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实务培训课程
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实务第10章

第三 再定货水平的确定
1、随机型库存问题 在以下假设条件下,库存量出现了随机型库存问题,导致库存量发生变化。
(1)需求率d和提前期LT为已知分布的随机变量,且在不同的补充周期,这种分布不变。 (2)补充率无限大,全部订货一次同时交付。 (3)允许晚交货,即供应过程中允许缺货,但一旦到货,所欠货必须补上。 (4)年平均需求量为D。 (5)已知一次订货费为S,单位维持库存费为H,单位缺货损失费为CS 。 (6)无价格折扣。
服务水平
式中:Z——提前期内需求量的标准差。 对于提前期内各单位时问内需求分布相互独立的情况,有:
3、订货点与服务水平的关系
*
第四 安全库存
对于提前期内各单位时问内需求分布相互独立的情况,有:
式中:LT——提前期所含时间单位数; σp ——提前期内各单位时间需求量的标准差。
【例10-4】根据历年资料,可知c公司在提前期内需求呈正态分布,提前期平均销售A产品320台,其标准差为40台。订货提前期1周,单位订货费是14元,单位维持库存费用是每台每年1.68元,缺货成本是每台2元。试确定该公司的库存策略。
*
第四 安全库存
式中:LT——提前期所含时间单位数; σp ——提前期内各单位时间需求量的标准差。
整个周期由供货的数量/整个周期的需求量。 提前期内供货的数量/提前期的需求量。 顾客订货得到完全满足的次数/订货发生的总次数。 不发生缺货的补充周期数/总补充周期数。 手头有货可供的时间/总服务时间。 取提前期内需求D。不超过订货点ROP的概率作为服务水平
*
谢谢!
演讲人姓名
图 10-6 随机型库存问题
*
第三 再定货水平的确定
固定量系统下订货量和订货点的确定
生产与运作管理说课课件

能正确把握生产管理与包括物流管理在内的 企业其他职能管理之间的关系,能够应用生产运 作管理方法及策略,能够运用现代生产与运作管 理知识分析和解决现代制造和服务企业生产运作 系统问题,能够进行生产与运作实际操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
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使用幻灯机、投 影仪、计算机等。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如 教科书、板书、口头语言等。
八、授课反思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希望能 在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遗憾 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多提建议。 谢谢大家!
五、教学的重难点
生产定额的制定方法;生产能力的概 念、计算方法和调节方式,年度生产计划 的制定方法;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好5S现 场管理;物料需求计划的基本组成,物料 需求计划的计算方法;如何做好安全事故 处理;如何做好设备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网络计划的概念与编制方法;生产成本控 制内容及经济核算方式。
3、素质目标
具备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理念,资源 优化思想,具备5S活动、定置管理、目视 管理等生产现场管理意识。
四、教学内容
教学 生产计划的编制与控制 • 生产现场管理 • 生产物料管理 • 安全生产管理 • 生产设备的布置与维护 • 项目计划的编制与优化 • 生产绩效管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是必修课。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生 产与运作管理理念,合理利用生产资源开展 生产运作过程,具备从事物流运作管理的基 本能力。
2024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实践报告最新版

•课程设计背景与目标•企业生产运作现状分析•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实施•改进方案设计与效果评估目•案例分析:成功企业经验借鉴•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录01课程设计背景与目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01课程内容02课程目标03实践报告目的与意义目的意义报告编写流程及要求编写流程明确报告主题和目标→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分析整理资料和数据→撰写报告初稿→修改完善报告→提交报告终稿。
要求报告内容要真实、准确、完整,分析要深入、透彻、有逻辑性,语言要简洁、明了、规范。
同时,报告应符合学术规范和格式要求,注重图表和数据的运用,以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说服力。
02企业生产运作现状分析01 02 03企业名称、成立时间、注册资本等基本信息主营业务、市场定位、竞争优势等经营情况组织架构、人员规模、管理水平等企业实力概述企业基本情况介绍生产运作流程梳理生产过程监控生产计划与排程包括生产计划制定、生产任务分原材料采购与供应商管理产品检验与入库包括成品检验、不合格品处理、产品入库等环节销售与售后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供应链管理不善,导致采购成本过高或供应不及时等问题信息化水平低,导致信息传递不畅或数据不准确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管理理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制度不完善、技术水平有限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素质,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完善制度体系,并注重信息化建设。
03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实施实践内容选择与定位明确实践目标确定实践主题根据实践主题,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和预期成果。
实践内容定位制定实施计划根据实践目标和内容,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包括时间节点、任务分工等。
搜集资料与调研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为实践提供支撑。
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方案实施与调整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调整和优化。
《现代企业管理》项目七__运作企业生产系统

知識目標
1.瞭解生產過程的空間組織、時間組織和 組織形式。 2.掌握生產現場管理的基本方法。
技能目標
1.能夠熟練運用目視管理方法。 2.能夠熟練運用定置管理方法。 3.能夠熟練運用5S管理方法。
任務一 :生產過程組織
一、生產過程的空間組織 二、生產過程的時間組織 三、生產過程的組織形式及模式
任務二 : 現場管理
一、現場管理概述 二、現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一、現場管理概述
現場管理,就是運用科學的管理制度、 標準、方法和手段,對現場的各種生產 要素進行合理地、有效地計畫、組織、 協調、控制,使它們處於良好的結合狀 態,以達到優質、低耗、高效、均衡、 安全、文明生產的目的。
二、現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二、生產過程的時間組織
2.平行移動方式
工序 1
2
3
4
二、生產過程的時間組織
