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

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食的过程一般为兴奋、接近、试探和猛扑、麻醉猎物、进食、抛开猎物、清洁等过程昆虫对食物有一定的选择性,用以识别和选择它的食物的方式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多以化学刺激作为决定择食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趋性(taxis)

趋性就是对某种刺激有定向的活动的现象。根据刺激源可将趋性分为趋热性、趋光性、趋湿性、趋声性等等。根据反应的方向,则可将趋性分为正趋性和负趋性

两类。不论哪种趋性,往往都是相对的,对刺激的强度或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了解昆虫的趋性可以帮助我们管理昆虫,如人们利用昆虫的趋性可以采集标本,检查检疫性昆虫,进行害虫和天敌的预测预报,诱杀害虫等活动。

四、昆虫的群集、扩散与迁飞

(一)群集性 (aggregation) 昆虫的群集性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根据聚集时间的长短可将群集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前者只是在某一虫

态和一段时间内群集在一起,过后就分散;后者则是终生群集在一起。但有时二者的界限并非十分明显。

(二)扩散 (dispersal) 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根据扩散的原因可将扩散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类,前者是昆虫由于取食、求偶、避敌等因而"主动"但相对缓慢地形成的小范围空间变化;后者则是由于水力、风力、动物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几乎完全被动地空间变化。

昆虫的扩散主要受到自身生理状况、适应环境的能力及外界环境条件的限制,对多数陆生昆虫而盲,地形(大河、高山等)、气候(温度、湿度等)、生物(食物、天敌等)、人类活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昆虫的扩散与分布。

(三)迁飞(migration) 迁飞是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并非所有的昆虫均有迁飞习性,但常见的农业害虫多具有迁飞习性。

研究害虫的群集、扩散及迁飞的规律非常重要,很多有群集性的农业害虫还同时具有成群迁移的习性。

五、拟态、伪装与假死

(一)拟态(mimicry) 一种生物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叫拟态或称生物学拟态(biological mimicry)。

根据拟态系统的虫态、被拟对象的实质、拟态者的生物学益处、发现者的姓氏、被拟对象的个数、拟态同一模型的拟态者的物种数可将拟态分成多种类型,如根据拟态发生的虫态可将拟态分为卵拟态、幼虫拟态、若虫拟态、蛹拟态、成虫拟态,根据所拟的对象可将拟态分为形状拟态、颜色拟态、化学拟态、声音拟态、光学拟态、行为拟态等等。

最常见的拟态有两种类型。一类叫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贝氏拟态对于拟态系统中的拟态者是有利的,而对模型昆虫是不利的。

一些昆虫具有同它的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颜色,这有利于躲避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得到保护自己的效果。这类拟态者的体色称为保护色(protective color)。昆虫的保护色还经常连同形态也与背景相似联系在一起。一些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鳞翅目昆虫等模拟具有蛰刺能力的胡蜂的色斑型,通常人们把昆虫的这类色斑型称为警戒色(warning

color)。有些昆虫既有保护色,又有警戒色。

第二类常见的拟态叫做缪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其模型和拟态者都是不可食的,捕食者无论先捕食其中哪一种,都会引起对两种昆虫的回避。因此,该类拟态无论对拟态者还是对模型都有利。

昆虫的拟态现象颇为复杂,有时几种昆虫间会形成一个拟态环。

(二)伪装(camouflaging) 伪装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伪装多为幼虫或若虫所具有。

(三)假死(death feigning) 假死是指昆虫在受到突然刺激时,身体卷缩,静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