始在人力资源的培养上贯彻它的快半拍意识。 D、一百年前,一位虽还听得见雷声但已听不见大型交响乐队演奏自己的乐曲的五十七岁的倔强的单身老人,最后一次举拳向着咆哮的天空,然后逝去了。 5 ()A、张口“人权”闭口“人权”的那些议员老爷们,请问美国的白人警察对黑人实施的“人权”究竟是什么货色? B、奥地利的登山俱乐部遍及全国。拥有25万会员,根据会员每年的经济收入况,缴纳一定的会费。 C、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最根本的仍是需求不足。从这样的宏观经济现状出发,仍需要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推动西部开发。 D、十年间,图书年出版品种增加了一倍多,而总印数基本持平,说明图书的平均数下降了一倍多。 6 ()A、近三年,这个县的粮食总产量,以平均每年递增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B、河水的来源除了地下水等之外,还有雨水也是它的来源之一。 C、怀素的奔放,八大山人的风骨是汉民族的骄傲,然而梵高的激情、马蒂斯的韵律也早为中国人民所倾倒。 D、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生源计划编制工作会议近日在山西太原举行。根据计划,今年中央部门所属普通高校面向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计划将有所增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考录取率都将超过30%。 7 ()A、这是一个英雄的母亲,是一个有着坦荡胸怀的母亲。 B、文章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斗争时所采取的战略特点。 C、香烟走私十分猖獗,我国海关已把打击走私香烟列为重点。 D、作者本人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这是我们评价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的问题。 8 ()A、上网的诱惑令现代人无法拒绝,但昂贵的网上消费又使网迷们心痛不已。 B、日前从有关部门证实,2000年9月入学的我国高中新生,将不再使用沿用20年的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各地中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决定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高中语文试验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5套(含答案)

部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5套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1 一、按要求做一做。 1、比一比,再组词。 2、给下列的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春()()地百()齐放 ()()争鸣()物复苏 柳绿()()泉()叮咚 三、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做题。

春天,阳光灿烂,田野里百花盛开。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散发出一阵阵浓浓的香味。 1. 短文共有()句话,写的是()季的景象。 2. 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 春天,()、()、()都开花了。除了这些,还有许多春天开的花,它们是()。 答案: 一、 1.出入人们东西冬天飞机空气长江红色 2.清清晰星星空 二、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百鸟争鸣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泉水叮咚 三、 1.2 春 2.梨花桃花油菜花迎春花樱花 基础知识+阅读理解练习2

一、把能组成词语的字连起来。 二、我会分类。(填序号) (1)雷电(2)铅笔(3)转笔刀 (4)苹果(5)阵雨(6)暴雨 (7)香蕉(8)西瓜(9)冰雪 (10)尺子(11)葡萄(12)橡皮 天气: 文具: 水果: 三、阅读短文,完成作业。 “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松鼠们叽叽喳喳地说着。

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春天,几场蒙蒙细雨过后,在松鼠埋松果的地方,长出了棵棵挺拔的小松树。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1、这篇短文有()个自然段。 2、照样子,写词语。 叽叽喳喳 3、用“”画出小松鼠的主意,用“∽∽∽”画出将来这里会是什么样子? 答案: 一、 秋霜保护事情喜欢 二、 天气:(1)(5)(6)(9) 文具:(2)(3)(10)(12) 水果:(4)(7)(8)(11) 三、 1.4 2. 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3. 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答案

第1课文言文两则 1.我发现“之”的意思不一样,我能写出不同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2)惟弈秋之为听。(的) (3)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鹅) (5)虽与之俱学。(他,指前一个人)(6)弗若之矣。(他,之前一个人) 2.我发现下列带点字古今意思完全不一样,我能分别写出来。 (1)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孰为汝多知乎?古义:智慧今义:知识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请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或做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就像我们听过的《小猫钓鱼》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2)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诚实谦虚)(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人。(用一两个成语或一句名言表达) 5.解释加点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2)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拉、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离 (5)孔子不能决也。判断(6)孰为汝多知乎。谁、你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总想着有天鹅飞过,想拉开弓箭射下它。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您多智慧呢? 3.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到了中午时离人远。 4.此不为远者热而近者凉乎? 这不是远的热而近的就凉吗?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一个小孩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2)另一个小孩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的原因是: 日出初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3)两个小孩在认识上产生分歧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当然结论就会大不一样,这就告诉我们对待问题要多角度去观察、思考。 8.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比喻) (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 (4)孰为汝多知乎?(反问)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单元知识要点归纳 一、易读错的字 古诗(shī)村(cūn)居化妆(zhuāng) 喝醉(zuì)丝(sī)绦裁(cái)剪 遮(zhē)掩兴致(zhì)茁(zhuó)壮 花籽(zǐ)绚(xuàn)丽植(zhí)树 二、易写错的字 绿:右边的“录”,下面不是“水”。 柳:右边是“卯”,不要丢掉第七笔“丿”。格:右边是“各”,不是“名”。 局:下面不是“可”。 三、会写词语 古诗村居儿童碧绿 化妆丝带剪刀冲出 寻找姑娘吐丝柳枝 荡秋千鲜花桃花杏花 邮递员先生原来大叔 邮局东西太太做客