2.平行移動方式 平行移動方式適用於批量大,單件工序時間 長的的情況。 優點是生產週期短,由於在製品移動快,流 動資金佔用也就減少。 缺點是當下道工序的加工時間小於上道工序 的加工時間時,有停工待料現象,但這種停工 時間不好利用,還有運輸工作量因相對頻繁而 加大。
1.目視管理 2.6S管理 3.定置管理 4.看板管理
二、現場管理的方法和工具
1.目視管理 目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觀、色彩適宜的 各種視覺感知資訊來組織現場生產活動, 達到提高生產效率的一種管理手段,也 是利用人的視覺,及時調整行動、方式、 方法來進行現場管理。
三、生產過程的組織形式及模式
組織流水生產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產量足夠大,足以保證工作地正常 負荷。 (2)產品結構和工藝過程相對穩定,產 品的設計能夠達到“結構的工藝性”。 (3)組成生產過程的各道工序能夠分解 與合併,以滿足工序間的同期化(同步 化)要求。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概述生产与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POM)是一个涵盖了企业生产和运营活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地组织、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关运作和生产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成为能够有效管理企业生产与运营的专业人才。
课程内容1. 运作管理概论•运作管理的定义和范围•运作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运作管理的历史和发展趋势2. 生产策略与规划•生产与运作战略的制定•产品开发和设计•产能规划和需求预测•生产调度和排程3.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供应链网络设计和优化•供应链协调与合作•供应链风险管理4. 质量管理•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方法•六西格玛和业务过程改进•质量认证和认证体系5. 现代生产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在生产中的应用•制造执行系统(MES)的使用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学生将能够:1.理解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2.掌握生产策略和规划的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产品开发、计划调度和需求预测;3.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设计和优化供应链网络;4.掌握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能够进行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5.了解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能够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等技术改进生产流程。
教学方法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通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课堂讲授:教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2.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实训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和参观企业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生产和运作活动,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4.作业和项目: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作业和项目,独立或小组完成相关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doc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情况】一、课程代码:030137二、课程类别及性质: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三、课程学时学分:54学时(教学:54 实践:0) 3学分四、教学对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五、课程教材:《生产与运作管理》、陈荣秋、马士华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六、开设系(部):工商管理系七、先修课:管理学、市场营销、运筹学、物流管理、质量管理【教学目的】随着企业生产管理实践的丰富以及对于生产理论的深入探讨,生产与运作管理逐步成为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课程讲述基本的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理论。
内容包括生产运作基木概念、生产运作系统设计、运行、维护与改进等方面,介绍有关企业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提供的基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先进生产方式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基木的生产理论并掌握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过程,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及掌握MRP、JIT、ERP等先进生产方式。
坚持理论与案例教学并重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传统的生产与运作基本理论与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科的最新发展,结合案例和讨论使学生熟练掌握生产与运作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和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o【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基本概念(3学时)第一节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基本要求:理解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的基木职能,服务业的兴起的基木原因,理解生产的概念并且了解生产概念的扩展,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概念。
重点: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生产运作管理;第二节生产运作的分类基木要求:理解生产运作的两种基木分类:掌握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基木的特征。
重点: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基本的特征第三节生产运作的类型基本要求:了解生产类型的划分的类型,理解不同生产类型的特征,掌握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效率的途径。
