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简述

合集下载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藏象学说,也称梵字注释学说是印度佛教中的一种重要学说。

它在中国汉传佛教中有广泛的应用,并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宗教。

藏象学说最初由庞拉斯拉(Panditaraja)在印度提出,他在14世纪创立了梵字注释(Vyanjana)法,以解释佛教经典中的梵文文本。

根据这个理论,语言和图像,如梵字和图案,都有特定的意义和内涵,这也是指导个人的宗教行为的重要概念。

藏象学说的核心思想是梵字本身的意义,以及梵字拼写和图形之间的联系。

梵字是印度古代字符,藏象学说认为梵字本身具备智慧,以及它可以引导我们的精神发展。

藏象学说的重点是在字形和图形间的联系,试图弄清楚梵字对象的真正意义,从而指导修行者。

藏象学说着重揭示梵字文本中所传达的精神意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经典。

梵字本身被比喻为一个容器,它蕴含着一种精神意义,只要把握它的核心,就可以获得超越形态的见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藏象学说根据不同的声音,语义,形态等来解释梵字,使它们更容易理解。

此外,藏象学说还研究了梵字和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认为,梵字中不仅包含文本,还包含一些图像元素。

这些元素反映出深层的精神意义,有助于帮助修行者深入研究佛教。

藏象学说在佛教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理解佛教经典的精神意义,使传统佛教的思想更加完整并受到广泛认可。

它不仅受到佛教教义的影响,也受到英语、医学、哲学、塔迪等各种学科的影响。

在中国,藏象学说被广泛用于冥想、礼仪、佛学研究等方面,以增加对佛教经典的理解,增进个人的精神发展。

总的来说,藏象学说是一种以解释梵字文本为基础的,追求开发和加强精神情感的一种理论,它在古代印度和中国汉传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修行者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佛教经典的新方法。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藏象学说发展主要基于“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研究方法,因而其观察、分析的结果,必然大大超过了人体解剖学的脏腑范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因此,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藏象学说中的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更重要的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以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相为表里,脏与腑是一整体。

比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胧以及心包与三焦相为表里。

五脏生理功能及外在表象联系表。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学说概论藏象学是一门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旨在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从而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藏象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之一。

古代哲学家曾经认为,世界是由五行(木、火、土、金、水)和五德(仁、义、礼、智、信)组成的。

这种观点被称为“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认为,五行与五德中的每一个元素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属性或特点,而这些属性和特点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通过研究这些属性和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揭示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还包括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分类和规律性研究。

古代哲学家通过观察和分析,将自然界万物按照其属性归纳成为一种完整的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包括了形态特征,还包括了功能特点。

通过研究和总结这些特点,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理解它们的本质和规律。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下,藏象学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的藏象学不仅仅是对形态、特征的研究,还包括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

通过科学的观察和实验,藏象学可以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联系。

比如,在生物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生物形态和功能的研究,揭示生物的进化规律和生命的本质;在物理学领域,藏象学可以通过对物质的性质和行为的研究,探究物质的本质和宇宙的起源。

藏象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和实验。

观察是藏象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事物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本质。

实验则是藏象学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构建实验模型和进行实验操作,可以验证和验证理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所有一切现象都有它们的象征与内涵,藏象学研究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万物,也可以是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研究,可以理解它们的本质、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人们提供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藏象学是一门深入探究事物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通过研究物象的形态、属性、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揭示事物背后的规律和内在本质。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并随心气虚损的程度而加重。以上病症,在治疗上
气血不足者应补气养血;

现代研究认为:脉搏的形 成与心肌的收缩能力、心输出量、输出速度、 动脉弹性、外周阻力等因素有关。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 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 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
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 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 通的事物和现象。
五脏为中心 的生理病理 系统
藏,是 指藏于躯体 内的脏腑组 织器官 ; 象,是 指表现于外 部的生理病 理现象与比 象。
现象
王冰注释说: “象,谓所 见于外,可 阅者也。” 即是说,脏 腑虽然藏于 体内,但其 生理功能和 病理变化均 有征象表现 于外。
比象
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 相区分
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 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 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黄 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 整、系统的理论。
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 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 1. 早期的解剖实践 基础。
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 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 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 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 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 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 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
各脏腑组织器官得血之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功能活动.
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心主血脉是否正常,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观察 • 面色 • 舌色 • 脉象 • 胸部的感觉 • 神志活动
心主血脉正常的生理表现
• 脉象——节律均匀,和缓有力,一息4~5至。

中医学基础(藏象)(1)

中医学基础(藏象)(1)