惊奇去年美好一堆 礼物邓小平植树格外 引人注目满意休息树苗 四、多音字 长:cháng(长处)zhǎng(长大)似:sì(似乎) shì(似的) 冲:chōng(冲锋枪)chòng(冲着)藏:cáng(捉迷藏)zàng(藏族)奇:qí(奇怪)jī(奇数) 种:zhǒng(种子)zhòng(栽种) 五、形近字 村(山村)妆(化妆)冲(冲动) 树(大数)壮(壮丽)种(种植) 桃(桃树)姑(姑娘)车(汽车) 跳(跳动)咕(咕咕)东(东西) 礼(有礼)植(植物)住(居住) 扎(挣扎)值(值日)注(注意) 六、近义词 丝绦—丝带裁—剪奔—跑仔细—细心

寻找—寻觅懊丧—沮丧惊奇—诧异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格外—特别 兴致勃勃—兴味盎然 七、反义词 赶紧—迟缓懊丧—兴奋惊奇—平静仔细—马虎害羞—大方探出—缩进茁壮—瘦弱笔直—弯曲满意—不满 八、词语搭配 1. 动词搭配: (脱掉)棉袄(冲出)家门 (奔向)田野(寻找)春天 2. 形容词搭配: (害羞)的小姑娘(解冻)的小溪(难忘)的日子(绿油油)的小柏树(精心)地挑选(兴致勃勃)地挖着 九、词语归类 1. AABB 式的词语:遮遮掩掩 躲躲藏藏叮叮咚咚高高兴兴快快乐乐2. ABCC 式的词语:兴致勃勃

7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卷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 1.下面的注意有误,请改正。 痴(chí)心隐(yníg)秘绽(diàn)开瀑(bào)布 凝(líng)成啜(zhuì)泣盘虬(yóu)骚(shāo)扰改正: 2.找出下列短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白白糟塌蜂围蝶镇驻立凝望孤零希落庸禄无为灰心伤气错别字: 改正: 3.解释下列成语。 小心翼翼: 忍俊不禁: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4.结合语境解释下面黑体词语。 (1)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解释: (2)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解释: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含义。 (1)(藤萝)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修辞手法:含义: (2)一颗从小飘来的处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修辞手法:含义: 6.解释《童年》中与现代汉语意义差别较大的字。 余忆童稚时:目对日:私拟作: 项为之强:方出神:鞭数十:7.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之:藐小之物:心之所向: 昂首观之:为之怡然称快: 为:项为之强:为之怡然称快: 凹者为壑:尽为所吞: 以:徐喷以烟:以虫蚁为兽: 自以为是: 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9.常识填空。 (1)《意趣》选自,作者是代文学家。 (2)《在山的那边》中“山”的含义是。 第二单元 1.给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意。 玷()污洗濯()寂寥()诅()咒雏()形蜕()化贪婪()姊()妹地窖()厄()运猝()然蹂蹒()禀()告泯()灭倔强() 2.根据读音在括号中填字。 (1)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zhuì()。 我听见有人chuò()泣。 (2)那只不过是它的fù()产品。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fù()秋日风情画。 (3)她不kuì()是赏月的行家。 他英俊kuí()梧的身材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4)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yuán()缺无不各具风韵。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的家yuán()。 3.从下面的词语中挑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绝处缝生种种锁事过分奥恼生活坚辛险象跌生心犷神怡 独具惠心羽毛建丰不可摩灭夸耀躬勋蜕作佣人玲珑踢透 错别字: 改正: 4.根据下面的示例解释词语。 示例:沉甸甸——形容物品很沉重。 方法:解释重叠的形容词时,只要用“很××”就可以不翻词典而比较准确地解释其含义。 (1)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2)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 (3)彩旗冉冉升起: (4)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生: 5.给下面雅致的书面语找常用的同义词。 诅咒——寂寥——玷污——洗濯—— 点缀——雏形——丰硕——厄运—— 归属——禀告—— 6.仿照例句,用下面的关联词造句。 诚然,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他们在工作中获得很多的报酬。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造句:诚然……但是……既没有……也没有…… 7.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8小学语文阅读基础知识大全