重点:不同生产类型的特征;难点:提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类型效率的途径第四节能力与需求的匹配基本要求:理解供需链的概念,供需链瓶颈及其对生产运作管理的影响,掌握如何使生产运作能力适应需求的变化,了解理想的供需关系:准时生产。
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学习提纲

第一章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学习提纲第二章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1、生产与运作的含义是什么?怎样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生产与运作活动是指“投入——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供给社会的过程。
生产与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就是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是和产品制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指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改进的过程。
2、简述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历史。
3、制造性运作和服务性运作有哪些区别?4、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各有何特点所谓大量生产类型,是指生产的品种很少,每一种产品的产量很大(或单位产品劳动量和年产量的乘积很大),生产能稳定地不断重复进行。
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特点是产品对象基本上为一次性需求的专用产品,一般不重复生产。
成批生产类型的特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它的生产对象是通用产品,生产具有重复性,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的产量不大,形成多品种周期性地轮番生产的特点。
5、生产与运作战略有哪些内容?生产运作的总体战略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生产运作系统的运行维护第三章选址与设施布置1、制造业设施布置的原则是什么?(1)机器设备应根据其性能和工艺要求安置排列,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阻塞运输。
(2)尽量使产品通过各设备的加工路线最短,一人多机系统中工人在设备之间的行走距离最短。
(3)便于运输。
(4)确保安全(5)便于工人进行操作和工作地布置。
(6)有利于充分利用车间的面积。
2、选址决策的难度体现在哪些方面?(1)选址因素互相矛盾。
选址关系到很多因素,而这些因素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有利于营业的地方能接受较多订货,但常常地价贵、租金高。
(2)不同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很难确定和度量。
(3)不同的决策部门利益不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
(4)判别的标准会随时间变化,现在认为是好的选址,过几年可能就不一定是好的了。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案

《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案引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生产与运作管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涉及到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运作效率以及供应链的管理等诸多方面。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简介本章将对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重要性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介绍。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生产与运作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定义1.1 什么是生产与运作管理1.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重要性二、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历程2.1 传统生产与运作管理2.2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2.3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第二章: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简介本章将介绍生产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如何合理设计生产系统以及如何进行生产过程分析。
一、生产系统设计1.1 生产系统的组成要素1.2 生产系统设计的原则二、生产过程分析2.1 过程流程图2.2 时间-效能分析2.3 瓶颈理论第三章:生产计划与控制简介本章将介绍生产计划与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如何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以及如何应对各种生产异常情况。
一、生产计划1.1 生产计划的概念与目标1.2 生产计划的制定过程二、生产控制2.1 生产控制的方法与工具2.2 生产控制的指标与评价三、应急管理与异常处理3.1 应急管理的重要性3.2 生产异常的识别与应对第四章:供应链管理简介本章将介绍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将了解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和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目标1.1 供应链管理的定义1.2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与价值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要素2.1 供应链协调2.2 供应链信息管理2.3 供应链风险管理三、供应链管理的策略3.1 精益供应链管理3.2 敏捷供应链管理3.3 柔性供应链管理结语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9
μ ±σ
f
μ ±3σ
f
面积是全体变μ 量的68.26%落在μ±σ的范围之内μ;
95.46%的变量是落在μ±2σ界限之内;
99.73%的变量落在μ±3σ界限之内。
20
但是,必须特别注意,在同样的两个已知界
限内,对于样本界限内所占的百分比同总体界
线内所占的百分比可能不很一致。这个差别非常 重要,它构成了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
由分层表,人们似乎以为,降低气缸漏气率的 办法可采用乙厂提供的气缸垫和工人B的操作方 法。
但实践结果表明,这样做漏气率非但没有降低, 反而增加到43%,这是什么原因呢?