心情抑郁 烦躁易怒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④调节生殖功能
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
功能密切相关。 生理:肝疏泄功能正常
精液排泄通畅有度、 月经周期正常、经行
通畅。
病理:肝疏泄功能障碍
排精失常、月经周期 紊乱、经行不畅,甚 或痛经、闭经等。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青春
天癸至 幼年
肾气盛
出生 先天之精
中年
肾气平均 壮
天癸绝
老年前
肾气衰 老年
肾精衰竭 死亡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病理 肾精不足
小儿生长发育迟缓。 青年生殖器官发育不良,性成熟迟缓。
中医学基础
戴幸平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自然界 五
五五五五五五季 行 音味色化气方节
人体
五五五形五五变 脏腑官体志声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 木 徵苦赤长暑南夏 火 宫 甘 黄 化 湿 中长夏 土 商辛白收燥西秋 金 羽咸黑藏寒北冬 水
肝胆目筋怒呼握 心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脾胃口肉思歌哕 肺大肠 鼻 皮 悲 哭 咳 肾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一)心的生理与病理
位置:
心,位于胸腔之内,隔膜之上,两肺 之间,脊柱之前,形似倒垂未开之莲 花,外有心包护卫。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
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与小肠相表里。
(1)心主血脉: 是指心气推动和 调节血液循行于 脉中,周流全身 的作用。
返回本节首页 返回目录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 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 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 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与护理黄雅光1,什么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

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基本概念: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与自然界相通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在《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

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

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3,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人体统一协调的功能活动。

一、脏腑的生理功能藏象学说详细描述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主统血,肝主疏泄、主藏血,肾主水、主骨、生髓、通脑等。

这些功能反映了脏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脏腑之间的关系藏象学说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如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等。

这种表里关系体现了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三、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藏象学说将脏腑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描述了脏腑与五官、五体、五志等的关系。

如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肾开窍于耳和二阴,其华在发等。

这种联结关系说明了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可以通过观察形体官窍的表现来推断。

四、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认为人体脏腑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一种同一性,即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

如季节变化、昼夜更迭、地域差异等都会影响脏腑的功能状态。

五、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藏象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在表现,医生可以推测其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和病理变化,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如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象等来判断脏腑的虚实寒热,进而进行辨证论治。

六、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藏象学说强调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即阴阳平衡和表里相应的重要性。

这种配合关系体现了人体内在脏腑与外在形体官窍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对于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藏象学说涵盖了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脏腑与形体官窍的联结、脏腑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藏象学说的临床应用以及五脏六腑阴阳表里的配合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为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它是在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如《灵枢·经水》中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皆有大数。

”二是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例如因皮肤受凉而感冒,会出现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因而认识到皮毛、鼻窍和肺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三是长期医疗经验的总结。

如从一些补肾药能加速骨折愈合的认识中产生了“肾主骨”之说。

藏象学说是一种独特的生理病理学理论体系。

其中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

心、肺、脾、肝、肾等脏腑名称,虽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不完全相同。

一般来讲,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可能包含着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现代解剖生理学中的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说的某几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之中。

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脏腑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胜、腑、奇恒之脏三类:肝心脾肺肾称为五脏;胆、胃、小肠、大肠、膀膀、三焦称为六腑;奇恒六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共同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生理特点则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脏实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

一、五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

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
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二、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三、奇恒之腑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功能贮藏精气与脏相同,除胆为六腑之外,皆无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1.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古人在理论上多以五行生克乘侮来进行阐述,目前从各脏的生理功能上来阐述相互关系。

(1)心与肺:火克金;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气血相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2)心与脾:火生土,心主血,脾统血,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与脾关系密切。

(3)心与肝:木生火的必要关系,心主血,肝藏血;心主神志,肝主疏泄的关系。

(4)心与肾:水克火,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济于心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的关系。

(5)肺与脾;土生金的母子关系;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输布依靠肺脾的配合。

(6)肺与肝:金克木的关系;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调节全身气机。

(7)肺与肾:金生水同源关系,二者协调调节水液代谢与呼吸运动。

(8)肝与牌:木克土关系,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流泄与脾主运化相互影响,肝脏生血的生成贮藏运
行方面密切相关。

(9)肝与肾:水生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关系;肝主疏地与肾主藏精相互制约。

肝肾阴阳相互影响。

(10)脾与肾:土克水,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相互资生互为因果,肝阳根于肾阳。

2.六腑之间的关系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之间主要体现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与密切配合。

六腑以通为用,六腑以通为补。

3.脏与腑之问的关系脏与腑之间是阴阳表理关系,脏为阴,腑为阳,阴阳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

心包络与三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