苏教版小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ABCD式的词语 ABAB:修理修理教训教训整顿整顿批评批评考虑考虑研究研究 ABCC:喜气洋洋得意洋洋怒气冲冲风度翩翩文质彬彬兴致勃勃 ABAC:有声有色可歌可泣再接再厉活龙活现全心全意作威作福十全十美 AABC:格格不入、格格不吐、官官相护欣欣向荣窃窃私语滔滔不绝恋恋不舍 AABB:干干净净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安安稳稳沸沸扬扬千千万万 ABB:沉甸甸,白花花,绿油油红彤彤胖乎乎绿油油笑眯眯金灿灿水灵灵黑洞洞 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定或者讽刺: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省略号的作用 ①表引文或引述的话有所省略;②表重复词语的省略;③表列举同类事物和序数词语的省略;④表静默或思考; ⑤表说话断断续续;⑥表语言的中断;⑦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破折号的作用 1.用以表示对上文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2.表示话题的转变。 3.表示话语的中断。 4.表示声音的延长。 5.表示引出下文。 6.表示总结上文。 7.分行列举,每个分列项前用破折号。 8.用在副标题的前面。 9.用于引文后标明作者。 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5)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6)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句子成分 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补语、状语六种 主语:1、定义: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3、符号:双行线。 谓语:1、定义:说明陈述或说明的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单行线。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3、符号:波浪线4、凡能原动词,如“希望、想、可以、说”等词后面的一般都作宾语处理。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比较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数字说明,显得醒目具体,也更 有说服力。如《旅鼠之谜》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字:7窝、每窝12只、50万只,具体说明 了旅鼠繁殖能力强。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例题: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六年级下册 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知识与能力训练全部答案第1课文言文两则 1.我发现“之”的意思不一样,我能写出不同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的)(2)惟弈秋之为听。(的) (3)一人虽听之。(弈秋的教导)(4)思援弓缴而射之。(它,指天鹅)(5)虽与之俱学。(他,指前一个人)(6)弗若之矣。(他,之前一个人)2.我发现下列带点字古今意思完全不一样,我能分别写出来。 (1)及其日中如探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古义:距离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3)孰为汝多知乎?古义:智慧 今义:知识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4.请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学弈》告诉我们(学习或做事情都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的道理,就像我们听过的《小猫钓鱼》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 (2)两小儿的问题“孔子不能决也”,反而被“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诚实谦虚)(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人。(用一两个成语或一句名言表达)

5.解释加点字。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2)使弈秋诲二人弈。教导 (3)思援弓缴而射之。拉、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离 (5)孔子不能决也。判断(6)孰为汝多知乎。谁、你 6.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总想着有天鹅飞过,想拉开弓箭射下它。 2.孰为汝多知乎? 谁说您多智慧呢?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语文基础知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括号里的繁体字。 3.读一读,说说每组词语的意思是不是相同。 4.修改病句,并说明修改的理由。 5.熟记12条成语。 6.朗读并背诵两句古代名人的名言。 7.听教师介绍简易洒水壶的发明,抓住要点转述给同学们.学写毛笔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朗读这句话。 (2)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 (3)这些字你认为哪些书写时是应该注意的?

(4)教师重点指导。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清题目要求。 2.指导 (1)教师谈话: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看港台影视片时,或在阅读一些书籍时,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繁体字,举例。 (2)学生说出带有繁体字的句子考教师。 (3)指名读每组前面的简化字。 (4)简化字与繁体字比较。(出示幻灯片) 让学生比较以上两组简化字与繁体字,特别注意繁、简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汉字,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发现题中还有哪些简化字与繁体字形体变化较大的,怎么去认读出这些繁体字。 3.练习。 (1)(出示幻灯片)指名认读,能读出几个就读几个。(可以多让学

生站起来认读,待大多数同学读熟繁体字后,再齐读繁体字组合的词语) (2)同桌把简化字那边掩盖好,互相检查认读繁体字的情况。 4.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1)出示幻灯片:演讲一讲演雪白白雪 (2)让学生读,比较前后词义一样不一样,有什么不同。教学中通过读,比较说明理由,让学生体会到组成词语的字相同,但因为字序不同,有的词义相同,有的词义不同。要注意,学生说每组词义,主要是领会,不要求机械记忆。 3.练习。 (1)默读、思考:这题中还有四组词语,比较看哪几组前后词义相同,哪几组前后词义不同?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4.反馈。 哪位同学还能举出一组词义相同和一组词义不同的'? 编选选编人名名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