为此,进行更细致的综合分析,如表4-5。
33
• 从表4—5再次提出降低气缸漏气率的措施是:
使用甲厂提供的气缸垫时,要采用工人B的操作 方法。
位数数就。是用;当表数示~ x据。总当数数为据偶总数数时为,奇中数位时数,为最中中间间两的 个数据的平均值。 (4)众数 • 众数是一组测量数据中出现次数(频数)最多的 那个数值,一般用M0表示。
10
2.
(1) 极差
极差是一组测量数据中的最大值和 最小值之差。通常用于表示不分组数据的 离散度,用符号R表示。
• (8) 画直方图。 以分组号为横坐标,以频数为高度作纵坐标,作 成直方图,如图4-2所示。
42
频数 20 15
23
18 16
17 15
10
5 22
34
1 2 3 4 56 7 89 图4—2 直方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组号 43
2.直方图的用途
•
直方图在生产中是经常使用的简便且能发挥
很大作用的统计方法。
(1) 观察与判断产品质量特性分布状态
使用乙厂提供的气缸垫时,要采用工人A的操 作方法。
实践表明,上述的分层法及采用的措施十分有 效,漏气率大大降低。
34
老七种工具之三:直方图
• 直方图法是适用于对大量计量值数据进行整理 加工,找出其统计规律,即分析数据分布的形态, 以便对其总体的分布特征进行推断,对工序或批 量产品的质量水平及其均匀程度进行分析的方法。
序与调查表填写次序应基本一致,填写好的调查
表要定时、准时更换并保存,数据要便于加工整
理,分析整理后及时反馈。
23
• 1.不良项目调查表
• 质量管理中“良”与“不良”,是相对于标 准、规格、公差而言的。一个零件和产品不符合 标准、规格、公差的质量项目叫不良项目,也称 不合格项目。
• 如表4—1
24
表4-1
k=1+3.31(logn) 例4-2中n=100,
k=1+3.31(1ogn)=1+3.31(log100)=7.62≈8 一般由于正态分布为对称形,故常取k为奇数。 所以例4-2中取k=9。
38
• (4) 求出组距(h)。
组距即组与组之间的间隔,等于极差除以组数, 即
h x m a x m x i6 n 3 3 8 2 .7 3 8
正常型
46
• (2) 偏向型 、偏右两种情形,原因是:
(a)一些形位公差要求的特性值是偏向分布。 (b)加工者担心出现不合格品,在加工孔时往往偏小,加工 轴时往往偏大造成。
偏向型(左)
偏向型(右)
47
• (3) 双峰型 图形出现两个顶峰极可能
是由于把不同加工者或不同 材料、不同加工方法、不同 设备生产的两批产品混在一 起形成的。
叫中心值。 ▲某组的中心值(wi)=(某组的上限+某组的下限)/2 ▲第一组的中心值(w1)=(36.5+39.5)/ 2=38 ▲第二组的中心值(w2)=(39.5+42.5 2)/2=41 ▲其它各组类推,组中值如表4-7中所示。
41
• (7) 统计各组频数。 统计频数的方法,如表4-7所示。
35
1.作直方图的方法步骤如下
• (1) 收集数据 一般收集数据都要随机抽取50个以上质量特性数 据,最好是100个以上的数据,并按先后顺序排 列。表4—6是收集到的某产品数据,其样本大小 用n=100表示。
• (2) 找出数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和极差。 数据中的最大值用xmax表示,最小值用xmin表示, 极差用R表示。
k
9
39
• (5) 确定组界 为了确定边界,通常从最小值开始。先把最小
值放在第一组的中间位置上。 例4-2中数据最小值xmin=38,组距(h)=3,故第
一组的组界为:
(x mi nh 2 )~ x m ( a x h 2 )
40
• (6) 计算各组的组中值(wi)。 ▲所谓组中值,就是处于各组中心位置的数值,又
• 2)位数< 5 ,则:舍去,及后面的数。
• 3)位数=5,则:
•
a) 后面的数为0或无数字,5前面的数为奇数进一、偶
数舍去。
•
b) 后面的数不全为零, 5前面的数进一、舍去5和以
后的数。
• 4)不得连续进行修整。
16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平均数
12.425 12.550 12.475 12.500 12.400 12.375 12.625 12.650 12.475 12.450
S2
1n
n1i 1
(xi x)2
14
• 把样本标准方差开平方后,可得样本标准偏差为
S
1n n1i1
(xi x)2
• 当计算样本标准偏差时,随着样本大小n增大, 便愈接近,则标准偏差估计值得误差将会缩小。
15
数据的修整
• 过多的四舍五入会造成误差过大,可采取进位和舍弃机会 均等的修整方法:
• 1)位数>5,则:进位并舍去后面的数。
数据的均方根偏差的大小就可看出两组数据离 散程度的大小。
13
(4)标准偏差
• 测量数据分布的离散最重要的度量是标准偏差,用S表 示。对于大量生产的产品来说,不可能对全部产品进 行检验,通常只对其中一部分产品(样本)进行检验。 当把有限数量产品测量数据按标准方差的公式求得的 样本方差和总体方差作一比较,会发现这个估计值将 偏小。因此,必须用因子n/n-1乘上样本方差来修正, 则样本标准方差S2为
124.93
总平均 12.4925 12.495
12.493
17
四、最常见的概率分布—正态分布
• 连续随机变量最重要的分布正态分布,表达形式
f(x) 1 e(x)2 22
2
式中,μ为总体的算术平均值;σ为总体的标准偏
差;
18
• 如果我们令Z=(x-μ)/σ,那么我们可以得到正态密
度函数标准化形式为
Rxmax xmin
11
(2) 平均偏差 将每个数据减去平均值,并把它们的差值的
绝对值相加再除以测量数据的总个数,即得到 平均偏差,用AD表示。
1 n
ADni1 Fi xi x
12
(3)均方根偏差 • 均方根偏差是测量数据平均值之差的平方和被
总测数平均,然后再求其平均值,用σ表示。
• 用均方根偏差作n 1 为 i的n 1度Fi量x,i 可x以2直接比较两组
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实务
1
第一部分 第四章
现代生产运作管理基本概念 统计质量控制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思考与训练
2
学习目标
• (1)学生应掌握统计过程控制的含义,了 解统计过程控制的作用和特点;
• (2)掌握控制图构造的基本原理,熟悉统 计控制状态的基本概念;
• (3)掌握常规统计控制图作用,类型和制 作方法;
8
1.表示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值
(1)频数 • 计算各个值反复出现的次数,称之为频数。
(2)
如果产品质量有n个测量数据xi(i=1,2,…,n),平均
值为:
1 n
x n
i1
xi
如果测量数据按大小分组,则平均值为
1 n
x n i1
fi xi
9
(3) • 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排在中间的那个数称为中
124.925
四舍五入后的平 均数
12.43 12.55 12.48 12.50 12.40 12.38 12.63 12.65 12.48 12.45
124.95
数值修整后的平 均数
12.42 12.55 12.48 12.50 12.40 12.38 12.62 12.65 12.48 12.45
6
二、总体和样本
•
把所研究的对象的全体称为全及总体,也叫
做母体或简称为总体。
通常全及总体的单位数用N来表示,样本单位 数称为样本容量,用n来表示。相对于N来说,n 则是个很小的数。它可以是总体的几十分之一乃 至几万分之一。
7
三、数据特征值
• 数据特征值是数据分布趋势的一种度量。数 据特征值可以分为两类。 集中度:平均值、中位数、众数等; 离散度:极差、平均偏差、均方根偏差、标 准偏差等。
26
• 3.频数调查表
为了做直方图而需经过收集数据、分组、统计 频数、计算、绘图等步骤。如果运用频数调查表, 那就在收集数据的同时,直接进行分解和统计频 数。
27
• 4.检查确认调查表
检查确认调查表是对所做工作和加工的质量 进行总的检查与确认。在有限的时间内检查太多 的项目,稍有疏忽,同一项目可能检查两次,而 有的项目可能漏检。因此,当检查项目较多时 (100项以上),为了不致弄错或遗漏,预先把应 检查的项目统统列出来,然后按顺序,每检查一 项在相应处作记号,防止遗漏。
• (4)理解过程能力的涵义; • (5)理解抽样检验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